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美元和有色金屬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色金屬作為國際上流通量較大的大宗產品,近年來其價格的頻繁劇烈波動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高度關注。從有色金屬國際貿易的交易量數據看,中國、美國、巴西等20個國家是有色金屬國際貿易的主體,貿易量較大的是銅、鋁、鉛、鋅四種有色金屬。本文選取了國際貿易中銅、鋁、鉛、鋅四種有色金屬的主要進口國和出口國,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供需、實體經濟和貨幣金融三個維度選取變量,運用國家之間構成的面板數據,建立PVAR模型,分析四種有色金屬價格的波動及其影響因素;通過銅、鋁、鉛、鋅四種有色金屬價格的脈沖響應函數,比較分析銅、鋁、鉛、鋅四種有色金屬價格波動影響因素的不同。研究發現:①銅、鋁、鉛、鋅四種有色金屬價格波動均受國內生產總值和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供需因素對有色金屬價格產生長期的影響,貨幣供給量對有色金屬價格的影響短暫而劇烈;②國內生產總值和貿易量與銅價的波動密切相關,貨幣供應量和消費者價格指數與鋁、鉛、鋅價格的波動密切相關;③有色金屬主要貿易國的各個變量對銅、鋁、鉛、鋅價格波動的貢獻程度不同。銅貿易國的貿易量對銅價波動的貢獻度要高于其他有色金屬貿易國家;鋁、鉛、鋅貿易國家的金融因素對鋁、鉛、鋅價格的影響要強于銅貿易國家。最后,本文從進口國角度對中國有色金屬進口提出了建議:中國是銅、鋁、鉛、鋅四種有色金屬的最大進口國,應密切關注有色金屬價格走勢,建立健全有色金屬價格的實時監測和預警機制,加快對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的反應速度,利用金融手段避險趨利。
關鍵詞有色金屬價格;影響因素;分礦種比較;P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7)07-0035-11DOI:10.12062/cpre.20170461
有色金屬礦產品是國際上流通量較大的大宗產品,其市場變動與國際經濟形勢變化息息相關。2000年至2008年間,中國銅、鋁、鉛、鋅消費量分別由295萬t、518萬t、117萬t、200萬t增長至983萬t、2 196萬t、470萬t、596萬t,占全球消費量比例由19.3%、18.9%、17.3%、21.2%增長至47.05%、47.3%、43.25%、45.2%。同時,有色金屬礦產品國際價格也不斷攀升,銅、鋁、鉛、鋅國際價格不斷沖破歷史高位。2008年金融危機后,金屬礦產品國際價格大起大落,波動劇烈。2011年以來,在國際大宗產品價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金屬礦產品價格也不斷下跌。截至2015年12月,全球礦業活動指數(PAI)已跌至39點,達到前3年的最低位;SNL金屬價格指數也幾乎下行至前3年來的最低點。有色金屬是國民經濟平穩運行所必須的基礎性原材料,我國大部分的有色金屬原礦依賴進口。有色金屬國際價格的大起大落,不利于我國的資源安全戰略,也不利于淘汰有色金屬行業落后產能,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因此,研究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對維護我國資源安全、支撐資源全球配置戰略和促進礦產行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影響有色金屬國際價格波動的因素有哪些?作為有色金屬供給方和需求方對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的影響又有哪些不同?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現有研究影響有色金屬國際價格波動因素的探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供給因素影響有色金屬價格波動。有色金屬屬于資源類產品,具有資金、技術投入等投入要素密集型的特征。有色金屬生產國的開采工藝的提升、資金實力的強弱、國家管控策略的松緊,都將顯著影響有色金屬價格波動。②需求因素影響有色金屬價格波動。影響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的需求因素體現在多個方面。隨著需求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程度的推進,不同階段對有色金屬的需求重點會發生變化,這將對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產生沖擊。③貨幣金融因素影響價格波動。近年來有色金屬金融屬性不斷加深,倫敦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和紐約期貨交易所等金融機構均上市了相關的期貨、期權產品,交易量一直保持平穩提升態勢。以倫敦期貨交易所為例,2015年,LME銅交易量為10.3億t、鋁15.6億t、鉛3.2億t、鋅7.5億t,而當年全球的實際貿易量僅分別為857萬t、1 184萬t、183萬t、396萬t,交易量分別為當年實際貿易量的120倍、132倍、168倍、190倍。大量投機資金的涌入,促使有色金屬價格急劇波動,助推市場價格變化。
1文獻綜述
有色金屬作為國際市場上流通量較大的大宗產品,影響其價格的波動因素與能源、糧食等大宗產品有相似之處,也有其獨有特征,國內外學者從供需、實體經濟等方面對其原因進行了探究。鑒于此,本文梳理大宗商品和有色金屬大宗商品的有關文獻,將相關觀點歸納為以下 供需層面,Trostle[1]等人認為,金屬礦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與新興國家的需求密切相關,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較快時會引發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反之,則會導致價格的大幅下跌。Hua[2]等人發現,工業化率、美元匯率和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存在長期線性關系,得出結果是工業化率的提升引發的大宗商品需求的旺盛,促使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Cheung 和Sylvie[3]和Lalonde[4]等人認為,亞洲新興經濟體近年砭濟快速發展對大宗商品的旺盛需求,是引發價格大幅上漲的主要因素。譚小芬等[5]運用向量自回歸誤差修正模型研究中國因素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驅動因素中的重要性,指出總需求是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主要因素,中國因素在價格波動中所起的作用不如發達國家顯著。
實體經濟層面,韓立巖、尹力博[6]建立涵蓋532個經濟指標的因素增強型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因素,認為實體經濟是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李靚[7]等人運用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分別研究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對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機制,指出新興市場國家實體經濟對價格的沖擊比發展國家滯后。Frankel[8]運用面板回歸方法,對利率上升背景下導致有色金屬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因素進行了檢驗。王高尚[9]通過對石油、銅、鋁、鎳50年價格變化趨勢的分析,認為資源稀缺性和生產效率是影響其價格的重要因素。盧鋒[10]等人研究了中國因素對2002―2007年間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認為中國宏觀經濟的“過熱”,加劇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幅度,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
貨幣金融方面,周偉[11]等人采用LPPL模型驗證金屬期貨價格波動原因,得出結果是重金屬期貨受投機影響較大,輕金屬期貨受投機影響不明顯。Akram[12]指出,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政策,會導致全球市場的貨幣流動性增加,熱錢進入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引發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Anzuinie[13]等人建立涵蓋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和貨幣供應量指標的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發現聯邦基金利率的下降會助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貨幣供應量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程度不顯著。Landgraf[14]等人對比考察了經合組織和納入 “金磚國家”后的經合組織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程度,發現納入“金磚國家”后,貨幣金融因素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程度顯著性增強。鐘美瑞、黃健柏[15]等人構建MSVAR模型對銅價影響因素進行驗證,發現金融因素可以很好地解釋膨脹期、平穩期、低迷期銅價的波動。
各商品關聯度方面,邊璐[16]等人采用VEC模型驗證了10種稀土產品價格與國際金屬價格所具有的整合關系。張晶[17]等人運用Johansen 協整檢驗與持久―短暫模型,對大米主產國中國、美國、泰國三國高中低三級大米價格變化的共有因子進行了分析,探索價格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對糧食安全的作用機制。Baffes[18]、Tokgoz[19]和Sari[20]等均證實了能源價格的上漲,會影響其他金屬商品價格的變化。
從現有文獻來看,目前對影響有色金屬礦產品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因素的研究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對大宗商品的門類涵蓋較全,包括對石油等能源大宗商品、鐵礦石等黑色金屬大宗產品和大豆等農業大宗商品的研究較為豐富,專門針對有色金屬大宗商品的研究較少。二是對衡量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尺度一致,大多數文獻采用CRB指數來衡量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CRB指數具有權威性、時效性等特點,但作為綜合性指數可能會缺失某種特定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所隱含的信息。三是研究的視角豐富,如從需求視角、貨幣金融視角、實體經濟視角和商品關聯度視角入手,而現有文獻從貿易視角考察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因素的論述較少。
因此,本文以有色金屬大宗商品國際貿易量較大的銅、鋁、鉛、鋅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國際上公認的期貨價格為被解釋變量。從貿易視角出發,選取中國、美國、印度、巴西、澳大利亞、智利、秘魯等20個有色金屬主要貿易國家,分別考察需求國的進口量和供給國的出口量對有色金屬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方向和程度,并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較分析銅、鋁、鉛、鋅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因素的異同。
2研究方法、變量選取與數據處理
2.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面板數據向量自回歸模型(panel data vector autoregression,PVAR),它是基于面板數據所衍生出來的VAR系統。該模型最早是由D HoltzEakin[21]在1988年提出。隨著不少理論計量經濟學者對該模型的不斷完善,該模型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了經濟領域中來處理面板結構類型的數據,孫正[22]、王美昌[23]和李穎[24]等人采用PVAR模型研究了財稅改革、貿易開發和房地產價格等方面的問題。
PVAR 模型本質上是多組聯立方程所構成的,包括了所有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本身及其滯后項,并將系統內的所有變量視為一個內生性系統,能夠反映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變化。與普通VAR模型相同,PVAR 模型的正交化脈沖響應函數能夠刻畫內生系統中變量之間沖擊的作用機制。 其一般形式如下:
其中,yij表示基于面板數據的外部沖擊變量向量,i表示國家,t表示年度,α表示個量,β表示時間效應向量,Γj表示不同滯后期的變量系數矩陣,p表示滯后期,εit表示隨機擾動向量。本文設定,yit=(Pit,GDPit,CPIit,Mit,TDit),其中P代表有色金屬價格,GDPit代表i國t時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CPIit代表i國t時期消費者價格水平,Mit代表i國t時期貨幣供應量,TDit代表i國t時期的有色金屬貿易量。
2.2變量選取
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的數據,2015年: 中國、韓國等五國進口銅2 453.84萬t,占世界總進口量的85.34%,智利、秘魯等國出口銅1 313.21萬t,占出口總量的70.62%。中國、美國等五國進口鋁8 432.27萬t,占進口總量的89.68%,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五國出口鋁9 251.08萬t,占出口總量的98.17%。中國、韓國等五國進口鉛861.31萬t,占進口總量的72.71%,秘魯、澳大利亞等五國出口鉛795.51萬t,占出口總量的72.69%。中國、韓國等五國進口鋅751.21萬t,占進口總量的82.15%,秘魯、澳大利亞等五國出口鋅716.32萬t,占出口總量的85.56%。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2015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為 73.51×104億美元,中國、美國、印度、巴西、澳大利亞、智利、秘魯等20個有色金屬主要貿易國的國壬產總值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合計85.12%。鑒于此,本文選取中國、美國、印度、巴西、澳大利亞、智利、秘魯等20個有色金屬主要貿易國為全球代表,具體國家如表1所示。
被解釋變量采用倫敦期貨交易所三月期銅、三月期鋁、三月期鉛和三月期鋅價格的變動率。選取倫敦期貨交易所有色金屬期貨價格,是因為倫敦期貨交易所是國際上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而有色金屬價格也是期貨定價機制,能夠真實反映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
參考王安建等[25]、賈立文等[26]的研究成果,在被解釋變量的選取上,從實體經濟、貿易狀況和貨幣金融方面選取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大多數研究用來考察一國實體經濟水平的指標,因此,選取國內生產總值反映實體經濟層面;由于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有色金屬出口國較為集中,而有色金屬進口國也較為集中,因此選取需求國進口量和供給國出口量(TD)來反映供求層面;消費者價格水平(CPI)能夠很好反映一國的貨幣購買力,貨幣供應量(M)能夠反映一國貨幣市場的穩定程度,因此選取這兩個指標反映貨幣金融層面。
當一單位貨幣供應量的標準差波動對銅價沖擊時,銅價從滯后2期開始有正的響應,到滯后4期響應程度達到0.018的最高值,隨后開始下降,在滯后6期趨0。可見貨幣供應量對銅價存在顯著的正向沖擊,沖擊的短期效應明顯且強烈。
當一單位貿易量的標準差波動對銅價沖擊時,銅價從滯后6期開始有正的響應,到滯后10期時,響應程度達到了0.022。可見銅價對貿易量的變化具有明顯的正向響應,且存在滯后效應。
3.3.2鋁貿易國家的脈沖響應分析
圖2是鋁價、國民生產總值、消費者價格指數、貨幣供應量和貿易量對鋁價沖擊的脈沖響應圖,描述了一單位解釋變量的標準差對鋁價的沖擊方向與程度。
當一單位鋁價的標準差波動對鋁價本身沖擊時,鋁價對自身的沖擊呈正向響應,并且在滯后2期達到0.111的最高值,沖擊響應呈持續下降的走勢,在滯后10期達到0.033的最低值。與銅的情況類似,滯后10期內鋁價自身波動對鋁價具有明顯而持續的正向沖擊。
當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標準差波動對鋁價波動沖擊時,當國內生產總值受到一個外部的正向沖擊后,鋁價從滯后2期開始響應,在滯后5期達到0.013的最高值,隨后開始呈下降走勢。到滯后10期時,已下降至-0.008。可見國內生產總值對鋁價持續產生沖擊。
當一單位消費者價格指數的標準差波動對鋁價沖擊時,鋁價到從滯后4期開始呈現負響應,在滯后8期開始回升,在滯后10期趨于0。可見消費者價格指數對鋁價的負向沖擊存在滯后性。
當一單位貨幣供應量的標準差波動對鋁價沖擊時,鋁價從滯后2期開始有正的響應,到滯后5期響應程度達到0.014的最高值,隨后開始下降,在滯后8期趨0。隨后開始上升,到滯后10期達到0.009。可見貨幣供應量對鋁價的沖擊波動性較大。
當一單位貿易量的的標準差波動對鋁價沖擊時,滯后10期內貿易量對鋁價的沖擊較弱,鋁價僅在滯后2期和滯后8期有負的響應。鋁是世界上蘊藏儲量較為豐富的資源,且分布廣泛,因此鋁貿易市場的集中度較低,供需結構平穩,近年來世界范圍內鋁產能過剩,鋁價相比其他有色金屬價格處在低位且波動幅度較小,因而貿易量對鋁價的沖擊不明顯。
3.3.3鉛貿易國家脈沖響應分析
圖3是鉛價、國民生產總值、消費者價格指數、貨幣供應量和貿易量對鉛價沖擊的脈沖響應圖,描述了一單位解釋變量的標準差對鉛價的沖擊方向與程度。
當一單位鉛價的標準差波動對鉛價本身沖擊時,鉛價對自身的沖擊呈正向響應,在滯后2期達到0.16的最高值,并持續到滯后6期,隨后沖擊響應呈持續下降的走勢。可見滯后10期內鉛價對自身具有明顯而持續的正向沖擊。
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標準差波動對鉛價沖擊時,鉛價的響應程度較弱,僅在滯后4期存在-0.04的負響應,其他時期均趨于0。可見鉛價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響應程度較弱。
當一單位消費者價格指數的標準差波動對鉛價沖擊時,鉛價到從滯后2期開始呈現負響應,在第5期開始負效應影響最大,達到-0.02,在第10期趨于0。可見消費者價格指數對鉛價的負向沖擊存在滯后性。
當一單位貨幣供應量的標準差波動對鉛價沖擊時,鉛價從滯后3期開始有負的響應,到滯后7期響應程度達到-0.003,隨后開始上升,在滯后9期趨0。可見鉛價對貨幣供應量沖擊的響應明顯且急促。
當一單位貿易量的的標準差波動對鋅價沖擊時,滯后10期內貿易量對鉛價的沖擊較弱,鉛價僅在滯后1期和滯后6期有負的響應。可見鉛價對貿易量的沖擊響應程度較弱,這與鋁價的情況類似,但原因不同。中國是世界上鉛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是鉛儲量大國,對外依存度較低,因此鉛貿易狀況對國際鉛價的影響較弱。
3.3.4鋅貿易國家脈沖響應分析
圖4是鋅價、國民生產總值、消費者價格指數、貨幣供應量和貿易量對鋅價沖擊的脈沖響應圖,描述了一單位解釋變量的標準差對鋅價的沖擊方向與程度。
當一單位鋅價的標準差波動對鋅價本身沖擊時,可以看出鋅價對自身的沖擊呈正向響應,在滯后3期達到0.16的最高值,隨后沖擊響應呈持續下降的走勢。可滯后10期內鋅價對自身具有明顯而持續的正向沖擊。
當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標準差對鋅價波動沖擊時,鋅價持續響應。在滯后5期達到-0.02的負響應,在滯后8期達到-0.03的負效應。可見國內生產總值對鋅價產生持續的負向沖擊。
當一單位消費者價格指數的標準差波動對鋅價沖擊時,鋅價到從當期開始呈現負響應,在滯后5期負效應達到-0.04,在滯后10期趨于0。可見消費者價格指數對鋅價產生持續的負向沖擊。
當一單位貨幣供應量的標準差波動對鋅價沖擊時,鋅價分別在滯后2期、滯后5期和滯后8期有負的響應,且響應明顯。可見鋅價對貨幣供應量沖擊的響應明顯且急促。
當一單位貿易量的標準差波動對鋅價沖擊時,滯后10期內貿易量對鋅價的沖擊較弱,可見鋅價對貿易量的沖擊響應程度較弱,這個結果同鋁,鉛相似。鋅的單一儲量較少,往往與鉛伴生,因此鋅價的波動特點與鉛價相似。
3.4方差分解
為了解各個因素對銅、鋁、鉛、鋅價格波動影響程度的貢獻大小,量化每個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程度,本文對影響銅、鋁、鉛、鋅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進行方差分解。如表4所示,從當期到滯后10期,有色金屬價格受自身變動的沖擊最強,均維持在95%以上。
表4左上是銅價波動因素的方差分解結果,從滯后1期到滯后10期的結果可以看出:銅價受自身變動的影響最大,均在95%以上,但呈現下降趨勢;貨幣供應量和消費者價格指數對銅價的影響波動較大,波動幅度分別為45%和82%;國內生產總值和貿易量對銅價的影響持續增長,較第二期分別增長了5.77%和3.97%。上述分析表明,銅價受自身滯后效應變量的影響最大,國內生產總值和貿易量對銅價的影響程度持續變大。
[3]CHEUNG C, MORIN S. The impact of emerging Asia on commodity prices[R]. 2007:181-224.
[4]LALONDE R, MAIER P, MUIR D. Emerging Asia’s impact on food and oil prices: a modelbased analysis[R]. Bank of Canada, 2009.
[5]譚小芬,劉陽,張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中國因素有多重要[J].國際金融研究, 2014(10):75-86. [TAN Xiaofen, LIU Yang, ZHANG M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 fluctuations: how important of China’s factor[J].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4(10):75-86.]
[6]韓立巖,尹力博.投機行為還是實際需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影響因素的廣義視角分析[J].經濟研究,2012(12):83-96. [HAN Liyan, YIN Libo. Speculation or real demand?:a multivisio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s impact factors[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2(12):83-96.]
[7]李n,穆月英.大宗商品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分組國家的比較[J].國際金融研究,2015(10):55-63. [LI Liang, MU Yueying. Factors affecting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 fluctuations:based on comparison of group countries[J].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5(10):55-63.]
[8]FRANKEL J A.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real commodity prices[R]. NBER, 2007:1-21.
[9]王高尚.后危機時代礦產品價格趨勢分析[J].地球學報,2010, 31(5):629-634. [WANG Gaoshang. Mineral commodity prices trend in the late crisis times[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010, 31(5):629-634.]
[10]盧鋒,李遠芳,劉鎏.國際商品價格波動與中國因素[J].金融研究,2009(10):38-56. [LU Feng, LI Yuanfang, LIU Liu.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s fluctuations and China’s factor[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9(10):38-56.]
[11]周偉,何建敏.后危機時代金屬期貨價格集體上漲――市場需求還是投機泡沫[J].金融研究,2011(9):65-77. [ZHOU Wei, HE Jianmin. Price rises of metal future, whether market demand or speculative bubble[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11(9):65-77.]
[12]AKRAM Q F. Commodity prices, interest rates and the dollar [J]. Energy economics, 2009, 31(6):838-851.
[13]ANZUINI A, LOMBARDI M J, PAGANO P.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on commodity price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0, 9(1232):119-144.
[14]LANDGRAF S, CHOWDHURY A. Factoring emerging marke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liquidity and commodit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2015, 42(4):622-640.
[15]鐘美瑞,諶杰宇,黃健柏,等.基于MSVAR模型的有色金屬價格波動影響因素的非線性效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6(4):45-53. [ZHONG Meirui, CHEN Jieyu, HUANG Jianbai, et al. Nonlinear effect studie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nonferrous metals price fluctuation based on MSVAR Model[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16(4):45-53.]
[16]邊璐,張江朋,宋宇辰,等.國際金屬價格指數、廣義需求與中國稀土產品價格[J].資源科學, 2014(3):92-93. [BIAN Lu, ZHANG Jiangpeng, SONG Yuchen, et al. Foreign metals index, general requirement and prices of Chinese rare earth products[J]. Resources science, 2014(3):92-93.]
[17]張晶, 周海川. 國際大米價格互動性與中國糧食安全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 24(10):163-169. [ZHANG Jing, ZHOU Haichuan. Interac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price for rice and the study on food securit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10):163-169.]
[18]BAFFES J. Oil spills on other commodities[J]. Resources policy, 2007, 32(3):126-134.
[19]TOKGOZ S. The impact of energy markets on the EU agricultural sector[R].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2008.
[20]SARI R, HAMMOUDEH S, SOYTAS U. Dynamics of oil price, precious metal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J]. Energy economics, 2010, 32(2):351-362.
[21]HOLTZEAKIN D, ROSEN H S. Estimat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s with panel data[J]. Econometrica, 1988, 56(6):1371-95.
[22]孫正, 張志超. 流轉稅改革是否優化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5(7):74-89. [SUN Zheng, ZHANG Zhichao. Whether the turnover tax reform optimiz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national income or not[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5(7):74-89.]
[23]王美昌, 徐康. 貿易開放、經濟增長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動態關系――基于全球向量自回歸模型的實證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5, 25(11):52-58. [WANG Meichang, XU Kangniing. Trade openness, economic growth and CO2 emission in China: a GVAR analysi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5(11):52-58.]
[24]李穎, 胡日東. 中國房地產價格與宏觀經濟波動――基于PVAR模型的研究[J]. 宏觀經濟研究, 2011(2):26-30. [LI Ying, HU Ridong. Chinese real estate prices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 based on studies of PVAR Models[J]. Macroeconomics, 2011(2):26-30.]
全球經濟在經歷了2005年穩定增長后,2006年前三個季度,雖受到油價高位波動、利率捉升、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中東地區動蕩加劇以及世界各地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負面影響,但仍難以阻擋全球經濟的良好運行和快速增長。特90是,雖然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對不同的國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總體上說,高位徘徊的油價對全球經濟和貿易帶來的沖擊比預期想像的要弱。多數專家認為,其主要原因是:(1)油價上漲是全球經濟持續發展導致能源需求旺盛的結果,并非供應不足,高油價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比預期的要輕,同時也體現了全球經濟的進一步活躍和繁榮;(2)發達國家高度依賴石油的經濟增長模式在逐步轉變,十分重視對能源利用的效率并不斷得到提高,經濟活動已經向能源需求相對低的服務等行業轉移;(3)近期高油價帶來的負面影響同以往石油危機時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一方面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應對高油價的承受能力已經得到加強;另一方面石油輸出國需要大量購買所需商品和服務,石油收入被需求增長大量消耗,彌補了因石油收入增多帶來的貿易不平衡差距的拉大;(4)油價的上漲和石油收入的增多使許多石油輸出國大量購買發達國家的債券,導致投資和消費的持續增長,有助于全球經濟的進一步活躍和發展。
從全球經濟的發展形勢看,盡管有關國際權威機構對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的基點不同,但初期一致認為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減緩,低于12005牢的經濟增長。半年過后,全球經濟總體運行超出了國際機構最初的預期,經濟保持著較快的增長態勢。第一、第二季度全球經濟同比分別增長了4.7和4.5,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同比分別增長了2.9和2.8,發展中國家經濟同比分別增長了6.5和7.0。對此;有關國際機構又一致認為2006年上半年以來,雖然全球經濟仍面臨著許多不穩定因素,后期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也同時存在,但經濟復蘇將明顯加快,并紛紛上調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2006年初,聯合國的《2006年世界經濟形勢和展望報告》中指出,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略高于3,與2005年基本相同,下半年聯合國根據全球經濟發展趨勢重新調整了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上調至3.6。世界銀行最初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與聯合國最初預測基本一致,最初預計全球經濟增幅為3.2,與2005年持平,上調后的預測高于聯合國,上調到了4.4,并大幅度上調了部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預測。WTO的預測則略低于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為最終全球經濟增長可達3.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期和近期的預測則均高于聯合國、世界銀行和WTO的預測。早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為4,3,2006年4月上調到4.9。爾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2006年即使在原油價格高位徘徊的情況下,全球經濟依然表現活躍與強勁,對全球經濟前景更為樂觀,將經濟增長預測再次上調到5.1。上述預測還不能說是最后的預測和最終的增長,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和最終的增長有可能還會被改寫,無論是上調還是下調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已成為定局。
二、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
1.世界各國消費需求旺盛。2006年全球經濟擺脫了通貨緊縮的束縛,在經濟增長的帶動下世界各國消費需求持續旺盛,持續旺盛的消費需求同樣也支撐了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從需求上看,2006年世界各國消費需求的增加不僅體現在能源上,而且對有色金屬產品的需求保持著較快的增長。由于美國制造業發展狀況良好以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消費需求的強勁增長,對有色金屬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推動了國際市場上有色金屬產品價格的持續走高,年初以來國際有色金屬產品價格與能源價格并肩屢創新高。在居民消費需求上,2006年上半年主要發達國家的居民消費持續旺盛,美國商品零售額1-5月份同比增長率保持在7以上,其中5月份增長了7.6,比上月高出0.6個百分點;1-4月份消費信貸折年率分別增長了3.9、2.1、0.8和5.9;歐元區第一季度居民消費同比增長了0.7,高于2005年第四季度的0.3,4月份零售額同比增長了1,為近年來最高水平;日本上半年民間消費增長了0.6。與此同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居民消費需求也出現快速增長趨勢。2006年在能源和有色金屬需求強勁和居民消費增長的驅動下,上半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工業生產增長呈現強勢增長。以美歐日為例,美國工業生產1-5月份同比分別增長了3.2、3.1、3.8、4.7和4.3;歐元區1-5月份工業生產同比分別增長了1.6、1.7、1.8、2.2。和2.6;日本1-5月份工業生產同比分別增長了2.8、2.5、3.1、3.3和3.1。世界各國消費需求持續旺盛,為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提供了條件和增強了動力。
2.經濟行為活躍。經濟行為活躍是經濟繁榮的重要標志。從許多預測數字表明,2006年全球各種經濟活動十分活躍,特別是商業和服務業(如旅游、商務旅行、交通、零售業及其他相關行業)等經濟活動并沒有因恐怖活動的猖獗和自然災害的發生而減少,反而進一步活躍。以商業和服務業對全球經濟增長影響>!
3.全球貿易增長加快。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2004年全球貿易迅猛增長,貿易額增長了21,貿易量增長了9,2005年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于近10年的平均水平,2006年上半年以來,在全球經濟增長加快的同時,全球貿易繼續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據統計,2006年第一季度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出口同比增長了9.5,進口同比增長了10.3,全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7,明顯好于2005年。其中經合組織(OECD)貿易增長將在5.5-6,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量將進一步擴大。全球貿易持續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加快以及發達國家提供了主要的消費市場,進口明顯要快于出口;另一方面,全球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成為當前全球貿易發展的深層次原因和動力。另外,近期國際泊價、礦產品和有色金屬價格進一步上漲,導致全球貿易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在石油和資源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石油和資源出口國出口額猛增,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也隨之提高,部分盛產能源和礦產資源的發展中國家在市場強勁需求的帶動下從中受益。
4.國際投資進一步復蘇。2004年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以及全球經濟普遍復蘇的情況下,國際投資開始呈上升趨勢,2005年全球國際投資繼續大幅度增加,達到8950億美元,增長29。從2006年的國際投資形勢看,隨著全球以及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加快,以及全球經濟活動的活躍和跨國企業并購的增多,全球國際投資將繼續攀升。從國際投資流向看,國際投資流向的主流
仍將是美國等發達國家,據有關人士分析,2006年國際投資流入發達國家將超過3800億美元,其中流入美國的國際投資將超過2000億美元,這不僅將有利于恢復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資本市場的活躍與繁榮,同時也將給美國和西方整體經濟的恢復注入新的強有力的活力。與此同時,2006年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投資也進一步增加,從資源戰略上看,國際投資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側重點是自然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對石油等資源需求旺盛,資源問題已成為許多國家極為關注的戰略問題。另外,從地區特點上看,國際投資的重點也開始從傳統地區向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轉移,未來亞洲和東歐地區的國際投資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國際資本對拉美的投資將進一步復蘇;流入非洲地區的國際投資將保持穩定增長。當前,國際投資的進一步復蘇,體現了全球經濟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繁榮與活躍。 5.失業率逐步下降。2005年全球平均失業率為6.3,2006年全球經濟的增長,使世界各國失業狀況普遍得到逐步改善,其中西方主要國家美、歐、日2006年以來失業率均出現下降趨勢;困擾俄羅斯多年的失業問題也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改善;世界其他國家失業狀況均有不同的改善。1-5月份美國、歐元區和日本失業率穩步下降,美國失業率分別為4.7、4.8、4.7、4.7和4.6,均低于2005年底4.9的水平;歐元區失業率分別為8.2、8.1、8.0、8.0和7.9,低于2005年底的8.4;日本失業率分別為4.5、4.1、4.1、4.0和4.0,除了1月份出現回升,其他月份均低于2005年底的4.4。預計到20年底美、歐、日失業率不僅不會高于現有水平,還會有所下降。盡管目前俄羅斯失業率仍高達7.7,失業人數為570萬人,但與2005年相比減少了3.8,就業人數大幅度增加。2005年拉美地區的城市失業率為9.3,同比下降了1個百分點,2006年有望進一步下降。東亞、南亞和東南亞2005年失業率分別為3.8、4.7和6.1,預計2006年同樣有所下降。目前,各國失業率的普遍下降,是世界各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
6.全球跨國企業并購增多。長期以來,跨國企業并購一直是發達國家企業實現擴張與發展的一個主要手段,也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際產業投資基金的積極介入,全球范圍內大規模跨國并購浪潮空前高漲。近年來在這全球化的并購熱潮中,發達國家企業并購活動有增無減,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在全球企業并購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占全球并購總額的80以上。近年來,隨著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逐步發展壯大,一些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充分意識到跨國并購對于鞏固:自身優勢和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性,也開始通過并購的方式直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跨國并購也在逐步增加,在全球并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00年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跨國并購額僅占全球的,6左右,目前已上升到12以上。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跨國并購,一方面表現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以及地區相互間的跨國并購,一方面表現在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并購。在發展中國家,東亞、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跨國并購持續呈上升之勢,中國和印度是跨國并購熱點的國家。2004年全球跨國并購再次出現恢復性增長,2005年全球企業并購總額超過了2.5萬億美元,2006年上半年全球并購額達到1.93萬億美元,全年將超過2.5萬億美元全球跨國并購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僅帶動了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一、中俄貿易并非持續高速增長
(一)兩國貿易增長不穩定
近年來,中俄兩國貿易范圍逐漸擴大,貿易額不斷上升,但這種上升并不是迅速而穩固的。從表1可以看出,雙邊貿易自2003年在連續3年取得30%以上的增幅后,2006年急劇下降到14.7%。這種貿易規模的波動性大和發展的不穩定表明,雙方貿易方式過于單一,雙邊貿易對市場需求的變化敏感,兩國多年積累的矛盾正在逐漸顯現出來,傳統的商品貿易結構已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這些問題已影響到兩國貿易的發展,也會使未來雙邊貿易呈現曲折增長態勢。如果兩國貿易的增長不能達到2001~2005年的高速度,就會加大實現預定目標的難度。
(二)俄羅斯的進口商品結構對我國增加出
最快,占48.1%,超過上年的6個百分點。機器、設備和交通工具的進口額比上年增加52.3%。其中,電子技術和家用電器持續增加,移動電話進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3倍(近1900萬部),總值增加了12.75倍,達28.4億美元。農產品和農業原料占第二位,其進口總量從上年的17.5%減少到本年的15.6%。占第三位的是化工產品,進口額為211億美元,化學和石化產品的進口主要包括塑料制品、顏料材料、合成樹脂以及保護植物的化學物質等。輕工業品的進口額為48億美元,比上年增加158.4%。紡織品和鞋類快速增加,皮革制品、毛皮及制品的進口增加63.1%,珠寶等增加26.7%。我國對俄擴大了機電產品的出口規模,也是俄皮革制品、箱包和紡織服裝類商品的最大供應國。但由于貿易結構未有本質性變化,我國商品價格不具優勢,勞動密集型商品貿易比例高,機電產品和高科技產品比重較低,因此,制約著雙方貿易規模的擴大。
(三)俄羅斯的出口貿易結構制約中俄貿易發展
在2006年俄羅斯的出口總額中,能源比重持續增加。石油、石油產品及天然氣的增加值為33.6%,其他產品為12.7%。金屬及其制品占第二位。俄羅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金屬出口國,其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所占比重為13.9%,出口額為401億美元(相當于上年的121.7%)。由于許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地區對俄羅斯進口金屬產品的限制,使黑色金屬的出口下降。對亞洲的出口幾乎減少了80%(到中國減少93.5%),型材為60%(到中國減少了20%)。機器和設備出口呈高速增長之勢,出口額比上年增加29.7%。盡管如此,機器、設備和交通運輸工具在俄羅斯的出口規模中水平仍很低,僅占5.5%(2005年為5.3%)。由此可見,俄羅斯出口的主要問題仍是出口商品的結構問題。另外,化工產品的出口穩定增長。化工產品的生產占出口部門企業的1/3。俄羅斯出口的主要產品是化肥(32%)、合成橡膠(9.5%)、液態氨(6%)、芳香碳氫化合物(5.3%)、汽車輪胎(5.3%)、塑料和合成樹脂等(5.1%)。化工和石化品的出口額為11.6億美元,為上年的103%。森林、造紙(包括家具)和棉布的出口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6年為9.3億美元(為上年的114.3%),其中,原木的出口增長為106.9%(2005年為115.7%),鋸材為107.8%(2005年為117%),膠合板為102.9%(2005年為107%)。我國自俄進口仍以原材料和資源性產品為主,占中國進口總量的90%以上,其中石油為1300萬噸,這一趨勢將保持下去。高新技術產品進口明顯下降,機電產品進口及其所占比重繼續下滑,只占我國自俄進口總量的1.4%。這種建立在單一化貿易結構基礎上的貿易是脆弱的,而過分依賴原料出口則阻礙了俄中貿易額的增長。這種單一的出口結構,成為擴大兩國經貿合作的嚴重障礙之一。
(四)在俄羅斯對外貿易地理結構中,我國難于挑戰其他伙伴國的地位
2006年,歐盟仍是俄羅斯的主要貿易國,占俄羅斯貿易額的52.7%。僅從出口額看,德國為429億美元(為2005年的130.1%),荷蘭為385億美元(145.1%),意大利為308億美元(131.4%),我國僅為158億美元。由于俄羅斯的消費中心大多集中在其歐洲部分,使我國短期內在經貿關系上很難挑戰這些國家在俄羅斯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我國與前三位國家的貿易額相差甚遠。同時,我國在亞太的貿易地位又受到日、韓的挑戰。目前,盡管我國仍是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俄貿易占俄對外貿易的比重為7.2%,但俄日貿易及俄韓貿易已出現大幅增長,尤其是俄自日、韓的進口急劇增長,2006年日、韓已進入俄五大進口國之列。特別是在汽車及消費類電子產品方面,我國對俄出口面臨來自日本和韓國的激烈競爭,表現在日本在機動車輛、無線電話產品方面和韓國以其優質價廉的產品,已成為中國在俄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
(五)未來兩國貿易額增長受制于其他因素
一些因素,如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行情等,是兩國所無法左右的。2005年,受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大環境的影響,中俄進出口商品貿易額增加了近30億美元,占當年貿易額增量的55.14%。2006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攀升,使俄羅斯燃料能源綜合體產品的國際價格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5%;同時,由于黑色和有色金屬的儲量的減少、需求的增加和原料產品的價格提高,國際市場所有有色金屬的國際價格達到了1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特別是鋁、鎳和銅的價格為1994年以來的最高。2006年底,國際石油價格下降,俄羅斯的出口額也隨之減少。未來幾年,一旦原材料商品價格下跌,中俄貿易規模也會隨之下降,從而導致雙邊貿易發展的不穩定。
二、中俄貿易潛力遠未發揮
中俄經貿現狀相對于兩大經濟體所具有的潛力,無論是結構還是規模和水平都顯得很不對稱,兩國經貿合作的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其增長具有廣闊的潛力和空間。
(一)兩國貿易發展不平衡
這種不平衡首先表現在交往中的上層與下層不平衡。上層交往需以兩國下層民眾廣泛的認同和交往來支撐,但目前二者的發展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民間往來尚未成為交往的主體;其次,政治與經濟不平衡。良好的政治關系無疑為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不能代替其他方面的關系。只有強調中俄交往中的民眾層面和經濟層面,遵循WTO的共同原則和國際慣例,解決阻礙兩國貿易發展中的制度,消除對中俄經濟合作的消極影響,才能為兩國貿易創造良好的環境,規范貿易秩序,最終使中俄貿易持續健康發展。
(二)能源合作存在廣闊空間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國在能源進口方面采取多元化戰略,從俄羅斯進口是這一戰略中的重點,進口的規模將會不斷擴大。中俄兩國在能源領域互補性很強,合作擁有巨大潛力和諸多優勢。目前,由于國際競爭與干擾以及兩國能源政策與文化上的差異等,雙方的能源合作規模仍然有限,協議較多而實際進展較少,能源合作進展緩慢。
(三)貿易結構有待不斷升級
近年來,中俄貿易商品結構一直未發生實質性變化:中國主要對俄出口紡織品、服裝、鞋類、家電等日用消費品,自俄進口多是能源、鋼材、化肥、原木以及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商品,中俄兩國貿易仍處在以產業垂直分工為主、水平分工為輔的粗放型發展階段,中俄貿易結構不平衡成為制約兩國經貿合作良性發展的突出因素。隨著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俄國內市場對汽車、家電、通信設備、機床及加工設備、農用機械、食品和包裝設備的需求將會有較大幅度增加,而中國在上述產品領域均具有一定的國際比較優勢,中國則對俄的能源產品、動力機械、核電站設備、航空航天設備、運輸機械、船舶、礦山采掘設備、機床及金屬加工設備、儀器及電子產品等會有一定的需求。中俄兩國間的機電產品貿易規模與兩國各自機電產品進出口的狀況相距甚遠,反映出在這一領域還存在著很大的發展潛力。只有改善貿易商品結構,才能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
(四)投資對貿易的拉動尚不明顯
在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內,中俄經貿合作中商品貨物貿易的拓展空間相對有限。只有大幅提高相互投資,通過投資帶動貿易發展,貿易規模才能有較大的突破,未來兩國的貿易規模才有可能進一步擴大。總體上看,雙方投資領域單一,規模較小,缺乏支撐性的大項目。目前,雙方的投資合作處于初始階段,相互投資不足,極大地制約了兩國貿易的發展。
三、以超常措施促進中俄貿易高強度增長
由表4可以看出,要實現兩國確定的目標,即使不考慮中俄兩國統計的誤差,也必須要保持雙方長期規劃中確定的20%~25%的年均增速,而按照2006年的增長速度顯然是難以實現的。針對當前中俄經貿現狀,我們既應尊重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規律,又要積極主動采取措施,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促進中俄貿易的跨越式發展。
(一)調整兩國貿易體制政策
中俄傳統的貿易政策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的變化,對現行的貿易政策進行調整已刻不容緩。應將以政治促經濟,提高中俄貿易的互信程度,作為中俄貿易順利發展的體制保障。按照誠信、互利、共贏的原則,尊重對方的利益,創造公平的法制環境,為對方商品、投資和服務進入本國市場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完善雙邊協調機制,保持磋商渠道暢通,及時解決經貿交往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兩國經貿合作真正駛入“快車道”。
(二)進一步加大能源等資源產品的合作力度
隨著兩國政府對能源進出口依存度的逐年增加,俄羅斯對我國以原料和資源開發產品為主的單一貿易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因此,應全面認識兩國的能源合作前景,促進兩國大型能源開發項目的啟動,參與資源產品的分配,利用俄羅斯對我國石油及其制品和原料性產品出口的大幅攀升和出口額的增長,增加進出口貿易額。
(三)增加雙方機電產品貿易
未來幾年,隨著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俄羅斯市場對汽車、家電、通信設備、機床及加工設備、農用機械、食品和包裝設備的需求將會有較大幅度增加。2006年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對俄機電產品出口額呈快速增長態勢,已躍居為中方對俄出口的第一大類商品,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將成為中俄貿易新的增長點。但從總量看,機電產品僅占雙邊貿易的17.5%。這一情況與中俄兩國的制造業水平、科技實力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很不相稱。應根據我國近年來在新產品開發領域的巨大飛躍,擴大貨車、農業機械和重型機器制造業的進出口貿易額,拓寬中俄在通訊和家電等領域的合作。
(四)以投資促進貿易增長
目前,俄羅斯正經歷著歷史上最蓬勃的外國投資熱潮。同時,俄羅斯也已具備了一定的對外投資能力,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完全可以將資金投向具有發展前景的中國市場。無論是從投資區域方向上,還是國別選擇以及產業導向上,俄羅斯都是中國重要的投資市場之一。因此,應發揮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巨大發展潛力,站在戰略的高度,結合各自的特點和優勢,積極地開展雙向直接投資,為兩國的貿易增長增加后勁,拉動出口,實現未來兩國貿易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五)充分利用各種契機擴大宣傳
(一)市場核心指數從12月份指數漲跌數據看,又是一個“滿盤皆綠”:月K線依然收陰;上證50和上證180分別下跌了2.71%和5.76%,跌幅較小;創業板和中小板并未因為前期跌幅較大而止跌,繼續下殺,跌幅分別為12.96%和12.67%;兩市無任何亮點可言,上證指數由于暫時的估值優勢表現略好(見表1)。熱點分析1.行業熱點分行業來看,申萬23個一級行業中,無一行業上漲(見圖3)。其中金融服務跌幅相對較小,為4.87%;跌幅超過20%的行業有綜合(21.30%)、有色金屬(21.07%)、輕工制造(20.61%)、化工(20.58%)和電子(20.12%)。金融服務中券商股表現較好。技術上看,券商股在上漲之前有超跌反彈的需求。也有人認為,是RQFII牌照的不斷發放給相關券商帶來了利好。基于對當前券商香港子公司業務開展情況以及控股或參股的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的業務開展情況考慮,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以及華2011今年以來,有色板塊的下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從基本面來看,歐債危機惡化,全球經濟前景疲弱導致市場擔憂金屬未來需求前景,引發金屬價格大幅下跌,進而帶動有色板塊下跌。年初至今,主要由黃金、白銀、銅、鋁和鎳組成的CRB金屬現貨指數下跌14.6%。其中上半年該指數上漲2.9%,下半年下跌17.0%。二是從流動性上看,前一輪有色板塊的啟動主要得益源于美國推行量化寬松政策導致的流動性泛濫,并因此推高了有色板塊的估值水平。但由于2011年9月21日,美聯儲推出的是4000億美元的扭曲操作而非此前預期的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市場對QE3的預期逐漸減弱,對風險資產的偏好也隨之不斷下降,致有色板塊進入了新一輪壓估值階段。2.概念及板塊熱點按Wind分類的65個板塊中,無一板塊飄紅(見圖4)。其中跌幅較小的有深圳前海新區(-11.13%)、保障性住房(11.26%)、乙醇汽油(13.20%)、移動互聯網(14.26%)、港珠澳大橋(14.31%)、IPV6(14.36%)、智能交通(14.56%)等;跌幅最大的板塊是石墨烯(31.64%)、觸摸屏(24.61%)與北部灣經濟區(23.88%)。另外,題材股跌幅較大。由于受重慶啤酒的拖累,大部分前期漲幅較大的題材股相關板塊均出現較大跌幅。3.資金流向從市場內外資金流動來看,2011年12月份。IPO融資182億元,比11月份的135億元有所增加;再融資596億元,外加印花稅和傭金60億元,合計流出資金規模約791億元。從板塊資金流向看,兩市12月共流出548.23億元(見圖5)。其中金融服務凈流入3.42億元,是唯一資金凈流入的行業;流出最多的行業是機械設備、化工、有色及信息服務,凈流出額均在40億元以上。4.個股行情根據wind資訊數據,2011年,包括新股在內有完整數據的2266只股票中,12月份上漲的有147只,占比6.49%;有421只股票跑贏滬深300指數,占比18.30%。階段漲幅超過20%的股票只有5只,占比0.22%,比前幾個月大幅減少。其中,漲幅最大的前10只股票分別是大地傳媒、恒信移動、榮盛發展、首開股份、北緯通信、ST宜紙、東方國信、寶光股份、東軟載波和萬向德農。沒有什么板塊特征,但大多與重組有關,S*ST鑫安變身為“大地傳媒”恢復上市后,開盤即暴漲50.92%。12月錄得94.74%的漲幅。在下跌的股票中,跌幅超過20%的股票有668只,占比30.36%。其中,下跌超過40%的有17只。重慶啤酒13年來憑借乙肝疫苗概念,股價出現一波又一波,漲停板數量高達48個。但在公布乙肝疫苗實驗結果后,由于不及市場預期,其股價連續跌停,12月跌幅達64.91%。跌幅超過50%的還有大元股份、*st昌九、st傳媒和三峽新材。從換手率指標看不乏一些活躍個股。2266只個股中有164只換手率超過了100%,其中新股、題材股和重組股市場參與度最高。天舟文化、棒潔股份、大地傳媒、道明光學的換手率均超過600%;而大盤藍籌中的中國石油、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工國際、本鋼板材與上港集團的換手率則都低于1%。
中國貨幣政策放松可期
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成關鍵2011年,繼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從二季度的9.5%下滑至9.1%后,受到出口需求和房地產建設活動走弱影響,近幾個月里實體經濟繼續放緩。11月份國家統計局采購經理人指數跌至49,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生產減速。預計出口將在未來幾個月里繼續走弱,并在2012年一季度同比下跌。房地產的銷售和建設也將持續處于疲弱的狀態。這可能帶動GDP同比增速在四季度降至8.6%左右、并于2012年一季度繼續下降。GDP增速預計將在2012年一季度出現自2008年四季度以來的最低值。屆時,季環比增速折年率可能會跌至8%以下,超過管理層的容忍極限。隨后的政策放松應能提振投資和實體經濟活動。由于出口需求走弱,預計2012年G DP的年增速將放緩至8%左右。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十二五規劃”將調結構作為主題,將五年經濟增長平均增速目標從十一五期間的7.5%下調到7.0%,可見管理層對潛在的經濟增速放緩已有充分的估計。遵循十二五規劃調結構的目標,預計2012年將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2012年在擴大消費、提高居民收入和調節收入分配等方面將推出更多實質性的措施。同時,將繼續抑制房地產泡沫。相對于目前的限購、限貸等行政性措施,明年可能會注重建立穩定房價的長效機制,包括改進土地的供應制度、進一步改善稅收政策對房地產的調控作用,以及加大財政和信貸對保障性住房的支持等。對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政策支持力度,2012年也會加大。貨幣政策:既要保增長又要防通脹2011年,為應對危機后釋放的天量貨幣,央行祭出了前所未有的數量緊縮政策。自2010年四季度起,央行加大了貨幣緊縮的力度和步伐。至2011年1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速已降至12.7%,狹義貨幣(M1)余額同比增速也降至了7.8%。緊縮的貨幣政策已逐漸發揮效力,四季度CPI漲幅大幅下降。由于貨幣政策存在時滯,因此通脹率屬于滯后指標。但在通脹率下降的同時,一年多的緊縮政策也使得中小企業經營步履維艱;而外部環境的惡化則使出口的不確定性加大,經濟增速已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在此背景下,放松貨幣政策似乎已成為題中應有之義。考慮到雖然CPI下行趨勢已經確立,但物價水平仍處于高位,因此盡管GDP增速已持續下降,但為了防止通脹的反復,貨幣當局對全面放松貨幣仍然十分謹慎。目前提出的大多局限于要“把握調控的節奏和力度”、“提高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和“預調微調”等較為溫和的措施上。不過,實際政策的改變在近兩個月來正在逐漸顯現。在貨幣政策實際操作層面上,自2011年9月以來,央行已經凈投放人民幣超過3000億元,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為銀行間市場注入流動性,以推動銀行間市場利率下調,同時也下調了央票的發行利率。10月下旬新增人民幣信貸規模也陡然放大。11月份最后一天,央行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表明貨幣政策的重心已由控通脹轉為保增長。用于國際資本流入規模減小、外匯占款壓力不斷下降,2012年央行貨幣政策將回歸常態,并會繼續實施名為穩健、實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將轉向中性。未來央行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5-6次,將存準率降至18.5%左右。2012年人民幣新增貸款較2011年將略有放大。預計新增人民幣貸款8萬億元,同比增長14.4%,M2同比增長14%左右。此外,從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和債券市場收益率的走勢看,2011年9月份,市場利率已開始呈現下行趨勢,預示2012年央行可能降息。積極性財政政策將深化減稅成為重點在保增長方面財政政策可操作的余地較大。啟動“十二五”規劃一些重大項目,保障和改善民生更需要國家增加財政投入。一方面,從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負擔看,我國財政政策尚有較大的操作余地。我國公共債務余額/GDP為44%、赤字率為1.6%左右。另一方面,國債發行方面,2010年年底國債發行余額為67548億元,占GDP的16%,還有較大的發行空間。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適當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發揮財政政策區別對待、重點突出、增加有效供給等方面的功能。積極財政政策的幾個主要方向是,通過個稅調整以提高中低階層收入,通過促農民增收以擴大消費,通過結構性減稅以推進產業升級,通過深化醫改和社會保障以推進社會福利以及保障房建設等。“十一五”期間我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1.5%,約為GDP增速的兩倍。目前我國稅收中仍以間接稅為主,包括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等間接稅性質的流轉稅占我國稅收總額70%,而直接稅性質的所得稅占比不足30%。未來稅制調整的一個大致方向,就是減少間接稅,增加直接稅,以強化稅收對調節二次分配公平性的杠桿功能。此外,還有繼續深化結構性減稅,以減少重復征稅,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近年來稅制改革和稅收政策的調整上看,雖然推出了資源稅改革、擴大消費稅增稅范圍以及房產稅試點等增稅措施,但總體上對宏觀稅負影響較小。而其中減稅成為了稅收政策調整的主基調,如2006年取消農業稅、2008年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以及2009年增值稅轉型改革等。自2011年起,國家開始實施新一輪結構性減稅,包括上調個稅起征點、支持小微企業的財稅優惠措施以及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試點等,以提高居民收入,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繼續完善結構性減稅措施,同時輔之以結構性增稅。結構性減稅方面,主要體現在發揮稅收的杠桿作用,調節收入分配;以減稅措施支持對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以及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等。結構性增稅方面,主要是擴大資源稅覆蓋面、加快推進房產稅實施以及推出碳稅等,以實現公平稅負,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一、2009年前三季度對外貿易運行情況
2009年以來,世界經濟大幅下滑,國際市場需求嚴重萎縮,中國外貿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面對這一嚴峻復雜的形勢,中國政府果斷決策,及時調整宏觀調控方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出臺了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改善企業融資環境等一系列穩外需政策措施;各地及有關部門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扎實工作,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廣大外貿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切實增強競爭力,千方百計穩住老客戶、開拓新市場。從總體來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各項政策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中國外貿發展出現積極變化。前三季度,外貿運行的主要特點是:
(一)進出口規模逐步擴大,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去年前三季度,全國進出口總額達到1557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9%。其中,出口8467億美元,下降21.3%;進口7112億美元,下降20.4%。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進出口分別為4289億美元、5179億美元和6109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24.9%、22.1%和16.7%;其中出口分別為2456億美元、2761億美元和3250億美元,下降19.8%、23.5%和20.5‰進口分別為1833億美元、2418億美元和2859億美元,下降30.9%、20.4%和11.8%。進入三季度以來,隨著穩外需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和國際市場需求趨穩,出口已經連續三個月超過1000億美元,9月份達到1159億美元,創下今年以來單月出口新高,同比降幅也收到15.2‰在國內需求擴大等因素帶動下,9月份進口達到1030億美元,是今年以來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下降3.5%,降幅首次縮小至個位數。前三季度外貿順差1355億美元,同比下降26%。
(二)資源性產品進口價格大幅下跌。價格下降對外貿影響明顯
受國際市場需求減弱、競爭更加激烈以及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大幅下降等因素的影響,進出口價格同比持續下降。前三季度,出口價格累計下降6.1%,進口價格下降17.5%。剔除價格因素,前三季度出口和進口分別實際下降16.2%和3.5%。主要資源性產品進口價格降幅均超過兩位數,前三季度原油進口平均價格下降48.6%,鐵礦石下降45.5%,初級形狀的塑料下降29.5%,大豆下降28.6%。
(三)大宗商品進口量繼續增加。機電產品進口降幅縮小
去年前三季度,大宗能源資源商品進口量保持較快增長,其中鐵礦砂進口量增長35.7%,原油增長8.2%,初級形狀的塑料增長30.6%,大豆增長12.8%,但7月份以來大豆進口過快增長勢頭出現逆轉,9月當月進口量下降33.5%。受擴大內需帶動和加工貿易下降趨緩影響,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年初大幅下降后,二季度以來趨于好轉,前三季度機電產品進口3459億美元,下降16.8%,高新技術產品進口2174億美元,下降18,1%,降幅均已低于進口總體降幅。(見表1)
(四)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滑程度較輕。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降勢趨緩
受益于提高出口退稅率等政策措施,加上需求彈性相對較小、國內競爭優勢明顯,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降幅明顯低于出口總體降幅。去年前三季度,服裝出口785億美元,下降10.2%5紡織品出口431億美元,下降13.7%;鞋類出口209億美元,下降5.6%;家具出口177億美元,下降8.5%箱包出口92億美元,下降9.7%;玩具出口56億美元,下降11.3%。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年初下降幅度較大,但隨著國際市場需求有所回穩,出口信用保險和信貸等支持力度加大,降幅逐步收窄。前三季度機電產品出口4964億美元,下降19.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558億美元,下降17.7%。其中三季度分別下降16.9%和11.5%。(見表2)
(五)加工貿易降幅逐步縮小,一般貿易出口降幅有所擴大
由于加工貿易以IT等機電產品為主,產業鏈相對較短,在危機爆發初期所受沖擊較大,2009年前五個月加工貿易累計出口降幅一直大于一般貿易。6月以來,隨著外部需求狀況改善和穩定加工貿易發展政策逐步見效,訂單有所恢復,加工貿易出口明顯回升,同比降幅已經小于一般貿易以及出口總體降幅。前三季度,加工貿易出口4085億美元,下降19.7%,進口2243億美元,下降23.9%,其中9月份加工貿易出口下降11.4%,進口下降6.9%。與此同時,前三季度一般貿易出口3785億美元,同比下降24.5%,降幅呈現擴大態勢,主要原因是2008年一般貿易保持持陜增長導致基數相對較高,進口3812億美元,下降16.4%,其中9月份增長1.7%,2009年以來首次實現正增長:
(六)民營企業受影響相對較小,國有企業進出口大幅下滑
近年來,中國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經營機制靈活,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加上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受危機的影響程度相對較輕。前三季度,民營企業出口2390億美元,下降15.5%,進口1225億美元,下降2.1%;外商投資企業出口4702億美元,下降21.1%,進口3842億美元,下降20.6%;國有企業出口1375億美元,下降30.2%,進口2045億美元,下降28%。
(七)對美日出口降幅縮小,對部分新興市場出口降幅較大
去年前十大貿易伙伴中,對美國、日本等國出口降幅持續低于出口總體降幅。前三季度,對美國出口1573億美元,下降16.9%,對日本出口698億美元,下降18.8%。對香港地區、東盟的出口降幅近幾個月也明顯收窄,已經低于出口總體降幅。前三季度對香港地區出口下降20.6%,對東盟下降16,1%。但對歐盟以及俄羅斯、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出口下降幅度仍然較大,前三季度分別下降24.1%、48.9%和37.3%。同時,自歐盟和美國進口分別下降9.2%和12.4%,均明顯低于進口總體降幅。由于資源和能源產品國內需求回暖,自澳大利亞和巴西進口降幅已大幅收窄,分別僅下降4.0%和10.9%。(見表4)
從前三季度情況看,在世界經濟大幅下滑、國際市場嚴重萎縮的嚴峻形勢下,中國進出口規模逐步擴大、降幅收窄,這一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這充分表明,中國政府關于穩定出口、擴大進口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出臺的各項措施是及時有效的。
二、2009年全年對外貿易形勢分析
從國外來看,世界經濟形勢中的積極變化不斷增多,國際金融市場趨于穩定,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經濟結束一季度自由落體式的下滑態勢,衰退趨勢減緩并走向復蘇,主要先行指標不斷改善。美國三季度GDP環比折年率增長3.5%,四個季度以來首次實現增長。日本9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升至54.5,
達到三年來的最高,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第9個月上升。歐元區9月份總體經濟信心指數達到82.8,創一年來新高。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加快,二季度分別增長6.1%和6.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經濟增長預期改善,將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由-1.4%上調至-1.1%。這些都將有利于國際市場需求低位企穩。從秋季廣交會情況來看,國際市場需求也出現一些暖意。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雖然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蘇,但基礎不穩固、動力不足,全球經濟復蘇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外需萎縮的局面及影響還在持續。主要經濟體失業率繼續攀升,美國9月份失業率達到9.8%,創1983年以來新高,歐元區8月份失業率升至9.6%,創歐元區誕生以來新高,日本8月份失業率5.5%,也處于十年來高位。金融危機導致居民財富大幅縮水,美國等國家居民儲蓄率持續上升,制約居民擴大消費。受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和新興行業尚未形成規模投資的影響,投資需求自主增長動力不足。國際市場需求短期內顯著回升的難度很大。貿易保護不斷加劇,摩擦形勢十分嚴峻,特別是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明顯增多。據世界銀行統計,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20國集團中有17個國家一共推出約78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中47項已經付諸實施。前三季度,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88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超過100億美元。目前一些國家還在著手對中國產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進一步加大了中國出口恢復的阻力。
從國內來看,中國政府將進一步落實好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和融資擔保等政策,穩定和逐步恢復外貿進出口。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進一步增強企業信心,改善企業經營外部環境。隨著穩外需各項政策措施效應進一步顯現,加上2008年四季度進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基數相對較低,2009年后幾個月進出口降幅有望進一步收窄甚至出現小幅回升。綜合各種因素,預計2009年全年中國進出口降幅將收到20%以內。(見表5)
三、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展望
從目前情況分析,2010年世界經濟有望出現緩慢復蘇,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環境總體趨于改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1%,其中發達國家將增長1.3%,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將增長5.1%。各國穩定金融市場的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金融市場風險降低,融資功能正在逐步恢復,反映國際金融市場流動性和風險程度的LIBOR/OIS利差和TED利差已經大幅降至金融危機前水平,增強了金融機構放貸的信心。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國際金融機構和區域性金融機構籌集大規模資金,專門為外貿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困擾國際貿易的融資難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有利于企業開展對外貿易。但由于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世界經濟復蘇將是艱難曲折的,國際市場需求短期內難以明顯恢復,中國外貿發展仍面臨很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
――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外需難以大幅反彈。主要發達國家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擴張空間有限,美國2009年財政赤字達到1.4萬億美元,是2008年的3.1倍,赤字率高達10%,創二戰以來新高。德、法等國財政赤字率均超過3%的控制目標,日本財政赤字率達到9.4%,各國基準利率也處于歷史低位。就業形勢好轉一般滯后于經濟復蘇,主要經濟體失業率可能繼續惡化,消費和投資自主增長難有明顯起色,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受此影響,世界經濟和國際市場需求短期內難以出現大幅回升。
――主要經濟體自顧性增強,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隨著世界經濟從衰退走向復蘇,由于各國經濟復蘇進程不一,國際間的政策合作意愿減弱,協調難度加大,處理不好將會影響世界經濟復蘇進程。在國內壓力下,主要經濟體自顧性會進一步增強,將優先解決國內就業、產業發展等問題,繼續出臺各種貿易限制措施和保護措施,貿易保護主義將日益加劇。即使世界經濟復蘇,國際貿易也不會出現大幅反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僅增長2.7%,低于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
――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出口面臨壓力加大。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提出重振制造業,一些國家還表示將通過擴大出口來緩解國內貿易赤字問題。許多發展中國家出口總體競爭力進一步上升,并且可能繼續通過本幣貶值等手段爭奪國際市場。這將使中國在中高端產品領域面對發達國家的直接競爭,在傳統優勢產品領域面對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挑戰。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高位震蕩,企業經營風險增加。隨著世界經濟走向復蘇,2010年全球資源和能源需求將有所回升,在超低利率水平和寬松貨幣政策背景下,投機炒作和美元匯率走低等因素可能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高中國企業的進口和出口成本。一旦世界經濟復蘇遇到挫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高位劇烈波動,加大中國企業進出口的經營風險。此外,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出口產品將面臨更大的降價壓力,企業的利潤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削弱中國企業發展后勁。
同時,也要看到,保持中國外貿發展仍有許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
――中國工業門類齊全,企業競爭力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大力發展現代工業和新興產業,工業化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加工制造和產業配套能力大幅提升,為發展對外貿易提供了堅實基礎。中國擁有大量高素質勞動者隊伍,生產效率高。出口產品大多屬于中低檔,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需求彈性小,受危機沖擊相對較輕。加上中國產品性價比高,部分原來購買高檔產品的外國消費者可能轉而購買中國產品,反而會增加對中國產品的需求。特別是近年來,中國進出口企業先后經歷了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加工貿易政策收緊、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部需求萎縮等考驗,應對復雜環境變化的能力不斷增強,競爭力得到明顯提升。
――新興市場貿易規模偏小,發展空間大。長期以來,中國與新興市場的貿易規模相對偏小,盡管近年來隨著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中國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持續較快增長,但在貿易總規模中的比重仍然不高,貿易額與雙方之間的經濟規模也不相稱,發展空間很大。隨著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市場多元化戰略進一步深入實施,貿易往來日趨便利化,中國發展同新興市場之間的貿易大有可為。
――“走出去”方興未艾,帶動出口效應明顯。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一大批國內優勢企業紛紛走出國門,在全球范圍內積極開展對外投資、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在發展當地經濟和就業的同時也帶動國內產品出口。金融危機爆發后,部分外國公司為擺脫經營困境,國際合作意愿增強,一些國家和地區吸收外資政策相對寬松,并為刺激經濟大量投資基礎設
施,這些都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機遇。隨著“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企業將會更廣泛地參與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當中,共同促進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繁榮,也將成為帶動中國產品出口的重要渠道。
綜合分析,2010年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環境總體向好,但也面對很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我們既要看到中國外貿發展的積極變化和有利條件,進一步增強發展的信心,也要充分估計形勢的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把各方面的困難和風險考慮得更充分一些,把應對各種挑戰的工作做得更扎實一些,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支持對外貿易發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廣大企業要加強自身管理,苦練基本功,加快科技創新步伐,進一步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推動外貿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對外貿易健康穩定發展。附件一世界經濟貿易形勢
一、當前世界經濟貿易總體形勢
隨著各國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的深入落實,以及超低利率和定量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大量流動性,國際金融市場漸趨穩定,消費和投資開始緩慢恢復,經濟結束自由落體式下滑并逐步走穩。其中,美國和英國經濟的下滑速度明顯放緩,日本、德國和法國的經濟恢復增長,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普遍走在了復蘇的前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機構對世界經濟的預期改善,紛紛上調經濟預測數據。OECD認為,全球經濟衰退已經結束,發達國家經濟在2009年第三季度恢復成長。其中,美國、德國、日本和歐元區2009年第三季度經濟均將呈現正增長,第四季度除日本可能出現反復外,其他發達經濟體經濟將繼續增長;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將對全球經濟復蘇做出更大貢獻。IMF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預計,2009年世界經濟萎縮1.1%,降幅低于之前的預計,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達到3.1%。
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重創世界貿易。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貿易額下降了40%。另據各國海關數據,2009年上半年,世界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的貨物貿易均出現大幅下降。其中,歐盟、美國、日本和德國的出口額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30.4%、24.7%、37.3%和33.4%;進口額分別下降34.2%、32.5%、32.3%和28.9%。雖然國際貿易形勢自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好轉,降幅收窄,但仍然高達兩位數。WTO預計,2009年全球貿易量將萎縮10%,其中發達國家下降14%,發展中國家下降7%。IMF預計,2009年全球貿易量下降11.9%,預計2010年世界貿易將恢復增長。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受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影響,200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規模為1.7萬億美元,同比下降14%。2009年一季度,全球FDI流入量同比下降44%。其中20國集團流入量同比下降36%,流出下降42%。全球并購活動繼續呈現萎縮態勢,據國際并購咨詢公司MergeMarket的報告稱,2009年上半年全球并購總量和總額均為6年來最低,其中全球并購量同比下降47%,并購額下降43.3%。聯合國預計,2009年全球FDI降至1.2萬億美元,下降30~40%,2010年將回升至1.4萬億美元,2011年升至1.8萬億美元,但仍未達到2007年的水平。(見表1)
當前世界經濟貿易發展中值得關注的主要問題:
1.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
目前世界經濟已停止下滑勢頭,開始出現企穩復蘇跡象,主要是各國政府采取了大規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的結果,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并不穩固,經濟自主增長的動力不足,復蘇的進程將是艱難曲折的。由于各國經濟復蘇進程不一,政策調控的側重點不同,各國對未來政策退出存在明顯分歧。IMF警告,雖然現在退出為時過早,但各國必須著手限制非傳統刺激政策的蔓延,有效降低央行的資產負債,逐步收緊貨幣政策。政府介入過深、退出過晚,都可能導致通貨膨脹;政府退出過早、步調不一致,又會影響世界經濟復蘇。各國政府推出的大規模刺激政策何時退出以及如何退出,成為影響未來世界經濟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在促進經濟復蘇和防止通貨膨脹方而取得平衡,確保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復蘇,將是一個嚴峻考驗。金融危機導致居民財富大幅縮水,儲蓄率持續上升,制約消費擴大。由于缺乏新的贏利機會,加上目前產能普遍嚴重過剩,新的投資需求短期內難以明顯回升。因此,全球經濟即使實現復蘇,未來增長速度也將是緩慢的,同時不排除中間有所反復。IMF預計,2010年至2014年全球經濟增速將略高于4.7%,低于危機前幾年的平均水平。
2.高失業率和通脹預期并存
金融危機給世界各國的就業蒙上巨大陰影,失業人數急劇增加,就業形勢日益惡化。美國去年9月份失業率達到9.8%,創26年以來新高;歐元區去年8月份失業率升至9.6%,創歐元區誕生以來新高;日本去年9月份失業率5.3%,也處于十年來高位;發展中國家就業狀況也不容樂觀。聯合國預計,2009年至2010年全球失業人數將達5000萬,發達經濟體到2010年的失業率會高于10%。國際勞工組織預計,全球就業率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估計要花4至5年的時間。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全球都將面臨較為嚴重的失業問題。金融危機爆發后,為穩定金融市場、刺激經濟復蘇,各國央行紛紛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基準利率分別降至0~0.25%、1%和0.1%,均創歷史新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央行還采取非常規的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直接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帶動原汕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火幅反彈,進一步增強了市場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
3.國際貿易競爭和保護主義加劇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需求大幅萎縮,,國際貿易出現嚴重下滑,加劇了各國之間的貿易競爭。一些國家和地區在擴大內需受陰的情況下,紛紛提出通過擴大出口來促進經濟盡快復蘇,甚至通過本幣大幅貶值、增加各種形式補貼等手段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力,千方百計爭奪國際市場,預計未來國際貿易競爭將更加激烈。為促進本國經濟盡早復蘇,各主要經濟體自顧性會進一步增強,將優先解決國內就業、產業發展等問題,繼續出臺各種貿易限制措施和保護措施,貿易保護主義正成為阻礙世界經濟貿易復蘇的重大威脅。WTO報告顯示,去年4月到8月短短5個月時間,20國集團就出臺了91項新的潛在的保護主義措施。據世界銀行統計,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20國集團中有17個國家一共推出約78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中47項已經付諸實施。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企穩復蘇的關鍵時期,抵制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
二、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前景
美國2009年一季度,美國經濟環比折年率下降6.4%,為近30年來最大降幅。二季度下降0.7%,降幅比一季度大幅收窄5.7個百分點。三季度增長3.5%,為連續四個季度下滑后
的首次增長。美國經濟復蘇狀況好于預期,主要得益于美國一系列的刺激經濟計劃,以及前所未有的貨幣和財政干預措施。但由于消費者支出依然疲弱,未來復蘇的力度和可持續性有待進一步觀察。一是需求疲軟將繼續拖累產出增長。二是經濟衰退已經結束,但就業市場依然疲軟。預計美國失業牢將在2010年一季度觸及10%,2010年底緩慢降至9.5%。IMF預計,2009年美國失業率為9.3%,2010年為10.1%。另外大幅增加的聯邦赤字也成為未來經濟加快復蘇的障礙。IMF預計,美國經濟在2009年收縮2.7%后,2010年將增長1.5%。
歐元區歐元區經濟在2008年三季度陷入衰退,2009年一季度繼續下滑2.5%。得益于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包括“舊車換購新車”計劃,歐元區經濟下滑速度在去年二季度明顯放緩。制造業訂單、采購經理人指數、出口等經濟指標都呈現向好勢頭。歐元區的經濟支柱德國和法國在去年二季度重新實現經濟增長。歐盟委員會預計,歐元區經濟整體可于三季度出現增長,從而正式走出衰退。但由于金融業依然脆弱,危機對勞動力市場和政府財政的影響尚未全面顯現,部分成員國的房地產市場仍在調整中,歐元區經濟復蘇之路恐難平坦。另外,歐元區國家在退出戰略方面存在的分歧也有可能影響到未來的經濟增長速度。若德國率先實施退出計劃,而法國等國繼續堅持刺激經濟計劃,歐元區經濟復蘇可能而臨挫折風險。而在引領低碳經濟方面,如果能夠建立覆蓋整個歐洲大陸的投資和稅收刺激計劃,以鼓勵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推動低碳技術創新,則有利于促進歐元區經濟加快復蘇。IMF預計,2010年歐元區經濟將增長0.3%。
日本出口和投資是過去幾年日本經濟增長的兩大動力,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日本經濟自2008年四季度至20094年一季度極度惡化,分別下滑13.1%和11.7%。在政府財政刺激方案帶動下,2009年二季度私人消費和政府支出開始增長,工業生產也走出低谷,帶動經濟增長3.7%,為五個季度以來首次正增長。其中,外需對當季經濟增長的貢獻為1.6個百分點,也是5個季度以來首次由負轉正。但日本依賴外部需求的增長模式有可能成為未來經濟復蘇的掣肘,一旦外部環境再度趨緊,日本經濟必將出現反復。與此同時,就業惡化、設備過剩仍將是日本經濟自主性復蘇的主要障礙。IMF預計,2009年日本GDP將下降5.4%,在發達經濟體中降幅最大。從較長時期看,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的主張鼓勵消費和中小企業發展,減少政府管制,提倡培育尖端技術,加強與美國和歐洲的區域經濟聯盟和合作,有望為未來日l本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對新興市場和發展-辛經濟體產生明顯沖擊,特別是對出口依賴較大的國家和地區,受到的沖擊更嚴重。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停止下滑并走向復蘇,初級產品價格反彈以及政府刺激政策逐步見效,大部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已率先復蘇。2009年二季度,中國、印度和巴西經濟增長率分別達到7.9%、6.1%和6%;俄羅斯經濟在二季度創紀錄萎縮10.9%之后,去年8月份制造業出現止跌回升跡象。IMF預計,2009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為1.7%,2010年將達到5.1%。
當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面臨的考驗,一是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并不穩固,仍然面臨很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一旦復蘇遇到挫折,將對外向型發展中國家帶來沖擊。二是各國刺激政策退出步調不一致,各國間的利差擴大,將刺激國際投機資金大量流動,引發匯率和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對發展中國家經濟金融穩定帶來負面影響。三是國際金融經濟秩序改革能否充分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合理訴求,營造公平公正的環境,將極大地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附件二:中國宏觀經濟形勢
從2009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和極其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政府堅持宏觀調控政策取向不動搖,堅持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全面落實并不斷豐富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緊緊圍繞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扎實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較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態勢,經濟企穩回升勢頭逐步增強,總體形勢積極向好。
去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21781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6.1%,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8.9%,呈逐季加快增長態勢。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2500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106477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88840億元,增長8,8%。
1.農業生產形勢穩定,糧食獲得豐收。全國去年夏糧產量12335萬噸,比上年增產260萬噸,增長2.2%,連續六年增產。早稻產量3327萬Ⅱ屯,比上年增產167萬噸,增長5.3%,全年糧食繼續獲得豐收。肉類產量穩定增長,去年前三季度豬牛羊禽肉產量5280萬噸,增長5.6%。其中,生豬出欄4.6億頭,增長6.4%;生豬存欄4.7億頭,增長2.2%。
2.工業生產增速逐季加快,工業企業利潤降幅趨緩。去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民8.7%,比上年同期回落6.5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增長5.1%,二季度增長9.1%,三季度增長12.4%。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長8.7%,輕工業增長8.7%。分地區看,東部地區增長7.5%,中部地區增長8.7%,西部地區增長13.8%。工業產銷銜接狀況良好,前三季度工業品銷售率為97.4%。去年1~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6747億元,同比下降10.6%,但降幅比1-15月份收窄12.2個百分點。
3.國內市場銷售平穩較快增長,居民消費價格環比由降轉升。去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676億元,同比增長15.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7.0%,比上年同期加快2.8個百分,一氧。其中,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13億元,增長14,8%;縣及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663億元,增長16.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增長15,0%,住宿和餐飲業增長17,4%。去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1%。其中,城市下降1.30%,農村下降0.7%。分類別看,食品價格下降0.1%,居住價格下降4.4%,其余商品跌多漲少。從月度看,居民消費價格環比去年7月份由下降轉為持平,8、9月份分別上漲0.5%和0,4%。
4.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投資結構有所改善。去年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5057億元,同比增長33.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4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33177億元,增長33.3%,同比加快5.7個百分點;農村固定資產投資21 880億元,增長33.6%,加快10.3個百分點。在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一、二、三產業投資分別增長54,8%、26.9%、38.1%,一、三產業投資增速明顯高于第二產業。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地區城鎮固定資產分別增長28.1%、38.3%、38.9%,中西部投資增長明顯快于東部。
5.進出口降幅收窄,外商直接投資下降。去年前三季度,全國進出口總值15578億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一季度下降24.9%,二季度下降22.1%,三季度下降16.5%,降幅明顯收窄。出口總值8467億美元,下降21.3%;進口總值7112億美元,下降20.4%;貿易順差1355億美元,同比減少455億美元,下降2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384L美元,同比下降14.3%,但去年8月份以來已經連續兩個月實現正增長。
6.貨幣信貸大幅增長,儲蓄存款繼續增加。去年9月術,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58.5萬億元,同比增長29.3%,比上年末加快11.5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20.2萬億元,增長29.5%,加快20.5個百分點;流通中現金(MO)余額為3.7萬億元,增長16%,加快3.3個百分點。9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39.0萬億元,同比增長 34.2%,比年初增加8.7萬億元,同比多增5.2萬億元;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58.4萬億元,同比增長28.4%,比年初增加11.7萬億元,同比多增5.2萬億元。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22726億美元,同比增長19.3%,比上年末增加3266億美元,同比少增507億美元。
從總體來看,去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經受住了國內外各利t困難的考驗,發展態勢好于預期,企穩回升勢頭口趨明顯。但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發展還存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針對依然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為鞏固經濟社會發展企穩回升的良好勢頭,中國政府明確提出,要把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貨膨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全面落實和不斷充實完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更好地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任務,更加重視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2010年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附件三:國際商品市場走勢
一、2D09年以來國際商品市場表現
2009年以來,世界經濟逐漸止跌企穩,國際商品市場需求回暖。以油價為風向標的國際初級商品價格在去年一季度穩定后,自二季度開始迅速反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編制的以美元計價的初級商品價格指數顯示,2009年9月底的國際市場初級商品價格綜合指數比上年末上漲28.0%,各大類商品價格指數均有10%以上的漲幅,其中食品飲料類上漲11,2%,工業用農業原材料上漲14.3%,金屬上漲30.4%,能源上漲35.6%,但仍大幅低于金融危機爆發前的高位。另有少數產品的價格接近甚至恢復到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水平,其中黃金價格已突破每盎司1000美元,創歷史新高。
國際市場商品價格呈現漲勢,反映了市場對世界經濟特別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復蘇及增長潛力的良好預期。一年來,為刺激經濟增長,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加快了基礎設施和重大投資項目建設,保持了遠好于發達國家的產出和貿易增長,成為拉動世界經濟走出急劇下滑、恢復市場景氣的重要力量。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對初級產品的需求增長更快,盡管經濟規模在全球總量中尚不足1/3,但對石油、金屬等資源商品的需求占世界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以上。此外,各國大幅降低利率水平和實行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加上美元等貨幣匯率大幅貶值,也助推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見表1)
二、近期影響國際商品市場變化的因素
當前,國際商品市場仍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復蘇的程度和速度、各主要經濟體刺激政策退出的時機、節奏和力度等,將對今后一個時期國際商品市場的變化產生重大影響。此外,美元走勢、主要商品的供需狀況也將影響到市場價格的波動。總體看,2009年后幾個月至2010年,國際商品價格將在目前水平上繼續上行,但漲幅相對有限,且短期會有較大波動。
今后一段時間,影響國際商品市場變化的主要因素有:
1.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未來商品價格進一步上升的支撐力大小主要取決于世界經濟復蘇的時間和強度,而新興經濟體的表現尤其重要。目前,以石油、銅為代表的商品期貨價格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2009年后幾個月及20lO年世界經濟的良好預期。考慮到目前多種商品的庫存水平仍較高、富余產能較大,若世界經濟復蘇出現波動、未能達到預期水平,則商品價格有可能出現大幅震蕩。
2.各國采取的刺激政策將逐步退出。寬松的貨幣供應導致大量資金涌入商品市場,成為推動2009年以來商品價格大幅回升的原因之一。隨著世界經濟逐步走向復蘇,通貨膨脹壓力增大,部分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有收緊傾向。未來各國經濟政策存保增長和控通脹之間的轉換,將對進入商品市場的資金流向和流最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引發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
3.美元走勢對商品市場價格影響明顯。近年來,黃金、石油、有色金屬、農產品等商品期貨因美元持續疲軟而具有了越來越強的金融屬性,成為重要的保值避險工具,價格抬升,波動加劇。目前美元地位雖有削弱,但仍是國際商品市場的主要計價貨幣,同時美元走軟使商品套期保值的作用增大,商品價格與美元匯率越來越多地表現出負相關。鑒于美國財政赤字龐大,低利率近期將維持不變,經濟刺激計劃也將延續一段時間,中短期內美元弱勢格局預計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商品價格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4.產能過剩和貿易保護主義抑制價格水平過快上漲。經濟衰退造成市場萎縮,全球貿易規模大幅縮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保護對象已由生產資料擴散至生活資料,出口國通過外部市場消化其龐大生產能力的難度加大。產能嚴重過剩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相疊加,國際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從大宗商品、資本貨物到耐用消費品的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見表2)
三、主要商品市場發展前景
農產品農產品價格經歷2008年下半年大幅下滑后,2009年上半年低位運行,二季度開始總體呈現溫和上行,但仍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編制的食品價格指數FFPI顯示,2009年1~9月綜合指數上漲7.1%,其中糧谷由于飼料需求及包括生物能源在內的工業需求增長趨緩,主要作物因良好的天氣和耕種面積擴大而保持高產,供需矛盾緩和,價格下跌9,5%,奶、油、糖則分別上漲1.4%、18.4%和
95.3%。但綜合指數仍比上年同期下跌17.2%,除糖外,符分
類指數同比降幅均在10%以上。至去年9月末,小麥、玉米、大豆、大米價格分別比年初下跌了26.4%、19.0%、4.5%和8.4%。
2009年四季度至2010年,世界糧食價格一上漲總體上將受到一定抑制。小麥主產地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均豐產在望,2008/09年度產量估計為6.67億噸,僅略低于上年的創記錄水平,2009/10年度產量仍可達較高水平的6.64億噸,全球小麥供應充足,連續兩年產大于需,庫存增加,市場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處于相對弱市。據美國農業部預計,2008/09年度全球玉米產量和用量分別為7.89億噸和7.75億噸,2009/10年度將達到7.94億噸和7.99億噸,供需形勢又現緊張,價格將受到支撐。隨著泰國、越南等主產區主季稻收獲在即,全球大米市場供應改善,大米價格將維持弱勢運行態勢,盡管泰國和越南通過制定政府收購價、增加倉儲空間等措施以保護米價和稻農利益,但近期大米價格繼續回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中長期看,農產品價格總體上將保持上漲態勢。人口增長、收入及生活水平提高,使全球對糧食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呈相對剛性增長,供需將呈偏緊平衡狀態。原價等能源價格上漲,推高燃料、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提高農產品生產成本,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同時,能源價格上漲將刺激生物能源快速發展,增加對種植能源作物的土地需求,影響糧食擴大生產和供應,也將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
原油總體而言,國際石油市場一直處于偏緊的供需平衡狀態。盡管世界經濟衰退,石油需求顯著下降,國際汕價從2008年的147.27美元/桶高點暴跌,于2009年2月12日達到33,98美元/桶的低點,但很快因經濟企穩而強勁反彈,2009年二季度漲幅達41%,為1990年以來最大的季度漲幅。在需求方面,據美國能源情報署預計,2009年四季度全球口均原油需求量將比上年同期小幅增長0.3%,增量主要來自新興市場國家,全年日均原油需求為8367/桶,較上年下降2%,2010年有望增長1.1%。國際能源署(IEA)預計,2009年全球日均原油需求比上年減少1.2%,但先后3次調高了對2010年的需求預測數字。供應方面,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由于需求疲弱和價格大幅下挫,OPEC累計削減280萬桶/日的生產配額,非OPEC產油國也收縮生產。近期油價迅速反彈,非OPEC產油國的生產有所恢復,OPEC也存在增產的可能性。同時,隨著全球經濟形勢好轉、市場需求復蘇,對石油資源的爭奪將再度激烈,地緣政治、產油國的投資政策、美元匯率等都將對油價產生重要影響,預知未來一段時期國際原油價格將維持在60~90美元/桶的水平。
有色金屬有色金屬價格在2009年二季度的迅速攀升主要受供需兩方面因素影n向。供應方而,2008年下半年的價格暴跌導致一批生產成本較高的礦山和冶煉廠關閉或停產,至2009年一季度,主要有色金屬的產量均顯著下降,鋁、鋅、錫的降幅均達到10%以上。國際銅業研究小組(ICSG)報告顯示,2009年1~6月全球銅礦山產能利用率79.7%,冶煉產能利用率更低至76,9%,分別比上年同期低1個和4.3個百分點。需求方面,2009年二季度以來,世界經濟停止大幅下滑并逐步企穩,工業生產和投資也開始回暖,帶動對有色金屬的需求。受此影響,去年前三季度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比年初上漲了近一倍,漲幅達94.3%,其他有色金屬價格也出現不同程度上漲,部分停工或關閉的產能正重新恢復,市場供應將明顯回升。隨著有色金屬供求關系的變化,預計未來一段時期銅等有色金屬價格將震蕩上行,但上漲空間相對有限。
紡織纖維及成品2009年全球纖維及紡織服裝市場受到經濟衰退嚴重沖擊,市場收縮嚴重。隨著世界經濟企穩復蘇,紡織服裝市場將逐步走出低迷狀態,并帶動棉花市場率先改善。國際市場棉花價格2009年二季度開始大幅反彈,7月份以來Cotlook指數一直在60美分/磅以上水平波動,預計2009/10年度,全球棉花產量2287萬噸,消費量將達2455萬噸,雖未恢復至危機前的水平,但受供給不足影響,棉花庫存將繼續下降,棉價有望保持堅挺。2009年合成纖維各品種產量將普遍下降,但隨著市場環境好轉,企業開工率上升,2010年產量將有較大增長。預計2009年占全球人造纖維市場近一半份額的滌綸短纖和長絲產量將分別下降3%和1%,2010年則雙雙增長10%。其他如聚酰胺、丙烯酸、纖維素等人造纖維產量也將在2009年不同幅度下降后于2010年有較大增長。但由于紡織原料成本上升,消費需求增長緩慢,紡織服裝生產和出口的利潤空間將繼續受壓。
化工及醫藥產品隨著世界經濟逐步企穩,全球化學工業亦步入復蘇。目前由于石化下游產業開始恢復生產并重建庫存,對石化產品的需求較年初明顯回升,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塑料樹脂已有回暖跡象,但價格、企業盈利、開工率等指標仍在較低水平,石化行業仍處于景氣周期的低谷。預計2009年全球化學品產量將下降5.9%,2010年將恢復增長,增速為3.5%。中東地區在未來全球石化市場格局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今后5年全球新建乙烯裝置將集中在中東地區投產。2009至2010年,中東地區新增乙烯產能645萬噸/年,2011至2013年新增乙烯產能960萬噸/年,分別占全球新增產能的41%和51%。隨著今后幾年產能的集中釋放,石化產品價格將承受較大壓力。
鋼材金融危機對房地產、汽車等主要用鋼行業造成巨人沖擊,鋼鐵行業受到嚴重影響。面對萎縮的需求,全球鋼廠和礦山紛紛減產裁員、削減投資。2009年二季度以來,受益干各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特別是在基設毆施建設領域進行的大規模投資,鋼鐵市場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去年二季度全球粗鋼產量環比出現較為明顯的增長,同比降幅放緩,6月份全球日均粗鋼產量創近9個月來的新高。去年9月來CRU鋼材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下跌35.7%,其中北美、歐洲、亞洲分別比上年同期下跌36.2%、33.4%和36.5%,但全球綜合指數比上月上漲了2.9%,品種以長材漲勢幅最大,地區則以北美和歐洲漲幅領先,反映了美歐經濟的復蘇跡象。去年下半年鋼鐵需求進一步走穩,2010年市場將逐步復蘇。國際鋼鐵協會預測,2009年全球鋼鐵表觀消費量將比上年萎縮8,6%至11億噸,2010年增長9.2%至12億噸。由于前幾年擴產形成了巨大產能,國際鋼材市場整體上仍然供大于求。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鋼材國際貿易屢屢受阻,也對鋼鐵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機電產品制造業的衰退導致機床產銷在傳統制造業強國和新興市場均出現明顯下降。德國機床脅會預計本年度德國機床產量將下降40%,在連續5年創紀錄的高峰期之后,2009年德國機床產值預計將回落到1999年的水平。2009年上半年,美國機床累計銷售額為7,59億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70.1%。
據日本機床工業協會統計,2009年7月日本機床訂單同比下滑72.2%,其中國內訂單下降72.7%,國外訂單下降71.9%。據意大利機床、機器人與自動化制造商協會統計,2009年上半年意大利機床訂單同比降幅達到56.3%。新興市場同樣面臨需求萎縮的窘境,印度、俄羅斯、一些東歐國家均出現開工不足、進口下降的現象。
全球半導體市場繼上年四季度環比下降26%后,2009年一季度再降14%,但二季度開始企穩向好,銷售額環比大幅上揚16%。根據技術研究和咨詢公司Oartner的最新展望報告,2009年全球半導體收入有望達到2120億美元,同比下降17.1%,好于年初下降22.4%的預期。預計2010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收入將達到2330億美元,但仍低于2008年水平。因半導體產業資本支出減少,封裝設備、自動測試設備等半導體設備生產亦受到不利影響。全球半導體設備與材料行業協會(SEMI)公布數據顯示,2009年二季度全球半導體設備訂單為29.5億美元,雖比一季度大幅增長83%,但較上年同期下滑58%。下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資本支出有顯著改善,但全年仍將下滑47.9%至229億美元,預計2010年將增長34.3%至307億美元,設備訂單的回升將刺激半導體產業的復蘇。
由于企業支出和個人消費疲軟,全球個人電腦(Pc)市場不振。調研公司IDC數據顯示,2009年二季度PC出貨量同比下滑2.4%,營業收入下滑19.1%。其中,臺式機出貨量下滑17%,筆記本和上網本出貨量同比增長44%。由于上網本價格低廉,其市場份額的提高反而導致PC市場整體營業收入下滑。2009年全年的PC出貨量可能出現200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樂觀估計與上年持平或微幅增長。2010年PC出貨量和銷售額均有望反彈,其式機出貨量與2009年持平,筆記本和上網本出貨量將增長16.5%。液晶面板受供應限制及季節因素影響,去年三季度以來價格持續上漲,但隨著顯示器和電視面板的供應壓力減輕,部分尺寸的產品價格在四季度及2010年上半年可能出現下滑。
金融危機以來嚴重萎縮的全球汽車市場近期出現好轉跡象。受美國政府“舊車換現金”計劃的拉動,2009年8月份美國新車銷量超過100萬輛,出現20個月以來首次同比上升,但補貼政策結束后的9月份即大幅下滑。預訓2009年全年美國汽車銷量將在1050萬至1i00萬輛之間,2010年銷量將實現10%以上的增長,約為1250萬輛。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公竹的數字顯示,歐洲汽車市場8月新注冊的轎車數量較2008年同期增長3.0%,主要汽車市場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分別增長28.4%、8.5%、7%和6%。據日本汽車經銷商協會統計,9月份,包括轎車、卡車和客車在內的日本國內汽車銷量同比上升3.5%,為連續第二個月上升。本次經濟衰退將給全球汽車行業帶來深刻調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環保概念將成為未來幾年汽車業發展的重要主題,至2020年,節能環保型汽車有望占到發達市場汽車銷量的1/3,占新興市場城市汽車銷量的1/5。
高油價促進了新能源的發展,核電、太陽能、風能等能源技術與設備市場迅速發展,產能擴張速度空前。2009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將較上年增長56%,達到170億千瓦,但由于世界經濟陷入衰退,需求下降17%,太陽能電池產業產能過剩嚴重,價格快速下滑,產業整合不可避免。預計到2011年產業前景才會隨著需求的復蘇而好轉。
經濟衰退導致運輸業需求疲軟,世界集裝箱市場、干散貨市場和油輪市場形勢嚴峻。船舶融資環境惡化,船市清淡,船東普遍延期接船,航運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2009年8月份新船交付比例創年內新低,散貨船、油輪和集裝箱的新船交付分別比7月下降53%、52%和57%。截至2009年8月底,全球新船手持訂單共1.647億總噸、5.247億載重噸,為2007年6月以來最低點。展望今后兩年,隨著世界經濟復蘇,造船市場亦將回曖,特別是中東地區和其他地區的多個油輪公司已經公布建造新一代綠色環保油輪的長期發展計劃,油輪、化學品船、氣體運輸船建造市場有望較快增長。勞氏船級社預知,今后5年油輪載重噸將以年均5.7%的速度增長。附件四:中國服務貿易狀況
一、中國服務貿易基本情況
2009年上半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呈下降態勢。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1257.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4%。其中,出口545億美元,下降24.1‰進口712.4億美元,下降5%。服務貿易逆差167.4億美元,同比增長4.3倍。
1.進出口總體規模縮減。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由上年同期的增長28.6%轉為下降14.4%,為1999年以來首次縮減。
2.出口和進口呈現“雙降”。服務貿易出口銳減,比上年同期下降24.1%,主要源于運輸、其他商業服務和建筑服務等行業出口的明顯下降。進口略有下降,降幅為5%。
3.貿易逆差顯著增加。服務貿易出口的大幅下降導致服務貿易逆差的顯著增加。逆差額為167.4億美元,同比增長4.3倍。主要逆差行業為運輸、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保險服務、旅游和其他商業服務,逆差額分別為91.5億美元、44.4億美元、42.5億美元、28.5億美元和13億美元。
二、中國服務貿易行業特點
2009年上半年,盡管運輸和旅游兩個傳統行業仍占據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的主導地位,但出口開始出現下降。而以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以及廣告宣傳為代表的高附加值行業進出口繼續保持增長,在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中的占比有所提升。
1.運輸出口和進口均呈下降態勢,逆差大幅增加。運輸出口106.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4.6%;進口197.8億美元,下降21%。逆差91.5億美元,增長56.1%,仍為中國最大的服務貿易逆差行業。
2.旅游出口下降,差額由順轉逆。旅游出口182.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8%2進口210.9億美元,增長19.6%。進出口差額由上年同期的順差26億美元轉為逆差28.5億美元。
3.通訊服務進口降幅高于出口,出現小額順差。通服務出口和進口均呈現下降。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為5,5億美元和4.8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25.7%和38.8%。順差由上年同期的逆差0.5億美元轉為順差0.6億美元。
4.保險服務和金融服務逆差減少。保險服務出口 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4%;進口48.5億美元,下降23.5%;逆差42.5億美元,同比減少15.5億美元。金融服務吃出口1.6億美元,同比增長24.7%;進口1.9億美元,下降34%;逆差0.3億美元,同比減少1.2億美元。
5.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增速放緩,進口由升轉降。計算
機和信息服務出口28.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9%,增帆1回落38.2個百分點;進口l 3億美元,由上年同期的增長33.4%轉為下降0.5%;順差15.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億美元。
6,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出口下降,進口微幅增長。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出口1.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8%;進口46.2億美元,增長1.4%;逆差44.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略有擴大,為第二大服務貿易逆差行業。
7.咨詢進口下降,順差有所擴大。咨詢出口82.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5.3%;進口59.6億美元,下降3.4%;順差22.9億美元,為最大的服務貿易順差行業。
8,其他商業服務出口大幅下降,首現逆差。其他商業服務出口81.9億美元,降幅達42.6%;進口94.9億美元,下降4.9%。由于出口降幅明顯高于進口,該行業由常年的人額順差轉為逆差,逆差額為13億美元。
三、影響當前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一)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發展服務貿易的產業基礎依然薄弱
回顧2008年,中國作為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基礎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0%,不但低于發達國家70%的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50%的平均水平。國內傳統服務行業仍處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發展階段,拓展國際市場和應對外來競爭的能力較弱;金融、保險、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等新興服務業起步較晚,尚處于學習和借鑒外來經驗的階段。
2.中國服務貿易企業仍然缺乏國際競爭力
中國服務貿易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技術水平不高,管理相對落后。中國國際客運服務企業規模較小,國際航線較少、業務起步較晚;貨物運輸企業也在運輸成本、定價能力和服務水平等方面,與國際知名貨運企業存在差距。國際旅游企業需要提升旅游產品品質,加大相關宣傳推廣力度。近年來,新興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企業發展較快,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仍然不強。
(二)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經濟規模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3000美元。貨物貿易發展迅速,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擴大到2008年的25633億美元,在貨物貿易發展過程中蘊含著巨大的服務貿易機會。
2.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創造了良好發展環境
中國加入WTO以來,切實履行人世承諾,推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對外貿易法》(修訂)、《海商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民用航空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為服務貿易加快發展提供了法律基礎。中國已經與東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蘭、秘魯等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包含服務貿易領域的自由貿易協定,并與挪威等服務貿易發達的國家就建立自貿區問題進行磋商。此外,中國大陸與港澳地區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不斷擴展和深化,在法律、公用事業、電信、視聽、銀行、證券、旅游等領域,采取了具有較大開放力度的措施。隨著服務業對外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已經具備了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條件。
3.政府高度重視是推動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動力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服務貿易,先后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服務貿易發展的政策措施。了《國際服務貿易統計制度》,建成了中國服務貿易統計數據庫,初步建立了我國服務貿易統一體系;出臺了《服務貿易“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關于支持會計師事務所擴大服務出口的若干意見》,建立了軟件出口創新基地,制定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認定了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舉辦了中國服務貿易大會、大連軟件交易會等大型展會活動,組建成立了服務貿易協會。經過近年來不懈努力,中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服務貿易促進體系,有力推動了服務貿易發展。
四、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