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多媒體技術課程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課程體系結構;交互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TP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13-3514-02
Reflections o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Multimedia Application Technology
QI Jian
(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Qinhuangdao 066311, China)
Abstract: Multimedia techn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e course Multimedia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s in accordance with teaching law. It makes Multimedia technology get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effective use in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important to stress the completeness and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course as well as to reflect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while teaching. The teaching goal is reached by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Key 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Interactive learning
多媒體是將文字、數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信息表現形式通過計算機和網絡系統,集中到同一個系統中,形成一個相互聯系和配合的整體。多媒體使人們能以更加自然與更易接受的方式(交互式)來處理和使用信息。多媒體技術是指能夠同時采集、處理、編輯、存儲和展示兩種以上不同類型信息媒體的技術。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對當前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是大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它的基本理論以及分析方法和應用技術對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其創新能力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背景
我國為了進一步提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水平,教育部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該意見對我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現狀、教育目標、課程建設目標、重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的組織與結構和教學要求、課程設置等做了詳細規劃。《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就是面向高等教育學生而設置計算機技術基礎教學的課程。
2 《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體系結構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全數字技術。多媒體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技術的發展而誕生的,它滿足了信息化社會建設的需求。現代多媒體技術主要包括:多媒體數據壓縮技術(多模態轉換、壓縮編碼)、數字圖像技術、數字音頻技術、數字視頻技術、多媒體數據存儲技術、多媒體網絡技術、超媒體技術等。多媒體系統按硬件組成分計算機硬件、多媒體計算機所配置的硬件、多媒體I/O控制及接口、多媒體的核心系統、創作系統、應用系統;按照功能分開發系統、演示系統、培訓系統、家庭系統;按照應用分多媒體信息咨詢系統、多媒體管理系統、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多媒體通信系統、多媒體娛樂系統等。
《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教材內容的更新速度變化都很快,這給我們跟蹤和學習計算機先進技術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給我們講授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多媒體技術理論與上機實踐相結合,教學內容適合利用教學資源共享,進行教材立體化建設和教學網絡化實踐。
2.1 《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更好地利用計算機去解決專業領域中的問題及日常事務問題。是使學生了解多媒體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多媒體數據的特點和基本處理方法,熟練掌握應用多媒體創作工具設計多媒體作品的基本技能,培養應用多媒體工具軟件創作多媒體軟件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要通過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尤其是讓學生自己體驗和領悟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通過應用進一步加深對有關概念的理解和技術的掌握。
2.2 《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設置
《多媒體技術與應用》這門課程全書分為多媒體應用入門、多媒體技術基礎和多媒體制作三部分,涉及多媒體基本概念,多媒體系統的組成,多媒體項目的開發過程和應用領域,以及PowerPoint、Photoshop、Flash和Authorware等主流多媒體開發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多媒體與多媒體計算機、多媒體開發的美學設計、數據壓縮技術、光存儲技術、數字音頻技術(聲音數字化,音頻壓縮標準,聲卡,音頻處理軟件,MIDI,語音識別)、圖形圖像技術(圖形與圖像異同,圖像數字化及壓縮標準,掃描儀)、數字視頻技術(視頻數字化,視頻壓縮標準,攝像頭,視頻編輯軟件,DVD制作)、多媒體軟件開發技術,多媒體教學系統,電子出版物,流媒體技術等等。本課程除了向學生介紹多媒體的基礎知識以外,還要求學生能夠熟練地利用現有的一些多媒體軟件制作作品,課程任務的安排是和授課內容相結合的能夠適合不同起點、不同層次學生多媒體技術的需要,并具備必要的技術深度。針對《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的設置,由于本課程重在讓學生掌握多媒體的基本概念和了解多媒體軟件的使用過程,因此本課程的課程講授課時與實訓課時安排做到1:1。
2.3 《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成績評定
評定學生成績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試卷,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問答題、計算題。主要測試學生多媒體的基礎知識即理論部分掌握情況。第二部分作品設計,需要3-5人共同完成一個作品。目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由于本課程的實踐性比較強,本課程側重于作品設計,由于現在的大學生自主性較強,并且個性宣揚,通過最終作品的設計和制作可以為教學收集一些優秀的作品,也能夠從作品中綜合考察學生對整個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
3 《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建設創新點
《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建設,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促進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的整合。
強調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是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進行傳授,學生的各種感觀都被激活,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取的信息量,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抽象邏輯思維與具體形象思維也共同參與學習過程。課程上課比較靈活,重在要開拓學生思維,加強他們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交互式學習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交互式學習中,側重獲取知識的方法,使學生具備獲取知識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向全面發展的目標邁進。在交互式學習中,主要由學生動手操作,主觀能動地探求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虛擬現實是多媒體計算機所營造的交互式虛擬世界,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形象逼真的感覺,加以一些接口操作設備,學習者就可以低成本地進行各種參與性很強的學習活動。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式學習。在實踐中建設了課程教學專題網站,提供師生之間交流和資源建設的平臺,加強師生溝通。按需培養人才。為了面向學校、廣告公司、電子商務應用等崗位群,培養師資隊伍、多媒體綜合應用開發人才。學生學完本課程以后,可以直接根據社會需求,制作出符合他們要求的作品甚至可以去參加比賽。
4 結論
總之,多媒體技術是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支。《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的建設能夠讓教師培養學生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及相關軟件的基本操作,具有一定的制作多媒體作品的能力,且能夠將基本操作綜合地運用到具體實踐中。學生的操作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有能得到開拓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黨向盈. 非計算機專業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的教學與研究[J].科技信息,2009(31).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作過程;課程建設;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特色是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了高職教育是一種教育類型,因此高職教育應有自己的特色。高職課程作為高職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應該如何體現高職教育教學特色呢?這正是當前廣大高職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是當前高職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以高職“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課程建設為例,嘗試對高職課程特色建設進行探索與實踐。
2課程概述
“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課程(下文簡稱“本課程”)是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圖形圖像設計與制作方向的一門核心課程。本課程面向多媒體應用開發公司、出版社電子出版部、廣告公司、電視臺視頻編輯部等相關企業的多媒體應用設計師崗位,對學生畢業后從事多媒體技術及應用崗位工作的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起重要支撐作用。
3課程特色建設的主要內容
幾年來,本課程改革先后經歷了實訓教學、模塊化教學、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等階段。近兩年,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方法,本課程教學團隊對課程進行了“顛覆式”改革和重新開發,形成了“項目化”的課程內容、“過程化”的課程組織、“實境化”的教學實施、“全程化”的學習評價和“產品化”的工學結合。課程建設成果多次獲得全國和省級獎勵,其中,在2009年4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舉辦的第三屆全國職業培訓軟件大賽中,本課程教學團隊教師主持制作的“計算機網絡基礎實訓”多媒體作品獲得一等獎,在校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課程特色進一步顯現。
3.1課程內容“項目化”
課程內容的選取要遵循針對性和適用性原則,即根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選取教學內容,并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據調查,多媒體作品作為一種直觀、互動、形象的信息和傳播載體,在各類企事業單位得到廣泛使用。多媒體作品種類繁多,其設計與制作所需的專業知識范圍也非常廣泛,再加上新技術、新軟件不斷涌現,似乎很難準確把握課程教學內容。但是,多媒體作品設計與制作的一般過程及過程性知識是相對不變的。通過企業專家、一線技術人員和課程組對“多媒體應用設計師”崗位的工作過程和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本課程根據完成多媒體作品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進行教學內容的選取,對原有學科體系課程內容進行解構,重構基于行動體系的項目化課程內容。將原來由10個章節體系組成的課程內容,以精選的3類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實際工作項目為載體進行有機整合與重構。這3類項目是多媒體展示作品設計與制作、多媒體交互作品設計與制作和多媒體課件作品設計與制作。其對應的真實工作項目分別是“荊州建設成就多媒體展示系統”、“荊州電腦城IT新產品電子雜志光盤”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實訓”課件。這3個項目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代表性和適用性。本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學習情境的構建過程見表1。
3.2內容組織“過程化”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要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教、學、做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
以上述3個工作項目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按照多媒體技術初學者到設計師的職業能力發展過程和學生認知規律構建學習情境,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排序,形成融合職業資格標準,基于多媒體產品開發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體系,實現“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按照工作任務的完整性要求,對每個產品的設計與制作過程按照“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分解為6個工作步驟,每個步驟又由2~4個典型的學習性工作任務組成,這些典型工作任務涵蓋了多媒體應用設計師職業崗位必需的知識和技能,詳見表2。
3.3教學實施“實境化”
高職教學要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并有針對性地采取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職業實境”教學。校內實訓基地由行業企業與學校共同參與建設,能夠滿足課程生產性實訓或仿真實訓的需要。校外實訓基地與校內實訓基地統籌規劃,布點合理,功能明確,為課程的實踐教學提供真實的工程環境,能夠滿足學生了解企業實際、體驗企業文化的需要。
本課程實施“實境化”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學硬件環境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主要以中央財政支持建立的“計算機應用與軟件技術實訓基地”為依托,以工學結合為途徑,按照企業技術規范與標準,建立具備職業情境、具有多媒體產品分析、設計、開發、測試、維護服務工作過程的生產性實訓、實習平臺。校外實習基地的建立本著與校內實訓基地功能互補及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原則,近幾年,本課程先后建成5家緊密型校外實習基地,聘請了4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能手和專家擔任學生兼職實踐指導教師,較好地滿足了學生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頂崗實習的需要。二是教學軟環境建設,主要是將多媒體應用設計師職業標準和規范引入課堂和實訓現場,每個學習情境以及學習性工作任務按照行動導向的原則組織“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適時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讓學生在實境操作與訓練中建構知識、內化能力。
3.4學習評價“全程化”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與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實施,要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實施過程性、能力導向的綜合評價。
本課程從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培養的要求出發,建立基于教學全過程、以學生能力提升為導向的學習評價體系。根據課程教學的不同階段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將課程3個學習情境的考核比例進行調整,其中,學習情境1占25%,學習情境2占35%,學習情境3占40%。每個學習情境由指導老師評價、企業專家評價、小組評價、個人評價4個部分組成。指導老師主要對學生完成的每個學習性工作任務的階段性成果進行評價;企業兼職老師側重學生完成每個作品的功能、技術指標等內容進行評價;小組評價主要針對各小組相互合作與交流等內容進行評價;個人評價則是指學生對自己和組內其他同學在工作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3.5工學結合“產品化”
工學結合是世界各國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成功經驗。教高[2006]16號文件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
當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共建課程的模式很多,但不少都是停留在實訓、實習等單邊、淺層合作領域。本課程工學深度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課程教學項目完全來自校企合作開發的真實產品,企業從中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學校則可以促進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社會效益明顯;二是本課程教師、企業專家和學生合作開發的多媒體作品得到了社會的檢驗和認可。2006年以來,本課程教師與企業合作,指導或帶領學生制作的多媒體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和省級獎勵。其中,本課程學習情境3“計算機網絡技術實訓課件”獲得第二屆全國高校計算機課件大賽一等獎,“計算機網絡基礎”多媒體作品獲得第三屆全國職業培訓軟件大賽全國一等獎,“Flas實例多媒體教程”多媒體作品獲得2008年湖北省電教作品大賽特等獎。本課程以真實項目產品為載體形成的工學緊密結合模式,受到行業企業和有關職教專家的好評。
3.6教學團隊“雙師化”
“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是課程建設的重要保證。在本課程5名主講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比例為75%;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比例為83%;3名專任教師均具有“雙師”素質,包括1名高級平面設計師、1名多媒體制作師和1名多媒體應用設計師;來自企業一線的兼職教師2人,技術職稱分別為高級技師和多媒體制作師,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良好“雙師結構”特征、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課程教學團隊。2008年,本課程教學團隊被湖北省教育廳遴選為湖北省首批省級教學團隊。
4結束語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方法為高職課程特色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高職課程的特色可以從課程內容的選取、課程內容的排序、課程教學的實施、教學效果的評價、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完善及“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等方面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類型,只有通過富有特色的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才能創造出生機和活力,才能贏得和其他教育一樣的社會地位。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 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1《多媒體技術基礎》第3版
《多媒體技術基礎》第1版于1998年定稿2000年8月出版,第2版于2001年定稿,2002年9月出版,共印刷20次,曾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優秀暢銷圖書(科技類)”,2005年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多媒體技術基礎》(第3版)被列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現已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ISBN 9787-302-17780-7)。
《多媒體技術基礎》第2版在2001年定稿時,許多新技術還沒有出現或正在開發之中,如MPEG-4AVC/H.264(2003年)和XML 1.1(2006年);有些當時認為比較有前途的技術,現在已有更新的技術,如普遍認為2002年公布的SIP(RFC 3261)比1 996年公布的H.323更簡單。根據筆者近幾年的科研、教學和觀察,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適合當前使用,因此確定第3版教材的修改方針是保留第2版的體系結構,更新部分章節內容并增加新內容。
1.1教材的組織結構
為保持多媒體技術基礎教材內容的完整性,第3版教材仍由多媒體壓縮編碼、多媒體存儲、多媒體傳輸和多媒體內容處理語言共四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
(1)多媒體壓縮編碼(第2~13章),主要介紹聲音、圖像和數字電視的基本知識、壓縮與編碼方法;
(2)多媒體存儲(第14~16章),主要介紹CD,DVD,HD-DVD和BD(Blu-ray Disc)光盤的存儲原理和多媒體在光盤上的存放格式;
(3)多媒體傳輸(第17~20章),主要介紹多媒體網絡應用、服務質量(QoS)、因特網、TCP/IP協議和多媒體傳輸的基礎知識;
(4)多媒體內容處理語言(第21~22章),主要介紹HTML和XML的基礎知識。
為幫助讀者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每章后面都有練習和思考題,另有參考答案,可在網站http:///linfzmmc/上下載。但這些題目沒有難度,教師可增加一些有一定深度的練習和思考題。
每章后面都有參考文獻和站點,列出它們有兩個目的:(1)表示在編寫本教材過程中訪問過這些站點,參考或引用了它們的內容;(2)更重要的是為讀者提供進一步學習的指南,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上網查閱。雖然到本書截稿時每個網址都有效,但以后可能會有變化。
1.2教材修改的內容
在第2版教材基礎上,第3版教材作了如下修改:
(1)考慮到視像壓縮技術在多媒體產品和各種服務中的重要性,因此增加了一章專門用來介紹MPEG-4AVC/H.264。此外,考慮到光盤存儲器在多媒體存儲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增加了HD DVD和Blu-ray Disc的內容。
(2)考慮到網上多媒體應用如火如荼,如IP電視、IP電話、即時通信和多媒體會議,因此重寫了第三部分(第17~20章),突出了多媒體傳輸或稱多媒體通信技術。
(3)考慮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展的內容處理已成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在第22章(XML語言)中增加了XML新版本的內容。HTML和XML等標準已經并將繼續對日益增長的包括移動通信在內的多媒體網絡應用和多媒體電子出版業等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4)為降低教材篇幅,第2版中的部分內容沒有保留,如MIDI系統。
(5)XHTML是用XML重寫的HTML版本,2008年1月介紹的HTML5(也稱XHTML 5)也是用XML編寫的。因此本版教材沒有保留第2版中的第23章(XHML語言)。
1.3教材的使用建議
國內許多大學開設多媒體技術課程已有多年,在網上看到許多兄弟院校在教材建設和課程教學方面已有很多很好的經驗,在學習和借鑒他們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為使用或打算使用本教材的老師和同學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1)有所教有所不教
在編寫本教材過程中筆者注意到,國外有些信息技術學院從入大學到研究生畢業,每個年級都開設內容不同、深淺不同的多媒體課程,既有廣度又有深度。考慮到我們目前的多媒體課程教學計劃只安排一個學期,學時也不多,因此教師可采用有所教有所不教和有所學有所不學的策略。任課教師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專業方向,有的放矢地選擇其中的部分內容。對于不作為重點的教學內容,如果有需要,學生自己就會主動去鉆研。
(2)教材作為參考書
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材來說,寫進書面教材的內容通常是比較成熟的,即使剛剛出版的教材,其內容也不見得新。據我觀察,許多大學的多媒體課程內容是當前最新的技術,教師都有自己編寫的教學提綱和材料,而把正式出版的教科書列為必要的參考材料加以推薦。這不是說書面教材不重要,而是通過教授新技術來帶動基本原理的學習。其結果是學的內容先進,學的基礎扎實。
本教材共22章,比較系統地介紹多媒體技術。筆者有意使本教材覆蓋多方面的重要技術,努力選取相對比較新的和實用的技術,力圖對多媒體技術原理解釋清楚和準確。因此可把本教材作為多媒體技術課程的起點,在此基礎上教授最新的技術。
(3)用課程設計驅動
凡任課教師都很清楚,教一本書不等于開設一門課程。為配合我校加強實踐教學的教學改革,更好地激勵學生學習基礎理論和技能的積極性,2008年清華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經過多年使用的《多媒體技術課程設計與學習輔導》作為多媒體技術課程的輔助教材。學生對課程設計反映強烈,由于嚴格實施“允許參考不許抄襲”的措施,學生普遍認為真正學到了東西。
輔助教材擬了多個難易程度不同的設計題目,每個題目都有原理介紹和示例。為便于學生撰寫和教師評估課程設計報告,規范了課程設計報告的格式。由于設計題目的難度不大,任課教師可根據情況,從中選擇一個或兩個題目,也可在輔助教 材所列的“參考選題”或其他參考選題中增加或更改設計題目。課程設計要求使用MATLAB語言來實現,因為MATLAB是攻讀學位的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工具,歐美的大學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普及。
(4)用評估系統引導
評估系統是一個無形的指揮棒,可以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教授本教材是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中的一個部分,而課程設計是課程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筆者的課程評估采用了“基礎知識書面開卷考試約占50%,課程設計約占50%”的方法,但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在評估標準或在所占分數的比例上加以調整。
1.4關于中文術語
信息科學和技術日新月異,新術語不斷涌現,同時也給一些老術語賦予新的含義,使用準確的術語有利于信息的交流。為使本教材中的中文術語盡量準確,筆者查閱了許多著名的英文詞典、閱讀了許多相關的科學和技術文獻、參考了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02年公布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名詞》。
在本教材中,有幾個常用術語有必要在此說明:(1)用“視頻”作為video的釋義是物理概念上的錯誤。Video的真實含義是由一系列圖像組成的(電)視(圖)像,確切的中文譯名應該是“視像”。“視頻(video frequency)”是電視信號頻率的簡稱,在ITU-R BT.601標準中,頻率范圍是0~6.75 MHz。(2)不論什么場合,用“音頻”作為audio的釋義也是物理概念上的錯誤。Audio是指人的聽覺系統可感知的聲音,是sound(聲音)的同義詞,作名詞時的確切中文術語應該是“聲音”。“音頻(audio frequency)”是聲音信號頻率的簡稱,頻率范圍通常認為是15~20 000 Hz。(3)“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是一個不確切的中文術語。“packet”的含義是一個有收、發送地址和實際數據組成的“數據包”,確切的術語應該是“包交換”。(4)“組播(multicast)”是一個容易被誤認為“收發關系顛倒”的術語,本教材使用“多目標廣播”。盡管我們習慣使用2~3個字構成的術語,但“多目標廣播”是顧名就可思義的術語,即一個發送者向多個接收者(多目標)傳送(廣播)數據的意思。
2《多媒體技術教程》是第3版教材的縮減版
使用《多媒體技術基礎》第2版的許多教師和同學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此外,筆者也意識到其中的有些章節更適合大學高年級的學生或研究生使用。從對多媒體技術課程的最低教學要求出發,編寫了《多媒體技術教程》,它是《多媒體技術基礎》(第3版)的縮減版,已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ISBN 9787-302―18401-0)。
《多媒體技術教程》由多媒體壓縮編碼、多媒體存儲和多媒體傳輸三部分組成,內容取自2008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多媒體技術基礎》(第3版)前三個部分的大部分章節,包括:(1)多媒體壓縮編碼(第2~11章),主要介紹聲音、圖像和數字電視的基本知識、壓縮和編碼方法;(2)多媒體存儲(第12~13章),主要介紹CD,DVD,HD-DVD和BD(Blu-ray Disc)光盤的存儲原理和多媒體在光盤上的存放格式;(3)多媒體傳輸(第14~17章),主要介紹多媒體網絡應用、服務質量(QOS)、因特網、TCP/IP協議和多媒體傳輸的基礎知識。為幫助讀者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每章后面都有練習和思考題,另有參考答案,可在網站http:///linfzmmc/上下載。
鑒于《多媒體技術基礎》(第3版)教材的內容更豐富,介紹更深入,知識更系統,因此讀者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加以選用。
3《課程設計與學習輔導》是輔助教材
課程設計是綜合性比較強和比較復雜的作業(assignment),通常需要比較寬的知識面、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具備比較高的能力以及要付出比較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家庭作業。我們充分認識到課程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通過課程設計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復雜的概念、促進理論學習、提高專業技能、培養思想素養和激發創新精神。
《多媒體技術課程設計與學習輔導》簡稱為《課程設計與學習輔導》是《多媒體技術基礎》(第3版)和《多媒體技術教程》的輔導教材,由課程設計和學習輔導兩部分組成。
3.1輔助教材的結構
課程設計部分共6章。第1章介紹了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和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章;第2~6章設計了5個方面的設計題目,分別是Matlab入門、數字圖像基礎、圖形用戶界面、圖像濾波與邊緣檢測和小波變換。課程設計要求使用Matlab,因為它是科學研究和工業中的標準軟件工具,已被廣泛用于科學計算和工程計算。Matlab是攻讀學位的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工具。
學習輔導部分共2章。第7章對多媒體技術的基礎知識做了歸納,是按“內容提要一例題一練習題”的結構編寫的,其中的例題和練習題是在作者教學過程中使用過的考試題和收集的考試題,對它們作了分析和解答,對收集的部分考題還作了點評;第8章給出了《多媒體技術基礎》(第3版)和《多媒體技術教程》中的練習與思考題的參考答案。
3.2輔助教材的用法
(1)課程設計選題:可作為多媒體技術課程的設計題目非常多,在本書的第1章中列出了范圍廣泛的參考選題。本書設計的五個題目基本上都是圍繞圖像設計的,主要考慮到圖像是多媒體中非常重要的媒體,是數字電視的基礎,而且處理圖像要求掌握的數學和其他科學知識也相當多,更具挑戰性。具體選擇什么題目完全由任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并兼顧同學的興趣來確定。筆者的實踐表明,學生對第6章的小波變換有濃厚的興趣,實際效果也相當滿意。此外,選擇這個設計題目還可帶動第1、2和3章的學習。
(3)基本題與選做題:在本書提供的課程設計任務書中,編寫了基本題和選做題,這兩種選題之間的差距并不大。用戶須根據自己的教學環境和培養要求來決定,可把兩種選題都作為基本要求,也可以只做基本題。課程設計的參考答案可在網站http:///linfzmmc/上下載。
4《英漢多媒體技術辭典》第2版
多媒體技術日新月異,新的技術術語不斷涌現,常用術語則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為適應這種形勢和廣大讀者的要求,《英漢多媒體技術辭典》(簡稱《辭典》)第1版于1998年開始 編寫,2003年3月出版。從2003年5月開始《英漢多媒體技術辭典》第2版的編寫和修訂工作,前后共花費五年時間,于2008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ISBN 9787-302-16360-2)。《辭典》第2版共選編了大約10670條術語,其中約7 000條選自《辭典》第1版,新術語約有3670條。
《辭典》第2版保留了《辭典》第1版的框架結構,收詞范圍由以下五部分組成:(1)多媒體的表示和計算,包括文字、圖像、電視、聲音和常用軟件等;(2)多媒體存儲,包括光盤、磁盤、磁帶和各種文件存儲格式等;(3)多媒體傳輸,包括因特網、萬維網、電話網和電視廣播網,不論是有線的還是無線的數字傳輸網絡;(4)多媒體應用,包括因特網上的廣播、點播、電視會議等:(5)重要的標準、協議、學術組織和機構等。
《辭典》第2版的編撰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三項任務:
4.1刪除詞條
(1)刪除了多媒體計算機本身的硬件和程序設計方面的一些術語;(2)刪除了不受計算機控制的傳統語音通信硬件以及與之相關的術語;(3)刪除了用文字可以表述清楚的插圖;(4)刪除了一些不常見的多媒體工具軟件術語。
4.2修改詞條
(1)審定了所有英文術語的中文釋義,對大部分術語的釋義進行了改寫或補充;(2)完善了編撰《辭典》第1版時技術還不夠成熟的術語的釋義:(3)添加了在釋義中用文字不易表述清楚的插圖;(4)減少了同一英文術語的中英譯名。
4.3添加新詞條
(1)由于最近幾年多媒體技術已經從多媒體數據處理發展到了多媒體信息處理,因此添加了最基本的信息處理方面的術語,如圖像、聲音和文字等內容的描述和處理方面的術語;(2)添加了最近幾年在多媒體領域出現的新術語,如超級音樂光盤(SACD)、小波變換、H.264標準和無線多媒體等方面的術語;(3)適當選擇并添加了已經進入和將要進入計算機系統的傳統媒體的術語,如視像鏡頭(shot)方面的術語。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課外延伸;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3)22-0021-02
2003年國家了《普通高中技術領域課程標準(實驗稿)》,其中信息技術新的課程標準規定了高中信息技術的基本理念和總體培養目標。要求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的能力。在這一標準規范下,課程標準規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包括必修與選修兩部分共六個模塊。其中包含了必修:“信息技術基礎”;選修1:“算法與程序設計”;選修2:“多媒體技術應用”;選修3:“網絡技術應用”;選修4:“數據管理技術”;選修5:“人工智能初步”。要求高中階段學生須完成至少4學分的學習任務(必修、選修各一模塊)。在各學科課程設置相對緊密,課程安排較滿的情況下如何拓展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成為值得廣大信息技術教師思考的問題。隨著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實施,提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者有機結合,這就為學校開發和建設適合學校發展特色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拓展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供了契機,為信息技術課程提供了有效的課外延伸教學。
通過信息技術課程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對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加工、展示和評價的能力,學生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在此基礎上,如何滿足不同的學生的興趣需求,延伸課程內容,拓展其課外知識,這就給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在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之外,根據每位教師的專業能力,我們開發了符合學校特色和適合學生發展的四門校本課程。
一、信息學競賽之算法與程序設計
“算法與程序設計”是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選修1模塊內容,要求學生體驗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設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從簡單問題出發,設計解決問題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制程序實現算法解決問題。在課堂上學生基本掌握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而對于學有余力,對程序設計有較為濃厚興趣的學生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在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的推動下,開發符合競賽培養標準的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領域勢在必行。
在校本課程設計上,選擇對于編程初學者較容易掌握的pascal語言作為課程語言,建立學習互助小組,通過教師的教授,小組成員間的互動探究,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采取分階段、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最基礎的程序設計語言到數據結構與算法藝術,針對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課程計劃,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通過精心的課程安排,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連續多年在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取得佳績,多人保送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名校,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同時,也使得學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二、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競賽
“人工智能初步”是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選修模塊5的內容,介紹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人工智能領域。在模塊學習中,要求學生體驗若干典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在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智能機器人已經進入到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各個領域。學生對智能機器人的興趣較為濃厚,如何發揮學生的特長,開展有針對性的校本實際教學,借助中小學電腦制作大賽中機器人競賽單元及各項機器人競賽賽事,開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競賽”校本課程尤為必要。
基于這一需求,我校開設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競賽”校本課程,以機器人作為教學平臺,通過對機器人機械、控制、傳感器、控制軟件四大部分的教學學習,學生能夠通過設計、開發、組裝各類機器人完成指定任務,培養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三、數碼攝影與圖像處理、DV創作課程
“多媒體技術應用”是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選修2模塊內容,要求學生初步了解多媒體信息采集、加工原理,掌握應用多媒體技術促進交流并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與方法;初步具備根據主題表達的要求,規劃、設計與制作多媒體作品的能力。在數碼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數碼單反相機、DV攝影器材已經普及,成為學生課余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電子產品。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如何使用手里的數碼器材,發揮數碼設備以及使用者最大的潛力,還需要通過較為專業的學習過程。
選修2模塊提供了信息采集、加工處理的基本方法,但課程內容仍顯過于簡單,這就給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需求。結合我校信息課程教師的實際,發揮教師在攝影、圖像處理以及影視短片創作中的優勢,開發了“數碼攝影與圖像處理”、“DV創作”校本課程。在課程設置中,以數碼相機使用、攝影構圖技巧、圖像后期處理技術、DV攝像機使用,DV短片創作、影片編輯為主要教學內容,貼切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實踐創作為主,設定教學任務,在完成教學任務中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通過近幾年的實踐,課程的開設迎合了學生的需求,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同時,為學校校園電視臺培養了大量的學生骨干力量,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逐步完善的過程,是在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的創新與再加工,是信息技術課程的課外延伸。通過不同延伸課程的學習,學生在所學領域中取得較為優異的成績,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在校本課程的實際中,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素質,有助于教師的個人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李飛.信息技術課的課外延伸[J].陜西教育教學,2012,(10).
[2]王麗君.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與學生社團結合的探究[J].課外閱讀,2011,(2).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微課程;開發實踐
中圖分類號:TP273.5-4
在當前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關鍵是要提高計算機技術與多媒體數字技術的應用水平,而其中教育信息資源的建設則成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教育信息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效果直接影響到中小學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發展。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數字教學資源,其實踐成效得到教育界的一致認可。在Web2.0多媒體技術發展的背景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改革思路也逐步呈現,微課程的獨特優勢成為新的載體,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與微課程開發具有較大的價值和意義。
1 計算機技術背景下微課程的概念辨析
為有效提高微課程開發的成效,掌握微課程開發的基本規律,我們需要對微課程的概念進行充分辨析,這樣有助于提高微課程開發者們對微課程開發的認識,提高開發質量。微課與微課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都屬于在計算機信息技術大發展背景下出現的教學資源,但是他們之間還是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微課是微型課的代名詞,來源于現實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師授課的濃縮、搬遷與改版,本質上屬于教師為中心模式。從教育技術視域考察,微課屬于新一代教學課件范疇。微課程則是微型課程的代名詞。其靈感來源于可汗學院的翻轉課堂實驗,是將原有課程按照學生學習規律,分解成為一系列具有目標、任務、方法、資源、作業、互動與反思等在內的微型課程體系。這是從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疇的角度對兩者進行區分,微課與微課程雖然有不同之處,但是他們之間也有著非常深刻的聯系和相同之處。
微課程是對當前現有學習資源的一種創新和改革,它是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發展而出現的新形式,是通過對現有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進行有機整合的一種新型教學和學習資源。微課程與微課的更大區別在與微課程是面向當前的課程改革,是對現有課程資源的一種補充和創新,是推動當前第三代課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和原動力。計算機技術在微課程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微課程中對MOOC學習模式的整合和開發。MOOC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有參與,有反饋,有作業,有討論和評價,有考試與證書。計算機技術在微課程中的應用體現有很多方面,其中微課程把當前的教師授課方式與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整合,是其獨特優勢的最佳體現,這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當然,微課與微課程之間的關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他們有著共同的呈現方式,存在并產生于同樣的計算機操作平臺和技術條件。
2 計算機技術在微課程開發中的應用實踐
2.1 計算機技術在微課程設計中的應用
進行微課程設計是微課程開發的首要環節,計算機技術在這個環節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微課程方案的設計,二是利用計算機數據技術進行微課程的開發模式設計和制作。首先,根據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微課程的設計和開發,在這個過程需要堅持幾個基本原則,一是要注重教育性,微課程內容是一種在線的教學資源,應該要指向對實際教學困惑的解決。二是注重趣味性,提高微課程教學的趣味性,是發揮微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三是具有較強的目的性,每一個微課程的設計都有著明確的目標,解決基本的實踐困惑。其次,要進行微課程的模型設計,具體也可以分為兩個步驟。一是進行微課程建設的需要分析,要根據計算機技術的獨特優勢,發揮多媒體技術和數字統計技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微課程的對象、教學科目、使用特征等。比如以聲樂的發聲訓練為例,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學會如何正確掌握發聲的基本原理,如何呼吸、咬字等。二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建立微課程的開發平臺,進行微課程的開發和設計。
2.2 計算機技術在微課程制作過程中的應用
進行微課程制作,需要遵循基本的制作步驟,通常包括七個基本環節,包括選題設計,撰寫教案,準備教學素材與練習測試,制作課件,進行教學實施與拍攝、視頻后期編輯等。計算機技術應用與微課程制作過程中,其最重要的價值體現在三個主要環節上,一是課程選題上,二是準備攝像工具,三是進行視頻的錄制。首先,在選題上可以利用計算機數據庫的資源優勢,建立豐富的可供選擇的教學題目庫,對每項內容進行必要的解讀,可以供微課程制作使用。同時,對于微課程設計的資源要給予簡單的說明,涉及到的知識點必須足夠細。其次是利用計算機的攝像軟件進行拍攝,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包括了對微型課程的主題選擇和設計,根據現有課程教學資源,進行本堂課的教學設計,并依此來形成本堂課的教學方案,如果有必要還要設計相應的教學ppt。之后就要利用拍攝工具,比如錄像機和電腦里面的錄像軟件,對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錄制。當然,還要對錄制的視頻進行簡單的剪切,選取需要的內容。
2.3 計算機技術在微課程后期制作中的應用
在微課程的錄制過程中,我們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軟件的重要功能,充分發揮電腦上錄像軟件的作用,以課堂教學的ppt、word和手寫輸入軟件等為載體,進行課堂執教,開展錄制。執教者可以一邊演示一邊講解,還可以配合標記工具或其他多媒體軟件或素材,盡量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完成上述步驟之后,就需要對錄制好的微課程進行后期制作,一般來說需要經歷五個基本步驟。一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導入錄制好的文件,可以通過錄屏軟件進行,選擇添加工具,直至微課程顯示出來。二是把文件添加到時間軸上,可以進行變焦、畫中畫、畫中畫音頻等內容的調整。三是進行視頻大小的調整,這一步驟關鍵是調整“變焦”軸,避免后面視頻顯示區域大小不同的問題。四是進行畫中畫的調整,在這個步驟中可以進行畫中畫在視頻中位置的調整。最后是選取需要的視頻長將時間軸上的滑塊條拖動到相應位置, 然后點擊界面上剪輯按鈕,完成視頻選擇。最后,點擊保存即可,可以進行微課程的預覽。
微課程是一種基于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教學資源,其總體水平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相關的微課程模式也處于探索期。在以后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仍然需要根據課程資源的發展特點,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平臺價值,積極開發多種體現多媒體教學與網絡結合的微課程體系。要以微課程資源開發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促進其更廣泛應用,尤其是探索形成微課的建設與一體化技術支持服務體系,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剛,周福春.成人計算機技術課程教學方法初探[J].成人高教學刊,2006,0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