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礦物學性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性傳播疾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知識;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512.91 G 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5-0410-02
Knowledge About STDs/AIDS Amo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Wuhan/LI Shiyue*, ZUO Dan, XU Delong, et al.*Department of Social Medicin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4300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knowledge about STDs and AIDS among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ere sampled by cluster sampling and investigated by using questionaire on anonymous in Wuhan. Results Among them, above 60% had awareness about AIDS, dap and syphilis, and 88.33% ha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three transmitted routes of AIDS. Except rate of homosexuality being lower, above 72.18% of the students had knowledge about highrisk population and highrisk behaviors of HIV infection. But 33.49% of the students had a wrong conception that mosquito could transmit HIV. Only 0.89% of them knew “Action of 100% condom”, and only 26.72% thought “women being easier infected HIV than men in sexual behavior”. Conclusion The female college studnts have some knowledge about STDs/AIDS but further education is needed.
【Key word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Acquired immunodificiency syndrome;Knowledge;Students
隨著社會的開放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大學生發生甚至感染性病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且有增加的趨勢[1-3]。而性病和艾滋病的傳播往往容易在缺乏相關知識,又有不恰當的人群中傳播。了解大學生性病和艾滋病知識知曉狀況,對正確評估大學生預防性病和艾滋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并為開展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是十分重要的。為較為全面地了解不同專業女大學生對性病和艾滋病知識的知曉狀況,筆者對武漢地區的10余所高校2 365名女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武漢地區按學校類型(國家重點院校、部屬院校、地方院校等)、專業類型(文、理、醫、藝術等)、學歷層次(普通本科、普通專科、成教本科、成教專科等)、年級等進行隨機整群抽樣。共發放問卷2 450份,收回有效問卷2 36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5%。其中,漢族學生2 078名(87.9%),其余為少數民族學生;大學一年級學生861名(36.4%),二年級學生593名(25.1%),三年級學生415名(17.6%),四年級學生434名(18.4%);文史科學生412名(17.4%),理工科學生872名(36.9%),醫科學生532名(22.5%),藝術類學生549名(23.2%)。年齡16~26歲,平均19.98歲。
1.2 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自填式調查問卷,以無記名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女大學生的一般特征、性病與艾滋病知識等。每道題均設計不同的答案以供選擇。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包括一般統計描述、百分率計算、χ2檢驗等。
2 結果
2.1 對性病知識了解狀況 見表1。
2.2 對艾滋病傳播途徑認知情況 見表2。
2.3 對感染艾滋病高危行為的認知情況 見表3。
2.4 對感染艾滋病高危人群認知情況 見表4。
2.5 其他相關知識認知情況 對“100%安全套行動”總的知曉率為0.89%,其中醫學生知曉率最高(2.26%),另有12.85%的學生聽說過該名詞(醫學生為18.80%)。93.02%的學生知道只有在實驗室進行有關檢查才能知道是否感染艾滋病,但仍然有6.48%的學生錯誤認為通過外表或檢查外陰就能判斷是否感染艾滋病。97.17%的學生知道感染艾滋病的最終結局是死亡。僅有26.72%的學生知道在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染艾滋病。
3 討論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已有感染性病的報道[2],女性在中又更易感染艾滋病[4],因而女大學生這一群體更應受到關注。人類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性病和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狀況也是一個重要方面[5-6]。因此,了解大學生的性病和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狀況,有利于在大學生中進行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艾滋病、梅毒、淋病等常見性病的知曉率較高,而對軟下疳等知曉率較低;各專業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醫學生的知曉率最高,但還有9.39%的學生錯誤地將帶狀皰疹當做性病,其中有11.28%的醫學生有此錯誤認識。這一結果與亓園鳳等[7-8]的調查結果相似。對艾滋病三大傳播途徑的知曉率均較高,這一結果與有關調查結果[9-11]相似。說明我國開展的艾滋病傳染途徑的知識宣傳在大學生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還有很多學生對艾滋病傳播途徑存在錯誤認識,特別是還有近1/3的學生認為蚊蟲叮咬能傳播艾滋病,與仇玉蘭等[9]的報道也相似。這會在群體中產生對艾滋病的不必要恐慌。
關鍵詞:專職科研隊伍;研究型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59(2012)02-0082-05
一、問題的提出
菲利普?阿特巴赫認為,卓越的研究有力地支撐著世界一流的理念――那種由同行認可且擴展了知識的研究。雄厚的科研實力無疑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所共有的特征。而世界一流大學擁有強大科研實力的重要保障則是充裕的科研經費和一流的專職科研隊伍。2011年上海交通大學開展的世界研究型大學數據調查(Global Research University Profile,簡稱GRUP)發現:總體上,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簡稱ARWU)中排名越高的世界一流大學,其平均年度科研經費越高,專職科研人員的數量也越多。其中,世界前100名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平均年度科研經費高達4.6億美元,平均專職科研人員多達1258人。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研究型大學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在科研經費上的差距不斷縮小,按購買力平價換算,已經有若干所名牌大學的年度科研經費達到了世界一流大學的平均水平。但是,我國研究型大學在科研人力資源的投入尤其是專職科研隊伍的建設上明顯滯后。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歷史悠久,在建設一批一流的專職科研隊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國內有研究分析了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專職科研隊伍建設情況,但主要是個案介紹,且集中于經費來源更為豐富充裕的私立大學。本文以參加2011年GRUP調查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馬里蘭大學大學城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和普渡大學西拉法葉分校(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五所美國一流公立研究型大學為研究象,分析其專職科研隊伍建設的情況和政策,并結合相關文獻探討美國研究型大學在專職科研隊伍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最后總結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實踐我國研究型大學發展專職科研隊伍的啟示。
二、美國一流公立研究型大學專職科研隊伍建設的情況
(一)專職科研隊伍的規模與分類體系
五所公立研究型大學的專職科研人員數量均超過1000人,普渡大學西拉法葉分校的專職科研人員多達2262人,比專任教師還多89人。專職科研人員與專任教師人數之比從0.53:1到1.04:1不等,平均之比約為0.68:1。此外,五所學校專職科研隊伍的學歷層次較高,專職科研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均超過了60%;除馬里蘭大學大學城分校外,三所大學專職科研人員中外籍人員的比例均占到30%左右,體現了專職科研隊伍較高的國際化程度,詳見表2。
從職務分類體系來看,雖然五所學校的專職科研人員的具體職務名稱有所差別,但依據其內涵判斷可概括為研究教授系列、研究員系列和研究助理系列三類,如表3所示。
研究教授系列,一般稱為Research Professor Series。主要包括研究教授、副研究教授、助理研究教授。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還設置了研究講師(Research Ingtmctor)的職稱。研究教授系列人員是專職科研隊伍中的高級梯隊,往往具備卓越的科學研究能力和豐富的科研成果,能夠爭取到較大的科研項目和經費,能夠主持和帶領中低層科研人員開展研究,為學校提高科研聲譽及影響力。研究教授系列人員的聘任標準在科研表現方面與同級別的教授完全相同,但教學不作要求。研究教授與教授的重要區別在于研究教授有聘期,不能取得終身職位(tenure)。
研究員系列,一般稱為Researcher Series。該系列屬于專職科研隊伍的中層梯隊,是大學科學研究活動的中流砥柱。研究員系列人員的科研獨立性遜于研究教授系列,通常不具備獨立申請科研項目和基金的資格,而是在研究教授的領導下從事科研第一線的工作。研究員系列是從事科研活動的主力軍,須擁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與素質,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學位。
研究助理系列,一般稱為Research Assistant Series。該系列屬于研究輔助人員,主要包括技術研究員、研究助理等。研究助理系列是專職科研隊伍的下游梯隊,在技術輔助、實驗設備支持與維護、數據收集分析等方面為科學研究活動提供基礎性的支撐。因此,一般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即可。他們屬于大學職員(staff),而非正式教員(faculty)。
此外,還存在其他類型的專職科研人員,如兼職科研人員(Adjunct Research Scholar)、訪問研究人員(visiting Research Fellow)、博士后(Postdoctoral Research Scholar/Fellow)等。因與學校不存在隸屬關系或正式合同關系,屬于短期聘用或訪問人員,不涉及晉升、福利等環節,這類專職科研人員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之內。
(二)專職科研隊伍的管理體系
五所公立研究型大學的管理體系主要包括聘任、考核與晉升以及薪酬福利三大方面。
聘任方面,與專任教師不同,聘用專職科研人員的經費來源不是州政府或學校的公共財政經費,而是科研項目經費。專職科研人員的聘期長短、薪酬福利和各類津貼,除卻個人科研表現外,基本上取決于外部科研經費的狀況。招聘專職科研人員有嚴格的行政程序,一般系主任或院長具有聘任的決定權,但有些學校(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渡大學西拉法葉分校),還需校級領導層的審批。五所學校專職科研人員的聘期為1年至5年不等,不同系列專職科研人員的聘期有所差別。一般級別越高,單次聘期越長,但均不超過5年。例如馬里蘭大學大學城分校的研究助理系列和研究員系列都是一年一聘;而研究教授系列中,助理研究教授和副研究教授是三年一聘,研究教授則是五年一聘。這種聘期制度可以增強中低層專職科研人員的競爭性和流動性,同時又能保證高級科研人員
的穩定性和歸屬感。還有一些學校效仿終身制系列,實行“非升即走”政策,即初級專職科研人員的總聘期加以限制。例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規定助理研究教授每次聘期2年,續聘不得超過3次,即總聘期不得超過8年;馬里蘭大學大學城分校規定副研究員每次聘期1年,總聘期不超過6年。
考核與晉升方面,五所學校都制定了針專職科研人員的考核管理條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規定,助理研究教授的考核與晉升由院系領導和教務長負責,而副研究教授和研究教授的考核則由院系領導和學院晉升聘用委員會共同執行。考核周期方面,助理研究教授和副研究教授分別在工作第7年和第5年接受晉升考核,而研究教授則接受5年一次的工作考核。專職科研人員的晉升僅局限于研究系列內部的縱向晉升,五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均未開通橫向晉升渠道。因此,專職科研人員想晉升或轉軌至終身制系列在五所學校都是無法實現的。
薪酬福利方面,專職科研人員的薪酬福利體現了大學于專職科研人員價值的肯定程度。良好的薪酬待遇和完善的福利體系,無疑是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事大學專職科研工作的物質基礎和保障。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專職科研人員為例,研究教授系列的年薪最高,薪資幅度為61,700美元至164,700美元;其次是研究員系列,薪資幅度為49,100美元至135,800美元;最后是研究助理系列,薪資幅度為33,672美元至95,736美元。將研究教授系列與終身教授系列的薪資水平進行比發現,同級別人員的薪資上限和下限完全一致。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情況也類似,其研究教授系列與終身教授系列的最低工資標準均為38,682美元。可見,專職科研人員的薪酬待遇等同于專任教師,區別在于經費來源的差異,即前者薪水的發放基于科研經費,后者則來自于州政府和學校的公共財政支出。除了相豐厚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福利體系也是大學吸引專職科研人員的重要因素。凡是與學校簽訂合同聘期為半年以上的專職科研人員,基本都能享受與終身教授系列人員相同的各類員工福利。休假方面,專職科研人員的各類休假政策都與專任教師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專職科研人員無法享受學術休假(sabbatical leaves)。補貼方面,專職科研人員各類津貼的主要來源亦是外部經費撥款。普渡大學西拉法葉分校規定,專職科研人員涉及撰寫項目策劃書、指導研究生、講授專業課等學校活動時,該部分的補償相應從學校的公共財政經費中下撥,但學校財政經費補貼的比例不允許超過總補貼金額的25%。
此外,專職科研人員從事服務與管理活動,大學一般也都會做出明確的規定。例如,普渡大學西拉法葉分校規定了專職科研人員的四大權益:可以指導研究生;可以當選研究系列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可以競爭校內科研基金或科研獎項;可以獲得和終身教授系列相同的杰出(distinguished)、冠名(named)、退休(emeritus)等榮譽稱號和前綴。但涉及專職科研人員的民力時,五所學校一致規定專職科研人員不能成為校學術委員會的成員,不具有大學評議會的被選舉權等。
(三)專職科研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
美國研究型大學聯合會(AAU)和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AAUP)的報告指出,近年來研究型大學中非終身制系列學術人員的數量和比例急劇增長,他們為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做出了眾多貢獻,同時也引發了諸多問題和挑戰。研究型大學的專職科研隊伍作為非終身制系列中數量最多、最重要的群體,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二等公民”(second-class citizenship)的尷尬處境。
“二等公民”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多個方面。工作方面,專職科研人員的薪酬和福利極度依賴外部科研經費,穩定性遠不及終身制系列人員。他們在科研經費的競爭和申請中也處于劣勢。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41名專職科研人員的實證調查顯示,68%的受訪者幾乎或完全沒有科研啟動基金的支持。除此之外,科研以外的工作(如教授課程、指導研究生)也得不到有效的肯定和報償。政治方面,民力得不到保障。公立研究型大學比私立大學專職科研人員的權力制約更為嚴格,專職科研人員不能成為大學評議會的成員,很難參與學術和行政權力機構的管理事務㈣。文化方面,學術自由難以充分保障,缺乏寬松的學術氛圍,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㈣。職業發展方面,許多專職科研人員的角色定位不明確,學校其考核與晉升的重視程度也不夠。缺乏橫向流動機制,無法獲得終身職位,職業發展受到限制。
三、我國研究型大學的啟示
(一)建設一支相當規模的專職科研隊伍是建設一流研究型大學的必然選擇
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突出,研究型大學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承擔的科研任務也愈加繁重。就大學自身的發展而言,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國際化,大學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科研作為提高大學學術聲譽和顯示度的重要手段受到了研究型大學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研究型大學的科研越來越依賴于科技基金等外部競爭性科研項目而非日常性的政府撥款,經費來源并不特別穩定。為應這些挑戰,發展專職科研隊伍就成為美國研究型大學的一種必然選擇。雇傭專職科研人員能夠在專任教師規模穩定的基礎上加強科研力量;同時專職科研人員作為非終身制系列的學術人員,根據經費條件實行有限聘期的合同制聘任,能夠緩解學校的財務壓力,管理也較為靈活。另外,美國聯邦政府的各種科技基金也允許研究型大學將很大比例的科研經費用于人員支出。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院外研究項目中人員費用甚至可以達到80%。基于上述原因,今天的美國研究型大學都雇傭了大量的專職科研人員。據統計,美國研究型大學新聘學術人員中非終身制系列的比例由1989年的55%增加到2003年的70%。本文調查的五所一流公立研究型大學的專職科研人員規模都在千人以上。近年來,我國研究型大學也面臨著科研任務繁重、國內外競爭加劇、缺乏日常性政府科研事業費等和美國研究型大學相似的挑戰,加之我國研究型大學原有師資隊伍的水平相比美國研究型大學還存在明顯差距,建設一支相當規模的高水平專職科研隊伍,充實科研人力資源,就顯得更為必要。
(二)有針性的人事制度是建設專職科研隊伍的重要保障
美國研究型大學在雇傭專職科研人員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專職科研人員管理和發展的制度。首先是實行分類管理。美國研究型大學將專職科研人員細分為不同的崗位系列,不同系列人員的職能定位有層次上的差異,在聘任標準、工作職責、薪酬待遇上也有明確的區分,為吸引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科研人才創造了條件。其次是重視專職科研人員的職業發展。美國研究型大學在不同崗位系列的內部又設置了不同的等級,為高等級的專職科研人
員提供更長的聘期和更好的薪酬待遇,提高了專職科研人員的歸屬感和工作熱情。最后是日常管理規范化。學校專職科研人員的聘任、考核和薪酬待遇等都有指導性的政策和詳細的操作流程,從而既保證了受聘人員的質量能夠滿足崗位需求,又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專職科研人員的權利。我國高校實施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歷史較短,一方面尚未完全打破事業編制人員的“終身制”,另一方面在實施真正的合同制管理上則缺乏經驗。為了盡快建立一支專職科研隊伍,我國研究型大學應當根據學校的現實條件和發展定位,在學校層面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專職科研人員的職責、聘任、聘期、考核、待遇、福利等進行設計和規范,其中應特別重視為專職科研人員提供職業上升通道和相應的回報期望,從而提高專職科研人員的職業安全感和歸屬感。
在晶體化學部分減少了一些“普通化學”中已經學過的概念和內容,如化學鍵、原子(離子)半徑、晶體場理論等內容。重點通過球體最緊密堆積原理、離子類型、配位數及配位多面體等了解晶體化學成分與內部結構的關系,避免了內容繁雜,重點及中心不突出的問題,提高了教學效果。
在晶體和礦物的形成與變化部分,刪除了“普通地質學”中已經學過的形成礦物地質作用的內容,突出了成因礦物學的基本內容,使教學內容更為簡潔明晰。
在礦物學各論部分,突出各大類礦物的晶體化學性質與其形態及物理性質的關系,使學生從總體上理解各大類礦物為什么具有特定的形態及物理性質的原因,便于學生掌握常見礦物的鑒定特征。
對于與本課程相關的科學技術新進展和新成果,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引入教學內容之中。
低學時專業“結晶學及礦物學”課程內容調整
(1)基于專業要求及學時數的限制,在結晶學部分,重點講述晶體的概念、晶體的基本性質、晶體的對稱及分類,刪除了晶體的定向、聚形分析及單形符號等難度較大的內容。
(2)刪除了晶體和礦物的形成與變化部分的教學內容,因為該部分內容屬于礦物學的一個分支—成因礦物學,從專業角度看可以不要求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
(3)加強了礦物的形態及物理性質部分的教學內容,觀察和描述礦物的形態及物理性質是鑒定礦物的專業技能,要求學生學會如何觀察并用正確的專業術語描述這些性質及特征,掌握鑒定礦物的基本方法。
(4)重點總結幾十種常見礦物的鑒定特征,要讓學生記住每一個礦物的所有鑒定特征難度很大,因此需要教師進行總結,如將相同顏色的礦物羅列在一起,指出它們之間的區別,這樣學生易于掌握。
“結晶學及礦物學”課程教學建設改革
1.教學建設目標
本課程目前為校級精品課程,課程建設目標為三年內達到省級精品課程要求。2010年已出版了低學時專業教材《礦物學簡明教程》,爭取在3年時間內補充和完善高學時專業多媒體課件內容,充實課程資源,不斷收集最新的科技成果補充到教學課件中。把“結晶學及礦物學”課程建設成為具有一流教學水平和廣泛示范輻射作用的省級精品課程。2.開展教學改革和研究活動自高校擴招以來,教師教學任務很重,疏于進行教學改革和研究活動,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經常或定期組織任課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和研究活動,開展教學法研究,互相交流教學上遇到的問題、教學心得和體會,學習并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了解課程發展動態,總結和推廣教學研究成果。
3.加強培養青年教師
給每個青年教師指定1~2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青年教師在主講“結晶學及礦物學”課程前,至少應給指導教師助課2~3次,指導教師應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給予無私的指導,而青年教師自身也要努力鉆研。對學生反映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可組織青年教師集體聽課,從而提高整個團隊的教學水平。
4.進行教學模式改革
在教學實踐中,貫徹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的教育思想,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科學研究、探索和創新素質的提高。在教學模式改革中努力實現四個轉變:由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轉變;由教師單向注入式教學向師生互動式教學轉變;由僅適應粉筆授課向適應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使用的教學方法轉變;由僅重視課堂教學向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轉變。
5.加強實驗教學建設
加強實驗室軟、硬件環境建設,在實驗室安裝多媒體教學設備,修編不同學時數的實驗教學指導書,補充實習礦物標本,建設開放性實驗室,便于學生在課外也能經常進行復習,搭建綜合實驗教學平臺,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基礎。
“結晶學及礦物學”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
“結晶學及礦物學”課程分為結晶學和礦物學兩大部分,結晶學部分理論性強、抽象,理解和掌握起來難度較大。礦物學部分則內容繁多,死記硬背不容易,筆者對本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與探索。
1.實施全方位、多視角的教學手段
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量大,圖像形象化等優點,但學生做筆記困難,因此,在制作課件時切忌照搬教材,而是要將授課內容組合得當,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對一些難點內容則用板書講解,并結合教具模型演示給學生看。如晶體對稱型國際符號為4/mmm,講解時以一個四方晶系晶體模型(如鋯石、錫石)為例,首先進行晶體定向,確定X、Y、Z軸,國際符號中第一位4/m表示Z軸為L4,垂直L4有一個對稱面P;第二位m為X、Y軸方向的對稱要素,表明平行X、Y均有對稱面,計有兩個P;第三位m為X、Y軸角平分線方向的對稱要素,表明平行X、Y軸角平分線方向均有對稱面,計有兩個P,總計5個對稱面,其中四個直立,一個水平,它們有四條水平交線,根據對稱要素組合定理,這四條交線為L2,故國際符號4/mmm對應的對稱型為L44L25PC,如此講解,學生就易于理解和掌握。
2.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采用“啟發式”、“提問式”、“小結式”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加強互動過程和學生的參與程度,引導學生多思考,多問為什么,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如“同質多象變體”與“異種”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前者是指成分相同但結構不同的幾種礦物,后者是指成分結構相同,但在形態和物理性質上有所差異的幾個礦物。授課時,先采用“提問式”,如提問“石英與燧石”、“立方體黃鐵礦與五角十二面體黃鐵礦”、“石墨與金剛石”等是同質多象變體還是異種,讓學生思考,然后采用“啟發式”,分析上述礦物的不同處是什么,最后進行“小結式”講解結論,這樣,學生便會很好地掌握這兩個概念。
(2)多舉例、多示范,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結晶學及礦物學”課程抽象難懂,如果常規地按教材講授,便會流于死板,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在教學中適時舉例,活躍課堂氣氛,往往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在講授同質多象變體轉變時,舉一個“人老珠黃”的例子,以珍珠由文石轉變為方解石為例來說明,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也易于理解。此外,對一些教材上描述不明確的難懂術語,可以舉一些形象化的例子來解釋,如對礦物毒砂的顏色,教材上描述為“錫白色”,90后學生根本不知道是什么顏色,講述時舉例為“一元硬幣之色”,學生立刻就明白了。
(3)鼓勵學生多提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要鼓勵學生針對授課內容多提問,上課時沒有時間,可在下課后或實習課上進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認真對待,恰當處理,耐心解答。此外,在考試前要專門安排答疑時間,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本課程的知識,達到教學計劃的要求。
3.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督促學生學習自覺性
“結晶學及礦物學”課程分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大部分,在教學中應加強考核機制,學生的成績由平時成績(占總成績10%)、實驗考試成績(占總成績30%)和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60%)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是學生每次實習報告成績,教師要直接給在作業本上,與學生見面,此舉能有效督促學生學習。實驗考試在最后一次實習課進行,由學生進行未知礦物標本鑒定,檢驗學生的實際工作技能。期末考試是對本課程知識的全面和綜合測試。通過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能有效督促學生學習自覺性,保證課程教學質量。
“結晶學及礦物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
“結晶學及礦物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實驗教學使學生能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對理論知識的運用和實踐,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使其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嚴把實驗教學關,保證實驗課教學質量
在上實驗課時,教師應簡明扼要地講解并示范實習的步驟及方法,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切忌將理論課上的內容大量重復,占用了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時間,導致完不成實習內容。實習課后,教師要逐一批改學生的實習報告,給出成績,記錄下存在的共同性的問題,并在下次實習課上進行統一講評,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2.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技能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中國地質調查局已決定定期舉行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活動,對參賽優勝者給予獎勵,這一舉措極大地激勵了學生的參賽熱情和學習興趣。參賽項目中有“巖礦鑒定”一項,因此,教師應根據競賽規則和特點,指導學生針對性的復習,以便取得好成績。2010年成都理工大學成功承辦了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我校參賽學生取得了優異成績,在該項活動的推動下,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教師應抓住這一機遇,引導學生高度重視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
3.加強實驗課與理論課的結合與滲透,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能力
理論教學要為實驗教學打好堅實的基礎,實驗課要達到驗證理論課知識的目的。理論課教師要參加實驗課教學,了解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的情況及在實習中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情況,發現問題后應及時調整授課方式和內容。如對礦物的形態,在教材上描述為“細長柱狀、針狀、纖維狀礦物密集平行排列,即形成纖維狀集合體”,實驗課時學生就不明白“纖維狀”到底是礦物單體還是集合體,此時,就要向學生明確解釋“纖維狀”應是礦物集合體而非單體。
關鍵詞:《現代選礦工藝礦物學》;教學方法;實踐能力
眾所周知,社會的進步離不開資源的開發,資源的開發自然來源于對礦石的深加工,因此,對礦石性質的深入認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選礦工藝礦物學》是一門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又稱選礦專業)在本科階段最重要的基礎必修課之一,開設該課程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礦石特性的認識,為教學后續系列實踐課程(如《重力選礦》《浮選》《磁選》和《化學選礦》)的開展奠定基礎,同時更好地理解同系列課程的機理、選擇依據。因此,對于提高《現代選礦工藝礦物學》的教學質量對學生知識的全面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現代選礦工藝礦物學》內容和目標
一般來講,對于礦石而言,其主要的工藝礦物學特性包括:主要礦物的種類及含量、有價元素的賦存狀態、礦物的嵌布特點、欲回收的有機礦物的單體解離度、礦石的潤濕性、可浮性、吸附性和溶解性等。針對礦石的上述特點,該課程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經過選礦工藝處理前后,原礦、精礦和尾礦中主要考察元素的賦狀態、含量等;第二,原礦、精礦和尾礦中有價礦物的單體解離度和粒度分布特征;第三,礦石在被加工過程中,礦物形態是否發生變化;第四,通過考察礦石中礦物形態的變化,來優化選礦工藝,提高選礦指標。《現代選礦工藝礦物學》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該課程的教學,使得學生能夠了解各種礦物的基本檢測方法和手段,熟悉各種設備的操作規范,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具體的工業實例來強化學生對該課程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認識。
二、《現代選礦工藝礦物學》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為了提高《現代選礦工藝礦物學》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改革顯得尤其重要。目前,《現代選礦工藝礦物學》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第一,沒有一部完整的、有針對性、適應性強的教程,既能讓學生在對礦石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又能通過舉一反三上升到理性認識,由于每個學校都自己選定教程,沒有統一的教科書,使得各個學校的交流、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該課程的主要教材有《礦石學基礎》(第三版,周樂光主編)、《礦石學教程》(第一版,王蘋主編)、《結晶學與礦物學基礎》(第一版,趙建剛,王娟鵑,孫舒東主編);第二,該課程實踐學時數過少,其主要原因是課程經費問題和礦樣問題,實現每位同學單獨操作的難度較大,這種現狀在各大高校的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教學工作中普遍存在;第三,學生對于礦石的成因、晶面和晶型等概念認識不夠,理解不透徹,沒有較強的感性和理性認識。
三、《現代選礦工藝礦物學》在教學中的教改措施
針對以上在《現代選礦工藝礦物學》教學中提出的問題,本文在教學內容上、教學方式上提出如下幾點改革建議:第一,在教學內容上,合理、有效地、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具體而言,一方面,對學校目前使用的教材,進行專家認證和評估,選出一本合適教學的優秀教材,并對教材內容進行刪減和補充,刪除那些跨度大,偏難、偏怪的內同,增補一些現在選礦廠的最新、最近的礦石實際資料,并闡述一些在該礦石認識的基礎上,合理的選礦工藝,理論來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夠更加讓學生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認識到該課程的實際應用價值,提高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和熱情;第二,在教學方式上,除了常規的老師講述,學生做作業,額外增加一些教學實踐,同時盡可能利用學校多媒體條件,結合PPT、板書、視頻教學外,還要強化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多采用三維模型-實體演示手段,因為本課程涉及的礦物存在內在構造,晶體具有空間特點,三維尺度計算等一系列抽象問題,因此,希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具體模擬實物模型來給學生講授,在老師的指引下,通過學生的動手感知來學習該門課程,這樣既有了感性認識,也有了對《選礦工藝礦物學》的理性升華;另一方面,強化各個高校優質課程的合作與分享,通過遠程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使得教學名師的課程在學生們中得到傳播,有條件的高校,可以請該學科方面的專家來學校開展學術講壇,提高學生的認識和擴寬知識面。
關鍵詞:結晶礦物學;實驗教學;綜合性實驗;教學改革
《結晶礦物學》是地質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同時,它還與寶石與材料工藝學、無機非金屬材料、環境科學、生物科學等應用學科和邊緣學科密切相關。該課程分為兩大部分,其中,結晶學部分具有空間性、抽象性、邏輯性、理性和共性的特點;而礦物學部分具有經驗性、具體性、歸納分類性、感性和個性的特點。知識點多,被認為是比較難學的一門課程,尤其是實驗教學,以往的實驗教學以基礎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為主,缺乏有效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以及研究型實驗,學生被動學習。近年來,考慮到原有的實驗教學體系中基本型實驗(驗證型)類型比重較大,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不利于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結晶礦物學》教學小組在實驗課程教學中對原實驗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與實踐,嘗試從單純的一般實驗課程教學到綜合性或研究型實驗課程教學的轉變,進行了綜合性或研究型實驗課程的設計及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綜合性、研究型實驗教學的內容及方式
綜合性、研究型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課程的綜合知識或多個知識點,多項實驗手段的實驗,實驗教師負責實驗項目設計、協調、監督、控制與評估;也可以只給定實驗目的與要求,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加以實現的實驗。學生自主和協作完成實驗過程,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可行性等進行分析探討。結晶學實驗中,我們設計了一個綜合性實驗,將晶體生長、晶體形態、晶體測量、晶體定向、單形和聚形分析等內容綜合在一起,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來完成,教師不參與學生的實驗過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學生分析實驗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由于該實驗內容包括了結晶學的核心內容以及礦物晶體研究的重要測試手段和儀器的使用,整個實驗可貫穿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或稍晚于課程教學的進程。學生通過參與實驗,觀察和了解晶體生長的具體過程,熟悉影響晶體形態的外部環境因素、掌握晶體生長的基本方法與原理;對自己培養和生長的晶體進行測量,加深對晶體測量過程的理解、掌握晶體測量的方法及基本原理,同時借助吳氏網對晶體進行投影,根據不同晶體投影圖的特點以及晶體中各晶面的分布特征來確定晶體的對稱型以及各晶面的符號;通過單形的分析和投影,掌握不同對稱型單形的推導方法并進一步熟悉晶體投影的方法;聚形分析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實際晶體形態與理想晶體形態的異同,而且可加深學生對晶體的對稱型、晶系、晶族以及晶體定向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掌握晶面指數的確定方法。由于實際晶體會不同程度的存在歪晶,分析結果正確與否,我們讓學生通過“X-”射線衍射分析來確定不同晶體的空間群以及晶胞參數特征加以驗證。對每一個環節的實驗,都要求學生提交階段性實驗報告,及時分析總結實驗成功的經驗與不足,加深對相關理論知識或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實驗技能的目的,增強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對“X-”射線衍射儀及其在礦物晶體研究中的應用有了初步的了解。礦物的形成總是與一定的地質環境密切相關,而且不同地質環境中的礦物組合形式往往是不相同的,因此,在礦物學實驗教學中,我們力求讓學生理解:除了從礦物物理性質來認識礦物外,完全可以通過對不同地質環境下的礦物組合來認識礦物并初步了解礦物的成因類型。第二,學校地質博物館有大量的礦物巖石標本,尤其是近年來教師進行各種科研所采集的新標本,可以安排部分學生開展一些創新性實驗。第三,把部分課堂教學內容帶到學校在桂林郊縣及北海等地的教學基地,通過野外現場的觀察與學習,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認識。第四,通過參與各種科研項目,提高學生實際應用各種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思維能力。根據上述的思路和實驗安排,不僅使實驗教學的形式和手段多樣化,而且拓寬了實驗教學空間,關鍵是提高了學生開展實驗的興趣和主動性。
二、實驗教學考核的改革與實踐
傳統的實驗教學考核主要包括平時作業成績和實驗內容的筆試考核。因此,學生對平時實驗根本不重視,出現部分學生平時實驗不認真甚至逃避實驗課的現象,交上來的實驗報告也是抄襲他人的實驗成果。至于實驗內容的考核只需要死記硬背即可,完全與實際標本脫節。因此,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強。鑒于此,我們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了改革。
1.改革平時實驗成績的評定方式。鑒于以往平時實驗成績的評定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開展實驗的積極性,我們采用課堂隨機抽取部分實驗報告和學生進行課堂總結相結合的方式,并采用百分制進行成績的評定。同時,提高平時實驗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學生參與實驗的主觀能動性,杜絕相互抄襲實驗報告的現象。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也能及時發現和掌握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促進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2.改進實驗考核方式。相對于傳統的實驗考核方式,我們對實驗考核方式、考核內容以及最終的成績權重作了相應的改進。考核方式上,我們借鑒了國內同類課程及我校碩士研究生復試的成功經驗,以面試為主、結合必要的筆試考核。《結晶礦物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尤其是礦物學部分。根據學校對課程最終成績評定的相關文件精神,結合該課程的實際情況,我們加大了實驗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總之,通過實驗教學考核的改革,加強各個環節的考核力度,增加成績評定的透明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實際應用各種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仍然是以基礎型、驗證型實驗為主,輔以一定量的綜合性或研究型實驗。因為基礎型、驗證型實驗是對課程中某一理論或原理的檢驗,通過實驗過程,學生可以熟悉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操作過程。我們在《結晶礦物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開設的綜合性、研究型實驗往往綜合了多個基礎性實驗,需要分階段進行多個實驗才能完成。通過綜合性、研究型實驗,可以將分散的知識點聯結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理解并加深記憶。綜合性、研究型實驗項目的開設,一方面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各個實驗環節的重要性,增加學習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將課堂內的學習和課外的實驗緊密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我院學生組成的校代表隊連續兩次在“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中榮獲團體二等獎、綜合技能大賽一等獎、地質標本鑒定大賽二等獎、地學知識競賽二等獎、野外地質技能大賽三等獎等眾多獎項,就是有力的證明。
參考文獻:
[1]陶專.“結晶學及礦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初步探索[J].中國地質教育,2012,(1):64-67.
[2]沈忠悅,商亮節,潘小青,等.精心設計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結晶學及礦物學”實驗課程為例[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5):92-94.
[3]王葆華,繆秉魁,歐陽菲,等.《結晶礦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9,(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