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洪澇災害案例

洪澇災害案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洪澇災害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洪澇災害案例

洪澇災害案例范文第1篇

農業保險面對的是高度分散的農戶,其經營季節性明顯,光靠農業保險經營機構自身擴大網點和人員明顯不經濟。因此,需要政府和其他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有研究表明,以一個中等旗縣年統報26680萬m2為例,保險公司旗縣支公司20余人,再加上相當數量的代辦人員,從3月份開始承保,最少需要持續工作到11月份,理賠兌現工作結束,也不能保證承保和理賠質量??梢?,僅憑保險公司業務人員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

2內蒙古氣象服務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

2007年4月,政府組織召開全區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會議,副主席雷•額爾德尼強調,農業保險是農村經濟的穩定器、助推器,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開展農業保險有利于改善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地位,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穩定、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更有利于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作為華北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推廣和實施最早省區,農業保險全面開展并迅速發展。2007年,內蒙古地區中央政策性險種包括小麥、玉米、大豆和能繁母豬保險,地方性政策性奶牛保險同時開辦,后來增加油菜籽、葵花籽、馬鈴薯。2010年,增加溫室大棚保險、生豬養殖保險、肉羊養殖保險、肉牛保險、蔬菜種植保險和葡萄種植保險,為215萬戶農牧民提供風險保障195億元。至2011年末,從保費收入、補貼金額和承保面積等指標來看,所取得成就位于全國各省市之首。2010年,內蒙古氣象局以“兩個體系”建設為契機,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工作規范發展,防災減災服務更加精細,重點圍繞洪澇、冰雹、干旱等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為農業保險公司和農業保險災害評估機構提供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精細化評估報告。災損評估結論得到黨政、保監局、農保企業和農牧民一致認可。2012年7月,開展內蒙古巴彥淖爾市“6.25”洪澇災害評估,評估結論成為政府救災和保險公司理賠依據。同年9月,受人保財險內蒙古分公司委托,開展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洪澇災害精細化評估。2013年,受人保財險內蒙古分公司、安華農業保險公司委托,開展內蒙古通遼市洪澇、大風災害和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洪澇災害評估。2014年,氣象局全面推進農業保險氣象服務工作,通過與鼎信公估公司合作,為內蒙古境內安華農業保險公司所承保范圍內所有地區提供洪澇、冰雹、干旱等災害的農業保險精細化評估。

3關鍵技術

3.1技術路線

內蒙古氣象部門開展氣象災害定損評估中確立“三結合”的技術路線:1)資源利用上,自治區、盟市和旗縣氣象部門相結合;2)技術手段上,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調查相結合;3)專業支撐上,氣象部門、農業部門和有經驗農民相結合。經綜合氣象監測評估、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調查、農業專家及農牧民等定量評估手段,最終形成評估結果。

3.2技術流程

1)根據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快速篩選適用低分遙感影像分析植被長勢,結合降水量、行政區劃等數據得出災損程度初步結論。2)開展多部門、上下聯動的災害調查工作,其中包括地面災情實際調查和航空遙感拍攝災情工作。3)采用高分影像分析植被長勢,結合實際調查的結果、初步結論和航拍信息,最終得出災害評估結論。

3.3技術方法

3.3.1數據資料及處理1)氣象資料的處理。根據災害種類確定應用數據,暴雨洪澇災害采用降水資料,干旱災害采用土壤墑情、無降水日數、降水距平等資料,冰雹災害采用雷達組合反射率資料。2)衛星遙感數據處理。衛星遙感資料來源于環境減災衛星、landset、GF衛星和風云衛星,利用氣象衛星與資源衛星時間、空間上優勢互補,對洪澇發生發展情況作出動態跟蹤監測評估。最初獲取來的數據是單波段tif格式數據,需要對數據多波段組合成一個文件:利用遙感處理軟件進行大氣校正,做除云處理;云層特別厚無法去除的地區,切除處理。將氣象災害發生前的衛星影像作為基準數據,將后續的數據處理配準到亞像元級別精度,為后續變化監測提供基準數據。再對校正后數據分別計算NDVI(歸一化植被指數)值以及NDVI差值(見圖1)。3)航空遙感數據處理。航空遙感作為衛星遙感的輔驗證,利用人工影響天氣飛機進行航高2000.0m、空間分辨率0.3m的航空遙感拍攝,航線選擇一般2~3條,盡量將有代表性的災情輕、中、重的區域都包含在內。利用航空遙感處理軟件處理得到航空影像圖(見圖2),與衛星影像比對,為下一步提取指標做準備。3.3.2災害初步評估根據氣象災害發生時間地點,結合氣象部門災情數據界定氣象事件。采用氣象衛星遙感影像,快速反演植被長勢,與氣象事件疊加分析,得出災害評估初步結論,并結合路網確定災害評估地面調查路線(見圖3)。3.3.3災害地面調查氣象部門聯合地方政府代表、農業保險公司、農業專家及有豐富經驗農民組成聯合調查組,對主要受災作物類型、受災程度及受災面積等進行實地抽樣調查,重點調查災害發生重區域,同時兼顧相對較輕的地區,為精細化評估提供驗證依據(見圖4)。3.3.4衛星遙感評估利用衛星遙感做農作物受災前后的NDV(I植被指數)變化來檢測。作物生長期受災后遙感圖上NDVI值有相應降低,NDVI降低的程度與受災程度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對災害發生發展情況作出動態跟蹤監測評估。3.3.5航空遙感驗證根據災害調查實際需求開展航拍工作,使用無人機或運12飛機,開展航拍工作,實現航空遙感詳查實現衛星遙感與實地調查不同尺度的關聯驗證(見圖5)。3.3.6精細化評估采用資源衛星、高分衛星遙感影像,反演作物長勢,根據災害類型、作物類型、耕作制度及發育階段,確定災害評估指標,以地面調查和航拍影像驗證災害等級,在氣象、土地利用、地形、雷達、行政區劃和產量等多源信息共同支撐下,完成精細化災害評估工作。1)開展作物分類。因不同作物在兩期影像上的變化存在差異,進行精細化評估時首先要進行作物分類。根據土地利用、耕作制度及種植結構等數據,結合影像自動分類技術,將受災區域內的主要作物進行分類。2)確定災害發生范圍。結合氣象要素、地形、雷達以及野外調查(包括地面調查和航拍)等數據確定災害發生范圍。例如暴雨、洪澇災害主要使用坡降比、降水量確定災害發生范圍;冰雹災害主要使用組合反射率產品確定災害發生范圍。3)確定氣象災害損失等級。根據農業保險理賠閾值,結合作物發育期、作物種類、產量數據及野外調查結論確定災害損失評估等級。4)精細化評估結論。根據確認的災害等級,結合土地利用、行政區劃、作物種類,進行疊加分析,最終得出圖表一致的行政區域內作物受災程度的評估結論。3.3.7經濟損失各種作物的經濟損失計算:經濟損失=單產×價格×受災面積。其中,單產為過去3a單產平均值,價格為上一年銷售價。

4結語

洪澇災害案例范文第2篇

在當前全球環境急劇惡化的情況下,生態發展和自然資源可循環再利用等問題,成為了國外園林設計師關注的重點問題,在眾多城市景觀國際大獎中,更是將設計城市自然資源可持續循環發展等做為評判的重要標準。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時,對當時開發的區域強制實施政策,降低已建或新建項目的雨水徑流量,同時也要保證雨水的質量和環境,雨水必須要進行處理,根據雨洪的控制和處理效果進行審批。因此,在如今的美國多個地區,都建有雨洪控制利用系統的景觀,以雨洪控制利用設計來為這些城市中風景園林的設計帶來效益。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國家之一,也是雨洪控制利用技術較先進的國家之一。近些年來,德國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除非出現特殊情況,降水才能排放進公共水管中,其它任何時候都需要進行相關處理;開發后的雨水徑流量不得高于開發前,即達到“排放量無增長”的情況;并且使用經濟手段以達到對雨水合理利用和控制。這些規定都使景觀設計師們對雨洪控制利用提高了要求。在新型城市中采用雨洪控制利用技術在世界各地都取得了良好發展。雨水花園結合風景園林和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手段,能有效將雨水徑流量多出部分排入土地中,使植物和微生物對其吸收和凈化,雨水在凈化后可以通過滲入補充進入地下水資源,達到水循環利用的效果。在土地資源嚴重缺失,并且洪澇災害嚴重的城市,雨洪調蓄設施就成為了雨洪控制利用與景觀相結合的最好措施,其功能在于可以將暴雨截留,并且能將雨洪峰值削弱,使城市受到洪澇災害的危險性降低。在非雨季中可以作為公共景觀等,這樣既能控制洪澇造成的危害,還能合理運用土地資源。以上幾種案例證明,城市風景園林建設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改善,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在風景園林設計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采用相關的雨洪控制利用系統。

2我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雨洪控制利用系統

近幾年,我國在雨洪控制利用中的研究和發展得到極大提高,在景觀建設方面也獲得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在目前,部分大城市中,已逐步將雨洪控制利用規劃到公共活動空間和住宅區中,在部分設計和建設項目中,將雨洪控制利用的理念和技術合理運用到城市化中,不少景觀建筑都獲得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環境效益。部分高等大學都對雨洪控制利用和景觀設計增加了重視程度,在設計和建設風景園林以及城市房屋建筑上,均考慮對雨水的處理和運用。從整體上看,科學地將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術和理念融入城市風景園林等設計中還遠遠不夠,需要多方面的專家、學者、設計師等共同努力,將城市建設中造成的生態失衡反轉過來,使自然生態得到良好的發展。

3結語

洪澇災害案例范文第3篇

【關鍵詞】抗洪救災新聞報道;媒體融合;微信直播

面對突發事件,人們渴望獲得更快、更新、更全面的信息。因此,誰能在突發事件新聞報道中第一時間提供最新動態,全景式展現真實場景,誰就能贏得受眾的青睞。作為地方黨報,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的快速、全面、有效,意味著對輿論的正確引導,對民心的撫慰和安定。因此,必須彌補紙媒傳播時效上的不足,探索媒體融合的有效手段,迸發“加速度”,提升時效性,增強傳播力,提高引導力,擴大影響力。

一、地方黨報在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的傳統做法與不足

洪澇災害是我國自然災害中重大的、多發性災害,包括洪水災害和雨澇災害兩類。洪澇災害事件屬于危機事件范疇的一種,因其公共性、突發性、危害性等特征,歷來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當暴雨洪災突如其來,做好抗洪救災新聞報道是各類媒體的重要職責。作為地方黨報,更是要快人一步承擔起信息、引導輿論、安定民心的重任。

池州是一個洪澇災害多發地區。1988年撤地設市以來,多次遭受洪澇災害襲擊,其中又以1998年和2016年為最。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池州境內暴雨成災,圩口潰破,道路中斷,民房倒塌,良田被毀,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作為市委機關報,池州日報社快速行動,安排記者駐守防汛抗旱指揮部,采寫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同時派出5支采訪小分隊,趕赴貴池、東至、石臺、青陽和九華山,采寫各地抗洪搶險救災情況。在為期三個月的抗洪救災期間,《池州日報》與奔騰肆虐的洪水搶時間、比速度,編輯部一再推遲截稿時間,努力做到當天采寫的稿件當天上版,做到了每天都有大體量的“昨日新聞”見報,每天清晨都能按時將報紙送到郵局,盡最大努力將報紙在最短的時間內送到讀者手中,發揮主流媒體鼓舞士氣、安定民心的作用。

對于黨報這種早報來說,無法否認的事實是,經過一天的采訪、撰寫、編輯、印刷、打包、分發和投遞之后,當報紙被送到讀者的手上,新聞已經成了舊聞。而對于一些地處偏遠或者交通受阻的鄉村,由于郵局無法及時投遞,“昨日新聞”甚至成了“每周新聞”。此外,受版面空間束縛,很多已經采寫的新聞無法見報,編輯部不得不忍痛割愛;受出版時間限制,一些晚間發生的重要新聞不能及時,只能隔日見報。

新聞的時效性就是新聞傳播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隨著新聞傳播手段的更新和受眾對信息獲取要求的提高,新聞“時效”中“時”的內涵更多地體現為“全時性”和“即時性”。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是決定新聞是否有價值的重要因素,甚至在一些事件性新聞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比如抗洪救災新聞報道,地方黨報受限于傳播方式的先天不足,在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時效性不夠和信息量不足的缺陷影響了主流輿論作用的發揮。隨著網絡時代的興起和傳播手段的創新,這些缺點將得到逐步改善。

在信息化時代,新聞事實的采編固然重要,但能否及時、有效、快捷的傳播開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傳播的效果。在一些特大災難性事件中,準確迅速的傳播甚至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傳統媒體擁有扎實精干的采編隊伍,在新聞采編上有很強的競爭力,但受制于采用靜態的、平面的傳播方式,無法滿足受眾對于新聞更快、更新、更全面的需求。而新媒體如互聯網、手機等,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

二、新媒體時代地方黨報在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的探索

網絡時代來臨,信息以秒為單位不斷刷新,這給新聞報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在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受眾渴望的是新聞事實的“全景呈現”和“實時呈現”,傳統媒體必須加快媒體融合步伐,創新方法手段,在新聞傳播中快人一步,在媒體競爭中搶占先機,在輿論引導中砥柱中流。

近幾年來,池州日報社著力推進傳媒結構調整,以報紙為平臺,積極創辦新媒體,先后創辦了池州新聞網、池州手機報、池州廉政手機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和池州新聞網官方微博、微信,形成了以《池州日報》為龍頭的多媒體發展格局。在2016年的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池州日報社創新方法手段,讓媒體融合釋放出巨大的合力。

2016年7月,池州連遭暴雨襲擊,強降雨引發大洪水,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Ⅱ級應急響應。洪災當前,池州日報社按照全社一盤棋的要求,打破內部部門界限,在報社編委會的統一指揮下,《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及新媒體中心統分結合、共享資源、各具特色,共同做好抗洪搶險救災宣傳報道工作。

7月4日起,《池州日報》每天拿出兩個以上版面,開辟“堅決打贏防汛搶險這場硬仗”專欄;《池州日報?九華晨刊》拿出三個以上版面,開辟“眾志成城 抗洪搶險救災”專欄,對各地各部門抗洪搶險救災工作進行報道。池州新聞網開設“堅決打贏防汛抗洪搶險救災這場硬仗”專欄,對兩張報紙的內容進行轉發。

毫無疑問,如果僅僅是日報和晨刊按部就班地報道,受眾對自然災害新聞報道“全景呈現”和“實時呈現”的要求會得不到滿足。為了突破傳統媒體的制約,池州日報社決定開通池州新聞網“汛情直播”微信平臺。

通常所說的微信直播,是指將實時視頻通過微信頁面進行直播。而池州新聞網的“汛情直播”微信平臺,則是整合了視頻、圖片、文字、鏈接等諸多內容?!冻刂萑請蟆贰冻刂萑請?九華晨刊》和新媒體中心30多名記者被整合起來,統一調度,拿起相機、手機和采訪本,把抗洪救災一線所見所聞運用文字、圖片等形式,傳送給“汛情直播”微信平臺編輯中心,通過手機微信實現了抗洪救災信息和真實場景的實時。同時,根據《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的不同定位,加強新聞策劃和包裝,刊發各具特色的新聞報道。

一家報社旗下的“全媒體”參與,顯然不是媒體融合的全部,而是簡單的媒介相加。媒體融合要求把各種媒體的采編作業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在這次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池州日報社把《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和“汛情直播”微信平臺的采編作業整合起來,不僅保證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也為受眾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新聞產品,實現了從簡單的媒介相加到媒體融合的轉變。

三、“直播新聞”迸發出媒體融合的強大合力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池州新聞網“汛情直播”微信平臺的成功運行,在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打通了池州日報社旗下各種媒體的互通渠道,有效地整合了采編資源,釋放出媒體融合的強大合力。

新媒體的加入拓展了新聞報道的空間。2016年抗洪救災持續20多天,池州日報社參與記者500多人次。為了最大化地報道抗洪救災一線新聞,《池州日報》和《池州日報?九華晨刊》通過增加地方新聞版面、增開攝影專版等拓展版面空間,累計刊發稿件600余條。而“汛情直播”微信平臺則不存在“版面不足”的問題。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全社記者為池州新聞網“汛情直播”微信平臺所用,采寫編發各類信息2000多條,點擊量100多萬人次。“汛情直播”微信平臺實時更新抗洪救災一線新聞,在抗洪救災的危急關頭,做到了連續20個小時滾動播出。

“直播新聞”的實時性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效果。相比《池州日報》和《池州日報?九華晨刊》這兩個傳統媒體,“汛情直播”微信平臺能夠在第一時間、跨越時空傳遞信息,在傳播力大大提升的同時,增強了影響力。抗洪救災期間,前方記者實時傳遞一線信息,以現場直播的形式滾動播放災區抗洪搶險救災信息。在報紙難以迅速及時發送到基層干部群眾手中的同時,新媒體發揮出跨越時空的優勢,在幫助災區干群第一時間掌握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穩定民心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身處外地的池州人通過“汛情直播”微信平臺了解家鄉受災情況,發起慈善公益救助活動,有力支援了抗洪救災工作。

多媒體參與的宣傳“大合唱”增強了新聞報道的輿論引導力??购榫葹钠陂g,《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和以“汛情直播”微信平臺為主的池州新聞網,根據各自不同的定位,加工不同的新聞產品闡釋共同的主題。“汛情直播”微信平臺以簡訊和圖片為主,主要任務是第一時間傳遞信息;《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凸顯人文關懷,重點報道抗洪救災中的感人故事;《池州日報》立足黨報立場,在完成各項政治任務的基礎上,挖掘深度,刊發評論。三家媒體合力,爆發出巨大的力量,豐富了新聞產品,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增強了輿論引導力。今年池州市試點海綿城市建設,不少市民看到街頭、小區積水嚴重,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沒有達到前期宣傳的效果,政府有關部門不作為、亂花錢。實際情況是由于海綿城市建設剛剛啟動,大多數項目仍在建設中,而少數項目已經完成施工并發揮了效益。針對市民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質疑,池州日報社編委會快速反應,立即安排記者到現場采訪。“汛情直播”微信平臺采用了記者現場發回的照片,配發了有關部門負責人的解釋。隨后,《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用深度報道的形式進行了解讀,起到了釋疑解惑的作用,發出了主流媒體的“主流聲音”,發揮了黨媒應有的輿論引導作用。東至縣一名群眾在沒有掌握事實的情況下,主觀臆測,在微信“朋友圈”散發了政府要炸破圩堤的謠言。“汛情直播”微信平臺及時辟謠,《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在次日刊發了有關部門及時處理謠言散布者的消息,消除了恐慌,穩定了民心。

實踐證明,直播是報道重大新聞事件和公共突發事件最有時效性的傳播方式,能帶來更好的宣傳效果和廣泛的輿論影響。在平面媒體時代,直播新聞是廣播電視臺的專利,隨著網絡的興起,地方黨報也能參與到直播新聞中來,在抗洪救災等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中揚長避短、出新出彩。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給媒體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得移動終端者得天下。中國微信用戶已經有6億多,大量的信息是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獲得,所以微信直播在便捷上性已經占盡先機。池州日報社在2016年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創新方法手段的探索,彰顯了媒體融合的優勢,為做好抗洪救災等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張袖硯.新聞時效性的把握[J].記者搖籃,2009(7).

[2]龐宇.新媒體環境下的災害報道[J].新聞前哨,2015(8).

[3]程忠良,梅玉明.全媒體時代新聞職業的變化[J].青年記者,2010(6).

洪澇災害案例范文第4篇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環境;作用及淺析

引言:主席高度重視城市化發展的質量,并且發表了“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講話,明確指出要大力構建“海綿城市”。目前海綿城市理念在多個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都發揮了巨大的功效,我國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相對較晚,要善于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建設海綿城市,是實現城市建設和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重大舉措,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病”,推動我國城市發展早日走上生態化、持續化的道路,實現城市發展的可持續。

一、海綿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1.海綿城市的概念

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中對海綿城市的概念進行明確了定義: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這一“吸”一“收”的過程中實現了城市內部良性的水循環系統,還能自動吸收水系統的污染物質,保持城市水土。

2.海綿城市的特征

第一,注重城鎮化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在對城市地下水、自來水等進行存儲、排放、使用時不是依靠傳統的地下管道而是依靠城市自然環境綜合利用各種措施吸收、存儲大氣降水和地下水,進而緩解城市的洪澇問題;第二,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海綿城市建設思路不僅注重恢復和保持城市內部的水系統,更注重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重視城市系統的自我調節;第三,轉變了排水防澇思路,海綿城市徹底摒棄了“快排式”傳統的排水模式,在城市排澇過程中始終堅持“滲、滯、蓄、凈、用、排”的六字方針;第四,開發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變,海綿城市構建了一個良性的水系統。

二、分析“海綿城市”對城市環境的作用

根據《指南》的相關規定,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實施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充分保護城市原有生態系統;二是對已經受到破壞的自然環境及水體進行修復;三是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的建設對解決城市內澇問題、調節地下水、凈化水中污染物質、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美化城市環境等發揮了巨大功效。

1.緩解城市內澇問題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應用,起初就是從解決城市雨洪問題出發,發揮著雨洪調蓄、雨水資源收集利用與地下水涵養等作用,完善城市雨水管理體系。海綿城市的建設,改變了以往單純使用市政地下排水管道和泵站的現狀,側重于依靠城市自然生態系統來吸收、存儲、排放降水,綜合利用自然生態調節和人為調節措施來緩解城市內澇問題。

群力雨洪公園是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運用的一大成功案例。該區域在歷史上是洪澇災害多發區,在對其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以保護濕地為原則,巧妙的將其打造成收集雨水、儲蓄雨洪、下滲雨水、補充城市地下水、涵養水源、凈化水中污染物質、增加生物多樣性等功能于一體的濕地公園。在具體實施的環節中,盡量保持原有的濕地區域,群力雨洪公園成功的運用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濕地公園的開發,為調節濕地公園的生態系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群力雨洪公園的成功案例實現了緩解城市內澇帶來的問題和危害,增強城市排水系統的能力,通過協調市政道路和地下排水管之間的關系,增大城市的綠色植被覆蓋率,完善城市水系統等措施來達到排澇的目的,確保在雨季時城市市民依然享受安逸的生活。

2.形成良性的水循環系統

海綿城市的建立,不僅有效的減輕城市洪澇災害,還能夠緩解我國水資源不足、水質惡化的局面,為建立良性的水生態系統提供助力。

武夷新區踐行“海綿城市”在此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其主要理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注重對森林生態的修復工作,閩北地區原生態的森林在被人為的濫砍亂伐之后正呈現急劇下降的趨勢,鼓勵當地林農還林于上,加大對林業種植的補貼力度;二是城市生態修復同樣不可忽視,一些貼近地面的建筑如廣場、硬地、建筑等工程在材料的選擇上采用通氣、透水性較好的;三是恢復和修復自然生態環境,保持生態物種的多樣性,擴大生態用地的面積,凈化水資源,淡化水質,減少暴雨對城市的影響。

筆者認為,海綿城市就像被放大了的“濕地”一樣,最大程度的修復城市原有的水生態系統,注重開發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等綜合作用,實現雨洪資源的有效利用,使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維持著一定的徑流量。森林植被、濕地等大大提升地下水的涵養能力,凈化水質,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質,確保居民生產和生活用水的安全性,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實現地表水、地下水和自然降水三者之間的平衡循環。

3.保持城市水土

不可否認,城市水土保持是實現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提供動植物棲息地等的關鍵,而海綿城市的建設,又能夠給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雨水控制環節提供便捷。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做到了開發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變,始終堅持低影響開發的原則,城市水土保持離不開對雨水的控制。

比如,我國投資建設的重慶海綿城市,其建立了完整的防水控制,也因為重慶地處高原,山地較多,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時候發展了綠化工程,讓綠色植被對城市的水土進行保持。雨水較多季節植被能夠吸收水分,保持水源,對于雨水能夠做到有效控制。并且,綠色植被與重慶城市的人文特征相符,也是海綿城市與其人文氣息相得益彰構建之處。

鑒于此,筆者從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水土保持出發提出以下建議:一是結合海綿城市建立起合適的雨水控制利用設施,做到真正的系統優化;二是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監測,糾正雨水控制期雨水控制的不當之處;三是注重低影響開發理念和水土保持臨時排水措施相結合;四是政府部門要積極引進和開發雨水利用控制系統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手段等。

4.改善城市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在實施“建設海綿城市”的規劃策略時,對居住區和城市道路進行分割,增大了建設綠地的用地面積,合理的修建了廣場,廣場鋪裝多采用透水式鋪裝,城市道路人行道也采用了透水式鋪裝的方法,增強了城市內部的水循環系統;另外,城市內濕地、公園面積增大,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比如,嘉興海綿城市的建設,便是對居住區和城市道路進行有效規劃,開墾綠地面積,增加綠化建設,讓百姓在享受到其“海綿”作用的同時還能夠欣賞到美麗景色,增添了城市的人文氣息,美化了城市的自然景觀,可以說是一箭雙雕。嘉興海綿城市建設是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的標桿,也得到了全國各地的爭相效仿。

結語:

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實現城市化和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有力克服了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當前,無論城市規模的大小,建設海綿城市已經是大勢所趨,其推動了新型城鎮的建設,在城市化發展中貫徹落實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

參考文獻

[1]仇保興. 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 給水排水,2015,03:1-7.

洪澇災害案例范文第5篇

《我國自然災害知多少》課題教學設計(教學參考)

【單元教學目標】

1、 情感與態度:感知保護地球對人類的重要性,樹立保護地球的責任感,加強防范自然災害意識,爭做環保小衛士。

2、 行為與習慣:進一步養成保護環境的行為與習慣,提高在自然災害面前的自救、自護能力。

3、 知識與技能:懂得環境問題給地球造成的危害,初步理解珍惜資源的意義,了解自救自護知識,提高自救自護能力。

4、 過程與方法:用調查交流、創新展示、運用讀圖表分析、案例分析、創新展示等方法來組織教學,增強防災減災的的意識, 樹立保護地球的責任感,提高自救自護的能力。

5、 道德教育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法治教育點:遵守有關保護地球和防災減災的法律。

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部編版二下第五單元第十六課第一課時)

學校

班級

執教者

課題

我國自然災害知

教時

1

日期

一、課題分析:

本課題主要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多發性及嚴重性,了解造成自然災害的原因以及自然災害的危害,。本課先從我國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入手,讓學生感知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以及造成這些自然災害的緣由,引導學生明白只有加強對環境的保護才能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

二、學情分析:

在我國每年都有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發生,新聞中也經常會報道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但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感受還是不深的,首先體現在人類面臨的環境災難在某個區域,我們的學生中絕大多數沒有經歷過;其次,有的自然災害對學生的生活影響不大,學生感受不到。因此,學生的防災避險意識比較淡薄,防災避險的能力比較弱。

三、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主要的自然災害,認識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

 2、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不合理的行為會誘發或加重自然災害。 

3、樹立環保意識和安全意識,主動防災。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我國主要的自然災害,認識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知道不合理的行為會誘發或加重自然災害。 

難點:培養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學習能力。 

四、課前準備:

課件:教學媒體。

教 學 過 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活動一:

看視頻 知災害

導入:聊聊今天經歷的開心的事。幸福嗎?快樂嗎?是啊,冬日,暖陽,我們在校園中愉快的學習,在課堂上朗朗讀書,在操場上奔跑追逐,實現著我們的籃球夢,突然——

1、出示《汶川地震》片段1,片段2

2、寄蜉蝣于大地,渺滄海之一粟。災難面前,人類如此的渺小無助。同學們,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大自然并不是一直都是心平氣和的,它也有發怒的時候,比如地震,海嘯,洪水等,我們稱之為“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對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自然災害分類)

3、學生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我國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造成怎樣的影響?(小組交流)

學生觀看

指名交流

雖說是五年級的學生,但是對自然災害的直接接觸較少,本環節對學生的幸福環境與突發的地震遭遇形成對比,意在引起學生的共鳴,更好的感受生命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渺小與無助。

活動二:

看統計圖,分析自然災害的危害性

1.ppt呈現2019年十大自然災害及其影響。(危害大:生命、環境、經濟、社會穩定、精神、疾?。ㄒ咔椋?/p>

2、出示統計圖

認真閱讀統計圖,你有什么發現?我國哪些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比較大?

3小結:

旱澇災害和臺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最大的。

地震、泥石流是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

4、災難連鎖反應PPT 、思維導圖

小組討論

指名交流

。

觀看ppt

運用新聞視頻數據更具體的呈現自然災害對我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之大,損失之重。

五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分析能力。通過讀圖分析學生能直觀的了解到我國自然災害對經濟造成的重大損失。

拓展--自然災害的出現不是單一的,而是影響巨大的連鎖危害。

活動三:

小小調查元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1.出示中國自然災害分布圖

這是一張我國自然災害分布圖。從圖中,你有什么發現?

小結:

1、 種類多()

2、 分布廣

對我國影響最廣的自然災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澇、旱災和病蟲害等。

(1)我國旱災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2)洪澇災害分布東多西少。其中長江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最為集中。(3)雪災多發在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4)臺風災害多發生在東部沿海地區。(5)地震西多東少

課前查找資料

上臺匯報

五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分析能力,運用圖示直接、明了,而且更為客觀。

通過讀圖分析學生能直觀的了解到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及分布情況。

活動四:

辨析小能手

過渡:自然災害危害如此之大,造成這些自然災害的原因有哪些呢?

PPT:自然因素

人為原因(滿足條件才能形成自然災害)

學生討論滿足什么樣的條件會引發怎樣的自然災害(報告單,小組合作)

小結

自然原因

人為因素:濫砍濫伐

亂扔垃圾

工廠、汽車排放廢煙廢氣

冰箱、空調大量使用

學生辯論

通過視頻科普,學生們對自然災害的成因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去討論和發掘人類哪些不好的行為誘發或加重了自然災害,只有有了充分的危險意識,才能更好的去避免以后可能出現的類似行為。

加強印象,增強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總結

1、如果我們不滿足這些條件會怎樣?(自然災害大大減少),

2、所以我們應該——

3、不僅僅如此,我們更應該敬畏自然,如我們前面學過的哈尼族人一樣,與與大自然友好相處,科學優化自然,這樣我們的大自然將不再發怒,會心平氣和的孕育我們。

4、兵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節課我們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在我國的分布規律,我們又如何有針對性的防御自然災害呢?(上網、查閱資料,咨詢父母師長,我們下節課交流)

完成表格

制定方案

1、讓學生主動查找預防自然災害資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林市| 颍上县| 临澧县| 香格里拉县| 富阳市| 威信县| 凌源市| 碌曲县| 蓬莱市| 张家口市| 新平| 建瓯市| 平乐县| 兴义市| 玉龙| 松原市| 弋阳县| 南阳市| 色达县| 同德县| 固安县| 卓资县| 连云港市| 望江县| 黑山县| 鸡东县| 平乡县| 凤城市| 榕江县| 黄平县| 济阳县| 盐池县| 新和县| 扶沟县| 浦城县| 敦煌市| 贵州省| 祁阳县| 崇仁县| 伊宁市| 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