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防臺風災害應急預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演練項目組織、時間、內容計劃安排
(一)2014年1月至2月針對雨雪冰凍天氣對生產經營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元旦、春節期間生產安全工作的薄弱環節,重點抓好以下預案演練和組織。
1、組織單位:各加油站
預案項目1:加油站雨雪冰凍天氣防范預案;
預案項目2:接卸區滅火預案演練“一點一案”;
預案項目3:加油站跑(冒)油預案演練“一點一案”;
預案項目3:加油站防恐預案,加油站防盜防搶預案。
(二)2014年3月
針對“兩會”期間生產安全工作與治安保衛重點,主要抓好以下預案演練和組織。
1、組織單位:各加油站
預案項目:加油站等重點要害部位防恐預案;
(三)2014年4月
針對“清明節”期間因祭掃活動宜引發火災和山火的情況,重點組織抓好防范加油站周邊山火的預案演練。
組織單位:各加油站
預案項目加油站范周邊山火滅火預案。
(四)2014年5月至6月
針對南方雨季情況和汛情多發的情況,重點抓好以下應預案演練的組織。同時,結合安全生產月活動,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周”工作。
1、組織單位:各加油站
預案項目1:加油站、輸油場站防汛預案;
預案項目2:加油站防地質災害預案
預案項目3:加油站、成品油外管道防跑(冒)油預案
(五)2014年7月至8月
針對夏季高溫和臺風多發季節的影響,重點組織開展防火
和防臺風災害預案。
1、組織單位:各加油站
預案項目1:加油站滅火“一點一案”;
預案項目2:加油站防臺風預案。
(六)2014年9月至10月
針對我地震帶分布的情況,重點組織開展防地震災害預案演練及滅火預案演練。
1、組織單位:各油庫
預案項目:以油庫為重點的防地震災害預案
2.組織單位:分公司應急辦
預案項目:加油站接卸區油品泄漏、消防滅火
預案綜合演練。
演練經驗推介單位:分公司。預案演練過程的組織與經驗情況總結推介,由分公司負責整理,對整個演練過程錄好視頻影像資料并提交情況總結資料。
(七)2014年11月至12月
針對秋季干燥天氣和冬季防火工作的重點,以及“119”活動的開展,重點組織抓好油庫、加油站等要害重點部位的滅火預案演練,以及設備事故情況下的跑油事故預案演練。
1、組織單位:各加油站
預案項目1加油站油罐區、周邊山火滅火預案;
預案項目2:加油站接卸點、罐區、周邊山火滅火預案。
二、應急演練周工作安排
為進一步提升我司應急管理水平,強化應急隊伍建設,特別是加強崗位一線員工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和消防安全“四個能力”的建設,有效避免和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危害。結合“安全生產月”活動的開展,確定在2014年6月在全系統開展“應急演練周”活動,有關事項部署安排如下:
(一)成立組織機構加強領導。為切實加強對應急演練周活動的組織領導,分公司成立應急演練周活動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綜合辦公室,負責活動的布置與工作安排。
辦公室主任:
(二)應急演練周活動內容
應急演練周活動期間重點組織做好“四個一”,具體內容為:1、以分公司機關為單位組織開展一次機關辦公場所應急預案推演活動;
2、以分公司為單位組織開展一次與地方有關部門聯動響應的應急預案演練活動;
3、以各加油站為單位組織開展一次應急知識競賽活動;
4、以各加油站為單位組織開展一次基層生產經營部門的應急預案演練活動。
(三)應急演練周活動要求
1、各加油站要精心布置,認真安排,明確工作負責人,專門負責活動的組織落實,安全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應急演練工作的檢查監督,要事先組織員工對各項預案的學習與掌握,廣泛動員,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
2、各加油站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根據實用、實效、實戰的原則,制修訂應急預案。應急演練周活動期間,要求各單位要結合季節特點、社會環境、各油庫與加油站所處不同地理位置,以及重點薄弱環節等具體情況,突出重點的進行演練,加強演
練的針對性。
3、各項預案演練要做好合理計劃安排,制定組織方案,對演練的情況要進行評估和總結,組織情況和總結情況要在臺賬中詳細登統記載。
4、演練組織方式以分公司組織,加油站自行組織相結合,可以自行組織開展演練,也可以會同周邊村鎮政府、公安、消防以及周邊聯防單位共同開展演練。
5、各加油站要針對突發事件的性質、程度、規模,按照預案響應等級要求,真正做到上下聯動,各加油站必須與轄區治安、消防、林業部門開展一次聯動應急演練。注重檢驗預案啟動、響應、指揮、協調與救援的能力。
三、相關要求
1颶風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自然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很大威脅。
2工作目標和基本原則
2.1工作目標。切實做到以人為本,以積極的態度實施科學防御,適時、有效地做好對生產的設施、設備等防護工作,努力減輕國家和人民群眾財產損失,減少臺風造成的損失。
2.2基本原則。堅持依靠群眾,依靠集體,生產自救,互助互濟,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和扶助救災工作方針,實施臺風防御工作的基本原則是:
2.2.1統一指揮、分級負責。防臺抗臺在管理處統一指揮和部署下進行。部門內部實行分級負責,給予隊員積極的業務和技術指導。
2.2.2快速反應、果斷處置。一旦發生臺風災害,部門應在防總統一指揮下,按照職責分工,迅速反應,果斷處置,盡快組織臺風來臨前的防御和災后生產自救。
2.2.3適時處置、科學防護。根據臺風消息、警報、和緊急警報三個階段臺風的不同特點,針對不同情況,及時、科學、合理地做好防護工作。
2.2.4規范程序、提高效能。本著因地制宜、急事急辦的原則,努力提高救災工作效能。同時,積極完善相關制度,按照省重特大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有關程序和要求實施防臺抗臺。
3為確保深入落實各項安全防范措施,預案從接收暴風雨預報,到通訊網絡的建立;從各項防災物資的準備,到各崗位人員的安排;從受災部位的搶救,到災后現場的清理,都做了詳細明確的規定。
4防御颶風方案的實施措施
*鎮,位于*本島東南部,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總面積*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平方公里。下轄*個村(社),包括*個城鎮村、*個漁農村,*個城鎮社區。現有戶籍人口*人,*戶。
*地處海島,夏季臺風災害頻發,這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嚴峻的考驗。20*—20*年,完成水利建設投入*萬元,建設加固了標準海塘、非標準海塘、水庫、河道等基礎水利設施,較大的提高了防汛抗災能力。目前,全鎮共有大小水庫54座,總蓄水量463萬立方米;有一線海塘17條,總長17.2公里,保護面積12438畝;水閘36座,主要排澇河道5條,總長8公里;還有大量的港口、碼頭、船塢等沿海一帶的基礎設施。
二、我鎮防汛體系建設具體做法
近年來,我鎮牢固樹立“防大汛、抗大災”的意識,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了黨委領導、行政首長負責、部門企業協作、社區(村)配合、群眾參與,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防汛工作體系。一手抓防臺、一手抓抗旱,以防為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和全鎮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具體做法是:
(一)全面建立防汛組織體系,落實防汛責任制。
首先,成立了由鎮長擔任指揮、班子成員任副指揮、各辦主任為成員的*鎮三防指揮部。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有單獨辦公場所,并配備了2名專職、3名兼職工作人員及必要的電話、電腦、傳真機、打印機等辦公設施。明確了工作職責、值班制度、防臺風工作指揮程序等,并上墻公布。同時在各社區、村成立三防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專人實施巡查、監測、預警、人員轉移、防汛抗臺等應急救災任務。
其次,加強防汛責任制建設,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責任體系。明確水庫、山塘、海塘、閘口等水利設施安全巡查管理責任人,其中,配備小(二)型水庫專職管理員7人,標準海塘專職管理員2人,重要排澇矸門專職管理員2人。并且層層簽訂了小(二)型水庫管理責任狀、防汛責任狀,做到了每個防汛崗位的工作職責明確,人員落實到位。
(二)加強防汛水利工程管理,完善預警監測系統建設。
1、加強防汛水利工程管理,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救”的方針,切實抓好防汛抗臺工作。在汛前、汛中、汛后,三防指揮部組織人員對全鎮的水庫、海塘、矸閘、港口、碼頭、排澇河道等進行全面排查。針對排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及時制訂修建方案和防范措施,并上報縣三防辦公室,做到早發現、早部署、早修復,確保安全度汛。
2、發揮預警監測系統作用,提高災害預警能力。一方面依靠水利、氣象等部門的雨、水情監測設施和防御山洪、地質災害預警體系,結合農民信箱、移動e管家等信息群發平臺,及時以短信形式向群眾傳達汛情。另一方面,發揮重要水利工程巡查員、預警員作用,根據汛情變化,以手機、電話、喇叭、對講機等為通訊工具,第一時間將預警信息傳遞到村到戶到人到船。
3、完善網絡設備建設,提高防汛信息化水平。防汛抗臺時,
由操作員到鎮三樓會議室開啟網絡視頻,通過政府內網通道,與縣三防辦指揮中心實現視頻交流,及時掌握汛情變化,實現科學指揮、科學調度、科學防汛。同時,依靠漁業綜合管理中心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實時抓握全鎮所有漁船的位置和動態,及時組織船只在規定時間內進港避風或“逃洋”。
(三)強化預案編制管理,建立搶險隊伍及避災場所。
1、修訂完善各類預案,明確防汛職責。我鎮于20*年編制防臺工作預案,根據實際情況每年進行修訂。防臺預案明確鎮、社區(村)二級指揮組織和防汛搶險工作人員職責,明確避險預警方式、轉移路線、轉移方式、轉移責任人和安置地點。另外,編制完善了高亭鎮山洪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防汛防旱應急預案。同時,積極指導重點企業編制企業防臺工作預案。
2、建立防汛搶險隊伍,開展預案演練。我鎮建立完善鎮、社區(村)搶險隊伍建設。鎮級搶險隊伍由43名機關干部、11名漁船老大、7名公安、3名醫生組成,各社區(村)搶險隊伍由社區(村)干部、黨員代表、民兵組成。同時加強對這二級搶險隊伍的培訓和演練,提高防汛搶險救災能力。根據預案編制情況,組織開展群眾性的預案演練,讓群眾了解并掌握預案的內容和程序。另外,安排社區(村)、學校、老年活動中心等作為基層群眾避險場所,確保安全避災。
(四)加強基層防災能力建設,提高群眾防災意識。
1.積極開展防汛知識培訓與宣傳。我鎮每年邀請專業人員對水庫巡查員、山洪災害預警員等有關防汛人員進行培訓,提高防汛工作綜合素質,增強組織指揮能力、巡查預警技能和防災減災意識。同時充分利用廣播、宣傳冊、宣傳畫、宣傳欄等形式宣傳防災避災知識,特別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水庫周邊居住群眾的宣傳教育。
2.儲備必要的防汛物資、設備。按照分級儲備原則,儲備必要的防汛搶險物質,有編織袋5000只、救生衣100套、鐵鍬100柄等,對這些防汛搶險物資實行即用即補制度。對區域內可調用的搶險機械、運輸工具、救生器材等搶險救災設備和施工隊伍,建立登記預備制度,實行動態管理。根據我鎮防臺預案,抗臺時,我鎮將調配挖掘機3輛、鏟車2輛、5噸大卡車3輛(大恒水利公司),抽水泵2套(岱南水廠、平地水庫)、皮卡車3輛(吉泰船務有限公司、舟富水產公司、俘宏海運有限公司)、漁船11艘,上述這些設備均明確人員負責調配。
三、我鎮防汛抗臺工作存在的問題
“三防”工作是個動態管理工程,應常抓不懈。綜觀全鎮三防工作實際,我們感到防汛抗災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主是表現在:
1、防汛抗災資金不足。一方面鄉鎮財力有限,拿不出更多的資金用于防汛抗災投入,僅能保證基本資金和物資。另一方面,由于投入不夠,水利工程維修、建造資金缺乏,矸閘老化,病危水庫分布較多。
2、懸水小島防汛抗災通訊不暢。*這些懸水小島沒有有線電話,且不能提供連續供電,僅靠無線電話無法保證通訊暢通。在臺風期間,就多次出現聯系中斷現象。
3、水利基礎設施還存在不少的安全隱患。全鎮45座山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險癥狀,其中11座病險現象比較嚴重,存在安全隱患。
四、我鎮今后開展防汛抗臺體系建設的打算
1、增加資金投入,為防汛抗臺體系運作提供資金保障。一方面向上級部門申請水利工程立項,爭取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我鎮將逐年增加對水利建設的資金投入,加大防汛體系建設力度。特別針對*通訊系統無法保證通暢的現狀,增加通訊建設投入,確保災害來臨時,通訊網絡的暢通。
1.1編制目的
明確各級政府、各部門處置漁港和漁業船舶安全突發事件的職責和工作程序,建立防臺抗臺工作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應急響應機制,最大程度地減輕臺風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證防臺搶險救災工作高效有序進行。
1.2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省漁港和漁業船舶管理條例》、《省漁業防臺風應急預案》、《區漁業防臺風工作預案》、《市區防汛減災工作機制》等。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臺風期間全區漁業船舶安全突發事件的預防及應急處置工作。
1.4漁港、天然避風港灣情況
全區沿海重要漁港、天然避風港灣11個,其各具體適用可避臺風風向、臺風等級見附件。
2、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任務
2.1應急組織機構
成立區漁港防臺風工作領導小組,區政府分管副區長任組長,區海洋與漁業局局長任常務副組長,相關單位為成員單位。其主要職責:督促沿海鄉鎮制定和落實漁港防臺風工作預案;對漁港的安全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對重大安全隱患落實整改措施;協調做好漁港安全事故的處置和善后工作;漁港安全事故發生后,統一協調本轄區內漁業救助力量,積極參與救援行動;決定預案的啟動、調整和終止;建立應急值班制度,保證通訊網絡的暢通。
2.2指揮機構的職責
2.2.1區漁港防臺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區漁港防臺風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區海洋與漁業局,負責日常具體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區海洋與漁業局分管副局長擔任。其主要職責:在區漁港防臺風工作領導小組的指揮下,及時啟動漁港防臺風工作預案,負責收集、核實漁船進入港避風情況,及時向區漁港防臺風工作領導小組和市海洋與漁業局報告。
2.2.2各有關部門職責
(1)區防汛抗旱指揮部進一步加強沿海漁港防臺風工作的領導,組織各鄉鎮人民政府、公安、邊防、海洋與漁業等部門對所屬轄區,進行拉網式檢查,做好漁船就近進港避風工作和船上人員的安全轉移工作。
(2)區海洋與漁業局加強與氣象、水利等成員單位的聯系,密切注視風情、雨情、水情、潮情,及時向沿海鄉鎮政府、沿海漁業信息岸臺臺風警報最新信息,將區防汛指揮部防抗臺風工作部署、上級領導的指示精神,迅速通報至沿海鄉鎮政府,并按時間順序做好記錄,了解漁船回港避風及人員撤離情況,同時派出人員到重點漁港協助指揮漁船進港避風停泊。
(3)沿海鄉鎮政府應采取措施,派出人員到轄區漁港現場指揮協調,禁止所有漁船出海,命令所有漁船一律就近進港避風,選擇背風方向加錨、加纜,漁船進入避風港后盡可能按大小、鋼木分類停泊,并做好停泊漁船數量的統計,小型漁船人員應離船上岸避風,同時做好危急情況下的疏導和防撞、防火等安全工作。
(4)區氣象局應及時向區政府總值班室、區防汛指揮部、區海洋與漁業局通報臺風中心位置、強度、移動方向、速度和未來發展趨勢等預報信息。并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眾公布臺風預警消息。
(5)區廣播電視局安排區有線電視臺各頻道節目,逐時滾動播報區氣象臺的臺風最新消息(新聞節目時間應含臺風路徑圖),以及區委、區政府和區防汛指揮部防抗臺風工作部署和緊急通知等。
(6)區民政局應協助災區鄉鎮政府做好救災安置工作,調運救災物資,安排好災民生活,積極幫助災民重建家園。
(7)公安邊防部門應派出人員配合指揮漁船進港避風停泊,必要時采取相應應急措施,確保漁船停泊有序、安全避風。
3、應急響應與具體措施
1、根據氣象部門的臺風消息和上級防汛抗旱指揮部的部署,對已正式編號并可能影響我區的臺風,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應及時通過傳真或電話,向沿海各鄉鎮人民政府辦公室通報臺風消息。各鄉鎮人民政府應密切注意臺風動向和風力等級,根據轄區漁港(包括天然避風港灣,下同)抗風等級采取相應應對措施,對風力預計超過漁港避風等級時,應立即制定切實可行的轉移方案,并及時通知到漁船。
2、根據氣象部門預報和上級防汛抗旱指揮部的部署,在8級臺風的風圈到來之前6小時,在漁港內避風的漁船上老人、婦女、兒童和病弱者應撤離;在10級臺風的風圈到達之前6小時,或在必要的情勢下,根據區政府統一部署,在漁港內避風的所有小型漁船(60馬力以下)應撤離所有人員;在12級臺風的風圈到達之前6小時,或在必要的情勢下,根據區政府統一部署,150馬力以下漁船應撤離所有人員,150馬力以上漁船除留守3—4人值班外,船上其他人員應全部撤離;在14級以上臺風的風圈到達之前6小時,所有漁船上人員應全部撤離上岸,撤離命令由區政府下達。
3、船舶進入漁港避風,必須遵守海上避碰規則、法律法規和規定,服從指揮調度,在指定的泊位有序停泊。
4、進入漁港避風的船舶應按以下順序進行避讓:進港船避讓出港船;小型船避讓大型船;機動船避讓非機動船;在航船避讓拋錨船。指揮防臺的公務船舶在本港內有優先通行權。
1、1編制目的
港閘區是*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長江下游左岸,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決定了我區是一個洪澇、臺風、暴潮災害頻發地區。制定我區防洪應急預案,是爭取主動,保證抗洪搶險救災工作高效有序進行,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從而保障城市經濟社會安全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1、2編制依據
1、《防洪法》、《水法》、《氣象法》、《防汛條例》、《*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等;
2、《關于我省長遠防洪(潮)設計水位及沿線建筑物設計標準的通知》(*省水利廳蘇水計[*]210號);
3、《*市城市防洪規劃》,年12月,*市人民政府批準;
4、有關堤防、水閘設計規范,管理規程。
5、《*市城市防洪應急預案》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我區境內發生的突發性災害的預防和應急處置。突發性災害包括:長江洪水、內澇災害、臺風、風暴潮災害、坍江災害以及由洪水、風暴潮、地震等引發的堤防決口、水閘倒塌、供水水質被侵害等次生衍生災害。
1.4、工作原則
1.4.1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防汛防旱并舉,努力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不斷提高城市防汛抗災的水平。
1.4.2防洪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
1.4.3以防洪安全和保障人民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為首要目標,實行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防抗結合的原則。
1.4.4堅持防汛抗旱統籌,因地制宜,在防洪保安的前提下,盡可能利用洪水資源;以法規約束人的行為,防止人對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資源又保護水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4.5堅持依法防汛抗洪,實行公眾參與,軍民結合,專群結合。
2、自然狀況
2、1、自然地理
2.1.1地形地貌
港閘區范圍屬江海沖積平原,境內地面高程3.6~6.2m(吳淞基面,下同)。地形相對平坦,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其地形、地貌特征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老岸田,成陸最早,地面高程為5.5~6.2m;位于通揚運河以東,九圩港以南地區。
2、中沙田,成陸較晚,地面高程為4.5~5.5m;位于通揚運河以西,東港套閘、蘆涇河四號橋閘、天生街辦中心河勝利套閘以東。
3、圩塘田,成陸最遲,地面高程為3.6~4.5m;位于東港套閘、蘆涇河四號橋閘、天生街辦中以河勝利套閘以西到長江。
2.1.2氣象
港閘區范圍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海洋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4.6~15.1℃,平均日照2100~2200hr,年總幅射量為110~117大卡/cm2,年均降水量1078mm,其中年間降水量分配很不平衡,有約55%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一般年份有5個相對集中的降水階段,即一至二月份的早春冬雪水,降水量為95~120mm;四至五月份春季連綿陰雨,降水量在230~270mm之間;六至七月份的梅雨期,降水在250mm左右;八至九月份的熱帶風暴雨,降水在306~470mm之間;九至十月份秋季,降水量在20~250mm之間。年均雨日120d左右,年相對濕度為80%、霧日31d左右、無霜期212~235d,年蒸發量在1350~1450mm之間,年均風速3.1m/s,最大風24.0m/s,春夏以東南風居多,冬季以西北風為主。
2.1.3長江潮性
本區長江潮性為非正規半日潮,每日兩漲兩落,日不等現象十分明顯,并受漲、落潮流的雙重影響。
2.1.4長江潮位
市區長江代表站天生港站的歷史最位為7.08m(1997年7月18日),歷史最低潮位為0.42m(1956年2月29日),平均位為3.86m,平均低潮位為1.97m,最大潮差4.01m,最小潮差0m,平均潮差1.93m,平均漲潮歷時4:09小時,平均落潮歷時為8:06小時.
2、2、洪澇災害分析
2.2.1、洪澇災害特征
我區的洪澇災害特征主要表現為臺風、暴雨、天文大潮、上游大徑流下泄這四個要素的多重組合影響。一般情況下臺風暴雨、天文大潮、上游大徑流下泄的多發季節在汛期6~9月份,這期間還有梅雨的影響。如果以上四個要素中有兩個、三個或四個要素共同作用,極易引發特大洪澇災害,從而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危害。
臺風(熱帶氣旋)一般7月份以后影響我市,臺風影響主要表現為臺風正面襲擊影響、臺風登陸后減弱成低氣壓槽與冷空氣結合產生的暴雨影響。根據1949~2000年統計資料,本市每年平均受臺風影響2.2次。臺風一般夾帶著暴雨,臺風暴雨來勢猛、強度大、時間短,往往形成大面積雨澇災害。
洪潮的產生一般由上游長時間暴雨所產生的大流量徑流加上天文大潮而引起,其特點是:流量大、流速快、水位高、持續時間長,對江堤的破壞程度大。
2.2.2雨澇災害成因分析
雨澇災害成因:導致我區內澇的原因是梅雨型暴雨、臺風型暴雨或強對流天氣降水影響。以上三種天氣形成的強降水主要發生在6至9月份,當暴雨徑流宣泄不及,特別是在長江潮位起漲高于內河水位時段時,沿江涵閘無法自排,內部澇災就可能出現。導致澇災的人為因素還有: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和大量房地產項目的上馬,使部分水系遭到嚴重破壞,打亂了排澇水系的整體布局,同時不透水面積比例不斷增加,造成徑流量加大;部分河道淤積現象相當突出,加上人為設障等原因,致使河道原有設計斷面大為縮減,影響澇水外排;另外我區的排水管網配套建設不全,低洼地區的抽排泵站設置跟不上等原因也比較明顯。
2、3、洪澇防御體系
2.3.1、防洪體系現狀
根據省水利廳提供的潮位資料的分析結果,市區代表站天生港站的20年一遇設計潮位為6.50m,50年一遇設計潮位為6.73m,100年一遇設計潮位為7.18m。由于我區地處平原河網地區,地面高程只有3.6~6.2m,因此,如果沒有江堤的擋潮作用,只要發生20年一遇的洪水,我區范圍將全面受淹。
我區江堤達標建設起步較早,主江堤、港堤的防洪擋潮標準都基本達到了“長流規”防洪標準,另外,加上護岸工程、內河排水網絡、城市排水網絡及配套建筑物工程的不斷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一個能擋、能排、能引、能控的水利工程體系,為保護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江堤
港閘區沿江堤防西起九圩港、東至通呂運河口,全長9km,加上*亞華船廠段江堤,總長度10.1公里。土堤頂高程8.10~8.50m,頂寬5m,擋浪墻頂高程9.23~9.63m,外坡比1:3.0,均采用灌砌塊石護坡,內坡比1:2.5;
2、涵閘
港閘區范圍現有涵閘17座,其中內部河道節制閘、套閘17座,直接穿堤出江的涵閘有5座。沿江企業江堤上的旱閘口59座。
3、內河水系
我區內陸河網密度較高,轄區內有大小河道238條,總長度達460km,大部分河道相互貫通,所形成的河網與長江堤防共同構筑了防洪、排澇體系,其中過境一級河三條,分別為九圩港、通呂運河、通揚運河,二級河四條,三級河24條,其余均為四級河。
全區各級河道按各區地形、地貌的差異分別排澇入高、中、低三個不同水系再通過沿江涵閘排入長江。
高水系(老岸田地區):又稱九、呂水系,正常水位4.2m。
中低水系(中沙田地區、圩塘田地區):又稱沿江圩田水系,正常水位3.7、3.2m。
沿高、中、低水系分界線建有節制閘、套閘實施水位控制,防止高水下壓,避免水位失控產生澇災。
2.3.2、防洪體系現狀防洪標準
港閘區范圍主江堤或擋浪墻的頂高程為9.23m,這個標準是根據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6.73m設計水位加2.5m超高來確定的,其現狀標準僅相當于90年代水情和工情條件下的50年一遇防洪標準,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其防洪排澇標準偏低,與其經濟發展程度很不相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3.3、防洪體系規劃標準
根據*省水利廳蘇水計1997年210號文件精神,*市市區主江堤到2010年的規劃防洪標準是:設計水位7.18m加2.5m超高,使主江堤或擋浪墻的頂高程達到9.68m,在遇到90年代水情和工情條件下達到10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外坡進行灌砌塊石護坡。
排澇標準:2010年排澇標準為20年一遇,24小時降水210mm
不受澇,按高、中、低水系分別將防澇安全水位控制在4.90m、4.10m及3.60m以下。
2.3.4、防洪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危害
存在的主要問題:
(1)堤身和堤基大部分為沙壤土,加上部分堤段護坡標準不高;
(3)部分出江涵閘老化、機電設備陳舊、帶病運行,例如,天生港閘;
(5)高低水系控制設施有的老化需要更新。
有可能造成的影響:
(1)由于堤身和堤基土質沙,加上部分堤段護坡標準不高,在遭受臺風、暴雨、襲擊時,容易使上部產生雨淋溝、發生塊石塌落、跌塘,從而給防汛工作帶來難度;
(3)出江涵閘帶病運行,易使涵閘失去排水功能和局部地區產生內澇。
2、3、5、重點防護對象
根據我區實際情況,重點防護對象是:
34家沿江企業,及江堤內的天生港鎮,重點在防風暴潮及防澇;
3組織體系與職責
港閘區人民政府設立防汛防旱指揮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防汛防旱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各街道、鄉、沿江有關單位可根據需要設立防汛工作機構,負責本單位防汛防旱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并服從當地防汛防旱指揮機構的統一指揮。
3.1、區防指組織機構
區防汛防旱指揮部由區政府區長任指揮,分管副區長、區人武部政委、區農經局局長任副指揮,區委宣傳部、區政府辦公室、發改委、公安分局、民政局、財政局、建設局等為指揮部成員單位。其辦事機構區防汛指揮部辦公室(以下簡稱區防辦)設在區農經局內。
3.2、區防指職責
區防指負責領導、組織全區的防汛防旱工作,主要職責是貫徹省防、市指和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有關防汛防旱工作部署和指令,制訂、頒布全區防汛防旱工作有關規定、制度、通告、預警信息等,組織制訂港閘區防汛抗旱調度方案,及時掌握全區汛情、旱情、災情、工情并組織實施抗洪搶險及抗旱減災措施,統一調度全區重要水利工程的運行,組織災后處置,并做好有關協調工作。
3、3、區防指成員單位職責
區委宣傳部:協調、指導新聞宣傳單位做好防汛防旱新聞報導工作。
區政府辦:協調指揮部成員單位履行好防汛防旱各項職責。協助指揮長調度指揮防洪搶險。
區發改委:協調安排防汛防旱工程建設、除險加固、水毀修復計劃和資金的落實、防洪防旱救災資金和電力、有關防汛搶險救災所需物資器材的供應和調度。
區公安分局:負責維護社會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依法打擊阻撓防汛防旱工作、造謠惑眾和盜竊、哄搶防汛防旱物資及破壞防汛防旱設施的違法犯罪活動,妥善處置因防汛防旱引發的,協助防汛防旱部門組織群眾從危險地區安全撤離或轉移。
區民政局:負責及時將臺風將登陸和臺風中心可能經過的地區,居住在危房里的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指導洪澇旱災地區災民的生活安置和救災工作,組織核查報告災情,組織、指導和開展救災、救助、捐贈等工作;協助政府管理、分配救災款物并監督檢查其使用情況。
區財政局:負責安排和調撥防汛防旱經費,并及時下撥、監督使用,根據輕重緩急及時安排險工隱患處理、搶險救災、水毀修復經費。
區建設局:負責全區社區雨水管、泵站等排澇工程的建設和安全管理,組織協調城市主次干道排澇工作。
區農經局:負責提供雨情、水情、旱情、工情、災情等信息,做好防汛調度和防旱水源的調度;制定全區防汛防旱措施以及工程防汛歲修和應急處理及水毀修復工程計劃;部署全區防汛防旱
準備工作;提出防汛防旱所需經費、物資、設備方案;負責及時提供農業災害情況;負責農業遭受洪澇旱災和臺風災害的防災、減災和救災工作;指導災區調整農業結構、推廣應用災后恢復農業生產的相關技術。
區人武部:調集民兵和預備役部隊組織搶險隊伍進行防洪搶險,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并協助地方組織受災群眾轉移和安置等任務。
發生特大、重大或較大水旱災害時,區防汛防旱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并由各部門組成若干應急工作組。
4、預防與預警
4、1、預防預警信息
當預報即將發生嚴重水旱災害和風暴潮災害時,區防汛防旱指揮機構應提早預警,通知有關部門做好相關準備。
4.1.1、堤防工程信息
(1)當江河出現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時,區堤防管理單位及沿江企業應加強工程監測,并將堤防、涵閘、泵站等工程設施的運行情況報上級工程管理部門和同級防汛防旱指揮機構,發生洪澇地區的防汛防旱指揮機構應在每日9時前向區防指報告工程出險情況和防守情況。江堤、涵閘等發生重大險情應在險情發生后1小時內報到區防指。區防指立即向市防指報告。
(2)當堤防和涵閘等穿堤建筑物出現險情或遭遇超標準洪水襲擊,以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而可能決口時,堤防、涵閘所屬單位應迅速組織搶險,并在第一時間向可能受淹的有關區域預警,同時向區防汛防旱指揮機構準確報告出險部位、險情種類、搶護方案以及處理險情的行政責任人、技術責任人、通信聯絡方式、除險情況,以利加強指導或作出進一步的搶險決策。
4.1.2建立健全防汛責任制
(1)地方黨政領導負責制
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組織全區的堤防防汛搶險工作,一旦汛情緊張分頭趕赴負責的地區組織落實搶險救災工作。各街道、鄉的黨政領導和區各部委辦也必須層層落實分工負責制,責任到人到位;
(2)分級管理責任制
按照水利工程的收益范圍、管理權限,實行分級管理的防汛責任制;哪一級管理范圍內的工程出了問題,哪一級領導承擔責任。
4.1.3、各級防汛人員崗位責任制
(1)建立和完善各種設施的運行、管理責任制。從指揮到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要根據自己的崗位職責,明確相應的責任和任務,以確保防汛工作的正常開展。
(2)加強防汛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堅持“安全第一、以防為主”的方針,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
(3)加強組織領導,明確防汛工作的重要性。
4.2江河洪水防御方案
4.2.1洪澇的量級劃分
根據我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防洪工程體系的現狀,其洪水的量級劃分以長江天生港站的潮位為準:警戒水位5.50m,20年一遇潮位為6.50m,50年一遇潮位為6.73m,100年一遇潮位為7.18m,200年一遇潮位為7.44m,300年一遇潮位為7.59m。
內河(非區域性一級河)防澇標準以20年一遇24小時最大降雨量210mm不受澇,按高、中、低水系分別確定防澇安全水位不得超過4.90m、4.10m及3.60m。
4.2.2防洪預案的分類
防洪預案按其作用分二類:
(1)標準內防洪預案,長江天生港潮位小于50年一遇6.73m;內河水位小于20年一遇澇水位即高水系4.90m、中水系4.10m、低水系3.60m。
(2)超過以上標準的防洪預案;
4、3、標準內防洪預案
4.3.1、加強對防洪工程的巡查監測
防洪工程的巡查監測的內容包括:
(1)河勢監測
對沿江重點險段水下河床沖淤變化的監測在每年的汛前、汛后各進行一次,以掌握河床深泓部位的變化情況。如河勢變化較快,威脅堤防工程,應予加測。區內重點險段為三化廠段江堤等。
(2)堤防工程監測
區屬堤防管理部門和堤防占用部門負責其管轄范圍、占用范圍的監測和管理工作,組織落實技術力量和專人于汛前、汛中、汛后對堤防定期進行檢查。檢查內容為:堤身護坎、護坡、土方流失、裂縫、管涌、滲漏、滑坡、灘面塌陷等。尤其是在臺風襲擊、大汛期,應加強日夜監測和管理。
(3)涵閘監測
具體由涵閘管理部門負責,主要監測內容為:一是對涵閘的運行狀況、機電設備、啟閉系統、閘身、閘門、消力池等;二是對閘室上下游引河于汛前、汛后進行定期監測,并拿出對比資料,以摸清引河的沖淤變化。
4.3.2保證通訊聯絡的暢通
區、街道(鄉)、及沿江企業防汛責任人和防汛機構工作人員應配備必要的有線和無線通訊設備,并完善每年汛期防汛責任人的通訊聯絡,防汛通訊號碼分發給有關防汛部門。
4.3.3防汛調度
(1)沿江堤防的防洪調度
根據“長流規”提出的標準,我區范圍沿江堤防的防洪設計水位為6.73m,在出現設防水位以下的水位時,由區堤防涵閘管理所護堤員、沿江企業有關管理人員組成巡查隊伍不定期地上堤巡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
(2)內河水情調度
按劃定的高、中、低水位控制線調度節制閘、套閘,控制各水系的運行水位,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各片排澇前應視內河水位、預報降雨量等權衡是否需要預降內河水位,隨降雨與積澇過程適時啟閉涵閘排澇入河(區域性一級河)或直排入江,區各水系運行水位。
4.3.4防汛搶險
當長江天生港站出現5.5~6.73m潮位時,預示長江沿線可能會出現一般險情。全區各級防汛防旱機構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區防汛指揮部要明確責任,落實涵閘管理部門、沿江鄉鎮、堤防占用單位防汛巡查、監測人員上堤不間斷查巡,24小時輪流值班;沿江各企業要關閉旱閘門;沿江涵閘不離人、確保涵閘啟閉設備運行正常;區、有關街辦防汛指揮部要派員上堤查看汛情,密切注視水情和工情的變化,加強對水情和工情的檢查、落實各項防汛搶險工作:區人武部組織搶險隊伍待命,搶險隊伍和搶險物資由區防汛指揮部統一調動,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有關險情和搶險情況及時向上級防汛部門匯報,同時組織有關技術人員現場對險情的原因進行分析,進一步提出加固措施。
4、4、超標準防洪預案
4.4.1做好搶險備用物資的準備和調運工作
根據我區的實際情況,防汛物資的準備和儲存主要有二種形式:一是區防汛部門專儲;二是鄉(鎮)、沿堤企業單位的自儲。一旦發生險情,根據險情程度、物資需要等情況,區防汛指揮部作具體調度;如果本區搶險物資缺口較大可向市求援。
根據市防指要求區級防汛物資的儲存如下:塊石500噸(儲于永興船廠內);另請幸福鄉供銷社代儲存防汛編織袋1.0萬只,籮筐、竹扛若干。各沿江企業根據防汛責任狀上的要求備足防汛物資。
在防汛搶險階段,由區防汛指揮部下達調運指標,由區防汛指揮指派有關沿江企業出車調運。
4.4.2組織落實搶險隊伍
由區人武部落實由沿江鄉(鎮)、企業為單位組織的巡查、搶險、預備三支搶險隊伍,具體人員配置見表
4.4.3統一指揮、突擊搶險
當沿江江堤遭遇特大洪潮襲擊時,區、街道(鄉)、沿江企業單位,要全面動員,搶險隊伍要各司其責,上堤堅守自己的崗位;重大險情由區人民政府、相應的防汛指揮部統一調度、統一部署、統一組織人力、物力進行搶險;特殊險情,除立足于自搶自救外,要與駐通部隊取得聯系,請求得到部隊的支援。
1、江堤決口,水閘垮塌
(1)當出現江堤決口、水閘垮塌前期征兆時,防汛責任單位要迅速調集人力、物力全力組織搶險,盡可能控制險情,并及時向保護區發出警報。江堤決口、水閘垮塌等事件應立即報告市防汛指。
(2)江堤決口、水閘垮塌應急處理,由區防汛防旱指揮部統一指揮。首先應迅速組織受影響群眾轉移,視情況,根據潮汐規律及時組織實施堤防堵口。明確堵口搶護的行政、技術責任人,調集人力物力迅速實施堵口搶護。對塌江嚴重的地段,還要作好退堤的準備,及時加固二道堤,如果沒有二道堤,要在市、區防汛指揮機構的統一調度和指揮下,組織人力、物力搶筑二道堤,將洪水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