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藥理學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高職教育 藥理學 教學質量
藥理學是醫學院校實用性較強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基礎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它以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為基礎。長期以來,學生普遍反映藥理學內容龐雜、難學、難記、易混淆,要學好非常困難,從而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如何在藥理學理論學習中提高教學質量,克服學生死記硬背,順應當前醫學教育改革的潮流,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此筆者談談看法。
1.分析高職學生的特點
1.1高職學生的不足。學生文化基礎差,入學成績普遍偏低,人生目標模糊,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不足,學習習慣不好,基本是以被動上課、課后完成作業為主,基本上不涉及預習、復習的簡單而基本的過程,甚至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上課分心,下課揪心,平時上網,考試作弊等,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學習藥理學就比較吃力。此時,老師要幫助學生建立目標,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激勵教育,使學生通過漸進性和階段性的方式逐步實現目標;打破傳統的學生管理理念,尊重學生,信賴學生,鼓勵學生進入學習角色。
1.2高職學生的優點。學生情緒化比較強,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較高,而對于內容枯燥的則學習效率較低,因此,在組織教學時應結合社會實際,增強教學生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乙酰膽堿時,可以這樣講,乙酰膽堿使我們變得如此淡定,眼神溫和―縮瞳;容易近視(看書太多)―睫狀肌收縮;口水較多(不愛上火)―腺體分泌旺盛;心平氣和(血壓低)―負性作用;二便通暢―逼尿肌收縮,而外括約肌松弛。崔永元在實話實說節目中的表現屬于膽堿能神經興奮―M樣作用為主,N樣作用單獨記憶:骨骼肌收縮(肌肉男,N―牛?。_@樣學生的興趣提高了,也方便了記憶。
2.提高教師素質
2.1更新藥物治療內容。一方面藥物治療是疾病治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由于藥理學教學是圍繞教材展開的,而教材的編寫、出版及使用時間都具有時間的滯后性,因此,難以跟上醫學科學迅速發展及臨床用藥不斷更新的步伐。另一方面醫學院校畢業的藥理學教師大多只有實習時的一、二年臨床經驗,對疾病及臨床藥物治療現狀的了解比較局限,具備的臨床知識比較貧乏,甚至連臨床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都未見過,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寒、暑假進行臨床實踐,跟隨主任、醫生查房,參加病案討論,對臨床的常見病、特殊病例及藥物治療現狀有所認識,逐漸掌握大量臨床資料,了解醫學最新的發展動態,充實理論知識,完善專業知識結構,更好地勝任藥理學教學。
2.2備課方面。課前充足的準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認真鉆研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要求、參閱相關資料,同時教案要突出重難點,對板書設計、時間分配要合理等,按照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而確定授課方法和課時容量。
2.3授課方式。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知識傳遞方式,著重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綜合思維能力。通過指導學生的學習和實踐,同時提高教師的指導水平,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2.4多媒體教學。年輕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將視頻或圖片資料等運用到藥理學教學課件的制作中,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梢詫⑺诘膬热菥幹瞥商峋V,繪制成圖表,活靈活現的動畫或配以模型、實物,充分展示給學生,培養觀察能力[2]。
3.重視實驗,提高教學質量
英國著名思想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羅吉爾?培根曾指出:“沒有實驗,任何新的東西都不能得出,幾乎每一個新的科學發現都離不開實驗,每一個科學理論的建立都要用實驗來加以檢驗和證明?!痹谒幚韺W實驗中,主要是驗證性的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但是,在實驗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作風,又要提倡學生勇于發問、善于思考、把握研究思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作為實驗教學的重點[3]。根據理論課的學習內容,精心設計科學合理、內容豐富多彩且符合高職學生能力特點的實驗課題,讓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驗中,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
總之,藥理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藥理學的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更新的過程,不僅要求現代教師增強教學的現代意識,把握科學內在的規律性和科學性,而且要求針對學生的心理研究,及時調整授課計劃、內容、進度、方法。本著與時俱進,科學有效,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進行教學。關注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從學生的認知策略、知識的遷移、記憶方法、學習效果等方面,采用符合學生特點的、直觀的、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琳.在藥理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8.
青年教師對于藥理學授課的目標不要僅局限于傳授藥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鉆研藥理學的興趣、樹立探求藥理學知識的勇氣、拓展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青年教師應該完整的聽一輪有經驗老教師的課,從中吸取經驗和授課方式,并且結合現在新的教學方法,如問題導入法、案例分析法、比較法、PBL教學法等[3],提煉出自己的授課風格,切忌盲目跟從老教師,否則講課只流于表面化,缺乏內心的深入理解,通過自己的學習和修煉,逐步建立自己特色的授課方法,使同學在不同老師之間切換學習時,頭腦仍能處于興奮狀態,才能主動的學習。如在講解典型疾病的藥物時,青年教師應該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例如“腦梗死病”患者臨床表現半身偏癱、步態不穩、失語、口角歪斜等,“冠心病”患者臨床表現胸部壓迫的窒息感疼痛、甚至左肩左臂內側疼痛、汗出、呼吸急促、頭暈等,青年教師可以播放錄像或現場表演,以形象或生動的表演增加學生的記憶,增加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可以用多種形式向學生發問,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的查閱資料,大家參與討論,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藥理學理論性較強,學生普遍反映較難。青年教師在課堂上應注意語言的表達,根據教學內容,改變音量如重點掌握是音量高或重,使整個授課充滿抑揚頓挫、波瀾起伏,讓學生感受不到課堂的乏味枯燥。同時在授課時,青年教師應積極的與學生進行目光交流以及提高課堂互動氣氛。從而探討出屬于青年教師自己的授課方式以達到“授之以漁”。
2多媒體課件制作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課件在現代教學中至關重要,但不要以課件為核心,忽略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在上述的基礎上,進行PPT的完善和靈活運用,對于青年教師來講,具有一定的優勢。隨著現在網絡的發達,信息量的不斷更新,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輔助教學,使抽象的、復雜的、難懂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簡單易懂化,且節約時間,提高效率。那么青年教師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水平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制作多媒體課件。一方面,多媒體課件針對的對象是學生,所以制作應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明確重點和難點。如可以給字體添加不同的顏色以突出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可以增加字符以明確層次以及改變字體大小以突出重點和難點。另一方面,針對藥理學教學而言,其作用機制對于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可在多媒體課件中添加相應的圖片、流程圖、動畫等形象事物以助于學生理解記憶。最后一方面,課件中適當增加雙語內容和近年相關章節進展情況,以提高學生專業外語的能力,同時有助于對藥理學感興趣的學生們對其深入查詢和探討。
3新生力量
目前,青年教師大多數是碩士、博士,其學歷高、知識淵博、視野寬闊、適應能力快,溝通能力強。青年教師應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讓學生因欣賞老師而喜歡這門學科,從而激發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因此,青年教師應該取長補短,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彌補教學經驗的缺乏,如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見識的新知識、新事物結合課本,融匯灌輸給學生,減少藥理學課堂的枯燥乏味。并且樹立學生的學習榜樣?,F在是網絡信息的時代,青年教師應該將自己運用自如的電腦技竅和查找網絡學習資源的方法充分利用在藥理授課中,既增加了課堂中色彩,又讓學生學習網絡查找學習資料的方法。青年教師利用自己和學生之間產生的代溝距離比老教師的短的優勢,不僅僅從教學上傳授學生藥理學知識,而且從身心上關懷學生,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健全的人才。
4結論
[關鍵詞] 中藥藥動學;新理論與新方法;綜述
我國中藥藥動學的研究起步較晚,從上世紀60年代,學者對大黃的體內過程研究開始,至今不過三、四十年,最初也只是停留在中藥靶活性成分的研究,缺乏對中藥及其復方體內動態過程的系統研究。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對中藥藥動學的研究也相繼出現了許多新理論和新方法,為了便于開展中藥及其復方的體內研究,有必要對中藥藥物代謝動力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詳細的綜述分析。
1 中藥藥動學概念及研究意義中藥藥動學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借助于動力學原理和現代分析手段,研究中藥活性靶成分(單體化學成分)、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群)、單味中藥和中藥復方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的動態變化規律以及量-效關系,并將研究結果用數學方程和相關藥動學參數來表達,具有整體、綜合、動態和定量的特點??梢?中藥藥動學的研究與藥物動力學的研究有異同之處,兩者都是應用動力學的原理研究其在機體的動態過程,但中藥藥動學的研究對象更多,并且研究過程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研究結果要體現中醫藥用藥原則,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復雜,在技術上要求更高。
中藥藥動學的研究,可從現代醫學的實踐去闡釋中醫的方藥理論(如中藥的歸經理論)、組方原理,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理論與新方法,實現了中醫藥的理論創新,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藥的方藥理論。中藥藥動學研究是中藥新藥臨床前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藥劑型設計、生產工藝路線的選擇和質量的評價與監控提供了有效手段與方法,保證藥物本身具有的特點:安全、有效、穩定。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 不僅是本身所具有的化學物質(即原型化合物)直接起藥效作用,更多的是在體內代謝以后的代謝產物,通過中藥藥動學研究,了解、掌握其在體內的過程,明白其代謝產物及其生物活性,從而弄清中藥發揮作用的真正成分及其作用機制。中藥臨床給藥多以經驗為主,缺少實驗研究闡釋,因此, 加強中藥藥動學研究,為合理的用藥方式、劑量和時間及周期提供科學依據,改變中藥經驗給藥的局面,提高臨床治療水平,實現中藥防治疾病的具體化、科學化。實現這一目標, 理論和方法的創新將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2 中藥藥動學研究的新理論中藥藥動學作為一門新的邊緣學科,是在探索、實踐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積累和發展逐漸形成的,在這過程中,必然有其理論創新。如血清藥理學(plasma pharmacology)、證治藥動學(syndrome and treatment pharmacokinetics,STP)、中藥臨床藥動學(herbal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中藥胃腸藥動學、中藥時辰藥動學(chromo pharmacokinetics)、中藥藥動學-藥效學模型(PK-PD)、中藥特征圖譜藥動學(finger- print spectrum)等新理論的提出與實踐,有力地推動了中藥藥動學的發展,標志著這門新新學科正日益成熟。
2.1 血清藥理學與證治藥動學 中藥血清藥理學是指給動物灌胃給藥,一定時間后采集、分離其血清,并用此含藥血清進行藥效學實驗。從80年代,日本學者田代真一等人提出血清藥理學新理論以來,已廣泛應用于中藥的藥效學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已開始應用到中藥藥動學的研究中,其具有易控制、多指標等特點。陳長勛等采用中藥血清藥理學方法觀察了附子對離體豚鼠左心房收縮力的影響,發現給藥后1~2h所取動物血清均有強心作用,而且給藥后2h的血清作用最強,表明附子煎液確含強心成分,并且口服此成分能經胃腸道吸收入血而發揮作用。 1994年,我國學者黃熙等提出“證治藥動學”;新假說理論,揭開了中藥復方藥物動力學研究的新篇章。該理論包括兩部分,即“辯證藥動學”;與“復方效應成分藥動學”;,前者是指同一藥物的不同證的藥動學參數,經統計處理后有顯著差異,明顯影響了中藥的藥效和不良反應,經用辨證施治后,這種差別可消失和減輕;后者指方劑配伍(君臣佐使)能顯著地影響彼此在體內化學成分的藥動學參數,并與療效和不良反應密切相關。
所測定的效應成分可以是母方中原型單體,也可以是母方中沒有的新成分,新成分或來源于體外母方化學成分的變化,或來源于在體內的代謝產物?!白C治藥動學”;假說是中醫藥理論與現代醫學技術緊密結合的結果,是中醫藥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該理論從提出到實踐,得到了實驗的驗證,并在該理論的基礎上,又相繼提出了“脾主藥動學”;假說、 “方劑效應成分藥動學”;和“血瘀證治藥動學”;的理論。 “證治藥動學”;假說應用于中藥藥動學的研究,已有多篇文章研究報道,有力證實了“證治藥動學”;的有關假說。
2.2 中藥臨床藥動學 中藥臨床藥動學是指將藥動學的原則應用于疾病的治療,它側重于緊扣臨床合理用藥,研究不同疾病的患者對中藥的處置過程,包括其中的藥效物質如何在機體內完成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等。藥物吸收后的分布與作用,與中藥藥性(尤其是中藥的歸經屬性)及配伍等密切相關,如補中益氣湯全方對在體或離體子宮及周圍組織有選擇性的興奮作用,但從中去掉升麻、柴胡,上述作用就減弱,且不持久,若單用升麻、柴胡則無上述作用。機體調節中藥在體內的變化,需要機體功能正常或不完全喪失時才會產生效應,改變疾病狀態下失調的機體內環境和相應的病理過程。中藥的臨床藥動學與其方證相對應,即對癥下藥中藥物在機體內的潛在變化規律,這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實踐,是中藥藥動學研究的重點內容。因此,中藥臨床藥動學研究要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將現代藥動學方法與中醫傳統理論相結合,才有利于提高和整體反映中醫治病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藥物化學 理論課教學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改革
一、《藥物化學》理論教學現狀及原因分析
《藥物化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研究的內容既包含生物科學的內容,又涉及化學學科的內容。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之聯系的學科較多,所涉及的藥物數量巨大、結構類型繁雜、理化性質各異、新藥研究方法多樣,如果在有限的授課時間里,單純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講授,學生學習情緒不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疲于記憶,最終影響教學質量。
鑒于上述現狀,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方案》和精品課程建設的要求,提出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其目的是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工作能力、訓練學生基本技能和良好作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技術創新的基礎,使學生適應社會需求[1]。
對上述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如下:由于長期以來教學以基礎研究為主,忽視創新研究,因此在教學方法和內容等方面禁錮于傳統教育思想及模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教學方法上公式化、教條化,學生獨立自主思維不夠,理論和實踐教學結合不緊密;(2)在教學內容上,忽略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與時俱進;(3)在教學指導思想上,結合本學科教學水平評估和精品課程的要求,貫徹以評促改的精神,提出藥物化學理論教學進行改革的思路與方法。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方法是教學規律中最活躍的要素,教學方法在學生的知識逐漸積累的過程中起到了媒介和橋梁的作用[2]。同一位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同一個教材講授的內容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
1. 教師是診斷學生學習困難的專家,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提供適當的學習方法。首先,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上要精講多練,在教學中適當地應用討論法、探索法、發現法、問題法等方法,采用自主學習、自我討論的方式啟發學生,養成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其次,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一些抽象的理論形象化,這樣使學生容易接受,活躍課堂氣氛,在輕松愉快中進行學習。
2. 讓學生親自體驗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教學中應用探索研究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才能,探索研究式學習著重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對有關的知識死記硬背。
3. 學習有了主動性才會提高學習效率,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學習興趣是追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帶著興趣學習才是積極主動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實例法,應用典型的藥物發明來培養學習興趣。例如弗萊明從金黃葡萄球菌培養過程中的特殊現象而發現青霉素;希拉蒂讓病人咀嚼柳樹皮來知道水楊酸止痛作用進而合成了鎮痛藥阿司匹林[3];一個個新藥物的臨床實際上就是人們的不斷觀察、思考、探索、發明的過程,通過這些經典的實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學內容的改革
1. 《藥物化學》與生物化學、有機化學、分子生物學、藥理學、生理學等學科相關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分階段、歸類地進行授課,既要避免重復性教學,更要避免各章節之間內容的重復、遺漏或脫節,又注意與其他學科內容的聯系。因此,教學中以各類藥物中經典藥物為主線,介紹這類藥物的發現、發展、構效關系、物理化學性質、合成路線、藥物與受體、酶的關系、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藥代動力學關系,并注意各有側重。
2. 由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而《藥物化學》的學習離不開化學的基礎并且與多學科都有交叉,如果不能適當的將教學內容化復雜為簡單,學生在接受和理解的過程中可能存在困難,勢必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失去對《藥物化學》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學過程中應把理論性強的內容盡量化繁為簡。
四、展望
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這正是教與學活動中的最佳境界。快速發展的藥學行業需要高素質的藥學專業人才,藥學教育工作必須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大膽創新,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級藥學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馬紅梅, 鄭劍斌, 李劍, 杜文婷, 徐仲玉, 虞心紅, 鄧衛平. 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主旨深化藥物化學教學改革[J]. 化工高等教育,2010(2):37-41.
Constructure of course contents of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TANG Yuan LIU Hongmei JIA Jiaojiao ZHANG Jianxiang LI Xiaohui JIA Yi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College of Pharmacy,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is one of the core curricula of pharmacy students, which study drug transport in vivo by mathematical methods and dynamics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is established by psychologist Jean Piaget, and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s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adaptation and balance in the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is used to construct course contents of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this paper. The schema is carried out to promote the assimilation and adaptation to lead to reaching a new cognitive equilibriu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moreover, this process is helpful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Genetic epistemology; Teaching contents; Constructure
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原為兩個獨立的邊緣學科,由于兩者學科內容聯系緊密,原衛生部將其教材合二為一,形成了“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為藥劑學的分支學科[1]。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醫藥院校藥學專業和藥劑學專業本科均開設此門課程。生物藥劑學主要研究藥物及其劑型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過程,而藥物動力學應用動力學原理和數學方法,對藥物進入體內后量時變化或血藥濃度經時變化進行定量描述。該課程為藥學類專業學生的核心專業課程之一,通過對藥物體內過程的質與量進行研究,對于新藥設計、新劑型新制劑開發、藥物的質量評價、藥品管理等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2-3]。
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涉及高等數學、分子生物學、藥劑學、藥物分析、藥理學、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知識,在本科教學過程中同學往往反映“難學懂、難記憶、難應用”。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國內多所學校已對該學科進行了多元教學法、多學科交叉法、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LBL結合模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4-6]。發生認識論是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提出和建立的。其理論強調,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就是認為學生是認知行為的主體,新的知識必須與學生的經驗和思維產生聯系,并內化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教師是教學行為的主導,在知識建構活動中發揮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和評估者的作用,其傳授的知識要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相適應。目前,尚未見對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理論課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建構。本文擬應用“發生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對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教學內容進行建構,為上述教學方法的應用提供支撐。
1 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基本思想
發生認識論最初來源于對兒童數學學習等的研究。皮亞杰認為,認識起源于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知識不是現實的簡單復制,獲得的唯一途徑是動作,動作是獲得知識的源泉和基礎;思維發展根源于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經主體內化了的動作進一步協調而形成認知結構。皮亞杰據此提出了人的認知發展過程中四個最核心的概念:圖式、同化、順應、平衡。圖式是指動作結構,是個體認識事物的基礎;同化是客體對主體的適應,是個體將客體納入主體已有的圖式之中的?C能;順應是主體過去已經形成的反應對客體的適應,是個體改變主體已有的圖式以適應客體的機能。同化和順應是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核心,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人對知識的學習是逐步從簡單發展為復雜,不斷促進認識的發展,其主要動力就是認識過程中的平衡。平衡是指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向另一種更高級狀態過渡的過程。個體在認識過程中,總是先以已有圖式去同化客體,若獲得成功即得到認識結構的暫時平衡;若不成功,則做出順應,改變現有圖式,再去同化客體,直至達到認識結構的平衡[7-10]。
2 發生認識論適用于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教學
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的學習依賴分子生物學、藥劑學、藥物分析等基礎學科,同時又與高等數學密切相關。該學科的本質是用數學方法和動力學原理研究藥物在體內的轉運過程,為合理用藥和合理制藥提供研究方法和科學依據。發生認識論具有在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中應用的天然基礎。
2.1 建立數學思維方式
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主要應用動力學原理和數學的處理方法,研究通過口服、靜脈注射、靜脈滴注、肌內注射等多種途徑給藥后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過程的量變規律,以數學表達式闡明不同部位藥物濃度與時間變化的關系,是一門用數學分析手段來處理藥物在體內動態過程的科學。基礎藥學的學習需要大量的機械記憶,對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鍛煉較少,造成了藥學專業學生思維往往拘泥于具體的對象,注重對其特征、形態、功能的觀察和描述,不善于開展抽象思維活動。而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生依靠已有的數學現實空間,將當前的知識納入已有經驗,進行歸屬或驗證,通過新舊知識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的、新的數學空間。而且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建構,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要經過多次反復和深化。發生認識論是在研究兒童數學學習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具有與本學科學習的共通性[11]。本學科的學習就需要學生從生物現象和臨床特征出發,進行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活動,經過多次知識融合,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完成認識過程中的平衡化。
2.2 依賴于已有圖式
發生認識論認為,認識來源于活動,并在活動的基礎上建立起認識的圖式[12]。人們總是用自己已經具有的圖式去認識事物,具有累積性、交織性、由簡單到復雜的特性。成功的教學必須是以學生現有的圖式為基礎,充分適應了學生同化、順應和平衡過程的教學。學生在學習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之前,已學習過高等數學、藥劑學、分子生物學、藥物分析學、藥理學等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在現有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了解上述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已有的圖式和當前教學活動的聯系,使學生將新知識盡可能納入已有經驗,進行歸屬或驗證,直至達成對知識的深層理解。經過多次的反復和深化,完成原有圖式和本課程知識內容重新建構的順應過程。
2.3 體現階段性和連續性特征
發生認識論認為,認識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人是在對具體知識的學習中,逐步從簡單結構發展為復雜結構,并發展自己的認識的。人的認識發展具有階段性,每個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時,其發展階段具有連續性,各個階段按順序發展,沒有某個階段會突然出現,也不會發生跳躍和顛倒。認識發展就是一個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不斷往復提升的過程[13]。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特征,既體現在與其他學科的承前啟后上,又體現在“先生物意義后數學模型”“先單室后多室”“先線性后非線性”等學科內在邏輯方面。
2.4 體現認知的個體差異
發生認識論認為,人認識的本質是認識主體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通過自身的經驗能動地建構對客體的認識。由于不同個體現有圖式的不一致,導致其同化、順應和平衡的過程也不一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都是以已有的背景知識為基礎來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每個人的學習背景都是有差異的,從而導致了不同主體最終學習的效果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課前對高等數學和藥學專業課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顯著影響了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的教學效果。例如,對動力學指標生物學意義的數學抽象能力不足,嚴重影響了數學公式在藥物動力學實踐中的準確應用。只有充分認識和考慮學生認知的個體差異,體現不同個體認知活動中同化、順應和平衡活動的不同,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3 發生認識論對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教學內容的建構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認為,頭腦中的圖式可以形成一個有規則的一般圖式,其代表著主體某一時期的智力程度和認知水平;他還用同步性實驗證實,人如果達到某種智慧水平,就能夠完成同樣水平的問題[14]。而且人的認識圖式不是一成不變,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發展的,這就是圖式的建構過程。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的教學過程就是根據該學科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將生物藥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同化到現有圖式之中,改變原有的高等數學圖式以適應藥物動力學的理論、公式和應用,使學生的認知發展達到更高的平衡狀態。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思維模式都不相同,每個人的現有圖式也不一樣,因此教師在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教學過程中對思維過程的展開不能替代學生自己的活動,而應該讓學生在課前和課中不斷地開展合理的圖式準備,以利于新的圖式平衡的達成。圖式的發展演進情況最終體現在教學效果的好壞上。教材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參考和引導作用,其編寫要求為知識框架邏輯清楚、內容詳實全面、公式及推導準確完整,但直接使用不一定適合于學生的思維展開。因此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運用發生認識論的原理對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建構。
3.1 開展圖式準備
首先,?_展基礎學科圖式準備。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是一門綜合性課程,需要多學科知識的基礎。教師在其教學過程中應該非常重視導入性的復習基礎知識,比如:學習藥物的跨膜轉運和吸收,需要了解生物膜的結構和性質、胃腸道的結構與功能、皮膚和黏膜的結構與功能等生理學基礎;學習藥物的分布,需要了解循環系統、淋巴系統、血腦屏障、胎盤屏障等解剖學和生理學基礎;學習藥物的代謝,需要了解氧化、還原、水解、結合等代謝反應的生物化學基礎;學習藥物的排泄,需要了解腎臟排泄、膽汁排泄、其他途徑排泄的生理學基礎和疾病對其影響的病理學基礎;學習藥物動力學的各個模型,需要掌握動力學原理和高等數學的處理方法。
其次,完善學科內部圖式準備。在學習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之前,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和基本概念,勾勒出本學科的基本框架,對后期各章節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學習生物藥劑學時,要讓學生對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劑型、配伍等藥物因素,以及年齡、性別、生理、疾病、遺傳等生物因素有明確認識;學習藥物動力學時,要讓學生知道動力學的研究有線性與非線性之分,而線性方法又包括單室模型和多室模型,同時還需要知道劑量、濃度、表觀分布容積、速率常數、生物半衰期和清除率等關鍵參數。
通過上述圖式基礎的準備,調整了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使之處于準備接受、處理新知識的狀態,使本學科的新知識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易于找到可對應內容,以便與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發生實質性的融合。而且教師在圖式基礎的準備過程中,應該發揮“主導”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哪些知識準備是必須的,以便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針對性地補齊自己的短板。如果圖式基礎的準備到位,那么接下來的教學過程就容易事半功倍。
3.2 促進同化和順應,達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