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糧食安全意義和重要性

糧食安全意義和重要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糧食安全意義和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糧食安全意義和重要性

糧食安全意義和重要性范文第1篇

關鍵詞:綠色小麥;栽培技術;小麥播種;綠色經濟

中圖分類號:S512.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2-0106-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對于綠色食品更加青睞,綠色食品的需要量也正在逐漸增加。而作為食品、糧食重要來源的小麥,也正在逐漸走向綠色和安全。因此,在新形勢下探索綠色小麥栽培技術的推廣及其意義,具有現實的必然性。

1 綠色小麥栽培技術及推廣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對于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格外重視,進而誕生和壯大了綠色經濟、綠色食品的概念。從理論上看,在綠色食品、綠色經濟的外延下,是各類農業作物的綠色化進程,即著重強調食品、作物的安全、健康和科技含量。就綠色小麥而言,其栽培技術的根本是將綠色食品的理念和小麥新型育種方法相結合,生產的更加符合人體健康需求的“新小麥”,即“綠色小麥”。在技術層面上,綠色小麥的育種可以采用諸如“物理誘變”、“化學誘變”、“遠緣雜交”等基本方法,實現小麥的高產、優質和健康。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栽培和種植綠色小麥已經蔚然成風,這其中反映了綠色小麥種植推廣的良好前景。

具體來說,綠色小麥的栽培從播種期到拔節期、揚花期再到灌漿期,都要嚴格遵循栽培的技術流程進行,要對小麥生長的周期和步驟進行細致的監控,保障小麥生長的質量。例如,在綠色小麥的播種期,首先要選擇適應當地播種環境的非轉基因小麥品種,然后開展秸稈還田和配方施肥,切實保證耕地的肥沃程度。其次,要加強播種期間的“深耕細作”,實現土地的上松下實,加深耕田的深度。再次,要選擇合適的播種期,就北方而言,一般選擇在10月的中上旬較佳。在小麥播種之后,要重點加強田間的管理,核心內容是保障肥料和澆水,施肥和澆灌拔節水可以加速小麥的生長速度,同時保證小麥生長的質量。總之,綠色小麥的栽培技術繁復、有序,同時體現出綠色農作物種植、生長以及管理的特征。在推廣綠色小麥的過程中,各地應該做到“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根據本地的氣候、土地、節氣以及資源的實情,開展務實有效的種植和生產工作,保證綠色小麥的穩產、高產。以南方地區為例,要按照南方特定的氣候和水土條件,開展“特色綠色小麥”的栽培和種植。

2 推廣綠色小麥栽培技術的意義

綠色小麥是綠色、健康、無公害的優質小麥,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也符合我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的科學發展觀,所以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從我國各地的實際情況看,推廣綠色小麥栽培技術,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1 有利于發展綠色經濟,走特色農業產業化道路

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顯其重要性。在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上,糧食種植向來是一件大事。解決好糧食種植的問題,就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和健康發展。發展新型的綠色小麥栽培技術,將其作為現在和未來小麥種植的“生力軍”,不但可以帶動農業特色產業化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走綠色經濟之路的必然選擇。從技術角度看,綠色小麥是最新選育的新品系,是綠色食品的一部分,將其納入到我國小麥種植推廣的重點領域,無疑可以極大促進小麥種植和生產的發展水平。綠色小麥具有的科技、健康和高產量等優勢,也是吸引更多農民種植的一大因素。將綠色小麥的栽培技術進行嘗試和推廣,也是符合“三農”利益的根本性選擇,值得思考。

例如,貴州的釀酒企業對綠色小麥的需要量是很大的,尤其是茅臺集團每年都要到北方地區采購大量的綠色小麥用以釀酒,進而提升茅臺酒的品質和影響力。在釀酒企業的需求刺激下,綠色小麥的種植規模可以擴大,綠色經濟的鏈條可以延長,小麥特色化產業道路能夠越走越寬。

2.2 切實提高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健康

綠色小麥具有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優點,在自然、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宜的地區開展種植,其前景十分看好。具體到人的因素,農民是綠色小麥種植和推廣的主體,也是檢驗綠色小麥質量的“把關者”。所以,綠色小麥的栽培技術推廣必須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實際狀況,有的放矢的開展。就目前我國部分地區的情況看,通過種植綠色小麥,可以提高種植戶的小麥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激發了農民擴大種植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綠色小麥本身具備的優點保證了小麥的安全、健康,這為小麥銷路的暢通提供了可能。

2.3 綠色小麥帶動“綠色革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上世紀的“雜交水稻”宣告了農業綠色革命的序幕,也給農作物更大產量、更高質量的栽培和種植技術的推廣打開了源頭。同時,在我國,小麥和水稻是糧食作物的主要品種,和國家糧食安全直接相關。可以這樣說,推廣綠色小麥技術,不但是提高農民收入、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路徑。綠色小麥的優勢決定了它可以迅速的量產和高產,這對于解決我國13億人的吃飯問題意義重大,必須格外重視。

總之,在我國適宜的小麥耕種區推廣和普及綠色小麥栽培技術,已經成為農業綠色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農民種植戶的核心訴求,更是保障國家農業安全的需要,地位十分顯著。

參考文獻

[1] 馬振民.綠色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

(18).

[2] 陳永明.沿淮地區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8).

糧食安全意義和重要性范文第2篇

關鍵詞: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

為規范農業機械安全檢驗工作,減少農業機械事故隱患,提高農業機械安全技術狀態,預防和減少農業機械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農業部的《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辦法》對實地檢驗作出了明確規定:“本辦法所稱實地檢驗,是按照有關安全技術標準或檢驗技術規范,在設立的檢驗點或農業機械作業現場、停放場所等按規定期限對農業機械進行安全檢驗的活動。”

開展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國家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各類新式農機具不斷涌現,隨之也帶來了一系列農機安全隱患,而安全檢驗是抑制事故發生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做好農業機械免費實地安全檢驗是當前農機安全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也是加強農機安全生產的重要保證。

一、檢驗的概念和標準

1、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是指按照有關安全技術標準或檢驗技術規范,在設立的檢驗點或農業機械作業現場、停放場所等按規定期限對農業機械進行安全檢驗的活動。

2、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的種類:是指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機動植保機械、機動脫粒機、飼料粉碎機、插秧機、鍘草機等七種。

3、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既要實行實地安全檢驗,也要按法律、法規規定進行年度安全技術檢驗;實地安全檢驗和年度安全檢驗標準都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標準《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安全監理檢驗技術規范》(ny/t1830-2009)執行;實地安全檢驗費用由財政承擔,不向養機戶收取,而年度安全技術檢驗收費標準仍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收費標準執行。

4、機動植保機械、機動脫粒機、飼料粉碎機、插秧機、鍘草機的實地安全檢驗標準,依據《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安全操作規程》執行,實地安全檢驗費用由財政承擔,不得向養機戶收取。

二、檢驗工作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任務,制定出適合本地區的檢驗辦法。各級農機主管部門及其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必須增強責任意識和職能意識,履行好法律賦予的職責,抓住各級政府大力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大好時機,積極爭取財政投入,保證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工作有效開展,加大資金上的支持力度。

2、加強宣傳教育,營造社會氛圍。開展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辦法的宣傳教育活動,使有機戶對農業機械的安全警示標志、防護裝置等安全設施的重要性有明確的認識。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農機安全宣傳片,開展日常的安全宣傳教育活動,營造全社會重視農機安全生產的良好氛圍,努力提高農機操作人員的安全意識。

3、提高人員素質,堅持依法辦事。各級農機主管部門和農機安全監理機構要認真學習《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辦法》,認真領會精神,準確把握原則,深入理解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的重要意義。要加強農機安全監理人員崗位培訓工作,提高農機檢驗和執法人員素質;要堅持依法辦事,樹立服務意識,堅決杜絕實地檢驗中的吃、拿、卡、要和刁難農機操作人員的現象,要堅決落實農業機械免費實地安全檢驗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收取檢驗費用。

4、進行實地安全技術檢驗,并認真填寫《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登記表》,在檢驗中發現農業機械存在事故隱患,應告知其所有人停止使用并及時排除事故隱患,確保安全生產。

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1、農機技術人員的檢驗技術技能參差不齊,有待提高技術水平。農機監理人員有的數年沒有進行系統培訓。

2、一部分農機手對農機安全檢驗認識還不到位。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重經濟利益、輕安全生產,對安全技術檢驗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及時參加年檢。

3、缺乏移動式農機檢驗裝備。一直靠人工操作,農機檢驗手段落后,對檢驗工作的質量產生影響。

4、農機超期服役現象嚴重,強制報廢難度較大。很多農業機械屬于超過年限使用,機械性能下降,機具老化,加上強制報廢難度很大,影響檢驗的進行。

(二)對策

1、加強對農機檢驗人員的檢驗技術技能培訓力度。開展形勢多樣的農機檢驗人員培訓班,提高人員素質,真正為農戶安全使用農業機械保駕護航。

2、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群眾的宣傳力度。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加大農機安全法律法規的宣傳,尤其要加強警示教育,牢固樹立農機手的安全意識,提高農機手對農機檢驗重要性的認識。做好各項服務工作,開展技術咨詢,到農戶家中幫助檢修機具,以服務促進農機手自覺參加年檢。

糧食安全意義和重要性范文第3篇

保護綠色植物措施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氣候的變化?農產品的廣泛交流以及濫用農藥造成的病蟲抗藥性及殺害天敵等因素?近年來?農業外來有害生物的種類越來越多、危害程度越來越重。

目前,化學防治仍是廣大農民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濫用農藥、違禁用藥現象普遍存在?造成農藥殘留超標、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植保”新理念應運而生。20xx年3月31日,農業部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植保植檢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新理念。其中把“綠色植保”定義為?就是把植保工作作為人與自然界和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其對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保障和支撐作用?這一定義的核心就是強調植保措施要與自然界和諧友好。 1 推進綠色植保的重要性 1.1 綠色植保是現代農業安全的有力保障 現代農業安全主要包括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近年來?頻繁發生的農產品農藥超標、人畜中毒事件、生態環境污染事件?使綠色植保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大米買了不放心?大棚里的反季節蔬菜不敢吃?市場上安全的食品越來越少了”,這是一位從事植保工作幾十年的老專家在南京舉行的全國植保科技創新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出的感嘆。近年來?網絡上流行的一則順口溜“素菜有毒素、葷菜有激素、飲料有色素、吃什么沒有數”,也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綠色植保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指導方針?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生產和使用,大力倡導生態防治,種植業結構調整、蟲源基地生態改造、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激素防治等。盡量避免化學農藥的使用,有效保障了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1.2 綠色植保是建設生態農業的重要環節 生態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基礎產物,有利于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利于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持續利用,是參與國內外競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措施,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有十分重要意義。綠色植保是如何降低農藥使用量,嚴格控制農業污染,保護農業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綠色農產品的關鍵環節,從根本上減輕農藥等化學投入品對作物、環境和人類的污染,從而為生產綠色農產品,營造綠色家園創造有利條件。如以色列、加拿大等國植保,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植保。在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看不到任何化學農藥的使用,靠的就是農業防治、遺傳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設施保護,如對土傳性病害及地下害蟲靠的就是深翻伏曬這一農業防治,防效極佳。

1.3 綠色植保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綠色植保的目的就是通過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調空等綠色防控措施以及科學、合理、安全使用農藥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將有害生物危害損失控制在經濟閾值允許水平之內,并生產出無公害“綠色產品”。它降低了農業有害生物防控的成本,降低了農業環境污染,提高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地保障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 推進綠色植保的必要性 2.1 化學農藥用量居高不下 當前化學農藥用量一直居高不下。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業有害生物呈加重發生趨勢。隨著種植結構調整和氣候條件變化?農業有害生物為害呈逐年加重趨勢,化學農藥是控制病蟲草危害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因此化學農藥用量一直持續較高。二是病蟲抗藥性增強。由于化學農藥單一、長期使用,造成病蟲抗藥性增強,為了達到防效,農民常常加大農藥劑量和使用次數。三是生物農藥推而不廣。目前,雖然研發并推廣了不少生物農藥?但由于其作用效果慢、殺蟲效果穩定性不高、藥價較高等原因,其推廣面積一直難以提升。四是農民“貪便宜”思想較重。由于一些高效低毒低殘留持效期長的化學農藥售價較高,大部分農民貪圖便宜,購買價格較低而殺蟲持效期短效果較差的化學農藥?這些農藥與高效農藥相比使用劑量大,且由于防效較差,要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就得增加防治次數和藥量。

2.農產品農藥殘留屢有超標 高毒高殘留農藥及混配劑殘留期長,施用后不易分解,大量積累在林果、蔬菜、農作物和土壤、水分、空氣中造成環境危害、極易引起人畜急慢性中毒。近年來,由于高毒高殘留農藥的違規使用,國內頻繁出現農產品農藥超標現象?如20xx年據武漢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對蔬菜農藥殘留抽查結果表明,農藥檢出率達36.7%?農藥殘留超標率23.3%?還檢出了國家明令禁止或限用的農藥甲胺磷,對硫磷、毒死蜱、氧化樂果、敵敵畏等,20xx年先后出現了海南毒豇豆、廣西毒白菜、青島毒韭菜事件。禁用農藥屢禁不止,農藥殘留屢有超標的原因有,一是部分農民的環保、安全意識較差?施藥時片面追求治蟲效果濫用農藥。二是農村一些農資銷售部門仍在存放或購進這類農藥,國家雖然明令禁止,但他們為了牟利?依然繼續向農民出售。三是個別廠家利欲熏心?仍然在暗中非法生產高毒高殘留農藥。 2.3 生態環境污染依然突出 近年來?隨著農業、物理、生物等綠色植保防控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農業生態環境污染雖有所緩解,但問題和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業環境、面源污染問題突出。化學農藥不僅直接污染水、大氣等,而且常常在糧食、水果、蔬菜中超量殘留,農藥包裝廢棄物農民隨手拋棄?隨處可見,既直接污染環境外,又帶來農村面源污染,許多地方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農藥包裝袋隨風到處飄散。二是大量天敵被殺傷,間接加大化學農藥用量。化學農藥的持久使用,不計其數的有益生物也在其間被消滅了,自然界天敵對害蟲的抑制作用被破壞,常常造成害蟲猖獗危害,間接加大了用藥量和用藥次數。三是病蟲害抗藥性與用藥量形成惡性循環。有些農戶發現某一種農藥使用效果好,就長期單一使用,不分環境條件和年際的變化,即使發現該藥對病蟲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換品種,而是采用加大用藥量的辦法。造成病蟲害抗藥性越來越強,防治效果越來越差,農藥劑量越用越大的惡性循環。 3 推進綠色植保的幾點建議3.1 強化組織領導,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引導 隨著種植結構調整和氣候條件變化,農業有害生物為害和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呈逐年加重趨勢,對農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和環境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強化組織領導,將農業重大病蟲害和外來有害生物的防控上升為政府行為,納入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范疇,同時要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農民推廣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生產無公害農產品,要繼續加大對高效植保機械的補貼,加快高效植保機械的普及,要加大資金投入,扶持綠色防控示范基地的建設?確保做到示范引導作用。同時要加強農村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確保病蟲防治信息傳遞到位率和時效性。

3.2 加強基礎研究?集成綠色防控技術體系 綠色植保是一個多學科的系統工程?各科研院校、植保部門、農藥、植保機械生產廠家、企業應加大科研技術力量、資金投入?認真開展農業作物病蟲害控制的關鍵技術基礎研究?大力研發與環境相容的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生物農藥及其配套技術?加強高效植保器械的研究試驗示范和物理、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要掌握不同作物上各種重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為害特點?開展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為主的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集成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示范推廣應用。 3.3 嚴格市場監管?規范農藥經營銷售秩序 針對當前農藥市場秩序混亂?違禁農藥兜售時有發生的現象?各地農業部門應加強與工商等部門的密切聯系與配合?積極開展農藥市場監管、規范農藥經營、使用行為。一要堅持不懈地抓好高毒農藥禁用工作。加大高毒禁用農藥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銷售使用高毒農藥的違法行為?著力做好高毒農藥禁用工作的宣傳力度、全面查處高毒禁用農藥、積極開展高毒農藥替代品種的宣傳、推廣和使用工作。二要積極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要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藥的違法行為?全面清理過期農藥?同時要加強社會監督?確保監管工作著實有力。三要進一步規范農藥經營市場秩序。農藥經營企業?戶?經營農藥?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加強企業自律?規范經營行為?做到誠信經營、文明經營、守法經營。 3.4 開展宣傳培訓?提高農民植保科技素質 為了保障農業的安全生產?有效控制農業有害生物的危害?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廣大人民提供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最基本的健康需求?就需要各級政府、農業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使“綠色植保”理念深入人心?使農民朋友盡早掌握“綠色植保” 技術。植保工作者不僅要掌握各種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科學安全的綜合防治技術,還要積極利用各種方式及時學習掌握植保新技術。

同時要采取各種形式和方法向農民進行廣泛深入宣傳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防治意識、科學用藥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樹立綠色植保理念?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生產出安全、優質的農產品才有市場競爭力。從而真正做到植保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提升病蟲草害的防治水平。 3.5 實行專業防治,提升病蟲防治效率效果 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是新時期農業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病蟲防治難、防治效果差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產物。植保專業化防治通過統一田間查蟲、統一藥劑配方、統一施藥時間、統一技術規程?科學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及生物農藥,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提升了防治效率和效果。因此,各地政府和農業部門應大力推進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加快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建設,健全服務組織制度建設,拓展服務組織服務內容,由糧食作物病蟲防治向經濟作物拓展,延伸服務組織服務范疇,由單一植保病蟲防治向農業綜合化服務發展,確保農作物病蟲防治做到全面綠色安全。總之?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專業服務組織的技術優勢、裝備優勢、隊伍優勢?切實做到化學農藥減量使用,確保農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

綠色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城市迅速崛起,高樓鱗次櫛比,“熱島效應”加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帶給我們更多的喧囂、污染與忙碌,我們逐漸遠離了自然,遠離了綠色,迷失在灰色的鋼筋水泥的“森林”中。然而,返樸歸真的心理本能,又使我們開始呼喚綠色,渴望得到一塊寧靜、幽雅、充滿自然氣息的綠色世界。于是室內綠化裝飾應運而生。

目前,賓館、商務樓及娛樂場所等,在其籌建時即已將綠化裝飾作為室內軟裝潢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考慮,并根據不同的建筑空間和色調,通過精心構思和布置,創造出與環境相協調的綠色氛圍。另外,由于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綠色也開始進入了千家萬戶,使百姓居家的室內綠化與室外綠化形成了一個綠色的有機整體。

一、室內綠化裝飾的必要性

1、有利于生態保健

都市人的一生大約有90%的時間要在室內度過。人們在室內工作生活的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室內空氣污染問題也時時困擾著現代都市人。科學研究證明:每人每小時應有30立方米的新鮮空氣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而在室內合理種植綠色植物是凈化空氣的有效方法之一。美國專家的研究報告也指出,擺放植物的房間中,空氣中所含的霉菌和細菌比沒有植物的房間要少一半以上,在室內擺放植物,不僅美化了環境,還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

據有關資料介紹,許多植物具有去除有害氣體的能力,如吊蘭吸收空氣中有毒化學物質的能力最強,其效果甚至超過了空氣凈化器。在一間10平米的房間中,2盆吊蘭可在24小時內將空氣中由家電、塑料制品及煙火所散發出的一氧化碳、過氧化氫等有害氣體吸收干凈。如果有人在室內吸煙,擺上一盆吊蘭,就不會感覺到煙霧太大。

有些植物還可以釋放香氣,既有調節神經、消除疲勞、使人輕松愉快的作用,又能殺滅細菌、輔助治病。有關實驗表明:置身于芬芳、寧靜,有花香的環境中,能使人的脈搏跳動次數平均每分鐘減少4—8次,呼吸均勻,心臟負擔減輕,嗅覺聽覺及思想活動可以得到增強。在國外,有醫生專門利用花香給病人治病,稱為“芳香療法”。

有些植物還能分泌出殺菌素,例如,仙人掌類能釋放殺菌素,殺死有害細菌等,使空氣得到凈化。又如,文竹、秋海棠等植物分泌的殺菌素,能殺死細菌,減少喉炎、感冒的發生。研究證明:有15種疾病用花香治療的效果不錯,如哮喘、高血壓、痢疾、流感、失眠等。

此外,室內植物時時刻刻都在蒸發水分,從而能降低室內空氣的溫度和增大濕度。同時,植物還有阻隔和吸收噪聲的作用。特別要說明的是,有些植物如景天科,龍舌蘭科及仙人掌科植物等,在夜間也能吸進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使被稱為“空氣中的維生素”的負氧離子濃度增加,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

2、有利于陶冶情操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綠色是美的化身。利用有蓬勃生命力的植物美化與裝飾室內空間,是任何其他物品都不能比擬的。多姿多彩的綠色植物具有自然美,變幻的美。植物的形狀、高矮、色彩會產生變化,使人猶如在美麗的大自然中。

此外,在人類的社會文化心理中,植物還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種作用。在各民族的文化中,很多植物都具有其特有的語言。梅花象征高潔,牡丹寓意富貴,文竹枝葉纖柔,溫文爾雅,象征永恒。龜背竹葉色深綠,葉形開闊,體現自由、豪邁之氣。

可見,不同的植物展現出不同的風情,寓意著不同的涵義,為居室增添了文化氣息。既可營造幽靜閑雅的氣氛,也可裝點出引人注目的景觀。綠色使我們的心靈得到美化,綠色使我們的情操得到陶冶。

二、室內綠色植物裝飾的功能

在居室綠化裝飾中,植物能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并有組織空間、調整空間布局、豐富居室空間層次等功能。

1、承接室內外空間的連續性

在綠化裝飾設計中,為了從室外到室內形成自然的過渡,可采用如下手法:在建筑入口設置盆栽,在門廊的頂部或墻面上作懸吊綠化,在門廳內作綠化裝飾等。還可以采用借景的辦法,通過玻璃窗,使室內、室外的綠化景色互相滲透、融合、聯系起來。

2、分隔、充實空間

在一些空間比較大的場所,如現代家居中的客廳,就可以利用植物對空間加以限定和分隔,可使原本功能單一的空間具有不同的功能,提高空間的利用率。可采用盆花、花池、綠色屏風、綠色垂簾等方法進行分隔。利用綠色植物分隔空間可以達到像家具、色彩、燈光同樣的作用。

3、提示、引導作用

通過綠化布置,具有觀賞性的植物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對活動方向起到暗示與指導的作用,是無聲的“指示牌”。例如,在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同功能區的過渡處、走廊樓梯的轉折處、臺階坡道的起止點,恰當的擺放植物可起到提示的作用。若用盆栽植物或吊盆植物采用線性的布置方式,也可形成“綠色通道”,引導人流走向。

4、處理空間死角

在室內裝飾布置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死角不好處理,利用植物裝點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樓梯下部、墻角、家具的轉角或上方、窗臺或窗框周圍等處,用植物加以裝飾,可使這些空間煥然一新。

所以,不論從生態的角度、保健的角度,還是從審美的角度來講,綠色對于我們的生存與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

綜上所述,在居家裝飾中,可以通過有創意的綠化設計,用各具美態的觀賞植物進行室內綠化裝飾,可豐富空間的層次,柔化建筑環境,營造出回歸大自然的氛圍;還可展現戶主的個性和住宅特色,創造出優美、溫馨的居家綠色環境。

保護綠色植物的標語1、打開藍天的窗,扣開青山的門,走進環保世界,共享美麗人生。

2、以法保護自然環境,以德創建社會文明。

3、植樹造林,美化家園;展現綠色浦東,維護生態環境。

4、植物青青,水也清清。路房園新,家也溫馨。

5、愛護大自然,建設美好家園。

6、用心靈播撒綠色的種子,用汗水犁出綠色的家園。

7、綠色,是自然之美,是心靈之聲,是人類的依靠。

8、世界因萬物而和諧,生命因綠色而美好。

9、保護藍天碧水,愛護生態家園。

10、讓綠色走進家園,使生命遠離污染。

11、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12、生命和綠色擁抱人類與生態共存

13、自然在身邊,保護在心中。

14、小草睡覺,請勿打擾。

15、保護環境,愛我家園。

16、多一份綠色,多一份健康。

17、請保護一草一木。

18、與綠色相約,與環保同行。

19、人生百年環保千秋

20、生命是樹,綠色是根。

21、花朵香又美,倩君不要采,留著大家看,美景常存在。

22、有了我--植物,家園才會更美麗。

糧食安全意義和重要性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土地集約利用;城市化;協整檢驗;脈沖響應;方差分解

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較快的速度發展,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經濟的快速增長引致了對土地的大量需求,導致建設用地急劇擴張、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嚴重威脅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2]。與此同時,城市土地卻存在低效利用的現象,未能實現精明增長[3]。因此,探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動態關系,正確認識城市化進程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作用機制,對于科學制定城市土地利用的指導方針與政策、加快推進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社會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1,4]。

目前專家學者已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驅動機制[5-9],以及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1,10]等重要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在技術手段應用方面多數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相關分析等數學方法來揭示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而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只能表現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之間的聯系緊密程度,并不解決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機制問題。因此深入探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過程與城市化進程的動態演進關系以及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城市化水平之間相互影響的動態機制,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作為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較高的資源約束型省份,江蘇以占全國1.07%的土地資源承載了10.08%的國內生產總值和5.78%的人口;有效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土地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6]。因此,筆者在構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改進的熵值法和功效函數法測度了江蘇省1985~2008年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城市化水平,應用動態計量經濟模型探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之間相互影響的動態機制,以期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 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江蘇位于我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介于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東瀕黃海,西連安徽,北接山東,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全省面積10.26萬Km2,境內河川交錯、水網密布,自然條件優越。江蘇省現轄13個地級市,下轄106個縣(市、區),其中27個縣級市、25個縣、54個市轄區,共有1039個鄉鎮。2008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626.23億元(1985年可比價),比1985年的651.82億元增加了15倍多;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9622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6924元;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5.49%,非農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超過90%。與此同時,江蘇省人均耕地面積卻從1985年的0.0741hm2減少至2008年0.0615hm2,人地矛盾十分尖銳[6]。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相關指標數據均來源于《數據見證輝煌―江蘇60年》、《江蘇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等,同時還參考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相關數據,從而保證了數據的可靠性與權威性。

2 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實證分析的目標是考察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具體分析方法包括:在測度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城市化水平的基礎上,運用ADF檢驗方法檢驗時間序列變量的平穩性,以避免時間序列不穩定而導致的偽回歸現象;采用EG兩步法和Johansen檢驗法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揭示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之間的相互關系;構建脈沖響應函數及方差分解模型,揭示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系統中一個變量的變化對自身以及其他變量所造成的影響。

2.2 數據處理

2.2.1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是指現期和可以預見的未來條件下滿足城市規模適度發展,以城市合理布局、用地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通過增加對土地的投入、改善經營管理等途徑,不斷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綜合效益的一種土地利用模式[6,11]。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是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情況的度量。根據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和可獲取性等原則,在借鑒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從投入水平、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利用可持續性四個方面構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指標體系[6,11,12],具體指標包括地均固定資產投資(億元/km2)、人口密度(人/km2)、地均道路面積(萬m2/km2)、人均建設用地面積(km2/萬人)、地均非農生產總值(億元/km2)、地均財政收入(億元/km2)、地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km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m2)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采用改進的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運用功效函數法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進行綜合評價[13],進而得到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改進的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主要步驟包括評價指標標準化處理、坐標平移、評價指標熵值計算、評價指標差異性系數測算、指標權重確定;用改進的熵值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不需要加入主觀信息,是一種完全意義的客觀賦權法,同時有利于縮小極端值對綜合評價的影響,比傳統方法更加有效、可靠[13]。測算結果表明,1985年以來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2.2.2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和農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主要體現在城市的發展壯大,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集中的社會進步過程,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和農村人口相對減少,城市數量的增加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經濟關系和生產方式的普及和擴大等方面[9,14]。根據城市化的內涵,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和可獲取性等原則,在借鑒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從人口城市化、經濟城市化、社會城市化和空間城市化四個方面構建城市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14-16],具體指標包括城鎮人口比重(%)、非農業人口比重(%)、人均GDP(萬元/人)、人均工業總產值(萬元/人)、非農產值比重(%)、每萬人大學生數(人)、每萬人擁有床位數(張)、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萬元/人)、人均擁有道路面積(m2)、人均建成區面積(km2/萬人)。采用改進的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運用功效函數法對城市化進行綜合評價[13],進而得到城市化水平。1985年以來江蘇省城市化水平總體上逐步提高,特別是1998年以后,其綜合指數提高很快,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

由于數據的自然對數變換不改變原有的協整關系,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對所有研究原序列取自然對數,分別得到LNULIU(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LNURB(城市化水平)[17]。

3 結果與分析

3.1 平穩性檢驗

在對城市化水平(LNURB)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LNULIU)進行協整分析之前,必須對其進行平穩性檢驗,即檢驗是否存在單位根。采用ADF檢驗時間序列LNURB、LNULIU的平穩性,從檢驗結果(表1)來看,ADF檢驗值-2.5583、-1.9635分別大于相應的臨界值,從而不能拒絕原假設(存在一個單位根),表明LNURB、LNULIU均為非平穩序列;對兩個序列做一階差分,分別得到ΔLNURB、ΔLNULIU,再進行ADF檢驗,ADF檢驗值-4.8121、-4.1557分別小于相應的臨界值,表明兩個序列的一階差分均為平穩序列。可知,LNURB、LNULIU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表1 江蘇省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序列ADF檢驗結果

變量 ADF

檢驗值 檢驗形式(C,T,L) 1%臨界值 5%臨界值 10%臨界值 結論

LNURB -2.5583 (c,T,3) -4.4983 -3.6584 -3.2690 非平穩

ΔLNURB -4.8121 (c,0,1) -3.7880 -3.0124 -2.6461 平穩

LNULIU -1.9635 (c,T,2) -4.4679 -3.6450 -3.2615 非平穩

ΔLNULIU -4.1557 (c,T,2) -4.4983 -3.6584 -3.2690 平穩

注:Δ表示一階差分算子,(C,T,L)中C、T、L分別表示單位根檢驗類型中包含常數項、趨勢項和滯后階數;

滯后期根據AIC和SC準則來確定。

3.2 協整檢驗

盡管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呈非平穩變化趨勢,但仍然可能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協整是指如果多個非平穩時間序列的線性組合能構成平穩的時間序列,則稱這些非平穩時間序列是協整的,從而說明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協整檢驗是揭示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一種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的方法[17]。兩個單整變量只有當它們是同階單整時,才可能協整;平穩性檢驗結果表明,LNURB~I(1)、LNULIU~I(1),滿足協整檢驗前提,可以進行協整檢驗分析。

協整檢驗方法主要有EG兩步法和Johansen檢驗,后者是Johansen提出的一種以VAR模型為基礎的檢驗回歸系數的協整檢驗方法[20]。筆者采用EG兩步法來檢驗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之間的協整關系。運用Eviews5.0軟件,用變量LNULIU對LNURB進行OLS回歸,得到回歸模型的估計結果 (方程總體效果較好,LNURB的回歸系數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令模型的估計殘差序列為et,采用ADF檢驗法對其進行單位根檢驗,通過多次試驗得到檢驗形式(0,0,1)的ADF檢驗值為-2.0802,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1.9572,因此可認為et不存在單位根,為平穩序列,意味著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為了使結論具有穩健性,筆者同時采用了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首先構建向量自回歸模型(VAR),依據AIC與SC準則確定VAR最佳滯后期為6;然后選擇滯后階數為5(協整檢驗選擇的滯后階數等于無約束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減1)進行協整估計,得到協整檢驗結果。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表2)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下存在一個協整方程,說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根據EG兩步法和Johansen協整檢驗,LNURB與LNULIU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具有長期的一致性。

表2 江蘇省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

原假設 跡檢驗 最大特征值檢驗

統計量 臨界值 相伴隨概率 統計量 臨界值 相伴隨概率

無 38.2929** 15.4947 0.0000 38.0991** 14.2646 0.0000

至多一個 0.1938 3.8415 0.6597 0.1938 3.8415 0.6597

注:**表示在5%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

3.3 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協整關系只反映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不能反映短期動態關系;為了進一步考察城市化(LNURB)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LNULIU)之間的動態關系,需要建立反映短期偏離長期均衡的誤差修正機制。由于城市化(LNURB)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LNULIU)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可以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即施加了協整約束條件的誤差修正模型。建立城市化(LNURB)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LNULIU)之間的VECM模型,具體如下:

(1)

公式(1)估計系數多數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且誤差修正項系數為負(-0.9623),符合反向修正機制,反映了變量之間的長期與短期關系。估計結果表明,長期均衡關系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短期波動影響較大,當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變化偏離均衡水平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之間的協整關系將促使其向均衡水平趨近,調整幅度達到了96.23%。滯后一期到五期的城市化水平變動對當期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具有負向影響,說明短期內城市化不利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但二者具有長期一致性。

3.4 脈沖響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可以確定系統內每個變量對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內生變量的變化是如何反應的,從動態上把握系統內變量的相互影響過程。為了分析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相互沖擊和響應效果,在城市化(LNURB)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LNULIU)的VAR模型基礎上采用漸進解析法計算響應函數的標準差,結合實際情況,筆者將響應函數的追蹤期數設定為12。

由脈沖響應函數的圖解結果(圖1)可知:當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分別受到來自其自身一個標準差單位的沖擊時,二者的反應差異較大。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對來源于自身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在沖擊期內的反應差異較大,起初迅速而劇烈,在第1期即達到最大值,之后一直到第5期一直下降,第6期略有回升,第7期達到波谷,隨后保持相對穩定、略有起伏的態勢,從第10期開始又略有增加(圖1a);城市化對自身的沖擊產生了持續的正向反應,并在第4期達到最大,但是沖擊幅度不是很大(圖1d)。

圖1 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對一個標準差的沖擊響應結果

在城市化的一個標準差的正沖擊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產生了負向響應,并在第2期達到了負向峰值,第4期轉為正向影響,隨后表現出相對穩定的正向響應跡象(圖2b)。由此可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之間存在長期的密切關系,在期初,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對城市化的響應有一個微調,并產生了負向響應,但從長期來看,城市化發展對促進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提高的正向拉動影響時限更長、更有效率。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沖擊對城市化的影響則相對較弱(圖1c),可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對城市化的影響不如城市化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大。

脈沖響應函數的分析結果表明,對于內生變量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城市化響應較弱;而對于內生變量城市化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反應則強烈且迅速,但反應程度起伏較大。因此,城市化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較顯著,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對城市化的貢獻相對較小。

3.5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把內生變量中的變化分解為對各分量的沖擊,從而給出對內生變量產生影響的每個隨機擾動的相對重要性的信息[18-22]。在VAR模型的基礎上,筆者構建預測方差分解模型,進一步研究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圖2)。

圖2 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方差分解圖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在第1期時只受其自身波動的影響,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影響程度在下降,到第12期時僅有41.56%(圖2a);而城市化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逐期增加,到第8期的時候超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自身成為影響其變動的主要因素,第12期達到58.44%,而且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圖2b)。城市化在第1期就受到自身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圖2c、圖2d),盡管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在前3期一直在增長,但僅達到45.53%,且從第8期開始保持在36%左右(圖2c)。

由此可見,將內生變量中的變化分解為對VEC的分量沖擊結果后,城市化的沖擊可以較大部分解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解釋水平達到了58.44%;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沖擊對城市化的解釋水平相對較低,解釋水平僅維持在36%左右。因此,城市化的沖擊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產生顯著影響,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對城市化的貢獻相對較小,這一結論與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的結論是一致的。同時,方差分解結果也表明城市化受其自身變動的影響保持在64%左右,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受其自身變動的影響達到41.56%。

4 結論與討論

在構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改進的熵值法和功效函數法測度了江蘇省1985~2008年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城市化水平,運用動態計量經濟模型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動態關系進行了探討。研究結果表明,1985年以來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城市化水平總體上逐步提高;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從長期來看,江蘇省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是同步變化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但短期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市土地資源集約化利用,短期波動向長期均衡趨近的調整幅度達到96.23%;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之間相互作用的效果存在明顯差異,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對城市化帶來的沖擊響應強烈,而城市化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沖擊響應較弱;城市化的沖擊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解釋水平達到了58.44%,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沖擊對城市化的解釋水平僅僅維持在36%左右。

上述結論表明,隨著江蘇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短期內其不利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但長期內促進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不斷提高,且長期的響應作用程度更顯著、更穩定。因此,在處理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關系時,應采取長期而非短期的策略: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強化規劃的整體管控作用,合理確定各類用地規模與標準,有效調控城市用地規模,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程度;注重城市內涵發展,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加強企業集聚,促進單位土地收益的增加,有序推進城市化進程;健全土地市場體系,加強土地利用監督管理,積極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注重城市土地內涵開發,確保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進而提升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英.城市化水平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關系實證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

[2] 吳郁玲,曲福田.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機理:理論與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2007,29(6):106~113.

[3] 段學軍,盧雨田,李慧,等.南通市城鎮建設用地擴展時空特征分析及模擬[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18(2):104~110.

[4] 王海鴻,常艷妮,杜莖深,等.建設用地擴張驅動力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22(3):75~80.

[5] 渠麗萍,張麗琴,胡偉艷.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變化影響因素研究[J].資源科學,2010,32(5):970-975.

[6] 許艷,濮勵杰,張麗芳,等.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發展時空差異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009,

45(6):810-820.

[7] Heilig, G K. Neglected Dimensions of Global Land-use Change: Relations and Data[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5,(20):831~859.

[8] Ramankutty, N, Foley, J A and Oiejniczak, N J. People on the Land: Changes in Global Population and Cropland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J]. Ambio, 2002, (3): 251~257.

[9] 余方鎮.城鎮化與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研究[J].開發研究,2005,(2):80~82.

[10] 翁翎燕,濮勵杰,文繼群,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及因果關系檢驗[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2):72-75.

[11] 彭建超, 徐春鵬, 吳群,等.長三角地區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區域分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2):103-109.

[12] 劉浩,張毅,鄭文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區域城市化的時空耦合協調發展評價[J].地理研究,2011,30(10):1805-1817.

[13] 鄭華偉.基于改進熵值法的耕地利用集約度評價[J].新疆農墾經濟,2010,(4):53~58.

[14] 劉耀彬,李仁東,宋學鋒.中國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1):105-112.

[15] 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2):78-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南市| 咸丰县| 舒城县| 鸡泽县| 汶上县| 明星| 万山特区| 华坪县| 砀山县| 巴南区| 怀安县| 定南县| 南充市| 峨眉山市| 南开区| 兰溪市| 葵青区| 寿宁县| 永安市| 六盘水市| 绥江县| 大足县| 阿坝县| 炉霍县| 修武县| 永兴县| 渝中区| 长白| 大兴区| 榆社县| 清苑县| 耿马| 门源| 长顺县| 商水县| 正阳县| 禹州市| 佛教| 彭阳县| 拉萨市| 泗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