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鄉統籌的概念

城鄉統籌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鄉統籌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鄉統籌的概念

城鄉統籌的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鄉金融協調發展 正能量 金融二元結構 統籌城鄉金融

一、我國城鄉金融發展的“二元結構”

金融二元結構即二元金融結構,是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抑制條件下金融體系的一種狀態,可以歸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大型國有銀行、商業銀行以及外國銀行的服務網點,形成了一個有限但卻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另一方面,小規模經營非正式金融組織,也是存在在金融體系中的。兩個方面組成了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構成的金融體系。我國城市與鄉村的金融發展存在的差距體現了城市、農村金融市場構成的“二元”結構的金融體系。筆者說的這種“二元”結構和通常意義上的二元結構是有所區別。從正式與非正式角度上看,兩者都存在著正式和非正式金融市場。但從城市和農村金融的發展來看,兩者之間無論是總量還是結構與制度都存在非常大差距,且兩者是較相對獨立的兩個體系,資金是不能自由地雙向流動的。筆者所指的中國城鄉的金融二元結構就是我國當前金融體系的“二元”狀態。

二、根據我國發展現狀必然性的提出統籌城鄉發展

(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需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才能基本實現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在21世紀初,我國制定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中的前面兩步已經得到了實現,國民生活水平已經總體上達到了小康?!翱傮w上達到了小康”,是有兩層平均含義的概念,第一層平均含義是總量的概念,GDP的總量比1980年翻兩番;而另一層平均含義是全國總人口人均GDP已超過800美元。兩個平均后面的,掩蓋了很大的矛盾和反差。這主要表現為:城鄉二元結構更為明顯;減小區域差距擴大并沒有好勢頭;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日趨惡化急需調整,即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背道而馳;國內發展與對外開發的關系也同樣急需理順。所以,這個總體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非常不平衡的。

(二)我們提出來的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的概念,指的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是所有國民都達到小康,不能僅僅依靠城市帶動農村,而更應該提高農民的收入

所以,我們將要在2020年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是很大的概念。而我國目前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低水平最主要還是農村小康建設的水平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全面和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不難理解,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三農”,實際上,“三農”問題成了“全面小康”的制約和“瓶頸”。必須通過重點解決“三農”問題,并且把“三農”問題納入整個國民經濟通盤考慮,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來解決。所以我國統籌城鄉發展的提出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而其深刻背景是城鄉二元結構。

三、關于城鄉金融發展非均衡化調控的政策建議

通過上文的分析,筆者認為要緩解城鄉金融發展非均衡化進一步擴大的態勢,解決“三農”發展融資的難題,促進農村經濟良好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制定與實施有利于農村社會經濟和農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全面貫徹落實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我們需要對已有的城鄉金融機構進行改革重組,積極科學的引導融資與現代化農業管理流向農村,促進“三農”事業發展,發掘城鄉金融在支持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中的潛能,大力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充分發揮城鄉商業金融的正能量

商業金融是一個多元化金融機構的統稱,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村商業金融主要包括了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等;而在城鎮就不一樣了,除了四大國有銀行代表的金融機構之外,還擁有近期發展興起的很多的新型服務性的機構。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廣大農村同時面臨著農業規?;a業化經營中的金融需求和面臨著農村工業化過程中工商業的融資需求,種養殖業大戶也極具融資需求,是農村主要的融資需求主體,現有的農村商業銀行很難滿足各類的融資需求。特別是在當下,勢必要強化城鄉金融機構的作用。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對所有金融機構的監管和管理,是確保城市和農村金融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必然能有效解決城市和農村金融發展的非均衡化。

(二)進一步加強農村合作金融服務體系

農村合作金融是指農戶門面臨的資金供給與需求嚴重失衡,為了更好的解決融資困難,并由農戶在自愿的基礎之上,自發組織起來的農村合作金融形態。農村合作金融實行民主管理,盈虧自負,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收入主要用于組織的發展;當然,也可以適當的分紅。筆者認為農村合作金融是適應我國“三農”發展的重要金融制度安排。

(三)關注農村政策性金融跟上時代的步伐

由國家或政府機構推出的政策性金融工具,不是為了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是具體負責具體實施政府指定的發展戰略,在經營范圍的法律限制,直接或間接從事一個特殊的政策性融資活動,充當政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作為宏觀經濟調控與管理的金融機構。要高度重視中國農業發展和農村政策性金融的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中國城鄉金融二元結構強度分析. 四川省農業經濟學會主辦,2009年05期.

城鄉統籌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反按揭;社會目標;和諧社會;新制度經濟學

當城鄉統籌改革方興未艾時,人們對于養兒防老的擔憂有所下降,但城鄉統籌并沒有消除對房價急劇上升的恐懼,于是,人們對養兒防老的擔憂突增。究竟怎樣解釋城鄉統籌、養兒防老和反按揭之間的因果關系,還找不到最好的解釋辦法和理論依據,次優的選擇是新制度經濟學的部分原理,首先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三者的關系,當新制度經濟學不能很好的解釋事物現象時,就足以說明新制度經濟學是不自恰的。

一、新制度經濟學原理的社會目標適用性縱覽

新制度經濟學是在與凡勃倫、康芒斯經濟學者研究的舊制度經濟學相比較而言的,從凡勃倫的制度分析――“本能”和“習慣”技術和禮儀“機器利用”和“企業經營”康芒斯的“集體行動”“交易”“法律調節”加爾布雷斯的“豐裕社會”、“新工業國”和“新社會主義”,再到科斯的“企業分析”“交易成本”“產權安排”威廉姆森的“組織縱向一體化”等,直至諾斯的“制度變遷”和近年來的“制度演化博弈”,這條發展路徑充分說明了新、老制度經濟學的血緣關系,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總體上是一脈傳承的[1]。沿著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發展路徑中的社會目標(相對于經濟目標而言),以及這個社會目標中城鄉統籌價值、養兒防老因素和反按揭之間的關聯成分,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和制度演化博弈中包含了大量的“制度因素”,其定義的“正式制度”是指各種憲法、法律、法規、規則以及經濟活動主體之間簽訂的契約等,必須由權威機構予以頒布實行,擁有國家強制力作后盾,一旦觸犯,會受到相應的懲罰;“非正式制度”通常被指為在社會發展和歷史演進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不為人們主觀意志所轉移的文化傳統和行為規范,包括意識形態、道德觀念、風俗習慣、行為準則、自行強制的操作規則等,非正式制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及選擇偏好,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令人不得不隨眾和隨大流。新制度經濟學也許在這一點上吸收消化了著名哲學家和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理論并加以發現” [2]。

20世紀80年代中期,諾斯等新制度經濟學家廣泛吸收了人類行為理論、社會學理論中最新發展的學科,結合產權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創建了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的基石,形成制度分析的基本范疇和分析框架,這就是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吸收人類行為學、社會學的有關理論就大大超越了古典經濟學或新古典經濟學涵蓋的領域和對問題的分析力、解釋力,極大的拓展了經濟學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力度和深度,當科斯本人及威廉姆森、張五常、德姆塞茨、阿爾欽、諾斯等經濟學家僅僅把目光集中于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分析等所謂主流經濟學認可的研究領域時,新制度經濟學將如何解釋個體的逆向選擇問題?又怎樣解釋“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令人不得不隨眾和隨大流”的社會現實?我們認為新制度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等主流經濟學相比本質變化可以概括為: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領域使社會目標取代經濟目標成為主旋律,實現由經濟目標主導向社會目標主導的回歸,當然社會目標中一定包含經濟目標,那么我們就要用新制度經濟學具體分析其社會目標中城鄉統籌、養兒防老和反按揭之間的血緣命脈,以此衡量新制度經濟學是否是自恰的。

二、新制度經濟學對城鄉統籌、養兒防老和反按揭的解釋

1.新制度經濟學對城鄉統籌發展的闡釋

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制度變遷理論,是從新古典正統理論那里繼承了市場、供求、邊際主義、生產要素等概念,是古典、新古典統經濟學的揚棄,當新制度經濟學分析市場的有限理性和制度變遷相結合的原理時,他們就注重了整個社會變遷的“和諧”過程,準確地說是“自然過程”,因為“自然過程”往往是“和諧的”(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新制度經濟學把經濟學引向了社會化的方向,指出制度和政府支持對市場運行的重要性足以解釋為什么城鄉統籌改革是在國家的推動下產生的“自上而下的”的經濟變革形式,這種變革符合法國學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連綿帶”概念,這個概念就是城鄉統籌的核心所在,“經濟制度的組成和轉變只能在選擇政府的基礎上作解釋,現在制度的存在都是在局限條件下人們選擇的結果,……中國的整個產權制度結構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盵3]

新制度經濟學在勉為其難地解釋了鄉統籌發展的政府作用和制度變遷的必然,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中國現實中“三農問題”、城鄉發展尋求突破的現實,但研究發現,城鄉統籌不僅僅包含經濟目標,恰恰相反,是為了尋求整個中國社會城與鄉村和諧的社會目標,這個目標中包括經濟繁榮、政治文明、文化發達、精神富足的“四化社會”,四大直轄市統籌改革試驗的不同重點卻被一個城鄉統籌吸納了所有需要積極融合的要素。對此,新制度經濟學如何解釋城市反哺農村?如何解釋有差別、分階段、分層次性的城鄉和諧?又如何解釋農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非經濟、非理?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視角是大市場,甚至不自覺的以城市的市場為模板,企圖把農村拋除在新制度經濟學解釋的范疇之外。這不得不說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缺憾。

2.養兒防老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社會問題解釋的盲區

新制度經濟學立足于西方社會,西方社會對于養兒防老的概念幾乎等于零,在中國社會中卻遠遠無法解釋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角色(注意不是作用);從心理學角度講,老人的主觀幸福感與擁有的財富、金錢并不成正比,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之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卻往往得不到滿足,秉持“養兒防老”觀念的老人,一旦社會角色發生轉變,如退休、失去工作,就會有權利喪失的失落感,自卑感、孤獨感等負性情感隨之而來,他們會希望從兒女身上得到補償?!胺钦街贫取敝械牡赖掠^念、行為準則當然能夠涵蓋“養兒防老”這個習俗,然而“養兒防老”在很多場合、很多領域、很多過程、很多作用上都遠遠高于市場對社會的推動力,新制度經濟學的意識形態、道德觀念、風俗習慣、行為準則、自行強制的操作規則等只不過是為了其制度的決定性作用作鋪墊,并非是適時分析歷史現狀、社會現實的,只是理論本身的需要而已。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如一些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奴隸制廢除,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們的意識形態發生了變化,認為奴隸制不符合人性,與‘天賦人權’相悖;受文化的自身影響,社會習慣自身發生的變化”[4]。中國社會的“養兒防老”屬于哪種社會價值目標?我們用制度經濟學自然無法斷定,“一方面,經濟學仍舊是非歷史的;另一方面,當涉及歷史、社會關系和現實的矛盾時,經濟學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不同的文化和政府為中心的解釋”[5]。養兒防老就是典型的歷史、社會關系和現實矛盾的交集節點,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任何正式制度、法律法規、市場經濟規律,這就是為什么新制度經濟學解釋“養兒防老”時總是蒼白無力,這也證明了新制度經濟學的不自恰。

3.新制度經濟學與反按揭誰解釋了誰

新制度經濟學與反按揭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經濟學家們又是怎樣求證的,它們之間的經濟學原理是什么?是交易費用原理的運用還是制度變遷的需要?是產權經濟學的使然還是非正式制度的推動?新制度經濟學怎樣給與解釋?“反按揭的內涵‘按揭’一詞,對今天的廣大消費者來講已不陌生,它是一項在消費者購買商品房等高檔消費品時,只要預付一定比例的首付款,即可擁有該消費品,剩余款項由銀行支付,消費者在約定年限內按月向銀行歸還一定數額貨幣的貸款業務……,在約定的年限內,消費者仍享有該房的正常居住權,期滿后銀行擁有該商品房的所有產權,并進行處置,從中賺取利潤的一項特殊的信貸業務?!盵6]由此可見,反按揭的經濟學原理是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市場經濟原理的運用與拓展,當然新制度經濟學也能對此分析,但這不能說明示新制度經濟的本身理論結構的自恰性,倒是一種繼承性。這就無法證明新制度經濟學在解釋反按揭時是自恰的。如果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那么反按揭難道比按揭的交易費用更高?金融機構反按揭的實際交易費用(耗費和盈利)并不比按揭的金融機構在交易費用方面有很大改善,那么為什么還要推行反按揭呢?中國的現狀是起源于、適應于西方社會的新制度經濟學能解釋的么?我們只能認為起碼在中國新制度經濟學解釋反按揭時也存在著不自恰。

總之,新制度經濟學分析城鄉統籌、養兒防老和反按揭時是不自恰的, “中國經濟學發展的現實迫切需要我們的經濟學家重新考察世界上一切有利于經濟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達到功能最優的理論,不僅在于資源配置方面,也在于生產關系方面?!?[7]

作者單位:重慶文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黃少安,張衛國.新老制度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比較――從“本能、習慣”到“交易成本”[J].江海學刊,2006,6:53.

[2]劉學強.新制度經濟學的解釋力[J].特區經濟,2001,5:47.

[3]李重芬,徐元康.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與中國經濟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01,7:43.

[4]王寅.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進展[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1998,6:13.

[5]張紅鳳,高歌.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缺陷[J].國外理論動態,2004,4:33.

城鄉統籌的概念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城鄉關系;“城鄉一體化”;城市化

1.在現實實踐基礎上,重新解讀有關城鄉發展問題的概念

縱觀我國社會發展的歷程,自從城市產生以來,城市與鄉村的關系問題始終是貫穿社會發展的主線。城市與鄉村即使在二元分割體制下一直都維持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政策的關注點不同,導致二者發展程度的差異。

“城鄉一體化”,通常指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體制機制、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規劃上協調、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是對早期“城市化”內涵的具體化、明確化和時代化。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城市化”的片面理解,使得其內涵發生了質變,“城鄉一體化”的提出無疑使“城市化”的真正內涵得以詮釋?!俺青l一體化”是一個問題、兩個方面,或者說一個題目、兩篇文章。既要注重在“鄉”字以外做文章,堅持推進城市地區的“城市化”、“工業化”,更要緊緊圍繞“鄉”字做文章,積極推動農村“城市化”、“工業化”。

2.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對策研究

(1)堅定不移地推進大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充分發揮城市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中外城市發展史證明,大城市有著難以替代的規模效益、聚集效應和輻射功能。1在處理城鄉發展中,城市經濟改革發展應占主導地位,這是由城市化歷史的一般規律決定的,城市化水平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所以要繼續堅持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重點建設省轄市,帶動縣城的發展?!俺青l一體化”并不是要重農抑城,依然要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為城市建設提供勞動力。實際上,“膨脹病”和大城市并無必然聯系,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為因素、管理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把發展重點放在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上,放在提高城市質量、提高城市的現代化水平上。要轉移、壓縮、改造傳統產業,擴大先進產業與產品的創新與發展,培育大城市富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帶領中國經濟走向世界,走出一條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2)著眼整體規劃,統籌城鄉資源。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和布局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前提。“城鄉一體化”是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形成城鄉互動共進、融合發展的格局。

2.1 破除體制障礙,構建長效機制

總書記強調:“推進體制創新,是解決經濟社會諸多矛盾和問題的必由之路,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2”制度的不健全不合理是城鄉二元體制長期存在的關鍵。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為順利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措施增添動力和活力。立足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逐步建立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繼續深化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就業制度、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做到“城市規劃”向“城鄉規劃”轉變、金融組織向農村整合、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產業發展向農村輻射、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項目,加強事前指導、事中服務和事后問效,切實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

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它不僅對土地資源配置及其效率具有重大影響,而且對農村社會穩定和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影響。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必須在政府的主導作用下,堅持科學發展、社會和諧,遵循國家對土地管理和利用的規律。1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完善農村,同時要健全耕地保,護制度,合理開發建設用地和非農產業用地等。

2.2 加大市場運作力度,實現城鄉產業均等化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理應是農村經濟的支撐,它是農村經濟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決定著農村經濟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工商業為滿足城鄉人民需要提供各種消費品,工商業、服務業是城鄉積累資金的主要來源。我國實現社會主義農村農業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多種產業。1)實地考察當地的能源、資源、勞動力、交通等因素,積極引導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在當地投資興業,逐步做大做強,適度發展企業群;2)根據農村建設發展的需要,鼓勵城鄉居民探索建立投資有限公司,引導集聚社會資金建設農村;3)提高農村原有的農藥供藥商科學管理的能力;4)對農業實行公司制改革,公司制農業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趨勢。建立以農業公司為主導,以廣大農民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 向,集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的生產組織形式,不僅可以有效地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而且農民可以通過自辦或入股農業公司成為企業股東。

參考文獻:

[1] 閻書欽. 從機械化到工業社會――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知識界對工業化內涵的闡釋[J]. 河北學刊,2008,(01).

[2] 李懷. “城中村”研究的三種視角[J]. 廣東社會科學,2006,(03).

[3] 張永誼. 切莫誤讀“城鄉一體化”[J]. 中國發展觀察,2010,(09).

城鄉統籌的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有效途徑

解決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是解決人的問題,如何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解決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問題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根本和主要立足點。因此,新城鎮化進程要以人為核心,以提高公民素質為目標,這需要更好更快地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

一、“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概念理解

1.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則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

2.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換是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村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新城鎮化進程中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意義

首先,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有助于加快新城鎮化進程,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必要性研究,新城鎮化進程中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有效途徑和策略為實現教育一體化和教育公平提供理論基礎。其次,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的實現,有助于我國在城鄉教育公平和教育均等方面的發展,為真正實現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奠定基礎。最后,通過系統研究,可以為城鄉教育一體化改革提供思路和指導,促使城鄉教育和諧發展。通過對遼寧省城鄉一體化進行實證分析,對今后統籌遼寧城鄉發展,縮小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順利實現城鄉一體化具有重要的實踐參考價值。把握城鄉教育一體化的規律,駕駁發展趨勢,對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促進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新城鎮化進程中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有效途徑

1.新城鎮化進程中牢固樹立城鄉義務教育整體發展理念

新城鎮化以實現城鄉一體化為目標,因此,義務教育要整體發展,把握當前義務教育發展的速度與規模,處理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復雜關系,正確對待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少數人利益與多數人利益之間的關系,確保城鄉義務教育的公平發展。

2.新城鎮化進程中提高農村教師隊伍整體水平

城鄉教育一體化要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關鍵是學校均衡,學校均衡的關鍵是教師均衡??梢圆扇∵x派城區教師到農村支教、建立縣域內教師城鄉崗位定期交流制度、區域內骨干教師巡回授課等措施推進教師城鄉交流,提高農村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

3.新城鎮化進程中從財力上確保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公平發展

城鄉統籌的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小城鎮規劃建設、城鄉統籌發展、協調發展、科學發展觀

農村與城市是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和促進的,農村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而就目前而言,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嚴重的二元結構,城鄉分割,差距不斷擴大,“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局限于“三農”內部,“三農”問題無法解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實行城鄉統籌,而小城鎮規劃又是城鄉統籌的重要環節,因此本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小城鎮建設的發展重新定位,把城鄉統籌作為促進小城鎮能否科學發展的重中之重,提出小城鎮建設應與轄區、農村(包括農業)統籌考慮,并在城鄉統籌的大背景下,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促進城鄉互動、村鎮互動、工業、農業互動、帶動小城鎮的健康、穩定發展。

1、城鄉(村鎮)統籌發展的重要性

1.1城鄉統籌發展是小城鎮建設的內在需要

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收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堅持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五個統籌”是其根本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又擺在“五個統籌”的第一位。同時小城鎮的統籌建設也是實現城鄉統籌的基礎和主要環節,只有在解決好小城鎮的村鎮統籌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實現城市和農村的統籌,使城鄉接合、村鎮結合,促進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不斷發展。

1.2 城鄉統籌發展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有力保障

城鎮化是以農村人口比例下降和城鎮人口比重上升為表征,以產業結構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社會結構從農村社會構成向城鎮社會構成,人類聚居場所從農村空間形態向城鎮空間形態的轉化為本質的多元演進過程。

城鎮化必定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以就業崗位增加為前提,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流動。

中國城市的發展已離不開農民進城。①在城市快速發展下,大量農民進城已成為必然趨勢,大量人口滯留在農村只能造成勞動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和閑置。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城市不僅僅是產業聚集中心、政治中心和地區發展引擎,而且是人才中心、教育中心、知識創新中心,以現代城市的豐富多彩吸引農村人口進城。因此,統籌城鄉發展,不僅可以促進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推進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升城鎮集聚產業和吸引人口的能力,更能夠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1.3 城鄉統籌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是落后地區,農民是弱勢群體,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三農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依靠原始的以農業促進農業、農村帶動農村的單一模式,應突破城鄉分割的體制和發展失衡狀態,突破制約城鄉發展的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統籌謀劃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②,實現城鄉資源共享、產業互補、市場互動、人力互助。必須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徑,以此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1.4 城鄉統籌發展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途徑

1954年,劉易斯創立了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模型,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概括為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建立了兩部門的經濟發展模型,奠定了無限勞動力供給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基礎[1]。就目前而言,城鄉二元結構,是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過程有的歷史現象。長期累積而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和制約。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改變和擯棄過去那種重城市、輕農村,“城鄉分治”的觀念和做法,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鄉之間的樊籬,以城市帶動農村,以工業促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平等和諧的城鄉關系,進而實現城鄉一體化,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2、小城鎮建設

小城鎮是一個區域性概念,從狹義的小城鎮概念出發,小城鎮既有城市的特征,又有鄉村的特征,位于農村之首、城市之尾。與農村和城市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點;構成村鎮體系的小城鎮最大的特點是建立在周圍鄉村的基礎上,它的形成、發展與周圍鄉村發展的特點,乃至興衰有著密切的關系。小城鎮經濟的發展也帶動著鄉村的建設,日益配套的文化、教育、衛生、娛樂等設施,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精神生活,提高了農民的素質。小城鎮的發展是縮小城鄉差別的重要因素。是聯結大中城市和農村的橋梁。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是我國加快城鎮化步伐、解決“三農問題”、也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一個戰略性措施。規劃好小城鎮建設是這一戰略措施的重要環節。

2.1 國外小城鎮建設

國外的小城鎮建設多注重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下面以幾個在小城鎮規劃會中比較成功的國家為例,分析這些國家在小城鎮建設的先進經驗和理念。

2.1.1 美國小城鎮追求個性

美國在小城鎮建設中有四條基本原則:一是盡可能滿足人的生活需要,注重功能;二是充分尊重和發揚當地的生活傳統;三是最大限度地綠化和美化環境;四是塑造城鎮不同的特點和培育有個性的城鎮。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非常注重環境建設,為小城鎮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發的社會經濟環境,在美國,千城一面、萬鎮雷同的現象是沒有的,這也正是我們在小城鎮建設中所應借鑒學習的

2.1.2 英國小城鎮更多的考慮小城鎮的發展擴張

相對于周圍的農田而言,英國的鄉村居民點、小城鎮都是很小的,它們有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張。例如倫敦以北的一個小城鎮,由于是農業區,所以在規劃時就特別考慮了它們擴張時可供選擇的地理方向,并且經過深思熟慮,以保護高質量的農田。同時,特別注意小城鎮或村莊的發展潛力,當地的居民也積極參與到小城鎮的規劃建設中,由于人們熟悉小城鎮和鄉村居民點各個規劃要素的尺度、布局和功能,因而也更加關注小城鎮和鄉村發展所引起的自然災害等,這樣就使得城市規劃與實際有機結合,更有利于規劃的實施、運作。

2.1.3 日本發展小城鎮縮小城鄉差別

日本國土廳要求在制定村鎮綜合建設規劃時,最初應把縮小城鄉差距作為規劃的主題, 以后再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分階段地調整主題, 這種作法不但明確了不同時期的規劃方向和實現目標,而且還有利于提高規劃水平。

日本中心城鎮人口密集而中小城鎮及農村地區人口過疏,這是日本建筑界所面臨的三大難題之一,相對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日本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這時日本的城鄉差別加大,城鄉二元化趨勢明顯,小城鎮沒有發展反而萎縮。7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開始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小城鎮具體開發建設過程中,注意保護農民的收益,對農產品實行限產,對價格實行保護,逐步縮小了城市和農村的差距。

2.2 我國小城鎮建設

2.2.1 我國小城鎮建設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一直把發展重心放在城市的自身建設上,而忽略了小城鎮以及鄉村的發展,因此造成了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城鄉二元結構明顯的局面,城鎮發展為農村勞動力跨區域流動量的不斷增加創造了條件,但是小城鎮建設力度不夠,持續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難度加大[2]。雖然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規模都有很大發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有顯著的提高,但城鄉差距卻越來越明顯,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視了農村自身的發展以及農村和城市的融合。如果說,以往發展大中小城市,是在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下運行的,始終沒有顧及“三農”問題的解決,甚至是以損害“三農”為代價;那么,當今的小城鎮建設就應將“三農”問題的解決作為完善我國小城鎮建設的著眼點。

近年來,我國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如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不均衡,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業基礎比較薄弱,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后;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相關政策和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等。

2.2.2 小城鎮建設問題的解決辦法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戰略③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所指出的“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當前我國“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從黨的十六大報告的體系看,關于加快城鎮化進程的要求,都是結合著繁榮農村經濟的內容提出來的,小城鎮規劃建設離不開和它相互關聯的縣域、村莊的規劃,也就是城鄉統籌發展,縮小貧富差距。

城鄉統籌、城市帶鄉村是世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共同規律。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都經歷過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大量農村居民變成城市居民,城鄉發展差距變小的發展階段。我國經過30年的改革與發展,城市先發展的優勢越來越明顯,發展能量越來越大,城市有義務也有能力加大對農村帶動的力度,城市帶農村完全能帶出“雙贏”的結果。

堅持科學發展觀

在城鄉統籌的基礎上小城鎮建設應該走科學發展的道路,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于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由此可見,小城鎮建設問題的解決必須堅持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落實城鄉統籌的發展戰略。

3、小城鎮建設與城鄉統籌的融合

小城鎮由鎮區及其行政管轄的村莊組成,小城鎮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各中心村、基層村的協調有序發展,統籌小城鎮的村鎮發展,首先應該在村鎮體系的規劃上做足文章,謀求村鎮建設的協調發展,力圖使區域村鎮的互補性、協同性、融合性在發展中的整體效應最大化,改善村鎮發展中的不合理關系,重視調控村鎮發展的協同關系,提高村鎮空間的組織化程度,其實施途徑應該是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均由不同容量、便捷的現代化交通、通信設施和適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設施連接在一起,形成和諧的網絡型城鄉復合系統,使城鄉居民在具備現代化和網絡型基礎設施的前提下共享現代文明。[3]。

小城鎮建設的統籌發展應遵循以下幾點:

3.1 地域空間的統籌管制

為協調村鎮建設與村鎮用地的關系,引導城鎮各項用地建設,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對小城鎮進行空間管制區劃,將轄區范圍內用地劃分為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三類空間管制分區。各類管制分區應在城鄉統籌的大背景下嚴格界定,對位于城市與村鎮邊緣地帶的用地,則在進行空間管制時應盡可能多的考慮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聯系,分析城市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和基本農田的相互關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在總體功能合理的前提下,進行用地的嚴格管制與分區。

3.2 基礎設施的統籌完善

城鄉二元結構明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小城鎮基礎設施落后,城鎮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小城鎮和鄉村發展的“瓶頸”。村鎮基礎設施的完善則是縮小城鄉差距的有利手段。工作中,要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具體應做到:

3.2.1 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鎮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對“三農”的扶植力度,指導統籌鎮域村鎮體系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

3.2.2 村鎮之間基礎設施要合理化,小城鎮在供水、燃氣和公共交通等方面進行一體化布局,由城鎮聯網輻射提供服務,實施城鎮支持農村,在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的組織中,自組織自平衡為前提下,實施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在城鄉一體化系統中統籌解決。農村的燃氣要充分考慮發展利用沼氣的可能。

3.2.3 小城鎮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應按照規劃合理、配置適度超前,并通過規劃引導適當超前進行建設,堅持基礎設施先行帶動開發建設的原則以吸引外部投資進行小城鎮的開發建設。

3.2.4 按上述原則爭取周邊互動區域的資金,把小城鎮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納入上一級和更上一級規劃組織結構中的城鎮統籌項目。

3.3 交通統籌協調

城鄉統籌發展的本質在于強調城鄉之間的聯系。羅杰?特蘭西克在圖底關系理論及聯系理論中,認為城市空間是“圖”,鄉村及生態空間是“底”,認為“圖”與“底”通過一些“聯系線”可組織成一種關聯系統和一種網絡,這些“線”可以是交通線等實體要素,也可以是信息、技術、資金等虛體要素??梢?,統籌城鄉發展,道路交通規劃至關重要。[4]

我國小城鎮交通發展的技術標準、發展規劃、投融資政策、補償機制等方面均存在與推進統籌城鄉發展不相適宜的地方,現有道路網絡及其發展規劃都是在原有城鄉二元化的條件下形成的,因此在交通統籌協調方面應重新做全面的規劃和建設。

交通統籌與政府的扶持密不可分,做好交通統籌協調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建立健全國家對統籌小城鎮交通發展的財政補償機制,使小城鎮的交通能真正與城市交通接軌,實現交通統籌。

其次,為統籌小城鎮交通發展的先行區提供更優惠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只有通過政策扶持,加快先行區的建設步伐,才能為全國的小城鎮樹立榜樣,進而帶動所有小城鎮交通的統籌發展。

最后,將城市與城鎮的交通規劃做統一部署,規劃之間不再脫節,不再不相關聯,成為有機整體。

3.4 生態環境統籌建設

在生態環境的統籌建設上,遵循生態化原則,按“節約能源、資源、無害化、無污染、可循環”的方式大力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循環經濟理念為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做保障,以組織產業鏈為手段,遵循“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新經濟增長模式,按節能、降耗、減排進行生態環境保護,自組織、自調節、自平衡。

同時既要搞好規劃,又要搞好建設,既要治理,又要提高城鎮居民保護環境意識,將城市與城鎮生態規劃緊密結合,使生態環境建設又好又快的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保護生態環境,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5 防災、抗災、減災、救災的統籌安排

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的減災工作方針。建立健全綜合防災、抗災、減災、救災預警機制和相應的組織機構,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尤其是城鎮、鄉村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識。以現代化的手段向小城鎮居民宣傳防災減災的重要性與方法,依靠科技之力進行科學防災,推進綜合防災、減災和救災事業,對城市與村鎮的防災減災設施進行統一安排、統一部署,使城鎮防災體系一體化、網絡化。

3.6 公共衛生體制的統籌協調

強化政府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衛生醫療體系。加強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整合現有資源,建立健全疾病信息網絡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加快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改善鄉村衛生醫療條件,積極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行對貧困農民的醫療救助。解決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的尷尬局面,逐步縮小城鎮公共衛生體制的差距。

3.7 社會教育的統籌部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吴桥县| 甘孜县| 剑河县| 庆云县| 崇义县| 陆良县| 洛扎县| 武清区| 普兰县| 宽甸| 广平县| 乾安县| 嫩江县| 丽水市| 永春县| 嘉兴市| 讷河市| 邯郸市| 中宁县| 临沧市| 宜昌市| 沭阳县| 文安县| 龙里县| 海阳市| 杭锦旗| 温宿县| 普宁市| 光泽县| 皮山县| 婺源县| 和顺县| 岐山县| 栾川县| 临城县| 三门峡市| 桦南县| 大竹县| 肥西县|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