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社會多樣性的重要性

社會多樣性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會多樣性的重要性

社會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關鍵詞:營林技術;重要性;植物多樣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S73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55

隨著林場改革的不斷推進,私有林場的營林成為林場經濟收益的關鍵技術。近年來,每年私有林場營林面積不斷增長,豐富了林場植物種類,使得植物多樣性表現較為明顯,對大環境來說,也起到保護生態的作用。

1 現代營林技術的重要性

隨著林業改革的進一步實施,現代營林技術是林業經營的關鍵技術,對促進林場經濟效益的提高,林場多種經濟樹種的布局起到直接指導作用。從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林場的營林布局各不相同,但對于植物多樣性保護起著重要作用,在豐富林場植物的同時,對植物保護、環境保護起到生態保護作用。另外,像馬頭國有林場,營林以杉木和馬尾松為主,其目的是培育杉木、馬尾松以及鄉土珍貴樹種為主[1],這樣的營林重點,同樣能夠對地方樹種保留生存空間,是保護植物多樣性的又一例證。因此,現代營林技術從單純的營林經濟性逐漸過渡到營林生態性和營林社會性轉變,是林場經營的生態轉變和社會職責轉變。這種以保護植物多樣性為主的營林技術是現代林場營林的主題。

2 現代營林技術中的植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2.1 植物病、蟲害的科學防治

林場營林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林病害、蟲害,而且時常會發現次要植物出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蟲害。此時,進行病、蟲害的科學防治,采取必要措施來挽救這些植物的生命則成為現代營林育山的又一責任。這種責任的驅使過程同樣是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過程。營林工人應該注重平時的細心觀察和及時上報,配合管理人員進行積極的病、蟲害治理。科學防治就要從生態角度、經濟角度和社會角度進行綜合立意,以提產量為目的,以保證植物成活為標準,以提高綠地面積為責任,并且要保持可持續化利用理念,以增加涉危植物生存空間為使命來進行營林的病、蟲害防治原則。總結多發性病、蟲害的發生原因和傳播途徑,轉變治理理念,從源頭進行切斷,從而實現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科學防治方案。同時,在進林營林前期,要做好林木自身的檢疫工作,以保證林苗的健康,避免治理的經濟投入,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對林下植物多樣性同樣起到保護作用。

2.2 林場有目的性的混交營林

混交營林是現代營林技術應用較為廣的模式之一?;旖涣譅I林,本身就豐富了林場的樹種類型,有效利用了喬、灌木的高低差別,將林場垂直空間利用率上大大提高。而且混交林在經濟效益上更好,病死株損失率少,不同種植物間的病蟲傳染概率大大下降?;旖涣衷诮洕譅I林中應用十分廣泛?;旖粻I林過程,能夠擴大林場生態群種類,改變植物結構,對于豐富植物多樣性有直接作用。營林混交林的原則首先要根據陽光分布選擇合適的林木種類。其次要根據垂直空間結構進行營林,最后還要根據立地條件進行營林植物選擇。因此,不同林場根據林地的現有條件,要有目的的進行科學營林,增加混交林的面積,對于緩解營林風險具有一定的意義。有目的的混交營林后,還要配以科學的水肥管理和防災減災管理,促進混交林的快速生長發育,縮短混交林育林周期,提高林場的經濟效益。

2.3 推廣不煉山營林

2003年張運根[2]在對將樂國有林場進行研究中,對營林過程中是否煉山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與對比。結果表明,不煉山營林對植物多樣性保護起到重要作用。不煉山植物種類多,林中動物種類多,綠地面積大,經濟再投入小。由此可見,現代營林技術中,采用不煉山營林,更能夠實現林場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意義。推廣不煉山營林技術,能夠保證林場綠地不被破壞,保土保濕,促進小生境的和諧統一。而且林中有益動物多,在一定程度上對病、蟲害起到生物防治作用,能夠更好地促進林木的生長發育,提高林木產量和質量。

2.4 營林除草要保證綠地面積

現代營林中,為了提高營林的成活率和質量,多采用林下植物人工全鋤或是藥物噴灑全除。這種做法雖然收到了較好的成效。但是,從國家綠地保護方向出發,從生態角度出發,又是相背離的。因此,在解決矛盾時,必須從矛盾點入手,進行綜合考慮。找到兼顧的方法才行。目前,最好的做法是容易寄生對營林樹種有損害的蟲類植物將其全除,處于涉危狀態的植物加以保護,對于不影響營林樹木生長的植物加以保護,對于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植物加以保護等。這些措施要綜合考慮,兼顧經濟、生態和社會三者,才是營林除草的同時,保護植物多樣性。

2.5 營林需要有計劃的封山育林

有計劃的封山育林,可以降低人、家畜對于林地植物多樣性的破壞,促進林地植物生長,保護林地植物多樣性。所謂的有計劃封山就是在林木生長的重要時期采取的管理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林中植物的生長。保護林中所有生物的繁衍生息,促進營林中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真正落實。

3 總結語

現代營林技術中,植物多樣性保護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是林場生態環境穩步提升的重要措施。因此,無論是國有林場還是私有林場,都必須以植物多樣性保護為己任,在營林過程中真正落實,才能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促進生態效益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專刊.福建省順昌路馬頭國有林場[J].福建林業技術,2010,(03).

[2] 張運根.將樂國有林場可持續營林技術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03,(03):102~104.

[3] 嚴麗蓉.淺論植物多樣性保護中營林技術的運用[J].中國農業信息月刊,2014,5:49-51.

社會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以市場經濟和信息傳播全球化為重要標志的全球化浪潮沖擊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全球化弱化了文化的邊界,也帶來了新的沖擊,如何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成為一個緊迫的課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與文化多樣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的定義及其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寬泛,包括以下方面: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與長期以來用于行政性、地方性規范性文件和學界探討中的“民族民間文藝”、“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同義。

2005年10月第3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中,“文化多樣性”被定義為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在他們內部及其間傳承。文化多樣性不僅體現在人類文化遺產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表達、弘揚和傳承的多種方式,也體現在借助各種方式和技術進行的藝術創造、生產、傳播、銷售和消費的多種方式。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文化多樣性對于人類來說,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薄妒澜缥幕鄻有孕浴愤@樣表述多樣性文化的重要性。然而,當芭比娃娃成為全世界小女孩夢寐以求的玩具時,達斡爾族的哈尼卡紙人玩偶開始漸漸“失寵”;當好萊塢的大片、NBA的球星紅透亞洲時,這些國家的部分傳統劇種、民間體育卻面臨瀕危。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從經濟向各個領域擴展,傳統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缺乏保護而破敗,民間藝術由于資金缺乏、保護不力而后繼乏人。

新加坡新聞、通訊與藝術部部長呂德耀說,在如今的開放社會中,文化發展卻面臨著消極的影響。借助互聯網、進口大片這些渠道,西方的理念正沖擊著傳統價值觀。不丹內政與文化事務大臣明朱爾·多爾吉在第十一屆亞洲藝術節上表示:“面對全球化的浪潮,我們必須全力保護好我們的身份,而保護好我們身份的唯一辦法就是存續和弘揚我們的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二戰中,人類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了無情地破壞和殘酷地摧殘。二戰后,世界各國政府開始普遍關注文化遺產的保護。1954年聯合國專門就“戰爭狀態下”如何保護文化遺產,通過了一個國際性的海牙公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際社會逐漸接納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的國際公約和,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于2003年10月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6年4月正式生效。

為了復興各國傳統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鼓勵世界各國政府以各種手段和措施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手段和措施包括官方承認、法律保護、減免稅收或提供補助等,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群體或個人給予激勵,并且政府還將通過各種節日或電視宣傳活動來強化保護措施。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103個國家作出的調查,大多數國家開始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并把它納入到國家發展的戰略之中。

然而,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損害、破壞和不斷消失的嚴重威脅,尤其是亞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威脅的程度正在不斷加深,并且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陷入商業化的誤區。如何有效保護中國等亞洲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面臨許多挑戰。

三峽大學的陳廷亮和中央民族大學的張磊就湘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瀕危狀況及保護和傳承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認為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沖擊和消解十分嚴峻。時代的進步、多元文化的沖擊、傳承人的銳減和因為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財政困難與保護意識的欠缺等因素而導致的保護機制的脆弱,都在加速湘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危與消亡。他們通過深入調查發現,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雖然很豐富,但其瀕危和消失的速度是十分驚人。民族語言的瀕危使湘西少數民族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或絕跡;傳承人的不斷減少和老齡化使湘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危機;工業文明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使湘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飛速消解;學校教育與民族民間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之間存在著斷層;“重申輕保”、“保護性破壞”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田青則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對民族音樂的出路進行了思考。他認為,無論是民族器樂還是民族聲樂現在都面臨著巨大的困境。民族音樂要堅持民族化、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我們的音樂不但要和國際接軌還要和民族傳統接軌。

針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提出的建議包括:一是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立法;二是民族區域自治地區的現代化,要堅持整體的和諧的發展觀;三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體系化;四是要關注一些重要的民族文化形式并及時搶救和保護;五是在全國各地學校教育中開設相關的課程等。中央民族大學的石亞洲就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建議: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建立土家族地區整體聯動協調機制。從土家族文化整體發展的高度,建立四省市及州縣聯動協調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立多層次保護機制,即政府、立法、利用、科技、分類、民間、區域保護;積極鼓勵民間參與。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整個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根基、源泉和生態場。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和根本屬性,是各民族身份認同、文化認同的前提條件,也是世界各民族應該得到尊重的社會觀、和平觀和發展觀。正如《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所指出,文化多樣性是人類共同的遺產。文化的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雖然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要求相比,無論是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仍然有相當的差距,這也是以后的研究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

社會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景觀異質性;景觀規劃設計

Abstract: Since the birth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heterogeneity,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has been the focus of landscape ecologists' research.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concept, causes, and spacetime features of heterogenei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terogeneity and landscape stability and persity are studied.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func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heterogeneity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particular, the building of scenic and historical resorts with unique features.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景觀(landscape)一詞,在不同的學科范圍內有著不同的定義。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一種地表景象或綜合自然地理區,或為一種類型單位的通稱,如城市景觀、森林景觀等;藝術界和設計師把景觀作為表現與再現的對象,類似于風景;生態學家把景觀定義為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的系統。[1]

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人們開始重建對自然界的新觀念和價值理想,并倚重生態科學來使人與自然回歸和諧。[2]作為景觀規劃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如何將景觀生態學及景觀美學的理論運用于實踐,使規劃更趨于合理,以求得人類與自然的長期和諧共存,是景觀設計師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異質性是景觀生態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是景觀穩定的源泉,也是提高景觀美感的重要途徑。

一、景觀異質性的概念與產生機理

景觀異質性是指在一個區域里(景觀或生態系統)對一個生物種類或更高級的生物組織的存在起決定作用的資源或某種性狀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變異程度或強度。其理論內涵是景觀組分或要素如基質﹑廊道﹑動物﹑植物﹑生物量﹑熱能﹑水分﹑空間礦質養分等在空間中的不均勻分布。當代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擴大,對于某些地區景觀的變化更是起到了控制性的作用,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現在景觀規劃設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已引起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用Wilson的話說:“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專業,景觀設計(Landscape Design)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環境日益人工化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通過林地、綠帶、水系、水庫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來使生物多樣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總體規劃不但考慮經濟效益和美,同時考慮生物種類的保護?!保?]

景觀異質性可降低稀有內部物種的豐度,增加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景觀要素及邊緣物種和動物的豐度,因此可增強總體物種共存的潛在能力。對景觀視覺吸收來說,景觀的實質承載力提供了發展及維持其原有視覺特性,視覺穿透力和景觀的復雜性程度影響這種承載力。有兩種景觀的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分別為視覺穿透力之程度和景觀的復雜性。視覺穿透力(即你可于一處觀看景觀中的遠景)受植被和地形影響。穿透力越高,景觀之視覺吸收發展力及維持其原有視覺特性之能力越低。同樣,景觀中視覺復雜性越高,視覺吸收力越大。視覺品質即視覺的重要性,給予景觀一個以文化價值與景觀本體物質性的判決。當許多因子貢獻于一個視覺品質時,可以將之整合成三個標題——生動性、完整性和統一性。[4]

近年來,景觀生態學家在探討景觀異質性的發生、發展、維持機理以及溫度方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景觀異質性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不確定性等特點,使得當前景觀異質性研究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需對此做進一步研究。

二、景觀異質性的特點

景觀異質性是景觀生態學的重要屬性。人類和動物均需要兩種以上景觀要素的事實也證明了異質性存在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對景觀異質性的特點進行系統分析。

(一)景觀異質性的時空特點

目前,景觀生態學研究對于異質性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景觀及景觀要素的空間結構上,如對于空間組成(生態系統類型﹑數量及面積比例)的統計;空間型(各生態系統的空間分布﹑斑塊大小﹑景觀對比度)及空間相關性(各生態系統的空間關聯程度﹑整體或參數的關聯程度﹑空間梯度和趨勢度)的計算和分析等。然而,景觀異質性不僅體現在景觀及其組分的空間結構變化上,而且還體現在它們的時空動態上,即空間異質性(在空間中的不均勻分布)和時間異質性(時間分布的不均勻性)。對于空間異質性而言,多數指二維平面空間異質性,如城市中的建筑物﹑河流﹑湖面﹑街道綠地的平面分布。其實,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著空間異質性,例如,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參差不齊,城市大氣中的塵埃﹑二氧化碳﹑有害金屬離子含量隨高度的變化,植物的高低層次等。以上二者相結合,就形成了三維立體空間異質性。同時,由于時間與空間的耦合作用而產生了時空耦合異質性。[3]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僅僅考慮二維平面上的異質性是不夠的,目前,許多景觀設計人員還存在著過于注重平面形式的錯誤觀念,對于景觀素材尤其是植物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差異及動態變化的考慮和運用還不夠充分。

(二)景觀異質性的尺度效應

空間尺度通常是指觀察或研究的物體或過程的空間的分辨度。從生態學角度來看,空間尺度指的是作為研究對象的生態系統的面積大小。尺度越大,分辨率越低,反之亦然。異質性與尺度是緊密相關的,尺度越大,景觀的細節分辨率就降低,看起來就越模糊,景觀就越趨于同質,也就是說,對于一異質的景觀或景觀要素,如在更大一級的尺度上去觀察,它就成為同質的;相反,對某一尺度下的同質的景觀或景觀要素,如在更小一級的尺度上去觀察,則為異質的。因此,異質性取決于尺度大小,也就是說異質性是絕對的,同質性是相對的。例如在對城市綠地的研究中,如果從大尺度的角度來講,各類綠地可看作是同質的,各類綠地以不同的大小、形狀分布于城市的每個角落,但是,如果從小一級的尺度來分析,作為綠地的斑塊,由于種植布局的不同,它們所形成的景觀是有差異的,也就是有異質性的存在,比如疏林﹑密林和草坪,或是由于植物種類不同,它們在形態和功能及美學特征上也都是存在著差異的。

景觀規劃設計的范圍有大有小,導致在研究的尺度上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也就決定了在規劃和設計時所要考慮問題的側重點是不同的(表1)。

三、景觀異質性與景觀幾種特性的關系

景觀本質上就是—個異質系統,正是因為異質性才形成了景觀內部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才導致了景觀的演化、發展與動態平衡。因此,了解景觀異質性與景觀其他特性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必要的。筆者認為,景觀異質性對景觀美感的塑造、景觀穩定性的增強及景觀多樣性的維護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景觀異質性與景觀美感

對于“景觀”一詞的意義,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種是美學上的概念,與“風景”同義;第二種是地理學上的理解,將景觀作為地球表面氣候﹑土壤﹑地貌﹑生物等各種成分的綜合體,這樣理解時,景觀的概念就很接近于生態系統或生物地理群落這些術語;第三種是景觀生態學中對景觀的理解,景觀在這里是指空間上不同生態系統的聚合。從“景觀”的三方面含義來看,景觀美感是景觀不可缺少的特性,也就是說,提高景觀的美學價值,是景觀規劃設計的重要目的之一。從美學角度來看,美的形式有其一定的法則:如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勻稱﹑節奏與韻律等;然而,美的最高法則則是多樣統一(又稱“和諧”)?!岸鄻印笔侵笜嫵烧w的各部分形成一致的差異性,“統一”是指這種差異性的彼此協調,其中包括各部分之間的對稱﹑均衡﹑比例﹑均勻﹑節奏等,“多樣統一”體現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對立統一的規律。[5]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景觀的異質性越高,其內部生境的多樣化程度越高,必然帶來生物的豐富多樣,從而形成景觀的多樣性,也使景觀更趨于穩定;穩定也就是秩序,通過秩序,景觀也就達到了自身的和諧??梢?,異質性與景觀美感的形成有著最直接的聯系。

(二)景觀異質性與景觀穩定性

景觀穩定性是一種有規律地繞中心波動的過程,反映了一個景觀抵抗和適應干擾的能力。景觀異質性與景觀穩定性之間也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生物正負反饋不穩定性可導致種群區域隔離,增加景觀異質性,從而減少干擾的傳播;反過來則有利于景觀的穩定。另外,資源斑塊的內在異質性有利于吸收環境的干擾,提供一種抗干擾的可塑性,而均質性一般可促進干擾的蔓延,不利于景觀的穩定,促使景觀發生變化。另外,景觀異質性是保證景觀穩定的源泉。實際觀察和模擬研究均顯示:景觀異質性有利于景觀的穩定。盡管表面看來異質使景觀顯得好像是雜亂無章,但這種狀態和交替恰好抹去了景觀中的劇烈性變化,而使之趨向一種動態穩定的狀態。[6]

(三)景觀異質性與景觀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現代生態學研究的三大熱點之一,它反映在景觀生態學中即是景觀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和景觀異質性之間既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均是自然干擾、人類活動和植被內源演替的結果,對物質、能量、物種和信息在景觀中的流動均有重要的影響。但景觀多樣性描述的是景觀結構、功能、動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而景觀異質性是指景觀類型的差異,類似于景觀類型的多樣性,代表的是景觀鑲嵌的空間復雜性,是土地鑲嵌固有的特征,存在于任何尺度上,可以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結構基質。

景觀異質性的存在決定了景觀空間格局的多樣性和斑塊多樣性。異質性創造了邊界和邊緣,因此可以增加邊緣種,但卻相對減少了內部種,而且還直接影響著動物的遷移、植物種子的傳播等過程,進而影響著生物多樣性。一般來說,景觀異質化程度愈高,愈有利于保持景觀中的生物多樣性。維持良好的景觀異質性,能夠提高景觀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有利于景觀的持續發展,反過來講,景觀多樣性的保存也有利于景觀異質性的維持,由于多樣性造成的不同斑塊間的差別創造了新的生態過程,影響到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進而又會對異質性產生促進或抑制。

四、景觀異質性在風景名勝區特色構建中的重要性體現

景觀異質性研究是景觀類型劃分的基礎,也是自然保護區區劃的基本原則之一。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在對景觀的異質性有了足夠了解的基礎上,對景觀要素的數量、比例及時空配置進行有效的規劃、調整和管理,使景觀中資源組合在結構和功能上接近或達到優化;而且景觀異質性是形成不同景觀結構和功能的基礎,直接影響到資源的分配、干擾的傳播以及景觀的穩定性和多樣性,對景觀整體功能及生態過程有著重要的控制作用。所以景觀設計、規劃和管理應是為發展和維持優化的景觀異質的,即景觀異質性的發展、維持和管理應該是景觀設計、規劃與管理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其考慮的重要原則之一。

風景名勝區是風景名勝資源集中,自然環境優美,具有一定規模和游覽條件,可供人游覽、觀賞、休息和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地域。一些大型的風景名勝區由于幅員遼闊,所占地域包含了多個相鄰城鎮,因而在歷史演化進程中,依托各城鎮自身特點逐步發展形成了地緣相近鄰、景觀風貌相類似、地域文脈相關聯而又相互獨立的子一級風景名勝區。在該類風景名勝區的規劃、保護和建設過程中,準確把握其發展定位,突出風景名勝區的特色,對于區域風景資源開發和整合、區域經濟實力提升及各風景名勝區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和作用。

對于地緣相鄰的風景名勝區而言,為突顯風景區資源優勢,構建風景區自身特色,“同中求異”是關鍵所在。因此,必須對風景區內各類景觀資源要素進行異質性對比分析,即通過對風景區內不同類型景觀資源分布及分級對比分析,挖掘地緣相鄰風景區之間的本質區別特征,從而科學提取風景區典型景觀風貌特征,為風景區特色定位的確立提供有利的依據。[7]

五、小結

景觀生態學發展到現在,雖然在廣度和深度上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筆者通過對景觀異質性的基本屬性的分析,探討了它與景觀的幾種特性的關系,結合風景名勝區特色構建,深入地分析了景觀異質性在實踐中的應用及對規劃的影響。景觀異質性的發展是在生態理論研究的初期,它還不夠成熟,不能被廣泛地接受和使用,因此還有待于我們去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景觀的含義[J].時代建筑,2002(1):1417.

[2]姜艷,陳超.景觀設計的“四維”價值體系探討[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8791.

[3]肖篤寧,布仁倉,李秀珍.生態空間理論與景觀異質性[J].生態學報,1997(5):453461.

[4]李團勝.城市景觀異質性及其維持[J].生態學雜志,1998(1):7072.

[5]司有侖.新編美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181182.

社會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關鍵詞:基層警察;工作特征;職業倦怠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4-101 -03

職業倦怠 (job burnout) 一般是指工作中的個體,無法應對工作之中或者工作之外的,超出自己個人能力時所產生的生理、情緒、行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狀態,包括情緒衰竭、去人性化、個人成就感低三個方面。職業倦怠現象是員工在工作中出現的情緒問題,較多地發生在服務業或者教師、醫護人員等助人職業的從業人員中。目前我國對警察群體職業倦怠的研究不在少數,但從其工作特征本身進行的研究較少。而獨特的工作特征是與員工情緒極其相關的因素。研究職業倦怠的成因是對其提出消減對策的前提,因此本文意在從警察的工作特征入手,研究工作特征五維度與其職業倦怠的相關性,以期通過問卷調查得出準確的數據結果,從工作再設計著手,為消減警察的職業倦怠,進一步改善和提高警察的工作質量提供準確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被試樣本簡介

本文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山東某市的200多名基層派出所警察作為調查對象。在反饋的問卷中,共有258位基層警察參與了問卷調查,其中三個人未作答職業倦怠問卷,還有三個人問卷不完整,故刪去此六個存在嚴重缺失的被試,最終合計有252名有效被試。樣本基本組成情況如下:樣本中有152名男性,有100名女性,男性比例為60.3%,女性比例為39.7%,在該調查中,男性被試比例遠高于女性被試,這一定程度是由工作特殊性質決定的。年齡方面,被試分為四個年齡層,但高于46歲的只有一個,所以45歲樣本在做年齡段分析時被去掉。其他為25歲及以下組37人,占14.7%;26~35歲組145人,占57.5%;36~45歲組69人,占27.4%?;橐鰻顩r方面,已婚144人,占57.1%;未婚108人,占42.9%。教育程度方面,高中和中專人數較少,合并到一起總人數為27人,占10.7%;其他樣本最多的為本科學歷,有一半以上的被試學歷為本科(57.9%);其次為大專學歷,占25.4%;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為15人,所占比例僅為6%。工作年限方面,參加測試的被試有約半數的工作年限為2~5年,數據為138人,占54.8%,其次,21.8%工作了6~10年,15.5%已工作10年及以上,剩余的7.9%的被試工作時間在1年及以下。

(二)研究工具

1.關于職業倦怠的問卷

研究采用的是MBI-GS量表。MBI-GS量表是目前職業倦怠研究領域采用率最高的調查問卷,問卷經過國內外研究者的反復驗證,顯示其擁有較高的有效性。職業倦怠量表共15個題項,分為情緒衰竭、玩世不恭和無效能感三個維度,分別對應量表中的1~5題、6~9題和10~15題。量表采用七點計分法,按事件出現頻率從1到7依次計分:1表示從未出現過這種情況,2表示極少出現這種情況,3表示偶爾出現這種情況,4表示經常出現這種情況,5表示頻繁出現這種情況,6表示非常頻繁出現這種情況,7表示每天都出現這種情況。得分越高,表明職業倦怠的程度越高。

2.關于工作特征的問卷

研究采用的是Hackham和Oldham的工作特征量表,此量表是當下工作特征效度最好使用頻次最高的量表,最為廣泛接受和應用。量表共有技能多樣性、工作完整性、自主性、工作重要性、反饋五個維度,分別對應量表中1~5題、6~9題、10~14題、15~18題、19~22題。采用5點積分法,按照時間出現頻次從“1”到“5”依次計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大部分不符合,“3”表示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4”表示大部分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像職業倦怠量表一樣,得分越高,表明越符合自己工作特征。

3.數據分析軟件

本文運用SPSS 22.0進行頻率分析、描述統計、信度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t檢驗和方差分析。通過分析對變量進行描述統計和推論統計。驗證假設,分析變量間的關系。

Mplus 7.0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評價工作特征量表和職業倦怠量表的結構效度,得到各個模型的擬合指標及因子載荷,對量表結構效度進行評判。

二、工作特征及職業倦怠各維度及總體分值描述統計

(一)工作特征各維度及總體得分均值

工作特征包含技能多樣性、工作完整性、自主性、工作重要性和反饋五個維度,計算各維度對應小題得分的均值,合成得到每個維度上得分的均值,計算在工作特征問卷22道小題上的得分的均值得到工作特征總體的均分。由于各小題分值均為1~5,所以如果均值高于2.5為高于一般水平。

由上表可知,被試群體在技能多樣性維度上分值較高,為3.68,作答者傾向于認為自己工作的技能多樣性比較高,在自主性和工作重要性兩個維度上的分值接近3,略高于中間分值2.5,傾向于認為工作自主性和工作重要性較高。在工作完整性和反饋兩個維度上被試的評分較為趨中,沒有明顯的傾向性。

(二)職業倦怠各維度及總體得分均值

職業倦怠問卷各小題均采用1~7評分的方式作答,中間分數為3.5。職業倦怠氛圍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等三個維度,計算各維度各小題的均值及總體的均值,結果見下表:

由表可知,情感耗竭維度平均值為4.9,遠高于3.5,偏高,說明總體被試的情感耗竭程度較高;人格解體維度的平均分為4.5,遠高于3.5,說明總體被試的人格解體程度也比較高;個人成就感降低維度的平均分為3.99,偏高,說明總體被試感到一定程度的個人成就感降低。

三、工作特征和職業倦怠相關分析

計算工作特征五個維度與職業倦怠三個維度及總體職業倦怠之間的相關性。如下表所示:技能多樣性這一維度與職業倦怠各個維度及職業倦怠總體均值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且相關程度比較高,工作特征其他四個維度(工作重要性、工作完整性、自主性和反饋)與職業倦怠各個維度及職業倦怠總體均值之間均為負相關。從相關的絕對值大小來看,技能多樣性與職業倦怠之間的關聯最強,其次為工作完整性。

四、工作特征各維度對職業倦怠的預測作用(回歸分析)

使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以職業倦怠總體均值為結果變量,以工作特征的五個維度為預測變量,建立回歸方程。

模型的R2為0.600,調整的R2為0.592,由此可見,工作特征的五個維度共解釋了總體職業倦怠平均分數60%的變異。

總體回歸分析顯著,說明總的來說,工作特征的五個維度可以顯著地預測職業倦怠總體均值。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回歸系數的顯著性和各預測變量的標準化回歸系數評價各個預測變量的預測作用大小。

由上表可知,工作特征五個維度對應的回歸系數均顯著,p均小于0.05,說明工作特征的五個維度對總體職業倦怠均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從標準化回歸系數β來看,除技能多樣性的β為正值之外,其他均為負值,說明技能多樣性可以正向預測職業倦怠,亦即技能多樣性程度越高,總體職業倦怠程度也越高。同樣的,工作完整性、自主性、工作重要性和反饋對總體職業倦怠的預測作用為負向的,即這幾個維度的越高時,總體職業倦怠程度越低。

五、討論

本研究發現,技能多樣性對基層警察的職業倦怠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在此工作技能多樣性指的是不同工作的不同技能要求,也就是說基層工作中,警察往往一人承擔多項工作。工作技能多樣性本來可以緩解員工工作枯燥性,增添挑戰性和趣味性,但在問卷中顯示的結果卻與預期相反。究其原因是因為,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治安形勢日趨復雜,相關配套機構的不完善,以及“有警必接,有難必幫,有險必救,有求必應”的承諾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基層民警在原本的主要工作職能――巡邏、治安、社區服務、調節治安糾紛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各種各樣的新職責①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2~5萬人口的基層派出所的正式干警約有10~15人,一般分4各班,一個班值班24小時,值班期間負責整個派出轄區的所有接處警,平均每天接警15~25個,節假日要達到40幾個,其中家庭矛盾、鄰里矛盾居多,近年,房地產類糾紛也上升很快。這就要求民警在出警過程中既要懂得如何進行現場物證勘察、現場口供記錄、出警視頻全程記錄,又要具有心理學矛盾調節等能力,樣樣精通,因此頻繁出警而導致身心俱疲。除技能多樣性以外,工作特征的其他幾個維度,都顯示了與基層警察的負相關關系。其中工作完整性與基層警察的負相關關系最為明顯。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由于基層民警人數少,工作重,頻繁接警,導致有些出警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換句話說,有些問題不能馬上解決,但新問題又不斷出現,民警只能投入到新的案件當中去,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往往就成為無尾案件。很多時候不能完整地處理案件,使得基層警察苦惱不已,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倦怠心理。

基層警察是警察隊伍的中堅力量,是警察群體與人民群眾聯系的窗口,其工作狀態的好壞、工作效率的高低都將直接影響到警察群體的整體形象,進一步影響社會治安,因此對警察群體的職業倦怠狀態必須高度重視。鑒于基層警察獨特的工作特性,應該有針對性的采取相關措施,緩解基層警察的職業倦怠情況。具體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加強工作專門化、規范化。通過擴寬警種數量,嚴格招聘,招錄適合不同工作崗位的警察加入警隊,規范工作責任,使每項工作都有專門部門承擔,減少一人多職責的混亂情況,減輕基層警察的職業倦怠機會。

增加警察編制。給基層派出部門增添警力,嚴格把關每項案件,充分發揮民警主體意識,盡量減少無尾案件數量,減少基層民警因無法完整解決案件帶來的無力感,進一步消減職業倦怠感。

提高基層派出單位工作的重要性。重視基層民警工作,將接警出警等日常工作納入績效考核評估體系中去,進一步增加基層民警評獎評優的機會,使基層民警時刻重視組織,增加榮譽感,進而減少職業倦怠感。

完善心理培訓機制。建立專門的心理培訓、治療部門,定時的對基層民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效的緩解基層民警日常工作中的情緒問題,防止情緒積壓導致職業倦怠。

招錄環節嚴格把關。在招錄工作中,著重考核待用人員的心理素質、品德價值觀,優先錄用抗壓能力強、有崇高責任感和強烈服務意識的人,從源頭上減少基層民警產生職業倦怠的機率,進一步保證基層警察隊伍的思想健康。

參考文獻:

[1]李昌慶,何木葉,張鑫.警察職業倦怠的元分析[J]. 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5,(06):112-116.

[2]張躍進.淺談構建公安職業特點的政治思想工作體系[J]. 公安教育,2015,(02):22-25.

[3]李瑞,張騰. 監所民警職業幸福感培養策略――從職業倦怠走向職業幸福[J]. 法制與社會,2015,(01):167-168.

[4]王楠.對影響我國警察職業化發展因素的分析[J]. 遼寧警專學報,2015,(02):79-82.

[5] Cherniss C(1980a).Staff Burnout:Job stress in the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New York:

社會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1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的研究現狀

從研究層次看,農業生物多樣性可劃分為遺傳多樣性(品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農地景觀多樣性。在遺傳多樣性方面,多數的研究集中在農作物品種多樣性的研究和保護。作物品種多樣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作物上,特別是對農戶生計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種,如稻、玉米、菜豆、辣椒等,因此導致研究的作物種類相對狹小。作物遺傳多樣性的方法可以采用農戶問卷調查,也可以采用基因組學的方法和田野作物性狀調查的方法,后兩種調查的方法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成本較高。作物遺傳多樣性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它是國家種質資源調查的重要對象,農業生產中保留的種質資源不必然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由此可以認為農業文化遺產的生物多樣性評價不用過多追求傳統種質資源種植的面積和均勻度。國內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評估多集中在農業物種多樣性。但是,不同于自然生態系統,農業物種多樣性的調查具有較高的難度。在類型上,遺產地的農業物種多樣性可能包含了森林、草地、農田、濕地等不同生態系統類型,也包含了草本、灌木、喬木等不同植被類型,農田生態系統按照作物的種類也可以分為瓜菜種植系統、果園生態系統、稻田生態系統、茶園生態系統、林下作物種植系統等等,因此增加了農業物種多樣性調查的難度。另外,農業景觀的斑塊性特征使得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調查方法不再適用。這些復雜性造成了迄今還沒有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的標準。對農業物種進行調查,常見的有按照生物類群進行研究;按照用途進行研究;按照社會組織單元進行研究等。典型的做法是把農業生物多樣性按用途劃分為糧食作物、蔬菜、果品類、畜牧業養殖類、水產養殖類、藥用類、觀賞類和用材類,在該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還有森林子系統、村落子系統、梯田子系統和溪流子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在每一子系統中又區分了動物多樣性、植物多樣性和微生物多樣性。此種方法的優點是比較簡便地了解到系統存在的物種類型,但是由于農業物種多樣性是由農業物種種類的數量以及均勻度決定的,物種數不能反映農業物種多樣性的大小。另外,這種調查方法不能評價特有種、瀕危種等農業生物類型。長期以來農業生物的栽培和管理都在農民自己的土地上進行,相關的農業生物資源也掌握在農戶手中。農戶之間的經濟狀況、生產管理方式和農業生產技術差別導致了農戶管理的物種多樣性的差異較大。農戶管理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社區、一個地區和國家的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可以認為,農戶水平的物種多樣性是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和就地保護的基本單元。農田生態系統的管理強度較大,人為影響很大,采用戶級水平的生物多樣性評價的方法效果更好[1]。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中,進行的多是戶級水平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調查技術包括農戶選擇,樣地選擇,實地調查。對于物種多樣性核心資料的搜集有直接關系的用詞包括:土地利用階段、土地田野類型、樣區、樣方、鑲嵌樣地、單一物種的數量、物種豐富度己取樣頻率。資料分析上最有關聯的用詞包括均勻度,物種多樣性,以及相似度指數。資料分析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類型物種下相似度分析和管理多樣性分析[1]。從定性到定量化的研究過程中,農業生物多樣性的計算基本都是按照自然群落植被生物多樣性的計算方法,考慮自然植被群落的豐富度、均勻度和生物多樣性,出現了10多種評估群落物種多樣性的指標:Margalef指數、Gleason指數、Pielou指數、PIE指數、Audair和Goff指數、Simpson指數、Shannon-Wiener指數等。也有一些以指標賦權的方式把這些指數綜合起來形成了物種多樣性綜合指數[2]。農業景觀中,農田及周邊的溝渠林路、灌叢、荒草地、果園、庭院等半自然生境構成的復合景觀維系了全球約50%的野生瀕危物種[3]。但是,國內對農田邊界景觀生態功能的研究還比較少。在農業文化遺產篩選標準中,農業景觀的價值已經得到充分的闡釋。但在農業文化遺產申報中,農業景觀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農業景觀被認為是農業美學景觀的現象依然存在。實際上,農業景觀多樣性具有多種功能,景觀中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多樣性有利于保護害蟲天敵、促進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傳統農業景觀,由森林、草地、水域等組成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所占面積高,并與農田構成復合的農業景觀,為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類型,使生境專一種和生境泛化種都能占有合適的生態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增加能夠提升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和提高作物產量。不同的生境類型維系了不同生物群落類型,并且生境多樣性的測量方法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參照對非自然生境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可將農業景觀分為點要素、線要素與面狀要素。按照這種分類標準,農業生態系統中點狀要素包括池塘與其他公共基礎設施等;現狀要素包括道路、樹籬、墻壁等;面狀要素包括草地、水域、灌木林、自然林等。郭輝軍等[1]把農田復雜景觀的調查建立在不同土地利用階段內進行,樣地面積的確定可以綜合采用最小面積法、權屬邊界法和標準樣地面積法等。郭輝軍[1]認為戶級水平的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通過歸納和總結,可以形成景觀水平和社區水平的農業生物多樣評價結果。實際上,農業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是不同的概念,景觀多樣性不是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生物多樣性的簡單集合,尤其是在調查和評價方法的選擇上,戶級水平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和景觀多樣性調查具有明顯的區別。

2影響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因素

在多樣的生態條件下,經過自然或人工選擇,農業文化遺產地形成了豐富而穩定的適應性農業生物種質資源。這些農業資源與人類生產活動的關系密切,易受人類文化、民族習俗、耕作方式和經濟方式等變化的沖擊。在一些地區,育成品種或雜交品種不能完全適應當地的多種生態條件,原有的傳統農業生物資源因此被保留下來。但在糧食需求的壓力下,現代育成品種被廣泛種植,傳統遺傳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沖擊。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快速減少與農村文化多樣性的丟失有關,傳統作物也會因文化的傳承而被保留下來,如在云南當地的節慶和婚喪嫁娶慣用老品種祭祀和慶祝。在農業多樣性形成的過程中,農戶是管理的基本單位,也是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改造者,他們的文化特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地景觀和農業生態系統。大量研究已經表明,農田生態系統或農業景觀中的生物多樣性降低都和農業集約化的種植方式以及傳統農業管理技術的消失有關。一方面,農田農地的過度開發、田塊的規模化經營、鄉村溝渠路面的過度硬化導致了農業半自然生境的減少或消失,世界范圍內45%的稀樹草原都轉化為農業用地,70%的草地以及森林被開墾成農田。另一方面,農業集約化管理過程中對高產和穩產的過度追求,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導致農業景觀均質化、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減低;集約化的農事管理中大量使用的農藥、化肥造成農業環境質量急劇降低,直接導致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4]。農業的集約化經營通常導致自然生境破碎化,使得農田和般自然生境、自然生境變成相對離散化分布狀態,減少了農業景觀的復雜性。破碎化的自然生境不僅減少了某些物種的豐度,還會影響物種之間的關系及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穩定性。農用土地向低級、簡單的生態系統退化,空間異質性減少。另外,農用地閑置或撂荒均會導致某些生境類型的消失,進而會威脅生物多樣性。

3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

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是保證我們現在以及將來能夠獲得和應用這些農業生物多樣性資源和相關的技術。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對其進行保護就比自然生物多樣性保護要艱難得多。對于農業遺傳生物資源,我國很多科研單位進行了作物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和遷地保護等工作,但是這些工作多為種質資源的搜集和保存,而且局限于少數農作物的種類和品種,對半栽培、采集利用的野生物種開展的保護工作相對較少。動態保護的理念下,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還是強調就地保護。就地保護是由農戶以儲存的種子或繁殖材料為基礎進行農業生產和管理的一個過程。目前在大部分地區,就地保護對多數傳統品種、野生近緣種來說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國建立了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通過這種自然保護的形式對野生植物進行保護。但也存在缺點:第一,保護的目標物種較為單一,保護的投入相對較大;第二,除了對少數野生近緣種有效外,對栽培品種、半馴化品種等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數物種是無效的。就地保護的另一種措施就是擴大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多樣性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提高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手段,例如庭園系統可以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蔬菜、觀賞、藥用、材用植物,被認為是野生植物的避難所,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也是野生植物向栽培植物進化的重要試驗地。庭院管理者會從周邊野生環境中引入半栽培植物,以較小的管理強度保護了很多的生物多樣性。非作物生境或半自然生境類型,如林地、田塊邊緣區、草地、灌木籬墻等,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異質化空間,這些非作物生境可以作為捕食性昆蟲、傳粉昆蟲等動物的避難所,有利于它們遷入鄰近的作物生境中對害蟲起到調節和控制作用[5]。因此,對農業景觀重構和提質,不僅可以提升農業天敵害蟲調控、水土涵養、授粉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還可以實現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增加糧食產量的目標。國外已經采取了很多積極的措施來保護農田邊界,歐美國家就采取了很多農業景觀保護的具體措施,如將少部分農田建設為保留地,用于小片林地、坑塘濕地;鼓勵種植作物的多樣化和種植模式的多樣化,鼓勵間作套種、發展農林復合經營;建立農田邊界緩沖帶種植;保護傳粉動物、害蟲天敵的棲息地和生境。2005年歐盟就開始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增加生態補貼,以生物多樣性為保護目標的高價值農田占到農用地的20%。雖然我國在退耕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開發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進展,但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進展緩慢。在我國有一些支持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如鼓勵立體種植、間套作、野生動物廊道建設、防護林建設等,但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其他方面,如緩沖帶建設、帶狀耕作、保護性耕作、植物籬種植、植被屏障建設、農田邊界建設、農田植被提升、河流緩沖帶、農地灌叢管理等,還沒有產生綜合的農業景觀保護政策。

4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建議

就農業遺傳多樣性和農業物種多樣而言,對其就地保護最基本的動力來自自我消費價值和市場價值。就經濟價值而言,如果傳統作物的產量及價格得到提高,市場價值通過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增值作用而提高,那么受到直接利益驅動下農民會主動種植傳統作物。因此,允許對傳統品種、半栽培種、采集和管理物種進行提高品質和產量,可能對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定的作用[6]。結合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對調查出來的物種及相關的傳統技術,可進行有規劃地開發利用,通過建立規劃區和博物館等,發展生態旅游業,提高相關傳統資源的利用,以便擴大傳統農業生物資源的市場效益。就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而言,農業文化遺產地可以借助遺產的申報和保護工作開展以下保護措施:(1)開展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和評價。需要建立綜合評估農業文化遺產生物多樣性特征的方法,識別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所面臨的主要威脅;完善現有的農業文化遺產監測體系,定期獲取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和保護發展措施的影響;探索結合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和屬性數據變化形成預警機制。(2)開展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建設技術示范區。在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過程中,強調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并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重要標準。鼓勵對遺產地居民維持、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特別是對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鼓勵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包括與生物多樣性緊密相關的社會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研究。對于景觀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地區,可以在研究其維持的機制的基礎上形成示范。(3)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開展生態補貼,提高管理者、農戶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和功能的認識。探索不同管理情景下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推動基于農業生物多樣性長期價值的深入研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重點研究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和發展經濟之間的協同,使利益相關者都能夠從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受益。另外,積極探索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市場化機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坡区| 佛学| 二连浩特市| 大关县| 大埔区| 山东省| 平遥县| 杭锦旗| 绵竹市| 郯城县| 绵阳市| 二连浩特市| 类乌齐县| 绵竹市| 大田县| 东光县| 杨浦区| 阿坝| 凤冈县| 彭泽县| 怀柔区| 福泉市| 大丰市| 茶陵县| 英超| 德阳市| 南投县| 台山市| 巴里| 汾阳市| 息烽县| 乾安县| 凤冈县| 湟中县| 上饶县| 比如县| 黑水县| 龙泉市| 白沙| 洛隆县|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