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防凍害的農業措施

防凍害的農業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防凍害的農業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防凍害的農業措施

防凍害的農業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冬小麥 凍害 原因 對策

大通縣地處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北部,屬西寧轄縣。高原內陸性氣候顯著,境內海拔2280~4622 m,年均氣溫2.8℃,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降雨量450~820mm,無霜期120d。主要種植小麥、青棵、油菜等農作物。凍害是大通地區冬小麥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大通縣自種植冬小麥以來,凍害情況時有發生,使冬小麥正常生長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提出了高原冬小麥發生凍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希望對以后的小麥生產起到較好的借鑒作用。

一、大通地區冬小麥主要品種

1.蘭天15號

蘭天15號,穿鞘綠色,幼苗半匍匐,綠色,無絨毛。葉耳白色,葉綠色,葉向中間。株高110.00cm左右,株型緊湊。單株分蘗數3.74cm,第二節間節長7.30cm,莖粗0.36cm,穗下節長40.60cm,穗長7.25cm左右,每穗小穗數16.90個,穗粒數38.20粒,小穗密度中等,穗密度指數22.00,穗長方形,頂芒,白色,穎殼白色、無茸毛。護穎長方形。穎嘴鳥啄形,穎肩方形,穎脊明顯到底。。籽粒紅色、橢圓形,腹溝淺窄,冠毛少,千粒重45.3g。含粗蛋白質15.83%,賴氨酸0.51%,淀粉56.25%。冬性,生育期296天。抗寒、抗銹性較強。

2.京農411

冬性,中早熟。株高85~90cm。穗紡錘形,長芒。紅粒,硬質,千粒重45g。蛋白質含量12.99%,濕面筋含量32.95%,沉降值25.5-32.3ml,穩定時間3分鐘。抗條病,輕感白粉病。,越冬率93.3%,凍害3級。

3.大通地區冬小麥種植方式

二、凍害發生的原因

1.整地質量不過關引發的凍害

由于我縣耕種方式比較粗放,所以農戶整地坷垃多,土壤裂縫大,麥苗較易受凍。

2.播種過早引發的凍害

冬小麥從播種到越冬,需要50~60天的有利生長時間,才能長出2~3個分蘗,進而形成壯苗,達到安全越冬,我縣試驗地川水地區冬小麥適宜的播期為9月10日~20日,但是由于部分農戶為搶墑提前播種,造成播期過早,從而造成小麥冬前積溫升高,造成了小麥冬前大葉型旺長現象嚴重,加重了春季凍害的危害

3.播種過量引發的凍害

冬小麥在我縣播種量為20~25公斤,畝基本苗30~40萬株左右,但由于我縣冬小麥為初期階段,造成農戶普遍的保苗心理,因此播種量較大,據統計,有較多農戶多為30公斤播種,造成了小麥無分蘗弱苗,降低了麥苗的抗寒能力,加重了春季凍害的危害。

4.播種過遲引發的凍害

由于冬小麥在我縣種植也為實驗性階段,部分農戶不能把握種植適宜時期,播種時間較晚,小麥生長期不夠,造成大量無分蘗的獨干苗,降低了麥苗的抗寒能力,加重了春季凍害的危害。

5.播種過深引發的凍害

冬小麥的最佳播種深度為4~5厘米,由于農戶播種時不能掌握最佳播種深度,由于播種過深造成小麥出苗后苗弱,加重了春季凍害的危害。

6.化肥、農藥使用不當引發的凍害

有機肥施用過少或者氮、磷、鉀比例失調,特別是氮肥施用量過大,施用時間過早,在小麥返青期前施用,極易造成小麥個體發育旺盛,群體過大,抗寒能力減弱。拔節后施用除草劑,造成麥葉卷曲、麥苗發黃及麥苗畸形也極易造成小麥抗寒能力減弱。

7.澆水不合理引發的凍害

不澆冬水,冬季雨雪稀少,墑情差,易造成冬季和早春凍害,在早春寒流來臨之前不能及時澆水的話,也易造成凍害。

8.病蟲危害引發的凍害

冬前部分小麥苗期發生地下害蟲等病蟲害危害后未能進行防治,危害小麥生長,造成小麥長勢弱,抗凍害能力降低。

三、預防凍害發生的對策

1.選用優良品種

根據我縣氣候特點選用優良抗凍小麥品種,例如藍天15號、京農411。

2.提高整地質量

利用大型農業機械,擴大深耕面積,逐步加深活土層,同時機耕機耙相結合,切忌深耕淺耙,確保耙透、耙實、耙平、耙細。

3.適期足墑播種

根據品種選擇播種適期、足墑播種,切實提高播種質量,以利于苗全苗壯,避免過早或過晚引發凍害。

4.精量播種

適當調整播種量,調整基本苗的數量,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促進個體健壯生長,提高小麥的抗逆能力。播種量隨品種、播期、地力水平等條件而定。

5.平衡施用底肥、合理澆水

施足底肥,底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分層施肥,以滿足小麥各生育期對養分的需求。澆好冬水,對于張勢過旺的麥苗,冬前減少施肥量和澆水量控制生長。

6.綜合防治病蟲害

病蟲害防治應樹立“綠色植保”理念,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采取綜合措施防治。

7.加強管理

對張勢過旺的麥田,冬前采取深中耕或者鎮壓的措施,控旺轉壯,保苗安全越冬,注意耕后壓實或澆水,以防止透風失墑,發生凍害。

8.預防和防治凍害

根據當地天氣預報,在寒流前1~3d灌水,提高近地面和頁面氣溫,形成小氣候能防御或減輕凍害。在凍害發生后,要及時澆水、追肥、噴灑葉面肥等措施,減輕凍害損失。

參考文獻:

[1] 牛伶銳《小麥凍害發生的特點及管理對策》農業科技通訊,2010.12.

[2]薛秀玲.李瑞鋒.《冬小麥全程控旺防凍優化栽培技術》農業科技通訊,2010.10.

[3]翟洪民.馬洪志.《小麥防凍十招》.山東農機化,2004.12

[4] 湯新海 湯景華 楊淑萍 《小麥越冬期凍害成因及防御措施》河南農業科學,2008.1.

防凍害的農業措施范文第2篇

一、冬季凍害發生規律

小麥冬季凍害是指小麥在越冬期間遭到0℃以下低溫嚴寒或劇烈變溫的傷害,受害麥苗凍傷凍死,在次年春天,無法返青或返青后生長衰弱。

越冬凍害是晉城小麥生產中的重要災害之一。凍害發生類型按其特點分為三種:(1)初冬劇烈降溫型。指入冬前后,日均氣溫驟降程度大于10℃,最低氣溫下降到零下10℃以下,使尚未經歷抗寒鍛煉的麥苗受凍,輕者葉片干枯,重者凍傷生長錐。(2)冬季長寒冬凍型。指冬季寒冷年份,日最低氣溫降至零下17℃以下,連續天數10天以上,無雪覆蓋的麥田出現嚴重死苗現象。(3)冬末早春融凍型。指麥苗冬季休眠后生長錐已開始萌動生長分化,遭遇早春寒流或冷暖驟變造成死亡。在生產實際中,凍害嚴重發生常是由秋冬干旱、初冬降溫、隆冬長寒和春初凍融交替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凍害形成原因以氣候因素為主導。氣候因素以冬季1月份平均氣溫和極端最低氣溫小于零下17℃的日數等指標來反映。年度間以冬季最低氣溫大于零下17℃、零下17℃至零下20℃、小于零下20℃區分為暖冬、冷冬和嚴冬年份。20世紀90年代后氣候變暖,暖冬年份增多,凍害呈明顯減輕趨勢。除溫度因素外,干旱和大風也會加劇凍害的發生。氣候干旱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小麥受旱會加劇凍害。反之,多雨雪年份能緩解凍害。冬季多風在加劇干旱的同時,可直接使麥苗根莖失水風干,也會使凍害進一步加重。

另外,小麥品種、麥苗抗寒力和栽培措施也是影響凍害形成的主要因素。品種抗寒能力與小麥冬性程度呈正相關。生長習性上,抗寒性強的品種苗期匍匐性強,分蘗多,次生根發達,地中莖調節能力強。冬性強的品種,冬前發育穩健,不旺長,抗寒力強。麥苗抗寒力與小麥發育所處時期有關。冬前幼苗分蘗期,日均氣溫在5~0℃之間逐步平穩下降,天數較長,光照充足,麥苗干物質積累多,隨著降溫,葉色逐漸濃綠、稍發暗紫。正常經過抗寒鍛煉的麥苗,生長健壯有較多分蘗和根系,生長錐處于伸長期至單棱期,比弱苗、旺苗抗寒力強。過早發育的旺苗,冬前進入拔節期,抗寒力降低,易受凍害。農藝栽培措施中,播種期可影響冬前苗期長勢和生育進程,播種深度可影響分蘗節在土中深淺,播前耕作、整地、冬前管理等可影響土壤踏實程度和土壤水分含量,間接影響地表溫度,因小麥植株不同部位耐凍能力不同(分蘗節、功能葉片葉鞘抗凍力最強,其次為功能老葉和生長點,抗凍力最弱的是次生根),最終都影響小麥的受凍程度。

二、凍害的機理及危害

小麥幼苗期經過低溫適應鍛煉,氣溫降到0℃以下時,細胞液并不結冰,溫度繼續下降才會發生原生質可逆性脫水,出現細胞間或原生質與細胞壁間結冰。若繼續過度降溫,會因冰晶增大對細胞造成機械損傷,或細胞膜透性改變,電解質外滲,原生質出現不可逆傷害,細胞死亡。

小麥的莖、根和分蘗節受凍對小麥生長發育會造成嚴重影響。主莖或分蘗莖生長錐受凍會導致死亡,但其它未受凍分蘗莖來年春季仍會繼續生長。根系受凍,將影響整株麥苗來春返青,即使有部分新根長出,但麥苗長勢普遍衰弱。分蘗節受凍,即便地上部仍有綠色葉片、葉鞘存活,但整株也終將死亡,即“假活”現象。相反,只要分蘗節未受凍,即使葉片枯萎、莖組織受凍,莖基部潛伏芽仍可發育,即“假死”現象。

麥田受凍程度,一般以死苗(蘗)數占總苗數的百分比(死苗率)和麥苗受凍程度(分級)表示。凍害使麥苗地上部葉片、葉鞘大量干枯,降低了有效光合面積,部分分蘗被凍死亡,不再發育成穗,降低了麥田群體總莖數。死苗率達5%以上會降低單位面積穗數,可影響產量。

三、小麥越冬凍害的預防

預防凍害從根本上講,要使冬小麥的耐寒力與種植區域的越冬生態條件相適應。原則上要以越冬低溫的極限為準,才能確保小麥在嚴寒冬季年份安全越冬。要以選用適宜的抗寒品種為前提,通過適時播種培育壯苗,提高麥苗越冬抗寒能力,綜合運用合理耕作、澆水、施肥等栽培措施改善田間小氣候,滿足小麥安全越冬要求,才能有效地預防凍害的發生。

1. 選用適宜的抗寒品種

小麥品種的越冬抗寒性差異很大,盲目用種往往形成嚴重凍害,選用品種一定要經受得起當地寒冬年份的考驗。在凍害嚴重區、常發區,要選用強冬性抗寒品種,如:長6878、長6359、長5608等,品種的冬性越強其抗寒能力就越強。同時,因冬性品種的春化反應對低溫要求嚴、時間長,冬前發育慢,有利于冬前抗寒鍛煉,要選用冬性品種,如:臨旱536、運旱22-33、晉麥79、澤優1號、澤優2號等,即可適應當地的越冬條件。實踐證明,從河南、陜西引進的弱冬性品種很少有能安全越冬的,以黃淮北片麥區如石家莊、濟南等相似生態區引進的冬性品種越冬性較好。在凍害常發區,選用品種抗寒性是第一位的。在凍害偶發區,品種也必須能保證在一般冷冬年份的越冬條件下安全越冬。近年來,全球大氣候有變暖趨勢,往往容易重視品種的豐產性,忽視了抗寒性。在選用品種時,一定要經過當地試種的考驗,不可省略對越冬抗寒性的鑒定。

2. 適時播種,提高播種質量,培育壯苗

(1)播前整地。通過平整麥田、施肥、澆底墑水、耕翻犁耙等措施,使土壤上虛下實、地面平整、水肥充足。回茬麥田,前茬收獲和小麥備耕播種常常連續進行,深耕后土壤懸虛,在這種情況下播種,會造成出苗率下降,冬前分蘗節淺甚至外露、吊根,易受凍害,特別是旋耕麥田更為嚴重。因此,要求耕后播前,必須反復耙壓地以踏實土壤。

(2)機械播種。一般應保證播種深度在5厘米左右,干旱凍害重的地區播種深度在6厘米左右。播種過深容易形成弱苗,也不利防凍。提倡機械溝播和條播。溝播較平播壟溝深3~5厘米,有利土壤溫度穩定,也可避風防凍。條播易掌握播種深度,使種子在土壤中深淺一致,不漂籽。

(3)適時下種。按照冬前應有650℃以上的積溫,形成3~5個分蘗、7~8個次生根的壯苗要求,小麥適播期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為宜。播種時間過早,地中莖伸長,分蘗節偏淺,生長錐分化快,抗寒力降低,易受凍害。播種時間過晚,苗弱、根系少,冬前積累糖分少,也易受凍。

總之,要根據品種和地力,把握好播期、播量、播種方式以及施足水肥、高質量整地等綜合措施,培育冬前壯苗,以利安全越冬。

3. 加強冬管,防凍保苗

穩定封凍后,小麥進入休眠越冬期,冬季管理措施技術目標是保持麥田良好的表層土壤結構,使分蘗節部位處于穩定良好的水分溫度狀態下,麥田底墑充足,表土疏松。

(1)冬澆。冬前澆水可以平抑地溫,封實表土減少裂縫。當日平均溫度降到1~3℃,即“晝消夜凍”時,進行澆水。過早澆水,會形成板結;過晚澆水,易形成地表結冰。

(2)耙耱滾壓。麥田干旱會加劇凍害。越冬期耙耱可彌合土縫,踏實磨細表土,壅土埋根,利于抗旱保墑護苗。石磙鎮壓,能壓碎土塊,減少風抽,提墑保根。耙耱鎮壓應選在早冬晴暖之日進行。

(3)覆蓋。冬季將土雜肥撒施蓋壟,也可在越冬期把切碎的秸稈撒入行間,形成1~2厘米厚的草覆層,起到保溫、保墑、防風御寒的作用,上述兩種覆蓋要在早春配合頂凌耙地采取清壟措施,使麥苗綠葉見到陽光,利于返青生長。在高寒地區可采取地膜覆蓋,保苗增產也十分有效。

四、冬季凍害發生后的栽培補救措施

一般受凍的麥田主莖和大蘗容易被凍死(因為主莖和大蘗發育的早、發育的快,部分播種早或冬性不強的品種會通過春化階段,抗凍性降低),而一部分小蘗或蘗芽還存活,只要加強春季田間管理,采取補救措施,仍可以獲得較好收成,不要輕易毀麥。對受凍麥田,早春進行頂凌追肥,每畝深施尿素10公斤,要求開溝施入,以提高肥效。缺磷的地塊可以尿素與磷酸二銨混和施用。拔節期結合澆水,畝施尿素10公斤。如只是輕微受凍、無死蘗現象,早春應及早劃鋤,提高地溫,促進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澆水,提高分蘗成穗率。

防凍害的農業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茶園;秋冬季;管理;肥水管理;病蟲防控;冬季防凍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1-0115-01

秋冬季,是茶樹修生養息的關鍵時期,茶樹根系的生長、樹體養分的積累、茶樹耐寒性的提高,翌年春茶的早發等,都和秋冬季的栽培管理密切相關[1-2]。茶園的秋冬季管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秋挖培土,清蔸亮腳

秋挖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提高其通透性和土壤肥力;秋挖可以清除茶園雜草,更新部分老根,提高茶樹生長能力;同時能惡化病蟲害滋生環境,減輕病蟲的發生[3]。秋挖深度為20~30 cm,行間可略深,樹冠下略淺,一般要求在10月底前完成,秋挖時一定要挖到邊。對于坡度較大的茶園,為了保持水土流失,應避免深耕。秋挖后進行根際培土,既可提高土壤溫度,增加抗寒性,又可抑制越冬的蛹羽化,減輕來年病蟲的危害。培土應在冬季嚴寒來臨之前進行,厚度為10 cm左右。清蔸亮腳就是對茶園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剪除病蟲枝、徒長枝、細弱枝及清除枯枝落葉等,保持行間20 cm左右,利于行間通風透光,惡化病蟲越冬環境。注意病蟲枝和枯枝落葉上易存病菌、蟲卵等,應帶出園外燒毀或深埋。

2 注重肥水管理,改善土壤結構

茶樹秋挖損傷根系,不同程度地影響茶樹的生長,必須配合施基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通透性;秋季干旱天氣較多,土壤墑情較差,要及時澆灌,以促進根系生長,提高養分吸收能力。施基肥一般在10月上中旬完成,要求做到基肥溝施,深度超過25 cm,施后覆土。基肥數量一般為施無害化處理的土雜肥15.0~22.5 t/hm2或餅肥1.5~3.0 t/hm2,同時配施磷鉀肥225~300 kg/hm2;或直接施入茶樹專用肥。基肥的質量要達標,農家肥要進行無害化處理;施肥方法要得當,施基肥時應根據茶樹生長情況每年或隔年施1次,也可隔行施。8—9月氣溫較高,土壤較干旱,必須保證茶園水分供給,及時澆灌。或采取淺耕后土壤覆蓋措施,即在行間覆蓋5~8 cm厚雜草或稻草,或將淺耕清除的草覆蓋于行間,以抑制蒸騰、保墑。

3 做好病蟲防控,降低病蟲基數

秋季高溫高濕極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較常見發生的病蟲害有茶毛蟲、茶尺蠖、綠葉蟬、螨類等,要及時做好防控工作。

3.1 綠葉蟬、螨類等刺吸式害蟲

一是農業防治。充分發揮采摘、修剪等農業措施的作用。茶樹嫩芽多易誘發假眼小綠葉蟬、蚜蟲和螨類的發生,及時分批采摘或修剪均可有效地抑制這些害蟲數量。二是生物防治。維護茶園生態、保護天敵,茶園各種捕食性蜘蛛,對假眼小綠葉蟬有良好的捕食作用。多種瓢蟲、草蛉、食蚜蠅是茶園中茶蚜的重要天敵,應予以保護利用。還可選用白僵菌制劑等生物制劑進行防治。三是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應掌握無公害原則,確定好防治適期、用量和方法:假眼小綠葉蟬應掌握在蟲口發生高峰前期;秋茶蟲數在12頭/百株,且若蟲占80%時即可防治,使用吡蟲啉、殺螟丹等藥劑。螨類應在螨口上升期進行,發生高峰期以前,葉有蟲3~4頭/cm2,可防治。秋季發生的高峰期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首選炔螨特、綠穎(礦物油)、噠螨靈等藥劑。

3.2 茶尺蠖、茶毛蟲等食葉性害蟲

一是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結合秋、冬季深耕培土殺滅越冬蟲蛹;冬季人工摘除卵塊等。秋冬輕修剪,并將剪下枝葉帶出園外進行燒毀處理(卷葉類害蟲)。成蟲可采取燈光誘殺、糖醋液誘殺、性信息素誘殺等。二是生物、化學防治。加強預測預報,茶尺蠖害蟲的防治,應掌握在3齡前幼蟲期,成齡投產茶園1 m長的茶行10頭或6.75萬頭/hm2時進行,可采用生物農藥(如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和植物性農藥(如苦參堿、魚藤酮等),也可用2.5%溴氰菊酯、20%殺滅菊酯、10%天王星各4 000~6 000倍液等進行防治。茶毛蟲害蟲防治掌握在3齡前、幼蟲期卵塊15個/百叢以上時進行,生物防治用茶毛蟲病毒制劑、Bt等,化學防治用2.5%溴氰菊酯、20%殺滅菊酯、10%天王星各4 000~6 000倍液等。卷葉類害蟲應掌握在幼齡幼蟲未卷葉、潛葉前或初卷葉時進行防治,可選用具有熏蒸作用的敵敵畏或聯苯菊酯、溴氰菊酯等農藥。秋挖后,立即用45%石硫合劑晶體300~500 g稀釋成150~200倍液均勻噴施,茶樹進行封園處理,既可殺死螨類蚧類、卵塊,又能兼治一些病害,以減輕翌年病蟲的發生。

4 做好冬季防凍工作

近年來,天氣變化無常,極端寒冷天氣時常發生,茶園因凍害產生的損失較大,因此,茶園的冬季防凍害工作也尤為重要。在寒冷季節來臨之前,采用茶行鋪草、茶園熏煙、噴施防凍劑等措施來防止茶樹凍害的發生[4]。一是茶園鋪草。茶園行間鋪草可提高地溫,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防止出現凍害或減少凍土層厚度。鋪草材料可就地取材,以柴草、秸稈、草皮等22.5~30.0 t/hm2鋪蓋茶地,鋪蓋厚度以不露土為宜。二是茶園熏煙。熏煙作用在于形成煙霧,以防止熱量的輻射擴散,形成溫室效應。極端寒冷天氣發生前,在茶園邊焚燒枯枝落葉、雜草、鋸木屑、糠殼、草皮等產生煙霧,形成溫室效應。為防止熱量擴散,熏煙應注意掌握風向與距離,順風每隔50~80 m布置一線,堆距2~3 m,30~45堆/hm2。應選擇在無風的晴夜進行,因為這樣的天氣最易出現濃霜,對茶樹造成危害,此時熏煙防凍效果最理想。熏煙時必須有專人守護,防止森林火災的發生。三是化學防凍。在低溫來臨前,樹冠噴灑抑蒸保溫劑,可起到保溫、減少茶樹蒸騰的作用,減輕凍害程度。四是秋末搞好輕修剪或者采盡幼嫩枝梢。既可提高茶樹抵抗低溫的能力,又可使翌年春茶提早萌發。

5 參考文獻

[1] 焰,呂立哲,汪威江,等.機采茶園栽培管理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8(3):42-44.

[2] 葛晉綱,劉海洋.茶樹栽培及茶園管理技術的研究動態與發展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0(25):13659-13662.

防凍害的農業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小麥;春霜凍;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2.1;S42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9-0160-01

小麥春霜凍又稱晚霜凍,是指小麥進入返青拔節這段時期,由于寒潮來襲,導致地表溫度下降到0 ℃以下使小麥植株體遭受不同程度損傷的農業氣象災害,嚴重影響小麥生產及產量,其危害程度遠遠大于生理霜凍。因此,研究小麥春霜凍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方法,對指導小麥生產具有重大的意義[1-2]。

五河縣地處皖北平原地區,終霜區一般在3月中旬,北方常有冷空氣暴發并南下,此時小麥進入起身拔節期,逐漸失去抗寒耐凍能力,春霜凍主要危害幼穗分化進入藥隔形成期和四分子期的小麥。為了掌握小麥凍害的發生規律,總結防凍保苗的經驗,筆者對龍潭湖農場的良種繁殖區及試驗田品種展示區的小麥進行凍害調查,現將調查結果歸納如下。

1 小麥春霜凍害的發生規律

一是品種與凍害的關系。從場區麥田調查情況來看,冬性品種未受凍;半冬性品種受凍較輕,僅個別地塊的麥苗受到輕微凍害;春性品種凍害則很嚴重,有45%~60%的葉片受凍,一般死苗5%,嚴重的達40%以上。二是播期與凍害的關系。據調查,同一品種因播期不同,受凍程度也大不相同,10月上旬播種的,受凍時已經拔節,節間長達7 cm左右,幼穗分化已進入小花分化期,因而葉片大部分被凍壞,幼穗凍毀的達65%;而同一品種在10月下旬播種的,只有部分葉片受到輕微凍害。三是麥苗素質與凍害的關系。從整個調查情況來看,同一品種,凡是以壯苗越冬的受凍害輕,一般只有25%~40%的葉片有受凍癥狀,無死苗現象;弱苗、疙瘩苗以及過旺的苗,受凍害嚴重,有45%~60%的葉片受凍,幼穗凍毀的一般在30%~40%。壯苗與播期、施肥密切相關,凡適期播種,施用適量基肥的品種,都能以壯苗越冬,受凍害較輕。四是灌溉與凍害的關系。2012年種植的小麥凡是進行了冬灌和中耕的田塊麥苗壯,受凍輕,只有少部分葉片受凍害;未冬灌的田塊,有50%的葉片受凍害。在品種展示區做了一個試驗,對其中的5個試驗小區,在寒流來臨前3 d對其實行灌溉,麥苗基本上未受凍害,而相同條件的連邊小區因未灌溉,麥苗葉片有40%受凍害。五是氣候與凍害的關系。2012年冬季氣候特殊,加重了早春麥苗的受凍程度。冬季雨雪偏少,土壤干旱。根據五河縣氣象局的氣象資料顯示,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中旬,全縣共降水53.2 mm,比歷年同期降水少6成,土壤0~10 cm含水量只有14.1%。由于麥苗長期處于墑情差的土壤環境中,一遇低溫,極容易造成“凍苗”現象;2012年冬季氣溫偏高,比往年同期平均值高0.9 ℃,小麥生長發育進程加快,到2月中下旬小麥幼穗分化已進入二棱期,抗寒能力減弱,當氣溫突然下降時,小麥無法抗御,致使凍害加重。

2 主要癥狀

霜凍發生時,由于氣溫驟然下降,引起小麥細胞組織結冰,特別是水分含量高且正在生長的幼嫩器官,造成細胞脫水,出現葉、莖、幼穗枯死現象。低溫對小麥植株的凍害影響,往往因品種、生長階段及降溫幅度的不同,表現出來的癥狀也不一樣。一是葉片受凍。據觀察,低溫使小麥葉片受凍結成冰硬狀,太陽出來后消融,葉片即凋萎;葉片色變深綠,葉片內卷。在葉尖或葉片頂部打彎處,凍后枯干。幼嫩的葉片比老葉片更易受凍,嚴重時還會出現幼苗死亡現象。二是莖受凍后,該處分生組織受凍脫水萎縮,色澤深暗,因小麥維管束受到破壞,水分、養分傳輸受阻。輕者不折倒,可恢復生長。重者因脫水而失去其支撐的能力,天晴后便會出現莖稈倒折現象。三是幼穗受凍。處于分化期的幼穗對低溫最為敏感,凍害輕時葉片大部分正常青色,僅葉尖和葉鞘凍傷,而幼穗則局部死亡或局部凍傷。其受凍的順序依次為:主莖—大蘗—小蘗,心葉凍干1 cm以上的,幼穗就可能受凍死亡。凍死的主莖及大分蘗基部分蘗節上或第1節間的潛伏芽可再長出新生分蘗,一般新生分蘗不能成穗,只有當大部分已拔節的分蘗幼穗凍死時新生分蘗才能成穗。幼穗全部死亡時表現為“枯心”,局部凍傷的幼穗表現為停止發育、退化,僅殘留穗節或小穗不育,進而形成畸形穗。

3 防治措施

小麥受凍后,葉、莖、幼穗極少發生整株死亡現象,只要下部分蘗節未被凍死,仍會有新蘗從分蘗節處滋生或從受凍地上部分的1~2節間處長出新蘗,且生長極快,日長2~3 cm, 28 d左右即可正常抽穗結實,形成有效分蘗。小麥作為強分蘗作物,受凍后恢復生長能力是非常強的,只要采取合理綜合性的措施,就可以預防危害,減輕危害,挽救危害。一是選用適量的優良半冬性能品種,搭配種植,在霜降邊播種,春性品種要適期早播,11月5日前結束播種。半冬性品種在10月25日之前結束播種。同時要對小麥田塊施足基肥,合理施肥,提高播種質量,土壤墑情不好的地塊,要灌溉,澆水造墑,保證一播全苗。二是加強冬季田間管理,適時澆灌冬水,應視苗情追肥、因苗管理、中耕,凍前還需因地因苗實行鎮壓。三是麥苗返青后,如生長過旺,要及時鎮壓,控制莖葉

徒長;對弱苗要及時追肥,加強肥水管理,助苗生長,增強抗寒力。四是灌溉、澆水防凍。在寒流來前,有水源的地方要及灌溉澆水,以預防或減輕凍害。五是對已遭遇春霜凍的麥苗,應及時追肥澆水,加強田管。可視苗情追施尿素75.0~112.5 kg/hm2,并結合春季病蟲害防治加施葉面微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以促進恢復生長,減少損失[3-4]。

4 參考文獻

[1] 劉樹春,溫學政.小麥凍害發生原因及預防補救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3):189.

[2] 趙翠媛,張月辰,王志才,等.凍害和干熱風對河北省小麥生產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1(4):80-82.

防凍害的農業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小麥;氣象性災害;產量;改善途徑;影響;防控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9-0164-01

小麥生產是全年糧食生產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時又是受各種自然因素影響時間最長的農業生產,因此應高度重視小麥生產。干旱、倒春寒、赤霉病、干熱風和穗發芽是不同生育階段影響小麥產量的關鍵自然災害,影響小麥的有效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等。只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各個時期的影響小麥生產的限制因子,才能發揮每階段影響產量性狀的關鍵因素,從而取得小麥生產的最佳效益。

小麥生育期長,容易遭受各種自熱災害的危害。小麥生產中最終獲得的產量,是不同時期積累的各種積極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影響小麥產量要素的重點不同,因此在每個不同的生長階段,必須采取有針對性地管理措施,從而防患于未然或及時有效地防治,把災害降到最低。氣候性災害主要指各種自然環境帶來的不利于小麥生長的因素,主要是與水、風、溫度有關的各種災害。

1 越冬期至起身期麥田干旱

1.1 冬春干旱對小麥的危害

近年來,黃淮麥區連續遭受冬春連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冬季干旱主要指的是小麥播種出苗后,天氣干旱或氣溫低,主要影響小麥的分蘗數、次生根數和葉齡指數,使越冬最大群體的數量和質量受到很大影響,最終造成小麥苗勢弱、抗凍性降低、成穗數降低。

1.2 防控技術

一是冬灌或早春灌溉的好處。在適當時期進行冬灌或早春灌溉,既可以緩和地溫的劇烈變化,防止凍害死苗,保證麥苗安全越冬,又為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同時可以消滅越冬害蟲。總之,冬灌具有明顯的增產作用,一般可增產10%~20%。二是掌握時機,及時冬灌或早春灌溉。冬灌要適時,灌水過早,氣溫高,蒸發量大,入冬時失墑過多,起不到冬灌應有的作用;冬灌過晚,溫度過低,水不易下滲,地面積水結冰,麥苗易死。因此,要看氣候變化和土質情況靈活掌握,群眾的經驗是“不凍不消,冬灌過早;只凍不消,冬灌過晚;夜凍晝消,冬灌正好”。但對晚茬麥,在播種時底墑充足的情況下不宜灌冬水。同時結合冬灌施肥,對群體偏小的二、三類麥田,可以追肥。早春灌溉也是如此。

2 起身期至拔節期遭遇倒春寒

2.1 倒春寒帶來的危害

倒春寒,又稱早春凍害,是指小麥在過了立春后進入返青拔節這段時期,因寒潮到來溫度降低,地表溫度降到0 ℃以下發生的霜凍危害。因為此時已到3月,氣候已逐漸轉暖,故也稱為早春凍害。小麥完成春化階段發育后正處于拔節初期,抗寒力就降低,已完全失去抗御0 ℃以下低溫的能力[1-2],對處于雌雄蕊原基分化期的幼穗,很容易受凍;對處在二棱期(起身期)的幼穗,受凍后仍呈透明晶體狀,不受影響。因此,小麥的主莖穗和大分蘗穗受凍較重,早播麥田凍害重。受凍后的幼穗發育為麥穗后,會有缺位、缺粒現象,造成穗粒數減少。倒春寒發生的幾率較高,幾乎每2年發生1次,特別是近幾年來,氣候異常,發生的頻率更高,因此更要防范其發生危害。

2.2 防控技術

一是培育壯苗,它是防止早春凍害的重要措施。因地制宜選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小麥品種、適期播種、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種技術、氮肥后移技術等方法能夠培育壯苗。二是對旺長麥田采取早春鎮壓。三是灌水預防。由于水的熱容量比空氣和土壤熱容量大,能減小地面溫度的變幅,同時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導熱能力增強,使土壤溫度增高。有澆灌條件的地區,在寒潮來臨前澆水,可以調節麥田小氣候,對防御倒春寒有很好的效果。四是補肥與澆水減輕危害。受害的麥田應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澆水。氮素和水分的協同作用會促進小麥早分蘗、小蘗趕大蘗、提高分蘗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數,從而減輕凍害的損失[2-5]。

3 揚花期持續降雨誘發小麥赤霉病

3.1 小麥赤霉病發生的條件和危害

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條件下,小麥抽穗揚花期間若遇3 d以上連續陰雨天氣,氣溫保持在15 ℃以上,赤霉病將會大流行。赤霉病是小麥的癌癥,不僅大幅度降低粒重,減產幅度達5%~50%,而且產生毒素,引起品質下降。赤霉病危害大,應高度重視小麥赤霉病的防治[6-8]。

3.2 防控技術

3.2.1 品種選擇。赤霉病雖然與氣候有關,但是發生的嚴重程度卻與品種的抗性有關,抗病品種較感病品種更能抵抗病菌的侵染,感病穗幾率低1倍以上。因此,要選擇抗赤霉病的小麥品種。

3.2.2 適時早播。注意適時早播,半冬性品種適宜播期為10月15—20日,弱春性品種適宜播期為10月20—25日,從而使小麥揚花期提前,使小麥在病害大流行前已經進入灌漿期,避開感病時期。

3.2.3 加強田間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增施有機肥,促進小麥健壯生長,提高植株抗病力。

3.2.4 藥物防治。在10%小麥抽穗至揚花初期第1次噴藥,間隔5~7 d進行第2次用藥。防治方法為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50~1 125 g/hm2+40%三唑酮懸浮劑1 500 g/hm2對水750~1 125 kg常量噴霧,噴藥時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

4 灌漿期遭遇干熱風

4.1 小麥干熱風的危害

干熱風是小麥灌漿末期發生的一種常發性氣象災害,主要降低小麥灌漿速度和縮短灌漿時間,對籽粒的飽滿度有較大的影響,從而降低小麥產量。一般可減產5%~10%,嚴重時可達20%。

4.2 防控技術

在小麥灌漿期要“一噴三防”,即用殺蟲劑+殺菌劑+磷酸二氫鉀混合噴灑的方法,既能預防小麥干熱風,又能防病治蟲,達到一噴多效的目的。

5 成熟期持續降雨導致穗發芽

5.1 小麥穗發芽的危害

小麥穗發芽是指收獲前遇到陰雨天氣時籽粒在穗上發芽的現象,是河南南部麥區常見的氣象災害。由于發芽后的呼吸作用不利于籽粒內干物質分解,極大降低籽粒的重量和品質,產生較大的經濟損失。

5.2 防控技術

小麥穗發芽主要是天氣與品種特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小麥收獲前遇連陰雨天氣是誘發穗芽發生的主要外部因素,而內因則是小麥本身的生殖休眠特性。因此,應選用抗穗發芽品種[9]。同時要對成熟麥田及時收獲,降低穗發芽的機率。

6 參考文獻

[1] 張清田,黃華. 防好小麥凍害利高產[J].農業科技通訊,2010(3):69.

[2] 于金寶,孔凡紅,孔英姿. 小麥防凍害栽培技術[J].科學種養,2011(12):13-14.

[3] 石風泉,王金輝.小麥防凍害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2008(3): 24.

[4] 張娟麗,高九思,張建林,等.豫西地區早春小麥凍害的發生原因及防控補救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10):93-94.

[5] 呂國輝,尹紹忠,胡殿亞,等.豫北小麥凍害發生原因及預防補救措施[J]. 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8(8):52-53.

[6] 丁廣禮,方黎. 沿淮麥區的氣象特點及小麥高產技術關鍵[J].安徽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5(4):40-44.

[7] 陳懷亮,鄧偉,張雪芬,等.河南小麥生產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分析及區劃[J].自然災害學報,2006,15(1):135-143.

相關期刊更多

蔬菜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化工設計通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山西焦煤科技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西省能源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山县| 博乐市| 沅江市| 大港区| 通河县| 五大连池市| 张北县| 嘉义县| 沙河市| 连云港市| 武宣县| 阿图什市| 徐水县| 五河县| 安陆市| 忻城县| 沙洋县| 将乐县| 永泰县| 蓬莱市| 胶南市| 井冈山市| 龙口市| 确山县| 武陟县| 崇阳县| 绍兴县| 丹东市| 张北县| 布拖县| 石棉县| 岳阳县| 赣榆县| 赤城县| 平远县| 枣阳市| 东至县| 运城市| 耿马| 子长县| 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