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藥理學研究進展

藥理學研究進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藥理學研究進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藥理學研究進展范文第1篇

關鍵詞:伊曲康唑;臨床藥理學研究進展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屬三唑類抗真菌藥,研發公司為美國強生公司,分子式為C35H38Cl2N8O4,無法溶于水,藥物按照1:1:1:1四種異構體組成的消旋體混合物[1]。在目前的伊曲康唑用藥類型來看,有膠囊劑、注射液和口服液三類,其作用機制和酮康唑類相仿,都是通過對真菌細胞膜中的麥角甾醇合成進行干擾,從而起到抗真菌效果,對曲霉菌、組織胞漿菌、念珠菌、皮膚癬菌等有很好的療效作用,且具有低毒性,在臨床治療上廣有應用。

1 抗菌活性

相關體外試驗報道[2],將氟康唑作為對照組,研究伊曲康唑對酵母菌、曲霉菌體外抗菌活性,經研究表明,伊曲康唑對黃曲霉、煙曲霉的最低抑菌濃度低于對照藥物,伊曲康唑對熱帶念珠菌、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濃度與氟康唑差異不顯著。由此可見,伊曲康唑的體外抗菌活性中,其對黃曲霉、煙曲霉、熱帶念珠菌、白念珠菌都有很好抗菌作用。就近年研究來看[3],伊曲康唑對大部分念珠菌屬、曲霉菌屬有很強的抗菌作用,且對熒膜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等真菌有廣泛抗菌活性,而在新型隱球菌的作用方面上,雖有較好的抗菌作用,但對中樞神經系統穿透較差,故在臨床使用上,不將伊曲康唑用于治療新型隱球菌引發的腦膜炎。其次,氟康唑耐藥的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及熱帶念珠菌等,伊曲康唑顯示有較高敏感性,對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效果較好,MIC范圍達到

2 藥代動力學

在咪唑類藥物中,伊曲康唑的半衰期較長、分布容積較高,擁有穩定組織濃度。據大量人體藥代動力學報道證實[4],以單劑量服用伊曲康唑膠囊,其口服后吸收迅速,4h左右達血漿藥物峰值,絕對生物利用度較高,可達55%,若患者進餐后服用,可以提高吸收速度;而單劑量使用伊曲康唑口服液,其絕對生物利用度將比膠囊要高出32%左右,以空腹服用的絕對生物利用度更高。采用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療[5],藥物進入患者腸道后,其腸道β?環糊精可以轉化成葡萄糖,利于人體吸收;以伊曲康唑靜脈給藥來看,靜脈給藥后可迅速達到血漿藥物峰濃度,若3d連續給藥,可以將伊曲康唑血藥濃度保持在穩定狀態。其次,從伊曲康唑的血漿蛋白結合率來看,其一般為99.8%,主要和白蛋白相結合,伊曲康唑羥基代謝物蛋白結合率可以達到99.6%;因伊曲康唑親脂性較高,其藥物濃度在人體多數體液中濃度不高,在人體多數組織內藥物濃度較高,如腎、肝、肺、胃和肌肉等,特別是女性陰道、人體皮膚、肺等組織內,其藥物濃度較高。此外,從代謝方面來看[6],伊曲康唑大多于人體肝臟代謝,生成代謝產物為羥基伊曲康唑,此代謝產物的血漿濃度高出原藥物1倍左右,同樣具有抗真菌活性,且與原藥物抗菌活性差異不大。從伊曲康唑的終末半衰期來看,其大致為22h左右,靜脈給藥后,會經過人體β-環糊精通過腎臟迅速排泄,故在治療中對于腎功能損害患者,應勿采用靜脈給藥。

3 伊曲康唑臨床應用

伊曲康唑多用于深部系統真菌感染、淺表真菌感染、預防真菌感染等臨床治療中。①淺表真菌感染,此類疾病在臨床很常見,多發生于陰道、食道及口咽,特別是針對免疫抑制缺陷的患者,更容易發生淺表真菌感染;在淺表真菌感染治療中,可給予劑量為200mg?d-1,持續3d治療后效果較好,1w后真菌性評估結果方面較優;②深部系統真菌感染,在此類疾病的治療中,應用伊曲康唑治療多有報道,伊曲康唑對于孢子菌病、念珠菌病、曲霉病等給予口服治療,通常可以收取到滿意臨床效果,但是對于侵襲性曲霉菌感染擴散至深部器官的患者治療,其效果不佳,較佳的臨床治療報道為Caillot等人[7],采用了伊曲康唑IV給藥,再行口服膠囊用藥,收獲到48%的治療有效率,患者的耐受性普遍較好,但其他報道結果顯示治療侵襲性曲霉菌感染播散至深部器官的臨床效果并不佳;③預防真菌感染,在預防真菌感染方面,因血液系統惡心腫瘤并發中性粒細胞變少患者患真菌感染的幾率較高,對于此類患者的有效診治不易,治療方案多以預防為主,以安慰劑為對照,采取伊曲康唑口服液預防念珠菌感染的多中心、隨機、雙盲試驗中,伊曲康唑組的用藥后念珠菌感染率達到23.3%,對照組達到34.7%,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伊曲康唑對預防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針對念珠菌屬感染的預防有較佳效果,可從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病死率;其次,HIV感染、器官移植等患者發生真菌感染后,其死亡率較高,且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應用伊曲康唑可從一定程度上預防真菌感染,提高患者成活率,

4 結語

綜上所述,伊曲康唑具有抗菌譜廣及活性強的特點,此藥物不同劑型擁有不同吸收速度、血漿藥物濃度及絕對生物利用度。但在臨床用藥中仍需注重血藥濃度監測,根據監測及時對藥物劑量調整,保證臨床安全合理用藥。

參考文獻:

[1]郭莉娜,徐英春,楮云卓,等.伊曲康唑和羥基伊曲康唑體外抗菌活性比較[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3,8(1):26-29,34.

[2]徐薇,趙俊英,王莉,等.應用人表皮角質層體外真菌培養法評價伊曲康唑的抗菌活性[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8):530-533.

[3]葛瑋,駱志成,鄭波波,等.口服伊曲康唑治療復發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的系統評價[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11):1050-1052,1054.

[4]苗彩云,陳江飛.抗真菌藥伊曲康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概況[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9,14(9):1074-1080.

[5]楊云,何愛麗,王劍利,等.伊曲康唑口服液與氟康唑預防急性白血病并粒細胞減少患者真菌感染的療效分析[J].西部醫學,2013,07:987-989.

藥理學研究進展范文第2篇

【關鍵詞】水飛薊;水飛薊賓;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中圖分類號】R9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131―03

水飛薊是在治療肝病的上有很多研究的植物。其主要的活性成分為植物種子的親脂類提取物,包括三種黃酮木脂素的同分異構體(水飛薊賓、水飛薊寧、水飛薊亭),它們通稱為水飛薊素。其中水飛薊賓活性最高,含量占水飛薊素的50%-70%。水飛薊素在整個植物中均有發現,但在果實和種子中較為集中。水飛薊素作為抗氧化劑能減少自由基的產生和脂質過氧化作用,作為毒素阻斷劑通過抑制毒素向肝細胞受體粘合抗纖維化。水飛薊素能減小由于醋氨酚、四氯化碳、放射、鐵超載、苯肼、酒精、毒鵝膏等造成的動物肝損傷模型。水飛薊素已經用于治療酒精性肝病、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毒素引發的肝病。另外,通過藥理實驗研究,水飛薊還具有降血脂、保護心肌、抗炎、抗過敏、保護腦組織的作用。

1 化學成分

水飛薊原料藥包含15-30%的脂類,主要是甘油三酯類;30%蛋白質和糖(阿拉伯糖、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維生素E(0.038%),甾醇類(0.063%)包括膽固醇、菜油甾醇、豆甾醇,黃酮木脂素包括槲皮素、紫杉醇、圣草素、甲氧基木犀草素(表),其中黃酮木脂素類有主要活性。水飛薊素主要包括:水飛薊賓A、B(大約為50-60%),異水飛薊賓(約5%),水飛薊亭(約20%),水飛薊寧(約10%)等。該藥物可以通過薄層色譜法(TLC)或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分光光度法的一些細微特征來確認。

2 藥代動力學

人類口服水飛薊素后有20-50%被吸收,給藥量的80%經膽汁排泄,10%進入肝腸循環。其藥代動力學主要是研究其主要成分水飛薊賓的變化。

水飛薊賓的生物利用度很低,幾個影響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如下:(i)藥劑中的伴隨物的增容性,如其他的黃酮木脂素、苯酚、氨基酸、蛋白質、生育酚、脂肪、膽固醇等;(ii)藥劑本身[2]。系統性的生物利用度可以通過向提取物中添加增溶劑來提高[3],也可以通過膠囊材料如磷脂酰膽堿或β-環糊精的絡合作用[4,5]。提高水飛薊賓的生物利用度是目前的一個研究熱點,如制備水飛薊賓磷脂復合物[6], 水飛薊賓脂質微球[7], 水飛薊素羥丙基-β-環糊精包合物[8]等,這些新制劑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飛薊賓的生物利用度。

在男性志愿者中,水飛薊賓標準劑量100-360mg單次口服給藥后,水飛薊賓血漿濃度Cmax約2h,范圍在200-400μg/L,將近75%以結合形式出現[9,10]。水飛薊賓半衰期估計約為6h。口服給藥劑量的3%-8%從尿中排泄,20-40%以葡萄糖醛酸苷和硫酸鹽軛合物的形式從膽汁重吸收,剩余部分通過糞便排泄(沒有變化,未吸收)。水飛薊賓在膽汁中的濃度比在血清中的濃度高將近100倍,最高濃度在2-9h內出現[11]。

Barzaghi和同伴調查了水飛薊賓磷脂酰膽堿復合物(Id B1016)的藥代動力學,發現人類健康受試者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有可能是復合藥物通過胃腸道時藥物通路的易化作用。在肝硬化患者中Id B1016的生物利用度比水飛薊素高好幾倍[12]。

水飛薊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有很多,大多數是研究其主要成分水飛薊賓的變化,有人對水飛薊賓A和水飛薊賓B分別進行研究[13],也有人對其中六種主要成分(水飛薊亭,水飛薊寧,水飛薊賓A、B,異水飛薊賓A、B)分別進行研究,得到這六個成分游離體、結合體和總量在不同時間在大鼠體內的濃度變化[14]。實驗對象有小鼠、大鼠、犬[15]、人等,動物實驗主要是研究一些新劑型的水飛薊賓的藥代動力學,人體志愿者主要是研究現有市售的水飛薊制劑的藥代動力學[16,17]。實驗對象不同,藥代動力學參數也不相同,相互之間沒有可比性。

3 藥理學研究

目前的一些藥理研究已經表明水飛薊素有保肝,抗氧化,抗炎,抗纖維化作用,另外,它還能刺激蛋白質生物合成和肝臟再生,增加泌乳和免疫調節活性。下面將分別介紹這些作用的研究。

3.1抗炎和免疫調節活性

水飛薊素在細胞的不同結構和通路中顯示抗炎和免疫調節活性。位于細胞膜的腫瘤壞死因子受體(TNFα-R)超家族和同源的胞漿區被稱為死亡結構域(DD),其在細胞凋亡初期和受體與配體結合后的信號通路很重要[9]。臨床前試驗表明水飛薊素能保護α-鵝膏菌素誘導的肝細胞中TNF-α[18],可能是通過從屬活性氧族(ROS)機制[19]。給用煙曲霉毒素B1(神經酰胺合酶抑制劑)造模小鼠以750mg/kg/day水飛薊素灌胃治療,水飛薊素能防止煙曲霉毒素B1誘導的腫瘤壞死因子受體1(TNF-R1)表達增加,淋巴毒素β和干擾素-γ的誘導的TNF-R1相關的細胞凋亡(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通路)[20]。

一些跡象表明水飛薊素能抑制粘附分子如E-選擇蛋白的表達[21],另外一些跨膜分子家族在白細胞表面獨特表達和相關的炎癥通路。在離體細胞,水飛薊素能減少依賴凝集素和自然殺傷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但對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誘變細胞毒性無作用(ADCC)[22]。

在體內水飛薊賓達到一定高濃度能抑制細胞質中5-脂氧合酶途徑,尤其是白三烯B4(LTB4)的減少,很好表現了水飛薊素中樞藥理性質。有研究表明,在離體的枯否細胞中,水飛薊賓的IC50為15μmol/L時對LTB4群系有強烈的抑制作用[23]。在豬的基部動脈(IC50 = 100 μmol/L),人的血細胞和網膜內皮細胞有相似的結果[24]。

水飛薊素抗炎藥細胞核內DNA/RNA介導作用包括核因子κB(NF-κB),它一種在炎癥細胞中普遍存在的迅速反應的轉錄因子。同時肝臟急相反應許多基因編碼蛋白在轉錄因子NF-κB的控制下[25]。非活性NF-κB存在細胞質中,復雜伴隨抑制蛋白I-κB、NF-κB在一些來自細胞表面的輸入信號下有活性。I-κB抑制的釋放,NF-κB轉移到細胞核和與靶基因的κB基序結合。NF-κB的活化過程每一步都能在藥理制劑下抑制,如糖皮質激素類、環孢菌素、他克莫司和抗氧化劑[26]。

在體外發現水飛薊素抑制NF-κB DNA的κ基序結合活性,依賴肝瘤細胞基因表達。另外,水飛薊素阻滯NF-κB p65蛋白(通過磷酸化作用)向沒有能力結合DNA的細胞核轉化[27]。水飛薊素可以抑制TNF-α誘導胞外信號調節激酶和c-Jun N-terminal的激活,阻斷TNF-α誘導的細胞毒性和天冬氨酸特異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9]。Kang等報道在相對高濃度(12.525 μg/mL)下,水飛薊素抑制一氧化碳產物巨噬細胞中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達[28]。脂多糖(LPS)治療的小鼠,口服劑量為100 mg/kg時通過腹膜巨噬細胞減弱一氧化碳產物。鼠離體腹膜巨噬細胞中,水飛薊素抑制LPS誘導產物作用與濃度相關。另外,在LPS受激的鼠類的RAW 264.7細胞中,水飛薊素能完全取消iNOS mRNA和其蛋白表達。這些結果表明,水飛薊素通過抑制NF-κB/Rel活性抑制一氧化碳產物和iNOS基因表達。Chümann用水飛薊賓在伴刀豆球蛋白A(ConA)誘導的T細胞相關肝炎的試驗,也證實了同一結論[29]。在體內已證實,水飛薊賓是免疫應答修飾基因,抑制肝內的表達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白介素(IL)-4,IL-2和iNOS,擴張合成IL-10,另外水飛薊賓抑制肝內NF-κB活性。 保肝藥主要的活性表現在抑制肝內的NF-κB活性,其能阻止TNF, IFN-g, IL-2 and iNOS的后續合成。而且,當IL-10合成增加時,IL-4的產物會抑制。

3.2增加蛋白質合成

不管是急性還是慢性肝炎,肝細胞再生是肝臟恢復必然條件。在慢性病中,纖維化和細胞再生是同時發生的,最后結果取決于哪種占主導地位。Zetl等報道,在腹膜內給水飛薊賓,大鼠肝臟內核糖體核糖核酸合成有顯著增加(聚合酶Ⅰ增加),水飛薊賓還能刺激部分肝切除大鼠的DNA合成,但在健康或肝細胞瘤、腫瘤細胞則不然[30,31],這種作用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可能是聚合酶Ⅰ的激活作用。一些臨床試驗發現水飛薊賓能激活核糖核酸、聚合酶Ⅰ、核糖體核糖核酸,這種作用促使更快速的核糖體形成,依次增加蛋白質形成。這種作用在修復被損壞的肝細胞和恢復正常肝臟功能有重要的治療性意義。

3.3抗纖維活性

肝纖維化可導致肝臟結構重塑從而導致肝功能不全,門靜脈高壓癥,肝性腦病,這些過程涉及復雜的細胞相互作用[32]。初始階段肝實質細胞增殖發展,肝星狀細胞(HSC)轉化為肌成纖維細胞被認為是在纖維化最重要事件。大量的動物研究表明水飛薊素有抗纖維活性,其能抑制NF-κB和減慢HSC活性,同時抑制蛋白激酶類和其他有關信號傳導激酶類,可能干擾細胞內信號通道。有報道稱對慢性四氯化碳肝損傷大鼠,口服給水飛薊素(50 mg/kg)可以減少肝臟膠原蛋白含量至55%(模型組比對照組含量高4-6倍),給膽道堵塞大鼠可以減少膠原質和前膠原質Ⅲ至30%。膽管纖維化大鼠中,水飛薊素可能通過下調大鼠TGF-β1 mRNA的表達抑制前纖維化前膠原α1(Ⅰ)和TIMP-1的表達[33]。給酒精誘導肝纖維化狒狒3年水飛薊素能使病情發展緩慢[34]。

3.4抗氧化作用

肝病中涉及到的自由基包括超氧陰離子(O2-)、羥自由基(OH-)、過氧化氫(H2O2)和次亞氯酸陰離子(HOCl-) [35]。自由基在雙分子細胞膜內ROS誘導的多不飽和脂肪酸過氧化反應,這是造成脂質過氧化的主要反應,其還能破壞細胞膜造成細胞膜、脂質、蛋白進一步氧化[36]。通過水飛薊賓對相關的ROS或氧化劑如O2-、H2O2、HO-、HOCI反應的研究來評價其抗氧化性[37]。一些臨床前實驗報道水飛薊對O2-不是很好的清除劑,對H2O2沒作用(IC50% > 200 μ mol/L)。但游離溶液的擴散控制率IC50% = 1.27 μ mol/L時對HO-自由基有快速的反應。據報道在體外培養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淋巴細胞,給相當于通常的治療劑量濃度的水飛薊素能顯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達(SOD)[38]。水飛薊素對乙醇代謝并沒有直接影響,對降低乙醇水平或乙醇是從人體清除率也沒有作用。事實上,沒有水飛薊素或水飛薊賓與細胞色素P450-2E1有相互作用的證據,只能表明這些抗毒作用是由于其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性能[39]。

水飛薊素中酚的構象被認為是允許穩定化合物的羥基和氧自由基的形成[40]。在大鼠體內的研究表明,水飛薊素可減少自由基的負荷。對于暴露于對乙酰氨基酚在有毒的劑量中的大鼠,用水飛薊素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能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的含量[41]。此外其他研究表明,通過判斷谷丙轉氨酶變化水平,水飛薊素能抑制暴露于四氯化碳和半乳糖中分離的肝細胞的細胞溶解[42]。

在體外實驗中,對乙酰氨基酚,順鉑,長春新堿猿而受損的猴腎細胞,在藥物誘導的損傷之前或之后給于水飛薊賓,證實可以減少或避免毒性影響。預防性給水飛薊素治療可以阻止順鉑的腎毒性,而后給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一些毒性。

3.5毒素阻斷作用

水飛薊素是合適的可選藥物來治療醫源性和毒性肝臟疾病。它對膜和細胞線粒體通透性有調控功能,能增加膜的穩定性對抗異物損害。它通過占領結合位點防止毒素吸收進入肝細胞,以及抑制膜上很多運輸蛋白質。以競爭的方式抑制鬼筆環肽系統,其屬于肝細胞特定的有機負離子的吸收轉運OATP2[43],水飛薊素對膜流動性的沒有影響[44]。OATP2能代表部分肝功能,清除由引起膽汁酸,脂溶性激素或外來物質肝門靜脈血。運輸系統混合毒傘七肽類進入肝細胞,導致細胞死亡。鬼筆環肽(雙環七肽)和蕈環十肽(毒鵝膏中單環十肽)與肝細胞膜上膽汁鹽結合多肽相互作用。所以,水飛薊賓能減少細胞吸收有害外源物(如蘑菇毒),從而發揮細胞保護作用。

3.6并發癥及不良反應

據報道水飛薊素有很好的安全性。志愿者單次口服水飛薊素(劑量相當于254mg水飛薊賓)后,未觀察到副作用[45]。各種原因的肝功能紊亂患者,口服水飛薊素(600-800 mg/day)6個月,沒有不良反應[46]。臨床試驗涉及約3500例,其中2637肝疾病,利加隆(560 mg/day)8周治療報告說水飛薊素不良反應約為1%。不良反應是暫時的,如胃腸不適腹脹,惡心,消化不良和腹瀉[47]。

研究表明,成人在240-900 mg/day劑量范圍內單次口服,水飛薊素無毒且無副作用。在超過1500 mg/day的高劑量下,水飛薊素可能會產生輕微腹瀉的作用伴隨有膽汁流動和分泌的增加。尚沒有隨機最優控制的研究,也沒有最大治療劑量的界定。大多數試驗報道,合理的水飛薊素每日劑量為420-600 mg[錯誤!未定義書簽。]。

然而,有報告描述水飛薊素的不良反應。這些癥狀包括嚴重出汗,腹部痙攣,惡心,嘔吐,腹瀉和虛弱[48]。另一份報告中報告一個即時型獼猴桃過敏的54歲男子有過敏性休克反應[49]。

臨床前數據沒有記錄水飛薊素和水飛薊賓的急性毒性。尤其是水飛薊素,小鼠和狗口服給藥劑量為20或1g/kg不產生不良反應或死亡。給大鼠長期口服水飛薊素(100 mg/kg/day)22周沒有不良反應[錯誤!未定義書簽。]。水飛薊素對菊科過敏的人禁忌。根據現有數據,上述提到的研究一些問題可以部分驗證。不同的問題通常是發生在不同的試驗中,雖然這些問題是相互關聯的,但它們必須被視為個體差異而不能合并成一個整體問題。

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癥是肝硬化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在兩個最大的試驗中,上消化道出血總發病率(UGBs)報道為:水飛薊素4.6%和6.3%,安慰劑9.6%和13.5%,顯示積極治療差異[p=0.042;優勢比(OR)為0.44(95%CI為0.20,0.97)][50]。這些結果表明,UGBs率下降反映了患者整體的改善,也證明了水飛薊素不是低肝臟相關死亡率的直接影響。

4未來展望

最近報道,水飛薊黃酮木脂素類有癌癥化學預防作用[51]。水飛薊素調節細胞的存活和凋亡的失衡,通過干擾細胞周期調控因子和蛋白質的表達參與細胞凋亡。此外,還發現水飛薊素抗炎,抗血管生成和抗轉移效果[52]。特別是水飛薊素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水飛薊賓,在各種體外和體內包括肝癌的癌癥模型研究保護作用,建議他們應當建立在治療的附屬品在這些患者的臨床應用,以防止或減少化療以及放療引起的毒性。水飛薊賓介導的抗增殖作用的分子機制主要是通過受體酪氨酸激酶,雄激素受體,核因子-κB,細胞周期在各監管及凋亡信號通路癌細胞。進一步研究水飛薊素化療效果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 Rambaldi A,Jacobs BP,Laquinto G et al. 2005. Milk thistle for alcoholic and/or hepatitis B or Cliver diseases a system-atic Cochrane Hepato-Biliary Group Review with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Am J Gastroenterol 100: 25832591. [2]Voinovich D,Perissutti B,Grassi M et al. 2009. Solid state mechanochemical activation of Silybum marianum dry extract with betacyclodextrins: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the coground systems[J]. J Pharm Sci 98: 41194129.

[3] Saller R,Meier R,Brignoli R. 2001. The use of silym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J]. Drugs 61:20352063.

[4]Morazzoni P,Magistretti MJ, Giachetti C et al. 1992. Compar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Silipide, a new ?avanolignan complex in rats[J]. Eur J Drug Metab Pharmacokinet 1:3944.

[5] Arcari M,Brambilla A,Brandt A et al. 1992. A new inclusion complex of silibinin and beta-cyclodextrins: in vitro dissolution kinetics and in vivo absorp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formulations[J]. Boll Chim Farm 131: 205209.

[6] 肖衍宇,宋贊梅,陳志鵬等.水飛薊賓磷脂復合物的制備與大鼠生物利用度的研究[J].藥學學報,2005,40(7):611-617.

藥理學研究進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中藥;藥代動力學;方法學

藥物動力學是應用動力學的原理與數學處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藥物通過各種給藥途徑進入機體后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過程的動態變化規律,即研究給藥后藥物在體內的位置、數量、療效與時間之間的關系。藥物動力學又被稱為“藥物代謝動力學”、“藥代動力學”等,其中“代謝”含義包括了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藥物動力學是一門新興的介于藥學與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已成為生物藥劑學、臨床藥劑學、藥理學、臨床藥理學、分子藥理學、生物化學、藥劑學、毒理學等學科的基礎推動著這些學科的蓬勃發展。近幾十年藥物動力學的研究成果對指導新藥研究、制定臨床最佳給藥方案、評價制劑質量、改進藥物劑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藥藥代動力學,其研究對象是中藥及其復方,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利用動力學的原理與數學處理方法,定量地描述中藥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單味中藥和中藥復方通過各種給藥途徑進入機體后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過程的動態變化規律。中藥藥物動力學對中藥現代化和中藥走向世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其研究方法大體可分為:血藥濃度法和生物效應法兩大類。同時隨著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越來越受重視,先進檢測技術的不斷增加,出現了一些新技術新方法,如臨界流體萃取、在體微透析、核磁共振、生物電阻抗、細胞培養研究體外吸收模型、證治藥動學[1]、中藥血清藥理學[2]、中藥胃腸藥動學等。下面就對常用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方法進行簡要介紹。

1 血藥濃度法

適用于有效成分比較明確的中藥及其復方制劑,通過中藥復方給藥后,用現代分析儀器如氣相色譜法、氣-質聯用法、高效液相色譜法或液-質聯用等,分析生物樣品中有效成分原型或代謝物,進行中藥復方的體內成分分析、體內過程和動力學研究。目前用藥物濃度法進行藥代動力學研究已成為中藥復方藥代動力學研究的熱點,近年這方面的研究報道很多。如報道大鼠口服黃芩湯后用HPLC法測定血漿中的多種成分:黃芩苷、漢黃芩苷、千層紙素A苷、黃芩素、漢黃芩素、千層紙素A、芍藥苷、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烏拉爾甘草次酸、paeonimetabolin-I(PM-I),再分別計算各自的藥動學參數[3];用HPLC法測定大鼠口服甘草附子湯后血漿中烏拉爾甘草次酸的藥動學參數[4];用SPE和HPLC法研究大鼠口服四物湯后血漿中白花素、芍藥苷的藥動學特征[5];用LC-ESI-MS法研究大鼠口服黃連解毒湯后血漿中小檗堿、巴馬丁的藥動學特征[6]。然而,在采用藥物濃度法進行中藥復方藥代動力學研究中,盡管有些報道檢測了復方給藥后體內多種成分,再對每一種成分逐一進行動力學分析,從而避免了單一成分的藥動學脫離了中醫藥整體觀思想,但這些研究仍沒有闡明多種成分與復方藥效的關系,因此,這種多種成分的藥動學研究也難以合理地闡明中藥復方的藥代動力學特征。中藥復方藥代動力學研究中,上述常用的藥物濃度法也存在缺陷[7]。由于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復雜性、中藥藥效的多效性和中醫臨床應用的辨證施治及復方配伍的中醫特色等特點,使得中藥復方藥代動力學研究有別于化學藥品的藥代動力學研究,而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8]。

2 生物效應法

適用于有效成分尚不明確的中藥及其復方制劑。采用單一組分為指標,用體液藥物分析方法求得的藥動學參數代表中藥整體的藥動學有很大的局限性。20世紀80年代初期產生了以藥效為指標進行藥動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主要包括毒理效應法、藥理效應法和微生物指標法。這些方法體現了整體觀,從而使中藥藥動學研究邁向了一個新階段。

2.1 毒理效應法 該法分為急性累計致死率法及LD50補量法。急性累計致死率法基本原理是將藥物動力學中的血藥濃度多點測定原理與用動物急性致死率測定藥物蓄積性的方法結合起來,即給多組動物不同時間間隔給藥,求出不同時間體存百分率的動態變化,由此推算藥動學參數。LD50補量法在急性累計致死率法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將第2次腹腔注射同量藥物改為求測LD50(t)。其優點是結果更精確,誤差小;但動物用量成倍增加,操作更加復雜。用此法進行藥代動力學研究的有含劇毒藥馬錢子的九分散和疏風定痛丸,結果表明:兔體內,兩者均符合一房室模型;馬錢子在體內吸收迅速,而疏風定痛丸吸收較九分散慢,從而降低毒性和不良反應[9],為臨床合理用此類中藥提供了依據。劉延福等[10]研究附子理中丸在小鼠體內的藥動學參數,結果表明:按一級動力學消除,呈二室開放模型。此法觀察指標明確,實驗操作簡便,但只適用于藥理效應和毒理效應是同一組分的中藥。同時它以藥物毒性為主要指標來反映藥代動力學規律,不能代表有效量的藥代動力學規律。

2.2 藥理效應法 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假定藥物在體內呈線性配置,藥物在作用部位的藥量Q(t)與藥物效應強度(E)存在函數關系Q(t)=f[E(t)],而Q(t)又與給藥劑量(D)成正比。所以給藥后某時刻生物相藥量Q(t)與該時刻的效應強度E之間的函數關系便可以用給藥劑量D與效應強度E的函數關系D=f[E(t)]來表示,建立“時間-效應曲線”,然后再變換為“血藥濃度-時間曲線”,求出動力學參數。該法以越來越廣泛地用于中藥及其復方制劑地藥動學研究中。如富杭育等[11-14]分別以解熱、發汗、抗炎、抑制腸蠕動等藥理效應為指標,研究了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桑菊飲等的藥物動力學。盧賀起等[15]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為藥效指標,研究了四物湯的藥動學,結果表明:家兔經口服給藥后體內過程符合一室模型,t1/2α=0.37 h,t1/2β=0.4 h。藥理效應法研究中藥復方藥動學,更能體現中醫藥的整體思想,符合中醫藥的基本理論,是一極具發展前景的方法。但由于生物差異性,以及測定方法的準確度、精密度等限制,所得參數具有表觀性;難于找到靈敏又準確地定量療效的藥理指標;而且由于所選藥效指標的不同,測得的藥動學參數差異較大。

2.3 微生物指標法 其原理主要是含試驗菌株的瓊脂平板中抗菌藥擴散產生的抑菌圈直徑與其濃度的對數呈線性關系。選擇適宜的標準試驗細菌菌株,可以測定體液生物樣品濃度,計算藥動學參數。王西發等[16]選用金葡菌為試驗菌株,用此法測定了鹿蹄草素在兔體內的藥動學參數。潘嘉等[17]以抑菌效應為指標,測定川芎揮發油藥動學參數,符合一室開放模型。此法適用于具有或以抗菌活性為主要藥效的中藥制劑,有簡便易行,體液用量少等優點。但特異性不高,測定結果包括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謝物;機體內外抗菌效應作用機制的差異、細菌選擇的得當與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藥代參數的準確性。

3 PK-PD模型、PB-PK模型的建立及應用

3.1 PK-PD模型應用 藥物PK-PD模型[18]反應了藥物濃度-時間-效應的三維關系,體現了特定時間內藥物濃度與藥效之間的關系,故能描述和預測一定劑量下藥物的時間-效應過程。藥物動力學(PK)解釋的是“機體對藥物的處置”問題;藥效動力學解釋的是“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問題,將二者分開研究所得到的信息并不全面和充分。與藥效或不良反應密切相關的被測藥物濃度隨時間的變化過程是我們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這樣的PK研究才有意義;PD研究只涉及時間-效應關系,未涉及到效應室中藥物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藥效變化過程,實際情況中藥效峰值出現時間常滯后于血藥濃度峰值(藥效與血藥濃度之間存在逆時針滯后環),孤立的進行PK或PD研究不能闡明藥物的體內過程,故有必要建立PK-PD結合模型,對藥物的濃度-時間-效應關系進行估算,通過對靶部位藥物濃度及藥效的關聯度分析,評估藥物的體內過程。

3.2 PB-PK模型應用 血藥濃度法和生物效應法目前占據了復方藥動學研究的主導地位。PB-PK模型結構與生物體解剖結構大致對應[19],參數來自生理解剖資料和藥物理化性質,PB-PK模型以生理解剖資料和藥物理化性質為基礎來分析藥時數據,且有強大的種屬間外推(Interspecies Extrapolation)能力[20],所得參數更具有實際的生理意義,相比房室模型更有優越性和實用價值,可提供其他模型不能提供的參數(如藥物在人體器官內的代謝速率常數、進入器官的彌散系數等等),故有必要加強中藥復方的PB-PK模型研究以PB-PK模型參數提供更多有實際意義的參數為復方配伍規律進行參考。

4 小結

目前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對中藥藥動學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然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首先對中藥的整體觀難以把握,目前對于中藥復方的研究多數以其中一種或幾種成分為代表以此成分的代謝過程來表示整個復方的代謝過程。很明顯中藥方劑中依靠單一成分作用于單一靶點而發揮全部藥效功能的情況很少見,無論復方還是單方都是個復雜的系統,多個成分相互拮抗和協同產生的綜合作用。所以在研究中不應背離中醫藥整體觀的理論基礎,過分依賴西藥化模式和西藥植物藥的研究思路。其次中藥化學成分是復雜和多樣的,中藥處方的變異性和狀態的不可預測性,給藥物治療的物質基礎研究帶來許多問題,上述對純化學來源的藥物可以分析的方法,還是難以全面認識中藥作用的物質基礎。還有眾多的中藥復方雖然臨床療效確切,但長期臨床應用是按中醫理論和經驗用藥的,對其作用機制的內涵以及與物質基礎的關系,尤其是從藥代動力學角度進行研究與國際水平還有相當差距。但是我相信隨著藥代動力學的不斷發展,不斷涌現出來的新方法和理論許多新技術如:超臨界流體萃取、在體微透析、核磁共振、生物電阻抗、細胞培養研究體外吸收模型等,將會將為單味和復方中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開辟了新思路。

參 考 文 獻

[1] 黃熙,陳可冀.“證治藥動學”新假說的理論與實踐.中醫,1997,38(1):745-747.

[2] 徐海波,吳清和.中藥血清藥理學實驗方法的探討.中國中醫藥科技,2000,7(1):43-44.

[3] Zuo F Zhou ZM,Zhang Q,et al.Pharmacokinetic Studyonthe Multiconstituents of Huang qin Tang Decoctionin Rats.Biol Pharm Bull,2003,26(7):911-919.

[4] GaoQT,Chen XH,Bi parative Pharmacokinetic Behavior ofGlycyrrhetic Aci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nd Gancao-Fuzi-Tang.Biol Pharm Bull,2004,27(2):226-228.

[5] Sheng Y,Li L,Wang C,et al.Solid-phase extraction-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albiflorin and paeoniflorin in rat serum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ofSi-Wu decoction.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2004,806(2):127-132.

[6] Lu T,LiangY,SongJ,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berberine and palmatine in rat plasma by HPLC-ESI-M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reparation Huang-Lian-Jie-Du decoction and the pharmacokinetic application ofthe method.J Pharm Biomed Anal,2006,40(5):1218-1224.

[7] 馬越鳴.中藥復方藥代動力學研究方法的評價與展望.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2,7(3):273-275.

[8] 盧弘,李敏,邢東明,等.對中藥復方藥代動力學研究中血藥濃度測定方法的評述與思考.世界科學技術-中藥現代,2000,24:22-25.

[9] 任天池,王玉蓉,曾立品,等.用藥物累積法研究九分散和疏風定痛丸的藥物動力學實驗.中成藥,1991,13(7): 2-4.

[10] 劉延福,周毅生,葉纓,等.附子理中丸方藥的藥物動力學研究.中成藥,1992,14(8): 6-7.

[11] 富杭育,賀玉琢,周愛香,等.以解熱的藥效法初探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桑菊飲的藥物動力學.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1): 1-5.

[12] 富杭育,賀玉琢,周愛香,等.以發汗的藥效法再探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桑菊飲的藥物動力學.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5): 1-5.

[13] 賀玉琢,富杭育,周愛香,等.經抗炎的藥效法再探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桑菊飲的藥物動力學.中藥藥理與臨床,1993,9(1): 1-4.

[14] 富杭育,賀玉琢,周愛香,等.經抑制胃腸亢進作用再探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桑菊飲的藥物動力學.中成藥,1993,15(1): 35-36.

[15] 盧賀起,張智,魏雅川,等.以藥效法測定四物湯藥動學參數的研究.中藥藥理與臨床,1995,11(1): 11-13.

[16] 王西發,秦駿,楊彩民,等.微生物測定家兔體內鹿蹄草素藥動學參數.西北藥學雜志,1997,12(2): 70-71.

[17] 潘嘉,王家葵,鄒文侯,等.抑菌效應法測定川芎揮發油藥動學參數.中藥藥理與臨床,2002,18(4): 18-19.

[18] Bertera FM,Mayer MA,Opezzo JAW,et al.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of diltiazem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A microdialysis study.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s,2007,56(3):290-299.

藥理學研究進展范文第4篇

關鍵詞:狗脊;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中藥狗脊為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netz(L.) T.Sm.的干燥根莖。始載于《神農本草經》[1],為草部中品。歷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均有收載,具有補肝腎、強腰膝、祛風濕、止痛、利尿之功效。臨床應用治療腰膝酸痛、手足麻木、半身不遂、白帶遺精、血崩等癥,以及用于治療多種腫瘤[2]。現對中藥狗脊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現代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化學成分

1.1 根莖狗脊多以地下部位根莖入藥,其根莖中已分離出的成分見表1。

1.2 地上部分Murakawi等[2022]從狗脊的地上部分分離出蕨素R(pterosinR)、蕨素Y(pterosinY)、異組織蕨素A(isohestopterosinA)、金粉蕨素(onitin)、金粉蕨素2'OβD葡萄糖苷(onitin2'OβDglucoside)、金粉蕨素2'OβD阿洛糖苷(onitin2'OβDalloside)等蕨素類(pterosins)物質以及香草醛、丁香酸、對羥基苯甲酸、香莢蘭乙酮、綿馬酚、山奈醇。

2 藥理作用

2.1 對心肌的影響狗脊注射液單次腹腔注射2030 g/kg,對小鼠心肌86 Rb攝取無明顯影響,但1次/d,連續14 d,可使心肌對86Rb攝取增加54%,說明本品有增加心肌營養血流量作用,而且連續給藥時產生蓄積作用[23]。

表1 狗脊根莖中化學成分編號(略)

2.2 止血作用經動物實驗證明,狗脊的毛茸對疤痕組織、肝臟、脾臟的損害性及拔牙等外傷性出血有較好的止血作用,其效果較明膠海綿迅速。同時,狗脊毛茸似能被組織逐漸吸收消化。其還具有升高血小板的作用[24]。

2.3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通過比較狗脊及其不同炮制品對凝血酶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的影響,發現狗脊的各種炮制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砂燙品>鹽制品>酒蒸品>單蒸品>生品[25]。

2.4 抗癌作用同屬植物席氏狗脊葉的70%乙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對接種艾氏腹水癌及肉瘤S180腹水型的小鼠能延長其存活天數,但對小鼠淋巴細胞瘤L120無效,腹腔注射此提取物8 g/kg,小鼠能顯著地抑制以3H標記的前體進入S180細胞[4]。

2.5 其他作用本品經體外試驗,對流感病毒、肺炎雙球菌有抑制作用[26]。此外,狗脊中的活性成分十六酸具有抗炎作用,十八碳二烯酸具有降血脂作用[6]。水溶性酚酸類成分原兒茶酸和咖啡酸還具有抗炎、抗風濕作用[12],這闡明了狗脊祛風濕止痛的藥理學基礎。

轉貼于

3 小結

狗脊是常用的傳統中藥,是一味有研究價值的中藥。近年來對狗脊的研究逐漸增多,但主要偏重于化學成分的分離與純化,其藥理活性研究還有許多空白之處。我國地大物博,享有資源優勢,應采用現代科學手段對狗脊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進行更深、更系統的研究,以期為狗脊的開發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6:1420.

[2] 張民慶,龔惠明. 抗腫瘤中藥的臨床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90.

[3] 賈天柱,周鶴,解世全,等.中藥狗脊及其炮制品中氨基酸和總糖的比較分析[J]. 中成藥,2000,22(10):700.

[4] 陰健. 中藥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3)[M]. 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182.

[5] 顏利,趙吉壽. 云南臨滄金毛狗脊的生藥及理化性質研究[J].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0,21(6):31.

[6] 賈天柱,李軍,解世全. 狗脊及其炮制品揮發油成分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6,21(4):216.

[7] 原忠,蘇世文,江澤榮,等. 中藥狗脊化學成分的研究[J]. 中草藥,1990,27(2):76.

[8] 程啟厚,楊中林,胡永美,等. 狗脊化學成分研究[J]. 藥學進展,2003,27(5):298.

[9] 許重遠,晏媛,陳振德,等. 金毛狗脊的化學成分研究(Ⅲ)[J]. 解放軍藥學學報,2004,20(5):337.

[10] 許重遠,晏媛,陳振德,等. 金毛狗脊的化學成分研究(Ⅱ)[J]. 解放軍藥學學報,2000,16(2):65.

[11] 欒欣,王皓. 狗脊化學成分研究[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2,10(4):361.

[12] 原忠,余江天,蘇世文. 用薄層掃描法測定中藥狗脊和黑狗脊中原兒茶酸及咖啡酸的含量[J]. 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0,17(5):338.

[13] 張春玲,王星. 狗脊化學成分的分離與鑒定[J]. 中國藥物化學雜志,2001,11(5):279.

[14] 賈天柱,陳煥亮,解世全. 狗脊升華物中5羥甲基糠醛分析[J]. 中成藥,2002,24(10):768.

[15] 陳志良,陳振德,林永成. 金毛狗脊化學成分研究[J]. 中藥材,23(3):160.

[16] 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 全國中草藥匯編[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76,530.

[17] 賈天柱,刁秀蘭,李軍,等. 狗脊不同炮制品中鞣質的含量測定[J]. 中成藥,2002,24(1):32.

[18] 王永山,許益民,徐燕,等. 熒光薄層掃描法測定中藥中磷脂酰膽堿含量[J]. 中成藥,1997,19(12):34.

[19] 許重遠, 陳志良,張琨,等. 金毛狗脊氨基酸及無機元素含量測定[J]. 時珍國醫國藥,2001,12(1):23.

[20] Murakawi T. Phytochemistry[J]. 1980,19(8):1734.

[21] Logan K. New Phytol[J]. 1985,99(4):571.

[22] Saito K. Phytochemistry[J]. 1989,28(6):1605.

[23] 張寶恒. 幾種中藥連續給藥與單次給藥對小鼠心肌86Rb作用比較[J].中藥通報,1985,10(2):42.

[24] 王本祥. 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M]. 天津: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955.

[25] Liu jun Jia,Tianzhu,Du Guangli. Studies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Processing of Rhizoma Cibotii[J].中草藥,2000,31(9):678.

藥理學研究進展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介紹傳統中藥枇杷葉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的研究進展。方法以國內外相關文獻作基礎,綜述了枇杷葉化學成分以及藥理活性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應當采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其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進行系統研究,以拓寬其應用前景。結果與結論 目前已從枇杷葉中分離得到揮發油、三萜類、倍半萜類、黃酮類等多種化合物,其生理活性具有抗炎止咳、降血糖、抗腫瘤、抗氧化和保肝等作用。

關鍵詞:枇杷葉; 化學成分; 藥理活性

枇杷葉為薔薇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 的干燥葉,又名巴葉,商品有廣杷葉和蘇杷葉之分。在我國分布廣泛,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主產于廣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等地。枇杷葉是傳統醫藥學常用中草藥,藥用歷史悠久,始載于《名醫別錄》,列為中品。對枇杷葉性味和歸經的認識,歷代醫家基本相同,一般認為其味苦,性微寒,歸肺、胃二經。《本草綱目》曰:“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本草再新》曰:“清肺氣,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嗆血,治癰痿熱毒。”可見枇杷葉具有潤肺止咳、降逆止嘔之功效,常用于治肺熱咳嗽,吐血、胃熱逆嘔,煩熱口渴等疾病。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枇杷葉具有抗炎、止咳作用,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慢性呼吸道等疾病[1]。近年研究還發現,枇杷葉有抗腫瘤、抗病毒、降血糖、保肝利膽、清除氧自由基、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藥物化學研究表明,枇杷中主要含有揮發油、三萜類、倍半萜類、黃酮類、氨基酸、糖類、及其他有機酸類等化學成分。本文擬對近年枇杷葉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作一簡述。

1 枇杷葉的化學成分研究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枇杷葉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列研究,發現其含有揮發油、三萜類、倍半萜類、黃酮類等活性成分。

1.1 揮發油(essential oil)枇杷葉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如橙花叔醇(nerolidol)、金合歡醇(farnesol)、α、β蒎烯(α、βpinene)、莰烯(camphene)、月桂烯(βmyrc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芳樟醇(linalool)、反-氧化芳樟醇(translinalool oxide)、α衣蘭烯(αylangene)、αβ金合歡烯(αβfarnesene)、樟腦(camphor)、橙花醇(nerol)、牛兒醇(geraniol)、α畢澄茄醇(αcadinol)、順β,γ己烯醇(cisβ,γhexenol)、芳樟醇氧化物。其中橙花叔醇(nerolidol)為揮發油含量的61%~74%,但枇杷葉中橙花叔醇(nerolidol)的氣味極低,可能是橙花叔醇(nerolidol)在水蒸氣蒸餾的過程中以不易揮發的結合方式經斷裂后分離得到[2,3]。

1.2 三萜酸類(triterpenic acid)化合物 是枇杷葉主要的特征成分之一,藥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有效成分集中在三萜酸類化合物。目前從枇杷葉中得到的三萜酸類化合物,大部分為烏蘇烷型、齊墩果烷型化合物:烏蘇酸(ursolic acid)、2α羥基烏蘇酸(2αhydroxyursolic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2α羥基齊墩果酸(馬斯里酸maslinic acid)、3β,6α,19αtrihydroxyurs12en28oicacid、2α,3αdiacetoxy12en28oicacid 、2α,3α19α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2~5]。鞠建華等[6]首次從枇杷葉中分得坡模酸系(pomolic acid),Nunziatina等從來源于意大利的枇杷葉中分得7個烏蘇烷型的游離的三萜酸類化合物(圖1),其中14為新化合物,其23OH或2OH與 咖啡酰或對香豆酰成酯:(1)23 反式對香豆酰萎陵菜酸(23transpcoumaroyltormentic acid)、(2)23順式對香豆酰萎陵菜酸(23cispcoumaroyltormentic acid)、(3)3O反式咖啡酰萎陵菜酸(3Otranspcaffeoyltormentic acid)、(4)3O香豆酰救必應酸(3Otranspcoumaroylrotundic acid)[7]。Hideyuki等從枇杷葉中首次分得酰化三萜酸類化合物(圖2):3αtransferuloyloxy2αhydroxyurs12en28oic acid及megastigmane glycosides(圖3):(6R,9 R)3oxoαionyl9Oβxyl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和(6R,9 R)3oxoαionyl9Oαrhamnopyrano sy2α(16)βglucopyranoside[8]。

1.5 其他成分

枇杷葉中還含有苦杏仁苷、綠原酸、甲基綠原酸、山奈酚、酒石酸、檸檬酸、蘋果酸、刺梨酸、阿魏酸、紫羅蘭酮、鞣質、兒茶素、表-兒茶素、逆沒食子酸。維生素B1、2α羥基-亞油酸,維生素B1, 維生素C等 [2~13]。

2 枇杷葉的藥理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枇杷葉主要表現在總三萜酸的藥理活性作用,其中烏蘇酸、齊墩果酸的藥理作用不斷被發現且研究逐漸深入,因而引起了廣泛關注。

2.1 抗炎和止咳作用

動物實驗研究表明,枇杷葉中的馬斯里酸、烏蘇酸對角叉菜所致小鼠足腫脹及二甲苯誘導的小鼠耳腫脹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中馬斯里酸除了對角叉菜所致小鼠足腫脹顯示了很強的抑制活性外,同時也能拮抗組織胺引起的過敏性回腸收縮,并抑制釋放組織胺的活性。枇杷葉中的枇杷苷、烏蘇酸、總三萜酸均能明顯延長二氧化硫氣體及枸櫞酸噴霧所致豚鼠咳嗽的潛伏期,并明顯減少咳嗽次數[6~14]。

2.2 降血糖作用 Noreen等[15]報道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明顯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作用,De Tommasi等[5]進一步研究報道了甲醇提取物分離得到的三萜酸類及倍半萜烯化合物對糖尿病小鼠(C57BL/KS-db/db/Ola)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是刺激胰腺B細胞,增加胰島素的釋放水平,從而達到降低血糖作用,但是對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大鼠沒有明顯降低血糖作用。

2.3 抗癌作用日本學者Hideyuki[16]等報道,從枇杷葉中分離得到的megastigmane glycosides 和三萜酸類化合物對佛波醋(TPA)誘導的Raji細胞EB病毒早期抗原表達及致癌劑亞硝酸鹽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Kobayashi等以口腔癌細胞為對象進行了試驗,結果枇杷葉中三萜酸類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癌活性,且無顯著的細胞毒性,是決定體外抗氧化能力和抗腫瘤活性的主要因素[17]。枇杷葉中的烏蘇酸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效應,其突出作用為抗腫瘤,它對多種致癌、促癌物有抵抗作用,且對多種惡性腫瘤細胞有明顯細胞毒作用和誘導分化作用及抗血管形成作用,其防癌抗癌作用已引起重視,有望成為低毒有效的新型抗癌藥[18,19]。

2.4 抗氧化作用

實驗證明,枇杷葉提取物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明顯減少DPPH自由基轉化的作用,對小鼠肝臟勻漿在 37 ℃下暴露于空氣中, 使用丙二酰硫脲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枇杷葉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和綠原酸對采用二氯熒光素法引起的氧自由基有顯著的抑制作用[10]。Kwon HJ報道,枇杷葉中的甲基綠原酸是重要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NFkappaB(核轉錄因子)在氧化還原反應下被激活,從而減少NFkappaB的依賴基因的表達,有助于抑制炎癥的發生和抗突變的作用[20]。

2.5 抗病毒作用

枇杷葉中的3O反式咖啡酰萎陵菜酸(3Otranscaffeoyltormentic acid)具有明顯降低鼻病毒的感染率,但是對于人類的HIV1 和Sindbis 病毒的復制無明顯抑制作用[7]。

2.6 保肝作用枇杷葉中的齊墩果酸具有護肝、解毒作用,并能對CCl4引起的急慢性肝炎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其顯著降低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的活性,能防止實驗性肝硬化的發生[21]。烏蘇酸與齊墩果酸同屬五環三萜類化合物,兩者為同分異構體,認為也有解毒作用。烏蘇酸保肝、護肝機制可能與齊墩果酸有相似之處,熊筱娟等從實驗結果分析認為烏蘇酸可能重在對抗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物,免疫功能增強,誘導細胞凋亡的作用[22]。

3 結 語

縱觀枇杷葉的應用歷史和近代研究報道,證明枇杷葉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中藥具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可用于多種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但是,枇杷葉傳統的提取分離方法不僅工藝復雜,而且分離量小、純度低、溶劑消耗量大、成本高,難以實現工業化生產。為了提高原料藥材的利用率,簡化工藝程序,應進一步探討枇杷葉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工藝,采用先進的手段和技術等實現現代化生產。對于枇杷葉的藥理作用,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機制、協同作用研究還存在著不足,有待于對枇杷葉進行深入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尋找有效成分并闡明其構效關系,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1249.

[2]鄭虎占,董澤宏,金 靖.中藥現代研究與應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2767.

[3]Yanagisawa H,Ohshima Y,Okada Y,et al.A Sesquiterpene Glycoside,Loquatifolin A,from the leaves of Eriobotrya japonica[J].Chem Pharm Bull,1988,36(4):1270.

[4]Liang ZhouZhong,Rit A,Vincenzo DF,et al.Pizza,Cosimo.Polyhydroxylated triterpenes from Eriobotrya Japonica[J].Planta Med.1990,56(3):330.

[5]De Tommasi,N,De Simone,F,Cirino,G,et al.Hypoglycemic effects of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and polyhydroxylated triterpenoids of Eriobotrya Japonica[J].Planta Med,1991,57(5):414.

[6]鞠建華,周 亮,林 耕,等.枇杷葉中三萜酸類成分及其抗炎、鎮咳活性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3,38(10):752.

[7]De Tommasi,N,De Simone,F,Pizza,C,et al.Constituents of Eriobotrya Japonica.A study of their antiviral properties[J]. J.Nat.Prod,1992,55(8):1067.

[8]Ito,H,Kobayashi,E,Li,S,et al.Megastigmane glycosides and an acylated triterpenoid from Eriobotrya Japonica[J].J.Nat.Prod,2001,64(6):737.

[9]De Tommasi,N,De Simone,F,Aquino,R,et al.Plant metabolites.New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Eriobotrya japonica[J]. J.Nat.Prod,1990,53(4):810.

[10]Jung HA,Park JC,Chung HY,et al.Antioxidant flavonoids and chlorogenic acid from the leaves of Eriobotrya japonica[J].Arch Pharm Res,999,22(2):213.

[11]Nobuo,Kawahara;Motoyoshi,Satake;Yukihiro,Goda;A New Acylated Flavonol Glycoside from the Leaves of Eriobotrya Japonica[J].Chem pharm Bull.2002,50(12):1619.

[12]Shimizu,M,Fukumura,H, Hidekl ,T,et al.Anti-inflammatory Constituents of Topocally Applied Crude Drugs.I.Constituens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J].Chem Pharm Bull,1986,34(6):2614.

[13]Lee,MH,Son,Y K,Han,Y N.Tissue factor inhibitory sesquiterpene glycoside from Eriobotrya japonica[J].Arch Pharm Res,2004,27(6):619.

[14]王立為,劉新民,余世春,等.枇杷葉抗炎和止咳作用研究[J].中草藥,2004,35(2):174.

[15]Noreen,Wadood,HK,Hidayat,et al.Effect of Eriobotrya japonica on Blood Glucose Levels of Normal and Alloxan-Diabetic Rabbits[J].Planta Med,1988:196.

[16]Ito,Hideyuki,Kobayashi,E,Li,SH,et al.Antitumor activity of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leaves of Eriobotrya japonica[J].J.Agric Food Chem,2002,50(8):2400.

[17]Ito H,Kobayashi E,Takamatsu Y,et al.Polyphenols from Eriobotrya japonica and their cytotoxicity against hum an oral tumor cell lines[J].Chem Pharm Bull,2000,48(5):687.

[18]夏國豪,章永紅,王瑞平.熊果酸抗腫瘤作用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腫瘤學分冊,2002,29(6):420.

[19]顏 玲,陳會敏.熊果酸的免疫學活性[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5,22(1):51.

[20]Kwon HJ, Kang MJ, Kim HJ, et al.Inhibition of NFkappaB bymethyl chlorogenate from Eriobotrya japonica[J].Mol Cells. 2000,10(3):241.

[21]田麗婷,馬 龍,堵年生.齊墩果酸的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12): 8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廊坊市| 韶山市| 勐海县| 嘉祥县| 凤城市| 包头市| 张家界市| 博罗县| 莱州市| 报价| 石狮市| 湘潭县| 永胜县| 阳新县| 凤冈县| 房产| 洛南县| 黔西| 汽车| 汉沽区| 保山市| 沙湾县| 中宁县| 红原县| 福州市| 霞浦县| 阿图什市| 太白县| 梓潼县| 平江县| 个旧市| 舒兰市| 阿合奇县| 建德市| 湟源县| 雅江县| 信丰县| 绩溪县| 沽源县| 布尔津县| 云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