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發育生物學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課程資源的開發是為了學生的發展
教學改革應該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展,同時也應該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校內外各種資源的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師在面對各種資源,各種信息的時候,該怎么去挑選、處理這些信息資源呢?教師要從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角度去考慮。那些能體現社會政治、經濟、科學發展需求的,有利于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實踐、探究的信息資料,教師在教學中都要應用和開發。
當學生能夠在任何時候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的時候,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就得到了真正的體現。開發課程資源的最終目的應是使學生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學會主動地、創造性地利用課程資源為自身的學習、實踐、探究性活動服務。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要促進教師的發展
新課程對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教師應該具備課程資源開發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開發者。由此可見,教師是構成課程實施過程中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在自然界和社會的大環境中學習生物學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科學素養。生物學教師還要具備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開發和選擇課程資源的能力,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的潛力。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擴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面對眾多的課程資源如何選擇、利用,是對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重要挑戰。
三、學校生物學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學校提供的課程資源占據著主要的地位。除了生物學課程資源外,教師還應該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積極開發適合于中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課程資源。當前,生物學是科學的前沿學科,教師如果只靠教材上的內容,是無法滿足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渴求的。
因此,教師除了利用校內的生物實驗室和相應的儀器設備外,還應當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生物學教學軟件、生物學圖書及報刊和各種生物學實踐基地。學校要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調整圖書結構,改變服務方式,為學生服務。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教師要樹立全新的現代教育理念,根據學校的特點,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充分地挖掘和利用。
作為一個現代的公民,掌握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課改的理念下,生物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教師應該善于應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向學生提供豐富的生物信息,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掌握利用好各種信息和信息的處理能力。比如,利用網絡搜索信息,使學生能從因特網上得到各種學習信息,這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能力的幫助很大。學生如果能利用好教材外的學習資源,就不僅能更好地掌握課本上的知識,擴大知識面,而且能激發學習興趣。
四、校內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的基本要求
1.加強探究性實驗資源的建設
傳統的中學生物實驗室多是為做驗證性的實驗而建設的,當教師要求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時,這樣的實驗室設備可能無法滿足要求。所以教師應對現有的實驗室加以改造,一方面可對現有的儀器進行改進,增添新的實驗器材,另一方面應開發多種形式的實驗資源,以支持學生隨堂探究實驗和課外動手實驗。教師利用簡易材料自制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可以豐富生物學實驗教學資源,例如可以利用廢舊的泡沫、塑料制作生物學模型和教具。教師還可指導學生自制教具、學具,這樣不僅能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增加其技能,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開發探究性生物實驗資源,還可以通過營造實驗環境氛圍來實現。教師可在實驗室里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將生物學最近的新發現、新進展的研究成果陳列出來;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制作的模型、標本展示出來;學生可親自養殖動物、種植花草……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實驗室中感悟生物世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
2.開發來自學生的課程資源
(1)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搜集的信息途徑很多,但如果向學生提供脫離他們生活實際的、很深奧的信息,就不利于學生掌握生物知識。因此,教師要善于向學生提供那些與生活聯系很密切的信息。
如教師可結合生物教學開展調查家庭種植花卉、植物的種類,分析家庭垃圾的類型和分類處理的方法等活動,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決策意識和生物科學的素養。
在課程改革中,結合教材的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我對農村生物課程資源進行了初步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做到不簡單的“新教材”,而是更好地“用教材”,使課程實施的空間更廣闊,課程內容更好地接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農村的教學環境。
一、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語言藝術
1.語言直觀簡潔,千萬不要嗦
例如,介紹資源概況時,用準確的數字來表述。
2.語言形象生動,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加以描繪
例如,介紹“血液循環途徑”時,我利用雙手表示毛細血管網,胳膊分別代表動、靜脈,身體代表心臟,同時加以解說,讓學生一聽就懂。認識雌性符號“”時,告訴學生,女孩喜歡照鏡子,讓學生想象“”像女孩子手中的鏡子;認識雄性符號“”時,告訴學生男生好戰,它“”像一支待發的箭,這樣的語言學生一聽便知曉了。
3.語言詼諧幽默,可愉悅學生的心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皮膚時,可引入我面子薄,一接受表揚和批評時臉就紅,可詼諧地說,其實是我面部毛細血管豐富,其內血流又加快了。在講反射弧結構時,先引言:人們常說“你反應遲鈍”,在生物術語中,可不直接叫遲鈍,叫反射弧太長。在這樣的語言氛圍中,學生輕松愉快,又可以學到一些生物知識,知道生物現象。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意語言藝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來實現語言的魅力,并且還會鼓勵學生和我一起去開拓。
(二)充分利用生物實驗室
1.將生物實驗室當作展覽室來使用
在初中生物中的第一節課,先帶領學生到“展覽室”感受一下生物課將來會學到哪些知識,運用哪些教具、實驗儀器,因此課前在實驗室中布置好中小學所有的生物模型,如細胞結構模型、葉片結構模型、人體骨骼模型和學生自制的模型等。實驗用具如顯微鏡、放大鏡、參看解剖器、載玻片、蓋玻片等。標本如學生自制的臘葉脈書簽、各種永久的涂片、切片和裝片等。一次小小的參觀,學生或多或少都會對生物實驗產生興趣,借此,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運用模型教學、實驗操作,相信這有機的一體教學活動,會讓學生積極參與而獲取生物知識。
2.實驗室是學生進行實驗的場所
學生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固定的班級。偶爾的實驗室針對長久的教室,很大程度上能激活學生有些已“休眠”的細胞。實驗室,它能讓學生感到輕松,能自由活動,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靈感”很容易闖進學生的腦海。所以帶領學生到實驗室去完成實驗,學生的精神狀態,活躍程度都會提高。當然,更有利于實驗探究的完成。例如,制作葉片的切片并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上課鈴響后,同學們就都興奮地在實驗室等待,在我部分的講解和介紹后,有的迫不及待,有的一絲不茍,有的共同協作(切的切,調鏡的調鏡),來進行實驗,當學生通過顯微鏡看到那奇妙的世界(植物細胞)時,個個興奮不已。在他們觀察葉片結構的表述中是那么形象,“橢圓的細胞聚在一起像海綿”“長柱狀細胞排列像柵欄”“兩圈相環的是葉脈”等等。在上交的作業葉片結構圖時,從中可見他們的細心,他們對相關知識和實際結合多么好。
實驗室進行實驗來協作教學,效果真的太好了。可讓學生把抽象知識形象化,枯燥的課堂變得輕松愉快。實驗室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教學資源。
二、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實踐活動是檢驗學生對知識把握程度的一種方法,同時也能對學生理論應用實踐能力進行考查,是檢測學生能力和積極性的好方法。
摘要:生物化學是醫藥專業的重要必修基礎課程,是疾病診斷、治療與預防的主要理論溯源,為此抓好醫藥類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工作意義顯著。獨立院校生源有其獨特性,如常規教學方法收效甚微,反饋抽象復雜,內容繁雜,深奧難學等問題。鑒于此,筆者提出“比喻教學法”聯合“框架式教學法”應用于中醫藥類獨立院校《生物化學》教學過程,化抽象為具體、化繁亂為清晰、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注意力,為快樂與高效的《生物化學》課堂提供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比喻教學法;框架式教學法;生物化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0-0189-02
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本質及其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包含了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及其調控、遺傳信息的傳遞等內容,是醫藥行業與生命科學領域至關重要的必修基礎課程,是疾病診斷、治療與預防的主要理論溯源,為此抓好醫藥類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工作意義顯著。筆者在中醫藥獨立學院從事生物化學一線教學十幾年,熱衷于教學改革研究,擬將教學過程中呈現的題進行歸納并針對中醫藥獨立學院的需求與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提出“比喻教學法”聯合“框架式教學法”,提升中醫藥類獨立院校《生物化學》的教學效率。
一、生物化學教學瓶頸與獨立學院生源的獨特性呼吁《生物化學》教學改革
生物化學涵括的知識眾多,有動態生化、靜態生化、機能生化等,傳統教學理念與方法在實施過程中,主要突顯出的問題為:(1)學生難于理解《生物化學》課程中的相關概念,認為它們是生澀的、模糊的、抽象的,例如呼吸鏈等;(2)學生難于理順生物化學中的知識結構,斷然以為其內容紛亂繁雜、混亂無規律,例如各種代謝途徑等;(3)學習過程容易碰壁,難于堅持,不少學生索性放棄本課程的學習。獨立學院的學生較其他本科生而言,存在文化基礎底子較薄、學習自信心和動力不足、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容易沉迷網絡游戲、學業難于完成、綜合素質不過關帶來的上崗能力較弱等獨特性。大部分中醫藥類獨立學院的中醫專業、護理專業、針灸推拿等專業中文科生居多,理學類課程教學計劃難以實施,而《生物化學》對化學基礎及理解能力要求較高,傳統教學理念與方法在課堂收效欠佳為此,尋找適合中醫藥類獨立院校生源特點,有助于破除《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瓶頸的教學方法有待探索。
二、“比喻教學法”聯合“框架式教學法”融入《生物化學》教學的適用性
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聯系,日常生活與大自然中眾多現象與生物化學內容相關,通過“比喻教學法”建立橋梁,化“生澀的、模糊的、抽象的生化內容”為直觀與趣味。生物化學知識之間存在聯系,通過“框架式教學法”歸納總結,將貌似“紛亂繁雜,混亂無規律的生化知識”系統化與清晰化。
1.“比喻教學法”為快樂《生物化學》課堂提供保障。比喻是將某些具有相似點的事物、現象或原理放一起比較,從而獲悉某一新的事物、現象或原理,通常以淺顯易懂的去闡明生澀難懂的,以便于形象并簡單地表述新事物、新現象或新原理。“比喻教學法”是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比喻手法引入,巧妙地將學生們所熟知的、感興趣的、容易理解的事物、現象或規律與未知、生澀、深奧的事物、現象或原理進行特征比較,通過類似點而深入淺出地解釋疑難點,最終幫助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比喻教學法,具有形象性、引導性、趣味性等優點,擁有化生疏為熟悉、化生澀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構建直觀易懂橋梁的作用;具備引導學生思考、拓寬學生思路、促使學生類比并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具有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專注力的作用。比喻教學法將是《生物化學》教學中“晦澀、難懂、抽象”知識點的克星,將為快樂《生物化學》課堂提供保障。
2.“框架式教學法”為高效《生物化學》教學提供保障。框架的引申含義為:事物中發揮重要支撐與保護功能的基本元素所構成的整體結構或輪廓。“框架式教學法”是將“課程中的知識歸納并構建成框架”引入教學設計,將教材中的流線式的知識內容系統化、框架化,甚至網絡結構化,讓學生清晰地牢固地掌握知識,使學生頭腦中呈現知識有機整體的教學方法。框架式教學法的首要特征為整體性,與傳統教學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同,提倡整體的基礎上理解局部,幫助學生擺脫迷茫,系統性地掌握知識技能;框架式教學法的第二特征是反思性,集中體現在對同一框架的反復使用與講解上,例如生物化學中“糖代謝途徑的框架”在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等糖代謝途徑的講解中均會被展示或提及,這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熟悉程度,利于增加思維速度與跨度;框架式教學法的第三、四特征是高速性與生成性,高速性表現為學生課堂中的高度熱情、積極思考、快速掌握知識技能,表現為教師不斷用新角度,系統地、有序地教學思路高效傳授知識;生成性體現在彈性化教學設計中,在框架的支撐下,學生可自主聯想或探索與框架相關的知識內容,最終為高效《生物化學》教學提供保障。
三、中醫藥類獨立院校《生物化學》教學中科學引入“比喻教學法”與“框架式教學法”的兩點建議
優質教學的關鍵在于優良教學方法的有效設計與實施,故建議以下兩點:
1.緊扣當今學生的興趣點,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聯系醫藥領域應用,積極思考,巧用比喻,切實發揮“比喻教學法”的效用。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是生物化學教學效果的關鍵。但是,師者切不能忽略當今學生的興趣點與我們大學時期的興趣點或許存有偏差,所以師者備課前,應該“備學生”,即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知識背景等。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聯系醫藥領域應用,積極思考,巧用比喻,切實發揮“比喻教學法”的效用,例如講解酶與醫藥學的關系時,我們可以用幾張血液化驗單與蛋白酶藥物說明書等,實實在在地說明理論與醫藥領域應用的關系,例如講解生物氧化的概念時,我們可以將之比喻為“體內的燃燒”,其燃料是營養成分(糖、蛋白質、脂肪等)與O2,其助燃劑是蛋白酶,其產物為CO2與H2O,其功效是為機體蓄積化學能ATP與熱能,其特點是“沒有硝煙”的緩慢的燃燒。
2.合理構建“生化知識框架”,框架大小以學生適用為宜,適時啟發學生思考,避免填壓式滿堂灌。教學設計是為了教學目標服務,構建“生化知識框架”應與教學目標相符,以適合學生思維跨度為宜,并非越大越好。合理構建“生化知識框架”需要根據教學不同階段與學生對知識不同掌握程度,構建不同層次的框架,服務以教學質量。其次,在“框架式教學法”實施過程中,避免填壓式滿堂灌的教學情形,不要忽略該教學法的啟發思維的重要效用,通過框架啟發學生思考,并且適時讓學生構建框架,給予學生動腦動手機會,教會學生歸納,給予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比喻教學法”聯合“框架式教學法”科學融入《生物化學》教學中,將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凌亂為有序,將有效地緩解或化解當前《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存在主要的問題,提升中醫藥類獨立院校《生物化學》的教學效率,將為提高《生物化學》教學質量提供方法途徑。
參考文獻:
[1]王倩,王寧,李仲.基礎醫學專業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10):869-870.
[2]敖梅英,梁文龍,周楓.獨立學院創新“寢室聯系員負責制”管理模式及其價值[J].科技廣場,2010,12(10):152-156.
一、加強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
結合生物教學的相關內容,突出介紹我們偉大的文明古國在生物學研究方面的許多重要發現、發明、創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如講到水稻時指出,我國是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在殷商遺址中就有水稻碳化的顆粒。學習到酵母菌的應用時強調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酵母菌釀酒的國家等等。近代中國輝煌的成就更是不勝枚舉,如被譽為世界“綠色革命”的雜交水稻的培育,小黑麥的培植,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等等。輝煌的成就勢必激勵學生熱愛祖國,喜愛生物,樹立為科學獻身的遠大理想。
二、充分利用生產、生活現象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學習細胞的物質基礎的知識時,要讓學生真正理解生物體內自由水和結合水的含量和生理作用,這時可采用稻谷曬干、蔬菜曬干干制作菜干等常識來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如剛收割的稻谷和新鮮的蔬菜曬干后質量會明顯地減少,正是由于稻谷和蔬菜細胞中含有大量的的水分,并且絕大部分是自由水,由于自由水能自由流動,可蒸發而散失,因此曬干的種子和菜干損失子大量的水分,只剩下少量的結合水。曬干種子不容易發芽正是由于缺乏自由水使胚細胞中各種生化反應很難進行,細胞新陳代謝極為緩慢。把曬干的稻谷放到試管中再加熱,會發現試管壁上附著有小水珠,正是由于曬干的稻谷種子細胞中還含有結合水,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不能自由流動,也不容易蒸發,但烘烤時,結合水可從細胞的化合物中脫離出來。
三、強化實驗,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生物學在相對意義上來說就是一門實驗學科。所以,提高學生的實驗教學質量是初中生物教師的當務之急。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了解實驗的設備裝置和設計原理,掌握操作程序和操作技能。在實驗過程中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出現了錯誤,能按照實驗原理、操作程序,認真分析原因,糾正錯誤。從而使學生樹立科學探究的精神和意識。另外,我們應組織學生成立生物興趣小組,定期活動,其中小組長作為教師的得力助手,可以協助老師做好各項實驗的準備工作,帶動全班學生做好各項課內外的小實驗,并幫助老師進行檢查等。這樣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聰明才智得以創造性的發揮。
四、掌握原理,增強學生的衛生保健意識
生理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介紹了衛生保健常識。如體育鍛煉對人體各系統健康的保障,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原因、意義,這些都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如介紹脊椎時,學生知道了青少年是脊髓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坐得正、立得直。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脊椎的正常發育,也有利于保持學習的正常環境。又如介紹了吸煙、吸毒的危害,教師就應要求學生不要有試一試的想法,一旦上癮,就難以戒除,勢必摧殘自己的身心健康。學生掌握了有關的原理,這對增強他們身體素質是大有裨益的。
五、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生物知識去分析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給生物教學一點生活味,將生物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激勵學生們熱愛學習、主動地學習生物學,讓生物課堂動起來。以下我結合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踐談談幾個成功案例與大家分享:
充分利用我們所熟知的生活實例,適當地引入課堂,使生物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如在學習“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時,聯系日常生活請同學們思考,鹽拌黃瓜、糖腌西紅柿,盤子里會出現很多水,這些水是從哪兒來的呢?如果青菜有點蔫了,該怎么辦?隨著老師的引導,有的學生還補充說市場上賣菜的商販不時地給菜灑點清水,就是為了保持青菜的水分。這兩個例子說明植物細胞既能吸水,也能失水。接著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對照實驗加以證明。討論中,有一組創意非常好:從中間將蘿卜橫切為二,各掏一個大小相近的洞,放等量清水和鹽水,并預測:放清水的蘿卜液面會下降;放鹽水的液面會上升。當學生通過體驗同樣的水中加入不同勺食鹽其咸淡程度,理解了濃度的概念后,教師再給出細胞液濃度和外界溶液濃度概念,學生很快推斷出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在于細胞液濃度和外界溶液濃度的大小。接著,我以生活中的拔河為例形象地加以說明,力量大的一方將對方拉過來,也就是水會總往濃度大的一方去。在生活的“引領”下,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并體驗到學習生物學知識的樂趣。
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動點”。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生活中的科學,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生物知識,學會生活。如在講“鳥與空中飛行生活相適應特點”時,折紙飛機是大家從小就玩的游戲,但要折得好,飛得遠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課堂上通過折紙飛機比賽,看誰的紙飛機飛得最高最遠,研究分析飛得高遠的原因:紙材質輕還是重;紙大小;飛機翅膀大小;機頭的折法……最后引導得出紙飛機要飛得遠,必須解決“三個力”:重力、阻力、動力。那“鳥是怎樣解決空中飛行的這三個力?”引導大家分析討論課本中資料,總結得出鳥適于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水到渠成。又如許多同學家養有寵物,如何解決寵物隨地大小便?同學們根據經驗,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法,促進了對條件反射的理解。
新聞熱點拓眼界。如果將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聞熱點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不僅讓教材緊跟時代脈搏,還會創設出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激情,讓學習過程趣味盎然。學習“病毒”時,觸及社會敏感話題——禽流感。讓學生談及所了解的有關禽流感知識,引入學生最想知道的問題,如禽流感是通過什么方式傳播的?為什么禽流感難以控制?藥物可以治療禽流感嗎?吃雞蛋和雞肉會傳染禽流感嗎?從中學會對重大社會問題的理性思考。“我們對待禽流感,基本上是‘殺光’政策,這是對人類的保護措施。可是這樣下去,鳥類就會面臨滅絕的危險。我們一直在宣傳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在自然界中和人類的地位是平等的,而現在的措施又是與之相悖的。我們有權利這樣做嗎?我們該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給學生留下無盡的思考空間。總之,現實生活為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了最豐富的活動內容,只要留心,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無處不有豐富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
日常概念辨真偽。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由于缺乏某些科學性認識,常會對相關生物學知識形成錯誤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實踐要及時地更正經驗性錯誤,讓學生感到科學的價值、知識的力量,激起探索生命奧秘的極大熱情。例如,人們習慣地認為“歪瓜劣棗”(即形狀不周正)更好吃。在完成植物的激素調節的教學后,請學生探究“歪瓜劣棗”的原因。原來,果實發育所需要的生長素來自于發育著的種子。在發育較差的一半瓜中有種子發育不好,為果實發育提供的生長素較少,所以“歪瓜劣棗”屬于果實發育不良,與口味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并補充相關內容:生活中我們不免會碰到一些形狀奇怪、顏色特別的瓜果,例如連體西紅柿、特大號草莓、特別紅潤的油桃、歪裂的甜瓜,等等。這些畸形瓜果雖然有些口感不錯,但卻大多是長時間濫用肥料、催熟劑或膨大劑等造成的。長期食用這種瓜果容易引發多種疾病。因此,為了我們的健康,最好莫吃那些奇形怪狀的“歪瓜裂棗”。在教學中指出實踐生活中常見的科學性錯誤,學生在對日常概念的思辨中,積極聯想思考,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品質。
在課堂教學中綴入一點文學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 膾炙人口的詩句,若根據所學的生物知識稍作改動,將其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才更符合科學。此外還可引用成語(蜻蜓點水、枯木逢春等)、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來說明生物學道理。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學生也會驚奇地發現,生物學這么有用,生物科學離我們這么近,甚至就發生在自己身上,從而更加喜愛生物學。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生活就是最直接的學習素材和信息來源。教師只要引導得當就能使其成為學生探索問題的動機和起點,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思維,激發孩子們的探究欲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通過創設情境的帶動,有了思維靈動的充實,生物課堂便會一改往日的沉靜,鮮活、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