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規模經濟定義

規模經濟定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規模經濟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規模經濟定義

規模經濟定義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進入壁壘;競爭機制;規模經濟;絕對成本優勢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2)05-0016-06

一、引言

對市場進入條件的理解是研究市場競爭機制的關鍵所在。所謂完全競爭理論只是市場進入條件的一種極端情況和一種理想狀態。在完全可競爭市場上,進入和退出市場都是無摩擦的,不存在進入和退出的障礙,市場價格必然等于邊際成本。由于在現實中很難滿足這種要求,雖然完全競爭理論被視為經濟理論的基本范式,但是完全可競爭市場只能作為研究現實經濟效率的參照系。在完全競爭理論中,對競爭的理解通常只限于產業中在位企業之間的直接競爭,而完全忽略了潛在進入者對于市場競爭的影響。因而,完全競爭理論對市場競爭機制的分析必然是片面的。

貝恩指出,進入壁壘是市場的重要結構特征,開創了從市場進入條件角度審視市場競爭機制的先河。[1]3在經濟理論中存在著對于市場進入條件的多種不同觀點。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觀點是貝恩和施蒂格勒。貝恩認為,潛在競爭的有效性取決于市場的結構因素,如規模經濟、絕對成本優勢等,進入壁壘的存在有其結構基礎。[1]11施蒂格勒則認為,市場結構不能表明進入壁壘的高低,而是對在位企業之間效率差異的反映,絕大多數進入壁壘都是由政府對市場的限制引起的。[2]69此外,處于這兩種極端情況之間的研究還有弗格森、費雪、魏茨賽克、吉爾伯特、卡爾頓和佩羅夫、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等,他們的研究不僅建立在貝恩和施蒂格勒的基礎上,而且對進入壁壘本身的含義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對進入壁壘的不當理解會直接影響競爭機制的效率,造成社會福利損失。一方面,如果對進入壁壘界定過寬,將正常的企業行為界定為進入壁壘,則會直接干預和不當限制企業的正常經營;另一方面,如果對進入壁壘的界定過窄,對限制市場競爭的因素視而不見,又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在中國市場經濟日臻成熟的今天,清楚理解進入壁壘的含義對于制定適合中國經濟實際的產業政策并指導經濟實踐、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的目的是厘清這些不同定義的含義和區別,同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規模經濟和絕對成本優勢能否作為進入壁壘。

二、關于進入壁壘的七種定義

貝恩認為,進入壁壘是產業中在位廠商對于潛在進入者的優勢,這種優勢反映了在位廠商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維持其價格高于競爭性水平而不會引起新的企業進入該產業。因而,貝恩定義以在位廠商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作為判別進入壁壘的標準。由此,貝恩提出了幾類進入壁壘:規模經濟、資本要求、產品差異化和絕對成本優勢。[1]4而且,貝恩的實證研究表明,這幾類進入壁壘似乎與高利潤水平正相關。貝恩定義的隱含邏輯是,進入壁壘和超額利潤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

施蒂格勒認為,進入壁壘是尋求進入一個產業的企業必須承擔而產業中的在位企業(在某一或每一產出水平上)現在不用承擔的生產成本。[2]69因而,施蒂格勒定義將在位廠商和進入者之間的成本差異作為進入壁壘的判別標準。施蒂格勒的定義比貝恩的定義要窄,貝恩意義上的進入壁壘不一定是施蒂格勒意義上的進入壁壘,但施蒂格勒意義上的進入壁壘都是貝恩意義上的進入壁壘。根據施蒂格勒的定義,只要進入者和在位廠商能夠得到同樣的技術,規模經濟就不是進入壁壘;而且,在規模經濟的極端形式——自然壟斷的情況下,很難說進入壁壘是規模經濟還是需求不足。同樣,資本要求也不是進入壁壘,除非在位企業不需要為此支付成本。產品差異化和絕對成本優勢能否成為進入壁壘需要進行具體分析。

弗格森追隨貝恩,將進入壁壘定義為使進入無利可圖但又允許在位企業超過邊際成本定價并持續獲得壟斷收益的因素。[3]7與貝恩相比,弗格森的定義增加了一個要求,即在位廠商持續得到壟斷利潤。也就是說,在位廠商要持續獲得超過一般水平的利潤,單純定價超出邊際成本的條件是不充分的。原因在于,在位廠商的邊際成本很可能低于其平均成本。這時,即便像貝恩所說的那樣在位廠商的價格超過邊際成本,也并不能保證其得到壟斷收益,只有在價格超過平均成本時才能得到超額利潤。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10月第28卷 第5期 劉廣生,等:進入壁壘的七種基本定義及其意蘊比較費雪認為,進入壁壘是當進入對社會有益時阻止進入的任何因素。具體而言,當市場上存在不必要的高額利潤,而且如果這些利潤通過競爭消失,社會福利就會得到改善,但是企業卻不能進入競爭時,就會存在進入壁壘。此時,潛在進入企業的成本—收益計算并不能正確地反映社會對成本—收益的計算。[4]8在從利潤角度定義進入壁壘的意義上,費雪的定義是追隨貝恩和弗格森的。但是,與貝恩和弗格森定義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費雪的定義更強調社會福利和進入壁壘的規范意義,這導致很多貝恩意義上的進入壁壘都不再構成進入壁壘。

魏茨賽克認為,進入壁壘是一種尋求進入一個產業的企業必須承擔而已經處于該產業的企業不必承擔的生產成本;從社會的角度看,這意味著資源配置的扭曲。[5]10顯然,魏茨賽克的定義是對施蒂格勒定義的一種修正,認為只有在進入者和在位者之間的成本差異減少社會福利時才構成進入壁壘,因而突出強調進入壁壘的社會福利含義。從某種意義上講,魏茨賽克對施蒂格勒定義的修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經濟學家通常隱含地假定進入壁壘會阻礙市場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并意味著無效率,而魏茨賽克的分析表明,某些進入壁壘的存在對資源配置是有益的。根據魏茨賽克的定義,不僅需要重新審視貝恩意義上的進入壁壘,而且施蒂格勒對進入壁壘的定義也存在問題。比如,考慮某個存在正外部性的產業,即便在位廠商和進入者不存在任何成本差異,從社會的角度看,對于該產業的進入也是不充分的。這時正的外部性就是進入壁壘,而施蒂格勒對進入壁壘的定義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吉爾伯特認為,進入壁壘是由于已經在位而得到的租金。①這種定義集中關注在位廠商的優勢而不是進入者的劣勢。由此,進入壁壘是在位企業僅僅由于已經處于某一產業而得到的額外利潤。這種定義的令人費解之處在于,在一般的意義上,利潤的存在是潛在進入者進入某一產業的動力而不是障礙,因而利潤本身并不是一種壁壘,而是壁壘存在的一種結果。從利潤的角度定義進入壁壘,可以將吉爾伯特的定義視為是對貝恩定義的發展。

卡爾頓和佩羅夫認為,進入壁壘是任何阻止企業家隨時在市場上創造一個新企業的因素,長期的進入壁壘是新進入者必須發生而在位企業不必(或曾經不必)承擔的成本。②這種定義追隨施蒂格勒,同時對施蒂格勒定義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和修正。卡爾頓和佩羅夫第一次明確從時間的角度提出了關于進入壁壘的定義,因而他們的定義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兩個定義。實際上,他們從短期角度對進入壁壘進行的定義并不具備實用性,因為這不僅意味著任何資本要求都是進入壁壘,而且意味著任何需要進入時間的產業都存在進入壁壘③。同時,他們的定義澄清了施蒂格勒定義中在時間上存在的問題。施蒂格勒定義使用的是現在時態,這意味著只要進入者現在需要承擔而在位廠商現在不需要承擔的成本就是進入壁壘,哪怕這種成本是在位廠商在過去進入市場時也是必須承擔的。卡爾頓和佩羅夫的定義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并不再將這種成本視為進入壁壘。

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提出了一種劃分進入壁壘的不同方法。④他們將新進入者必須發生而在位企業不必(或曾經不必)承擔的成本——經卡爾頓和佩羅夫修正后的施蒂格勒定義——稱為進入的經濟壁壘;將延遲進入并因此降低了與不存在成本差異的立即進入相比的社會福利的成本——經魏茨賽克修正后的施蒂格勒定義——稱為進入的反托拉斯壁壘。反托拉斯壁壘比經濟壁壘的范圍更廣,所有的經濟壁壘都是反托拉斯壁壘,但是反托拉斯壁壘不一定是經濟壁壘。此外,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認為還可以將進入壁壘分為基本的進入壁壘和輔助的進入壁壘。基本的進入壁壘指的是本身能夠構成進入壁壘的成本;輔助的進入壁壘指的是,盡管某種成本本身不能構成進入壁壘,但是,如果這種成本存在會加強其他的進入壁壘。④

三、規模經濟、資本要求與進入壁壘

如上所述,貝恩認為規模經濟是一種重要的進入壁壘。規模經濟有兩個重要來源:專業化經濟和貨幣經濟。前者指的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可以允許要素在更大程度上進行專業化而帶來的分工經濟;后者指的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可以以更低的貨幣價格獲得其所購買或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說,這種經濟不是來源于實際成本的下降,而是源于進行大規模的采購而使得企業擁有更強的討價還價能力。這樣,貝恩認為規模經濟對進入條件存在兩種影響:一是規模經濟的百分比效應,即最小最有規模產出占據產業總產出的百分比越大,對該產業的進入越難;二是絕對資本要求效應,即企業規模小于最小最有規模時,單位成本上升越快,對該產業的進入越難。

為什么規模經濟的存在會阻止進入呢?貝恩認為,如果進入者以一個足夠小的規模進入,以至于這種進入對于在位廠商的價格和產出不會產生任何能感覺到的影響,這時,不會引起在位企業的報復。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入者的規模不是最優的,同時成本也比最優規模的成本更高。如果進入者以一個較大的規模(以最優或接近最優的規模)進入,以至于影響到了產業的價格或者產量,假定在位企業決定降低價格而不是減少產量,直到進入者能夠在新的價格下獲得一個市場分額,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實際上降低了產業價格,使得進入后的在位者和進入者的價格都比進入之前要低。同樣,如果進入者以一個較大的規模(以最優或接近最優的規模)進入,假定在位企業不是以降低價格而是限制產出的方式以使得進入者獲得一定的市場分額,在這種情況下,結果只能是進入者和在位者共同處于次優規模,并使得它們的成本高于可達到的最小成本。同樣,假定進入者以一個較大的規模(以最優或接近最優的規模)進入,在位者可通過降低價格進行報復以阻止其進入。總之,進入存在明顯規模經濟的產業,或者會導致較高的成本,或者會導致較低的價格,或者兩者同時出現。這樣,在位企業一般可以使價格高于可達到的最小平均成本而不引起進入。[1]55根據貝恩的定義,這就意味著存在進入壁壘。

弗格森認為,規模經濟是進入壁壘,而如果資本要求不是規模經濟的一個來源的話,就不是進入壁壘。[3]10費雪認為,規模經濟本身不能構成進入壁壘,但是,卻可能為進入壁壘的存在提供條件。[4]14如果有效生產的最小規模比整個需求更大時,在位企業就可能得到壟斷利潤。在這種情況下,進入者會根據進入后而不是進入前的情況計算利潤,并發現市場上存在一個以上的最小規模企業對產出的增加導致價格下降到無利可圖的程度。但是,即便如此,如果在最小規模之前成本曲線急劇下降,并且當所有的企業都處于最小規模時市場不能再容納另外一個企業,社會的成本收益計算與私人的成本收益計算是相同的,此時規模經濟就不是進入壁壘。不過,當成本在達到最小規模之前的下降比較平緩時,決定進入者是否進入的是進入者關于進入對在位廠商產量影響的預期。這時,就會存在進入對社會有利而進入者因為不相信有足夠的市場空間而不進入的情況。此時,與規模經濟相關的進入者預期不正確就構成了進入壁壘。

費雪認為,在進入需要進行大量投資的情況下,在位企業可能獲得超過一般水平的利潤,而且通過進入可以使這種利潤消失,這似乎意味著存在進入壁壘。但是,經過適當的分析可以表明,這里實際上并不必然存在社會不希望的高利潤。原因在于,在一個只有企業付出大量資本費用才能進入的產業中,如果從長期看企業的預期利潤不能充分彌補最初的資本投資,企業就不會進入。這時,企業選擇進入的結果是得到比其他地方更低的回報。如果不能保證資本的回報率超過在其他地方的回報率,從社會的角度看,所產生的資本費用就是浪費性的。由此可見,潛在進入者所進行的計算與社會希望它所進行的計算是完全一樣的,選擇不進入正是社會希望潛在進入者所得到的計算結果。因而,資本要求不是一種進入壁壘。[4]26

需要指出的是,費雪的分析忽略了消費者剩余,而消費者剩余只會進入社會計算而不會進入潛在進入者的計算。也就是說,不能排除兩者的計算不一致的可能性。這樣,在某些情況下,盡管從進入者的角度看,進入是不值得的,但是,從社會的角度看,只要消費者從進入中得到的好處大于進入企業的損失,進入就是值得的。這時,根據費雪的定義,就會存在進入壁壘。

根據維茨塞克的定義,資本要求和規模經濟并不能在一般意義上構成進入壁壘。[5]10為了證明這一點,魏茨塞克模型化了一個具有規模經濟的產業,并表明在古諾均衡下,自由進入時均衡的企業數量超過了社會最優時的企業數量,同時,總產量小于社會最優時的產量。[5]25也就是說,自由進入時的均衡企業數量過多,每一個企業的產量又過小,這時,由企業規模經濟所節約的成本比由于企業減少而帶來的損失更大。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壁壘”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福利。

貝恩認為,在存在規模經濟且在位企業已經達到有效規模時,如果進入者在有效規模水平上進入后的產出超出了產業需求,價格就可能會低于進入者的單位成本,這樣,進入就會無利可圖。這實際上是假定進入者預期,即便進入之后在位廠商也會維持進入之前的產出水平,但是,一旦進入者進入,在位廠商就會希望通過減少自己的產出阻止利潤的消失。在這種情況下,進入者的利潤也不會完全消失,進入者就會預期進入且是有利可圖的。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認為,只有一部分消費者由在位廠商轉移到進入者的情況下,在位廠商產出的減少才會阻止進入者利潤的消失。但是,由于連續購買比嘗試新產品的風險更低,消費者會忠誠于已經存在的品牌。這樣,只有在消費者對在位廠商的品牌足夠忠誠的情況下,規模經濟才會阻止進入。因此,規模經濟不是基本的進入壁壘,而是可以增強基本壁壘(如品牌忠誠度)的輔助壁壘。④

在規模經濟存在的情況下,貝恩認為,由于產業的剩余容量只能夠容納有效規模產能的一部分,進入就會被阻止。但是,考慮到現存工廠的被更替,以及那些處于增長期的產業,產業容量對進入的限制一般只是一種相當短期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認為,規模經濟是進入的反托拉斯壁壘,但不是進入的經濟壁壘。④

根據吉爾伯特的定義,資本要求是進入壁壘,特別是,當其中的大部分是沉沒成本時。①沉沒成本本身是退出壁壘而不是進入壁壘。退出壁壘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影響進入決策。一方面,退出壁壘可以通過影響在位廠商的激勵對進入產生間接影響,如果在位廠商不能在不遭受很大損失的情況下退出,那么,他們在進入之后采取攻擊行動的威脅就是可置信的,這會阻止進入的發生。這樣,在位廠商的退出壁壘產生了進入壁壘。另一方面,退出壁壘還可以對進入產生直接影響。在進入失敗的情況下,沉沒成本會增加進入者的損失,這使得進入后在位廠商的攻擊行為更為可怕。因此,進入者的退出壁壘也造成了進入壁壘。根據吉爾伯特的定義,沉沒成本就是進入壁壘。

施蒂格勒顯然并不將規模經濟和資本要求看成是一種進入壁壘。類似地,卡爾頓和佩羅夫認為,如果進入者和在位廠商能夠同樣地得到規模經濟的好處,在位廠商就不能得到過高的利潤。他們還認為,進入者難以籌集大額資本的觀點也是不正確的。②原因在于,只要資本市場運轉良好,一個同樣有利可圖的大項目就不會比小項目更難以籌集資金。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依據并不是項目的大小,而是項目的好壞。同樣地,根據施蒂格勒式的定義,沉沒成本不是壁壘,因為所有的進入者都同樣要承擔這些沉沒成本。從長期看來,并不存在沉沒成本,卡爾頓和佩羅夫并不將沉沒成本看成是進入壁壘。

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認為,資本市場的不完全并不能使資本要求成為基本的進入壁壘,④即便資本市場存在無效率。但是,由于對產業前景信息不對稱,大規模的項目比小規模的項目融資不一定難度更大。當然,資本市場的不完全對財富更多和更有經驗的企業比對沒有這種記錄的企業家更有利,但是,前者并不必然是在位廠商。實際上,很多進入某一新領域的企業都是多樣化的大型企業。微軟進入網景瀏覽器業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既然資金的籌集成本和難度一般與企業的大小而不是其某一具體業務的大小相關[4]29,那么,在那些主要的潛在進入者都是大型多樣化企業的產業中,大量的資本成本就不是進入壁壘。

盡管如此,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認為,資本成本可以間接地阻止進入。④原因在于,資本成本經常能夠以放大風險的方式增強其他的進入壁壘。如果進入需要支出大量的沉沒成本,這種情況下,進入一旦失敗就會給進入者帶來巨大的損失。此時,在位廠商的攻擊行為可以阻止進入。潛在的損失越大,攻擊行為的威脅就越有威懾力。資本要求就是一種輔助的進入壁壘,特別是當其中的大部分是沉沒成本時。

在位廠商過去必須承擔進入者現在必須承擔的資本成本。根據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的定義,資本成本不是進入的經濟壁壘。④當資本成本中的一部分是沉沒成本時,這部分成本在進入前是可以進行選擇的。但是,一旦進入就不能再進行選擇。當市場條件存在不確定性的時候,這種選擇權是有價值的。這樣,在市場條件是動態變化的時候,這些成本會延遲進入。根據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的定義,資本成本可以是反托拉斯進入壁壘。④

四、絕對成本優勢與進入壁壘

貝恩認為,如果潛在進入者的預期單位生產成本在任何規模水平上都比在位廠商的高,換句話說,潛在進入者的長期平均成本或者規模曲線(表示企業的生產規模和大部為成本關系的曲線)處于一種比在位廠商更高的水平,在位廠商就會存在絕對成本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在位企業和進入者都處于自己的最優規模或者最小成本規模,進入者的單位成本仍然比在位廠商的高。如果在位廠商擁有絕對成本優勢,它們就可以在其最小平均成本水平之上定價,同時并不會導致進入者的進入。也就是說,絕對成本優勢構成了進入壁壘。

貝恩指出了絕對成本優勢的四種來源:(1)在位企業控制更好的生產技術,如專利和商業秘密,并能夠拒絕進入者使用或者通過收取使用費來提高進入者的成本。(2)生產要素市場的不完全使得在位企業能夠以比潛在進入者更低的價格獲得生產要素。(3)戰略要素供應,特別是自然資源,為在位企業所有或者控制。這樣,由于得不到這些資源,導致進入者使用較差的資源因而成本更高,或者以一個較高的價格從在位企業那里購買優質資源。(4)投資基金市場或許會對進入者要求比在位企業更高的實際利率。這里,以對自然資源的壟斷權、專利、更優的效率為例進行說明。[1]148

費雪認為,當某種稀缺資源被在位企業全部擁有時,就會存在進入壁壘。原因在于,在位企業可能不會在最大程度上需要使用這種資源,而是儲存這種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進入能夠發生并擴大產出就會改善社會福利。[3]11吉爾伯特認為,貝恩的分析中忽略了機會成本的作用。①對稀缺生產要素的使用必然存在機會成本,企業是自己使用這種資源還是將其轉讓給競爭者使用,必須考慮使用該資源的機會成本。如果恰當地計算這種機會成本,則由此帶來的表面上的絕對成本優勢將不復存在。

假如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效率水平,在位企業之間的回報水平就會不一樣:邊際在位廠商只能得到一般的投資回報率,而更有效率的在位企業則得到更高的投資回報率。類似地,如果在位企業比進入者的效率高,在位企業就會得到比進入者更高的回報率。更有效率的在位企業得到更高的收入可以解釋為一種效率租金或企業家要素收入。在位企業是那些企業家密集型企業(擁有更多稀缺投入要素——企業家能力的企業),因此,這些企業需要更少的勞動和其他投入,正如資本密集型的企業對勞動的投入更少一樣,因而表現出會計利潤與企業家密集度的正相關關系。更優的效率是進入壁壘嗎?由于更有效率的企業在位并不意味著資源配置的扭曲,從社會福利的角度考察,更有效率的在位企業不會導致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出現不一致,魏茨賽克認為更優的效率不是進入壁壘。

專利是進入壁壘嗎?要與擁有專利的在位廠商競爭,潛在競爭者或者繞過這個專利進行發明,或者得到在位廠商的許可。如果支付專利使用費,這種成本是在位企業不必承擔而潛在進入者必須承擔的。如果潛在進入者選擇自己發明,即便潛在進入者能夠以同樣的成本得到的同樣的研發結果,由于該發明已被申請專利,潛在進入者也必須付出比在位企業更大的成本才能使用得到的同樣的研究成果。根據卡爾頓和佩羅夫的定義,專利就是一種長期進入壁壘。②

由于創新屬于公共產品,對其使用的任何限制似乎都是無效率的。在一項創新產生之后,從短期來看,如果其他企業能夠立即得到這項創新并通過模仿進行生產,社會的福利會得到改善。那種認為專利妨礙了社會從中受益因而構成進入壁壘的觀點是十分短視的。創新者通過專利得到的利潤代表了其對創新進行投資的一種回報,而對創新進行投資是社會所希望的。假定在創新產生后立即進行模仿,創新者的利潤就會消失。但是,這樣做的一個直接后果是導致對創新進行投資變得無利可圖,因而使得創新不再有吸引力。所以,關鍵問題不是對創新的使用是否存在進入壁壘,而是進行創新本身是否存在進入壁壘。如果取消專利,在消除對創新使用的進入壁壘的同時,卻為創新本身設置了進入壁壘,如果專利保護對創新是一種必要的前提,讓人們免費使用這種創新對社會實際上是不利的。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專利不構成進入壁壘。[4]31,[5]5如果沒有專利保護創新也會發生創新,那么,專利保護就構成進入壁壘。[5]5

五、結論

在貝恩的開創性研究之后,人們已經認識到進入條件是決定市場競爭程度的一個重要決定維度,進入壁壘已經成為研究市場定義和市場勢力的核心概念。但是,上面的分析表明,經濟學家對進入壁壘的定義還沒有達成廣泛的一致。這種分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從利潤還是成本的角度定義進入壁壘?以貝恩為代表的研究將在位廠商和進入者之間利潤的不對稱性作為識別進入壁壘的條件,而以施蒂格勒為代表的觀點則強調在位廠商和進入者之間成本的不對稱性。首先,通過資本利潤率作為利潤指標通常會導致對利潤的高估。一方面,產生利潤的生產要素并不僅僅是資本一種生產要素。另一方面,就資本本身而言,也存在沒有被資本化的資產,如與廣告、研發和聲譽相關的資產。其次,高利潤往往與高效率相聯系:由于效率更高而得到更高的利潤并不等于進入壁壘的存在。最后,排斥競爭的進入壁壘往往并不會導致高的利潤,而是會導致無效率和低生產率。在這些情況下,進入壁壘和高利潤水平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嚴格的因果關系。因而,即便進入壁壘和超額利潤存在統計上的正相關關系,也不能因此推斷每一種存在超額利潤的情形都意味著進入壁壘的存在,貝恩的定義必然會擴大進入壁壘的范圍。

第二,正如費雪和魏茨賽克所指出的那樣,對進入壁壘的定義并沒有認真考慮進入壁壘的福利含義。經濟學家在提到進入壁壘時,通常隱含假定進入壁壘會引起資源配置的扭曲,因而,降低進入壁壘就成為競爭政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事實上,經濟學家并不能證明一般意義上的(不管是貝恩還是施蒂格勒所定義的)進入壁壘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會導致無效率。這樣,單純降低進入壁壘的政策就是不恰當的。人們在得出進入壁壘會限制競爭的結論時,必須仔細考察具體的經濟環境。這樣,在大量的反壟斷訴訟中,是否存在進入壁壘往往成為辯論的中心問題。

注釋:

① 見Gilbert,1989, Mobility Barriers and the Value of Incumbency, in Schmalensee and Willig(eds), Handbook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 North Holland, New York。

② 見Carlton and Perloff,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 AddisonWesley,1994。

③ 實際上,在經濟學中,短期本身就意味著不存在任何新的進入。

④ 見MaAfee, Mialon and Williams,2004,What is a Barrier to Ent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4,P461465。

[參考文獻]

[1] BAIN.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2] 施蒂格勒. 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M]. 潘振民,譯. 上海三聯書店,1996.

[3] FERGUSON. Advertising and Compititio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Fact[M]. Ballinger, Cambridge,Mass, 1974.

規模經濟定義范文第2篇

關鍵詞:電子商務規模經濟性物流體系連鎖配送

電子商務正隨著Internet的延伸而不斷向縱深發展。實際運作表明:僅有IT行業策劃、運作的電子商務,可以說是“空中樓閣”,技術精英對其他行業商務規律缺少基本的認識,嚴重阻礙電子商務在其他行業進入實用階段,顯然不能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而僅有傳統流通企業運營的網站,也可能因決策者對技術缺乏足夠的認識而不能與迅速發展的技術同步。因此,IT技術與傳統商務活動的有機結合,是實現電子商務規模經濟性的必經之路。將科學的、理性的,包括運籌學的理念注入現代商貿領域,重組成合理的物流配送平臺,使整個配售系統合理化,這是改造傳統流通領域,取得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共同發展的主攻方向。

電子商務規模經濟性及特殊性

據WTO估計,2003年通過Internet網進行的國際貿易可能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2%-18%。另據有關部門預測,未來十年,50%的商務活動將采用電子形式。

電子商務發展中的問題

然而,考察電子商務企業的整個演進過程,我們發現:至目前為止,世界電子商務公司普遍尚不盈利,能盈利的簡直是“鳳毛麟角”,但卻得到社會多種力量的強力支持,特別是得到注冊客戶的支持。注冊客戶加入電子商務激增這一事實進一步說明客戶支持電子商務發展。這給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在當今“以客戶為核心競爭力”的商業時代,客戶的充分支持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首要依據與根本源動力;只要有客戶支持,所謂虧損也不過是發展中的虧損;對發展中的虧損可以理解為尚未達到規模經濟性這樣一種狀態。基于此,我們對電子商務的效益問題引入規模經濟性理論解釋。

規模經濟定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自然壟斷 理論 定價

自然壟斷產業理論是現代產業組織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從20世紀70年展以來,取得了重大進展與成功,其理論發展可以作為我國自然壟斷產業改革以資借鑒的藍本。

自然壟斷產業的基本特征

通常意義上的自然壟斷是指并非人為的限制進入,而是由于技術的原因形成的壟斷。法羅(1902)最早對自然壟斷的特征進行了描述,提出自然壟斷必須具備以下特征:該產業提供某種必需產品或服務;該產業的廠址有天然優勢;產品不可儲存;存在規模收益;用戶需要協調的供給安排,而這種供給制度只能在壟斷條件下才能實現。現代經濟學對自然壟斷產業的理解是從其經濟特性角度展開的。自然壟斷的經濟特性是自然壟斷產業的本質特征,我們可以分別從單一產品和多產品的角度討論其自然壟斷性。

單一產品的自然壟斷性

規模經濟與傳統的自然壟斷理論

克拉克森、米勒(Clarkson, Miller, 1982)等經濟學家主要是從規模經濟的角度來認識自然壟斷的經濟特征的。他們認為如果規模經濟足夠大,使得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在相應范圍內向下傾斜,那么,就只有一家廠商能夠生存下去。這個幸存者就會把產出擴張到最大,并達到平均總成本的最大下降,它可用廉價出售的方法來競爭,最終把對手都擠出該行業。即生產規模越大,單位產品的成本就越小。因此,由一個企業大規模生產,要比由幾家較小規模的企業同時生產更有效率。

根據上述理論,形成自然壟斷的必要條件是:一家廠商必須在滿足市場全部需求時,其生產仍處于規模收益遞增期內,即其平均成本位于下降期間。充分條件是:壟斷廠商必須以足夠低的價格滿足該市場的全部需求,它必須把自己的價格降低到使任何其他廠商的成本均在其之上的程度,否則它的競爭對手就具備了進入市場,從而打破自然壟斷的條件和可能性。

成本的次加性(Subadditivity)和現代的自然壟斷理論

夏基(Sharkey,1982)和鮑莫爾、潘札、威利格(Baumol, Panzar, Willig, 1982)等著名學者認為,自然壟斷最顯著的特征應該是其成本的次加性。成本的次加性所要討論的是,由一家企業提供整個產業的產量成本較低還是這家企業與另外的企業共同提供相同產量的成本較低。在這一理論前提下,如果某一產業中的企業只提供單一的產品,則這一產業具有自然壟斷性的基本條件是,在一定的產業范圍內,由一企業提品比多家企業共同提品具有更高的效率。

成本次加性是定義自然壟斷的關鍵特征。一個單一產品企業的生產具有規模經濟效應時,其必然具有成本次加性。反之,當這個企業的產量超出其規模經濟點時,即出現規模不經濟時,只要其成本比兩個或更多企業來提供這些產量時的成本低,也就是具有成本次加性,這時仍然具有自然壟斷特征。由此,得出結論:平均成本下降是自然壟斷產業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成本的次加性才是自然壟斷產業的充分必要條件。

多產品的自然壟斷性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企業通常不只生產一種產品,而是同時生產多種產品。在多產品自然壟斷的情況下,成本次加性與規模經濟的區別更為明顯。在多產品生產中,規模經濟對于成本次加性來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因為這時產品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這種相互依賴性可用范圍經濟(economics of scope)來描述:在單一企業內生產不同產品較之幾個特定企業分別生產不同產品來說是廉價的,即聯合生產比單獨生產節約費用。

自然壟斷產業能收到生產與分配的縱向統一利益和對多種用戶提供多種服務的復合供給利益。假設TC(Qx,Qy)表示一個企業生產Qx單位的產品X和Qy單位的產品Y所發生的總成本,C(Qx)表示一個企業只生產Qx單位的產品X而發生的成本,C(Qy)表示另一個企業只生產Q單位的產品Y而發生的成本。則存在范圍經濟的條件可用下式表示:

TC(Qx,Qy)

自然壟斷的可維持性

從成本次加性的討論中,我們可以得知:在成本次加的產出范圍內,為實現較高的生產效率,應該由一家企業壟斷經營。當自然壟斷企業盈利,即邊際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時,引出了自然壟斷企業的“可維持性”問題。由鮑莫爾、貝利、潘札、威利格等經濟學家提出并得到發展的“可維持性理論”(theory of sustainability),就是專門討論新企業進入自然壟斷產業而引起的問題的一個理論模型。

我們可以用數學語言對“可維持性”做出定義。令D(P)表示價格為P時自然壟斷產業的需求函數;令Q表示壟斷企業的產量,C(Q)表示生產Q所花費的成本。當成本C次加時,該產業就是自然壟斷產業。則自然壟斷的可維持性可定義為:具有成本函數C和市場需求D的自然壟斷企業,當價格為P,產量為Q時滿足以下條件,則存在自然壟斷的可維持性:

(1) Q=D(P)

(2) P*Q=C(Q)

(3) 當所有的P′

自然壟斷產業的定價方式

邊際成本定價

根據經濟學的原理,只有當價格等于邊際成本時,即P=MC時,社會福利才會達到最大化。但是對于自然壟斷產業,由于規模經濟的作用,成本隨產量的遞增而遞減,因此,一般來說,其邊際成本曲線都是位于平均成本曲線的下方,所以如果采用這種方式定價,總成本必然大于總收入,企業會發生虧損。如果要求企業按照市場原則,長期按照邊際成本定價的話,那么政府必須采取措施予以補償,比如給予稅收補貼等。

平均成本定價

邊際成本定價對社會福利最大化而言是最理想的定價方式,但是它會使成本遞減產業發生虧損,而在成本遞增產業,又會產生“超額利潤”。因此,管理當局必須采取既不使企業出現赤字,又不讓它獲取超額利潤的“收支平衡”的定價方式,即平均成本定價。由于這個方式是以收支平衡為條件使經濟福利實現最大化的,所以

這個R就是“拉姆塞指數”(Ramsey Index)。這樣,對成本遞減產業,當企業要達到收支平衡時,就意味著有必要把價格定得略高于邊際成本;對成本遞增產業,價格應該定得比邊際成本略低,使它沒有超額利潤,在這里,競爭均衡情況下的價格與平均成本相同,實現收支相抵。

壟斷價格定價

在自然壟斷產業,如果壟斷企業自由確定,那么企業會按邊際成本MC等于邊際收益MR的規則,最大限度的獲取利潤,利潤函數Π=PQ-C(Q),對此式求導得到:

壟斷定價將會造成社會福利損失和消費者剩余從消費者向生產者轉移。

綜上所述,對于成本遞減的產業,邊際成本定價是經濟福利最大化的定價方式,但是會使企業出現赤字,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采用平均成本定價方式,而壟斷定價是最差的定價方式,價格最高,并且造成社會福利最小。

參考文獻:

規模經濟定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金融集聚;信息不對稱;規模經濟;政府政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2)04-0002-07

一、文獻述評

金融是指資金的借貸或融通活動,金融的產生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強化風險規避以及完善商品市場的價格機制。因此金融的功能屬性使得金融機構大量積聚在某個地理空間范圍內。同時信息基礎設施完善、人力資本積累提高以及政府政策的傾斜等使金融機構積聚現象得到強化,企業在金融集聚地區內的外部經濟性和規模報酬得到明顯的改善,反過來將進一步促進金融集聚。

盡管目前理論界對金融集聚的定義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但大多數文獻可分為兩個類別,一是從金融功能演化與發展角度定性論述金融集聚;二是從定量角度對金融集聚進行的評價,分析影響因素和效應。金融功能視角下研究金融集聚,基本上從定性的角度進行考察。國內學者劉軍、楊再斌[1]從動態過程和狀態結果來考察金融集聚,動態過程是指通過金融資源與地域條件協調、配置、組合的時空動態變化,促進金融產業成長、發展,進而在一定地域空間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統的變化過程,狀態結果則指經過上述過程,達到一定規模和密集程度的金融產品、工具、機構、制度、法規和政策文化在一定地域空間有機結合的狀態。O’Brien[2]認為金融中心是一個集聚大量金融活動的區域,通常是一個城市,或者是城市的一個地區,Simon X.B等[3]認為傳統的金融中心就是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集聚的地方。國內外學者對金融集聚定義角度不同,反映了金融集聚在不同國家或地區以及不同的政治體制形成的動因也會不同。Porteous[4]認為金融服務的集聚過程可以通過評價信息腹地和信息不對稱的重要性來理解。信息的取得需支付成本,獲取成本激勵金融中介出現,而金融集聚能夠使得金融中介獲取信息成本的降低,且便利了金融中介對各類投資機會信息的收集,進一步改善資源配置[5]。Park[6]認為規模經濟 是國際金融中心形成的動因之一,Panditetal[7]認為金融中心的形成是金融機構高度集聚于某一空間的產物。國外學者是從金融中心的功能角度來闡述,強調金融中心對該區域內企業所產生的規模報酬遞增效應和外部經濟性,因而其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不對稱和規模經濟。冉光和[8]認為市場經濟發達發達國家,市場價格機制比較完善,金融產業資本集聚形成模式是由需求反映型機制為主導的,不同于發展中國家供給引導型機制,發展中國家政府在快速提升區域金融競爭力和金融集聚程度時,對該地區內某些區域提供具有競爭力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加速了該地區金融集聚的形成。潘英麗[9]在分析政府公共政策影響范圍所涉及的因素時,認為金融機構所在地的經營成本、人力資源供給、電信設施的質量與安全可靠性、監管環境與稅收制度也是影響金融機構區位選擇或遷移決策的因素。因此在對國內地區金融集聚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時,須考察政府政策的影響因素。

對金融集聚的評價、分析影響因素和效應的研究,以實證分析文獻為主。國內學者進行金融集聚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大多是建立區域金融集聚程度評價的分析基礎上,通過因子分析得出綜合指數評價地區金融集聚程度。也有學者在考慮數據異質性的基礎上,運用空間計量模型來考察金融集聚程度。吳聰、王聰[10]在經濟、金融和城市發展三個類別的基礎上構建金融中心競爭力評估指標體系,然后運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五個公共因子,根據綜合得分給我國是11個金融中心城市排序。任英華、徐玲等[11]從區域創新的角度,運用空間計量模型來考察區域創新、經濟基礎、對外開放、人力資本對金融集聚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區域創新和經濟基礎對金融產業集聚產生了正向影響作用,而對外開放和人力資本對金融集聚的影響是隨著時間而改變,金融集聚初期對外開放有顯著影響,而隨著時間的變化,影響力逐漸減弱,人力資本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初期影響不顯著。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國外對金融集聚的研究大多為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相對較少;已有的定量研究中,相關研究對金融集聚程度的評價從金融的直接表現出發為主,并未對金融集聚動因的核心因素進行考察,所以以實證為主的金融集聚影響因素研究中對信息、規模經濟考慮較少,且未考慮空間的差異性;從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觀機制來看,政府政策對金融機構的空間集聚影響并沒有考慮到實證模型中。基于此,本文以從信息、規模經濟和政策三個變量對我國金融集聚的影響出發構建面板數據模型,從而揭示我國省域金融集聚的分布狀態以及形成微的觀原因。

二、基于驅動機制的金融集聚影響因素理論假設

在已有的研究中,金融集聚形成的驅動機制一方面是產業集聚演化過程中伴隨產生的,另一方面是金融的自身特點,如高流動性,具有系統耗散結構等特點。而從驅動機制角度去分析影響因素,信息流動、規模經濟和政府政策是影響金融集聚形成的根本因素,為實證的需要,與驅動機制影響因素對應涉及到三個基本假設。

規模經濟定義范文第5篇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問題的論述,近幾年來經常見諸報刊。許多農經界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見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識,即 必須改變當前狹小的農戶生產現狀,擴大和優化農戶土地經營規模。但是,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學理論依據、土地規模大小與生產成本、經濟效益之間的經濟數量關系,以及適度規模的量化標準等,卻鮮有論述 或者論述很不深刻。從經濟學的角度,特別是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最終一般都要歸結于數量關系, 才是明確的,具體的,才能對解決實際問題有所幫助。本文試圖根據經濟學的觀點,以定量的方法,探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依據。

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理論依據

規模,按照一般定義,是指事物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量的聚集程度。一個生產單位的規模,是指在生產單位這一空間范圍內各種經濟數量的聚集程度。生產單位內的經濟數量,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講,既包括投入量,也包括產出量。投入量中又可分為變投入量和固定投入量。因此,關于生產單位的規模,有許多不同的描述。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第一種以勞動力數量作為衡量生產單位規模的標志;第二種以固定資產原值作為生產單位的規模;第三種以產量作為生產單位的規模。規模定義的內涵不同,則有關規模經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也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現在的問題是:在農業這一特定的生產領域內,應當采取哪個“量”作為農業生產單位的規模。 我們認為,農業生產單位的規模一般應當以固定投入的數量為衡量標準,在我國農業現代物質技術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土地是農業的主要的固定投入,因而采用土地數量作為衡量農業生產單位規模的標準,具有現實的意義。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目前我國農村實行農業,除個別集體農場或專業隊經營外,絕大多數為農戶家庭經營,即一個農戶家庭為一個農業生產單位,土地規模過于狹小。目前, 許多專家學者所論述的農業適度經營規模及其提出的各種擴大和優化農戶土地規模的措施,也是以農戶經營土地數量為依據。因而,為保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研究的連續性,把土地數量作為農業經營規模標準,也是適合的。原因之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土地是農業中最稀缺的生產要素,無論國家還是農戶,為了獲得最大收益,都必須充分發揮土地這一生產要素的潛能。因此,把土地數量作為農業生產單位規模標準,研究土地規模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更具有現實的意義。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依據,主要是規模經濟理論。所謂規模經濟,描述的是生產規模與單位產品平均成本的關系。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不斷下降,下降到某一點,開始上升,如下圖所示 。生產單位的規模在Q之前,隨著規模擴大,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不斷下降,只要小于Q的規模投入仍然處于規模經濟區;規模擴大經過Q點繼續擴大,單位產品平均成本則隨著規模擴大而不斷上升,故大于Q的規模投入,則處于規模不經濟區。而Q點的規模則為產品市場成本最低點,是最佳經濟規模。 (附圖 [圖]) 規模與單位產品平均成本的這種關系,是由內在經濟與外在經濟決定的。所謂內在經濟是指生產單位的規模擴大時,可從其自身內部的經濟資源配合與利用而引起其收益的增加。如規模擴大,可以使用更先進的 技術,可以綜合利用副產品和原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勞動潛力或相對減少管理人員,可以減少一些共同生產 費用等。但是,如果生產規模過大,則又會由自身內部資源配合不協調或利用不充分,而引起收益的減少,這叫做內在不經濟。如,由于規模擴大而引起管理不便,或某種資源閑置,或某種費用增多,或某些效率減低等。所謂外在經濟,是指由于生產單位規模擴大,能給有關的生產單位帶來收益的增加。如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使相關的原材料供應、信息、技術和銷售服務等生產單位,得到較多的業務量,獲得較高的收益 。與外在經濟相對的是外在不經濟,這是指由于生產單位規模擴大,而會給別的有關生產單位帶來損失或損害,如引起競爭加劇、銷售困難、運輸緊張和環境污染等。 規模經濟還可以用廠商理論中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來說明。如下圖所示。圖中,SRAC表示短期平均 成本曲線,LRAC表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SRAC的每一條曲線代表一個生產規模狀態,曲線上的每一點都具有相同的規模。LRAC表示長期 平均成本曲線,在這條曲線上的每一點都代表著不同的規模狀態。從圖中可以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RAC在開始階段是下降的,即隨著可變投入的增加,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單位產品平均成本開始隨可變投入的增加而上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RAC,在開始階段,隨著規模的擴大,單位產 品平均成本不斷下降,但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單位產品平均成本開始不斷上升。在圖中,SRAC這一規 模狀態下的實際成本是T[,1]所在點表示的成本C[,1],而這一規模下的最低成本在A點表示的成本C[,2],這表示SRAC[,1]這一規模不是最佳規模。生產者可以在長期內不斷調整規模。隨著規模沿LRAC繼續擴大,直至SRAC[,3]這一規模此時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重合,單位產品平均成本最低,該規模即為最佳規模。這里需要說明,單位產品平均成本的降 低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可變投入,使單位產品平均成本從T[,1]下降至A。另 一種是通過擴大規模(包括固定投入和可變投入),使單位產品平均成本從T[,1]降至T[,2]直至 T[,3]。我們所說的規模經濟指的是第二種方式,即由于規模擴大而導致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下降,收益增加。 與規模經濟相類似的有一種叫做比例經濟或比例報酬,實際研究中,二者往往混淆。比例經濟是指所有 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產出變化。用生產函數表示,Y=f(x[,1],x[,2]),當投入按 同一比例K(K>1)增加時,生產函數變為Y·K[n]=f(K[,x[,1]]K[,x[,2]] )。n是一個指數,n=1表示比例報酬不變;n>1表示產出增加幅度大于投入增加幅度,比例報酬增加 ;n<1則表示比例報酬下降。下面用柯布——道路拉斯函數舉例說明。Y=A[,x[α][,1]][ ,x[β][,2]],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K增加,上式變為:A(kx[α][,1])(kx[β] [,2])=AK[α+β][,x[α][,1]][,x[β][,2]]=K[α+β]y。在這里 n=α+β,根據α+β大于1、等于1、小于1,可判斷比例報酬增加還是減少。(附圖 [圖])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依據應當是規模經濟而不是比例經濟。實際上,可能有的單位也混有比例經濟因素,但從規模經營的主體來講,種植業主要是擴大土地規模,而不是土地、勞動力、資金同比例擴大。特別是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已嚴重過剩,如果再增加勞動力,將使農業生產要素組合更加失衡,更加不經濟。 所以,比例經濟不是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依據,而且實行規模經營,還必然導致投入生產要素比例 的變化。 規模經濟將會產生規模效益,但是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不是等同概念。規模經濟,是指由于規模擴大而 導致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下降。規模效益是指規模擴大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增加。從表面文字來看,似乎沒有 多大差別,但只要做點數量上的仔細分析,就可看出其區別和概念上的差別。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圖示,來分析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的區別。 圖中,P表示產品價格,LRAC是長期平均成本曲線,D點是單位成本最低點。在C點,單位產品成 本為P′,高于價格P,總成本為P′OQ[,1]C;規模擴大至A點,單位產品成本與價格相等,總成 本為CQ[,1]Q[,2]A,CQ[,1]Q[,2]A與P′OQ[,1]C相比較,減少的這部分 即規模效益,是由規模擴大帶來的。規模從Q[,2]至Q[*],由于單位產品成本繼續下降低于產品價 格,總成本小于總收入,產生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從Q[*]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單位產品成本開始逐漸上升,進入規模不經濟區域,但由于單位產品成本仍低于價格,擴大規模仍會增加收益,因此,規模擴大將持續到Q[,3],即單位產品成本上升至產品價格P為止。在Q[*]至Q[,3]這一階段上,盡管已處于規模不經濟區域,但卻仍會產生規模效益。所以,規模經濟只是考慮成本的下降,而不考慮價格因素。 規模效益則是由成本和價格共同決定的。也就是說,規模經濟未必產生規模效益,比如當前一些成本高,價格低的農產品生產;規模不經濟也可能有規模效益,比如成本低,價格比較高的農產品生產。同時,通過對 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的綜合分析,可以推出一個重要的結論。農戶為了經濟利益,獲得最大的規模效益,在最佳規模Q[*]以后,仍會繼續擴大規模。但是,如果單位產品成本上升,是由于土地生產率下降的原因 造成,如廣種薄收,粗放經營,那么,這種擴大經營規模的行為將會導致社會總產量的下降。盡管農戶會因 此而增加收入,但是不可取的。這就是說,在講求微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講求宏觀經濟效益,講求各種資源利用的最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城| 揭东县| 德阳市| 沙坪坝区| 邵武市| 德令哈市| 泌阳县| 博客| 商河县| 区。| 屏东县| 祁门县| 望谟县| 泰兴市| 十堰市| 芦山县| 贵南县| 安平县| 和林格尔县| 凤山市| 芒康县| 辽中县| 新民市| 若羌县| 离岛区| 北川| 白玉县| 宁强县| 花莲县| 墨脱县| 昌江| 廉江市| 莱芜市| 祁东县| 确山县| 肇东市| 锡林郭勒盟| 重庆市| 仲巴县| 鹤壁市|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