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物聯網工程培養方案

物聯網工程培養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物聯網工程培養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物聯網工程培養方案

物聯網工程培養方案范文第1篇

關鍵詞:教育生態;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6-0211-02

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創新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引領工科高校向工程教育的本質理性回歸。本文就教育生態理念在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方案中的運用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育生態理念及專業建設的生態性分析

教育生態學是教育學和生態學相互滲透的結果,教育生態學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生理信息的)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教育生態系統以教育及其結構層次作為主體,以開發者(轉換者)、被開發者(被轉換者)和服務者(管理者)三種功能為紐帶,以出人才、出成果為中心。教育生態環境可分類為社會生態環境、規范生態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三種環境圈層。教育生態環境以教育為中心,圍繞幾種生態環境圈層,形成多因子綜合影響和相互作用,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著制約和調控作用,是一多維空間和多元環境體系。

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實施2年厚基礎教育、1年物聯網工程專業教育和1年工程實踐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具體采用能力遞進的“2.5+0.5+0.5+0.5”本科生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物聯網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施方案可參照一年級(校內一學年)、二年級(校內一學年)、三年級(校內0.5學年)、四年級(校內0.5學年)。

二、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內部生態發展體系

(一)創新優化工程能力培養課程體系

規范環境強調教育是科學技術的基礎,科學技術是教育的內容,科學技術促進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為適應物聯網科學技術革命的挑戰,培養物聯網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對物聯網專業建設提出了培養創新工程素養的質量要求。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強調知識的應用和知識的生產,而不局限于知識的持有和追求。課程體系設置以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工程實踐與科研訓練為主線,以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及工程技術三類基礎課程構筑教育平臺,劃分為通識教育、學科基礎教育、工程專業教育、工程實踐教育四個層次。課程體系強調工程創新能力要求導向,強化知識結構的設計與建設,課程涵蓋物聯網支撐技術和物聯網應用共性關鍵技術。四層次課程體系體現了教學從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開發智力為主,強調學科的本質和知識結構,形成連貫、順序和整合的“螺旋狀課程”結構,以求實現知識的遷移。

(二)創新教學團隊建設

高校教師隊伍是教育生態學的重要因子,物聯網專業教育與教師隊伍的密切關系具有生態學的意義。依據教育生態的平衡規律,教師隊伍是專業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教育生態因子教師隊伍的花盆效應,揭示高校教師不能在土產的環境中一直生產,封閉和半封閉的教育系統會導致教師從書本到書本產生局部生態環境效應[9]。物聯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以組建創新工程教育師資隊伍為目標,培養具有創新性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工程教育能力的師資隊伍,形成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教學團隊,重點抓好“雙精型”、“雙語型”和“雙導師”隊伍建設。

三、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外部生態發展體系

物聯網科學技術促進專業培養形態的改變,教育的基本形態呈現出向企業形態發展態勢?;谧吭焦こ處熍囵B目標,強調知識培養的創新工程意識和創新工程能力。培養方案強調學校-科研院所、學校-高新企業的深度聯合,將高層次創造性人才提升計劃與創新工程教育有機結合,強調在更高水平的工程科學知識傳授層面,體現學術要求的知識結構和行業要求的工程能力之間的結合。學生從2年級開始實施導師制:校內實踐環節由校內導師指導,科研院所或企業實踐環節由雙導師共同指導。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外部生態環境對專業建設的良性作用。

1.構建校企聯盟兩階段人才培養模式。依托物聯網產業發展需求,借助江蘇物聯網產業優勢,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物聯網工程與技術江蘇省優勢學科、物聯網工程訓練綜合訓練中心江蘇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科研、教學平臺,結合無錫及周邊地區物聯網高新企業,開展與科研院所、高新企業的多元合作,提出由學校和科研院所或企業兩階段、雙導師培養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手段,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創新工程教育理念。

2.校企聯合和企業實訓課程設置。物聯網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培養方案的制定突出校企合作機制。加強產學研合作和教學科研結合,促進交叉融合和資源整合,優化實驗教學體系結構,突出平臺建設;改革實驗教學內容,突出實踐教學技術和方法,拓展和優化專業課程內涵和功能,形成工程實踐性強的實驗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培養方案重點考慮與地方物聯網企業的合作,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通過校企合作方式作為實踐能力提升培養的重要手段。企業基地的實踐教學分為四個層次:專業認知實習、物聯網應用系統分析與設計、物聯網工程實踐、畢業設計,總學習時間為43周。

認知生產實習目標定位于了解專業涉及的產品設計、生產、測試等流程,建立起物聯網系統的整體概念和感性認識,進一步了解課程在微電子、通信與集成電路、傳感網等領域的基本應用。物聯網應用系統分析與設計通過現場考察和實際操作的形式完成學習過程。在校企聯合培養基地開設與企業研發過程、生產過程、管理環節、市場營銷、工程概算、工程施工、系統維護等方面的相關課程,其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驗證、理解并掌握課程理論內容,提高學生應用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物聯網工程實踐要求學生到企業現場參與體驗設計、開發、測試、工程實施的流程。通過專業實習使學生具體地感受和了解物聯網行業新技術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了解專業領域的主要技術和經驗,培養初步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生產、維修和管理的能力。

畢業設計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由企業提供合適的崗位供學生頂崗實習,結合現場工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與實踐。通過聯合培養使學生了解企業的全部生產運營流程,了解行業的基本規范和發展需求。

四、結語

本文從教育生態的視角,分析了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的教育生態特性,同時,基于教育生態理論,構建和分析我校物聯網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在培養計劃的方案實施中,強調專業建設與環境的適應性、環境對專業建設的反作用,尤其引入了校企聯盟和雙導師機制,加強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的企業生態環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李繼懷,王力軍.工程教育的理性回歸與卓越工程師培養[J].2011,(3):140-142.

[2]高雪梅,潘豐.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初探[J].貴州社會科學,2011,63(11):108-110.

[3]陳啟元.對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中國大學教育,2012,(1):4-6.

物聯網工程培養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物聯網專業;知識體系;培養方案;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4)10-00-03

0 引 言

物聯網技術目前成為全球各行業各領域研究和應用的熱點,它能給我們的經濟、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隨著物聯網的興起,對人才的需求必然會有一個飛躍性的增長。專家預測10年內就可能會大規模普及,產生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因此社會對物聯網技術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1]。國家教育部從2010年3月,了《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隨后我國有數百所大學申報和準備申報物聯網或傳感網專業。

信息獲取、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這三個部分構成了信息產業的三大支柱,他們也是物聯網產業的三個組成部分。電子、通信、計算機是物聯網三大支柱中的必備學科。其中每一個學科都有一套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而每一個學科又有多個方向。而物聯網工程專業需要這三個學科知識的支撐,所以物聯網工程專業可選擇的基礎、專業課程眾多,所涉及的應用更是無處不在,在教學上往往會希望面面俱到但是又無所適從[2]。如何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取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各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不盡相同,有的甚至差異很大[3-6]。絕大部分院校的物聯網工程專業課課程體系只是對物聯網工程涉及的多學科領域現有課程進修簡單的裁剪和疊加,再增加物聯網導論等專業核心課程,這類課程體系沒有體現出物聯網工程專業的特色。因此有必要從物聯網技術自身發展、物聯網相關企業人才需求和學生自身素質全面發展三個角度,對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探討[7]。

許昌學院2013年通過國家教育部審批通過,開始招收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學生,在探索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我們也借鑒了許多高校的經驗和做法,也尋求了多家企業的合作,目前對該專業的課程設置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我們可以從物聯網技術體系架構和人才就業方向入手,探究不同人才培養就業方向在體系架構中所需要的核心技術和課程,從而理清思路,為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設置提供參考。

1 物聯網技術體系框架

圖1 物聯網技術體系框圖

物聯網的整體架構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物聯網按照網絡架構可以分為應用層、網絡層和感知層。圍繞著這三層,可以探討其中所需要的核心知識,從而得出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所需的知識體系。

2.1 感知層

感知層的主要作用是信息的感知和采集,主要由感知器件來實現各類信息的采集,如各種傳感器、RFID、各種二維碼、紅外和智能裝置等。

在這一層中,需要具備的知識主要包括:

各種傳感器的功能、性能、結構、特性和工作原理等內容;

RFID、條形碼等的相關知識;

各種智能終端的特點、結構、工作原理等。

根據物聯網工程專業的特點,不需要對傳感器的具體細節做過多的認識和學習,只需要簡單了解和使用即可,所以不需要開始相關的傳感器原理等課程。但是傳感器所采集到的信息需要有相應的硬件進行收集處理并上傳至網絡層進行發送,可以說嵌入式是整個物聯網的基礎部分,所以有必要開設嵌入式相關的課程。

與嵌入式相關的硬件主要包括:單片機、ARM和FPGA三種。

2.1.1 單片機

單片機的使用非常廣泛,而且在后續網絡層中所使用的CC2530 ZigBee模塊中也包括單片機模塊,因此,單片機課程應成為物聯網工程專業所必開的課程。與之相配套的課程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電路和電子學和數字電路。有些學校還開設有計算機組成原理和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筆者認為,這兩門課程可以選擇一門進行開設。

計算機組成原理主要面向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進行考取研究生需要,并且它可以讓學生從計算機整體的結構、功能和組成角度認識和理解整個處理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系統之間是如何協同工作的。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主要面向接口,但是其中接口的內容可以放到單片機課程中進行講解和實踐,而匯編語言的相關內容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中也可以進行補充和加強,所以筆者建議只需選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進行開設即可。

2.1.2 ARM

ARM是一個總稱,其中也包含系列產品,對于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ARM也是其知識體系中必備的一項內容。單片機無法運行操作系統,因此在有些情況下需要用到更高級的處理器。物聯網網關和許多高級的電子產品都需要用到它。開設與嵌入式相關的課程還需要開設Linux操作系統,有必要對Linux的使用和主要組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掌握。另外還有嵌入式應用層開發的高級語言,如C++等。

2.1.3 FPGA

FPGA是一個提高性的內容,如果偏電子設計與開發的學校可以考慮開設,或者可以為學生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但是由于這門課程的難度要高于前兩部分,所以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學校的特點和學生接受能力進行取舍,它可以不算作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所必備的知識體系成員。

2.1.4 RFID技術和條形碼技術

對于RFID而言,是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物聯網應用技術,所以它理所當然成為物聯網學生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建議開設RFID技術與應用課程,除了講解RFID原理之外,還要針對RFID的應用進行相應的開發和實踐。

2.2 網絡層

網絡層主要負責將感知層采集到的信息進行傳輸。目前常用的網絡協議包括:ZigBee、藍牙、Wi-Fi和433等,所使用的通信網絡主要有2G/3G/4G電信網和傳統互聯網。所以在這一層次上,需要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ZigBee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通信原理、計算機網絡等內容。

針對無線網絡,除了ZigBee之外,還有Wi-Fi、藍牙和其他無線傳輸技術,如300 MHz、433 MHz、915 MHz無線通信技術,對它們的特點和應用也應當給予適當的講解。尤其目前藍牙4.0技術已經得到了比較大的改進,蘋果新推廣的ibeacon技術有可能會對藍牙技術起到大力推廣的作用,所以對這幾種技術應當讓學生都有所接觸和認識。在課程中可以體現在物聯網導論、無線傳感器網絡中進行講解。另外在課程設計和實踐活動中,可以對這些技術予以應用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2.3 應用層

物聯網目前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就應用層技術而言主要是應用層軟件的開發,所以物聯網工程學生應該掌握的主要技術應該包括Java技術和移動平臺應用程序開發技術,但是偏硬件和體系構成的學生可以淡化這兩個內容的學習,偏軟件的學生應該加強這兩項技術的訓練。

另外,目前提得比較多的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內容,也應體現在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之中。云計算其實應該是云服務,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IaaS、PaaS和SaaS。在這三個內容中,PaaS是目前云服務所用到最多的技術,所以要讓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學生對這項技術有所了解,從而為后續物聯網應用服務開發開拓更寬廣的思路。

就目前物聯網的主要應用案例來看,每個案例往往是這三層的綜合,所以物聯網工程的學生的知識體系在這三層中離開了哪一層都不完整。我們從這三層出發,梳理出了大致的脈絡,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再根據所定位的學生的就業方向予以加入相關的專業知識或者根據學生的培養定位增刪一些相關的內容,即可確定相應的培養方案。

3 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就業方向分析

在人才需求方面,各地政府紛紛上馬物聯網項目,急需大量的物聯網人才。由于物聯網專業的一些課程涵蓋了電子、通信和計算機三個學科領域,所以學生的就業范圍比較廣泛,但是也有有人提出質疑,認為物聯網三個學科都有所涉及但是哪一個學科都沒有學精,所以就給物聯網專業學生的就業規劃提出了問題。

目前許多高校往往會結合自身的原有學科特點,對某一方面有所側重,關鍵是看學生的培養目標,并且要和當地的經濟特點相結合,有所側重,也就是要瞄準行業應用而開展,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也有專家提出來了相應的物聯網專業學生就業可從事的行業主要有[8]:

物聯網系統設計架構師、物聯網系統管理員、網絡應用系統管理員等核心職業崗位以及物聯網設備技術支持與營銷等相關職業崗位;

物聯網終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物聯網應用系統開發工程師,進行物聯網相關軟件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無線傳感網絡系統的設計和管理;

物聯網在智能系統、普適計算、工業控制、信息處理、通訊和管理等領域的應用開發和工程實現;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物聯網相關的教學科研工作。

從以上專家所列出的就業方向來看,可以將就業方向也歸納為硬件、網絡和應用三個大類,這和以上根據物聯網基本架構所描述的知識體系基本吻合。

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有自身特有的素質構成,與計算機、通信和自動化專業的學生比較起來,主要有以下特點[9]:

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要么側重于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要么側重于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組網、管理或者開發,但缺少物聯網工程應用中所必須的傳感、控制、通信等領域的知識。

通信專業側重于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通信原理,但對物聯網中所涉及的傳感、嵌入式和應用開發涉及較少。

自動化專業雖然對物聯網中必須的傳感和控制技術等有所側重,但是對于計算機應用開發領域涉及較少。

由此可見,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而言,是適應物聯網行業的特點而具備更綜合的專業素質。

4 知識體系基本構成

通過以上的分析,綜合物聯網體系架構和人才就業方向的定位,另外與二本層次學生的特點相結合,可以歸納出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的知識架構,歸納總結如下:

基礎知識相關課程:數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英語、電工與電子學(在這門課中包含有電路分析和模擬電路)、數字電路、C語言、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組成原理。

專業必備知識:物聯網導論、Linux操作系統、Java語言程序設計、RFID技術與應用、傳感器原理與應用、單片機、嵌入式技術、通信原理、無線傳感網絡、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開發。

專業實訓課程:安卓系統開發、ZigBee課程設計、RFID課程設計、無線傳感網課程設計。

另外可增加:印制電路板設計、數字信號處理、EDA等相關課程,以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和基本技能。

5 實踐教學的開展

實踐教學模塊有基礎實踐教學部分和專業實踐教學部分?;A實踐教學部分由“基礎實驗―綜合設計―應用創新”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層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以電子技術學習為主。通過電子技術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元器件的辨別和使用,結合專業課程的教學,進行課程實驗,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等;第二層主要包括各門課程的課程設計、電子綜合設計以及先進設計工具 EDA技術,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第三層是應用創新層,引導學生參加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作品大賽和科研項目等。

專業實踐教學部分注重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通過開設硬件設計一條線課程(單片機、嵌入式、RFID技術、傳感器網絡)和軟件設計一條線課程(C 語言、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嵌入式操作系統、移動互聯網開發),使學生系統掌握嵌入式系統的硬件和軟件設計技術,掌握物聯網網絡協議棧和實現物聯網通信。

6 結 語

物聯網工程專業由于涵蓋的學科范圍廣,在學生知識體系構建方面需要花費較大力氣進行研究,從物聯網自身的體系架構來探討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所必須的知識體系,在滿足基礎知識體系的前提下,結合相應的就業方向,增加適當的特色課程,構建出適應各個學校特色的培養方案,從而培養出適應行業需求的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國民,徐秀芳.地方工科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J].現代計算機,2011(7):35-37.

[2]趙學健.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討[J].科技信息,2013(4): 63-66.

[3]李仲生,唐杰,黃同成,等.地方本科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探討[J].信息技術教育與研究,2013(3):126-128.

[4]潘丹,甘宏.構建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與分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1):68-70.

[5]彭力,謝林柏,吳治海,等.物聯網工程新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研討[J].計算機教育,2013(15):77-81.

[6]劉鵬.物聯網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2(21):9-12.

[7]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物聯網工程培養方案范文第3篇

(1)調研目的

本次調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按照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設置更加合理的專業培養方向;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關內容;明晰三維度動態能力集中相關能力需求;把握本專業人才需求狀況、確定本專業面向的崗位群、對本專業進行重新定位、同時剖析目前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本輪調研主要目的在于及時掌握南京及江蘇省信息網絡技術產業規劃及發展狀況,及時了解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以及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推動企業發展的信息。

在掌握企業崗位調整、崗位能力需求變化、用人變化等信息基礎上,考察同類院校在本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方案方面的變化,為2017級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和2016級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論證。

(2)調研對象

本次調研的主要范圍在江蘇省,兼顧長三角地區。調研的主要對象是不同規模和類型的行業企業,相關領域的行業專家、同類院校。

調研產業中企業崗位設置和用人需求主要是為了解人才需求種類和規模,明確專業培養定位。內容主要包括當前企業崗位名稱、崗位工作內容、崗位用人需求等。

調研崗位工作過程中能力需求主要是為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分析典型工作任務,構建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內容主要包括崗位工作任務的產生、執行、結束全過程,及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2 調研方法與內容

(1)調研方法

本輪調研根據不同調研對象及環境,采用不同調研方法,包括:

1)對企業訪談,聯系企業的技術部門、人力資源等相關部門,進行面對面調;

2)對合作企業、兄弟院校、畢業生主要采用問卷、現場、資料等調研方法;

3)對網絡媒體主要采用資訊報告、信息檢索匯總等方法進行調研;

(2)調研內容

圍繞調研目標,確立區域產業規劃、產業技術和經濟發展、用人需求、崗位需求、崗位工作過程所需能力等方面的調研內容。

調研區域產業規劃主要是為清楚了解江蘇省及南京市對物聯網產業的定位及規劃項目,及借此帶動的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內容包括江蘇省及南京市對物聯網產業的規劃、已設立及將設立的建設項目及投入規模等。

調研本區域物聯網產業技術發展和?濟發展,主要是為了解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產業發展的新動力及發展前景,并借此對未來人才需求作出預測。內容包括產業技術應用情況、產業經濟比重及增長情況等。

調研產業中企業崗位設置和用人需求主要是為了解人才需求種類和規模,明確專業培養定位。內容主要包括當前企業崗位名稱、崗位工作內容、崗位用人需求等。

調研崗位工作過程中能力需求主要是為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分析典型工作任務,構建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內容主要包括崗位工作任務的產生、執行、結束全過程,及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3 調研分析

(1)行業發展對本專業人才需求的趨勢

在調研中,了解到物聯網產業具有產業鏈長,涉及多個產業群的特點。物聯網的產業鏈從傳感器、芯片、軟件、終端,整機、網絡到業務應用,主要涉及芯片與技術提供商、應用與軟件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網絡提供商、系統集成商、運營及服務商、用戶七個環節,包括了RFID芯片設計、二維碼碼制、電子標簽、讀寫器模塊、讀寫設備、讀寫器天線、智能卡、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專業性的軟件產品及解決方案、數據的傳輸承載網絡服務、終端接入控制、終端管理、行業應用管理、業務運營管理、平臺管理等技術。物聯網的應用領域覆蓋到工業、農業、交通、醫療、環境、娛樂、公共事業、安全等各個領域,在智能交通、物流管理、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監測、食品溯源、敵情偵查和情報搜集等方面應用最為廣泛。

(2)企業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

1)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物聯網概念下的企業數量非常多,社會需求量也大,但是人才供給量很少,遠不成比例。且未來幾年,物聯網技術會在社會各領域中廣泛普及,因此這個專業的就業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十二五”期間物聯網產業重點領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電網、智能醫療、智能工業、智能農業、環境監控與災害預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會公共事業、金融與服務業、智慧城市、國防與軍事等。物聯網各主要領域均需要大量人才,據工信部統計,以下領域未來5 年對物聯網人才的需求量預估為:智能交通:20 萬;智能物流:20 萬;智能電網:100 萬;智能醫療:100 萬;智能工業:50 萬;智能農業:1000 萬。

2)崗位需求分析

從產業需求來看,物聯網人才總體上分可以分為研究型人才、工程應用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三個類型:

研究型人才主要為研究生層次或研究型高校所培養的畢業生,是各類“研究型企業”或“高新企業”的研發部、研究院所亟需的人才。

工程應用型人才主要為各類本科學?;蛐畔㈩惛呗殞W院畢業生,以從事物聯網系統設計、產品開發、物聯網項目實施等為主,包括RFID系統設計與開發、嵌入式軟件開發、網絡安裝調試、物聯網硬件開發、傳感技術開發、市場營銷、售前售后技術支持等工作。以系統設計、產品開發、工程項目策劃與實施為主的這類企業,在我國數量龐大,其需要的工程應用人才除了需要具備必要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工程應用技術能力的培養,加強工程實踐的實際訓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物聯網技能型人才往往需要較強的綜合能力,對各類高職院校培養物聯網高技能型人才提出較高要求,不但需要掌握物聯網基礎知識、業務知識,更要結合區域的物聯網產業情況,培養其技術應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職業能力的要求

調研結果可以看出,本次被調研的企業對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基礎素質(如動手能力、應用分析能力以及理解交流能力)較為看重,特別是對就職者理解交流能力和應用分析能力的以及動手能力方面,因此,在做好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重點打造他們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和知識的應用遷移能力以及實操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4 關于專業的思考與建設

針對上述調研情況,我院計算機物聯網專業應繼續圍繞技能大賽、合作企業二大平臺,在師資力量培養、教學資源優化、學生實習實踐三方面加強建設。

物聯網工程培養方案范文第4篇

1  課程安排及體系建設

目前物聯網專業采用傳統的人才培養機制與策略,迫切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專業及學生的特點,建立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需求的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及相關課程內容體系[4]。物聯網工程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掌握電子信息工程相關知識、無線、有限網絡的通信傳輸、傳感器技術、視頻數據采集、射頻技術、應用軟件開發與數據處理等相關學科,同時能熟悉使用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開發軟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修養,以及健全的人格。同時,應用型物聯網工程教育必須從物聯網工程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實驗實訓條件等方面進行研究,這樣才能培養適合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應用型技術人才[5]。

應用技術型的人才培養目標,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激發其積極投入到學習實踐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往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參照研究性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案來教學生、培養學生,課堂效果反應極差,學生不愿意學,課程參與度低,曠課、上課睡覺、玩手機的現象尤為嚴重,學生對枯燥的理論學習極為反感,平時布置的作業相互抄襲的現象尤為嚴重。出現這樣的現象,不能單單批評學生,其實我們更多的是應該去考慮,學院的教育和培養方式上是否因材施教了,是否我們的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不適合我們目前所授課的對象,因此在制定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的建設時應該特別要注意以上現象,這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符合學院學生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學院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培養方向,重實踐輕理論的目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授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提出“賽教學訓”四位一體的教學思路來制定該院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建設。通過讓學生參與各類型的競賽、比賽項目,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團隊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及組織能力。讓其真正地體會理論知識的運用,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能夠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舉一反三,會變通,提高自身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競賽活動,也讓學生了解物聯網行業目前的最新進展情況,每位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點及情況,及時補充自身不足的知識點,從而為后續實習、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競賽的課題種類繁多,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相應的課題,通過課題的鍛煉,培養了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往往是好的開始的一半,因此,在大學階段,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熱愛也尤其重要,從而解決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曠課、遲到和玩手機的現象。因為通過競賽的實踐鍛煉,上課的理論對學生而言不再是那么的空洞,而且學生也能帶著競賽中遇到的各類問題來到課堂,通過老師的講解和答疑,進而能自己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大家的學習氛圍。同時,通過競賽使同學們擴大了眼界,了解了同類院校學生的水平,找到自身的不足和優勢,比賽獲獎,對學生的鼓勵也是非常巨大的。競賽過程中往往是以一個團隊組成,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的學生彼此之間也產生了促進作用,同時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與學長的學習,深刻理解了各門功課的學習目標,了解各課程之間的聯系,從而帶動整個班級的學風建設。競賽活動的參與和舉辦也推動了授課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課堂教學的理論內容不再那么空洞和枯燥,教師往往能結合競賽中遇到的題目或者課堂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課堂反饋效果上看,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因為教學的內容具體化、生活化、實際化了,學生容易理解老師的授課內容,同時也體會到所學專業在實際中的運用是如何體現的,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哪些便利,帶來了哪些有意思的活動,學生就能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去,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效果。尤其在每學期的課程設計、實訓課程中,授課教師給出的模擬課題或者項目不再是虛構的,而是能貼近實際的,體現當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應用的。因為課題具備實用性,貼近目前物聯網行業發展的現狀,課題很容易吸引學生,這樣學生就能積極地投入到課題的學習和鍛煉當中,不再每次敷衍了事,認真地完成每個課題或者項目。學生也能通過課程設計、實訓的項目中提高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熟練使用項目中各種開發軟件,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為今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授課教師也能通過帶領學生組隊參加競賽活動,開拓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了解目前物聯網主流的應用,為今后課題教學豐富了內容。帶領學生解決各類問題,也提高授課教師的實踐能力,改進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技巧,也為教師平時做科研活動增強了實力,也拉近了師生關系,對學生、教師都是共同提高達到雙贏的局面。

2  賽教學訓融合型人才培養實施過程

物聯網工程專業是一個交叉學科,所學的知識緊密聯系性非常大,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要結合學生未來的職業崗位要求、人才培養的定位目標來制定大學4年的課程體系。本著學院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大方向,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上,我們要求輕理論、重實踐、知心合一,德才兼備,同時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康的心理,強健的體魄復合型人才。

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為四大平臺:通識平臺;基礎平臺;專業平臺;拓展平臺。

(1)通識平臺:要求具備一定的道德素養,具備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了解一定的自然、人文、國防和哲學科學,做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2)基礎平臺:需要掌握高等數學、概率論、線性代數和復變函數等數學基礎,為今后的科研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達到本科畢業要求的外語水平,能閱讀、翻譯英文文獻,能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為方便今后查閱外文技術文獻;具備基本的電路知識基礎,了解相關的實驗原理和方案。

(3)專業平臺:需要學生熟練掌握C語言或Java一門開發語言,能在社會生產實踐中,能熟練使用開發工具,完成代碼的編寫、調試、測試和程序。數據傳輸的內容,需要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網絡、WiFi、ZigBee、RFID等信息通信的理論知識;掌握傳感器的相關知識;熟練使用Linux平臺、嵌入式平臺下的開發。

(4)拓展平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要求學生畢業時修滿6個學分即可。主要內容集中在這幾個方面:哲學文化、音樂欣賞、創業過程管理、企業認知和管理、電子商務運作和食品營養與健康等課程,著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物聯網工程培養方案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物聯網 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

一、研究背景

物聯網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Kevin Ash-ton教授在1991年首次提出,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自動識別中心”,提出“萬物皆可通過網絡互聯”,闡明物聯網的基本含義。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對物聯網做了如下定義:通過二維碼識讀設備、射頻識別(RFID) 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和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創新的突破,物聯網的概念在變化與發展。

2009年,提出“感知中國”,物聯網在我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物聯網被列入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11年11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巨大的市場需求將為物聯網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2009年7月,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30所高校成為首批獲準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的高校,部分高校于2011年首次招生。2012年2月,教育部下發通知,批準北京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暨南大學等80所高校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部分高校已開始招生。至此,我國已有100多所高校設置了物聯網專業。物聯網專業是教育部允許高校增設新專業后,高校申請最多的學校,這說明了國家對物聯網經濟的重視和人才培養的迫切性。

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指出:物聯網是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自主創新突破的重點方向,蘊含著巨大的創新空間,物聯網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不斷深化,將催生大量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模式。規劃中多處提到創新,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驅動。物聯網自身孕育了重大科技創新,而且催生新的產業科技創新,這必然要求物聯網專業培養出來的合格學生具備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創新型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南京郵電大學物聯網學院于2009年9月成立,2010年獲批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2011年9月首次招收物聯網工程專業本科生。

作為一個處于摸索階段的新興專業,各所院校都結合自身特色制訂了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物聯網學院也為物聯網工程專業制定了初步的培養方案。

1.培養目標。

南京郵電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適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敬業精神、社會責任感與創新意識,掌握物聯網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方法,在電子信息領域從事物聯網應用系統開發的專業技術人才。

2.培養規格。

(1)專業能力

具有從事信息網絡領域內工程開發和設計所需要的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可以應用數學、物理等理論解決工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分析與設計基本方法,具有集成和應用通信系統的能力,并將所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應用于實踐;接受科學思維與科學實驗方面的訓練,具有綜合相關理論、知識與方法進行物聯網應用系統開發的能力。

(2)綜合素質

要求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具有良好的生活理念及進行個人職業規劃的能力,善于與他人合作,具有良好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基本的與人交流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工程管理、社會學、情報交流、環境等人文知識,具備工程應用開發中所需的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敏銳性;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聽、說、譯、寫的能力,能較熟練地閱讀外文專業文獻;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具備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具有一定的美育素養,能夠履行建設祖國的神圣義務。

(3)專業知識體系構架

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分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和創新拓展(自主學習)四大類模塊。

按照全面素質教育的理念,通識教育類模塊主要由公共基礎課程、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綜合素質課程組成,著眼于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

專業教育類課程體系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專業課程包括: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及C++、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概率統計與隨機過程、數據結構與算法、物聯網架構和技術、電工電子技術基礎和電工電子技術實驗;第二層次專業課程包括:微型計算機接口技術、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原理、數據庫系統原理、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軟件工程(雙語)、通信原理和計算機組成原理等;第三層按物聯網體系劃分,物聯網感知和網絡層課程包括物聯網感知技術及其應用、IP網絡技術與應用(雙語)、無線傳感器網絡、物聯網安全技術。數據管理分析及應用層包括:云計算、數據挖掘、信息融合技術基礎、Web技術等課程。

實踐教育模塊包括通識教育實踐、工程訓練、專業課程實踐、校外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等。在培養過程中,特別強調通過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踐教學體系包括軟件開發能力培養、硬件基本能力培養和軟硬件協同設計能力培養。軟件開發能力培養的實踐課程包括:程序設計語言、數據結構與算法、操作系統原理、數據庫系統原理、軟件工程等課內實驗及程序設計(上機)、算法與數據結構課程設計、云計算課內實驗。硬件基本能力培養的實踐課程包括: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課內實驗、電工電子基礎實驗、計算機組成原理課內實驗、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內實驗和電子電路課程設計。軟硬件協同設計能力培養的實踐課程包括:物聯網基礎實驗、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物聯網感知技術及其應用、無線傳感器網絡(雙語)等課程課內實驗和兩門專業課程設計。專業課程設計I可在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數據庫系統原理、物聯網感知技術及其應用中選擇;專業課程設計II在無線傳感器網絡、軟件工程、通信軟件設計基礎上選擇。

創新拓展模塊是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實現共性培養平臺上發揮個性化、挖掘學生潛力和特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創新拓展模塊要求各專業學生通過各類競賽、科技成果與授權專利、科技創新活動(STITP、開放實驗等)、、證書認證、創新研修課程等。

三、創新型物聯網工程人才培養策略

在不斷修訂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同時,南京郵電大學也在不斷創新舉措以適應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1.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動態更新課程。

創新能力來源于寬厚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基本素質,加強學生專業基礎教育的內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非常重要。一方面,優化課程結構,按照“少而精”的原則設置必修課,確保學生具備較為扎實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增加選修課比重,后期可以動態地更新和優化教學內容,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各學科發展前沿,了解科技發展的趨勢,掌握未來變化的規律。突出系統觀教育理念,以“強化基礎、注重實踐、彰顯特色”為原則,打破與相關專業課程間的壁壘,加強課程與課程體系間在邏輯和結構上的聯系與綜合,在課程教學大綱、實驗大綱、教學課件、教材建設、題庫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更新,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專業課程群。允許并鼓勵學生在修滿規定的核心課程的基礎上,選修自己感興趣的課程,給予學生較大的自主選擇空間。根據物聯網行業的最新發展形勢,不斷更新公共平臺課程并增設應用型課程。

2.完善實驗實踐教學模式,探索開放式實驗教學體系。

充分利用實驗實踐教學平臺,不斷完善基礎實踐教學、專業實踐教學、綜合實踐教學三層次有機結合并輔之以各類課外實踐活動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實踐教學管理,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加大實踐教學投入力度,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充分調動教師開展實踐教學的積極性,著力推進實踐教學內容、方法與模式的改革,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改革和完善實驗課程成績的科學評價體系,改革實驗室管理運行機制,探索開放實驗室的管理方式和體制,完善實驗儀器設備、實驗經費和實驗耗材的實驗室管理體制。

積極拓寬實踐教學渠道,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使學生實訓實習形式多樣化,在實習基地保證有固定的老師指導學生實習,聘請實習單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為學生作現身說法,現場講授、現場演示。與校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培養“雙師型”教師,開展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教學形式。

3.改革和完善評價體系,建立完善的創新激勵機制。

評價是教育管理中實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環節。傳統培養體系不利于培養創新人才的弊病反映在評價體系上采用簡單劃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視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的考查??荚嚪绞蕉鄻踊荚嚂r間自主化,或采用非考評學,通過寫專題報告、撰寫學術論文、參與科研項目等多種形式評學。同時建立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成果積極的激勵機制。

4.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個性化教學指導方式。

加強個性化教學方式,強調啟發式與互動式、面向問題求解的教學方式;實施探究式、研究性教學,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建立個性化的獎勵機制:通過課程大作業、課程設計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的綜合設計題目,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題目進行學習。

5.打造物聯網典型示范應用項目,構建多維創新教學平臺。

打造物聯網典型示范應用項目,加深學生對物聯網的理解感知。從科研和競賽等方面展開物聯網技術相關導向的教學實踐,在專業創新訓練中繼續實施“導師制”,引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科研訓練;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與教師合作進行科學研究。發揮科研項目尤其是STITP項目的人才培養作用,在項目設計與項目管理中采取措施,積極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為學生提供多維創新教學平臺是對理論課程教學體系的擴展延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學習熱情。

6.深化與物聯網科技園合作,協同創新發展。

與物聯網科技園緊密合作,充分利用南京郵電大學物聯網科技園大學生創新苗圃項目,一方面可以與園內企業進行項目對接合作,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園內自主創業的支持。鼓勵更多學生參加3S杯全國大學生物聯網技術與應用“三創”大賽等相關學科競賽,培養學生的工程化意識、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團隊領導能力,充分利用我校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相關優勢。

隨著物聯網研究的不斷深入,社會對物聯網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也會出現變化,因此物聯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動態發展的過程。只有不斷探索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途徑和方法,不斷更新改革物聯網專業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才能為國家為地方輸送物聯網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薛建彬,馬維俊,等.基于創新的物聯網人才培養模式[J].計算機教育,2011,11(21):26-28.

[2]徐小龍,魯蔚鋒,楊庚.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119-124.

[3]李婭娜,王東升.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0(4):176-176.

相關期刊更多

智能物聯技術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漁業質量與標準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明膠科學與技術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江市| 绥化市| 晋州市| 肇东市| 宝应县| 昂仁县| 邢台市| 化隆| 乡宁县| 五常市| 高密市| 云霄县| 定远县| 肥东县| 丹东市| 宁蒗| 墨江| 炉霍县| 翁源县| 宿州市| 广西| 镇坪县| 东安县| 明光市| 辛集市| 聂拉木县| 绵竹市| 射阳县| 沐川县| 手游| 定结县| 南安市| 滦平县| 思茅市| 海宁市| 巴楚县| 竹山县| 图木舒克市| 马边| 民勤县| 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