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重慶高考作文題目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豆腐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大豆的命運。豆腐讓人體對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變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軟變通的個性給擅長烹飪的中國人留有極大的創造空間,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類繁多的菜肴,以適應不同地區人們的口味和喜好。所有這些,讓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華。
要求:
1、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含意,選準角度,明確立意;
第一類是單一要領題。如北京的《安》、重慶的《自嘲》、廣東的《紀念》,粗看像是命題作文,但是卻比命題作文的范圍更廣、寫作空間更大,此類題需要考生以辯證思維方式來思考。以《自嘲》為例,說到底其實就是要求學生講述一個“釋然與頹然的關系問題”。要知道,自嘲作為一種對生活敬畏、自謙的人生態度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一旦過分,失去了一個度,就會轉變為自卑和頹廢,而考生在這篇作文里就應當對這兩者的關系進行辯證的描述和分析。
第二類是關系類話題。這是今年作文題的主導,比如江蘇卷的作文題“鳳頭、豬肚和豹尾”,還有全國卷的作文題表現“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兩者的關系。但無論是第一類的單一概念題還是第二類的關系類話題,都有一個關鍵,即“關系”。做這類作文題,最保險的就是采用兩分法,以展現辯證思維的品質。學生對待話題作文只需把握14字要訣:化抽象為具體、化虛為實、化大為小。
形式交融是趨勢 今年全國各地高考語文作文題,命題方式豐富多彩,一些很久未在高考中露面的文體、要求又出現了。但這些命題又都切合學生年齡段及認知特點,既是對以前生活的盤點,又是對未來生活的思考。概括起來,今年全國高考作文呈以下幾大特點:
一、各種形式的作文相互滲透。如全國卷(Ⅱ)作文題為《忘記與銘記》,這是一道命題作文,同時也是一個關系型的話題作文。全國卷今年是一道材料作文,但仔細分析會發現《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又和關系型話題作文相近。福建卷是一道看圖話題作文。各種形式的交融增加了審題的難度。
二、話題作文中以關系型與材料型為主。全國卷三套作文題都是關系型話題作文,江蘇、浙江、福建等省都是材料型話題作文。
三、今年部分省份對作文文體提出明確要求。重慶、北京卷明確要求寫議論文或說明文,湖南卷要求寫議論文或記敘文。2004年全國高考卷中僅有上海、北京卷跳出純話題作文的框框,受到了好評。今年全國純話題作文題數量大大削減,從中可以看出形式滲透作文,甚至命題作文可能會成為未來幾年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今后幾年的考生在復習備考時,應注意不同類型作文的審題訓練,各種文體都要訓練,特別是很多考生都不太擅長的議論文。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考;作文題型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8-0123-04
2003 年 4 月, 教育部推出了新一輪《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以及高中各科《課程標準》。2004年 9 月,廣東、山東、海南和寧夏 4 省(自治區)高一新生開始使用課改教材,2004年高考自主命題省市(自治區)擴大到11個。這些教育事件標志著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全面啟動。高考在我國社會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歷史貢獻與積弊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受到眾多關注。語文學科因為母語屬性,高考作文命題一直是每年社會熱議的話題,如何使這一“社會話題”既反映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同時又有利于新的歷史時期中學教育和人才選拔,高考作文的題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高考作文的題型設計值得教師們認真研究和探討。
一、題型類別及變化趨勢:三類題型,此消彼長
從作文命題的形式特點來劃分,2004年以來,高考作文題型由話題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題作文以及半命題作文等三大類組成。在這一時期,當初一統天下的話題作文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新材料作文逐漸進入高考的命題范圍并受到青睞,經過改造后的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重新受到重視并占據高考作文命題的重要位置。以2004~2009年為例,三大題型此消彼長(如圖1):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話題作文強勢不再,呈急劇下降趨勢,由2004年的14道(占當年全國作文題目數14/15,下同),一直遞減到2009年的2道(2/18);材料作故鼎新,穩定遞增,從2004年的0道(0/15)上升到2009年的8道(8/18);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重振雄風,在融入話題作文的積極要素后重新成為了作文命題的重要形式,其中半命題作文在2009年出現了2道(2/18)。
二、題型結構:兼容創新,互補發展
1.傳統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弊端主要有:主題先行,強調審題是體現作文區分度的首要命題要素;過分強調文體特征,忽視了寫作者的興趣和特長;許多縮寫、擴寫、改寫、讀后感類的作文題容易使寫作變成或閱讀或文字的機械操作,寫作中的“我”因命題原因無形中被抽離,文章變成了背景材料的“副產品”,如1978年~1982年等年份的作文題,是這類作文題的典型;加上題型之外的因素,如命題內容以政治性、社會性的外部觀照為主。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長期束縛了學生的寫作空間,迫切要求高考作文命題(以及作文教學、作文評價)突破舊有的命題思路,順應語文課程改革的理念和作文命題的內部規律,尋求新的命題形式;而新的命題形式的出發點就是要使寫作成為“寫作”,即遵循寫作的基本規律,還學生寫作的自由,并且還要想方設法喚醒、激發和觸動寫作者個體的內在情感和經驗,力求使之“以我手寫我心”。
話題作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以上文2004年作文題為例,作文主題為:是要相信自己,還是要聽取別人意見?首先以名言材料入題,觸發學生的感性經驗,接著以引導語點出這個寫作“話題”。運用矛盾律激發學生走向理性思考,而這種思考又是自由思考,因為沒有設置立意影響和文體限制等,這就大大解放了學生的“心”和“手”,在命題環節上賦予并激勵了學生思考、選擇、表達的自主性,尊重并拓展了同題寫作的多樣性,維護了寫作的自覺性和考試的公平性。話題作文的結構一般包括:材料、引導語、話題、“三自”原則以及少量的基本考試寫作要求,如文章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不準套作、抄襲,文體上詩歌體裁有時被限止。
因此,話題作文與傳統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題型結構可以列表對比如下:
2.新材料作文有鮮明的特點。
一方面,與話題作文相比,它繼承了話題作文開放性的諸多要素,遵循“三自”原則(自選角度、自定題目、自選文體),但不同的是,沒有在引導語中直接引出一個話題給出,而是需要考生讀懂材料,選取一個自己喜歡的視角,自定題目寫作。值得關注的是,引導語使用了“選準角度”的字眼,很明顯,其意在規避話題作文開放度過大帶來的兩大弊端:材料相對于話題可有可無;話題所涉面過于寬泛容易導致套作、宿構和抄襲現象的泛濫。由此避免了感性材料對生活經驗的喚醒、觸發功能失效和作文考試的失范。
另一方面,與傳統材料作文相比,這種新材料作文題型中的材料內涵明顯更加豐富,可選擇的視角有很多。以2009年全國卷為例,我們可以從青蛙的評論中得出“成才需要揚長避短”的題旨,也可以從仙鶴評論的角度得出“多一種本領多一份價值”,還可以從游泳訓練班的視角得出“人才培養莫讓全面發展變成全面平庸”的結論。
縱觀2012年的高考作文命題,不難發現命題更加關照學生內心,貼近學生生活,側重考查學生理性思維,是對新課程理念的貫徹。以下兩點值得關注:
1 命題引發考生積極理性思考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因為這些思考的背后是學生文化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思考人生、認識自我。2012年高考作文題目在往年的基礎上,更廣泛地凸顯了理性思維,一些命題甚至更著意考查學生深入思辨的能力。
1.1命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人生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活水,同時又是學生成長的歷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不論是狹義的學生的生活,還是廣義的社會生活,都體現為具體的日常、點滴的細節。今年的命題大都在激勵學生關注日常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由此積極思考人生,進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大綱全國卷的在幫家里挑秧的敘寫中,不乏具體可感的生活細節,從而喚起學生溫暖的記憶。特別是媽媽的一句“甩掉多余的顧慮”不禁讓“我”茅舍頓開,更讓學生容易思考到學習生活中往往因為顧慮而讓學習陷入困境、生活無法舒展,進而思考一個民族國家何不是如此。遼寧卷中的女鋼琴家的人隱于音樂背后的故事、重慶卷冷凍庫工人的故事這些都需要學生關注生活、思考人生,并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心靈感悟。
廣東卷作文其核心在于從“一個時代自有其有趣和有用的生活”提煉出“你想要生活在什么樣的時代”,這個問題需要站在個人和歷史多個著眼點進行考察,展現個人眼界和胸懷。除了側重于在選擇時代這一點上展開,也可以選擇“我將如何生活”這個角度。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如何生活?在一千年前我們如何生活?選擇時代即是選擇那個時代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往往指代著不同的階級、修養和情懷。
1.2命題著重考查學生思考質量及思維品質
高考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思維品質的考查。考生往往“意在筆先”,怎么想才怎么寫。思路清晰,文章就層次清楚,語意明晰;思維無序,文章也必然雜亂無章,文理悖謬。所以,從思維到形成文章的全過程中,“思維”是首要的,思維的敏捷性、條理性、深刻性、獨創性決定著文章的質量。
江蘇卷的《憂與愛》屬關系型話題。關系型作文最關鍵的就是不能舍棄一方,單寫一方。如果開頭結尾寫憂,中間寫愛,或重愛貶憂均不可。寫愛的同時寫憂,如果深入探討憂與愛的關系,立意更深刻;再往深處想,題目由憂及愛是一種什么關系?這樣一種關系能夠作用于哪些方面?這種思考的能力以及深度直接影響作文的檔次。由此可見,命題中包含的信息是何等豐富,對考生的思維品質與思考質量是有很充分的要求的。四川卷“手握一滴水”較富思辨性。“手握一滴水”題目中有兩個要素:“握”和“一滴水”。“一滴水”是象征細節,不是真的水。全詩兩節:第一節側重“一滴水”,從時空和生命角度來說明“小中有大”“小中見大”“以小見大”的辯證哲理。第二節側重“手握”,從人的角度揭示:(我們)要重視“小”“細節”。全詩整體是揭示“小——大”“輕——重”的辯證關系。最佳立意:重視細節、細節決定成敗、禍患常積于忽微。這些都需要學生進行理性的思考辯證的思考。
1.3命題引發學生對青春生命及自我成長狀態的思考
高考既為選拔服務,更為平時的教育教學服務。引導學生思考自身,對自我的成長狀態進行關注與思考,這對于促進學生成長,幫助學生進行成長校正,一定會起到積極的意義,發揮出巨大的能量的。例如,上海卷的人們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將它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我們的青春到底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微光?江西卷的“有人說,不要老想著你沒有什么而要想著你擁有什么”、“你不要想著你現在擁有什么,而要想著你沒有擁有什么”對上述說法有何感悟和思考?對此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懂得珍惜現有的,一個是懂得不斷追求可得的。可以側重一點,也可以找二者之間的平衡點。這也是關乎青春成長的話題。以上這些命題,都與考生的成長積極相關,是今年高考命題的亮點。
一、命題形式多元互補,全命題作文穩坐“考壇”
綜觀2010年108道中考作文題,筆者發現,命題者普遍在追求把兼容、多彩、開放的作文命題理念滲透到作文題型上來。雖然仍是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四種形式并存,但話題作文再次“降溫”,約占14%;半命題作文仍在“升溫”,約占26%;全命題作文繼續“走俏”,約占59%。可以這樣說,全命題作文的考查形式坐穩了“考壇”,這是對作文教學的良性引導。在題型選擇上,2010年出現了一種地域趨同的新動向――以地級市為考區命題的同一個省里,各考區選用的作文題型大多相同。譬如江西省所有考生都寫同一道題《我讀__________》。又如,江蘇13市中,除淮安采用的是半命題作文外,其余12市都是全命題作文,高達92.3%。這種現象說明,省級主管部門在下放命題權的同時,對命題指導思想和原則進行了一定的統籌和規范。故有關省市的老師同學在2011年的復習備考中,對這類現象要給予一定的注意。
2010年全命題作文穩坐“考壇”,穩中有變,穩中求新,具體表現在:
1.命題設計新意出。2010年溫州卷采用提示語加直接命題式,而提示語直接來自試卷上的材料,即將閱讀體驗題“魯迅《朝花夕拾》”和兩段現代文閱讀題“‘我’幫助迪龍實現生命的蛻變”和“拯救美麗的漢語”,都歸納成跟作文題目有關的一句提示語,而后以《做一個“行者”》為題要求考生作文。這樣的命題形式擺脫了以往作文只是試卷中一個獨立環節的命題形式,徹底打通了閱讀和寫作,使全卷整體與局部渾然一體。這樣設計,變相降低了作文題目的難度。
2.寓意命題在“升溫”。這種題型多用修辭象征,有助于引發考生作多向思維,并選取最適合自己的角度切入。譬如,福建廈門題《打開一扇窗》中的“窗”,其本義為:房屋等建筑物上通氣采光的具體的窗戶。但寫好這道題的關鍵是要凸顯“窗”的比喻義、象征義,即心靈之窗,文學之窗,歷史之窗,世界之窗,可引申為內心思想等與外界溝通交流的窗戶。如果將題目“打開一扇窗”看成“一件事情”,那寫法可以多樣:或重點寫必須打開這扇窗的原因,略寫打開的過程和見到的“風景”;或重點寫打開這扇窗,就可以領略一片風景,邁過一道心坎,悟出一種境界,略寫我終于打開這扇窗,見到了我想見到的。寓意型全命題作文還有廣東東莞題《那天我撿到了快樂的鑰匙》、湖南長沙題《送他人一朵花》、山東煙臺題《總想對你唱支歌》、浙江金華題《燈》等,這些題目中的“鑰匙”、“花”、“歌”、“燈”都必須用其比喻義,“虛”題“實”寫,虛實結合,發揮想象,方能寫出考場佳作來。
3.拓展空間有限制。一是通過設計提示語作出暗示。譬如,江蘇鹽城題的提示語:“書香使我充實,書香讓我陶醉,書香伴我成長。”這段提示語雖短小卻很有意蘊。用“充實”、“陶醉”、“成長”一組含義遞深的動詞來詮釋“書香”之功效,有助于考生打開寫作思路,但提示語中的“伴”字,耐人咀嚼,作出暗示,可以讀出書籍亦師亦友的角色。當你孤單時,書籍是你的密友;當你迷惘時,書籍是你的明燈。這樣理解文題,我們便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事可議,又不會偏題了。二是利用副詞來限制。譬如,泰州題《他(她或它)也很重要》中的副詞“也”是題眼,抓住“也”這個關鍵詞一般都不會離題。“也很重要”重點應落實在“也”字上,肯定要有比照關系,最好是與“我”相比照,有了“我”的參與,可以更加方便地寫出真情實感來,也更容易突出“也”的重要性。又如蘇州題《總有屬于我的季節》中的“總”,浙江義烏題《我不只是一個角色》中的“只”,浙江湖州題《多想告訴你》中的“多”等,都會對考生加以限制的。三是利用表時間、地點或情景的詞語來作暗示。譬如,山東濱州題《那一次,我真的很棒》中的“那一次”是表示時間的詞語,規定了記敘的事情只能一次,不能多次;江蘇南通題《讓我悄悄地告訴你》中的“悄悄地”限制了動詞“告訴”的情境,暗示考生要敢于、善于向“你”說心里話,抒真情。四是借助兩個詞的互相限制來作暗示。譬如福州題《在嘗試中成長》,把兩個關鍵詞聯系到一起,用“嘗試”來限制“成長”,就是要求考生寫那些對自己成長有幫助的第一次的經歷。同時,題目要求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如果考生寫牛頓、愛因斯坦、坡的嘗試,那就離題了。即使你選擇寫議論文,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別人的例子,但最后還是要落實到自己,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凸顯嘗試對成長的意義。這雖是一道全命題,其實也具備了半命題的風格,因為“嘗試”與“成長”互相限制,如果不了解“嘗試”、“成長”的內涵,寫出來的文章就會顯得膚淺。五是省去一個成分來作暗示。譬如廣州題《獎勵自己》是一個動賓短語,隱藏了一個主語“自己”,應理解為“自己獎勵自己”,如寫成其他人獎勵自己,就會偏題。同時要將“獎勵”和“鼓勵”、“激勵”等近義詞區分開來,以防理解有誤而導致偏題。
二、命題內容穩中有變,變中求新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命題內容出現了從以往的關注社會、人生、自然等大的角度向“生活”、“生命”轉向,更切合考生實際,讓考生有東西可寫。具體表現在:
其一,關注自我發展,審視青春價值。2010年的中考作文更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自我發展,設題相對往年來說情境化明顯,開口更小,命題的設置較多的是以“我”為開頭,引出有一個相對完整和形象的故事情境。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命題和半命題文題中出現“我”這個字眼的約占53%,譬如,江蘇南京題《我作主》、蘇州題《總有屬于我的季節》、南通題《讓我悄悄地告訴你》、廣東佛山題《智慧伴我成長》、山東省濟寧題《我的初中生活》、山東濱州題《那一次,我真的很棒》、浙江義烏題《我不只是一個角色》、浙江金華題《那一天,我__________了》、山東臨沂題《我失去了__________ 》、山東東營題《 __________給了我》、青島題《__________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江西九江題《我讀 __________ 》、蘭州題《__________讓我陶醉》、湖南懷化《那曾感動我的 __________ 》等。有的題目雖未見“我”,但構思行文必須寫“我”,譬如,蕪湖題《心中有話對你說》、廣州題《獎勵自己》、溫州題《做一個“行者”》、煙臺題《總想對你唱支歌》、福州題《在嘗試中成長》等。其中大多數文題要求考生站在“我”的角度寫“我”,也有的要求站在“我”的角度寫“他(它)”、寫社會。這樣的題目注重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素材,進而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真正做到了有話可說。
其二,關注現實,關注生活,思考生活。2010年中考出現了一些關注現實、思考現實、反映現實的作文題,主要有三類:一是直接而客觀地提供一年來現實生活中發生的重大事件,以此為題展開記敘和議論。譬如溫州題《做一個“行者”》,命題的亮點和寫作的出彩點,著重落實于一個“行”字上。這就是說,世間凡事須從“行”字出發,要做腳踏實地的實踐家,不做夸夸其談的空頭理論家,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點,與2010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神合。平時關注現實、關注生活的考生都知道,溫總理2009年考察同濟大學時提及“仰望星空”,今年“五四青年節”到北大考察時提到了“當代大學生應當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理念。如果考生知道這個背景,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如果考生不知道背景,但能了解中國當前的現實狀況也能寫出不錯的文章。現實生活中,唱高調的人有,腳踏實地的“行者”也有。由此可打開思路,寫一些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關于“行”的親身經歷或動人的故事,也可寫一些關于“行”的社會現象。二是借助某一時尚理念或見解引導考生反映現實。譬如鹽城題《書香作伴》很有戰略性和前瞻性,文題引導學生熱愛讀書、熱愛生活。平時關注閱讀、關注生活的考生都知道,著名學者朱永新教授推出“書香校園”的理念,他認為沒有書香校園的建設就沒有教育;沒有書香的校園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校園。如果考生平時就不熱愛閱讀,而僅憑考場上刻意塑造,則很容易出現“無病”假大空的作文。又如,重慶綦江題《__________讓生活更美好》更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導語引用了上海世博會的主題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引領考生關注身邊的事,關注生活。三是通過圖片或小故事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進行深入思考。譬如浙江寧波題,命題者提供了四幅圖片:地震廢墟中一個堅強的微笑,病床上一個樂觀的微笑,植物園里一個充滿童趣的微笑,夕陽下一個洋溢著幸福的微笑。這四幅圖片,讓考生一下子產生親切感。題目《一個 __________的微笑》落點小,容易入手,聚焦生活細節。只要考生平時注意觀察并思考生活,動筆時就會有事可敘,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其三,鼓勵個性表達,讓心靈感悟折射理性光輝。浙江舟山題《少年不識愁滋味》、浙江湖州題《多想告訴你》、南京題《我作主》、江蘇南通題《讓我悄悄地告訴你》、安徽蕪湖題《心中有話對你說》、福建廈門題《打開一扇窗》、山東煙臺題《總想對你唱支歌》、山東濱州的話題作文“心聲”、山東濟南題《幾分__________在心頭》、浙江嘉興題《寫給__________》等都鎖定了學生的心靈世界。審讀南京題《我做主》中的“我”字,能夠迅速貼近考生,不僅會讓每一個考生產生親切感,更有利于考生回放自己十幾年的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經歷,找到真切感受,寫自我認同、自我責任、自我承擔、自我發展等個性。“做主”可以是家庭生活中的自立自強,對家長包辦的反思;也可以是學習成長中,不迷信、不盲從的一種“自主”意識;還可以表達作為社會大家庭主人的一種責任感。有實力的考生,面對這個考題還會有很大的創新空間,譬如反思“做主”失敗的經驗和教訓,探尋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做主”與尊重他人的關系等。“我做主”便于考生表達個性,發現真自我,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類似的文題還有梅州市的話題作文“渴望”、四川巴中的話題作文“愿望”、重慶綦縣題《因為有了期盼》、福建廈門題《打開一扇窗》、浙江舟山題《少年不識愁滋味》等,都符合當代學生展現個性特征、表現自我、追求理想、實現愿望的特點,讓心靈感悟折射理性光輝。
其四,凸顯人文關懷,啟迪人生哲理。廣東廣州題《獎勵自己》、江蘇蘇州題《總有屬于我的季節》、江蘇鹽城題《書香作伴》、山東淄博題《幸虧有你》、浙江寧波的看圖作文《一個__________的微笑》、山東日照題《____________的滋味》、江蘇揚州題《在乎》等,充分體現了“觀察、體驗、感悟”的新課標精神,或要求考生寫“感悟”、“感想”與“感受”,或要求考生談“看法”與“認識”,人情味濃郁了,文化味加重了。揚州題《在乎》中的“在乎”是一個很具有生活化常態性的動詞,每個人在實際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辯證地思考“在乎”一詞,可以幫助你拓寬思維。在乎的東西,往往是我們正擁有著的。我們在乎這在乎那,不是給我們的人生平添了許多桎梏嗎?在乎的最高境界,是不在乎。江蘇泰州題《他(她,它)也很重要》凸顯了人文關懷。從題面上看,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謂語是“也很重要”。“也很重要”重點應落實在“也”字上,肯定要有比照關系,最好是與“我”相比照,有了“我”的參與,可以更加方便地寫出真情實感來,也更容易突出“也”字的重要性。善于思考的學生便可放眼整個大自然,甚至社會。關鍵在于考生要巧妙地處理好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有所偏廢。又如,安徽題《不會變的是__________》,其導語由富有哲理的句子組成:“水,有時是雪,有時是露,有時是冰凌,有時是雨珠……變的是形態,不會變的是晶瑩;日子,有時是甜,有時是苦,有時是幸福,有時是酸楚……變的是感受,不會變的是真實。生活中許多變化著的人、事、物,都有不變的地方。”動筆前,首先要吃透這段導語,一定要抓住“不會變”,理解“不會變”的本質,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方能寫出佳作。
其五,引導作文教學理性回歸教材。這是今年作文命題的又一個亮點。中考作文命題跟初中生的學習尤其是課堂學習過程相關聯,這是中學生實際生活的一個必然反映,也是一個必然選擇。杭州題由初中教材中宋濂少時苦學、丑小鴨逆境成長、海倫?凱勒“再塑生命”三個故事引出文題《成長路上無捷徑》。類似的命題還有溫州題《做一個“行者”》,文題前的一段提示材料來自魯迅《朝花夕拾》;浙江義烏題《我不只是一個角色》,導語選用了已學課文《散步》中的“我”既是“媽媽的兒子”,也是“兒子的爸爸”的材料,等等。返璞歸真,走向并徹底地融入生活,強化社會生活實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中考命題者在關注生活之外,將題目設計的背景對著“課文”,可謂不是辦法的辦法。這種妥協是對事實的尊重,是現實的作文命題的必由之路。
審讀2010年108道中考作文題,各有特點,各有千秋。當然也有一些命題引起爭議,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一是命題內容似有偏頗之處。命題范圍總體較為窄小,還不能和社會熱點等問題作過多的聯系,對中學生的情感困惑和一些認識困惑還不能涉及,地域色彩不夠濃厚,等等。二是命題制作較為簡單粗疏。有的命題不著邊際,考生難于把握。譬如常州題《家鄉的個性》,命題者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家鄉,這無可厚非。但大部分初三學生的知識積累與視野都還不夠寬厚,要讓他們去提煉一個地區的個性,恐怕比較難。有的題過于陳舊,容易出現套作。如山東濟寧題《我的初中生活》、江西九江題《我讀__________》等。有的更適合做話題作文的話題,譬如四川內江題《遠方》等。有的全盤搬用其他地區已考之題。如蘭州題《__________讓我陶醉》,2004年江蘇鹽城考的就是這道半命題作文題。三是所有文題“要求”中,無一例外地拒詩歌于考生之外。難道一個有著三千多年詩歌文明史的國度,就不能讓喜歡詩歌的人寫寫詩?筆者希望命題者該重視和關注一下詩歌!
盡管今年個別作文題引起了爭議,但至少從中可以看出近年來中考作文命題改革的清晰腳步,那就是離學生、離素質教育越來越近。作文命題是教育理念的一種導向。可以預測的是,2011年中考作文命題將進一步體現課改精神,其趨勢主要是:
首先,命題形式穩中有變,變中求新。2010年中考作文題繁花似錦,全命題作文占據“半壁江山”,半命題作文仍然走俏,但也沒有把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完全打入“冷宮”,體現了命題形式并存互補多元的發展態勢。筆者認為,2011年中考作文在命題形式上穩中求變、變中求新是趨勢。譬如長期以話題作文出現的地區,應該關注命題作文與材料作文的寫作;長期以命題作文出現的地區,則應加強材料作文的指導;而連續幾年都用全命題作文進行考查的地區,則應多關注半命題作文。估計還會出現一些新題,像今年溫州卷《做一個“行者”》這種閱讀延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