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服裝設計的發展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社區服務;發展現狀;解決措施
我國中小城市占城市總數的30%左右,中小城市的社區服務建設情況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進度。研究和推進中小城市社區建設,推動中小城市社區服務的發展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的發展階段性任務。相較于沿海一線城市社區服務的發展,中小城市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的發展起步晚,投資少,人們對于社區服務的意識薄弱。因此,中小城市社區服務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格局相較于大型城市有著顯著地過渡期的特征,造成了諸多問題。如:社區服務管理職能權限不明確、服務人員的素質不高、社區建設資金匱乏等。本文就這些出現的問題,切合實際情況,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一、當前我國社區服務面臨的主要問題
1、社區服務管理職能權限沒有得到明確劃分
我國的社區服務管理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我國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其弊病優點都得到了透徹的分析,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尚未解決,社區管理的“政社統一”,具備著行政管理和自治管理集于一身的特權,居民并不能充分的進行自治,而我國政府也并沒有減輕在社會管理方面的巨額負擔,同時在保障居民自治權利的情況下,卻并沒有充分的讓居民進行自治管理,社區的管理更多意義上是一種行政管理而非自治管理。社區服務的職能劃分不清,使得管理情況出現混亂,無法準確的行使職能,導致行政效率下降,無法建設一個滿足政府和居民需要的社區管理服務體系。
2、社區服務人員素質不高
在我國,因社區管理服務體系起步較晚,并沒有專業的從職人員,因而,社區管理服務任務的整體素質不高。而商業性的“社區服務”并不能得到大多數居民的接收,對于社區服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并不十分滿意。因相較于其他行業,社區服務人員沒有專業的培訓機構和體系,導致社區服務人員的整體文化素養不高,缺乏足夠的專業技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而且,大多數社區服務人員為退休離職職工,年齡較大,知識文化水平不高,其相應的服務態度和質量自然無法保障。這種狀況的出現嚴重影響著社區服務的質量和水準。
3、資金的匱乏將嚴重制約社區服務的進一步發展
相較于其他行業,社區服務行業的收入水平較低,但是要求的資源卻是較多。社區服務的最重要的物質資源就來自于政府的資金投入,而在我國政府的資金投入大約占整體資金投入的30%左右,其余的資金需要居民進行自行籌集,這一點將嚴格限制了社區服務水平的提高和發展。我國在財政資金不富裕的情況下無法對社區服務的資金進行更加進一步的支持,那么資金的匱乏將會是嚴格制約我國中小城市社區服務水平提高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針對社區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應當采取的主要措施
有了問題,就要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和探討,作者就以上的幾個主要問題提出了個人的看法和解決措施。
1、嚴格劃分社區服務的只能,準確把握行政手段在社區服務中的介入深度
在社區管理服務的體系中,應當嚴格規定政府在社區服務的具體職能,同時明確劃分各個單位各個級別應有的權利和權職,鼓勵居民的自我管理,同時行政政府應當撤出一部分在社區管理中的行政管理,不能夠出現政府包攬社區管理服務的現象。在社區管理過程中,居民應當充分發揮出自治管理的優越性和積極性,充分實現社區自治管理文員會進行自治管理的目標,社區自治管理委員會應當更明確的實現由社區管理政府、企事業單位代表、社團法人代表、社會知名人士進行共同組成的自治委員會,并不僅僅是由政府行政人員的行政單位。政府行政人員僅僅負責監督和督導作用,并不直接參與社區的建設和管理。而每一位居民更應該直接成為社區建設的維護者和建設者。
2、多方籌資,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在政府投入資金的基礎上,社會更需要進行籌資來完成社區管理建設的進行,多方的籌資行為更是無可避免的,在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以資金、土地等多種形式投資建設,同時可以打出自身社區服務的品牌,吸引企業、社會團體的贊助和捐贈。同時資金的使用情況已經要高效率,透明化,保證每一份的資金使用都記錄在冊,都用的好,用的必要,是實現社區服務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前提。
3、加強社區服務隊伍建設,提高社區服務人員整體素質
一個優秀的社區服務隊伍就是一個優秀社區的集中體現,每一位優秀的社區服務人員都是一個社區服務體系中的精英。即使我國在社區服務方面的起步較晚,但是依舊拿出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社區服務隊伍組成方案:以專職人員為核心,以兼職人員為主題,以志愿者為補充的社區服務隊伍。提高社區服務隊伍的整體水平已經成為了我國提高社區管理服務水平的重中之重,應當以政府為牽頭人,聯合學校、社會培訓機構等諸多具有專業培訓能力的場所對社區服務人員進行相關專業技能的培訓,在培訓結束后進行統一測試,嚴格規定其工作者的工作級別和水平。同時要大力發展相關的專業性的社區服務性質的培訓機構,并且積極聯合和引導公會、婦聯等半官方的政治團體與社區服務行業進行互幫互助,讓他們也進入到社區服務的大家庭中,共同為我國的社區服務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社區服務水平的提高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國政府給予大力的幫助和支持。這是一項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重要任務,更是全面完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實現社區的穩定與和諧,解決失業人員在就業問題的良好手段。為了構建我國城市和諧社會,就需要不斷提高社區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健.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2629
【關鍵詞】綠色環保;服裝設計;綠色環保服裝;發展趨勢
導言
隨著工業化發展和物質文明的推進,環境遭到破壞,生態失衡,能源枯竭,給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于是人類意識到要重新認識自然,探討與自然更為和諧的生存方式,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就服裝領域,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日益提高,著裝理念也悄然發生了新的變化,由過去傳統的注重結實耐穿、防寒保暖轉變為當今的崇尚時尚自由,強調舒適合體、隨意自然又美麗大方,更加青睞于個性與時尚能夠完美結合的服裝恰恰迎合了現代人對服裝的需求。如今,穿衣要講究環保型,正成為人們十分關注的熱點??咕鸁o污、無有害物質的殘留,這樣的衣裳才是人們所向往的,那么服裝設計未來的發展趨勢又如何呢?
一綠色環保的概述
(二)綠色環保的發展現狀
“綠色環?!斌w現人類向往自然,崇沿自然的美好追求,及對于環境保護、治理后最終要達到的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近幾年,由于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綠色環保概念被引進于各行各業,更多的企業將綠色環保作為理念引入新的設計。在服裝設計領域里,綠色環保設計層出不窮,促使很多國外的大師創造出了新穎的綠色環保時裝,且不論這些綠色環保服裝造型是否美觀、符合大眾口味,但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設計師把設計眼光投向大自然,將綠色環保理念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豐富了創作靈感,表達了自己的設計構思,使環保開始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語言。相信會有更多功能獨特、保護環境的環保服裝問世。
二綠色環保理念在服裝設計元素中的運用
(二)綠色環保理念促進新的服裝設計概念的產生
綠色環保服裝又稱為生態服裝,它是以保護人類身體健康,使其免受傷害為目的,并有無毒,安全的優點,并給人以舒適,回歸自然,消除疲勞,心情舒暢感覺的服裝。
把“綠色”穿在身上,將綠色環保作為理念引入時裝,始于80年代。置身于被"文明"踐踏得千瘡百孔的地球,人們在飽嘗自己破壞環境的惡果之后,終于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于是,80年代的藝術家們開始用自己的作品來警告社會。如不少服裝設計師在素色大T恤上,鮮明地寫著"拯救地球"的口號。此后,回歸自然開始成為一種設計理念進入服裝設計師的視野。80年代以來休閑風一直強吹不衰。設計師們紛紛從大自然中吸取藝術創作靈感,并使用天然纖維面料生產服裝。服裝設計師則更主動地將環保意識貫穿到服裝生產、面料開發等各方面。如:在巴黎舉辦的"再生服飾"展示會上,利用冷凍食品包裝袋等"塑料垃圾"制作的時裝別出心裁;美國韋爾曼公司和戴爾斯伯格公司的科技人員,利用回收的廢舊聚酯飲料瓶制成餓毛織物;等等。
(三)綠色環保理念在服裝設計元素中的運用
1.色彩方面
用色彩來裝飾自身是人類最沖動、最原始的本能。無論古代還是現在,色彩在服飾審美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對感官的刺激卻是最為直接的。因此,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設計師們往往會把眼光投向大自然,因為大自然中有絢爛、斑駁的色彩,有最迷人,有最富有感情的色彩……將人類的服飾融入自然景觀,充分展示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給人以清新淡雅,消除疲勞的感覺,別有一番田園情趣。國內外的許多服裝設計大師都以大自然的美妙色彩為創作源,創作出了令人賞心悅目的作品如McQneen在2003年春夏的時裝時,推出一系列的以鳥的斑斕的羽毛顏色為主的服裝令人印象深刻。反映了一種原始的、自然的情趣。
2.材料方面
服裝的生命更新、創造,是以面料的更新創造為前提的。設計師如果不能很好地駕馭材料,創新材料就無法創新服裝。如浪漫的”印花布詩人”恩格羅,“皺褶之王”三宅一生,對材料的新發現及再造就而出類拔萃。因此,創新材料往往引發新的設計理念。服裝設計師們以天然動植物材料為原料,如棉、麻、絲毛、皮之類,不僅從款式和花色設計上體現環保意識,而且從面料到鈕扣、拉鏈等附件也都采用無污染的天然原料;這樣可避免產生大量的有害殘余物質。并從原料生產到加工也完全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避免使用化學印染原料和樹脂等破壞環境的物質。目前,還有不少品牌都在嘗試綠色概念。Eileen Fisher開始采用有機棉,阿瑪尼則采用麻布和谷類纖維做原料。他們強調,希望成為高檔的綠色品牌,現在這個想法成為幾乎所有國際一線大牌服裝追逐的目標。
3.紋樣方面
紋樣,對于服裝來說,一般是增加服裝的豐富性、生動性,在視上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很常見的是將動物身上的紋樣作為描繪的對象,展示人和大自然和諧的帶有花、鳥、蟲、魚圖案運用在服裝上面。
三 綠色環保服裝是時展的趨勢
1.生活環境的需求
綠色環保服裝是在原料、生產、加工、使用、資源回收利用等全過程中,能起到消除污染或沒有污染,保護環境,對人體無害,有益于身體保健。而現代人追求生活豐富多彩,服裝更要色彩多變。顏色越來越豐富的染料被研制出來,棉紡織品被染得五顏六色?!捌痢钡哪康墓倘贿_到了,但印染中使用的能誘發癌變的偶氮染料中間體、甲醛和鹵化物載體及重金屬卻殘留在服裝上。由此可知,一件服裝在變為成品的過程中殘留毒素的機會是很多的。因此之所以要穿環保衣,這是基于現實生活中確有那么些不怎么“綠色”的衣飾正對人們(下轉第121頁)(上接第120頁)的自身健康形成威脅。因此抗菌無污、無有害物質的殘留,這樣的衣裳才是人們所追求的。
2.人性化趨勢的需求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日益提高,著裝理念也悄然發生了新的變化,由過去傳統的注重結實耐穿、防寒保暖轉變為當今的崇尚時尚自由,強調舒適合體、隨意自然又美麗大方,更加青睞于個性與時尚能夠完美結合的服裝恰恰迎合了現代人對服裝的需求。如今,穿衣要講究環保型,正成為人們十分關注的熱點。
四 綠色環保理念對未來服裝設計的影響
綠色環保設計理念作為人類社會生產活動與自然界的的契合點,使人類社會與自然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正逐漸成為設計發展過程中新的亮點。目前,除了對自然靈感來源的同時,還通過創造出新的工藝、特種技術來促進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就服裝領域來說,由于技術的進步,新材料不斷被發明和制造出來,再加上人們對個性化的追求和環保意識的加強,未來的設計是個性、自然、環保的設計。所以,如果設計師要設計出具有個性感情,豐富多彩的有生命力的綠色環保服裝,就應該把眼光投向大自然,向大自然萬物學習。自然萬物經過設計師的篩選和提升,并結合形式美的概念貫穿其中,相信這樣的設計將會更加的完美,更加到富有魅力。
結語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服裝設計師應主動地將環保意識貫穿到服裝生產,面料開發等方面,必須引入綠色環保理念從大自然中吸取創作靈感,用“自然”的心態和情緒等去控制這種人性化設計,使設計反映出這一充滿生機的意像。這樣的方式既體現對大自然的尊重,又體現個人的創作風格。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提高環保意識和安全健康意識,應當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積極投身到環保行列中來,共同營造一個和諧、自然、清潔的家園。
參考文獻
[1]《我們共同的未來》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關鍵詞:民族傳統裝飾手工技藝;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TS941-2 文獻標志碼:A
現代服飾設計不僅與款式、面料、色彩等息息相關,同時也要有文化主張。在倡導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當代,利用可再生自然資源結合傳統紡織、運用民族傳統裝飾元素和手工技藝,是現代人對綠色服飾文化的追求。民族傳統裝飾取材自然、技藝環保,并且元素的造型特點、色彩特征、工藝手法等備受世人矚目,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凝聚著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和深厚的華夏文化內涵?,F代服飾設計中也有許多民族傳統裝飾元素的呈現,但表現手法、技藝單一,幾乎都是機械化加工與生產,工藝效果刻板,總缺少一種人情的味道,一些柔性的東西,產品的檔次也隨之降低。因此,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裝飾手工技藝,應用于服飾設計中,會更突出民族的特色、鮮明的個性及服飾的文化內涵。
在工業文明發展壯大的今天,傳統的服飾手工裝飾技藝使用范圍卻越來越狹小。在服飾高級定制產品、影視作品中偶有展現,或專業服裝院校的教學中有部分展示,而在面向大眾的服飾產品中,卻因手工技藝產出量低,工藝復雜性強,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等因素而轉換成機械加工制做,使傳統民族裝飾工藝方法抽繁去簡,只保留了部分形式,從而減弱了現代服飾“文化產品”的身份。
在現代服飾設計中,傳統的民族裝飾手工技藝不應退出歷史舞臺,或是以服飾工業化生產的“有益補充”才出現。它的傳承與發展對于延續傳統文化、提高服飾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拓展鄉村婦女的就業渠道,維護和擴展民眾的生計來源,發展地方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社會及培養服裝專業學生創新、創造意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1.傳統的民族裝飾手工技藝呈現和延續傳統文化,提高服飾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我國具有輝煌燦爛的服飾裝飾工藝文明,它是古代先民智慧與能力的體現。主要的表現形式有織錦、印染、刺繡和緙絲,這些手工藝技法生動地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清晰地再現了當時的主導文化、藝術形式。例如,刺繡是古代女子必學的技能之一,女孩在未出嫁前都要為自己繡嫁妝,包括服飾和日常生活用品。傳承、發展到清代,服飾手工藝技法的繁華為歷代所不及,僅裝飾繡法的種類就很多,有平針繡、搶針繡、打子繡、貼補繡、摘綾繡、盤金(銀)繡、釘帶(線)繡、鏤空繡、珠繡、拉鎖繡、麥稈繡、包花繡、挖補繡,再加上鑲、滾等工藝,方法變換無窮。在服飾上具體表現為15種手法,即補、繡、盤、釘、雕、抽、挑、拚、絎、攬、墊、編、織、鉤、印。這樣繁多的工藝技法說明我國清代服飾文化注重繁復的裝飾,展現繁縟、精致、極盡奢華的服飾風格。現代,這些民族傳統裝飾工藝手段在今天的服飾中鮮少看見,很多傳統的民族裝飾手工技藝已經失傳或正面臨后繼無人的現狀,國家也在積極籌措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代社會人的需求是多樣的,所以從文化的視角及人的需要的多樣性來看,傳承與發展傳統的民族裝飾手工技藝是必要的。傳統民族裝飾元素的價值主要表現在文化內涵的精神層面,人們在享受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服飾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體,在現代社會它不僅要滿足功能的需求,同時藝術美、文化性也更加凸顯。現代服飾中想要再現民族傳統文化,只有用傳統的裝飾手工技藝才能更契合民族文化的歸屬感,才能夠感受到文化的根源所在。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當使用一些民族傳統的手工技藝時,如刺繡、編織、印染或手工畫等,傳統的手工技法也會因制作者的不同而產生與眾不同的痕跡,這種個人風格充分地體現出藝術的那種不可重復的意味性,使它與其他藝術品一樣,具有超出一般服飾品價值的高文化附加值。在當代“手工制品”往往成為“優質品”的代名詞,它也意味著購買這些服飾品的消費者屬于較高的文化階層,擁有獨特的審美品位和鑒賞能力。
2.應用自然環保的生態材料與技藝,是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可行途徑
民族傳統裝飾通常講究就地取材、因才施藝、因地制宜,是不破壞自然環境的生態技藝。例如,產生于少數民族的印染工藝,面料以純棉布、絲綿綢、麻紗為主,經植物染料反復染制而成,產品不僅永不褪色,色彩鮮艷,而且對皮膚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
傳統的服飾手工業經營,生產運作規模小,可分散,具有投入資本小、占用流動資金少、生產管理成本低的經濟性。它無需復雜的工具設備和生產組織,不依賴高昂的投資和精尖的科技,只要人勤手巧、口傳身授或臨時培訓,再加適當的政策扶持,便可廣泛開展,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這種經濟形勢的能源消耗較低,主要利用當地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不會產生高污染的廢棄物。而且這種產業形態就其生產環境和工藝過程也極具特色,可開發為地方特色民族手工藝文化旅游資源。文化旅游與傳統的民族手工藝產業互相促進,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的一種切實可行的途徑。
3.傳統的民族裝飾手工產業開發、拓展鄉村婦女的就業渠道,維護和擴展民眾的生計來源,發展地方經濟
傳統的民族裝飾手工制作自古以來都是以廣大鄉村婦女為主的,她們不僅是家庭生產生活的主體,閑暇時還要從事紡線、編織、刺繡等服飾手工藝。雖然她們缺乏知識與文化,但長期以來,她們將民族歷史中的古歌、史詩、創世神話等,以手工藝和服飾的形式在民間傳承和傳播,使得這些寶貴的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得以在民間延續。因此,傳統的民族裝飾手工產業以心靈手巧的鄉村婦女為主,既充分發揮她們的技藝優勢,又維護和擴展民眾的生計來源。
傳統的民族裝飾手工生產由于規模小,產品轉型快,還可以作為新產品開發的實驗手段,是一種新的經濟形勢?,F在大眾文化正在向“分眾文化”、“小眾文化”發展,這種小規?;騻€人化的生產方式可以針對不同群體進行新的產品開發、款式設計,也許就會形成新的產業形式或產品領域。
4.傳統的民族裝飾手工技藝訓練對于培養服裝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也具有重要意義
有研究表明,人類手的活動與靈巧性可以促使人類大腦的發育,同時對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形成也至關重要。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手與腦的互相促進、轉化。當今手工實踐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其擁有無限的創造性上?!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設計與創新絕不是空想出來的,它是反復實踐、反復推敲和修改的結果。在服裝專業教學中,加強傳統的民族裝飾手工技藝訓練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重新發現自我、發揮創造潛能、培養創意思維,改善現代服裝藝術教學中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可以將傳統的民族裝飾手工技藝訓練與創意人才培養相結合,促進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5.結語
傳承與發展傳統的民族裝飾手工技藝也不是完全沿襲舊體制與舊工藝,繼續制造“歷史悠久’的老產品,而是要保留其組織原理、技術原理和資源觀念,發展新的生產形勢。與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相比,服飾手工產業的規模不在大小,而在于其專業性、靈活性、技術的先進性、產品的特色性和創新性。
那么,發展現代的傳統民族裝飾手工藝產業應注意以下幾點:
(1)雖然仍以手工縫制或操作為主,但也會根據需求運用相應的工具和先進的技術,例如,南京云錦中的“結花本”技術和織造技術,即使現在看來也令人嘆為觀止。
(2)原材料仍以天然的為主體,但也不排斥使用少量的、恰當的人工合成材料。天然材料雖然環保,但其供應量畢竟是有限的,而復合材料在性能等方面有些還是優于天然材料的。
(3)注重產品樣式多樣化,注重定制者的特殊需求,符合多樣化與個性化的原則。機制靈活、反應敏銳是小企業的特點。應對市場多層次的需求,細分顧客群,緊跟流行動態,快速更新設計,也會具有很大的市場競爭力的。
服飾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表征,體現著個人的審美意識與品位素養,也成為表象世界與意志世界、理性與感性、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連接紐帶。在當代的服飾設計中,民族傳統裝飾手工技藝被漸漸淡化、湮沒,但它并不是過時的東西,它與現代服飾設計是相互依存、相互借鑒,在共同滿足和豐富人們的審美要求的同時也在提升內在的精神生活。所以,在現代服飾設計中植入民族傳統裝飾手工藝制作的元素,通過傳統的手工藝文明表現出一種文化思維和民族觀念,表現一種鮮明的個性。借鑒傳統創造新時尚,通過民族傳統裝飾手工技藝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運用,探尋中國文化,深入華夏文明。
參考文獻
[1]盧娜,現代服裝設計中傳統手工藝的運用及思考[J],廣西輕工業,2009(4):145-146.
[2]于政婷,劉磊,淺談傳統手工藝對服裝設計的影響[J],山東紡織經濟,2009(3):91-93.
關鍵詞:裝飾藝術;服裝設計;創新運用
一、服裝設計中的裝飾藝術
數千年人類文明的發展造就了豐富多彩的裝飾元素,僅在服裝設計中的裝飾藝術內容就極其廣泛,如刺繡、傳統圖案、繩編、鏤刻甚至書法、水墨畫等藝術都成為裝飾元素。這些元素的應用不僅為服裝的裝飾提供了工藝技術的支持,而且突破了服飾的單調性,提升了服裝的藝術價值。裝飾藝術已成為現代服裝設計的關鍵,影響服裝整體的審美效果,也正因為如此,服裝設計師按照審美原則將各類裝飾藝術及其組合運用于服裝設計中,使其呈現出民族性、藝術性、實用性等特征。服裝藝術、裝飾藝術體現了某一民族、國家、地區的審美風格和傳統文化,這兩種藝術的結合實際上是民族文化符號的選擇,這種選擇只有契合人們的審美才能被接受,而服裝也是體現審美性與民族性的載體。隨著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斷涌現,裝飾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除了運用于款式設計方面,當下也常運用于面料裝飾設計方面。裝飾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不僅創新了服裝設計,而且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現代服裝設計中裝飾藝術的創新表現
1.裝飾藝術圖案的創新
從中西藝術發展史而言,每一種藝術形式的創新都基于傳統文化的再創造。服裝設計中裝飾藝術的創新表現也不例外,以下將以中西傳統圖案為例闡釋其在服裝上的裝飾運用。不同地區傳統圖案凝結了不同的歷史文化與審美情感,如中國的龍、鳳、梅、蘭、竹、菊等動植物圖案以及幾何紋、云紋等傳統紋樣,這些傳統圖案文化不僅是我國設計師的寵兒,也深受國際服裝設計大師的喜愛,如湯姆•福特、亞歷山大•麥克奎恩、高田賢等都擅長將中國傳統圖案與西方服飾文化、國際服裝潮流相結合,創造出極具東西方文化底蘊的服飾。設計師遵循現代服裝追求簡潔和個性的審美理想,對傳統圖案進行分解、組合等二次創造,建構全新的圖案效果。勞倫斯•許設計的九爪龍袍可謂是創新傳統圖案的典型代表,其以龍的圖案為主,繡著兩條雄踞的九爪金龍,并以珊瑚紋、水紋等圖案造型分解、重組,將帝王之氣與細膩柔美之感融于一體,傳遞出中國大氣、含蓄、雅致的東方人文精神。
2.裝飾藝術材料的混搭使用
混搭,顧名思義就是將各種不同質地、不同風格的材料組合在一起,創造出全新且極具個性審美的材料形式,傳遞出與眾不同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已成為當前服裝設計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如蕾絲與純棉、皮草與牛仔、真絲與棉麻等混搭,借助拼貼、組合、重疊等現代設計法則,總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與時尚感。當前,各大國際時尚品牌紛紛舉起混搭的大旗,追求各自所理解的時尚潮流,如,范思哲2017秋冬系列高級成衣將西裝面料與透視面料混搭,并借助優美的漸變色、條紋等印花裝飾賦予服飾質感??萍嫉倪M步創造出各種新材料,如金屬面料、生態材料、仿生材料等,這些材料在當代服裝設計中的運用越來越多。Chanel2017秋冬系列女裝的裝飾設計以金屬面料、銀白色調為主,打造未來感、太空感的時尚主題,同時,大量排列的印花元素營造出太空中無重力的漂浮感,極具時尚感。
3.裝飾藝術色彩的創新運用
色彩往往是決定視覺的第一印象,在服裝設計的裝飾藝術中占據主導地位。裝飾藝術的色彩不同于其他藝術類型中的色彩要求,其更加強調色彩的張力、表現力、秩序、和諧、均衡等,注重色彩抽象表現與空間重構創造出的全新的審美效果,如,Chanel2017秋冬女裝系列的銀白色彩完美突出未來感與時尚感;又如,伊夫•圣•洛朗將蒙德里安的《紅黃藍構圖》裝飾繪畫藝術與服裝設計巧妙結合,創造出四色格子的裝飾元素,成為現代服裝設計的經典。
4.工藝技法的提升
傳統的工藝局限于對面料的剪、扎、染、刺等,使面料呈現出新的面貌。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出現了加法型、減法型、變形型、綜合型等各種新工藝,這些新工藝在各大國際潮流品牌中被廣泛使用。如,減法型即借助剪除、鏤空、撕裂、燒、磨等手法對原材料進行加工,改變其最初的肌理效果,創造出新穎的形式美感。范思哲2017春夏系列女裝、2017年米蘭時裝周Philosophy春夏系列就大量使用減法型工藝,營造出時尚、個性的服裝風格。
結語
裝飾藝術具有非常寬泛的藝術形式,其對服裝設計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是今后服裝設計發展的趨勢之一。因此,如何創新裝飾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與表達,是每一位設計師都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應當了解裝飾藝術的內涵,深諳當代服裝設計行業發展趨勢與當代大眾的審美標準,靈活創新裝飾藝術,賦予服裝設計深厚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張俊竹.從符號學的視野看展示形態語義設計.美術學報,2016(2).
一、是最重要的起點
以后,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被迫融入國際社會,盡管中外交往十分不平等,但是交流畢竟開始頻繁起來。
1861年,一批決心自強的清朝官員開始思考和解決一系列內憂外患的分裂,掀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繼續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在這場改良運動中,洋務派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大量引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學生產技術,還組織翻譯了大量外國科技書籍,并派遣了不同年齡和資歷的留學生,因而培養了一批外交人才和科技人才,帶回來先進的西方社會科學知識,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當然,服裝也在這場運動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金發碧眼的洋商人穿來了滿清人民從未見過的“奇裝異服”,歸國的留學生也穿回了讓人耳目一新的西式學生裝,而市場上也出現了各種新奇的洋服洋布。人們舊有的著裝方式和意識開始發生了細微的變化。
二、世博會成為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
提到中外交流,一定不能忽略的交流活動即是世博會。世博會是全世界全人類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新思想、新觀念、新創造、新設計等等偉大的聚會與表達。據文獻記載,從1851年到1949年的九十八年間,國外先后舉行了37屆世博會。
世博會在近代中外服裝設計傳播與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媒介作用。1876年費城美國獨立百年博覽會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國場館,中國參展的藝術設計作品主要有絲綢、玉器、銅器、金銀器、景泰藍等傳統工藝美術品。在會上,中國的絲綢和服裝震驚四座,精美的工藝和獨特的設計令在場的人嘆為觀止。
世博會是一個世界文化藝術、藝術設計等交流與傳播的大舞臺,服裝設計也在此得到一定程度的交流,各國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對中西服裝設計和中西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人們在追逐時尚中改寫了歷史
在中外服裝交流中,充斥著各類人群,他們有意無意地參與了近代中外服裝的變革與流變,他們直接間接地促進了中外服裝的交流與發展。在那個時代里,縱使社會動蕩,時代變遷,仍然有一群人,他們淡定地追逐著時尚,追逐著他們執著的時髦。這個人群包括留學生和進步青年,他們朝氣蓬勃,喜歡新奇的事物,倡導新式服裝,為那個時代帶來了新的氣象。這個人群還包括電影明星和交際名媛,阮玲玉、胡蝶、陸小曼,她們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服飾流行的方向,她們也是各類流行服飾最鮮活的廣告。
中外服裝交流潛移默化地發生在最簡單的生活中,發生在最可能發生的中外各界人士云集的租界,也發生在交流頻繁的西餐館、百貨商店,甚至是街頭、廣場。據《上海地方志》記載,租界地區一直是上海百貨零售業的中心。這里所銷售的“環球百貨”不僅滿足了外僑的需要,也讓部分上海市民十分熱衷。就在這種看似膚淺的“熱衷”中,完成了不那么膚淺的西風東漸的歷史性傳播。租界也是一個巨大的熔爐,這里有咖啡廳、西餐廳、舞廳、夜總會,這里三教九流,歌舞升平。人們在這里以一種寬松善意的態度去接納西方文明,這一了解和接納,中國人的服裝就被改變了。此時,各種綜合性百貨公司,在那個時代頻繁地進出著各式各樣的“國貨”和“舶來品”。這個時期,百貨公司更像一個“郵差”,負責把西方商品搬運過來,而包括服裝在內的各種商品就在這種“郵遞”中相互交流和吸收,并得到發展。
四、廣告與中外服裝藝術設計交流
19世紀末期,“西服東漸”的現象正在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明顯的表現出來,除了大街小巷,除了租界商店,報紙期刊上也充斥了流行的字眼。清末的上海報刊業已初具規模,《六合叢談》《格致匯編》《圣心報》《益文錄》等,比比皆是。后又有《北華捷報》《上海新報》《申報》等。那時很多報紙雜志都已開辟了服裝欄目。比如《時報》與它的《服裝號外》,《申報》與它的《衣服號》。這些專欄經常不定期地刊登有關時裝會、設計師新作的消息,這給當時半推半就地認識與接受洋派服飾的中國讀者有了一個可以直面的具體形象與理論引導。這些專欄還經??怯靶?、交際花、女學生等種種名媛生活、服飾方面的文章,建立了一個時髦的參照體系,仿佛教科書一般發揮了與思想啟蒙相并列的生活啟蒙的作用。
這個時期不能不提到的特色廣告絕對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月份牌。月份牌最初是一種傳統的年畫樣式,后來被商業利用來作為宣傳商品、促進商品銷售而成為一種特殊的商業招貼廣告。最早利用月份牌作為商品促銷手段的是彩票行,隨后月份牌被作為香煙、化妝品、服飾等商品促銷的贈品。月份牌上通常繪制著時裝美女,她們多是當紅的電影明星或公眾女性形象,她們往往身著各種時尚的旗袍,或外罩裘皮大衣、洋絨外套,腳蹬高跟鞋等。在月份牌上,我們能鮮明而直接地觸碰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對話,而這種特殊的商業廣告為中西服裝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服裝發展史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縮影,從原始社會的獸皮野草到如今五彩斑斕的各式時裝,從遮羞到裝飾,人類經歷了無數次的服裝變革,人類文明也歷經了無數的變遷。服裝作為人類共同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應該是沒有國界的,服裝設計的發展需要傳統,需要傳承,更需要交流,需要革新!
中外服裝設計交流始終是中外服裝設計乃至中外文化發展的重要環節,這種交流促進了現代服裝設計的更新與發展,促進了中西服裝文化的融合。我們在交流中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將服裝設計推向更加多元化,更加繁榮的明天!
參考文獻:
[1]華梅中國近代服裝史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2]華梅.服飾與考證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
[3]袁仄瑚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三聯書店,2010
[4]張競瓊.從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國服裝的傳承經脈.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
[5]馮澤民,劉海清.中西服裝發展史.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