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藥理學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藥藥理學;實驗教學;科研思維;教學模式
中藥藥理學學科的任務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結合中醫臨床療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研究中藥與機體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闡明中藥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機制,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參與中藥新藥開發,促進中西醫結合及中醫藥理論發展。[1]中藥藥理學屬于中醫藥學范圍,與中醫藥學各領域保持著廣泛而緊密的聯系,同時又必須與現代醫學及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2]中藥藥理教學包括理論和實驗,其中實驗教學是中藥藥理學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它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基本實驗技能訓練,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教學應與理論教學所學的知識相聯系,逐漸培養學生形成科研思維習慣。我們在實驗教學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1.加快實驗教材的更新,與科研實際緊密聯系
對實驗課教材建設的忽略,會造成教材的實驗內容和方法跟不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而且實驗方法與現有的儀器條件也不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實踐中廣泛應用。
2.加強實驗室建設,提高硬件設施水平
實驗室是實驗教學的重要基地,加快實驗室建設的步伐,增添先進的儀器設備,盡可能采用現代實驗手段,逐步增加實驗內容,使學生掌握最新的科學技術和方法,加強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使其適應和達到社會工作崗位的需要。
3.強化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適應時代要求
一般的實驗課,是教師事先為學生準備好營養液及藥液,裝配好實驗裝置,學生則是按教師的操作示范和步驟,機械地重復一遍,很多學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實驗目的和原理的情況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實驗結果。這樣也就失去了實驗課最基本的意義,不利于鍛煉獨立實踐的能力。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以期加強學生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
(1) 預習與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進入實驗室前,必須自己事先預習實驗講義,并結合理論課學習內容,弄懂實驗目的和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并用來指導及完成實驗。同時要求學生自學相關背景知識,以了解該實驗所研究的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有什么樣的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2)實驗設計與統籌安排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在實驗前進行系統的方案設計,包括實驗用液的配制、實驗具體的操作步驟等。學生參與實驗的準備工作,從營養液、藥液的配制、動物用藥的計算到實驗儀器的調試和實驗動物的麻醉等都必須能獨立進行。
(3) 實驗操作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注重中藥藥理實驗基本規范操作的訓練,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動物給藥方法、常用手術操作等,提高動手能力,以期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很快獨當一面地開展工作。
(4)實驗報告的撰寫與科研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茖W實驗的結果需要發表,需要將成果展示給同行,為自己和他人的繼續研究提供積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論文的寫作和表達是中藥藥理工作者必備的能力之一。
(5) 討論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討論在實驗課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學生的實驗報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實驗結果、簡單的結論,沒有自身想法和新意。使學生對實驗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明確實驗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4.增加多媒體教學的利用,拓寬視野
中藥藥理學的實驗方法廣泛,涉及內容多,實驗周期較長,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實驗的輔助教學,以拓寬學生視野,使其學會靈活運用藥理實驗方法及現代分析和檢測技術。
總之,中藥藥理實驗課的教學應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合理設置和安排課程內容,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促進理論與實驗課教學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中藥藥理學實驗的教學最終目的是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工作崗位上能夠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中藥藥理學實驗教學中應側重于綜合與設計性實驗,尤其是針對中醫藥多層次、多靶點的特點,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中藥藥理學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
參考文獻:
[1]侯家玉,方泰惠主編.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關鍵詞】轉化醫學;藥理學;教學模式
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與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倡導的是以患者為中心,從臨床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由基礎研究人進行相關的深入研究,分析對應問題;再將基礎科研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解決最初的問題[1]。在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實際應用之間建立快速轉化通道,實現兩者之間的雙向轉化[2]。轉化醫學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于1996年Lancet雜志[3],對轉化醫學概念的第一次比較完整解釋見于Zerhouni博士2003年發表的“國立衛生院路線圖”(The NIHRoadmap)文章[4]。以美國為首,歐美發達國家是主要的轉化醫學理念發源地,相應的轉化醫學研究理念與實踐發展也較早較深入。美國目前形成以國家級轉化醫學中心為核心的轉化醫學組織研究架構,在國立衛生院轉化醫學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Advancing Translational Sciences-NCATS)的指導下構建了62所(其中大學59個、臨床醫院2個、專業研究所1個)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和臨床轉化科學研究中心。歐洲、韓國、新加坡等也在規劃制定、轉化醫學的能力建設等方面推動著轉化醫學研究的發展。轉化醫學研究是國際醫學發展的前沿領域課題,在發達國家備受關注,但是在中國轉化醫學才剛剛起步。我國憑借醫院、高等醫科大學院校、專業研究院所等建立了一系列以轉化醫學為研究目的的研究中心,到2011年,國內共成立相關研究中心69所。以醫院、高等醫科院校、研究院為基礎建立的轉化醫學中心分別為41%、31%、22%、6%。2012年又新建立了6所轉化醫學研究中心[5]。我國“十二五”衛生工作發展規劃已經明確指出“以轉化醫學為核心,大力提升醫學科技水平,強化醫藥衛生重點學科建設”,但目前我國的轉化醫學沒有宏觀的規劃,教育領域的轉化醫學思想還不夠普及,找到適合于我國實際的轉化醫學發展及教育增長模式將有助于加快基礎研究通往臨床應用轉化,進而向衛生政策、預防保健方面轉化,縮小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之間的延時,有助于我國更加靈活的應對疾病的改變[6],解決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等因素帶來的醫學難題,有助于為臨床衛生事業培養更多的適應國家發展的醫學人才[7-9]。
藥理學是醫學領域中一門重要學科,也是各個專業常說橋梁性質學科。藥理學自身的發展可以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有機化學和生命科學、工程學和醫學、基礎科學和醫學緊密結合起來,形成這些專業之間的紐帶,最終實現使用藥物預防治療疾病的臨床目的。藥理學自身的發展與醫學的進步、藥學的發展、人類防御治療疾病和健康維護意識密切相關,在現代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10]。藥理學的三項基本內容,即指導臨床用藥、研發新藥、促進醫藥事業進步。所謂指導臨床用藥,就是應用藥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認識藥物作用的機理機制,探索藥物與人體相互作用的規律,指導臨床恰當使用藥物控制預防疾病,提高藥物治療水平,實際上就是滲透了基礎醫學向臨床應用的轉化,藥理學自身的研究目的與轉化醫學研究目的是一致的[11]。研發新藥是通過藥理學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手段,將生命科學、醫學、化學以及其他學科研究成果整合發展,為臨床預防、治療疾病提供更加適用有效的藥物,各種臨床醫學的治療手段,為臨床應用提供資料基礎,推動了各種學科應用研究,這也是將不同學科研究成果融合發展為能夠直接為臨床服務的基礎,同樣也是轉化醫學的重要內容[12]。藥理學自身發展直接促進醫藥科學的發展,這體現在藥理學能夠直接圍繞臨床存在的問題,包括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等問題,疾病預防發病機制的認識,以及藥物作用機制和病理生理過程的機理等等,深入挖掘人類維護健康的過程中科學規律,實現醫學科學水平的整體提高。因此,藥理學學科在科學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與臨床應用直接相關,目前形成了較為科學有效的轉化研究的模式[13]。同時,推動藥理學,包括藥理學學科本身和藥理學教學發展,是實現轉化醫學進步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轉化醫學目標的重要核心內容。藥理學在醫學基礎課程中是醫學生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紐帶”課程。藥理學知識與臨床醫學課程密切相關,學生對藥理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與今后進入臨床學習的效果有著緊密的聯系。
1 在本科藥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的目的
在本科藥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是適應當代大學教育改革培養應用型人才需求,可以極大的增加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性。與臨床醫學類課程不同,基礎醫學課程在教學中較少涉及臨床實踐,而更側重于理論教學。藥理學主要是研究目標藥物與機體或病原體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為防治疾病提供基礎理論和科學方法,講課時主要重點在于講授作用于各系統藥物概論、基本作用機制規律、經典或代表藥物、藥物研究新進展知識的課程,理論性強且較為抽象,不易于學生的理解掌握,甚至于有學生學習結束后仍不了解學習這門課成對今后臨床實踐的意義。而轉化醫學的中心理念恰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在教學中采用轉化醫學的思想,可以通過一些新教學模式,將基礎理論知識轉變成解答臨床案例問題的工具,使學生在分析簡單臨床案例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藥理學知識漏洞,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實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效果。在這種模式使用中,轉化醫學思想讓我們挖掘臨床實踐中合適的案例問題,并引導我們從臨床轉回課堂和實驗室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同時藥理學學科知識就是幫助學生解決臨床問題的鑰匙。
在本科藥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也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往的藥理學教學過程中雖然也設計了相關的藥理學實驗供學生實踐學習,但是數量較少而且不涉及臨床案例,學生無法將所學的知識和知識的有效性之間建立快速的聯系,所以導致學習興趣較低,藥理學也是被本科醫學生評價為枯燥繁瑣的一門課程。將轉化醫學的思想加入到藥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視頻或直接進入臨床環境接觸患者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建立臨床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在本科藥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的方法探討
在新的轉化醫學思想的培養模式中,藥理學教學過程要求教師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綜合運用以案例中心教學(CBL)、問題中心教學(PBL)、團隊中心教學(TBL)策略。在藥理學的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體現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過程中純理論課講授的學時比例應不高于60%,病理案例討論應穿插在教學的主要環節和總結階段。
CBL教學模式,即案例中心教學,是由教師提出典型案例,并對案例進行分析,然后組織學生針對該案例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在實際案例討論中引導學生掌握和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可以較高的還原案例過程、具有鮮明的針對性、過程的動態性等特征,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典型的案例可以來源于臨床實踐,也可以來源于教學過程本身。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啟發性的特點。通過該方法模擬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課堂中有目的性的提問、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理論的理解[14-15]。
PBL教學方法又稱為“problem-based learning”是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新式教育理念,后期逐漸被廣泛引入全球教育領域。PBL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病例為宏觀,以相關問題為出發點,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的啟發式教育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教學目標。PBL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問題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作用,調動學生追蹤目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我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16]。PBL教學模式在教學相關環節中以關鍵問題為中心展開學生討論,促進師生的互動交流,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素質[17]。其特點是把學習情境設置到綜合的、有實際意義的醫學專題或臨床醫學問題中,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討論,學生之間的協作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將各學科知識貫穿于一個真實的病例中,接近臨床實踐模擬其中的診治思維。
TBL是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Team-Based leating)由美國Oklahoma大學的Lmy Miehaelsen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正式提出,目前在國際上被廣泛采用的一種合作教學模式。TBL是針對共同學習目標的學生進行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師預先將這個集體分為幾個團隊,學生根據教師提示以團隊的形式進行準備,協作學習。TBL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
在2013級本校學生本科基礎醫學教學過程中,針對藥理學教學特點隨機選擇1個班,在教學過程綜合引入了轉化醫學思想,以臨床實踐的CBL為主要思路,配合4-6人分組(TBL)和PBL學習藥理學大部分章節知識。另選2個班級使用傳統教學方式作為對照組,采用問卷調查以及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分析方法進行效果評估。結果顯示,73.4%的學生可接受轉化醫學思想主導的教學模式,卷面分析結果客觀題兩組結果類似,主觀題得分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轉化醫學思想教學模式可以顯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應變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在本科藥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的困難及不足
雖然轉化醫學思想引導的教學過程比傳統教學模式有很多的優勢,但是在實際推廣應用方面還存在很多的困難及不足。首先,新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自身有主動學習的欲求,如果學生自身學習態度不夠主動,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新教學模式的強行使用只會讓他們浪費時間得不到能力真正的提升。其次,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知識儲備及隨機應變的能力,以臨床實踐案例為基礎轉化教學需要教師有解決臨床問題的綜合能力,同時還應能駕馭各種復雜案例從中篩選合適的教學案例,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最后,硬件支持的不足,轉化醫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的推廣需要學校與醫學或研究所聯合培養,國內醫學院校現有的教學和臨床支撐條件暫時不能滿足轉化醫學的教學需求。但一些學校將本校的醫學院與校醫院或綜合性大型醫院聯合,建立臨床實習基地,這將會為轉化醫學教學思想的應用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
4 在本科藥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的前景與展望
將轉化醫學的理念滲透到藥理學的教學中,通過引入臨床案例或直接進入臨床實踐接觸患者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建立全面的臨床思維,幫助學生將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需求有機結合,提高學生使用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藥理學的教學效果。雖然該模式的推廣仍舊存在很多的困難,需要有宏觀教學模式改革支持,但是這種新思路為基礎醫學教學開辟了新的契機,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廣泛推廣,為醫學科學發展培養出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 way road.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03,1(1):1-2.
[2]LITTMAN B H,DIMARIO L D,PLEBAN M,et al.What is next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J].Clin Sci,2007,l 12(4):217-227.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Lancet. 1996,348(9025):422.
[4]ZERHOUNI E.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1):63-72.
[5]陳丹霞,汪楠,安嘉璐,等.國外轉化醫學研究發展經驗與啟示[J].醫學分子生物學雜志,2012,9(5):384-387.
[6]Evans R QStoddart G L.Producing health,cons uraing health care.Soc Sci Med,1990,31:1347-1363.
[7]陳志南.分子醫學與轉化醫學的未來[J].轉化醫學雜志,2012,1(2):65-68.
[8]楊春喜,殷寧,戴魁戎.轉化醫學[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499-502.
[9]Choi DW. Bench to bedside: the glutamate connection. 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10]杜冠華.我國藥理學發展現狀與趨勢[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9,25(S):1-3.
[11]Yamazaki S. Translational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from nonclinical to clinic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anticancer drug, crizotinib. AAPSJ,2013,15(2):354-366.
[12]Waldman SA, Terzic A.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dividu-alizes healthcare discovery,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Bi-omarkers Med,2013,7(1):1-3.
[13]De Lange EC. The mastermind approach to CNS drugtherapy: translational prediction of human brain distribu-tion, target site kinetic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FluidsBarriers CNS,2013,10(1):12.
[14]吳曉燕,譚維,彭林.問題教學法在急診科護生心肺復蘇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8):87-88.
[15]韋建寶.病例導人式教學在普外科理論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右江醫學雜志,2007,10(5):32-34.
臨床藥理學主要指以人體為研究對象,探討藥學與人體兩者之間發生的作用、影響及規律,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必選課之一,對豐富醫學生的臨床藥理學知識,培養醫學生的研究能力與合理用藥意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當改善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能動性,使其加強對臨床藥理學的學習與研究。本校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了“以問題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取得了滿意成效,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選擇我校臨床醫學專業2013級2個班92名學生,設為觀察組,采用PBL教學法進行授課;選擇2012級臨床醫學專業2個班92名學生,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授課。通過“課前考試”的方式,來確定觀察組與對照組是否具備可對比性,試卷內容包含有臨床藥代動力學、藥物之間的作用及影響、藥物不良反應等知識,考試目的主要是為了了解兩組學生在學習藥理學課程之前對該課程的認知程度差異。對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及考試成績、授課教師等方面內容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兩組學生具備可比性。
2、研究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授課,觀察組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法授課,具體方法如下:①圍繞問題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知識內容設定相應的問題,并當堂讓單個或若干個學生進行回答,也可圍繞問題使全班學生共同進行探討,最后由教師來點評討論結果,針對不足之處進行糾正或補充,并將正確的概念進行歸納與全面的分析,從而使相關知識點得以引申拓展,例如:在講解“抗菌藥物耐藥性”這一內容時,可提問“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以防出現微生物耐藥性?”“若發生微生物耐藥的情況后,應如何選擇其他抗菌藥進行治療?”等等。②運用案例分析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是針對臨床用藥教學內容所制定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在講解到“感染性疾病的藥物應用”、“肝腎疾病對用藥物的影響”、“特殊人群的用藥”等內容時,教師應在課前搜集好相應的用藥案例,并以此為基礎設定相應的思考問題,提前2~3天交給學生,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對案例內容進行探討與研究,通過相關文獻、查閱書籍等方式來解答疑惑,并做好記錄。在實際課堂中,教師可利用第一節時講授相關內容,使學生對之前自己研究的答案有個初步的判定,在第二節課前抽出20~30min時間,使學生針對案例內容進行充分地交流,選出代表進行觀點陳述,同時提問若干學生進行點評,最終由老師進行總結與歸納。
3、評價指標及方法。觀察兩組課堂表現、測驗結果等指標。從“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水平及能力培養、調動學習興趣”5個指標入手,來調查學生對“以問題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法”的評價。
4、統計學方法。采用軟件包SPSS16.0,計數資料以%表示,進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北曜疾畋硎荊?t檢驗。以P
二、結果
觀察組認真聽講且參與互動與積極提問的學生明顯多于對照組,不聽課睡覺與聽講但不參與互動的學生明顯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
三、討論
臨床藥理學包含了臨床醫學與藥理學基礎理論兩大方面,是促使臨床與基礎理論相結合,以達到提升醫療水平、推動臨床醫學發展的一門學科。通過對臨床藥理學的深入學習與研究,可使醫學生學會制定安全有效的用藥方案。為了改善藥理學教學效果,當注意選擇與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學習與探究的積極性。基于上述研究可知,以問題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法屬于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可用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培養學生臨床技能。
1、應用“以問題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法”的注意要點: ①提前做好計劃。教師應在計劃實施“以問題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法”的基礎上,制定本季度或年度的工作規劃,將該教學方法融入到整體教學計劃之中,從而做好課時安排與充分的課前準備;②課前設計新教案。為了促進“以問題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法”的有效實施,教師應加強對此種教學方法的學習,積極借鑒既往相關教學案例,展開縱深層的研究分析,學習相關教學技巧與經驗,設計好新教案;③做好課前準備。在課堂開始前,教師應針對此種教學方法向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對“以問題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法”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做好心理準備;④充分備課。教師應結合教學大綱要求,選擇實施互動教學的章節,并結合知識內容設計相應的問題,并于課后調查此種教學方法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藥理學;實驗教學;中醫拔尖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3-0264-02
《藥理學》課程是為培養高層次醫藥衛生專門人才而開設的醫學基礎主干課程,同時也是連接基礎和臨床的橋梁課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及國家衛生政策的變化,復合型、創新型的高素質中醫藥人才的社會需求越來越大,因此藥理學的教學模式及人才培養也需要不斷地改革與創新。目前,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校開設了八年制等精英教育,就是為了與國際接軌,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優潛質”的醫學專業人才。為實現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突破,我校于2011年創辦“岐黃國醫實驗班”,制定“卓越醫學人才培養計劃”,在這個框架下,藥理學課程也相應地在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上不斷做出調整與革新。
一、現狀分析與問題回顧
1.藥理學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設置問題。藥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在理論知識方面,它承接了基礎醫學(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和微生物等)和臨床醫學的過渡,在實驗能力培養上,藥理學為學生日后科研思維與科研操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藥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驗課程相輔相成,必須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是我校目前醫學專業藥理課并未嚴格按照“理論課―實驗課”相結合的模式設置。這一弊端在學生進入臨床和科研時尤為顯著,出現了理論和實踐相分離的情況。因此,在拔尖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要盡量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學時,給學生充分的實驗操作機會,增加對學生主觀能動性及必須的技能鍛煉,為將來進入臨床和科研打下堅實基礎。
2.藥理學傳統實驗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傳統觀點認為,藥理課實驗教學是理論課教學的輔助環節,目的是通過驗證性實驗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理論課講授內容的理解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通常實驗技術人員事先準備好儀器設備、動物和試劑等,帶教老師先進行講述和示范操作,學生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步驟進行試驗。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是便于教師掌握試驗內容和進度,配合理論課教學,但其弊端在于學生被牽著鼻子走,獨立思考的機會少。學生對實驗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參與實驗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因此,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將對實驗設計、組織實驗實施等環節進行大膽地革新與嘗試,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充分體現科學實驗的價值所在。
因此,以培養新世紀創新型復合型中醫藥人才為目標,以啟迪學生創新意識、開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以創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為切入點,努力搭建一套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平臺,從而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和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培養一批高素質、復合型的優秀人才,是我們探索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和意義所在,也是更好地為臨床和科研服務的基本要求。
二、教學改革的基本內容與實施
1.構建中醫拔尖創新人才藥理學教學全新模式。(1)《藥理學》理論教學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選擇。我們對現有教材進行對比和篩選,選擇知識更新及時準確的教材。并要求教師做好知識更新,把握臨床和科研最新藥理學進展,對理論教學的重點內容進行增加和拓展。同時鼓勵并指導學生大量閱讀教學章節的相關文獻,就自己感興趣的相關點撰寫科研綜述。(2)藥理學實驗教學模式的全新探索。①增加實驗教學比重:減少教師課堂理論教學時間,適當增加學生綜合實驗的時間。降低原有的驗證性實驗比例,增加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比重。此外,將各學科實驗之間有重復的地方刪除,開設新的實驗,使各學科實驗間有機融合、互相補充。通過教學時間比例的改變,不僅將基礎實驗課學到的實驗技能綜合地應用到專業實驗課中,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和科研能力培養,也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改變了學生過度依賴教師課堂教學的習慣。②改變實驗教學模式:從原有的“教師先進行理論教學,再對實驗內容進行講解和示范”轉變為教師通過設計問題(包括分析病例,討論藥物不良反應等),引導學生查閱文獻,自主設計綜合性實驗方案,組織學生討論并進行方案優化,教師提供實驗平臺,指導學生通過實驗來檢測藥效,分析機制,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并分析可能的原因。通過這個模式的轉變,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基本科研能力。
2.深化藥理學對中醫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拓展運用。①建立科學的學生考核體系。采用分組的方式,教師定期給出研究問題,每組選擇一個研究問題,在課后分工合作,通過查閱文獻,形成初步實驗方案,教師組織討論并給予指導,在討論過程中,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觀點和可能的解決方案,教師給予相應的評價。②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饋機制。授課過程中能夠得到高效的反饋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反饋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并積極做出教學方案的合理優化。我們的反饋主要體現在兩種方式上,一種是通過平時考核知識點得到的學生成績來進行量化式考核,一種是通過問卷對教學方法、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式反饋。前者主要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不同級別的題,以作業或隨堂測試的方式進行,根據成績量化考核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后者主要通過綜合文獻并結合實際情況,科學設計調查問卷,階段性進行學生信息反饋,以便教師及時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案與模式。
三、成效和展望
根據以上實施計劃,我們選擇北京中醫藥大學2012級岐黃國醫2班的藥理學課程進行探索性教改實施。學生在全面完成教學大綱知識點的同時,以組為單位完成了5個綜合性實驗,包括前期設計、基本技能訓練、實驗過程實施、結果分析和匯報、互相評價等環節。在學期末我們設計了問卷進行調查,結果如下:(1)認為這種實驗教學設計可以有效彌補現有藥理學實驗不足的占總人數87.6%;(2)認為自主設計實驗提高了自己的文獻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占總人數90%;(3)認為自主設計實驗有助于運用藥理學方法研究中藥并開拓思路的占64.8%;(4)認為應當進一步增加自主實驗比例的占75.3%;(5)認為通過這種實驗教學可以加深理論知識的鞏固的占92.2%;(6)認為這種實驗方法教學有助于整合不同課程知識并有助于綜合運用的占94%;(7)認為這種實驗教學有助于團隊協作、培養科研思維的占75%。同時,在問卷提出建議這一欄,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評價:(1)希望進一步開放實驗室,打通各實驗室的設備平臺,能夠更好地整合資源。(2)希望每組的人數少一些,增加每個人的練習機會。(3)希望增加優秀實驗方案的分析和點評。
綜上所述,在中醫藥拔尖人才的培養中,需要有針對性地實施一些教學上的改革,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在這樣的前提下,探索新教學模式和方案,搭建新的教學和實驗平臺,都需要與時俱進,這樣才有助于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中醫藥拔尖人才,才能不斷提升、拓展教師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水平,從而更好地為臨床和科研服務。
The Teaching Reform on Pharmacology Experimental Course for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Students on Chinese Medicine
LU Yia,ZHANG Jiea,DENG Xiu-lana,WU Yu-feng b,JIAO Nana,WANG Qing-qinga,
ZHAI Shuang-qingc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Preclinical Medical School;
b.Dean's office;c.Preclinical Medical School,Beijing 100029,China)
關鍵詞:藥物化學;案例法教學;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R9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4-0194-02
案例法教學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主要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案例法教學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于1870年首創,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所倡導,并從美國迅速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自20世紀80年代,案例法教學引入我國[1]。目前我國各高等院校及職業學校不少課程中也都在嘗試這一教學方式[2]。藥物化學是藥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為了避免“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并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我們在藥物化學教學中嘗試引入案例法教學,以期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加深認識、理解和記憶。
一、藥學本科藥物化學課程教學引入案例法教學的重要性
(一)學科的需要
藥物化學是一門以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為基礎的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應用性學科,是藥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實踐性。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藥劑學、藥物分析學、藥理學等藥學相關專業基礎課中的龍頭學科,與藥物合成、藥物設計學、藥物分析學、藥劑學等課程相互滲透銜接。但是其所涉及的藥物大多具有結構龐雜、理化性質各異、來源廣泛等特點,且研究內容包羅萬象,被很多學生定義為天書。而在傳統教學概念里,一般教師都是以講授式教學為主,但教學時數有限,教師只能借助多媒體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的向學生傳遞信息,相應的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信息,幾乎沒有消化、思考的機會,結果學生對藥物的記憶只停留在考試前后的時間段里,考試結束后幾乎將所有的知識全部還給教師。這種教學方法根本達不到傳道的目的,更別說解惑。故為了能夠吸引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思考,并能有機會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教學中非常有必要引入案例法教學,使繁雜的內容更生活化。
案例法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因為案例法教學存在一個基本的假設前提,而學生正是通過對這個假設情景的研究與發現來進行學習,并應用必要的理論知識進行解釋或解決問題。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通過視覺形式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而利用聲光同步設備,把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達65%。對于枯燥的藥物結構、構效關系等理論,通過案例使其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抽象的藥物化學理論具體化、生活化,使學生從具體的感性認識中去把握抽象的理論知識,再根據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去分析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不僅如此,案例法教學非常適合于開發分析、綜合及評估能力等高級智力技能的培養,而這些無論對學生未來成為藥學科研工作者,還是藥學服務人員都是非常有益的培養。因此,提早在本科教學中引入案例法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還促進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學生結構的需要
在傳統意義上,要學好藥物化學需要較好的化學基礎,通過學情分析發現:我校藥學院大多數學生高考成績一般,而且藥學專業并非是大多數學生的第一志愿,很多是學生臨床醫學專業調劑過來的,學生并不具備良好的化學基礎,對藥學專業也不具備濃厚的興趣。因此,依照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灌輸式”教學,滿目的龐雜結構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相反,通過實踐教學發現:教師如果從“藥物應用開始”啟發學生,會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藥物的作用本質,即藥物分子結構,而選擇合適的案例作為課程引子或教學中心,既滿足了學生原先對臨床醫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記憶了藥物分子結構。因此,案例法教學可以有效提高中醫院校藥學生的藥物化學學習能力。
二、案例法教學的實施步驟與要點
案例法教學在國內外各學科教學中都有嘗試,現結合本校藥物化學教學中的教學實踐,就實施過程中的步驟與要點做詳細敘述。
1.案例的選擇。在藥物化學課程教學中使用案例法教學,關鍵的是要選擇適合的案例。所有的案例都是為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的,選擇的案例要按藥物化學的知識體系與教學要求相一致,同時選擇的案例要兼顧啟發性、趣味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啟發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探索,還要進行學情分析,所選案例不宜過難,難易適中才能調動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因此,所選取的案例需根據不同主題強調不同的理論背景,也要求體現不同的理論要求,有的可能旨在應用某些理論觀點基于決策或判斷,有的則用以闡發某些理論的應用價值。例如:在第五章“消化系統藥物”時,可以引入社區用藥實例:李某,女,58歲,自從三年前丈夫去世后就服用地西泮幫助睡眠。最近因胃潰瘍,醫生處方用西咪替丁。李某到你工作的藥房購買處方藥地西泮時,抱怨她現在早上起來鍛煉時感到困難。這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假定你是一名藥師,確定這是否屬于用藥的問題?為病人根據處方發售地西泮的時候,你對病人的醫師有什么建議?并解釋你的理由[3]。第九章“化學治療藥物”中的磺胺藥物講解時,以科學家多馬克用女兒試藥、染料中掘出抗菌奇藥磺胺來引導學生探索新藥發現的歷程。以上兩則案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
2.案例的解析。選擇合適的案例固然重要,要很好地完成案例講解則需要教師提前做足案例分析的準備。教師需要拆解案例,認真思考案例所涉及的知識點,并進行合并歸納,以便再與學生討論后進行總結、強調。幫助學生記憶,理解相關知識點,在理論與實踐中形成橋梁。比如在上文的第一個案例中,提示學生思考西咪替丁的理化性質及代謝是否影響其他藥物的代謝呢?與哪些藥物聯合應用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第二個案例則針對磺胺藥物的發現史,提出抗代謝學說,強調這是新藥發現的一次里程碑,并且從該藥物的發現史中幫助學生記憶該類藥物的臨床應用、構效關系等重要知識點。通過類似這樣的分析討論,引導學生對重點藥物的結構、臨床應用、藥物代謝及藥物相互作用、藥物構效關系、新藥發現途徑等基本知識深刻理解與記憶。
3.討論案例。在案例法教學實施前一周,我們會將案例材料發給學生,并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閱讀案例材料,通過圖書館、網絡等途徑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積極地思索,初步形成關于案例中的問題的原因分析和解決方案。在課堂上,將學生就近分組,先給15~20分鐘進行小組討論,小組應以他們自己有效的方式組織活動,而后各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發表本小組對于案例的分析和處理意見,發言時間一般控制在10分鐘以內。發言完畢之后,發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組成員的提問并做出解釋,此時該小組的其他成員可以代替發言人回答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當的角色是組織者和主持人。待各小組發言結束后,教師對案例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并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問題的合理解決上,使學生對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來的各種問題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實施過程中也應根據案例的特點靈活變更。如以上兩個案例中的西咪替丁案可以始終圍繞案例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最終給予點評、總結。而磺胺藥物的案例則需要結合講授式教學,首先由教師將多馬克發現該藥物的歷程娓娓道來,吸引學生的關注,而后再提出新藥設計理念――抗代謝學說,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反思該理論在已學過章節中是否有應用。通過這種方式,既總結了本案例的教學意義,又加深了學生對該類藥物的認識,乃至本學科某些重要理論的理解。
三、結語
實踐證明,案例法教學使內容繁雜的藥物化學課不再乏味無趣,通過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案例,學生課下查閱資料,課堂積極討論案例,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激勵了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促進了他們的人際交流能力。同時,每一次案例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師提前精心的分析案例,以應對學生的質疑,并做好課堂討論的組織工作,這種教學形式必然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案例法教學的運用推動了藥物化學理論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模式的轉變無疑是積極的,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英華,凌培全.案例法教學創新研究與應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