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醫藥市場發展

中醫藥市場發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藥市場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藥市場發展

中醫藥市場發展范文第1篇

1、在現實社會中,市場營銷的作用日趨重要,已經對我國經濟發展和一些企業的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生產出來的東西如果不通過交換,沒有市場營銷,產品就不可能自動傳遞到廣大消費者手中。從宏觀角度看,市場營銷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是解決社會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一些矛盾。

3、市場營銷對企業發展也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成功的企業有一套明智的經營原則,即有強烈的顧客意識(持久不懈地接近顧客),強烈的市場意識及推動廣大職工為顧客生產優質產品的本領。

4、市場營銷已成為企業經營活動首先考慮的第一任務,這一點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顯得尤為突出。

(來源:文章屋網 )

中醫藥市場發展范文第2篇

日前,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攜會員單位向全國農藥行業發出倡議書,倡導農藥行業尤其是農藥生產與經營企業,需要盡快順應農業發展的新形勢,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參與農藥減量增效行動計劃。協會倡議,農藥企業要積極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并確保農藥產品質量,做好農技服務的同時,還要積極開展試驗示范和宣傳推廣等公益活動。

協會建議,農藥企業應該重點發展綠色、環保、高效、低毒、低殘留和確保安全的殺蟲、殺菌、除草和滅鼠農藥品種;積極開發果樹、蔬菜、茶葉用新型殺菌劑和病毒抑制劑,包括用于設施農業、城市綠化、花卉、庭院作物的新型農藥制劑;鼓勵發展綠色農藥、生物農藥和綠色防控新技術、新產品,逐步淘汰高毒、高殘留、高污染農藥品種,爭做農藥產業結構的排頭兵。

并且農藥生產和營銷企業應把產品質量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進一步建立健全產品質量保障制度,不斷完善質量追溯等監控體系建設,嚴把產品質量關,確保每一瓶農藥都質量合格。共同營造行業自律的良好氛圍,共同監督、檢舉、揭發產銷假冒偽劣農藥的不良廠商。農藥企業要從我做起,爭做產品質量和誠信守法經營的楷模,為凈化農藥市場盡到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協會還特別強調,農藥企業要向農民提供作物全程解決方案和技物結合的配套服務成為農藥營銷企業的現代服務模式,在方案制定和技物組裝上,要自覺堅持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提出的原則要求,在“控、替、精、統”四個字上下功夫,盡量采用生物農藥、物理防治、天敵等綠色防控措施替代化學農藥或減少化學農藥用量,盡量應用現代植保器械替代跑冒滴漏的落后器械,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和次數,指導農民科學控害減量用藥,并鼓勵研發農藥新劑型和施藥新方法。堅決杜絕誤導農民亂用藥、多用藥的不良現象。農藥企業要積極參與、全力配合政府業務部門為實施零增長行動組織的試驗示范、培訓宣傳、推廣應用等公益服務活動。

農業部關于《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的通知后,各級各地積極響應,按照方案提出的目標任務制定切合當地的實施計劃,農藥行業要密切關注、主動配合、積極參與、大力支持,尤其在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試點示范區、“三品一標”生產基地建設等工作上搞好農企對接,做好配套服務工作,為實施農藥零增長行動做出更大貢獻。本文來自《農藥研究與應用》雜志

中醫藥市場發展范文第3篇

中藥市場十年萎縮十個百分點

生活中常見這樣的現象:患了感冒、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去醫院,醫生甚至是中醫師也往往會開出一大堆抗生素,而流傳千百年的中醫良方川芎調茶散、感冒退熱沖劑等卻難登醫院之堂;靈芝能夠提高免疫力、有抑制腫瘤的作用已為社會公眾所熟知,癌癥病人時常會服用一些靈芝類的中藥配合治療,然而許多西醫擔心這類中藥干擾手術和化學藥物的治療方案而棄之不用……

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同樣的病癥,西醫和中醫不僅各有說法,還各行其道,有的甚至“針鋒相對”,是圖省事求速效,還是標本兼治著眼遠期,叫患者如墜云霧,最后往往是“立竿見影”的西醫占上風。

統計資料也對中醫藥市場的衰退作了注腳:十年前,中藥在中國醫藥市場上所占比例約為28%~30%,而2004年,我國2500億元左右的醫藥市場規模中,中藥僅占450億、約18%的市場份額。

“中藥西化”問題多

國家一直在倡導振興民族醫藥,但效果卻事與愿違。專家認為,根子還出在“中藥西化”上。

一是政府藥品監管部門,包括西醫在內,方方面面往往以西醫藥的理念來管理和研究中醫藥,如用西藥的GMP生產質量標準來要求中藥,以美國FDA的規范來衡量中藥方劑的藥性、配伍、用量,“大膽”對中醫藥實施“現代化的改造”,以此為名行“中藥西化”之實。

二是中醫藥人才極度匱乏。據統計,目前全國知名中醫僅有300人左右,其中絕大多數已年逾古稀。中青年一代能把中醫瑰寶傳承、發展和光大的屈指可數。在現有的中醫師資源中,許多人在學校學習期間,接受的就是西化了的中醫教育。在一些正牌中醫藥高校,中有一半講授的是西醫課程,看中醫經典書籍的機會少之又少。學生畢業后獲取中醫行醫資格,也必須考西醫課程。以致不少年輕中醫師讀不懂《本草綱目》、《黃帝內經》,對中藥理法一知半解。

三是受西藥價高利厚的驅動。由于醫藥體制尚不完善,當前醫生的價值往往體現在處方上。藥價的利潤空間仍是眾多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樣單病種的診療處方,中醫的處方價通常只及西醫處方價的幾分之一、甚至相差十余倍。在上海的一些中醫院或綜合性醫院的中醫科,三成中醫師在開方時有常用西藥少用中藥的習慣。

中西之間少溝通

除了中醫藥本身發展的“疑難雜癥”外,中西醫政策面等外部環境也極不平衡。上海看,不僅有19所中醫醫院、4所中西醫結合醫院和3所中醫門診部,而且,有104所綜合性醫院和90%以上的地段醫院設立了中醫科或中西醫結合科,中醫藥發展的布局可謂頗具規模。但絕大多數綜合性醫院在扶持學科發展時,優先考慮的是西醫學科,中醫科只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專業中醫診療機構在整個醫藥市場中,也不過是人力、財力、物力勢單力薄的“弱勢群體”,更談不上有響亮的發言權。以腫瘤治療為例,中醫提倡手術、放化療和中醫藥整合施治,而民間也大多選用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但在病人最為集中的大型醫院卻多持“中醫無用論”而無法推廣。

隨著“三醫聯動”改革的深化,以建設亞洲臨床醫學中心為目標的上海,各級部門對西醫西藥予以全方位的重視和扶持。而在貫徹實施上海市中醫管理條例和中醫發展規劃上,落實的措施少且很難奏效,各地區發展和投入水平參差不齊,重西輕中的現象屢見不鮮。在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政策中,中西醫并重、扶持中醫中藥的措施有的有名無實,有的力度不夠。

“洋中藥”反客為主

比照中醫藥在國內的現狀,其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卻在穩步上升。目前,英國有中醫診所3000家,僅在倫敦地區就有私人中醫診所數百家,每年有250萬英國人采用中草藥、按摩、針灸等療法,耗費9000多萬英鎊。在法國,針灸診所有2600多個,針灸師7000~9000人。荷蘭有中醫診所1500家,接受針灸治療的人數約占荷蘭總人口的15%。美國的50個州中,已有44個州立法承認針灸,準予注冊頒證營業,現有針灸師逾1.5萬人。中醫針灸診所僅在加州就有800多家,每年有100多萬人接受針灸療法,有中草藥專營公司400余家。而加拿大也有中醫診所3000家,每年銷售中藥金額1億加元。澳大利亞有中醫診所2000多個,每年至少有280萬人次曾進行中醫診療。

令人尷尬的是,在全世界每年中藥貿易額以10%速度遞增之際,排頭兵卻是從中國學藝的日本,占80%的份額;韓國也占10%,而在中藥的發源地中國卻僅占5%。近年來,日韓、東南亞及歐洲一些國家從我國低價購入原料藥,再行提煉加工后高價返銷中國市場。同時,外商加緊收集研究民間的中藥秘方、偏方并申請專利。如牛黃清心丸是我國傳統中成藥,但若要生產其口服液和微膠囊的改進劑型產品,卻要取得韓國人的同意,因為其早就在我國申請了發明專利。從1994年后,國外制藥企業來華申請專利保護的數量逐年增長,包括日、韓、美、德、法、意、英、加等國,體現了他們的專利意識和醫藥戰略的先導性和超前性。目前全球有70多個國家制定了草藥法規,世界草藥市場的年銷售額正以年均10%~20%的速度遞增。

還中醫藥以“中國身”

上海中醫藥研究專家章繼浩建議,在市場前景廣闊、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亟待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

首先,中醫教育體制改革和人才培養是正本清源之癥結,關系到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在普及西醫知識技能、追蹤世界醫流之際,應加大對傳統中醫藥學科教育的建設和創新。

中醫藥市場發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中醫藥; 國外; 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R19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8231(2011)11-1962-02

1 中醫藥在國外發展現狀

1.1 國外中醫醫療機構與從業人員情況

國外中醫醫療機構主要分為中醫、含針灸、診所、中醫門診部,西醫醫院中醫含針灸科、中醫醫院等。 這些中醫醫療機構遍布全世界160多個國家或地區,在日本、朝鮮、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越南、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美國、加拿大、巴西、古巴等國家的部分醫院均選擇性設有針灸、推拿、中醫科室或疼痛門診,每年為數以千萬計的各國患者提供衛生保健服務。各地診所數量差異較大,規模不一,科室設置迥異,在亞洲和歐美一些國家, 中醫針灸診所數量較多, 科室設置較全,通常配備中醫診療常用的設施設備。 而在非洲、中醫藥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機構數量較少。德國大約每15 000人中就有1家中醫或針灸診所, 美國約有8 000多家針灸診所,荷蘭約有1 600家,法國約有2 800家,澳大利亞約有3 000多家中醫診所和近3 000家針灸診所[1]。

國外的中醫院數量較少 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一些國家 新加坡約有20家中醫醫院。 近幾年,德國、法國也陸續建立3所中醫醫院,均設有病床。在我國港澳臺地區和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中藥店內還開設坐堂醫診室[2]。

截止到2008年初,國外中醫醫療機構有 5萬多家 ,針灸師超過10萬人 ,注冊中醫師超過2萬名 ,每年約30%的當地人、超過70%的華人接受過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3]。從1987年到2005年, 我國為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54 700 余名來華學習中醫藥的人員。WHO在亞洲設立的 15 個“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中有13個與中醫藥有關,其中7個設在中國[4]。

目前全澳有中醫執業醫生超過2500名 ,另有約3000名以中醫為輔助醫療職業的從業人員。每年中醫及針灸門診人數最少280萬人次。1985年法國的針灸師達7000-9000人,擁有近10個針灸專門學校,18個針灸、中醫研究單位,6家針灸雜志,中醫從業人員達 1萬人[5]。西方人使用中醫藥的比例接近40%,50%的人受過高等教育,80% 以上病人母語為英語[6]。目前國際上中醫藥從業人員大約有30-50 萬人[7-9]

1.2 中藥業市場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在全世界有40億人使用中草藥治病,占世界總人口的80%。2009年我國出口中藥產品銷售額達到了8.3億美元, 中草藥貿易超過200 億美元[4]。亞洲、北美和歐洲是中藥出口的主要市場。尤其是亞洲市場約占中藥出口總值的2/3。這幾個市場的中藥出口近幾年都穩步增長。2008年中藥對亞洲出口4.86億美元,對北美出口1.05億美元,對歐洲出口9 270萬美元,對非洲出口1 049萬美元,對大洋洲出口889萬美元,對南美洲的出口975萬美元。目前,全球四個主要中藥市場為東南亞及華裔市場、日韓市場、西方市場、非洲及阿拉伯市場。法國對中草藥研究的力度低于日、美、德等國,每年用掉中草藥達35 000噸左右[6]。中藥在法國是不能作為藥品進口的,目前一小部分中草藥制品只能作為食品、營養品、補充食品等進人法國。較常用的中藥飲片、中成藥 ,以及針灸用品等均有銷售。

目前 ,世界傳統醫學治療市場每年達到 600億美元 ,而且仍在不斷增長。80%的非洲人求助于傳統醫學 ,而在中國、朝鮮、韓國和越南,傳統醫學已完全進入醫療健康體系。在發達國家,傳統醫學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在德國,77%的醫療單位建議病人用針灸治療疼痛[3] 。中藥產業規模小, 行業集中度低。中藥研發能力嚴重不足。

1.3 國外中醫藥立法

世界各國政府現在日漸意識到中醫藥學的重要性,積極推動中醫藥學在本國的發展。2006年召的世界傳統醫學政府論壇上,WHO和東盟力促傳統醫學納入國家醫療體系,1996年美國批準針灸作為治療方法。截止到2007年,中醫藥在中國、澳大利亞、阿聯酋、泰國、越南、新加坡、加拿大、南非等8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合法地位。世界上有54個國家制定了傳統醫學相關法案,92個國家頒布了草藥相關法案。在朝鮮、 越南等國家已被納入國家醫療保健體系,美國有42 個州對針灸進行了立法, 意大利、 奧地利、 巴西、 哥倫比亞等國也對針灸進行了立法,承認針灸的合法地位[3,5,7,8,10,11]。

隨著中醫藥為更多的人接受,各國保險業也陸續將中醫、中藥、針灸納入保險覆蓋范圍。韓國國家衛生保險制度中包括傳統醫學,政府在1980年將在韓國的中醫稱為“韓醫”,允許其存在并納入醫療保險范疇。日本于1976年經厚生省通過,漢方正式列入健康保險,210個方劑、140種生藥在全國范圍內被列為醫療用藥(處方藥),自1991年1月起,部分針灸費用可從醫療保險中支付。 2003年 9月英國補充替代醫學委員會通過了中醫跨行業注冊,西草藥、中醫、印度傳統醫學、針灸等行業平等地參與立法注冊,從而保證了中醫的整體性和應有的法律地位。新的法令法規于2011年4月正式施行,成為第一個進行中醫藥立法的歐盟國家[12]。

1.4 中醫藥治療病種

目前國外中醫臨床上主要使用針灸方法,中藥的應用也正在逐漸增多。中醫藥治療的病種較多,中醫對下列疾病具有較好療效:(1)呼吸系統疾病:如流行性感冒、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等;(2)循環系統疾病:如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等;(3)消化系統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胃腸炎、藥物性肝損傷等;(4)泌尿系統疾病:如慢性腎炎、非感染性尿頻、尿失禁等;(5)內分泌系統疾病,如甲狀腺疾病、Ⅱ型糖尿病、肥胖癥等;(6)免疫性疾病:如克隆病、多發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7)神經系統疾病:多發性神經痛、彌漫性神經性皮炎、三叉神經痛、中風偏癱、面神經麻痹等;(8)生殖系統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癥、不育癥、陽痿、、月經病等;(9)其他:;慢性疲勞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皮膚病等。

1.5 中醫藥教育

法國是開設中醫私立學校最多的歐洲國家,也是開設中醫私立學校最多的歐洲國家,2005年達到了40所,學制2-4年不等,每年培養的畢業生在500人左右[6]。法國就在7所醫學院設立了針灸文憑,凡是應用針灸的醫生必須獲得由醫學院頒發的針灸文憑。德國有中醫學校幾十所[13,14]。

國外中醫藥教育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與中國合作辦學,引入中國優質的教育資源,在中國中醫藥教育界的積極支持下,境外中醫藥教育發展較快。國外中醫藥教育現有1~5年各種學制,招生對象也包括一些醫學專業人員,如醫生、牙醫、護士、治療師、康復醫學人員等;專業設置有中醫專業、針灸專業、草藥專業及養生康復保健專業;開設的課程包括中國哲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醫學史、證候學、中醫診斷學、漢語、中藥學、方劑學 、藥用植物藥、中醫臨床各學科、針灸學、推拿按摩、體育療法、食療與營養療法等,總學時數約1800~5000h左右,主要為課堂教學,也有一定課時的臨床見習和實習,全日制或業余。

1.6 中藥研究

近年來,西方國家一些醫藥學術機構已開始重視中藥的研究,以植物藥為例,西方有40家植物藥研究機構,500多個研究項目。在日本,許多漢方藥企業建立的漢方研究機構從事漢方藥物研究,建立了藥材生產基地。在英國,Phynova公司以中草藥為基礎,開展抗感染和抗腫瘤研究。在意大利開展中醫藥治療腫瘤、糖尿病的研究。估計有170多家大型國際制藥公司在從事包括中藥在內的傳統藥物的研究開發工作。美國NIH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別對300余種中草藥進行篩選和有效成分研究,從植物藥中尋找抗癌活性成分,取得了較多成果。俄羅斯在中藥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都對中醫藥特別是中藥開展了不同程度的臨床科研工作。國際上申請中藥與其他植物藥的專利數量亦在迅速上升。在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加拿大、法國、意大利、芬蘭、新加坡、巴西、俄羅斯等積極開展中醫藥科研方法之研究、中醫臨床研究、疾病的中醫療法研究、中西醫比較研究、中藥藥理及毒理研究等。

2 國外中醫藥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醫藥學在絕大多數國家中屬于非正規醫學范疇,在西方發達國家仍然被歸類為補充替代醫學的一種, 在醫學教育體制中均無合法地位。目前國內中醫系統的雜志還沒有一種進入美國《科學引文索引》;中醫藥學,雖然有許多國家建立了中醫藥、針灸學院,但課程設置多不完善,無材及考試標準,教育水平不高。

中醫藥的科學內涵尚未被國際社會普遍理解和接受,中醫藥也未進入國際醫保主流市場,中醫藥國際化人才缺乏,具中醫藥特點的國際標準規范尚未形成,中醫藥產品和企業國際競爭力弱,對中醫藥的基礎性研究大都屬民間機構活動,自然難以形成系統的研究體系。國外針灸研究基本停留在臨床療效客觀性,機理研究不夠。

中藥材飲片和制劑質量不穩定,影響臨床效果[15]。中醫藥學在臨床、科研、教育、中藥等領域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我國中藥產業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我國中醫藥工業1300家企業中,中小企業占90% 以上,排名前10的企業銷售額之和僅占整個中醫藥市場的23.7%, 而世界排名前20 的醫藥企業占據歐美市場的比重則達90%,占世界醫藥市場的比重達60%。我國對中藥作用機理、 物質基礎以及新技術、新方法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缺乏統一的質量控制與檢測標準,與國外“洋中藥”在技術含量、生產工藝等方面的差距明顯。我國藥用資源豐富,藥用植物約有5000余種,但作過化學或藥學研究的不過20%,600多種中藥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藥物,不能躋身國際市場。中藥出口混亂的問題嚴重影響著中藥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16]。

3 建議

3.1 加強國際中醫藥動態研究

應該建立一支研究“世界傳統醫學及中醫藥在國外”動態信息的專業隊伍,系統收集、研究上述信息,作為領導決策的耳目、參謀與助手;成為中醫藥醫、教、研、產、經、銷機構的良友與顧問。

3.2 不斷提高中藥材及中成藥質量、療效

推出適合國際醫藥市場的中醫藥重點產品,如治療疑難病癥的中成藥、養生保健營養型中藥產品以及適合國外不同層次、不同科別的中醫藥人員學習需要的中醫藥學教材等。

3.3 拓寬與國外中醫藥交流渠道

在國外推廣中醫治療,還需注意結合具體情況,比如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工作節奏等 ,來考慮療程、中藥劑型、中藥品種等具體問題,與各國政府與機構合作舉辦國際或國外中醫藥大學,開展正規的中醫藥教育。

3.4 加強中醫藥涉外人員的培養 中醫藥走向世界需要一大批既懂中醫中藥,又熟悉外語及外貿業務的各種專業人才,包括市場調查人員、科研協作人員、合資管理人員、醫療教學人員、翻譯寫作人員、跨國經營人員等。因此,除中醫學院原有專業外,有條件的科研、教學、醫療機構應注意開設涉外人員的培訓班及專業。從而加速中醫藥國際化的進程。

3.5 制訂中藥標國際標準

要成立專門機構, 組織專家制訂符合中藥特點的中醫藥標準,包括中藥療效和安全性評價與再評價標準, 中藥材、中藥飲片、提取物及制劑的質量標準,中醫藥名詞術語標準,中藥生產和質量管理規范等主要技術標準等,以形成以中國為主的國際認可的中藥標準體系、中醫藥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審查標準和組織。

參考文獻

[1] 王波.澳大利亞中醫針灸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針灸,2008,32(6):226-230.

[2] 任碩蘭,劉曉明,包文虎.國外中醫醫療機構發展現狀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9(5): 460-462。

[3] 劉德紅,施永興,陳繼根,等.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貢獻率探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8):1752-1754

[4] 李澤庚. 段志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J]. 推動中醫可持續發展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 7(3):1-3,41

[5] 劉玉英, 靳全友. 中醫藥在法國發展概述[J]. 環球中醫藥, 2009,2(3): 237-238

[6] 張京紅.. 澳大利亞的中醫藥市場與法規概覽[J]..環球中醫藥,2009,2(1): 80-81

[7] 李紅.中醫藥在國外發展的特點和啟示[ 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06, 21( 6): 359-361.

[8] 左言富.中醫藥在國外[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3,19( 3): 184- 187.

[9] 許小芬,胡正路.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0, 18(3):198-200,232

[10] 許中偉..西方國家中醫藥立法比較淺談―在立法上針灸與中醫藥的分與合[J]..法制與社會,2007,.5: 366-367

[11] 李紅 國外中醫藥發展應注意的問題[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6,6:7-8

[12] 邢沖. 英國中醫立法回顧與思考[J]. 環球中醫藥,2009,2(2):155-156

[13] 簡柳軍. 中醫藥在法國的現狀與展望[J]. 新中醫,2008,40 (12):107-108。

[14] 理查德•傅萊.. 中醫藥在德國的市場現狀[J]. 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09, 7(2)::13-17

中醫藥市場發展范文第5篇

一種假藥刊登違法廣告,被曝光800多次,不僅毛發無損,而且不斷發展壯大,企業自已是躋身“上海市工業集團五十強”的大型民營企業,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神話”。上海綠谷集團便是這個“神話”的締造者。十年來,上海綠谷集團不斷變換藥品名稱和宣傳內容,先后推出中華靈芝寶(衛藥準字)、雙靈固本散(國藥準字),再到如今仍在忽悠患者的綠谷靈芝寶,使虛假廣告內容在長達10多年的時間里大行其道,誤導了近150萬的癌癥患者,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成為近十年來全國最典型的系列虛假廣告宣傳案之一。

社會和公眾質疑政府和法律的監管漏洞,癌癥患者痛哭疾呼企業的社會良知和責任,而業內的有識之士則在擔憂中醫藥行業面臨的信任危機和行業困境。

眾所周知,中藥是中華民族的醫學瑰寶。中醫藥既是我國的國粹,同時也是目前醫藥衛生領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優勢和特色。在歷史上,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現實生活中,中醫藥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我們解除病痛的一個重要選擇。業內專家指出,加入了世貿組織后,最有資格代表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先進文化和獨立知識產權走向世界的,首推中醫藥及其相關的健康產品。

可是,為什么國內中醫藥行業的發展卻舉步維艱,中醫藥產業競爭力明顯不足呢?為什么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廣闊的地域市場的前提下,中醫藥企業卻難以做大做強呢?為什么中國人日漸相信西藥的科學性并為其買單,卻似乎逐漸忘了中醫藥,甚至開始討論廢立存亡了呢?

中國的中醫藥市場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其中的最大問題就是某些業內藥品企業急功近利,缺乏誠信意識,肆意透支行業和企業信譽,迷信廣告轟炸和惡性競銷,使廣大消費者對中醫藥日益開始困惑,甚至失去了信心。許多中醫藥企業將自己的產品吹噓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利用患者及其家屬病急亂求醫的心理,拿錢砸廣告搞推廣,夸大所謂神奇療效或編造病人康復病例,以這種誤導、蒙騙、欺詐的手段愚弄消費者,橫行于市場,以致有了“藥品虛假廣告猛于虎”的說法。其次,中國的中醫藥業行業缺乏龍頭企業來整合行業資源,實現產業整體優化和升級以及技術研發突破,同時亦缺少政策和資金投入,主管部門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用管理西醫的方式來管理中醫,用培養西醫的方式培養中醫,將中醫“西醫化”,以致切斷了傳統的中醫師徒傳承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十堰市| 嘉善县| 镇沅| 柳江县| 青铜峡市| 苍山县| 扶沟县| 陕西省| 湛江市| 玉屏| 甘南县| 平江县| 普安县| 栾城县| 仲巴县| 二连浩特市| 开原市| 蚌埠市| 光山县| 唐河县| 太白县| 武威市| 海淀区| 斗六市| 孟村| 大新县| 北碚区| 荆州市| 太仆寺旗| 新沂市| 北票市| 蒲江县| 广饶县| 上犹县| 姜堰市| 石家庄市| 邳州市| 康马县| 南汇区| 青川县| 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