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遙感技術的局限性

遙感技術的局限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遙感技術的局限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遙感技術的局限性范文第1篇

[關鍵字] 鈾礦勘查 遙感技術 綜合研究 成礦觀點與找礦效果

[中圖分類號] P23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2-118-2

地質勘查工作的深入開展對遙感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化應用遙感信息,以便更有效地服務于礦產資源勘查,已成為當前遙感地質工作者積極探索的科學難題和熱點。而開發新型遙感探測技術與先進的圖像處理方法、促進遙感技術與多學科的交叉集成,是這一探索的方向和重要途徑。本文結合鈾資源勘查,重點從遙感信息綜合研究的角度,對其在地質勘查領域深化應用的這一科學難題進行了探索。

1地質找礦中遙感信息綜合研究和深化應用的思考與理念

(1) 遙感技術在地質領域應用的局限性。遙感技術在地質領域應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遙感所獲得的信息主要是地表信息,而目前找礦更多的是需要地下深部信息。因此,單靠遙感技術本身很難解決復雜的地質找礦問題。

(2) 找礦難度愈來愈大,遙感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已成必然。隨著地質勘查工作的深入發展,一方面,出露地表的礦床明顯減少,勘查的目標已由地表或近地表轉向地下深處的隱伏礦床,因此找礦的難度愈來愈大;另一方面,由各種地學手段獲得的信息愈來愈豐富,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信息資源,以提高勘查效果,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3) 遙感技術要與迅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相整合。進入21 世紀以來,現代信息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如何將這些新技術(如:三維地理信息系統(GIS) 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仿真模擬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 應用于地質勘查領域,進一步解決礦產資源的勘查問題。鑒于上述思考,筆者提出了遙感信息深化應用的思路:即充分發揮遙感技術優勢,實現遙感技術應用的以下兩個結合: 一是遙感信息與傳統地學信息的結合,二是遙感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 同時,在遙感技術應用的過程中要注入地質專業知識,將信息轉化為創新思維,用來指導找礦決策和實踐。

2遙感信息綜合研究與我國砂巖型鈾礦斷隆成礦觀點的提出

2.1 鈾礦床遙感信息的綜合研究

2.1.1 對地質資料分析的質疑

關于礦床成因,研究初期人們認為它屬層間氧化帶鈾成礦類型,鈾源來自盆地北緣蝕源區的含鈾地層和中酸性巖體,在氧化條件下,雨水淋出的鈾滲入地下,經地下水搬運,沿滲透性高的砂巖層遷移,在從氧化帶進入還原帶的過渡地帶,由于氧化還原環境的變化,發生了鈾的沉淀和富集,形成了該鈾礦床( 圖1( a) ) 。可是,經礦化同位素年齡分析,礦床的形成經歷了從120 ± 11 Ma ~ 8 ± 1 Ma 的一個漫長過程,新生代時( 20 ± 2 Ma 和8 ± 1 Ma) 繼續有鈾礦化形成,但新生代時,河套斷陷已經形成,斷陷的下陷已將蝕源區與成礦區分開,這時成礦的鈾源已不可能再來自盆地北緣( 圖1( b) ) 。因此筆者認為,用傳統的觀點難以完全解釋東勝鈾礦床的形成。

2.1.2 新發現地質現象的遙感信息綜合研究

先將收集的研究區的遙感、地質、地球物理( 重力、航放、航磁) 、地球化學數據建成GIS 數據庫; 然后利用GIS 分析功能,將遙感信息與傳統地學信息集成( 復合和融合) ,并進行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通過綜合研究進一步認為:東勝-石灣子斷隆構造為一基底隆起背景上的富鈾斷塊,它的不斷隆升,能夠為成礦提供鈾源;斷隆南緣斷裂為一從地表切入基底的貫穿性斷裂,是深部物質向上運移的通道;環狀構造為一與油氣有關的環狀構造,反映該區油氣活動的中心,可以為成礦提供油氣等還原物質。由上述構造要素構成的成礦背景疊加在早期的套蝕源區與斜坡帶的成礦背景之上,構成了該區鈾礦形成的特殊區域地質構造環境。

2.2鈾礦床的斷隆疊加成礦

在綜合研究了鈾礦床的區域地質構造背景之后,又進一步研究了礦床的成礦特征,發現油氣和熱流體參與了成礦過程,礦化有明顯的疊加現象,如鈾源的疊加、成礦流體的疊加和成礦年齡的多期性等,且鈾礦化類型具雙重性和復雜性等。將礦床的成礦背景信息與礦床的成礦特征信息綜合,并注入鈾礦地質專業知識,實現了信息的轉化,重新認識了鈾礦床的成礦過程。

2.3 砂巖型鈾礦斷隆成礦觀點的提出

(1) 斷隆非疊加成礦的證據。當擴大研究范圍后發現,其他鈾礦床在空間分布上也與斷隆構造有關,如黃陵鈾礦床位于渭北斷隆的北緣,國家灣鈾礦床位于固原-華亭斷隆上,磁窯堡鈾礦床位于牛首山-羅山斷隆的西緣等。 綜合斷隆疊加成礦和非疊加成礦的研究成果,筆者提出了砂巖型鈾礦斷隆成礦的觀點。

(2) 斷隆成礦的機理。通過對斷隆構造成礦機理的研究認為: ① 斷隆構造的隆升作用,使深部的鈾礦床和富鈾層被抬升到地表,遭受風化、剝蝕,為新的成礦過程提供鈾源; ② 斷隆邊緣斜坡帶的地形和沉積環境( 有利于形成賦礦的粗碎屑的沉積地層);③ 斷隆邊緣貫穿性斷裂是將深部還原性物質向上運移的導通等。這些有利的成礦要素在斷隆構造環境形成了最佳組合,從而使斷隆構造孕育了源( 鈾源) - 運( 搬運) - 聚( 富集) 統一的成礦條件。(3) 斷隆成礦觀點的核心。斷隆成礦觀點的核心是強調構造,特別是深位貫穿性斷裂和油氣,甚至熱流體等深部還原性物質在砂巖鈾成礦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該類型鈾礦床的形成不同于傳統的層間氧化帶類型鈾礦床,不只是個淺部地質作用過程,而是深部與淺部地質作用的復合。

(4) 斷隆成礦觀點提出找礦意義: ①我國克拉通盆地砂巖型鈾礦的區域找礦,應圍繞斷隆構造及其邊緣進行; ②圍繞斷隆構造找礦,不要局限于砂巖型鈾礦,應開展多目標找礦( 包括砂巖型、碳硅泥巖型和熱液型); ③不同斷隆構造形成的背景、演化歷史、成礦條件和找礦潛力不盡相同,即使同一斷隆構造不同部位成礦環境和條件也不相同。因此,找礦時要進行具體的地質分析。

3結論

實踐表明,如果用同樣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同一個問題,由于看不到新的現象和事實,認識將很難有所突破。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它能夠迅速發現用常規地質方法很難發現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如果將這些新發現與傳統地質方法得到的信息相結合,將會促進地質人員重新考慮問題和進行創造性思維,以導致新概念的產生和礦化規律新認識的形成。曾經指出的"沒有先進技術支持的理論是落后的"。同時可以看出,遙感技術的應用不僅限于"線、環、塊"的識別和蝕變信息的提取,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進行成礦理論的研究。因此,需要將遙感的應用"從技術索引的思路走出來","從技術層面提升到科學層面"。這樣才能使遙感在地質找礦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充分發揮遙感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地質勘查信息資源,進行新理論的探索和建立新的找礦模式,并利用新模式進行找礦,這是一條從"信息找礦"到"理論找礦"再到"模式找礦"的正確途徑,實踐證明可以取得顯著的找礦成果。

遙感技術的局限性范文第2篇

【關鍵詞】遙感技術;煤田;地質;運用

【 abstract 】 the coal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economy, but with modern technology rapid leap, the high-tech means has been active in various sector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technology of coal industry has been, get a rapid development. The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al industry and resources exhibition fist, become the current coal industry essential technology. This paper, focusing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hnology, and geology in application of party is discussed.

【 key words 】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Coalfield; Geology; use

中圖分類號:P641.4+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由于現代科技的快速飛躍,各項高科技手段也日漸活躍于各個行業,遙感技術也成為了煤炭行業的重要技術一直,獲得了較為迅速的發展[1]。其運用自身的優勢,在煤炭行業的勘探、資源等方面大展拳腳,成為了當前煤炭行業不可缺少的技術。

1遙感技術的特點

(1)該技術的直觀及宏觀性較為明顯。

(2)使用該技術能夠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速度取得所需數據,其數據信息反映數據也能夠準確反映出其動態情況。

(3)由于該技術的電磁波段間有著較大性質差異,使得該技術能夠運用更加廣泛。

(4)該技術在獲取信息量中也有著較大的優勢。

(5)與傳統技術相比,該技術其受到的限制也相對較少,在條件較差的現場也能夠充分發揮作用。

(6)工作率較高、使用成本較低、獲得效益更佳[2]。

綜上所述,遙感技術的各種優勢,對自然災害的預測、探測等均有著非常大的作用。是一項預防、分析自然災害的重要技術。

2煤田地質中遙感技術的應用

在使用遙感技術進行煤田地質作業的初步時期,該技術僅是作為工程作業的輔助手段,主要針對勘探地質、評價資源進行作業,但由于科技的日漸發達,該技術也被廣泛運用到了地質圖、地質構造等方面,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也隨之顯現出來。

2.1煤田地質的勘探與資源評價

2.1.1地形圖的獲取

就當前而言,我國還有較大部分仍在使用時間較為長遠的地形圖數據信息,但社會的快速發展,地球的萬千變化,地形也隨之發生了較大變化。而在進行煤田開發工作時,時間較為長遠的地形圖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現今的地形情況,這就會直接影響煤田開發工作效率,因此,運用更加高新的技術使地形圖更加精確、直觀成為了必然趨勢,更是進行開發前尤為重要的一步。

2.1.2煤田地質圖

在煤炭勘探中地質填圖作為其重要的方法。相較于傳統的手段,遙感技術主要是通過將遙感圖作為重要媒介,運用其較強的綜合處理分析能力,通過將煤地層、煤層的記過以及水文數據等信息提取出后,再將路線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配置調整,完成煤田的填圖工作,明確工程作業中所需信息的定位,并完全掌握煤田地質條件、土層厚度等信息,了解煤層的具體情況,以便于在進行煤田開發時,有更加真實可靠的數據[3]。

2.1.3資源評價

將通過遙感技術獲得的各種圖像作為資料信息,再將信息進行整理研究,了解煤田開發范圍內的含煤地層及地層結構情況,并根據地區的地質資料分析得出該地的地質信息,并積極展開野外工作,通過調查掌握煤層的各項情況,并及時對煤炭的前景進行仔細的規劃。

2.1.4水文條件評價

結合熱紅外、雷達等高科技手段,按照水文解譯法等有效手段,對煤田范圍內的水文條件進行調查探析,結合各種探查方法進一步加強綜合認證,及時根據認證結果進行水文環境條件評估工作,并按照結果開展鉆探作業,做到開源節流、提高效率的目的。

2.1.5煤氣調查

同樣通過衛星遙感技術來獲得圖像,作為資料信息主要來源,并圍繞此信息中心開展評估,將煤田地質特點與煤氣分布規律作為切入點,切實掌握煤田的含氣量及煤田滲透的具體實況。

利用遙感技術取得圖像后,結合對圖像進行解譯以及對系統進行分析等有效措施,獲得煤層發育的基本數據,再通過計算機進行數據的整理,最后得出所需的滲透率數據及分布律等信息。

3結語

遙感技術是一項具有較強綜合性的技術,其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互聯時代的到來,遙感技術日漸走進了煤田地質作業中,并占據著尤為重要的地位。在煤田開發的實際操作中,應當將該技術自身的特點與傳統的探勘技術進行緊密聯系,并積極創新,進而有效獲得更好的勘探結果。

遙感技術在實際操作中有著較多的優勢,例如,信息獲取快、精確度高等特點。但由于其作為煤田勘探的重要手段,其在使用時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此,唯有將該技術與傳統的技術結合在一起使用,才能夠發揮其主要優勢,促進煤炭行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江, 潘洪捷, 劉俊廷, 馬少華, 趙鎖志, 劉玉珠. 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及前景[J]. 內蒙古水利, 2011,(02)

[2] 郝拴元, 李治山. 河南省煤田地質局開創國內運用空氣反循環動力造穴井先河[J]. 資源導刊, 2009,(09)

遙感技術的局限性范文第3篇

【關鍵詞】:規劃設計;測繪技術;地理信息;應用分析;質量控制;

中國分類號:TU711文獻標識碼:A

一 前言:

土地測繪是指土地管理工作中,對測繪目標的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設施的形狀、大小、空間位置及其權屬特性等內容進行的專業測繪。土地規劃管理是我國政府國土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國家實行土地資源管理的綜合性措施。在土地規劃管理中,土地測繪技術和測繪質量直接影響規劃設計的效果,比如測繪精密度、測繪數據的完整性和直觀性等,對與規劃設計效果的準確性與合理性影響比較大。相對落后的傳統測繪技術在適應不同地形和地貌、復雜分布環境等方面,測繪效果相對精準度較低,局限性很大,一定程度上影響規劃設計的總體效果。近年來,隨著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測繪中的應用,提高了測繪精度和完整度,并且能夠更加直觀的顯示測繪效果,更加有利于規劃設計的進行。但是,在實際測繪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精度誤差,這也是影響規劃設計效果的主要基礎因素。

二 測繪技術的分類與應用

土地測繪包括地籍測繪、城市測繪及房產測繪,這也是國土規劃建設的主要內容,測繪數據是反映地表的自然、經濟、社會眾多要素的位置、大小、特征、形態、分布、類別、名稱以及其他的重要信息。目前,常見的測繪技術包括:

1.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是基于不同物體的波普存在一定差異,對目標進行辨識的一種測繪技術,通過電磁輻射獲取的傳輸信息,然后經過系統整理分析,形成可視化的信息系統,可以對較遠距離的目標進行測繪,目標可以是地層、礦產、也可以是地質事件。

2.地理信息系統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于地理測量數據的系統設備逐步發展,形成的對測量數據進行收集、存儲、分析等程序組成的地理信息系統,它能夠客觀的反映出測量中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統的動態數據是規劃設計中的重要參考信息。

3.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是通過導航衛星的測時和測距/全球定位功能,將衛星和通信技術進行有機的結合,利用導航衛星來應用于測繪過程進行測距和測時的等工作的技術。此項技術不受空間地形限制,它在土地測量和規劃中具有極大的效率優勢。

測量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測量精度的提高,土地測量中采取科學的測量技術能夠有效的掌握土地資源和使用狀況,并對其趨勢進行動態分析。因此,通過遙感技術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利用遙感的圖像處理以及識別等技術,對地籍信息進行動態遙感監測,是目前規劃設計中的主要參考測量技術,同時也可以用于對耕地資源或者建筑用地動態監管管理,提高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設計和執法監管工作效率。這其中地籍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數據庫,對于規劃設計中查閱并建立規劃和預測模型、對已有的規劃設計結果進行分析和優化、規劃前期土地適宜性評價、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土地利用規劃信息系統建設、土地利用規劃動態管理等工作,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 提高規劃設計效果的措施分析

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依據土地測量數據,而土地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直觀性直接影響到規劃設計效果,因此,提高測量精度是提高規劃設計效果的主要途徑。土地規劃設計中涉及到的地理平面、地形圖測繪、建筑用地界線拔定、地下管線的測量等。這些規劃設計工作都依據于測繪精度。

1 影響土地測繪精度的因素分析

1)測量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差異,包括對操作儀器的熟練程度、感覺器官的鑒別能力、測繪人員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等,都會影響到測繪過程中數據精度的獲取。

2)由于測繪測量儀器的精度誤差局限性,儀器本身存在精確度偏差。

3)測量技術的選擇,不同的測量技術適應不同的測量標準,因此,在采取不同的測量技術進行測繪時,由于測繪標準的適應性和測繪技術的先進性帶來的精度誤差也是存在的。

4)外界影響的觀測條件,如不斷變化的溫度、陽光、地質、風力等氣候因素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測量人員受天氣影響觀測不準,測量器具受溫度影響產生精度誤差等,造成的測繪過程的測量數據精度誤差。

2 控制測繪精度質量

1)提高測繪質量必須首先要在堅持測繪質量監管的前提下,做好測量監管,這也是提高行業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的需要。做好測繪過程中的關鍵點的測量,按照先整體后局部的測量順序布置高程測點,根據高程變化趨勢如坡頂、邊坎邊等布置測量關鍵點,采取坎上坎下均測、細部測量注明等方式,提高測量精度。

2)配置質量好、性能強、功能先進的國際、國內領先的硬、軟件系統,如:可對數字、文字、地圖、遙感圖像、GPS定位數據等多源地學數據進行有效的采集和一體化管理、綜合空間分析和可視化表示的基礎軟件MaDGIS。

3)對測繪儀器設備的定期維護檢查,滿足施測需要和保證質量的要求。并對測繪使用的軟硬件設備做好維護管理,保證軟硬件設備均能處可運行的良好狀態。

4)測繪過程的質量控制,開展自查和逐級檢查,對圖形、數據、文字資料等進行抽查。

5)構建有效的測繪地理信息共享平臺,提高信息資源的共享水平,最大限度地實現地理信息數據共享,為測繪業務部門和管理部門日常工作提供實時的信息資源。

6)實施測繪質量綜合跟蹤調查,消除質量隱患。

3 規劃設計效果的進一步控制與優化

1)在地形地類不同比例地形圖疊加時,嚴格規范技術標準要求,可根據實際情況,據實調整規劃設計、工程布局設計和工程量計算的精度確定。準確的使用疊加圖,就能提高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土地分類統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明確規劃設計項目區內的主要建筑物布設施工控制網、平面控制點、高程點、拐點坐標。提供各主要建筑物局部施工布置所需要的測繪資料。

2)在精確的測繪工作基礎上,減少測繪精度誤差,科學分析測繪數據信息,對測量數據采集過程與精度進行嚴格判定和權屬劃分,科學決策,合理設計。以動態數據信息的變化趨勢為考量重點,進行現場踏勘,以及規劃設計效果的后期驗證和優化,優化設計效果后的測繪數據信息也將對測繪數據系統進行誤差校正更新,以提高系統的準確性。

3)為更好的完成項目規劃設計,提高工程建設的效率和質量,還要進一步做好測繪與規劃設計之間的業務銜接。包括現場踏勘、疊加圖的驗證、局部測量復核等工作。

五 結語

測繪精度的質量為土地規劃設計工作科學決策提供了基礎信息數據支持,對于提高規劃設計效果、節約投資、規范工程行為,具有積極的作用。土地測繪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測繪精度和效率,基礎信息的現時性和可用性將會大大提高,使信息的檢索與應用更加方便、快捷,極大地推動了國土建設和發展中的規劃設計工作的開展。但是,并不能盲目的過度依賴測繪數據,避免因為測繪技術的差異和測繪精度的差異,而影響規劃設計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偉波,土地測繪技術及質量控制,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5:77

遙感技術的局限性范文第4篇

關鍵 :遙感技術、土地利用調查、應用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in land use survey

Abstract: Land resources are increasingly scarce, and therefore the use of land resourc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has matured in various fields.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n land resource survey, which greatly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the survey. Accordingly,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in land resources, to make further analysis.

Key area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land use survey,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 F30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遙感技術是一項發展較早的技術,在長期的不斷完善過程中趨于精確,能夠對對象做出較為準確的定位和勘測,極大便利了地理調查。遙感技術從廣義上來講,是指在較為遙遠的地方借助專門的特殊探測儀器,將遠處的物體輻射的波長信號進行記錄和接受,再通過專業處理程序進行再加工,從而將遠處物體通過圖像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能夠使得勘測人員通過觀察圖像,了解遠處的情況和環境。遙感技術由遙感平臺、傳感器、應用系統等多個部分共同構成。

一、遙感技術國內發展現狀

遙感技術在我國的應用起步較早,是伴隨航天技術的發展而來的,最近幾年來發展迅速,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我國國家統計局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便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廣泛的土地資源調查統計工作,在這個調查過程中將遙感技術引入進來,通過遙感技術得來的數據實現了對我國整體土地使用情況的首次了解,調查結果的準確性保障了我國后期土地政策制定的適用性。從此我國的土地使用情況開始了用遙感技術進行勘察的方式,并且在長期的發展中趨于完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遙感技術在國內土地利用調查中的應用,在我國土地資源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體說來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服務于各級政府,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準確性,依據遙感情況制定完善的土地資源管理計劃,及時對土地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出反饋,起到對有限國土資源的保護和合理規劃作用;2、及時反映了當前土地利用情況,為后期進行城市建設規劃以及了解土地利用總體情況奠定基礎;3、為整體土地利用發展規劃提供充足的信息。

二、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調查中應用的可行性

遙感技術相比較于其他調查方法,能夠24小時不間斷工作,并且能夠及時有效的獲得土地使用情況資料,遙感技術受地區環境限制較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快的完成任務。遙感技術在信息的記錄上可體現出周期性、動態性以及豐富的動態性,能夠及時記錄土地使用的變更情況。傳統的土地利用調查依賴于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工作周期長,工作的準確性不高,成本極高。土地利用調查是在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強化土地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的利用是適用社會發展的必要措施和基礎工作。

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統計中的應用具有以下特點:1、起點較高,具有全局性,基于遙感技術的土地利用調查一般而言具有全局性特點,而且往往具有很強的宏觀性,起點高的特點使得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調查更有利于統籌全局,把握整體的土地資源利用情況;2、技術要求高,遙感技術看似原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專業要求,在管理上也需要專業人員的科學化管理,從勘測到記錄都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3、實際應用性,遙感技術應用下的土地使用調查,不僅要求提供最終的調查結果和準確性較高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還要求為現實的整體規劃做出調整,最終應用于整體土地政策的規劃,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由上可見,傳統的土地調查方法較不科學,存在著周期長、資金投入多、調查受周圍因素干擾大的問題,極大影響了整個調查的整體運作情況,客觀性和周期性不強最終使得所得數據和記錄的可用性不大,與現實的結合不緊密。而遙感技術則具有了明顯的優勢,周期短、客觀性和準確性強,這位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數據支持。

三、遙感技術應用于土地資源利用調查的方法

遙感技術需要多方面技術的綜合應用,比如勘測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圖像處理技術、網絡信息技術、數字化信息記錄技術等。多方面技術的綜合應用決定了遙感技術在使用過程中的技術性和專業性。遙感技術在土地調查應用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是遙感影像的制作和再加工過程,這個環節最終決定了遙感技術應用于土地調查的好壞。

(一)影像校正

影響校正是指通過遙感技術所得的遙感圖像信息,按照打底的水準面和坐標系對圖像中物體的具置,使得遙感圖像數據依據現實環境幾何坐標進行校正。影像校正分為多個步驟,首先第一步便是位置的計算,位置選取是控制點確定的重要一步,控制點的選擇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了整個影像校正的過程。控制點的選擇要堅持易分辨、特征明顯的原則,保證控制點的選擇能夠準確為后期影像的處理奠定基礎,找準位置。另外在控制點的選擇上還應該注意在圖像的邊緣留有一定數量的控制點,避免在處理過程中因為誤差出現影像外推。

(二)遙感影像的配準

遙感影像的配準是指將多重映像進行重疊,即是將影像中的地理坐標和影像之間的統一,具體操作是在配準過程中選擇多項式模型,以人機交互的方式實現對影像的配準。在配準過程中要盡量減少誤差,并且盡可能實現對配準的現實適用性。遙感影像的配準是實現了控制點與影像之間的配合,是將標準化的空間方式進行整合,最終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影像進行配準。

(三)遙感影像的融合

遙感影像的融合是指將多源數據統一在同一個地理坐標中,采用專業科學的算法和運算方式將多幅影像合并在同一個新的圖像中。影像的融合包括了基本信息、色彩的融合。融合的過程是將傳感器得到的不同類型的信息加以綜合,用單一傳感器減少多重遙感器帶來的不必要麻煩和矛盾,使得最終影像能夠直觀易懂,并且能夠清楚認識。最終融合的圖像是綜合了多元的信息產生的,具有豐富性和準確性,能夠反映更多的信息,減少因為單幅影像造成的信息不清晰,從而提高數據的適用性和利用率。另外從影像的色彩來看,融合之后的影像色彩飽和度更高,對比度強,位置能夠更加精確的表示出來。

(四)遙感影像的識別

遙感影像的識別和判讀是一個較為專業的過程,一般來說分為觀察和計算機自動分類兩種方法,遙感監測得到的最終影像任然需要專業的判讀。人為和計算機的兩種方式應該與實際勘測的地形和物體情況相聯系,就土地利用調查的實際環境和要求來看應該采用人機交互的方式對影像進行識別和判讀,將圖像信息轉化為描述性語言,增強影像的描述性和可視性。

四、遙感技術應用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局限性

遙感技術的使用對專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使得遙感技術的推廣和操作中的準確性面臨困境,技術的制約使得勘測結果失效。遙感影像色彩鮮艷且對比強烈,這位調查提供了較為完善直觀的數據支持,但也存在著難以判斷圖片的物體的具面積和大小,要進行具體測量。在遙感技術使用的過程中還面臨著地界統計的出入,因此在統計的結果中存在一定偏差。另外遙感技術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統計方法,還需要在不斷完善現代化統計手段的同時兼顧傳統,采取多元調查方法結合的方式增強最終數據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遙感技術的發展極大便利了土地利用的調查,使得調查周期縮短,準確度和可靠性大大提高,減少了傳統調查方式下的人力財力投入。雖然在實際操作中遙感技術還存在一些缺陷,相信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調查中的應用會日趨完善。

參考文獻:

[1]常慶瑞等,《遙感技術導論》,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8-19頁

[2]湯國安等,《遙感數字影像處理》,科學出版社,2004年 ,第123-131頁

[3]濮靜娟,《遙感圖像目視解釋原理與方法》,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第23-26頁

遙感技術的局限性范文第5篇

關鍵詞 遙感;應用;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P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8-0209-02

1 遙感的定義與分類

1.1 遙感的定義

遙感,從廣義來說泛指各種非接觸、遠距離探測物體的技術;而本文談論的遙感是指電磁波遙感,即狹義的遙感,其定義是:從遠距離、高空以至外層空間的平臺上,利用可見光、紅外、微波等探測儀器,通過攝影掃描、信息感應、傳輸和處理等技術過程,識別地面物體的性質和運動狀態的現代化技術系統。

1.2 遙感的分類

按照研究對象遙感可分為資源遙感與環境遙感兩大類[1],資源遙感以調查自然資源狀況和監測再生資源的動態變化為主。環境遙感則是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動態變化進行監測并做出評價與預報的統稱。此外,按照應用空間尺度遙感可以把遙感分為全球遙感、區域遙感和城市遙感三種類型。

遙感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它涉及地理學、測繪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規劃管理等許多學科。它的概念和基礎是物理學、測繪學、地質學、地理學;它的技術支撐是航天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伴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空間遙感對地觀測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可以預計,在今后的遙感發展過程中,全方位、全覆蓋、多角度、高分辨及高時效的遙感觀測系統,將會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個領域的調查研究工作中。

2 遙感應用

遙感的應用已從上世紀早期單純的軍事用途擴大到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土地管理、氣象預報、全球變化研究、災害監測、資源調查與動態變化監測、生態調查、旅游、交通等各行各業,成為服務人類現代生活的重要高科技手段之一。

2.1 遙感在土地資源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是土地資源狀況調查評價與動態監測的重要技術手段。隨著遙感技術在空間識別、地物波譜識別和變化時間識別方面能力的提高,土地遙感正在成為遙感科學的重要分支。我國歷來對國土資源十分重視[2],特別是自國土資源部成立以來,非常重視土地資源的動態監測工作,從1999年開始,遙感監測工作作為國土資源大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連續16年,每年開展對全國重點地區的遙感監測。

土地遙感的應用領域包括[1]:監測建設用地變化趨勢、布局及規模;為土地資源管理提供現勢基礎資料;輔助檢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復核土地變更調查;輔助開展土地變更調查;輔助開展土地利用現狀圖更新;基本農田保護區監測;配合土地執法檢查。

2.2 遙感在礦產資源中的應用

不論用什么方法找礦,了解礦床形成過程和成礦原理都是非常重要的,遙感找礦也不例外。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沉積、巖漿及變質三大類巖石也在不停地進行轉化,在地質構造等作用下,可以在不同類型的巖石中,形成由各種不同的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富集而形成的各種礦床,而遙感影像能夠真實

地記錄地球表面三大類巖石的光譜與紋理特征。同時,采用遙感技術圈定各類構造形態、色異常等現象,對于礦產調查、圈定成礦遠景區、成礦預測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遙感技術尋找油[3]是通過提取遙感影像的烴類微滲漏信息來預測油區的烴類微滲漏暈以其特有的波譜特性可以被遙感技術檢測,從而實現油氣預測,這也是遙感技術直接找油的原理。

2.3 遙感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城市是一個時代經濟、社會、科學和文化的匯聚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我國城市化速度還將加快。遙感在城市建設中應用主要為以下三個方面:1)城市景觀結構調查。土地是城市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城市遙感首先就是調查城市土地利用狀況,提供工商業、文化、交通、綠地和水體的分布和面積;2)城市道路規劃與交通環境分析。低空航空攝影[4]對全市車流的瞬時調查,就可以幾乎同時測出各個路段和交叉路口的機動車和自行車的車流密度,編繪出主要道路交叉口的車流量圖,既簡便易行,又準確可靠,在交通管理、道路拓寬和過街橋、立交橋選址等方面,都能夠發揮作用;3)城市環境污染調查。受污染損害的植物[5],葉片葉綠素降低,在彩色紅外像片上紅的成分減少,污染程度通過影像色調的變化被記錄下來,再參考樹木缺株、形態或冠幅變小的程度,就可以繪制出分輕、中、重三級的污染程度。

2.4 遙感在海洋領域的應用

海洋遙感[6]是指以海洋及海岸帶作為監測、研究對象的遙感,包括物理海洋學遙感、生物海洋學、化學海洋學遙感與海水監測、海洋污染監測等。海洋遙感大幅度提升了海洋調查技術水平,與其余調查手段相比,具有很明顯的優勢。如:不受惡劣自然條件的限制、拓展了海洋調查的廣度、能夠實時長效的進行檢測、龐大的信息獲取量以及應用范圍的多樣性。

2.5 遙感在氣象中的應用

氣象衛星的出現,為人類自上而下觀測大氣層和地表、生態的變化提供了一種新型可靠的手段,由此應運而生的衛星氣象[3]成為大氣科學發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氣象遙感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尋找從衛星上探測和獲取大氣中主要氣象要素和大氣現象的理論和方法;二是研究衛星資料的處理技術和使用方法。例如利用紅外通道和可見光通道中對比,可以很好解決大霧區、中高云區及地表的區分問題,區別出哪些是霧,哪些是云,哪些是地表,此外利用遙感還可以對沙塵暴有很好的監控作用。

2.6 遙感在地質災害管理中的應用

傳統的獲取災害損失評估信息方法主要依靠地面調查以及歷史資料,耗費時間過長且因資料更新滯后,不能及時的體現地質災害管理的作用。隨著遙感技術及其他相關高新技術的高速發展,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正處于逐步推廣的階段。衛星遙感技術的宏觀性、全天候和全天時以及周期性,為地質災害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并逐漸成為地球災害監測系統工程中的主要技術。遙感技術已經應用于地質災害管理的整個過程。在地質災害調查、監測、預警、評估的四個階段中,均能夠及時準確的提供調查、評估、預警,為地質災害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

2.7 遙感在考古中的應用

考古工作,是探索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考古研究工作的擴展,考古學家們從了解個別的考古遺址文化上升到對某一地區、某一國家,或者是更大范圍的一個時空去認識人類文明的發展,這就需要考察更大的范圍與空間,僅依靠地面的考古資料就顯得不足,而且也很難使資料收集得完整,利用肉眼去觀察分析考古遺跡現象受時間、地點、氣候、光照等諸多因素影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8]。而高分辨率遙感圖像、航拍像片的分辨率均可達到1m左右,同時可全球、全天候覆蓋,加上特殊信號可以穿透地表,開展更加精確探測的探測工作,這些先進技術在考古研究、文物保護管理上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從考古的角度來看,人類遺產的挖掘是繼承和弘揚古代文明的重要途經。利用遙感技術開展古遺址尋找、普查研究是最為有效的手段。遙感信息古遺址研究不僅可以填補或充實人類文明歷史,而且對研究古代地緣政治,確定歷史時期的軍事和疆域爭議十分重要,且將大大提高田野考古的效率和質量,把我國的考古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3 遙感應用的發展趨勢

隨著遙感技術應用研究的深入發展,遙感數據分辨率不斷提高,數據量持續增長,數據處理的方法和程序也日趨復雜,從而導致GIS系統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GIS的發展也更加偏向于解決數據的存儲、管理和處理,但這樣并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經過不斷的總結,最終發現如果想要解決實際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就必須多技術、多方法、多角度、多渠道對數據進行搜集處理。遙感技術,是一種信息獲取的技術,相對缺乏信息處理、提取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科學家們將遙感技術與GIS、GPS、計算機、仿真、虛擬等多種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共同應用解決復雜的綜合問題。

“3S”技術集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3S技術[10]即指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3種技術集成的總稱。“3S”集成技術的應用,是一個自然的發展趨勢,RS和GPS為GIS進行空間分析提供了更新區域信息和空間定位信息,從RS和GPS提供的大量數據中提取有用信息,并進行綜合集成,使之成為決策的科學依據。GIS、RS和GPS三者技術的集成,形成了一個更加完整、準確及實施的對地觀測、分析及應用系統,從而推動了遙感技術的進步。

4 結論

綜上,遙感應用既是系統科學又是系統工程,既是區域性的又是全球性的,既是邊緣科學又是交叉科學。通過對以上土地監測、地質礦產調查、城市建設、環境與災害監測、海洋、氣象與考古遙感等幾個主要方面遙感技術應用的介紹,可以看出遙感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及科研領域的各個方面,3S技術的集成已經成為必然,我們應該進一步發掘遙感技術應用的潛力,開拓遙感技術應用的新局面,更加有效的保護和科學的利用好我國的資源與環境。

參考文獻

[1]鞠建華,等.資源環境與遙感[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39-141.

[2]鄭丙輝,王橋.環境遙感應用現狀與展望(上)[J].航天技術與國民經濟,2000,9:1-3.

[3]王桂宏,張友焱,冉新權.油氣勘探中遙感方法新進展與趨向[J].地學前緣,2000,7(3):282-289.

[4]王衛安,竺幼定.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圖像及其應用[J].測繪通報,2000(6):20-32.

[5]徐冠華.遙感與資源環境信息系統應用與展望[J].環境遙感,1994,9(4):241-246.

[6]謝文君,陳君.海洋遙感的應用與展望[J].海洋地質第四紀地質,2001,21(3):123-128.

[7]王文杰,張建輝,李雪.遙感在生態與環境監測中的主要應用領域[J].中國環境監測,1999,15(6):48-51.

[8]劉建國,王琳.空間分析技術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J].遙感信息,2006(3):51-53.

[9]施益強,陳崇成,陳玲.遙感技術在環境資源中的應用進展與展望[J].國土資源遙感,2002(4):7-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杂多县| 彭水| 从化市| 遂川县| 太和县| 九龙县| 平遥县| 苏尼特左旗| 长乐市| 漯河市| 灌阳县| 宾阳县| 黎平县| 灵川县| 清远市| 景谷| 闽清县| 长治市| 大同市| 赞皇县| 芷江| 策勒县| 九龙县| 安福县| 鄂尔多斯市| 铁岭县| 华池县| 新田县| 进贤县| 衢州市| 五家渠市| 柞水县| 电白县| 宜兴市| 托克逊县| 汝城县| 木兰县| 且末县| 沐川县| 金溪县|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