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市濕地;生態修復;濕地生態平衡

1濕地生態修復概述

城市濕地是指城市區域之內的海岸與河口、河岸、淺水湖沼、水源保護區、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處理廠等具有水陸過渡性質的生態系統[1],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濕地種類眾多,數量豐富,長期以來,由于對保護濕地資源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以及不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導致我國濕地面積縮小,生物多樣性降低,濕地功能退化。濕地修復是指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干擾前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征,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2]。基于不同的濕地,應根據其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濕地類型、功能要求、經濟基礎等因素,制定相應的濕地生態恢復策略、指標體系和技術途徑。濕地的生態修復設計是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在人工引導下利用大自然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去修復濕地生態環境。雖然針對不同的退化濕地生態系統,其側重點和要求也會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濕地生態修復包括實現濕地基底的穩定性,恢復良好的水文條件,恢復植被和土壤,增加物種組成和生物多樣性,實現生物群落的恢復,提高生態系統自我維持能力,恢復濕地景觀,增加視覺和美學享受等。

2項目背景

安徽合肥十八聯圩濕地位于巢湖北岸,南淝河入巢湖口以東區域,是重要的南淝河入湖口旁側濕地,水資源與水生物資源豐富。根據2018年7月安徽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報告,共分為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3個濕地類和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澤、庫塘、水產養殖場、輸水河和稻田6個濕地型,濕地總面積2048.76公頃。人工濕地廣泛分布,占濕地總面積86.56%;沼澤濕地多分布在圩區西部,占濕地總面積的11.64%;河流濕地僅占濕地總面積1.80%。濕地現狀。由于長期的農業耕作,以及周邊區域的開發建設,對十八聯圩的濕地生態系統產生極大的影響,面臨著濕地逐年退化,濕地生物不斷減少的威脅。(1)濕地水體流動性差,污染和富營養化嚴重。區域內現狀濕地多為以往生產生活遺留的水產養殖場和水塘,水質富營養化嚴重,濕地生境破碎,水系不流通。(2)動植物資源相對單一,生物多樣性低。植物多樣性較低,真正的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相對較少,區內經濟作物為主大面積種植,使其他植物生存空間被壓縮。區域內魚類群落結構相對簡單,魚類生境呈現片段化。不合理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使多種資源受到破壞,鳥類棲息地減少,食物來源受影響。(3)外來生物入侵造成危害。外來入侵植物繁衍擴散迅速,造成本土生態系統危害,小飛蓬等外來物種主要危害陸地生態系統,而喜旱蓮子草等主要危害水生生態系統。

3設計理念與景觀分區

3.1設計理念

修復和重建適合濕地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底條件,包括的濕地地形、土壤條件,良好的水文狀況等,營造多樣化的生境,引入多樣化的生物因子,從而豐富生物多樣性,逐漸修復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3.2景觀分區

根據現狀場地濕地功能特點等,分為強化凈化濕地區、沼澤濕地重建區、生態塘濕地重建區、自然濕地保育區、生態林帶隔離區。(1)強化凈化濕地區。位于北側和東北側,是場地最高區域。通過北部的河道將南淝河的水引入本區域,增強區域內水動力,同時通過濕地凈化,削減入巢湖的污染負荷。整理地形形成底面有坡度的洼地,在基底由土壤和調料(如卵石等)混合組成填料床,在床體表面種植具有水凈化能力強、成活率高的水生植物,包括:千屈菜、蘆葦、水蔥等,水體流過基質和植物根部,達到強化凈處理的目的。(2)沼澤濕地重建區。位于強化凈化濕地區南部下游,利用原有人工濕地,重塑微地形,形成港汊縱橫、水陸交錯的多樣化濕地生境,包括小島、河流、深潭等,形成層次豐富的濕地景觀風貌。(3)生態塘濕地重建區。位于場地中部,局部打破原有魚塘的分割,溝通水體,在塘內種植水生植物,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并為水生昆蟲、魚類和水陸交錯帶的動物提供生長和繁育場所。(4)自然濕地保育區。場地西部及西南部現狀沼澤濕地生態環境較好,進行保留并嚴格加以保護,防止外來干擾,僅開展科研及管理維護工作。(5)生態林帶隔離區。在場地東側邊界區域,建設生態林帶隔離區,營造陸地生物生境,減少周邊區域對濕地的影響。選取鄉土樹種和先鋒造林樹種,合理增加掛果植物,為植食性城市留鳥提供食物。

4濕地生態修復

規劃濕地生態修復包括地形修復、水文修復、濕地生物因子修復。

4.1地形修復

濕地地形主要滿足各種類型濕地生境營造、水文、植物種植、濕地生物棲息地等幾個方面。設計維持原有地形大高程坡度走向,滿足水體自然流動的趨勢,并且營造出多樣化濕地生境。陸地部分為陸地生物創造適宜的生境。

4.2水文修復

包括濕地水文條件的恢復和濕地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從南淝河引水進入濕地,并有組織地流動,增強水動力。很多水生植物及微生物對水中的有機物、化學物質具有吸附和凈化作用,通過收割水生植物體就可以達到從污水中去除氮、磷的目的[4]。常用于去除污染物的挺水植物有蘆葦、菖蒲美人蕉、慈姑等。沉水植物中應用于氮磷污染水體的主要有菹草、金魚藻、狐尾藻等[5]。

4.3植物群落修復

因為濕地有著水陸交界的特征,植物群落配置也是沿著“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陸生植物”的系列漸變[6]。通過豎向設計和水位控制,為多樣化植物創造生長條件。植物選擇鄉土樹種,避免外來物種入侵;水生植物具有良好的去污效果,又能為水鳥提供庇護場所和食物。林地植物選用本地植物及帶果實的適合鳥類食用的植物,比如欒樹、烏桕等。林下的物種多樣性整體呈混交林高于純林的趨勢,有利于群落的穩定存在和發展[7]。合理搭配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增加生境的復雜性和物種多樣性。入侵的有害外來物種可能會摧毀當地的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應選擇生態的方法鏟除,擯棄化學除劑。

4.4動物因子修復

動物因子主要包括濕地魚類、底棲動物和鳥類。水生動物的放養將充分考慮水生動物物種的配置結構,科學合理地設計水生動物的放養模式,使生態系統更加的穩定[8]。濕地修復中根據水生動物的覓食、營巢、繁衍、遷徙等活動規律來創造條件,營造適合各種動物生長的多樣化生境。濕地魚類群落恢復以促進清水生態系統形成以及為鳥類提供食物為目的,調整魚類結構,適當放養小型可供鳥類取食的本地魚類。通過適度投放巢湖地區土著性螺類、貝類等,增加底棲動物的多樣性。鳥類的恢復主要依靠鳥類生境的營造。規劃不同水生區域,供不同的涉禽和游禽棲息。在陸地區域內種植樹木集中成林,營造林地景觀和陸鳥生境。禁止游人進入鳥類棲息地,其他區域也應該控制噪聲等干擾,有利于鳥類的棲息。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群力外灘濕地是哈爾濱松花江沿線重要濕地之一,對調蓄松花江江洪水、涵養水源、候鳥與濕地多樣性保護等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哈爾濱經濟發展,濕地保護、恢復已刻不容緩。文中在對群力外灘濕地主要生態功能、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該濕地生態保護的對策。

1 引言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具有抵御洪水、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水體、維持生物的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在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最高。

群力外灘是哈爾濱市區唯一的自然狀態濕地,經過城市不斷的向外擴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為因素干擾,部分已被開墾為農田,濕地機能遭到嚴重破壞。為了促進城市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對該濕地的保護、恢復工作已刻不容緩。

2 國際經驗比較與借鑒

2.1 德國莫海姆市濕地保護

他們以“讓河流做自己的事”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來達到防洪、環境改善、生態修復等多重長效作用。通過重建緩沖帶、增設與河道垂直的開口、鼓勵小規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沒范圍等手段,不僅可以培育河濱生境,逐步實現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減低洪水累計風險,減少洪水危害。該項目由堤防后退1.3km獲得2.02km2圩田,作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內開辟了3.5 hm2林地,提升了滯洪空間的景觀和休憩價值。

2.2 安姆斯湖濕地恢復計劃

美國圣保羅市的PHALEN購物中心,始建于一個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區上。后來,這個購物中心被廢棄,圣保羅市政府決定恢復原來的安姆斯湖,重建為濕地公園。規劃徹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開辟蓄水盆地和小運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質豐富的淤泥層,以構造接近自然狀態下的土壤結構。接下來,引入活水,在水體內外栽種多種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構筑完整的濕地生態景觀。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結論:世界上城市濕地規劃設計也逐漸從純粹的水景規劃設計過渡到對濕地系統的設計或改造,重視濕地保護和恢復,尤其重視濕地的生態系統設計。在進行濕地的規劃設計時,兼顧美學與生態,把生態學引入到傳統規劃中,并與其有機結合,經過科學的設計,達到重建生態系統,防災并兼顧生態良性循環和為城市生活服務的目的。

3 群力外灘生境分析

群力外灘灘地地勢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間,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斷面處,高出20年一遇水面線(116.52m)1.05m。該灘地以耕地為主,大部分漁塘也被改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4.31%;自然狀態下的土地占總面積的25.69%。土地多為當地村民開墾種植,農田基本成片。 對其所在區域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狀況進行分析,包括溫度、水分狀況、光照、風等因素,認為該地區現狀氣候和土壤條件較為優越,適宜動植物的生長,為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異質性提供了基本保證。

經過分析,可知:由于濕地基本條件缺乏,現狀原生濕地植物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現狀較大面積的田地上主要是農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為主。一些撂荒地已經開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為田間雜草(占植被總面積的50%以上);在比較低濕的地方分布有沼澤植被,面積占5%左右。群力外灘的夏季常見鳥類中,除大量的鷺類及常見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鳥類遇見率均較低。

論文關鍵詞:濕地;生態;景觀;生境

論文摘要:群力外灘濕地是哈爾濱松花江沿線重要濕地之一,對調蓄松花江江洪水、涵養水源、候鳥與濕地多樣性保護等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哈爾濱經濟發展,濕地保護、恢復已刻不容緩。文中在對群力外灘濕地主要生態功能、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該濕地生態保護的對策。

1 引言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具有抵御洪水、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水體、維持生物的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在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最高。

群力外灘是哈爾濱市區唯一的自然狀態濕地,經過城市不斷的向外擴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為因素干擾,部分已被開墾為農田,濕地機能遭到嚴重破壞。為了促進城市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對該濕地的保護、恢復工作已刻不容緩。

2 國際經驗比較與借鑒

2.1 德國莫海姆市濕地保護

他們以“讓河流做自己的事”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來達到防洪、環境改善、生態修復等多重長效作用。通過重建緩沖帶、增設與河道垂直的開口、鼓勵小規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沒范圍等手段,不僅可以培育河濱生境,逐步實現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減低洪水累計風險,減少洪水危害。該項目由堤防后退1.3km獲得2.02km2圩田,作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內開辟了3.5 hm2林地,提升了滯洪空間的景觀和休憩價值。

2.2 安姆斯湖濕地恢復計劃

美國圣保羅市的PHALEN購物中心,始建于一個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區上。后來,這個購物中心被廢棄,圣保羅市政府決定恢復原來的安姆斯湖,重建為濕地公園。規劃徹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開辟蓄水盆地和小運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質豐富的淤泥層,以構造接近自然狀態下的土壤結構。接下來,引入活水,在水體內外栽種多種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構筑完整的濕地生態景觀。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結論:世界上城市濕地規劃設計也逐漸從純粹的水景規劃設計過渡到對濕地系統的設計或改造,重視濕地保護和恢復,尤其重視濕地的生態系統設計。在進行濕地的規劃設計時,兼顧美學與生態,把生態學引入到傳統規劃中,并與其有機結合,經過科學的設計,達到重建生態系統,防災并兼顧生態良性循環和為城市生活服務的目的。

3 群力外灘生境分析

群力外灘灘地地勢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間,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斷面處,高出20年一遇水面線(116.52m)1.05m。該灘地以耕地為主,大部分漁塘也被改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4.31%;自然狀態下的土地占總面積的25.69%。土地多為當地村民開墾種植,農田基本成片。 對其所在區域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狀況進行分析,包括溫度、水分狀況、光照、風等因素,認為該地區現狀氣候和土壤條件較為優越,適宜動植物的生長,為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異質性提供了基本保證。

經過分析,可知:由于濕地基本條件缺乏,現狀原生濕地植物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現狀較大面積的田地上主要是農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為主。一些撂荒地已經開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為田間雜草(占植被總面積的50%以上);在比較低濕的地方分布有沼澤植被,面積占5%左右。群力外灘的夏季常見鳥類中,除大量的鷺類及常見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鳥類遇見率均較低。

4 群力外灘濕地生態保護

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凈化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處理塵埃、污染和廢水。考慮減少風沙侵蝕、水土流失和噪音、并減少能量的消耗。規劃中需要在遵循生態規律的基礎上對植被進行合理的恢復。該濕地保護和利用基于以下幾方面原則:①生物多樣性與主導性原則;②群落配置層次性原則;③生態系統穩定性原則;④經濟合理性原則;④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其生態修復的主要方法包括:重建、改良、改進、修補、更新和再植。

4.1 基質和土壤恢復

調查研究表明,群力外灘地區土壤類型以草甸土為主,由于水土流失嚴重,該地區的土壤基質需要恢復,運用生態學的改良、改進、更新的手法對該地區的土壤基質進行恢復,根據現狀調研分析,選擇若干區域土壤條件好的,進行改良,無法恢復的板結土壤通過更新的手法進行恢復,主要是從其他地方搬運一些濕地土壤來恢復該地區土壤基質。

4.2 水體環境的培育

規劃中重視水體、綠化的有機結合,引入活水,將部分水體加以串聯,形成整體水循環,增加土壤的含水性能,保證生態的連續性,該地區生態系統融入區域生態系統之中,為水生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河道之間、綠脈相連,形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形成良好的景觀環境品質。

4.3 生物的修復和培育

野生動物微生物培育:濕地的植被必須體現生物多樣性,不僅需要滿足水生動物和其他野生動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需求,而且必須在美學上具有吸引力。在保護現狀生物和環境基礎的同時,為了引進動物,在原來棄耕水田的基礎上,規劃了貧營養型和富營養型水池數個。在新建的水池中,為了動物的生息,使用了松木樁,留有彎岔、小島等。除利用現有水渠外,還新建和擴建了一些水渠。棧橋和平臺都選用了耐腐材料,為防止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一律不使用防腐劑。混凝土構筑物可能對周圍的土壤、水、生物產生影響,一般都用木結構。

濕地植被培育:主要是濕地植物種類的植入和人為輔助的自然修復;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和異質性(或稱多樣性)。適當構建一些地表較高、水位較低的生境,在這些新的生境中種植喬木、灌木等中生植物,以提高生物多樣性;保持植被的連通性;建立樹木廊道;草本植物物種源的本地優先原則:培育大面積的蘆竹群落、低濕的香蒲、苔草等,并采用能自我維持的鄉土植物,如野生結縷草、狗牙根等;適當地運用樹木的快速構建原則;豐富僅存的山林季相景觀,增加植物景觀層次;根據生態規律配置濕生群落,盡量演替到穩定階段群落的種類;盡量減少園林植物種類的應用,保持濕地的自然特性;大大增加樹木的比例。因為樹木是許多生物(特別是鳥類)的棲息地和隱蔽所。

濕地植被物種選擇:要滿足濕地以上提出的對植被功能的需求,植物物種選擇和配置必須根據濕地建設的進程,即不同階段,而有所側重的變化。第一,種植的多樣性可以抵消種植的失敗。第二,多樣化的植物群落可以更適應條件的變化和隨機事件的發生(例如暴風、水淹等)。第三,植物群落的式樣化可以支持野生物物種的多樣化。根據濕地建設的進程,即不同階段和不同功能需求,提出不同的階段性的植物名錄。例如,目前只是濕地修復階段,即復綠階段,除了本地現有的物種,基本都是草本植物,增加適合在本地生長的木本植物種類。隨著時間推移,引鳥功能的增加,增加水生/野生動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適生植物種類。隨著時間推移,生態旅游的開展,增加景觀植物物種。為此把各類適合群力外灘生長的工程物種分為四類,即:本土植物、復綠適生植物、對水生與野生動物具有價值的適生植物以及景觀植物。

5 結束語

由于濕地系統在生態上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故生態思想成為其規劃的一條主線,始終貫穿其全過程,生態學的方法成為城市濕地保護不可忽視的手段,縱觀城市濕地保護與開發,都是根據恢復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和重建,概括起來,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思想內容:崇尚生態、自然,讓城市濕地恢復到自然狀態;將自然生態系統作為濕地復合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強調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相協調。規劃師進行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生態方面的內容,做到美學與生態兼顧,使自然與人類生活環境有良好的結合點,使人與自然達到和諧。

參考文獻

[1]汪永華.基于生態恢復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念探討.

[2]王祥榮.生態與環境-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新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3]馬世駿,王如松 .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學報,1984.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濱水生態 濕地景觀設計 可持續發展

1、前言

濕地主要是指水陸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并且濕地一直被稱為“地球之腎”。然而城市濱水濕地被稱為“城市之腎”。通過對濱水濕地的景觀營造進行研究,從而使得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

2、濱水生態濕地的相關定義

濱水區是指水域和陸地之間的交界的地帶,并且也是人工景觀和自然地景之間融合的區域,因此在城市中,濱水區是最具生態價值的組成部分。

根據《濕地公約》中的定義可以看出,濕地主要是指天然、人工、長久或者暫時的沼澤地或者水域地帶,并且在濕地中主要伴隨著靜止或流水,還包括了低潮時的水深低于6米的水域。在世界各地都分布著濕地,并且濕地也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從而成為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濱水濕地是一種自然濕地,它具有屬于自身的特點以及屬性。

3、濱水生態濕地的設計思想、原則以及途徑

3.1設計思想以及原則

濱水生態濕地設計思想主要是指自然式設計、鄉土化設計、保護性設計以及恢復性設計。濱水生態濕地設計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態性原則。在營造濱水濕地景觀的時候,要尊重自然,并且要按照每一個地區不同的情況來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策略,與此同時要注重保護設計區域內原有的生態環境,這樣做不僅能夠維持區域的原始屬性,而且能夠使得原有的動植物生態鏈不會遭到破壞。第二,功能性原則。在設計濕地景觀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滿足人類的相關需求,還要考慮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以及人文環境對人們的不同需求。第三,文化性原則。在營造濕地景觀的時候,要注重保留、發掘以及對當地的歷史文脈進行恢復。

3.2設計途徑

3.2.1設計硬質景觀

在進行鋪裝工作的時候,要采用滲水資料,比如:植草磚、透水磚等,這樣做不僅能夠使得鋪裝的透水性能增強,而且能夠為周圍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然而,生態駁岸處理的類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自然原型駁岸,在這個處理過程中,保護岸堤的時候通過采用植物材料,從而能夠保護岸堤的自然屬性。第二,自然型駁岸,在種植植物的過程中,要采用天然石材或者木材護底等,從而使得岸堤的抗洪性能得到增強。第三,人工自然型駁岸,在進行自然護堤過程中,要通過采用鋼筋混凝土等相關的材料,從而使得護堤的抗洪能力得到提高。

3.2.2植物景觀設計

在選擇植物的時候,要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并且要充分結合當地氣候、土壤以及人文景觀條件,從而使得耐污凈化能力增強,并且促使濕地有充足的植物覆蓋。在選用水生植物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從而不僅能夠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而且能夠起到豐富岸線的作用。與此同時在營造濱水濕地植物景觀的時候,要不斷增加鳥嗜植物的種類以及數量,從而能夠吸引更多的鳥類,從而使得濕地的生機得到增加。通過鳥嗜植物不僅可以為鳥類提供棲息以及筑巢的場所,而且能夠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3.2.3人文景觀設計

濱水濕地的人文景觀就是指與濕地景觀有關的文化景觀,并且人文景觀要素的根本就是指濕地的歷史文脈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在設計濱水濕地型景觀的時候,不僅要注重歷史、民族以及地方的文化,而且設計人員要用心靈感悟,不斷挖掘本土文化的內涵,從而能夠對濱水濕地的歷史連續感以及鄉土氣息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最終促使濕地不僅具有歸屬感,而且也要具有文化意境。

3.2.4水環境的設計

在設計濕地景觀中,水是靈魂,與此同時要注重水景觀的設計,并且要注重水環境的設計以及修復。在設計水岸的時候,要通過使用天然材料以及軟鋪裝的構造做法來進行,并且要讓雨水滲入到地下,從而能夠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環系統,起到保護地下水資源的作用。除此之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河流的微地貌以及水動力的相關作用,從而能夠將生態修復技術以及園林造景技術充分的結合起來,達到修復水環境的作用。

在水環境修復過程中,濱水濕地要選用污水凈化物理系統以及人工濕地系統的方式,從而使得濱水河流的生態修復得以實現。人工濕地系統的凈水過程主要是一個自然生態過程,從而能夠為造園藝術提供良好的條件。

4、濱水濕地的生態保護

4.1對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

在濕地生態系統中,野生植物以及動物資源比較繁多,因此在規劃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動植物的特點。與此同時要保護以及恢復環境,為動植物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空間,從而能夠使得城市濕地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要對各類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嚴格控制,從而使得濕地水體、生物以及礦物之間的平衡性以及穩定性得以保持,以防資源的枯竭。在規劃設計濕地景觀的時候,要堅持保護性開發的原則,不斷促使濕地的可持續發展。

4.2促使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得以保護

濕地生態系統是由一系列的要素組合而成,從而形成了濕地生態系統中各種復雜的生態過程中,比如:水體凈化過程以及各要素之間的流動過程等。通過這些過程可以促使濕地系統的穩定性得以維持,因此要注重濕地與其周邊自然環境的連續性,從而為各種野生植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

4.3促使濕地環境的零污染性得到保護

在規劃以及建設濕地的過程中,要嚴禁排放污染物,從而能夠保護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在處理過程中,要使用清潔能源,比如:太陽能,保護濕地環境的零污染性。

5、結束語

在規劃設計濕地景觀的時候,要順應自然規律,從而使得自然資源得到保護。與此同時要考慮到環境效益,并且充分發揮濕地在美化城市環境中的作用。在規劃濕地的時候,不僅要充分發揮其功能,而且要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的作用,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梁會民.城市公園的生態重塑——以玄武湖公園為例[J].林業科技開發.2011(06):67-69.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范文第4篇

黃河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橫貫東部、中部和西部9個省區,流域面積達80萬平方公里,分布著森林、濕地、荒漠等多種生態系統,以僅占全國2%的河川徑流量,支撐著全國12%的人口和15%的耕地。黃河流域濕地面積為392.92萬公頃,濕地率為4.88%,受保護濕地面積為232.57萬公頃,保護率為59.19%,黃河流域濕地對維護區域乃至國家生態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多方聯動 保護濕地

多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始終把濕地保護作為生態建設的中心任務之一,先后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濕、流域綜合整治等一系列生態工程,2008年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成立了自治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為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律和機構保障。吳忠市依托“黃河穿城”而過的獨特資源優勢,提出了“生態立市”的目標,率先在全國范圍啟動退耕還濕工作,恢復濕地面積8533公頃,將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內農戶開墾的灘地交還青銅峽市統一管理,為在黃河流域開展退耕還濕工作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出臺的《寧夏吳忠黃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初步實現了國家濕地公園的規范化管理。黃河流域各級政府積極探索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新模式,銀川國家濕地公園建成水生植物觀光園,農家漁村等新型濕地經濟,對合理利用黃河流域濕地資源進行了有益嘗試。

國家林業局高度重視黃河流域濕地保護工作。在2003年國務院批復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年)》中,專門設立青藏高原濕地區和黃河中下游濕地區,提出了流域濕地保護和恢復的工作方向,要求加強該區域濕地水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按照規劃的總體部署,國家林業局在黃河流域組織實施了一批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改善了黃河流域濕地生態狀況。此外,國家林業局還啟動了濕地保護補助、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退耕還濕試點、濕地保護獎勵等四項工作,黃河流域重要濕地保護管理機構能力建設、生態恢復等多項工作全面展開。通過劃建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小區等方式,搶救性地保護了黃河流域內一批重要濕地。同時,國家林業局運用濕地生態系統評價體系首次對黃河流域的全部國際重要濕地進行了系統評價。年初國新辦了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全面掌握了黃河流域濕地資源狀況,為制定黃河流域濕地保護政策、編制流域濕地保護規劃等提供了基礎數據。

三大問題 亟待解決

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黃河流域濕地也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水資源不足、污染現象嚴重。由于黃河流域年均降水量較少,且季節分配不均。區域內人口眾多,農業生產活動過度開采地下水,造成區域內水資源嚴重不足。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濕地,給濕地水體造成嚴重污染。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使黃河流域水質惡化。2012年,黃河流域Ⅰ類至Ⅲ類水河長比例為55%,劣Ⅴ類水河長比例約為25%。2013年,黃河主要支流水質處于中度污染。

二是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現象依然存在。在濕地內造田、盜獵、亂捕、采砂、開挖魚塘等大規模開發活動,造成了濕地資源嚴重破壞。黃河流域土質疏松,植被相對稀少,生態系統極其脆弱,人類在濕地進行的開發活動極易造成生態系統的永久性破壞,許多河段由于濕地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極其嚴重,阻塞河道泄洪。一些地方為了短期經濟利益,大規模種植經濟林,過度發展旅游,導致濕地面積減少,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

三是濕地保護體系不完善,管理能力相對滯后。黃河流域9省區內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濕地公園雖然近幾年來發展較快,但是由于歷史“欠賬”較多,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黃河流域濕地保護體系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護意識方面的原因,黃河流域范圍內用于濕地保護的資金投入顯著落后于東部地區,造成了濕地保護管理機構能力薄弱,直接削弱了保護管理成效。同時,由于缺乏綜合管理體制,有關部門有時僅從自身職責和利益出發開展資源利用和管理行為,忽視了濕地的生態系統完整性。

三方面著手 加強濕地保護

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就濕地保護作出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要擴大濕地面積,實施濕地修復工程,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些都為我們在新形勢下推進黃河流域濕地保護指明了方向。筆者建議,加強黃河流域濕地保護應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法規和制度建設。流域范圍內還有山西、河南尚未出臺省級濕地保護條例,兩省林業部門要主動協調人大、政府做好條例出臺的準備工作。已經出臺條例的7個省區,要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的執法力度,嚴格制止破壞濕地資源行為,公布轄區內重要濕地名錄。各省區應根據黃河流域濕地特點,選擇性制定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如:自然濕地保護制度、退化濕地恢復制度、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和濕地生態系統評價制度等。要劃定濕地生態紅線并根據“二調”結果落實到具體地塊,采取多種措施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學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以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水利工程與生態水利工程的區別

水利工程可以理解為人類通過工程措施或行為實現水資源的再分配和利用。水利工程最初的作用是防洪、提供穩定的水源、緩解或防止農作物旱澇漬災害、提供清潔能源(修建水電站)和水利旅游景點等,這主要體現了水利工程的資源性、經濟性與社會性。而生態水利工程則更強調水利工程的主要服務目標是生態。有學者認為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被嚴重干擾的河流進行生態修復。筆者認為生態水利工程是現代水利的標志,至少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科學內涵:①生態水利工程的開發應有明確的生態服務目標與功能。在設計階段,應當將生態系統健康過程的維持置于重要位置,并作為設計的制約因子,使水利工程能滿足適宜的生態水文過程要求。②生態水利工程應強調工程選址、布局、施工過程的環境友好性與經濟性。防止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產生巨大的環境成本和經濟成本,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二、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2.1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河流修復工程的穩定性。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分析,應遵循投入最小而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的原則。

2.2保持和恢復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有關生物群落研究的大量資料表明,生物群落多樣性與非生物環境空間異質性存在正相關關系。非生物環境的空間異質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的關系反映了非生命系統與生命系統之間的依存和耦合關系。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的某種程度的退化。

2.3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某些與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尋找到相應的能源與合適的環境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個具有足夠數量并能進行繁衍的種群。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實現設計。成功的生態工程經驗表明,人工與自然力的貢獻各占1/2。在利用自設計理論時,需要注意充分利用鄉土物種。引進外來物種時要持慎重態度,防止生物入侵。

2.4流域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應該在流域尺度和長期的時間尺度上進行,而不是在河段或局部區域的空間尺度和短期的時間尺度上進行。所謂“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系統,其子系統包括生物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和工程設施系統。

2.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在時間與空間上常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自然系統的演替外,人類系統的變化及干擾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呈一種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是按照“設計一執行(包括管理)一監測一評估一調整”流程以反復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這個流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監測工作包括生物監測和水文觀測,需要在項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監測系統,進行長期觀測。同時還需要建立一套河流健康的評估體系,用以評估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狀況及發展趨勢

三、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應遵循的理論與技術路線

3.1應以生態水文學與工程水文學作為工程設計的基礎,進行水文過程的分析與計算。

因為生態水利工程的服務對象比較廣,往往同時涉及濕地、林業、草原、農業、畜牧業和江河湖泊等生態用水和工業、城鎮、消防、居民等經濟生活用水,所以只有弄清生態目標對水資源的時空要求規律,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才能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如由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進行規劃設計的“兩江一湖”(黑龍江、烏蘇里江和興凱湖)干流沿岸灌區工程,其中提水灌區的開發與設計就是從生態水文學與工程水文學相結合的角度,充分考慮了在非灌溉期或灌溉空隙時間為濕地補水和利用灌區尾水給退化濕地進行補水的可行性,并對工程措施的技術經濟可行性進行了充分論證,屬于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一個實踐。

3.2識別工程可能影響的關鍵生態敏感目標。

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應當能準確識別受工程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生態目標,并在工程規劃階段予以充分考慮。但當前許多水利工程的設計很少或沒有考慮流域生態敏感點。如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的水資源主要來自降水、上游來水(如別拉洪河和濃江)以及烏蘇里江和黑龍江洪水期倒灌補充,所以上游來水的減少,會影響保護區濕地的水文過程。水文測驗資料分析結果顯示:由于別拉洪河上游開挖了許多人工排水渠道(如新開挖的別拉洪大排干),使上游來水直接排人撓力河和烏蘇里江,沒有經下游保護區進入烏蘇里江。致使別拉洪流域流經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徑流總量比1978年以前減少了約70%;撓力河流域在上游修建的龍頭橋水庫在非汛期(1~5月,l0~l2月)不向下泄流,根據多年水文數據分析,非汛期8個月的平均流量為4.22m3/s,經初步計算,與水庫修建前相比,每年約減少下泄水量8700萬m3,嚴重影響了下游的撓力河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河子市| 本溪| 南通市| 丹凤县| 莱芜市| 视频| 金沙县| 龙南县| 正定县| 玉溪市| 清水河县| 紫金县| 清水县| 绩溪县| 镇安县| 太仆寺旗| 新乡市| 电白县| 巴塘县| 永年县| 蒲江县| 嘉义县| 高邮市| 庆云县| 上思县| 墨竹工卡县| 柳州市| 剑阁县| 金乡县| 南川市| 凤山县| 兰考县| 洮南市| 白城市| 拜城县| 萨迦县| 洮南市| 巴马| 汽车| 比如县| 花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