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發育生物學概述

發育生物學概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發育生物學概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發育生物學概述

發育生物學概述范文第1篇

【摘要】隨著我國微生物檢驗的技術水平和實驗室管理水平快速發展,作為邊遠貧困地區來說,這項工作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諸如:微生物標本的采集不夠規范;微生物標本的保存、運送不夠規范;細菌檢驗的質控工作還需加強;細菌檢驗的報告方式不夠規范;細菌檢驗過程仍然歷時較長,報告發出較晚,常不能滿足臨床需要;實驗室與臨床溝通不夠等。為了提高《微生物檢驗技術》教學質量,培養出適應臨床需要、社會發展的檢驗人才。本文?探討《微生物檢驗技術》教學方法改革,通過分析檢驗專業特點,在教學中理論聯系實踐,加強與臨床、就業需求聯系,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微生物檢驗技術 專業課教師 就業 實踐操作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社會衛生事業進步,社會對醫療衛生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醫學檢驗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一個優秀的醫學檢驗人才必須具備扎實的微生物學理論和實驗基礎,這是我們《微生物檢驗技術》教師的壓力,也是挑戰。如何系統、周密地處理好《微生物檢驗技術》教學的各環節,為檢驗專業的學生奠定牢固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們對《微生物檢驗技術》理論和實驗教學方法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收到了初步成效。

一 理論教學的改革

《微生物檢驗技術》理論內容較為程式化,同時存在抽象、難以互相關聯的問題,如有些病原體可以說同學們聞所未聞。很多同學以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日后很難把知識用于實踐。針對這些問題,提高教學過程的生動性、互動性、趣味性,吸引、提升同學對專業課的學習熱情,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認真備課,廣泛吸取社會素材:認真備課,是每個老師必須要做到的,但是,專業課教師備課不能只備書本,要與外界大環境連貫起來。為了把課備好,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是吸取社會素材的倉庫,把新聞實踐、前沿科技和我們的理論內容結合起來才是“認真”的備課。例如講解到流感病毒的時候,我引用了H1N1甲流;講解炭疽桿菌的時候,引用美國“炭疽信件攻擊”事件......社會素材的引用,減低了同學對各類病原生物的陌生感,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有很大改觀。

(二)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學方法,近幾年隨著計算機在高校的普及而蓬勃發展。多媒體教學方法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點,它可以把圖片、影音等資料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大家。多媒體的使用,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客觀性、形象性、趣味性,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但在多媒體使用中也存在個別問題,最多見的是過多的文字描述讓同學們應接不暇,筆記記錄跟不上,其次還有過多的使用非必要相關影音文件,分散課堂注意力的問題,都是我們日后要改進的問題。

(三)就業結合教學,給予壓力與動力:對于現代的學生,就業是一道人生的門檻,大家都非常重視。在課堂和課間,經常和同學們交流溝通,讓教師聽聽同學的想法,讓同學聽聽檢驗專業的最新信息,了解工作中微生物學檢驗的重要性,了解就業的壓力從而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

二 實驗課教學的改革

(一)理論課與實驗課穿行:微生物檢驗技術實驗課對于培養和訓練學生科研作風、實際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十分重要。我們適當得增加了實驗課比重,使實驗課與理論課比例為1:1,同時穿行,讓理論能及時充分得到實踐驗證。

(二)強調基本功,規范操作:實驗課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整個實驗過程,包括試劑配制、儀器使用、實驗操作、實驗結果分析和實驗報告書寫等。為此實驗課上,教師需要認真示教,同時嚴格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加動手訓練。實驗操作從最基本、最細節抓起,務求達到規范操作,如接種技術、培養基制作、高壓鍋等儀器使用。此外,還要求學生在實驗中有條不紊,養成器材、試劑用完后及時歸位、整理衛生、洗手等良好的實驗室工作習慣。

(三)培養、鍛煉獨立進行實驗的能力:后期的實驗中,在同學已具備扎實的基礎后,嘗試給以更大的自主性,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閱資料來選擇實驗項目、準備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操作,系統地、獨立地進行細菌的鑒定,從根本上培養自主學習、科研的能力。

(四)加強實驗考核和崗前培訓:為了迎接實習,在學期末我們進行嚴格的實驗考核和崗前培訓。通過考核培訓,調動了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進一步檢查實驗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為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實驗質量及時提供反饋信息。

三 努力提高檢驗人員的素質

影響檢驗結果有諸多因素,尤其與檢驗人員的素質更為重要。首先要提高檢驗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崇高的職業道德素質是保證檢驗質量的前提。首先要端正態度,以病人利益高于一切為最高信條。堅持弘揚不怕臟、不怕累的工作作風。真正形成“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醫學服務的對象是人,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群體。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將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危。崇高的職業道德可以鼓舞檢驗工作者在實踐中勇于進取,精益求精,刻苦鉆研新知識,不斷開展新技術。在實際工作中掃除錯誤的思想障礙,推動檢驗技術不斷向前發展。其次要提高檢驗人員的技術,熟練精益的技術是保證檢驗質量的關鍵。檢驗人員必須在實際工作中用實際標本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反復操作,盡力避免技術誤差。不斷總結積累經驗;不斷學習使用國內外新技術;不斷地改進各種檢驗方法;不斷應用精密度高的檢測儀器,加強檢驗質量功能。

微生物檢驗技術的教學宗旨要求我們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理論的講授,更要重視對操作技巧的訓練,使之在有限的學習期間內掌握完整、系統的微生物學檢驗技術,并將其用于以后的檢驗工作中,使他們真正成為能夠適應21世紀醫學發展需要的新型檢驗人才。目前我國的醫學微生物學檢驗事業遠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研究和解決,需要我們醫學微生物學科和臨床醫學的同仁們通力合作共同奮斗。

參考文獻

[1] 權志博,周雪寧,王麗.臨床微生物檢驗學實驗教學方法改革初探,實用醫技雜志,2007;6(10)

發育生物學概述范文第2篇

一、教學目的要求

(一)要求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關于細胞、生物的新陳代謝、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和變異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這些知識在農業、醫藥、工業、國防上的應用。

(二)通過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學生掌握使用高倍顯微鏡,做簡單的生理實驗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養學生自學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觀察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殖發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釋一些生物現象的初步能力。 

二、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從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和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出發,認真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選取生物的結構和生理的知識。結構知識是理解生理知識的基礎。生理知識是闡明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的基礎知識。因此,必須重視選取形態結構和生理的知識。

(二)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必須做到理論密切聯系實際。

1.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要密切聯系工農業生產實際。生物學是農業、畜牧業和醫學等方面實踐的理論基礎,通過學習生物學知識,要使學生知道生物與生產的關系十分密切,應該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聯系各地的自然實際。由于我國幅員廣大,各地的生物種類有很大差別。因此,所選取的植物和動物,既要重視其典型性,又必須盡可能是各地比較常見的,以便學生可以直接觀察到這些動植物和了解這些動植物的生活規律。

3.選取的生物學基礎知識,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使學生加深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更加深刻地認識學習生物學的意義。

(三)適當選取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生物學基礎知識。

現代生物科學發展很快,生物課必須重視用現代生物科學的觀點來闡述教學內容,并且適當地增加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知識內容,使學生對生物科學發展的現狀有個初步的認識,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現代生物科學知識和參加工農業生產打下必要的基礎。

三、班級現狀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高二(2)、(3)、(4)三個班級,三個班級人數分別為:46、45、46人,雖然通過班主任,我對個班的現狀有了一點了解,但由于生物是從高二開始的起始課程,所以具體情況還不能下定論。

四、教學進度安排

高中階段學習的生物學知識,是在初中生物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生物的基本特征,側重于生命活動的共同規律的內容。主要包括細胞、新陳代謝及其調節、生殖和發育、遺傳和變異的知識。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所學的生物學基礎知識,既有所分工、又互相銜接,高中生物學是初中生物學知識的綜合、概括和提高。

高中二年級開設的生物必修課(第一學期),每周2課時,共計34課時。講述細胞、生物的新陳代謝、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和變異等生物學基礎知識。

五、教學內容及其課時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課教學進度

單元

 知 識

 學生實驗

 課時

 

要 點

 教學要求

 項 目

 

 

緒論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科學的新進展

高中生物課學習的要求和方法

 B

A

A

 

 2

 

生命的物質基礎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B

C

 實驗: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

 2+1+1

 

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細胞主要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

細胞周期

細胞分裂

 B

C

A

 實驗:

1.顫藻和水綿細胞的比較觀察

2.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2+1+2+1

 

 

生物的新陳代謝

 光合作用的發現,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義

根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的礦質營養

動物的營養

呼吸作用

 

A

B

B

B

B

 實驗:

1.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2.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2+5

 

應激性和生命活動的調節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高等動物的激素調節

高等動物的神經調節

 A

A

B

 

 1+1+2

 

生殖和發育

 減數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A

 

  2

 

     

具體教學內容如下:

緒 論

生物的基本特征(細胞結構,新陳代謝,生長現象,應激性,生殖和發育,遺傳和變異,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的概述。

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和發展方向。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意義。

說明: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和發展方向,只要求學生作一般了解。

一、細胞

細胞的發現。細胞學說。原生質的概念。

細胞的化學成分:水,無機鹽,糖類, 脂類,蛋白質,核酸;上述物質特別是蛋白質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構成細胞的化學元素。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細胞膜,細胞質(其中含有線粒體、質體、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中心體等細胞器),細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質)。細胞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的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細胞周期;細胞的分裂期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個分裂期的細胞核結構變化的特點。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

〔實驗〕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初步學會使用高倍顯微鏡。

說明:在《細胞》中,以下內容只要求學生作一般了解。

1.細胞的發現,細胞學說,原生質的概念。

2.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中心體等細胞器。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3.無絲分裂。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有有絲分裂。

二、生物的新陳代謝

新陳代謝的概念。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概念。

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水分代謝——細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脹作用吸水;細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滲透吸水。滲透吸水的原理。滲透作用的概念。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礦質代謝——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交換吸附。植物對離子的選擇吸收。礦質元素的利用。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高等植物葉綠體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反應,暗反應)。ATP(三磷酸腺苷)的簡式,ATP與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轉變。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本質區別。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呼吸作用的過程(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有氧呼吸的過程與無氧呼吸的過程的異同。

動物的新陳代謝:體內細胞的物質交換——單細胞動物與外界環境直接進行物質交換;多細胞動物(如哺乳動物)的體內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間接進行物質交換。

物質代謝——食物的消化(單細胞動物、低等的多細胞動物、高等的多細胞動物消化食物的特點。哺乳動物的消化過程概述)。營養物質的吸收(小腸在形態結構上適于吸收的特點,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物質代謝的過程(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的過程概述)。

能量代謝——氣體交換(單細胞動物和多細胞高等動物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能量的釋放、轉移和利用。高等動物在缺氧狀態下通過無氧呼吸獲得能量。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同化作用的兩種不同類型(自養型、異養型的概念和特點)。異化作用的兩種不同類型(需氧型、厭氧型的概念和特點)。

〔實驗〕(1)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2)觀察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

(3)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說明:1.在《生物的新陳代謝》中,以下內容只要求學生作一般了解。

(1)細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脹作用吸水。滲透吸水的原理。*滲透作用的概念。

(2)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交換吸附。

*(3)植物對離子的選擇吸收。

(4)呼吸作用的過程(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有氧呼吸的過程與無氧呼吸的過程的異同。

(5)單細胞動物與外界環境直接進行物質交換。

(6)單細胞動物、低等的多細胞動物、高等的多細胞動物消化食物的特點。

三、生命活動的調節(4∶0)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生長素的發現。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實踐上的意義。

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高等動物的激素調節(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生長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蟲的激素調節(內激素、外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蟲激素在生產上的應用)。神經調節(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第一范文 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說明:在《生命活動的調節》中,以下內容只要求學生作一般了解。

*1.生長素的發現。

*2.昆蟲的激素調節。

四、生物的生殖和發育(9∶0)

生物的生殖。生殖的概念。

生殖的種類:無性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營養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中的卵式生殖)。這些生殖方式的特點和概念。

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減數分裂的概念和意義。的形成過程。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生物的發育。發育的概念。

植物的個體發育(以薺菜為例):胚的發育過程,胚乳的發育過程。

動物的個體發育(以蛙為例):胚的發育過程(包括卵裂、囊胚、原腸胚各期),各種組織、器官和系統的形成。胚后發育。胚的發育與環境的關系。

說明: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中,以下內容只要求學生作一般了解。

*1.生殖的種類。

*2.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方式的特點和概念。

*3.植物的個體發育(以薺菜為例)。

1.在高中二年級學習高中生物知識的基礎上,以下內容要求掌握:

(一)生命的基礎

細胞的化學成分——水,無機鹽,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上述物質特別是蛋白質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構成細胞的化學元素。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細胞膜,細胞質(其中含有線粒體、質體),細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質)。細胞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

有絲分裂——細胞周期;細胞的分裂期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個分裂期的細胞核結構變化的特點。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

2.在高中二年級生物課中作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學內容,要求達到掌握:

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中心體等細胞器。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無絲分裂。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

3.〔實驗〕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學會使用高倍顯微鏡。

(二)生物的新陳代謝(5∶2) 

1.在高中二年級學習高中生物知識的基礎上,以下內容要求掌握:

新陳代謝的概念。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概念。 

細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滲透吸水。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礦質元素的利用。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高等植物葉綠體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反應、暗反應)。ATP(三磷酸腺苷)的簡式,ATP與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轉變。

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本質區別。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

多細胞動物(如哺乳動物)的體內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間接進行物質交換。

哺乳動物的消化過程概述。營養物質的吸收(小腸在形態結構上適于吸收的特點,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物質代謝的過程(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的過程概述)。

氣體交換(單細胞動物和多細胞高等動物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能量的釋放、轉移和利用。高等動物在缺氧狀態下通過無氧呼吸獲得能量。

3.在高中二年級生物課中作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學內容,要求達到掌握:

細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脹作用吸水。滲透吸水的原理。

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交換吸附。

呼吸作用的過程(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有氧呼吸的過程與無氧呼吸的過程的異同。單細胞動物與外界環境直接進行物質交換。

單細胞動物、低等的多細胞動物、高等的多細胞動物消化食物的特點。

4.〔實驗〕(1)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2)觀察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

(3)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三)生命活動的調節(2∶0)

在高中二年級學習高中生物知識的基礎上,以下內容要求掌握:

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實踐上的意義。

高等動物的激素調節(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生長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神經調節(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

(四)生物的生殖和發育(3∶0)

共2頁,當前第1頁1

在高中二年級學習高中生物知識的基礎上,以下內容要求掌握:

生物的生殖。生殖的概念。

減數分裂的概念和意義。的形成過程。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生物的發育。發育的概念。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認真抓好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教學。

高中生物學的知識,內容比較系統、全面。在課前要認真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和學習規律,通過課堂教學、實驗、課外作業等各個教學環節,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習的自覺性,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情況下,引導他們認真學好生物學基礎知識,做到正確理解,鞏固記憶,舉一反三,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有關專業知識和參加工作打下較好的知識基礎。

2、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的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高中生物學知識的講述,對學生進行這兩個觀點的教育,要使學生理解現今世界上形形的動植物都是逐漸進化來的,一切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都是分不開的,生物必須依賴于它們的環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動反過來又時時刻刻在改變著環境,從而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再有,通過講述祖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我國古代的和現代的生物科學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3、重視對學生進行生物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觀察、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教學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些教學手段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基礎知識,掌握實驗基本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培養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師一定要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讓學生親自動手、多實踐。教師對教學大綱和教材中規定的學生課外作業也要妥善安排,并指導學生認真完成。通過教學的各個環節和課外活動,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科學地分析和解釋一些生物現象的能力。

4、加強直觀教學

直觀教學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鞏固記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我要積極地自制直觀教具,密切結合教學內容使用教學掛圖、標本、模型、幻燈和教學電影等進行教學。

5、堅持理論密切聯系實際

要重視密切聯系本地區動植物種類的實際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密切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或者補充講述當地常見的和對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動植物種類。

6、積極組織和指導生物學課外科技活動。

發育生物學概述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被子植物;受精;雄配子;雌配子

中圖分類號Q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34-6708(2010)28-0113-01

植物的生活周期中,受精與有性生殖聯系恒定不變,受精是植物親代與子代聯系的橋梁,在發育和遺傳中具有重要作用:激活卵細胞,啟動胚胎發生;實現由配子體向孢子體、由單倍體向二倍體之間的世代轉換;實現雙親遺傳物質的結合。受精是一系列精巧有序的發育事態,是十分復雜的自然過程。被子植物受精作用依賴于單倍體雄配子和雌配子的有序發生和彼此融合。雌雄配子分別是由雄配子體(花粉)和雌配子體(胚囊)產生的。被子植物受精又具有獨特的雙受精特點。在雙受精過程中,一個雄配子與卵細胞融合產生胚,另一個雄配子與中央細胞的極核融合產生胚乳,胚乳提供胚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花粉實際上是小孢子和雄配子體的統稱。花粉發育的早期階段為小孢子,小孢子由小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而來,是單細胞結構,只有一個細胞核,常稱之為單核花粉。小孢子經過有絲分裂第一次產生一個營養細胞和一個生殖細胞,此時進入雄配子體階段。早期的雄配子體常被稱為雙核花粉。三細胞花粉在成熟時,生殖細胞分裂成兩個精細胞(雄配子),二細胞花粉在進入花粉管內生殖細胞才會分裂形成兩個。花粉發育過程中經歷復雜的細胞學變化。如在小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階段,發生細胞質改組;在小孢子發育階段,發生胼胝質壁的降解,液泡的增大,細胞質和核的極性分布;在雄配子發育階段,發生生殖細胞的位移和營養物質的積累;在小孢子形成后,孢子逐漸沉積壁物質,包括多糖的內壁和孢粉素的外壁。這些細胞學的變化,涉及一系列的基因表達,近十年對花粉的研究已經分離和克隆了數十種花粉特異表達的eDNA基因,特別是從中找到一些在不同時期花藥和花粉異表達的啟動子。雄配子體由花粉萌發的花粉管運送到受精靶區以實現受精。花粉管的生長,花粉管細胞質環流,細胞器的運動,營養核和生殖細胞或精細胞的移動,生殖細胞的分裂都與花粉管內的細胞骨架系統活動有密切的關系。被子植物花粉和花粉管的細胞骨架主要由微絲和微管組成,缺乏是否存在中間纖維的證據。在干花粉中檢測不到微管但可以檢測到微絲的存在。水臺花粉中,微絲微管都存在,在水合之后微絲微管的結構會出現明顯的變化。花粉管內的微絲和微管并列分布。在生殖一精細胞(GSP)中。有大量微管的存在,是否普遍存在微絲還有爭論。

胚囊(雌配子體)的發育分為兩個連續的階段,大孢子發生:從大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到大孢子的成熟;雌配子體發生:從大孢子經過三次有絲分裂細胞化,到雌配子體成熟。成熟的胚囊有13種類型,在被子植物中最普遍的是蓼型胚囊,典型的七細胞八核胚囊結構。雌性生殖單位是由卵細胞,兩個助細胞和中央細胞組成的。它是一個結構單位,主要完成接收花粉管,引導花粉管釋放到雌配子體的接收部分,實現雌雄配子的融合的功能。胚囊中的細胞骨架的主要成分是微絲和微管。細胞骨架在胚囊發育中起重要的作用:參與胚囊形態發生,細胞分裂、細胞器的運動。核定位與固定、核分裂,細胞形態的決定,細胞質流的產生,細胞的生長,細胞壁的形成等過程。

被子植物的受精作用從花粉落到柱頭上開始。花粉在萌發前先要粘附到柱頭上吸水、萌發、然后在引導組織中生長,最后進入胚珠的珠孔。表現正常可育的雌雄同花植物,自花授粉不能產生種子。這種種內不親和性存在于半數以上的被子植物中。自交不親和機制是一種信號傳導系統的信號傳導,涉及大量分子間相互作用和受其他遺傳位點的影響。在受精的整個過程中鈣信號都參與調控。許多實驗證明,花粉管尖端是鈣集中分布的區域,尤其在花粉管尖端有高度精巧的游離鈣的動態平衡,打破這種平衡,花粉管的生長將受到抑制。在胚囊的助細胞中高含量的鈣與助細胞的退化有關。受精后,進入卵細胞會誘導卵細胞內游離鈣的瞬間升高,形成各種形式的鈣波。鈣在整個受精過程都起重要的作用。精細胞與卵細胞表面的糖蛋白在配子識別間起作用,精、卵細胞膜表面有很多種凝集素受體。關于被子植物配子識別有兩種假說,隨機假說和特異受體假說。雌雄配子通過膜的融合合為一體,膜的融合開始于膜的一個位點,然后多個位點融合,最后融合的膜逐漸崩解。有兩種公認的細胞膜融合模型:鈣離子介導膜融合模型和類病毒融合蛋白介導的膜融合類型。在膜融合的過程中,精細胞質體隨物種的不同,可能進入卵細胞也可能被排除。被子植物質體遺傳的基本方式包括單親母系質體遺傳,雙親質體遺傳和單親父系質體遺傳。膜融合后,核融合開始。根據在核配合過程中,雌雄配子核DNA所處時期不同,可以把核配合分為G1期核配合,s期核配合和G2期核配合。所形成初期合子的DNA含量分別為2c、4c、4c。配子核細胞周期處于同步狀態是配子核融合和合子正常發育的先決條件。

離體受精的三項技術基礎為:配子分離,單對配子融合與人工合子培養。配子分離,分離與雌雄配子相關的細胞,包括花粉原生質體、脫外壁花粉,生殖細胞與精細胞,胚囊、卵細胞、合子、中央細胞的分離。體外的精卵融合共有四種融合技術:微電融合、高鈣一高PH值介導融合、一般鈣條件下的融合和PEG誘導融合。離體合子經微室飼養法、微滴飼養法或瓊脂糖滴飼養法培養可以發育成植株。飼養時要加入各種外源激素,同時要注意滲透壓對合子離體發育的影響。人工合子培養成功只限于禾本科植物,雙子葉植物僅在煙草中開展了合子的培養試驗。對離體系統雌雄配子形態、體積,膜表面特點,融合過程中的膜重組方式,卵細胞對多精人卵的反應,融合對胞質活動的影響,合子中胞質重組,雄核在雌性細胞中的遷移,核融合的時間進程和生活狀態,精卵融合的親和性等細胞學事態的研究。

被子植物生殖在細胞生物學方面采用超微結構為主的觀察方法,揭示了雄性生殖單位、二型性、偏向受精等現象、配子體及配子骨架的分布規律,融合時雄配子的狀態及細胞質的參與方式。在生理及生物化學方面采用了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花粉發育、花粉與雌蕊組織間的識別反應、配子間的識別反應的分子生物學基礎。

參考文獻

發育生物學概述范文第4篇

關鍵詞:微生物學習;細菌分類;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6-006-02

簡單地說,微生物就是我們人類用肉眼很難將其觀測到的細微生物。細菌是微生物中的一類,屬于原核生物,按照形態可以分為球菌、桿菌以及螺旋菌。細菌雖然微小,但是其分布極為廣泛,在人體中,細菌的數量要遠遠超過人體細胞的總量,其重要性由此可見。

一、關于微生物學的學習

在生物專業學習中,微生物學是其重要分支之一,可以應用于工業生產(例如釀酒、酸奶制作等)、醫藥(例如醫學中細菌病毒檢測、藥品中各種菌素片等)、生物工程以及細胞工程等等。由于微生物是我們肉眼看不見或者看不清的細微生物,所以如果沒有顯微鏡,認識起微生物來就不夠直觀,這也導致了人類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雖然有很多利用微生物的事件被記載,但都沒有意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所以在學習微生物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自己親身觀察實踐,利用顯微鏡等儀器,將微生物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眼前。

當然在現代社會,絕大部分學生對微生物已經不陌生,但是在沒有學習微生物學之前真正對其了解并喜愛的可能不多,在微生物學習過程中,還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在學習之初,要通過微生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實例以及多媒體教學的視覺沖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通過提出與生活有關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其對微生物學產生好奇,然后利用顯微境等儀器引導學生解答問題,激起學生成就感,從而引發其興趣。

二、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概述

在微生物學習中,《伯杰氏系統細菌學手冊》以及《伯杰氏細菌鑒定手冊》是細菌分類以及細菌鑒定的權威以及代表作品,由于生物技術在不斷進步,所以這兩部手冊也在不斷修訂。

目前,對細菌種類的研究主要是在細菌分類基礎上,對細菌菌株進行鑒定;以及構建系統發育樹研究細菌進化關系;也有在同一屬的細菌范疇內對細菌的種進行分群聚類研究。這些研究都是以細菌分類為基礎,從中也可以看出在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的重要性。

在學習細菌分類的過程中,要注意細菌分類是不斷進步不斷更新的,這主要是由于生物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研究細菌分類的方法就在不斷進步。同時還要注意技術的更新換代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新技術是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發明的,所以要注意不要因為有了新技術,就將原有的完全拋棄,也許在研究過程中可以只使用新技術,但是在學習時,也應該對歷史有所了解和認識。所以學習細菌分類時,應該全面、連貫。

三、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方法探討

對細菌進行分類,方法非常重要。所以,在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方法具有重要地位。目前,細菌分類的方法主要包括特征分類法、數值分類法、組分分類法、分子生物學分類法以及多相分類法等。

1、特征分類法

不同的細菌,其形態、代謝以及生存環境存在一定差異,在生物技術不發達的年代,人們依據形態、生理以及生存環境等基本特征對細菌進行分類。不過由于細菌體積微小,使得這些特征的觀察較為籠統,所以這種分類方法比較粗獷,很難對細菌進行進一步區分。特征分類法是一種古老、相對較為宏觀的分類方法。

2、數值分類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值分類法開始大規模興起。細菌的表性特征有很多,將這些特征全部進行檢測,然后利用計算機技術對這些特征進行歸納分類,這就是數值分類法。相對特征分類法,數值分類法要精細一些,但是其需要測定的特征很多。由于數值分類法能夠定量反應細菌特征,所以目前該方法應用依然較為廣泛。

3、組分分類法

組分分類法主要利用質譜、光譜、氣相色譜以及高效液相色譜等技術檢測細菌的化學組分。需要檢測的細菌化學組分主要來源于細胞壁、細胞膜脂肪酸、枝菌酸、磷脂、醌、以及蛋白質等。檢測細胞壁主要是檢測其氨基酸和糖分;脂肪酸和枝菌酸都是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磷脂是極性脂;醌是非極性脂,存在于線體膜以及細胞質膜;蛋白質組分檢測是采用全細胞蛋白質凝膠電泳技術。

4、分子生物學分類法

分子生物學分類法主要包括16S rRNA基因等序列分析、GC含量分析、DNA指紋技術、ITS序列分析、DNA-RNA雜交技術以及DNA-DNA雜交技術。目前,該方法應用廣泛,用于細菌分類、多樣性分析的基因除了16S rRNA基因外,還有16S~23SrRNA基因、tuf基因、hsp60基因、pheS基因等。當然,16S rRNA基因在利用基因序列分析進行細菌分類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

5、多相分類法

多相分類法就是綜合上述幾種方法進行細菌分類,該方法是一種綜合的方法,將幾種單一方法結合起來,互相驗證、補充,可以得到更為合理可信的結論。

四、結束語

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是一項系統但又繁瑣的工作,而且細菌分布廣泛、變異快,新種不斷被發現,將新種進行鑒定和分類應該采用多種方法,而不能簡單的通過單一方法就下結論,多相分類法就是用多種單一方法進行分類鑒定,所以相對更為全面可靠。

參考文獻

[1] 廖詠梅,張君成,王忠文. 植物病原細菌的分類地位及其在農科本科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7,S1:191-195.

[2]何琳燕,盛下放. 細菌分類學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微生物學通報,2006,05:172-175.

[3]王秀平. 生物教學中思維導圖教學策略構建與應用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

[4]尤秋琴. 高師院校生物專業教育實習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5]周興文,張卓,郭曉華. 大學生物課程與中學教材知識結構的比較分析[J]. 沈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3:18-21.

發育生物學概述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微生物巖;絕滅事件;地質轉折期

中圖分類號P5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54-0104-01

0 引言

在地質歷史時期地球上大部分表面積被海水所覆蓋,因而大量發育海相地層。其中微生物巖在前寒武紀地層中大量發育,進入顯生宙地層后海相記錄也遠遠大于陸相記錄。例如從泥盆紀末期的弗拉斯階到法門階再到石炭紀的迪南統,一系列集群滅絕之后,真正的骨架礁構造有機體顯著地消失,而非骨架的泥質為主的建造(泥丘)在這段地質歷史間隔中間很普遍,對這些泥丘的研究就認為微生物的活動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顯然研究微生物的地質歷史記錄有助于我們了解地球的演化、生物多樣性、古環境和古氣候變遷以及地質轉折期的生物絕滅事件。

1 微生物巖概述

1.1 定義

微生物巖就是指由深海微生物群落和碎屑或者化學沉積物相互作用形成的一類巖石,主要包括微生物碳酸鹽、磷塊巖、硅質巖、鐵質巖等眾多類型,但各個地史時期主導類型并不一樣,因微生物碳酸巖研究的程度最深,下文主要以其進行闡述。微生物巖并不同于一般的于生物有關的沉積物,她產出的環境并不僅僅局限于深海海域,在淺海環境和湖相沉積中也大量存在,同時它不是一般的殘骸的組成,一旦形成以后,構成的主要骨架就成為二次粘結的場所。將他們和生物巖礁以及生物層礁相區分,微生物沉積建造被命名為微生物巖丘(巖礁)或者微生物巖鏡(均質巖層或巖性體)。

1.2 分類

微生物巖分類因不同而標準劃分不同。按照沉積物的組成類型可以分為鈣質及碳酸巖質、磷塊巖質、硅質巖以及鐵質。實際上也就是根據微生物巖的宏觀構造、內部結構、底棲微生物群落與沉積物之問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巖在地層中發育方式和特點可將微生物巖分為

5種類型:1)疊層石;2)核形石;3)樹枝石;4)凝塊石;5)隱生石。根據微生物巖的宏觀產出狀態,建議用微生物巖礁和微生物巖層來與通常文獻中所用的生物礁和生物層相區別。但不同的學者對分類方案持不同的意見,Ring提出的方案并不包括核形石的四分方案,高建平等則認為應當保留Burne的方案,而梅冥相則贊成微生物碳酸鹽巖的類型的六分方案。

1.3 形成過程

Burne認為微生物巖的形成的過程主要包括捕獲和黏結碎屑沉積(形成生物粘結灰巖)、非有機鈣化(形成微生物鈣華)以及由生物影響的鈣化(形成生物骨架灰巖)三大過程。最后的過程可能是化學改造與光合作用相結合的產物,也可能是微生物含多糖鞘質的晶體結核作用的結果。根據澳大利眼產出的一些現代疊層石,已出版的凝塊狀疊層石(以凝塊狀構造為特征的微生物巖)和層狀疊層石區別估計顯示微生物巖既不總是由球菌為主的BMC(深海微生物群落)建造,也不由菌絲為主的BMC建造。盡管我們已經觀察到現代凝塊狀疊層石建造的例子,在那里生物影響的碳酸巖化占主導作用;以及現在的層狀疊層石建造的例子,在那里對于陸源碎屑以及季節性的沉積物的捕獲和黏結作用占主導作用。

2 微生物巖的地層分布及其與生物絕滅的關系

地質歷史時期微生物主要以微生物巖的形式大量的保存下來。在元古宙時期發育大量的微生物巖,隨著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多細胞生命的多樣化,微生物在數量和多樣性上都存在明顯的衰減。晚奧陶紀生物絕滅事件后則出現了微生物繁盛的階段,在尺寸和數量上都有所增加,其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隨后在晚泥盆紀弗拉期-法門期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中的另外一次生物絕滅事件,使生物礁生態系中的后生骨骼動物受到嚴重的影響,同時期則任表現為是微生物繁盛的過程。二疊-三疊生物大滅絕后發育大量的微生物巖,并大多數發育在淺水環境中,。由上可見在每次生物絕滅事件之后微生物巖都陸續出現,顯然微生物巖的出現與重大地質歷史轉折事件是密不可分的,因二疊-三疊微生物巖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下面主要以二疊-三疊之交的絕滅事件來進行探討。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二疊-三疊鈣質微生物巖在全球廣泛分布,并大部分都發育于低緯度的淺水海洋環境,向深水區很快殲滅,并且大多數位于二疊-三疊界線之后。這充分說明微生物巖在不僅在空間上具有廣泛性,而且具有等時性。在我國華南地區,Lehrmann于1999年就報道了鈣質微生物層,相繼在川東、廣西太平發現類似的沉積建造。王永標等在鄂東南報道的微生物巖產在二疊-三疊界線之上,同時Palaeofusulina sp等也在鈣質微生物巖中發現了Hindeodus parvus 化石,即處于界線處。Xie等同過對GSSP煤山剖面生物標志化合物的檢測發現多細胞生物大量減少的同時藍細菌則是繁盛的,繼而結合同位素的指標提出兩幕式的觀點,這一觀點現被很多學者所采用。Kershaw通過對我國華南PT界線微生物巖的研究提出海平面處于上升的階段,這和大部分學者得出的結果相符合。由大量的實例可以看出微生物的繁盛很有可能和多細胞生命的減少有關,但具體機制探討的任不深入。

3 結論

微生物巖在地質記錄中廣泛分布,尤其是在地質轉折期微生物巖記錄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在其期間微生物巖的繁盛是地球環境急劇突變的時期,也是環境修復調整的時期,通過對微生物組成結構、成因分析以及和生物絕滅事件聯系起來的研究分析必然對了解地質歷史轉折期生命與環境的協同演化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再造古地理古氣候的重要線索,是了解不同圈層相互作用的良好載體,同時對于現代生物多樣性危機導致微生物巖的繁盛對于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和生態之間的平衡有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梅冥相,孟慶芬,劉智榮.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積構造研究進展綜述[J].古地理學報,2007,9(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原市| 江油市| 长春市| 西宁市| 德安县| 海丰县| 疏勒县| 康定县| 沙洋县| 镇原县| 景东| 宣城市| 新干县| 晋城| 镇宁| 界首市| 娄底市| 金沙县| 屏边| 阿合奇县| 呼伦贝尔市| 宁国市| 辽阳市| 集贤县| 蚌埠市| 汤原县| 巴林左旗| 漠河县| 荃湾区| 巴楚县| 合川市| 湄潭县| 吉首市| 喀喇沁旗| 比如县| 揭东县| 德兴市| 峡江县| 民乐县| 南部县|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