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流動人口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流動人口;空間分布;區域效應;發展態勢
中圖分類號:D63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08)01-0139-06
據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2005年流動人口為14 735萬人。1990-2005年間中國流動人口增長了11 322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2.8%。如此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是特定時期中國人口分布的重要特征,也是未來影響全國城市化、工業化與現代化,重塑區域發展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普查;登記;流動
從普查業務角度來講,普查對象包括以下三款人:一是2010年10月31日晚住本普查小區的人,戶口也在本村(居)委會的人口(即人戶一致人口);二是2010年10月31日晚住本普查小區的人,戶口在外村(居)委會的人口(即流入人口);三是戶口登記在本普查小區,但2010年10月31日晚未住本普查小區的人(即流出人口)。后兩款人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流動人口,這部分普查對象是整個人口普查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要想準確把握流動人口,確保流動人口做到不重不漏,就必須要了解當地流動人口的特點,準確把握人口發展趨勢和規律,從而準確反映一個地區的人口現狀和特征。因此掌握本地流動人口特點,把握流動人口規律,成為準確登記調查對象,確保普查登記質量的關鍵所在。
1 掌握流動人口趨勢特點,保證普查登記質量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員流動隨之日益頻繁,我縣屬于長江三角洲沿海地區,也是人口流動大縣,準確把握流動人口數據,才能確保全縣人口普查的工作質量。從我縣流動人口總量來說,流出人口比流入人口多,近幾年來隨著我縣區域經濟發展流出人口逐年減少而流入人口逐年增加。從普查數據來看,普查時點居住本戶,戶口不在本村(居)委會的人數(流入人口)為153281人;戶口在本戶,普查時點未住本戶人數(流出人口)為265323人,流動人口占普查對象總量的34.6%。流動人口普查工作量點到全縣整個人口普查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強。
2 掌握流動人口類型特點,保證普查登記質量
在全縣流動人口中,根據不同類型流動人口即普查所指的離開登記地原因,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對應的摸底登記措施。由于城鎮集體企業改制、城鎮化建設特別是縣城開發建設加快等因素,導致寄掛戶口現象越來越嚴重,而縣內流動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寄掛戶口而產生的,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業務規定,在同一鄉鎮街道內的人戶分離也要進行雙方登記,而在計算常住人口時同一鄉鎮街道內的人戶分離人口則不重復計算,這樣無形之中增加了普查工作量。而且戶籍地對流動人口現有信息基本掌握不足,針對這類人群的特征,我們采取居住地和戶籍地雙方登記,縣內人戶分離對象由現居住地反饋現有信息到戶籍地的方式進行確定,確保現居住地與戶籍地登記信息保持一致。縣內流動的另一大部分是由于學習而產生的人戶分離,針對學生流動較為固定的特點,縣人普辦與縣教育局聯合發文要求各教學機構成立普查機構并認真登記學生信息,將信息及時反饋至各鎮(區)普查機構。
3 掌握流動人口年齡特點,保證普查登記質量
掌握流動人口年齡結構,是保證流動人口登記質量的重要方面,也是分析全縣流動人口現狀和趨勢的重要依據。從流動人口分年齡情況來看,我縣以中青年為主體,這與流動人口的類型是分不開的。從普查結果來看,戶籍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全縣127428人,其中15-49歲人口101442人,占比超過八成占81.9%;而全縣常住人口中外來半年以上人口71962人,其中15-49歲人口51913人,占比超過七成占72.1%。流出中青年人口比流入中青年人口多出近5萬人,這也是導致我縣用工緊張的重要因素。
4 掌握流動人口性別特點,保證普查登記質量
根據流動人口試點和我縣實際情況看,流動人口中呈現出流出人口男性居多,流入人口女性居多的特點。從普查數據來看,全縣戶口在本戶,居住在其他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數為127428人,其中男性為77249人,占到60.6%,主要原因是我縣是建筑強縣,外出建筑工人基本上是男性。在常住人口中,戶口登記地在外鄉鎮街道人口71962人,其中男性35690人,占49.6%,女性36272人,占50.4%;其中戶口登記地省外的16978人,女性9013人,占53.1%。流入人口特別是省外流入人口中女性居多的原因:一是婚嫁外來妹較多,二是與我縣的經濟產業結構相關,我縣是紡織大縣,紡織女工較多。流動人口的這一性別特點,也決定了我縣戶籍人口性別比正常而常住人口性別比較低的現象。
5 掌握流入人口職業特點,保證普查登記質量
一、人口流動呈現明顯的家庭化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流動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最突出的人口現象。1982年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流動人口僅為657萬人,經過1980年的較緩慢的增長,至1990年時突破2000萬人,達到2135萬人; 1980年至1990年的十年間,流動人口的數量開始迅速增長,至2000年已突破了1億人;21世紀以來,流動人口規模擴張勢頭依舊強勢,2005年,已近1.5億,超過中國總人口的11%(見圖1)。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億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0.4億人,市轄區外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億人,即全國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流動。中國的人口流動已成為人類歷史上在和平時期前所未有的、規模最大的人口遷移活動,正在超越生育和死亡成為主導中國人口態勢的最主要的人口因素。鑒于城鄉之間的二元體制結構,流動人口的數量還將繼續增加、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流動人口這一特殊的人口群體還將長期存在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之中。
我國的流動人口在規模不斷增大的同時,其結構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最為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人由過去分散的“單身外出”逐漸轉變為“舉家遷徙”,許多分離的夫婦與子女在流入地團圓,甚至是全家同時遷移,人口流動呈現出明顯的家庭化趨勢。1990年“四普”時,流動人口中只有7.44%生活在純粹由外來人口構成的家庭戶中,而有近60%的人遷入到常住戶中,其余34%則是遷入到集體戶中。這表明,我國人口流動浪潮初步掀起,多是單獨的個體流動。這種早期的遷移流動主要是出于經濟原因,往往是經濟活動能力較強的人首先外出務工經商,他們中的多數以住集體戶或借住當地居民房屋為主,舉家遷移的規模不大。到“五普”時,遷入到純外戶中的流動人口的比例上升到了46.06%,幾乎提高了5倍。家庭遷移已成為我國人口遷移的一個重要特征,且是以核心家庭的遷移為主要形式。新世紀以來,人口流動的家庭化趨勢愈來愈明顯。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1》,其監測的流動人口家庭平均每戶2.3人,16-59周歲的已婚流動人口中84.5%與配偶一同流動,隨父母流動的兒童(58.2%)多于留守兒童(41.8%)。
二、流動人口家庭結構分類之探討
社會學家們將家庭區分為不同的模式或類型,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聯合家庭、單身家庭等等。但是,流動人口家庭是在近年來的人口大規模遷移流動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型的家庭模式,它表現在或者全部家庭成員遷出,或者與部分家庭成員長期分居。這種家庭類型和家庭關系與以往的關于家庭模式、代際關系、家庭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相關結論可能會有所不同。此外,對于流入地政府決策部門而言,摸清流動人口的家庭結構對于制定相應的社會政策、家庭政策亦是非常之重要。
目前,已有幾位學者對流動人口的家庭模式進行了分類。李強對流動人口的家庭模式劃分中涉及了流動者、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四類角色,洪小良在其研究中加入了父母的角色。張文娟則將上述五類角色進行組合,將北京市流動人口家庭劃分為獨居,和配偶同住,和子女同住,和配偶、子女同住,和配偶、父母同住,和配偶、子女及父母同住,和父母同住,和子女及父母同住,和兄弟姐妹同住,同居,和配偶、兄弟姐妹同住,和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同住,和配偶、兄弟姐妹及父母同住,和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及父母同住,單獨和其他人居住,共15 類家庭結構類型。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考慮到流動者的婚姻狀況,主要依據流動者的生命歷程中結婚和生育兩個生命事件對流動人口家庭模式進行分類。因為,這兩個生命事件對流動者的個人生活與發展將產生顯著影響。在經歷了結婚和生育之后,流動者將組成自己的核心家庭,此后,他們的生活與發展將發生質的變化。此外,核心家庭成員是否在流入地同住,也將對流動者是否打算長期定居流入地產生影響,也將對流入地的公共服務提出不同的需求。
鑒于以上目的和依據,本文將流動人口的家庭模式劃分為14類(如圖2所示)。對于未婚流動者主要考慮父、母是否與其同住,分為:1.未婚獨自居住,2.未婚僅與父、母同住,3.未婚與父母以外的家庭成員同住,4.未婚與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員同住。對于未婚流動者而言,父母是其核心家庭成員,如果父母沒有同住,則看作是核心家庭成員缺失。需要指出的是,在流動過程中未婚流動者可能會結婚、生育,組建自己的核心家庭。
對于已婚未育的流動者主要考慮配偶是否與其同住,分為:5.已婚未育獨自居住,6.已婚未育僅與配偶同住,7.已婚未育與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員同住,8.已婚未育與配偶以外的家庭成員同住。對于已婚未育的流動者而言,配偶是其核心家庭成員,如果配偶沒有同住,則看作是核心家庭成員缺失。
對于已婚已育的流動人口主要考慮配偶和孩子是否與其同住,分為:9.已婚已育獨自居住,10.已婚已育僅與配偶同住,11.已婚已育僅與配偶和孩子同住,12.已婚已育僅與孩子同住,13.已婚已育與配偶和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員同住,14.已婚已育與配偶和孩子以外的家庭成員同住。對于已婚已育的流動者而言,配偶和孩子是其核心家庭成員,如果配偶或者孩子沒有同住,則看作是核心家庭成員缺失。
三、不同類型的流動人口家庭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不同
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流動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特征。目前,高層已指出將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納入流入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之中,為人口流動遷移創造良好政策和制度環境。人口遷移流動的家庭化趨勢體現了流動人口開始從流動就業向融入當地生活轉變。這一過程中將出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給流入地的公共服務帶來新挑戰,提出更高的需求。
1.人口流動家庭化過程中,流動人口的定居意愿和社會融合狀況將發生變化
以往的研究大多發現,第一代流動人口(農民工)大多是傾向于年輕時在外打工掙錢,年紀大了回老家養老。但是,在當前人口流動呈現明顯家庭化趨勢的情勢下,流動人口的定居意愿和對未來的打算亦隨之發生了變化。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居留時間長,呈現“流動人口不流動”之勢。《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1》顯示,其監測的流動人口流入地連續居住生活時間平均接近5年,79.5%的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居住超過1年,53.2%居住超過3年,36.7%居住超過5年,14.4%居住超過10年。可見,“盲流不流”,流動人口有逐漸沉淀之勢。這對流動者自身、對其家庭、對流入地公共服務政策的制定,甚至對城市化進程都將產生影響。
流動者在流入地的居住安排、家庭成員(尤其是核心家庭成員)隨遷與否將作用于其心理感受、社會參與情況、與老家的互動頻率與方式等,對其能否很好地融入當地社會產生影響,也將影響其是否有長期定居的意愿。更為重要的是,流動人口的長期定居傾向將影響流入地公共服務體系的設計,已長期居留的流動人口對城市的福利體制、制度安排構成硬需求;有長期定居傾向的流動人口對城市的福利體制、制度安排將構成潛在的硬需求,且二者均將成為長期性的需求。如果忽視這種需求,在流動人口長期居留不斷累積的情況下、在流動人口客觀上和城市互動不斷擴展的背景下,會給城市體系的持續發展埋下隱憂。
2.流動人口是“家庭中的人”而不僅僅是“單個的人”
以往的學術研究亦或是相關政策等多是以流動人口個體為對象。然而,在當前人口流動家庭化趨勢明顯的情勢下,社會各界應該充分認識到流動人口是“家庭中的人”而不僅僅“單個的人”,應該更多地從家庭的視角去探討流動人口的生活狀態等方面,以家庭為單位考慮其對公共服務的需要。
一方面,外來人口在城市的居留是漸進的,而且其在城市居留的不同時期,對城市公共服務和社會經濟管理的需求也是相應變化的。另一方面,不同類型的流動人口家庭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是有差異的。對于未婚的流動人口而言,就業與發展方面的公共服務,諸如提供就業信息、技能培訓等服務可能是他們急需的。對于有孩子在流入地就學的家庭而言,隨遷子女的教育將可能成為他們最迫切關心、最急需獲得的公共服務。對于有長期定居意愿的家庭而言,政府能否提供低價位的租房服務、或者是低價位的購房服務可能是他們急需的,同時,就業者和隨遷家屬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也可能是亟待解決的,等等。
3.流動人口“第二代”的身份認同迷失,日常照料、家庭社會教育缺失等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
目前來說,流動兒童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非常廣泛的關注。可以預判的是,隨著生育孩子數量的減少,家庭收入的增加,流入地(如上海)政府對于流動兒童教育的投入加大等因素,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選擇將子女帶在身邊。
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子女隨父母遷移,長期在流入地居留,甚至有一部分人在流入地出生并一直居住,從未在老家生活過。事實上,他們已經是“回不去的一代”。但是,由于體制等種種原因,使得他們在身份認同上常常陷于“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的尷尬境地。此外,流動人口到流入地之后,大多處于就業狀態,且工作時間相對較長、工作強度相對較大,故其隨遷子女(尤其是低齡子女)的家庭教育和日常照料缺失比較嚴重。而且,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往往是依靠原有的社會網絡、以地緣、血緣、親緣關系共同居住,常常會形成流動人口聚集地。流動人口集中居住,不利于其隨遷子女與當地的孩子交往,亦不利于孩子很好地認識流入地;同時,流動人口聚集地尚沒有社區的概念,故其隨遷子女的社會教育亦嚴重缺失。這些都不利于隨遷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將不利于城市未來的和諧穩定。流動人口“第二代”的身份認同、歸屬感與健康成長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
四、應對人口流動家庭化趨勢的相關思考和建議
古今中外,家庭都是個人重要的福利資源。穩定和諧的家庭,不僅滿足了個人的物質與情感需求,也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珍貴資源。相對于城市家庭而言,流動人口家庭是弱勢家庭,尤其是在城市陌生的環境下,家庭對于流動個體的意義更是非比尋常。在人口流動家庭化趨勢明顯的情勢下,我們應該關注流動人口家庭,促進流動人口家庭能力建設。
1.全面分析流動人口家庭結構的現狀與特征,加強對人口流動家庭化趨勢的分析和調查研究
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結構、居住安排,不僅僅對其生活狀態、定居傾向、社會融合程度產生影響,其不同的家庭結構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是有差異的,因此,充分了解、準確判斷人口流動家庭化趨勢、流動人口家庭結構的現狀與特征這將能夠更好地為宏觀決策、改革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政策提供基礎信息和科學依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是分析人口流動家庭化趨勢、流動人口家庭模式的最為全面、權威的數據,應該加強對普查數據的開發與挖掘,全面分析流動人口的家庭結構特征,并從群體的數量上來量化流動人口家庭的公共服務需求。
此外,針對流動人口家庭化這一趨勢,還應加強抽樣調查和田野調查,分析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社會融合程度、與老家的互動情況、長期定居意愿、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程度、公共服務的需求狀況等等。
2.加強與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組織社區等多方面的合作,制定漸進融合的社會政策,促進流動人口家庭能力建設
戶籍制度立刻完全放開是不現實的,嵌套在戶籍制度基礎上的各項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現實性的對策是根據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居留時間的長短、就業穩定狀況、居住安排、家庭需求等方面的考量,提供漸進性的戶籍準入和社會融合對策,分層次、遞進地使其逐步整合進入到城市體系中。
在充分把握流動人口家庭模式的現狀與特征、了解其需求的基礎上,政府應加強與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多方面的合作,促進流動人口家庭能力建設,滿足流動人口家庭在經濟支持、居住環境、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增加他們的福利。
【關鍵詞】綿陽市;流動人口;現狀;特征;對策
一、綿陽市流動人口的現狀
據國家人口計生委最新,2011年,全國流動人口總量已接近2.3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7%。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省內流動人口占65.99%,達到9956萬人,跨省流動人口占34.01%,達到4779萬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流動人口增加296萬人,跨省流動人口增加537萬人。作為四川省第二大市,綿陽市由于人口密度大,自然資源相對缺乏,整體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在比較利益的推拉作用下,近年來的人口流動規模不斷擴大。
論文主要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以及2012年綿陽市流動人口抽樣調查資料分析當前綿陽市流動人口現狀及特征。
(一)綿陽市流動人口的總體規模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綿陽市共登記流入人口(即外來半年以上人口)70.3375萬人。其中,省內流入64.6977萬人,省外流入5.6398萬人。流出人口(即外出半年以上人口)141.7303萬人。其中,省內流動62.7359萬人,占比為44.26%,向省外流出78.9944萬人,占比為55.74%(見圖1)。總的來說,綿陽市流入人口來源以省內為主,占比為91.98%,,而省外流入人口僅占總流入人口的8.02%。
(二)綿陽市流入人口的來源和流向
1.流入人口的地區來源
2010年,綿陽市共登記流入人口70.3375萬人,其中四川省內流動的有64.6977萬人,這部分中戶口登記地在綿陽市內的流動人口有6.2602萬人,戶口登記地在川內其他市(州)的有58.4375萬人,省外流入綿陽的有5.6398萬人。具體來看,戶口登記地在本市的比重為8.9%,戶口登記地在本省其他市(州)的人口比重為83%,戶口登記地在外省的人口比重為8.1%。由此可見流入人口中在四川省內其他市(州)的人口比重遠遠大于省外比重。另外,外省流入人口最多的省(市、自治區)是重慶市,總共有1.1019萬人。最少的省(市、自治區)是天津市,總共有198人。
2.流入人口的地區流向
一般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往往是人口遷入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地區則是人口遷出區。遷移流量的大小,也遷入區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和遷出區相對多余人口量,以及兩個地區之間收入水平與生活水平的差距的大小。2010年,綿陽市流入人口分布看,流入人口最多的為培城區,為33.433萬人,占綿陽市流入人口總數的47.53%,其次為江油市,為8.5418萬人,占12.14%。流入鹽亭縣、梓潼縣、北川縣、平武縣等地區的人口較少(見表1)。前者兩個區市,經濟發展水平較好,流入人口更多;后幾個市縣經濟發展水平較差,流入人口較少。這和全國性的人口流動趨勢一致,更偏向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
(三)綿陽市流入人口的年齡性別構成
從數據可以看出,綿陽市流入人口中,戶口登記地在省內的男女兩性比例為1.02∶1,男性略多于女性。而其中戶口登記地在市區內的男女比例為0.969∶1,女性略多于男性。還可以看出,在流入人口中,年齡結構上呈現出兩端小,中間大的情況,即青壯年人口最多,隨著年齡的增大和減小,對應人口逐漸減少。15-19歲組的人口數量是最多的,達到12.4871萬人。其次是20-24歲組的,達到9.9068萬人。這樣符合青壯年群體的流動性更強,兒童和老年人群體的流動性更弱的普遍情況。
(四)綿陽市流動人口受教育情況及行業結構
根據2012年綿陽市流動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流動人口的學歷構成為小學7.8%、初中45.7%、高中(中專)34%、大專9%、本科及以上3.5%。行業情況為:機關1.7%、事業單位3.9%、企業18.3%、個體戶37.6%、務農8.4%、無業11.3%、退休2.2%、其他16.6%。數據分析提示目前綿陽市流動人口的學歷程度普遍不高,但就業情況較好。
參考文獻:
[1]綿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2]綿陽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3]四川省流動人口報告
[4]劉錚,李競能.人口理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綿陽市2012年流動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關鍵詞:西寧市;流動人口;居留意愿
在中國城鎮化建設進程之中,人口的流動現象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在各種術語充斥學術界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對流動人口進行了表述,如:外來人口、流遷人口、農民工等。由此可見,流動人口的概念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它是以中國特有的戶籍制度為依據的,從其構成要素來看,流動人口的界定是以戶籍所在地的住所為標志的,其空間上的流動是以一定的行政區域劃分為范圍的,同時,流動人口的概念具有離而復歸、雙向往返的流動特點。從宏觀意義而言,流動人口是跨越了一定的地域界限,但是沒有改變常住戶口的人群;從微觀層面來看,是指某一特定區域內的人口流入和流出兩大類,其存在前提是以不改變人口常住地為目的流動行為,其流動的目的是以從事一定的經濟活動為目標的人群。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是一種較難測量的概念,它要考慮各種實際的情況,包括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習俗的實際狀態,進行長期居住或者不長期居住的意愿,它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長期永久性居住意愿、非永久性居住意愿、沒有居留打算的意愿。當然,這種居留意愿的前提也是在不改變常住地的前提下,對未來遷居的自我愿望和想法。
西寧市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人口遷移活動,形成了大規模的流動人口遷移,這些城市的流動人口何去何從?是一個當前需要思考的課題,對此,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掌握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特點,分析流動人口的居留影響因素,根據他們的居留意愿需求,進行調查和分析,并以現有的二元戶籍制度為依據,對這些影響因素進入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一、西寧市流動人口現狀
青海省流動人口流動遷移主要集中在西寧市、海東地區,西寧市是多民族文化的結合部,是一個流動人口較為集中的城市。根據2014年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西寧市流動人口中拿到暫住證的人口數量是45.44萬人,2014年遷入人口25762人,遷出22141人,占有相當大份額的流動人口遷移數量。通過對西寧市隨機抽查的900名流動人口進行調查,可以得出如下專項調查結果:
(一)流動人口中的男性比女性的數量要高
在隨機抽查的900名流動人口中,男性占據了57.6%,女性為總數的42.4%。在打工成為普遍現象的社會發展狀態下,男性流動人口大多從事建筑裝修業、洗車行業、送貨行業等,同時,女性進入西寧市的流動人口數量明顯增加,同時,由于西寧市第三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拓展,企業對于女性的用工需求也呈現旺盛的趨勢,如:家政服務業、住宿餐飲業等。從流動人口的年齡段來看,18-22歲的流動人口占28.7%,23-27歲的流動人口占27.9%,28-32歲的流動人口占21.8%,顯現出較強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二)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仍然較低
在西寧市的流動人口之中,主要是高中程度的教育水平,然而,隨著西寧市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西寧市的流動人口受教育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其中,初中教育程度的流動人口占44.7%;高中教育程度的流動人口占29.6%;大專及其以上教育程度的流動人口占13.3%,具有較低小學文化程度的流動人口較少,僅有12.4%。
(三)流動人口子女入學以戶籍所在地為主
在西寧市的流動人口之中,已婚人口占56.1%,在子女入學的問題方面,有59.7%的流動人口子女在戶籍所在地就學,而在父母打工所在地就學的占38.2%,另外還有2.1%的流動人口子女輟學。這反映了流動人口在工作所在地的城市的子女入學問題上還存在許多阻滯。
(四)流動人口居住狀況較差
在西寧市的流動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鄉結合部,具有明顯的邊緣性特征,他們主要是根據從事職業的認同感或者職業的部分需要而居住在一個區域之內,形成了“城中村”的居住格局。另外,還有一些流動人口,如:從事工程項目建設的務工人員,由于工作的性質和需要,則分散在工作的臨時宿舍之中。
二、城市流動人口居留意愿的特點分析
總體而言,城市的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中,有84.4%的流動人口希望居留在城市,而僅有15.6%的流動人口打算回歸故里。從流動人口的居留時間的打算來看,有36.5%的流動人口希望永久居留于城市;12.7%的流動人口選擇工作到退休再回歸戶籍所在地;打算在城市居留10年以后再回歸戶籍所在地的流動人口占13.7%,另外,還有一部分沒有確定打算的流動人口,他們尚處于不確定的邊緣狀態。
(一)就年齡構成而言
流動人口中有永久居留意愿的以50歲以上的人口為主,其次是30-39歲的流動人口,其他年齡段的流動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相對較低。而在打算非永久居留的流動人口之中,40-49歲的流動人口相對比例要大,然后依次為30-39歲、20-29歲年齡段的流動人口,可見,隨著年齡的增大,有永久居留意愿的流動人口有增加的趨勢。
(二)就受教育程度而言
大專學歷的流動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最高,而文盲和小學教育程度的流動人口意愿最低。可見,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對于流動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影響也較大。
(三)就性別而言
女性流動人口的永久居留的意愿比男性流動人口要高。
(四)就戶口性質而言
永久居留意愿最高的是非農業戶口,而農業戶口的流動人口的非永久居留意愿較高。
(五)就經濟收入而言
在城市工作收入有4000元及以上的流動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最高,較低收入的流動人口的非永久居留意愿較高。隨著流動人口城市工作收入的增加,永久居留的意愿則會相應增加。
(六)就居留時間而言
永久居留意愿最高的是打算居留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流動人口,居留意愿最少的是1年以下的流動人口。
(七)就居留空間而言
永久居留意愿最高的是自購房的流動人口,其次是獨租房主、合租房主,而永久居留意愿最低的是單位的臨時宿舍流動人口。
三、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
龐大的流動人口聚集在城市之中,他們的居留意愿如何,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這個龐大的群體該如何去留呢?又有些什么影響因素在左右他們的想法呢?我們以西寧市為例,經過調查研究,將這些影響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的因素劃歸為兩大類,即:來自于個人的內部因素和來自于社會的外部因素。主要表現為:個人特征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心理因素、時間因素等等。
(一)個人因素
由于流動人口中個人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等狀況的不同,而導致人口流動的差異性和居留意愿的不一致性。就年齡狀況而言,年輕的流動人口更容易產生流動。就性別而言,男性較女性的流動人口更容易流動。就受教育程度而言,學歷較高的人口更趨向于流動。就婚姻狀況而言,未婚的女性較易流動。還有個人的專業技術培訓影響因素以及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獲取情況,都會造成對流動人口流動的影響。
(二)工作因素
職業種類是影響流動人口流動的因素之一,流動最多的是商業和服務業人員,其次是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還有少量的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就從業狀況來看,雇員的流動性較大,占總體的48.2%。另外,對于工作的滿意度也是影響人口流動的因素之一。
(三)自我評價因素
城市流動人口的幸福水平指數正在呈上升的趨勢,對于社會公平的認知也表現為: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努力程度是相對稱的,即感覺自己的努力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
(四)社會因素
城市流動人口對于社會的信任度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大部分的流動人口認為社會是可以信任的。對于城市的安全感的體驗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基本感受居留愉快的流動人口占總體的78.7%。還有在工作當地的朋友數量也是獲得社會認同的一個因素,有44.72%的流動人口認為自己在遇到困難時可以有1-5個朋友提供幫助。
(五)心理因素
對于城市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心理方面的研究較少,主要是流動人口中的農民工對自己的身份感覺模糊,覺得自己處于城市的邊緣地帶,不被城市所認同和接受,這種心理認知對于這些流動人口的影響較大。
(六)經濟因素
它對于城市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影響最為突出,期望工資是導致人口遷移和流動的重要因素,對于工資預期的不滿足是影響人口流動的關鍵因素,同時,在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時代下,人們尋求的是更高層次的發展,這便出現了發展型遷移,如:開闊眼界、掌握更多、更高層次的技能等,在這個因素影響之下,起初是緣于經濟因素的工資預期所導致的人口流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因素也摻雜其中,對流動人口的影響因素日益增加。
(七)戶籍制度因素
在中國特有的戶籍制度之下,流動人口的戶籍是影響他們居留的重要因素,盡管他們流動在城市,然而他們的戶籍卻并沒有遷移到工作城市,這便影響到這些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但是,戶籍制度并不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一些流動人口即使沒有戶籍制度的阻滯,他們也沒有將工作居住地視為最終目的地,可見戶籍制度改革對于流動人口的居留有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但是也是有限和有條件的,它需要用時間效應來加以考察:短時期來看,戶籍因素對于流動人口的吸引力不大,但是由長遠來看,流動人口的戶籍因素卻是很重要的,隨著他們滯留城市的時間延長,在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問題便顯現出來了。
(八)與社會融合度的因素
在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考慮之中,與社會融合度的因素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在流動人口的城市工作場所中,與社會的融合和適應并不是簡單的同化涵義,而是流動人口的一個重新社會化的過程。在這些流動人口融入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要具有三個方面的前提,即:其一,在城市有穩定的職業;其二,職業經濟收益要使其能夠以此為紐帶,作為與工作場所的社會人群進行交往的方式;其三,在基于經濟層面的認可之下,流動人口要形成與當地社會相融合的生活觀念和價值觀念。流動人口與當地社會相融合的過程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它需要從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逐步實現與城市的融合,從深度和廣度上進行心理上和文化上的適應,從而影響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
四、流動人口的管理與服務對策建議
(一)遵循公平、平等、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的原則
在對西寧市流動人口的管理過程中,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公平、平等地對待西寧市的龐大流動人口群體,要賦予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同等的政治地位和待遇,在社會事務管理活動中擁有相等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在對流動人口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體現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的原則,不能單純依靠清理、整頓,而不重視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這不利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社會發展格局。為了促進城市的穩定發展,要堅持依法行政、綜合管理,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要制定相應的法規體系,由封閉式管理轉為開放式、服務性的綜合管理方式,提升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區的意愿和能力。
(二)要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重構統一、權威的流動人口管理組織機構
在西寧市流動人口管理過程中,要全面改革現有的戶籍制度,實施常住人口的居住地人口登記制度,完善“身份證管理”的人口登記制度,引導流動人口在城市的有序流動和合理的分布,增強流動人口在西寧市的融合意愿和能力。同時,還要重構權威、統一的流動人口管理組織機構,促使流動人口享受與流入城市同等的公共服務、社會福利、勞動保障等待遇,構建流動人口的長效管理機制和流動人口預警信息機制,以增強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城市的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影響因素分析之中,我們要根據流動人口的特點,從流動人口居留意愿的各個因素進行調查和分析,主要涉及流動人口的個人因素、心理因素、經濟因素、社會融合因素、制度因素等,這些相關的影響因素對于流動人口的居留有直接的關聯性,在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進程中顯現出不可忽視的影響和作用,為此,我們需要做好對流動人口的調查、分析和管理工作,促進社會和諧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樹茁,王維博,悅中山.自雇與受雇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差異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4(02).
[2]錢文榮,李寶值.初衷達成度,公平感知度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及其代際差異――基于長江三角洲16城市的調研數據[J].管理世界.2013(09).
[3]王玉君.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十二個城市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人口研究.2013(04).
[4]蔚志新.分地區流動人口居留意愿影響因素比較研究――基于全國5城市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J].人口與經濟.2013(04).
[5]秦廣強,陳志光.語言與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