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體工程學分析

人體工程學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體工程學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體工程學分析

人體工程學分析范文第1篇

引言

戶外座椅是一種供給路人停留、休憩的一種室外家具,它多存在于小區、公園、游樂場、廣場之類的共公共場所,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社會的進步,戶外座椅已經成為鄉村城市必不可少的配置,在為人們帶來舒適、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環境的唯美感。

人體工程學與設計的完美結合

人體工程學(Human Fngineering Engineering,簡稱HFE),又稱工效學、人機工程學、人類工效學、人體工學、人因學等各種名稱,是一門重要的工程技術學科。是研究人和機器、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結合,使設計的機器和環境系統適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點,達到在生產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適目的的一門學科。因此在家具設計中是否設計合理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健康問題,而在社會環境中應嚴格按照人體工程學原理設計產品,會帶給人們最高的舒適感。

戶外座椅設計思維

室外家具做為展現特色文化形態而存在,需要設計者從設計理念、文化背景、風格匹配等多方面因素來考慮,在戶外家具設計中,想完美的體現其特色,必須將本地區傳統文化精髓與高速發展的現代科技文化相結合,通過現代高科技技術將中國特色文化唯美的呈現于人們的眼前。

設計認知

1.元素提煉

家具設計作為一種特殊時代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就其本質而言應該涵蓋應有的文化屬性,這也是作為一名設計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馬凌諾斯基認為“一物的結構與其使用的方法相結合才成為它的文化實體”這也就是說在設計一件產品時,要充分的考慮其精神元素與物質元素的融合。

2.形態設計

在形態設計過程中,設計傳承千年中國的歷史文化基因,汲取當地文化特色并運用到家具的設計中,給人帶來全新的藝術理念,禮贊歲月的沉淀。

3.色彩配搭

在所有的設計中,色彩的搭配是至關重要的,室外家具的設計也應與時間空間上的感官相統一,因此在設計中色彩的選擇應慎重考慮,給予人在心理與生理以最大的舒適感。

4.材質選擇

長期放置與戶外,不可避免風吹日曬,因此在材料的選擇上應考慮周全,塑料座椅輕便易移動,組裝、拆卸相對方便,因時間流逝產生顏色蛻變,便于粉刷更新。

設計尺度

1.適用尺度

在設計之初,根據作品所擺放的環境為公共場所,因此在設計時根據不同的人群采用了不同座椅高度。根據現實生活中多種因素的考慮,在設計公共座椅時,應注意安全、舒適、方便等原則,因此在設計戶外座椅時應兼顧兒童、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使用方便度。

2.功能尺度

室外家具的設計根據所處環境的不同進行合理的搭配組合,簡潔而方便,宜動易靜。多功能坐臺的組合使這款家具的使用功能增加,符合人體工程學要求的長、寬、高設計,使用者自由選擇適合自身舒適度的座椅。

3.心理尺度

心理尺度是設計的重要因素,戶外活動人多而雜亂,人們根據自身的熟悉度選擇座椅位置,因此需要了解人體的心理尺度,以便設計產品成果符合人群要求。例如:人體之間的密切距離、個人安全距離、社會交流距離、公共距離等,因此根據社會中單個人體的自身所存在的各種不同因素所產生的不同心理尺度,來進行戶外空間中座椅的設計。

設計情感

社會的飛速發展,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狀況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工業革命以來,從開始人適應物質產品發展到現在物質產品適應人的需求而存在,每一步的跨越都是歷史的巨大進步,這與人類本身的重視是息息相關的,在家具上而言,最簡單的座椅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在經歷外觀造型、實用功能等階段之后,人們將注意力鎖定在生態健康設計之中,“以人為本,設計為人”的觀念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成為產品設計的生命力所在。

在我國在人體工程學研究發展相對于西方國家較為緩慢,而人體工程學又非一門簡單的學科,因此人體工程學的課題研究應該得到國人的高度重視,以促進其快速優良的發展。

結論

真正的設計應是為人而存在,為人所服務,隨著綠色生態設計理念的提出,“以人為本”設計思潮得到人們高度關注,人體工程學則在其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人體工程學不僅僅是單純數據的羅列,也包括了人體心理、作業環境、內在本質等多重因素,因此它指導設計的不僅僅是一件單純的設計成果,同時也是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人體工程學分析范文第2篇

關鍵詞:辦公室座椅 設計 人機工程研究

一、人機工程學概述

1、人機工程學概念

國際人類工效學學會(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簡稱IEA)為人機工程學下了最有權威、最全面的定義,即人機工程學是研究人在某種工作環境中的解剖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各種因素;研究人和機器及環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時怎樣統一考慮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等問題的學科。

2、人機工程學標準

設計出一款性價比高的產品既符合人體運動的原理又能最大程度幫助人體工作,在人機工程上具有一定的標準:

(1)所設計的產品與人體的各種尺寸、用力順序是否匹配;

(2)使用者的整體感覺,是否使用方便、快捷;

(3)在使用過程中是否可以有效地規避操作中的風險和意外;

(4)設計出來的產品是否能夠作者迅速掌握,安全操作;

(5)設計的產品是否便于清洗和維修保養。

3、人機工程學重要意義

現今社會,在新產品的設計中人機工程學因素往往是企業提高其社會競爭力的法寶之一,任何與人性化有關的產品都會受到關注,創新性越來越受到推崇。在中國制造極其豐富的今天,如何能夠讓我們所設計的產品更加符合人們的心意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制勝法寶。如何將人們的心意融入到產品設計中,充分考慮人們的切實需求則是人機工程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因此,如何將人機工程學研究與社會實際的生產融為一體是產品設計又一新的領域,這個領域的良性發展對社會的發展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辦公室座椅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環境越來越舒適,對工作中影響健康的若干問題十分關注,其中不得不提到與大家工作密切的辦公用品—座椅。由于現代人的腦力勞動多過體力勞動,坐姿就成為取代站姿的人體姿勢的常態,因此要想健康地工作和生活就需要關注人體坐姿的生理特點以及健康狀況。人體正確的坐姿應是上身挺直,收腹,兩下肢并攏,膝關節略高出髖部。正確的姿勢往往要求人們腰要直立,但久坐的人往往身體處在自然放松的階段,雖感到輕松但長久下來脊柱的S形成畸形,椎間盤內壓力比直腰時的大,壓力造成腰痛。坐直可以避免這類現象的發生,但在正襟危坐的過程中增大了肌肉的負荷使人感到不適,難以堅持。經過學者的研究發現,長期的坐姿不正確會導致脊柱與椎間盤的負荷過大,形成慢性的腰肌勞損,進而嚴重的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導致壓迫神經形成麻痹,與此同時也會對身體其他器官和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辦公室座椅的人機工程學分析

辦公室座椅的設計要兼具健康與舒適兩大功效,同時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考慮在內,例如:座椅移動的靈活性、便捷性等。針對這些復雜的設計我們應該將人體工作時的各項參數考慮在內以保障座椅與人體的匹配程度。人機工程學應將人體在多種姿態下的參數考慮周全,設計合理的支撐,座椅設計盡可能地輔助人體保持自然的脊柱彎曲,減輕背部肌肉以及腰椎的壓力。同時在關注脊柱的同時也不可忽略其他身體部位,就上半身而言頭頸不能過分前傾、座椅扶手要有合理的支撐以便可以使手腕感到舒適又可以活動靈活;就下半身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大腿應接近水平且兩腳應被地面支持。從人體壓力作用的角度考慮同樣不能忽略了坐姿給臀部造成的壓力,設計巧妙的座椅應做到既美觀又有足夠坐骨結節的支撐作用,同時彈性的座椅材質可以使人體與座椅更加緊密的結合。

四、辦公室座椅的設計原則

通過人機工程學原理對辦公室座椅的理論分析,大致可以得出有關辦公室座椅設計的基本原則:

(1)辦公室座椅的形式和尺度與辦公時人體坐姿舒適程度有關;

(2)辦公室座椅的尺度必須與人體結構測量值相互匹配;

(3)辦公室座椅的設計必須能提供坐在其上的辦公人員有足夠的支撐與穩定功用;

(4)辦公室座椅的設計必須能使坐在其上的人員的身體有足夠的空間改變其身體姿勢;

(5)辦公室座椅的靠背,尤其是在腰部的支撐,需要設計在第4、5腰椎的高度上,這樣可降低長時間坐姿給脊柱所產生的緊張壓力;

(6)辦公室座椅的座墊必須擁有合適的軟硬度,能夠使辦公人員在坐姿舒適的同時又可以有助于將人體重量的壓力平均分布于坐骨結節附近。

綜上所述,辦公椅通常是由座椅骨架、彈性材料、固定部件、蒙皮(護面)、附件(調節、移動部件)等構成。基于人機工程學理論來設計一把在辦公室內長時間使用的椅子,要考慮座椅給使用者帶來的便捷和舒適感、降低久坐產生的疲勞度、提高工作效率、材料是否節能環保等因素。這些都關系到用戶的生理感受、心理體驗、健康安全并影響其對產品的評價和購買欲望。

五、結論

辦公室座椅的設計創新從人體工程學研究領域更加以人為本,在保證人體正確的坐姿的同時考慮到坐姿舒適度、座椅移動的靈活性、座椅其他輔助功能的操作性以及座椅的美感。健康舒適的辦公室座椅會為人體工作效率的提高做出很大的貢獻。辦公室座椅的設計就其功用來說是一項非常具有科學挑戰的設計,許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完美的辦公室座椅,設計師在設計辦公室座椅時不僅要懂得設計的美感更不能忽略人體形態結構以及生理心理等復雜現象。因此,無疑人機工程學原則是辦公室座椅設計的關鍵要素。

參考文獻:

[1]丁玉蘭.人機工程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143-151.

[2] 陸劍雄,張福昌,申利民. 坐姿與座椅設計的人機工程學探討[J].人類工效學,2005,11(4).

[3]王正華,喻凡,莊德軍.汽車座椅舒適性的主觀和客觀評價研究[J].汽車工程,2006,(9):817.

人體工程學分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工業設計專業;人機工程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603(2018)04-0062-01

一、引言

人機工程學課程作為設計類相關專業的必修課和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對整個課程體系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目前,國內很多有關人機工程學的課程改革方面側重前期調研、數據測量以及課題設計等,但針對人機工程學產品測評的課程設計幾乎沒有,而人機工程產品測評是評價產品設計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有最終通過人機產品測評并根據測試結果反復修改設計方案才有可能設計出一件優秀的產品,因此,本研究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增加產品測評教學內容,并設置一系列相關課題任務以完善相關課程知識體系。

二、驅動教學法簡介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具體任務[1],讓學生通過完成特定任務以獲得知識與技能。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能夠很好地應用于實踐性教學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提高教學質量能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2]。

三、課程改革研究

(一)人機工程學課程目標改革

在課程研究領域中,課程目標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3],是整個課程方向性的指引[4]。人機工程學課程的課程目標應緊緊圍繞該學科的特點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來進行。經過前期大量調研并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本文將人機工程學課程目標劃分為四個維度,分別是知識、技能、態度與方法。

1.知識維度目標

掌握與工業設計相關的人機工程學基本原理和方法,以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到設計實踐中為培養重點。

2.技能維度目標

掌握人體測量、數據分析以及應用人機工程學相關知識進行設計的技能。

3.態度維度目標

以“以人為本”的設計素質為出發點,培養學生從事工業設計的態度。

4.方法維度目標

掌握人體形態尺寸測量法;掌握統計學分析方法;掌握舒適度主觀評價方法。

(二)人機工程學教學內容改革

在教學內容安排上以任務為線索,通過若干教學組合模塊構成教學內容。本文所設計的人機工程學教學進度表如下表所示。

以上新的教學內容覆蓋了人機調研、數據測量、交互式設計、人機工程學產品測試及成果匯報內容,整個教學內容完整且符合人機工程學學科發展形勢。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人機工程學課程中的實踐研究

本文根據人機工程學特點,結合任務驅動教學法理論知識,具體改革如下:

1.根據課程目標,設計課程總任務

每個小組根據選題方向完成人機工程學產品測評報告,并進行匯報。

2.教學內容以及學情分析

刪減主要適合工程技術專業工科學生的純理論研究性的內容,增加人機交互設計以及產品人機工程學測試相關內容,重點突出人機工程學的應用性。

3.明確具體教學目標,設定分任務

考慮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等因素,設計任務采用開放性課題任務的方式,教師只規定各個任務的教學目標,而任務的具體研究內容則由學生自主擬定。

4.具體任務實施

采用分組式教學。團隊協作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5.任務評價

任務的評價是任務驅動教學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5],對保持學生的學習的熱情、發現自身優點與不足以及自我反思都有積極的作用。

四、結語

人體工程學分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老齡化;人體工程學;無障礙;設計

【中圖分類號】R6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1-0473-02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老年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心和社會的重視。“人性化”的社會倡導我們更多的關注老齡人群這一相對弱勢的群體,在這種理念引導下進行家具以及相應環境的設計,將極大地方便他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的文明進步。而面對日益迫切的需求,如何更好地設計出適合的家具產品就成為了值得我們研究的方向。作為設計人員應該從充分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礎上,利用科學分析法和深入細致地調查獲取這一類人群對家具的切實需求,設計出在功能和外觀上都盡可能符合老年人行為能力和生活習慣的家具。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人體工程學角度研究老年人群有別于其他人群的體質特征;二是從無障礙設計角度關懷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

1 人體工程學與無障礙設計

1.1 人體工程學:人體工程學(Human Engineering),也稱人類工效學(Ergonomics)。人體工程學是一門研究系統中人和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的科學,致力于應用理論、原則、數據和方法進行設計,以求將人和整個系統達到最佳。

人體工程學起源于歐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始運用其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飛機的內艙設計中,使人在艙內有效地操作和戰斗,并盡可能使人長時間地在小空間內減少疲勞,即處理好:人-機-環境的協調關系。戰后,各國把人體工程學的實踐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運用到空間技術、工業生產、建筑及室內設計中去,并于1960年創建了國際人體工程學協會。而把人體工程學原理引入到家具中,目的就是為了優化用戶和家具產品、家居環境之間的界面,力求使人、物及環境的系統達到最佳組合,從而發揮出最好的作用。

1.2 無障礙設計:無障礙設計(barrier-free design)這個概念名稱始見于1974年,是聯合國組織提出的設計新主張。無障礙設計強調在現代社會,一切有關人類衣食住行的空間環境以及各類建筑設施、設備的規劃設計,都必須充分考慮具有不同程度生理傷殘缺陷者和正常活動能力衰退者的使用需求,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切實保障人類安全、方便、舒適的現代生活環境。在歐美、日本等一些國家,較早認識到了無障礙設計的重要性,進行了必要的研究,極大地改善了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甚至對廣大普通人群的生活品質也有提高。

我國引入無障礙設計雖然起步晚、起點低,但也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國家建設部已下發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其中有24條為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條文,于2001年8月21日起開始執行。目前我國多數城市的干道、主要商業街、廣場、醫院等采用了無障礙設計,城市住宅小區的無障礙設施也開始起步。但是,應該注意到的是,無障礙設計還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普及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距,比如人們的居室以及家具日用品等,很多都還沒有無障礙設計的考慮,成為了無障礙設計的盲點。

1.3 人體工程學在無障礙家具設計中的介入:老年人、殘疾人、行動不便者對環境和用品有更多的依賴性,無障礙家具設計就是考慮到這一群體的特點,在設計中采取的“人性化”措施使家具更適宜他們生活。而人體工程學作為人體科學、環境科學與技術科學融合交叉的新興學科體系,有著廣泛的應用領域,其聚焦點在于“協調人與產品的關系”,在家具產品中則主要著眼于優化“人-家具-室內”的關系。無障礙家具設計要得以科學合理地實現,人體工程學的介入和運用是必不可少的。

人體工程學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應用,特別強調其在使用過程中對人體的生理及心理反應,并對此進行科學的實驗和計算,在進行大量分析的基礎上為設計提供科學的依據。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椅子,其高度常定在390mm~420mm之間,根據就是人的坐姿時的基準點(坐骨結節點)為準進行測量和設計,高度不夠會使體壓集中,并讓人在起立時顯得困難;高度過高會使兩足不能落地,時間久了血液循環不暢,肌腱會發脹而麻木。對現代家具進行設計,要力圖做到“人-家具系統”相互和諧。

在無障礙設計中,設計師可以運用人體工程學在家具和其他相關設施的設計上妥善處理功能與造型,以方便人們的日常動作行為,從而幫助有障礙人群獨立生活的愿望得以實現。人體工程學,作為研究人體在生活、工作等行為活動中的適用度的重要依據,將是研究無障礙家具設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主要著眼點在于對居住環境的各個空間中的家具進行尺寸分析及功能研究,使之符合目標人群的行為、生理、心理需求,給他們帶來便利,滿足他們的需求。

2 老年人生理特征和心理變化

老齡化問題也是我國21世紀要面臨的一大社會問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的改善,人們的預期壽命長了,老年人也就多了。2005年統計,中國60歲以上人口是1.44億,占全國人口的11%。因此,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老年人也是無障礙設計關注的重點人群。由此可見,我國對于無障礙設計是有著較為迫切的需求的,這值得我們設計人員關注和重視。

2.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老年人的生理變化主要是機體老化、功能障礙。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系統、組織和器官功能逐漸衰退,導致機體活動減退、生物效能減低、環境適應能力減弱和器官應激能力衰減。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肌肉骨骼系統: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不斷萎縮,其人體尺度也發生相應變化,最明顯的表現在身高。老年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在28~30歲時身高最大,35~40歲之后逐漸出現衰減。一般老年人在70歲時身高會比年輕時降低2.5%~3%,女性的縮減有時最大可達6%。除此之外,老年人的肌肉及骨骼系統衰退,反應和靈活程度下降,肌肉的強度以及控制能力也不斷減退,一般人70歲時的肌肉強度只相當于30歲時的一半。(2)感知能力:老年人的感覺器官會衰減,一般首先是聽覺和視覺發生障礙,視覺主要表現在眼角膜變厚,晶狀體彈力下降,睫狀肌調節能力減退,多出現老花眼。老年人還會出現辨色能力下降,對近似色的區分力下降,判斷高差和有少量光影變化的能力也會減弱;聽力衰退則主要表現為高頻聲音不敏感,所以交談時經常需要很接近;觸覺味覺嗅覺也會隨著感覺細胞的衰老和減少逐步減退。(3)思維能力:人的記憶、分析、綜合、判斷、推理以及計算能力,都是人的智力組成內容。根據智力測驗,最佳智能狀態在25歲左右。進入老年后,記憶力和反應速度的降低較為明顯。

2.2 老年人的心理變化:隨著老年人生理衰退,心理狀況也悄然發生改變。而在中國由于現代社會“空巢家庭”、“留守老人”的出現,缺乏和子女交流的居家老人心理的變化較之以往更加明顯。就心理學角度而言,老年人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失落感:老年人由于一般不再從事生產性工作,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從而表現出兩種情緒:一種是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情緒低落,凡事都無動于衷;一種是表現為急躁固執易怒,對周圍的事物看不慣,為一點小事而發脾氣。(2)依賴感:老年人由于社會和個人生理原因,會偏向于依賴性增強。主要表現在經濟上依賴、生理上依賴和社交上依賴。(3)懷舊情緒:人到老年,思想不再像年輕時候樂于憧憬未來,而更傾向于回顧過去,說話做事都帶有濃厚的懷舊色彩。由于退休之后生活的節奏突然放緩,老年人的心態也更趨向于安靜詳和的狀態。(4)行事小心:心理研究表明,老年人做事情較為趨向穩扎穩打,不會輕易冒險,行動上比較小心,不是很在意所花的時間。

3 老年人家具設計原則

根據老年人群的身心特點,運用人體工程學和無障礙設計法則進行家具的造型、色彩、功能、材料等方面的設計和確定時可以歸納出一些具體的做法,有助于滿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達到安全、便利和舒適的效果:

(1)尺度和造型:老年人的無障礙家具在設計時首先要考慮家具的尺度,由于老年人身體尺度的萎縮,家具的工作臺面高度應適當降低,柜類家具的儲存空間高度也需要和正常成年人有所區別。可另一方面,老年人的體重和身體圍度卻一般會比普通成年人大,故人體家具如椅子沙發等宜寬大穩重而不宜小巧。造型方面,由于老年人的懷舊情感,應避免采用年輕人所偏愛的現代幾何造型,宜傳統造型風格,但表面裝飾也不宜太過繁雜,避免清潔工作量加大。另外為了適應腿腳不太方便,需輪椅或坐姿行動的老年人,廚柜、衛浴柜的下方宜留出容膝空間。另外,造型上應該更加強調安全性,可以多運用一些無尖角、圓滑的形體,以減少磕碰、擦傷等意外情況的發生。

(2)色彩和材料:色彩方面從老年人偏寧靜的心理狀態出發,應該使用柔和統一的色調,以增加家具的平靜、莊重、高雅的感覺。而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視力敏感度降低,因此如果有功能提示的區域應用較明顯的色彩或圖案加以強調。

材料方面首要因素是環保健康,實木類材料為首選,人造板材應達到國家E1級環保標準。表面涂飾以啞光漆為好,椅子座面靠背宜采用柔軟舒適的軟包材料。盡量減少玻璃、金屬等質地較硬容易造成傷害的材料。

(3)功能和細節:由于我們的設計對象的身體機能的衰退和不足,往往難以輕松地把握自己的動作,同時判斷力也下降。因此,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家具的功能,輔助他們方便使用,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人體家具和準人體家具可增加一些輔、保護性的設施,如扶手、安全抓桿等,使用者可用手臂支撐來彌補下半身肌肉力量的缺點;臥具可以增加電動或機械升高斜倚功能,方便起身;柜類家具的儲存空間劃分宜簡單明了,內部可安裝照明燈,高處可以加入升降裝置,方便取放。

4 具體設計分析

在這里我們根據基本功能進行分類的設計分析。

4.1 家具設計實例:①人體家具:這是一類直接支撐人體的家具,如椅、凳、沙發、床等。老年人在家里的大部分活動都需要和這一類家具有關。(1)坐具類:對于椅、凳這種坐具來說,加入扶手可以方便人起坐時抓握,增加身體平衡的支點。因此,有扶手的椅子是比較適合無障礙設計的;在坐具尺寸上,座面寬度應使用較大些的尺寸,對于體重較大的老年人來說坐起來更加方便,活動起來更加自由;另外,座具的背傾角和坐傾角可適當偏大,以增加其舒適性。沙發的設計首先要從人體工程學角度確定其傾斜角度和坐深,如人體坐姿的傾斜角度和坐深較大,會使人起身更為費力。另外沙發的坐墊靠墊不能太過柔軟,人的腰椎將得不到有力支撐,因此應該注意使其軟包填充更具有韌性和彈性。此外,沙發周圍加上腳踏、雜志擱架等功能附件以方便老年人的休閑生活。②床具類:床的長寬設計宜采用大尺寸設計,即滿足大身材對床的要求。另外由于人在睡眠時姿勢經常變化,為使人睡眠時舒適,也應該按大身材來設計。可用身高的P90 或P95為上限,兩側再各留100~150 mm 的余量,建議采用尺寸為1000mm×2050mm。對于下肢不便的老年人來說,應該在床的一側或兩側安裝扶手,方便上下床,而床面高度應與輪椅高度接近(500mm)。為了便于起身還可以使用電動升降裝置調節床具的上半部分角度和高度。③ 準人體家具:此類家具的功能部分與人有關,代表類型為桌、臺等。桌子不宜過高或過低,過高容易導致人的肌肉疲勞,長期如此可能會出現頸椎問題;過低的桌子則會使人感到書寫不適,肩部疲勞,胸悶,起坐吃力等。對于下肢活動不便的人,可在桌子的側面安裝扶手裝置,以便輔助走路和起立支撐。而下方容膝空間也要比正常的最低580mm高,以方便腿部進出。如為輪椅使用者更需要加大為750mm左右。④貯存類家具:貯存類家具主要為柜架類家具。對于帶有抽屜和頂柜的柜類,不宜有低于雙膝的抽屜和高過頭的頂柜,以減少人的躬身和爬高,減少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且使用省力。另外其家具飾件如拉手的體量不宜太小,也不宜棱角太過分明,可以考慮采用鏤銑方式與抽屜柜門面板一體化處理。同時,抽屜滑軌柜門鉸鏈要選用高品質的五金配件,確保家具開啟輕巧省力。柜門的設計宜采用推拉門或者折疊門,避免采用平開門,因為平開門需占用較大的空間且不利于輪椅使用者開啟或關閉。

5 總結

老年人無障礙家具是通過設計來彌補他們在家居生活中的行為障礙。設計者應更多地研究老年人群的特點和實際要求,充分應用人體工程學,才能真正做出符合他們的生理心理需求的無障礙設計,構建一個真正相互尊重、平等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尚秀芝、劉振華. 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及臨床用藥原則[J]. 中國醫藥指南,2011,10.

[2]高橋儀平(著)、陶新中(譯). 無障礙建筑設計手冊――為老年人和殘疾人設計[M]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2.

[3]胡景初. 現代家具設計[M]. 中國林業出版社.

[4]張蓓、程俊飛. 無障礙設計原理在老年人家具中的應用[J]. 包裝工程,2007,3.

[5]劉敏. 住宅室內空間的家具配置[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06.

[6]劉穎、田慶豐. 獨居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調查[J]. 醫藥論壇雜志,2009,13.

[7]Standards For Barrier-free Design[S]. ONTARIO Government Facilities,2004.

[8]Sara J. Czaja. Human Factors Research Needs for an Aging Population[M].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1990.

[9]胡宏偉、串紅麗、楊帆. 我國老年人心理孤獨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1,3.

[10]王晨光、李秀榮. 滿足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的室內環境設計研究[J]. 家具與室內裝飾,2010,7.

人體工程學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人機工程學 汽車座椅 設計

一、汽車座椅的設計要求

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駕駛員采用坐姿駕駛,這樣腰椎就會偏離正常狀態,如果長時間駕駛就會引起要不疲勞。這就要求設計合理的座椅,以減少駕駛過程中的疲勞。對于汽車來說其座椅的設計要滿足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良好的靜態特性

1.座椅的尺寸和形狀要根據人才測量學給出的相關資料來確定,以保證駕駛員能夠選擇合適的坐姿。即能夠使其肌肉放松,血液通暢,身體穩定并處在舒適的活動范圍內。

2.臀部和坐骨結節應該能夠承受人體大部分的重量,使座椅前緣大腿處與座椅間的壓力盡可能的小。

3.靠背的支撐方式要合理,以保證駕駛員的腰椎、椎間盤及軟組織能夠承受上半身大部分的負荷。

4.駕駛員在保證不滑脫的情況下能夠方便的更換坐姿。

(二)良好的動態特性

1.在合理的范圍內座椅要能夠實現尺寸和位置的調整,以保證駕駛員能夠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位置,但是考慮到空間的限制,應盡量減小需要調節的尺寸和位置。

2.座椅要能夠起到緩沖的作用,以減少路面不平帶來的影響,避免駕駛疲勞。

3.座椅還要具有較好的軟硬度和溫濕度,既能夠讓駕駛員保持在一種穩定的坐姿狀態不產生疲勞,又能夠起到透氣增加舒適度的作用。

4.要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合適的使用壽命,以保證駕駛過程中的安全性。

二、汽車座椅的參數選取原則

對于汽車座椅來說其尺寸的基準是人才尺寸,下面是人機工程學中座椅參數的選擇方法:

高度:對于座椅來說其高度要跟駕駛員大腿在同一水平線上,既要保證大腿肌肉不會受到擠壓,又要保證駕駛員背部肌肉不受增加的負荷作用。

座寬:對于不同體型的人要能夠適應,一般情況下是參考女性群體臀寬尺寸的上限。座寬也不宜太大,否則肘部就會失去支撐,引起駕駛疲勞。

座深:它是指座椅前端到靠背之間的距離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應使靠背能夠方便的支撐腰椎。如果座深過大腰椎得不到有效的支撐就會改變腰部曲線[1],或者駕駛員不得不向前移動,這樣又會壓迫膝窩。所以在設計座深時要按照大多數的人群來設計,這樣既能保證身材矮小者能夠駕駛舒適,又能夠保證身材高大人的小腿得到有效的支撐,避免大腿疲勞。

座面傾角:座面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一般情況下座面后傾,這樣能夠使背部獲得有效的支撐,還能夠防止駕駛過程中由于震動等滑出座椅。通常座面傾角的大小為5°~15°,太大的話就會在駕駛過程中壓迫腹部,破壞腰椎曲線,造成駕駛員生理上的傷害。

椅墊:在駕駛過程中,駕駛員與座面接觸的只有其臀部的兩塊坐骨結節,大約承受了人體75%的重量,長時間的駕駛就會造成壓力疲勞,產生臀部麻木感。如果在座椅上加上坐墊,那么駕駛員臀部與座椅的接觸面積就會大大增加,壓力大大減小。另外坐墊還可以起到穩定坐姿的作用,坐墊選擇時不宜選用過硬或者過軟的。

三、汽車座椅的人機工程學設計

為了保證駕駛員駕駛過程中不會產生疲勞,在設計過程中就要根據人機工程原理,在座椅面高度,深度和傾角等方面做好設計工作。汽車座椅各參數如下:

(一)椅面高度

椅面高度要能夠保證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能夠方便的操作方向盤,雙腳平放在地板面,同時還要保證其大腿能夠水平放置。座椅椅面的高度一般在350~450mm之間,根據實際需要可以進行適當調整,但是最低不得低于300mm。

(二)寬度

在上一節中我們知道座椅的寬度是根據人體臀部的寬度進行設計的,但是由于人性別和體型等方面的差異較大,在座椅寬度選擇時非常困難。采用寬度可調節的座椅,在設計時非常困難,增加了汽車的成本。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考慮我們將座面的寬度定在450~500mm之間,這樣既能保證駕駛員小臂能夠得到有效支撐又能夠便于駕駛員進行坐姿調整,從而保證駕駛的操縱方便性。

(三)傾角

根據人機工程學原理[3],座椅的椅面是前高后低,對于轎車來說其椅面的傾角用A40來表示,單位是度。對于A型車騎椅面傾角一般在15~40°之間,B型車載11~18°之間,這樣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能夠實現坐姿穩定,在剎車震動等情況下不會過度前傾或者滑出椅面,在加速或者啟動時也不會過度后仰,影響操作安全性[2]。另外座椅的深度要小于駕駛員大腿的長度,否則就會降低其乘坐舒適性和穩定性。

(四)靠背高度和靠背的傾角

座椅靠背的高度和寬度要根據人體的參數來決定,不同的駕駛員其身形來決定,一般情況下座椅靠背的高度和寬度都不能對駕駛操作產生妨礙。靠背傾角是汽車座椅人機工程學設計中非常重要的參數,它是座椅靠背直線與椅面之間的夾角,一般情況下取117°為宜,這樣能夠保證坐姿下脊椎的舒適性[4]。

四、結論

駕駛舒適性與汽車座椅的設計密切相關,它的設計比一般工作座椅的設計有很大的區別。雖然人們對汽車座椅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但是其舒適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論文從人機工程學的原理出發,通過對人體模型的研究,對汽車座椅進行了設計,保證了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的坐姿舒適性和操作舒適性。

參考文獻:

[1]李莉.座位作業腰背痛生物力學分析機工效學評價.北京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3,5

[2]李增勇,王成熹.駕駛疲勞與汽車人機工程學初探[J].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20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超| 香港 | 雷州市| 海安县| 临漳县| 岳西县| 梅州市| 南通市| 清涧县| 张家港市| 柳江县| 安宁市| 尼勒克县| 新闻| 南平市| 广德县| 新余市| 浑源县| 本溪| 洛浦县| 都江堰市| 钦州市| 连平县| 咸宁市| 樟树市| 房产| 柯坪县| 宜都市| 新密市| 武宁县| 同仁县| 自治县| 沙坪坝区| 梅州市| 沽源县| 宜君县| 江北区| 临江市| 高陵县| 密山市|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