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短視頻的利和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下可愁壞了表弟,這些候車的乘客大多不買藥,而且還影響到了藥店的經營,尤其是到了節假日、雙休日,來此休息的候車乘客的聊天聲、進進出出的開關門聲,嚴重擾亂了藥店的正常經營秩序。我見到這種情形后,向表弟提議說把他們趕出去就得了,然后在藥店門口掛一塊牌子,寫上“謝絕非購藥物者入內”。
表弟聽后笑笑說,趕不得,做生意應當注重長遠利益,如果下逐客令或取消休息區,顯示的只能是自己的短視。對于任何一家經營企業或者商店來說,人氣永遠是第一位的,客流量是銷售額的前提和保證,更何況這些人雖然不買藥,但也是顧客,只不過是“零消費顧客”(潛在顧客)而已,既然是顧客,那當然是不應該也是不能“趕”的,否則就顯得自己太過冰冷甚至是不夠道德!我說那就這樣忍受他們擾亂你的正常經營秩序?表弟笑笑說:“當然不會,我會想辦法!”
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表弟不僅沒有驅趕那些進來休息和候車的乘客,而且還為他們準備了清茶和報紙,同時,表弟還根據乘客的特點,開展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如免費量體溫、測血壓等,同時還在休息室里用文字和電腦視頻資料普及用藥常識,宣傳合理用藥、科學用藥的知識,除此外,表弟還根據自己藥店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地從患者的角度考慮,增加旅行常備藥物,同時還引進了一些銷售宣傳藥學常識的健康類雜志銷售。既為藥店帶來了經濟效益,又讓顧客閑暇之余懂得了相關用藥知識。
1阻礙科技創新的人文環境分析
近年來,構建自然科技創新的人文環境已顯得越來越重要,一個有利于中國自然科技創新的人文環境正在逐步形成。然而功利主義的科學觀,傳統文化迷信權威,以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失衡等等這些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其必然制約著人文環境的發展和形成。
1.1傳統文化中消極因素的影響中國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如重倫理道德、輕科學精神以及官本位文化等等,這樣一些消極影響至今依然存在,影響著自然科技創新。追求安穩的文化心態。重倫理道德、輕科學精神。這種對“德”的尊崇,對倫理的獨特關注,形成了中國文化精神的內核,也造成了傳統價值觀中科學精神的缺位。例如,韓愈曾在《師說》中談到:“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這里面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從事技術類職業的輕視,并且形成了傳統的社會風尚,影響了社會創新精神的生長。官本位文化。中國傳統社會是“家國同構”模式,其特點則表現為:“權力是最高價值,獲取權力就成了最有吸引力的活動”[2]。社會還崇尚“學而優則仕”這樣的觀念,把學習僅僅作為當官的一種手段,升官發財成為“志仕”們的終生目標。古人有之,今人亦然。在“官本位文化”下,阻礙了個體自主意識和創造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1.2功利主義科學觀及其影響功利主義科學觀主要從“工具理性”這個角度來理解科學,強調科學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功利主義的科學觀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實證主義與科學主義。功利主義科學觀,它強調了科學的功利價值。這一價值觀在當今的表現:一方面,從科研主體來看,它表現為一種急功近利與浮躁的學風;另一方面,從政府方面來看,它表現為只重應用,而忽視基礎科學發展,只重視數量卻輕視質量的評價制度等方面。在這里,功利性被看作科學的根本目的、動力和判斷標準。中國社會,的確存在著忽視科學人文價值的這種傾向,它只看到“人”,而看不到“文”。即看不到科學本身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而人需要文化,需要精神生活,需要以此來提高自身素質并獲得自身發展。[3]竺可楨先生曾說過:科學精神就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只有保持這種追求,才能產生對科學的激情,才能克服浮躁,心無旁騖地專注于研究,才能不怕失敗,百折不撓,在科學的道路上走得遠走得好。
1.3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失衡的影響科技創新主體深厚的人文素養,則是自然科技創新的重要條件。在中國,對哲學社會科學重要性的認識正逐步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然而,教育中重理輕文的現象仍然存在,其對人文環境的形成以及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都產生著或多或少的消極影響。近年來,由于社會功利、心理短視等因素的影響,當代學生人文素養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將主要精力集中于應用型、實用性的學科,忽略了文學、歷史、哲學等社會科學對于其成長的意義。為此,筆者對蘇南地區部分理工類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以及廣大網民進行了人文素養現狀方面的調查,課題組對某重點大學的96名學生進行了隨機采訪,其中60%以上的學生認為讀書主要原因是學習需要,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想在大學期間讀一些經典名著;當問到什么書是他們必須去讀的,90%以上的學生認為是英語四、六級等級考試用書。這些都說明現在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背負著歷史的積弊和現實的困擾。[4]筆者所在的項目團隊通過在校園內廣泛地發放問卷這樣一種最為簡單、也最為可靠的方式,獲取了這樣一組調研數據(見下圖):從兩份數據可以看出,在當前理工科高校,乃至其他各類財經、文科類的高校,由于種種原因的存在,人文學科不但未能夠成為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引導,反而變得日益邊緣化。
2進一步優化人文環境來促進科技創新
近年來,中國自然科技創新的人文環境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我們要通過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立足現實,興利除弊,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
2.1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生性轉化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其一切,而應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通過辯證地分析與改造,為中國的科技創新提供強勁的文化支撐。提倡懷疑和批判精神。迷信權威、墨守成規的儒家傳統,不利于個人創造能力培養,更不利于社會創新文化的形成。從科學史看,我們發現,懷疑和批判精神永遠都是推動科學進步的決定性因素。因此,要想創造更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文化環境,我們必須建立起鼓勵學術批評的文化環境。扭轉重官輕學的積習。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鄙薄生產技術,一些技術創造被他們看作是雕蟲小技,認為只有走“仕途”才是正道。[5]而今,中國最缺的是具有實用知識和經濟建設才干的科技企業知識分子。當整個社會都把科技人才視為“國家棟梁”時,又何愁沒有獲“諾貝爾獎”方面的科技人才。人文精神注入科技創新。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人文精神,在科學與人文日益交融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使之滲透到科技創新的全過程中,使科學更好地為人類的福祉服務則顯得尤為重要。
2.2超越功利主義的科學觀中國近代以來科學精神的缺失對功利主義科學觀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功利主義科學觀,是一柄“雙刃劍”,既有功利性的一面,又有非功利的一面。一方面,單純強調了科學的功利性,過分地重視技術理性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科學家在研究的當初憑著對自然界的好奇心,不計任何功利地從事研究活動,集中體現在科學的精神價值或人文價值上。科學所蘊含的巨大的物質利益,也為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提供了保障,即不把科學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是作為一種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自由”的事業。因此,樹立科學與人文融通的價值觀,超越單一的、狹隘的功利主義科學觀顯得尤為重要。近幾年,我國科學界“沖擊諾貝爾獎”的呼聲日漸高漲,這也是功利主義科學價值觀在當前科學研究中的典型表現。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博士所說:得獎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科學研究的沃土。我們應當記住,“‘科學’就其本原來說,只能是由求知的好奇心驅動,純粹為求知而求知,只問真理,不計功利的學問。”[3]科學發展歷史表明,一個國家科學的興盛,需要有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弘揚“科學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在我們民族中培養起基于對宇宙萬物的好奇心,而萌發出來的熱愛真理、追求知識的求真態度和理性覺悟,讓人們的精神境界超乎于日常俗態生活和功利氛圍之上。
2.3融通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是時代精神對現代社會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的生存發展、社會進步以及生活方式改變等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是互補共進的,是科學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學教育的有機整合。目前,我們所倡導的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就在于整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讓科學文化納入人文因素,也讓人文文化接納科學精神。首先,更新理念,培養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通才。確立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將人人成才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系統培養觀念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研究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化、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積極營造鼓勵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學習環境,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懷。其次,文化建設,營造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學術氛圍和校園環境。改革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經典與現代、科學與人文結合的素質教育課程;為學生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科技、自然科學知識普及等方面的公共選修課程,并有效利用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以文化藝術節、科技節為載體,組織開展富有時代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第二課堂;舉辦文化素質系列講座,邀請國內外文化名人來學校講學;深化學生社團管理體制,增強社團活動的育人效應和文化品位。總之,豐富的校園文化建設也為學生的成才成長構筑了廣闊的舞臺。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