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少子化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日本;少子化;育兒費用
一、日本少子化的現狀
(一)少子化的概念界定
維持人口長期穩定的合計特殊出生率(1位女性一生所生的孩子數)稱為人口置換水平。聯合國推算指出。標準的人口置換水平為2.1。如果一國的出生率長期低于人口置換水平,則被稱為少子化。
造成少子化的直接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主要有:現代人的晚育傾向使女性的平均生育數減少,由于女性參加工作,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結婚、育兒在人生中所占的優先順序下降,結婚和養育子女對教育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結婚與生育在文化上有密切關系,晚婚化傾向和終生未婚率的上升是造成晚育甚至不育的直接因素。
一國如果出現“少于化”,就會對國家造成很多負面影響,如人口下降、社會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等。老齡人口增加使社會保障費支出增大,勞動力減少使社會活力低下,造成經濟活動停滯、生活水平下降。
(二)日本人口年齡結構及其特征
1 日本總體人口年齡結構
根據1956年聯合國發表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經濟社會含義》提出的標準,65歲以上老年人所占比重達7%以上的人口為老年型人口。1970年,日本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率為7%,進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且人口高齡化的速度十分驚人。截至2002年9月,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2362萬人,比上年增加78萬人,占總人口的18.5%,超過老年人口比例占18.2%的意大利。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最大的國家。同時,日本7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千萬大關,達1003萬人,比上年增長51萬人。另一方面,日本新生兒數量不斷減少。少兒人口(14歲以下)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下降。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發表的數字。2001年日本少兒人口為1834萬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率為士4.4%,2002年少兒人口為1812萬人,所占比率僅為14.2%。截至2005年,日本全國人口約1.27億,其中65歲以上老年公民2682萬人,15歲以下少兒1740萬人,分別占全國人口比例的21%和13.6%。日本老齡人口比例居世界首位,少兒人口比例則跌至世界末位。
2 日本的少子化及其影響
日本等發達國家多以一位婦女從15歲到49歲之間生育兒童的平均數表示出生率。日本的出生率在第一次嬰兒潮(1949年)達到4.32,并在第二次嬰兒潮(1973年)達到2.14。但之后不斷降低,和其他先進國家相比,目前已經達到最低水平。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日本人口出生率已連續多年呈下降趨勢,2003年日本新生兒出生率為1.29,比2002年的1.32降低了0.03,2004年繼續下降至1.28,2005年更是降到1.25,從而連創新低。從日本國內地區情況看,出生率最低的是東京,跌破了1.0,僅為0.98。又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初步統計,2006年日本出生的嬰兒增加了2.3萬人,總數達到了108萬人以上,6年來生育率首次出現了增長勢頭,預計2006年日本的生育率可達到1.29。出生率下降雖然是西方發達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但其他國家經過采取一系列鼓勵生育政策后,基本已止跌回升。只有日本還在繼續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出乎意料,如果繼續下去,10年后將會引起勞動力不足(估計缺少400多萬人),造成經濟成長率降低0.7%的嚴重后果。這一后果還可能導致未來日本社會保險減少,而受保的高齡人口增加等重大問題的出現。
二、家庭育兒支出對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影響
依據社會發展的經驗,少子化是高度發達國家才會面臨到的問題,其原因主要是來自心理層面的影響大于生理層面的因素。從以下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育兒成本過高給家庭造成經濟和心理上的負擔導致晚育少育甚至不育是日本少于化趨勢加劇的首要原因。
(一)日本家庭收支概況
日本野村證券株式會社以居住在東京及其附近、京都大阪及其附近的、家庭中孩子在0~18歲左右的700名母親為對象進行了調查。該調查自1989年(平成元年)開始,至今已進行了9次(隔年一次)。調查內容主要就家庭收支等問題進行,根據第9次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家庭每月的支出平均為26.8萬日元,其中28.6%的家庭每月支出在20萬日元以下,所占比重最大,其次為25~30萬日元的家庭占24.1%。家庭中只有1個孩子的月支出平均為23.7萬日元,而有2個或3個以上孩子的家庭月支出平均則超過了28萬日元。這一結果說明了孩子越多,支出的費用越大這樣的一個事實。此外,在長子(女)還是嬰兒的家庭中有55.8%的家庭每月支出不到20萬日元,而長子(女)已上高中的家庭每月支出不足20萬日元的僅為17.6%。可見孩子在18歲之前,隨著年齡的增長,每月的花費會越來越多,給家庭造成的負擔也會越來越重。
(二)日本家庭育兒費用的支出情況
分析育兒費用問題首先要明確天使系數這樣一個概念,因為它是說明育兒費用的有效模型,所謂天使系數。是從恩格爾系數(飲食費用在家庭消費支出中所占比例)派生出來的詞匯,是指每個家庭在一個月的家庭支出中,給孩子的零花錢、學校及補習班的學費、孩子的衣食住行、生病、休閑所需費用、將來的儲備金、孩子的保險等等所有與孩子有關的花費所占的比重。其計算公式為:天使系數=育兒費用÷家庭支出×100%。從中也可以看出,天使系數越大,則表明育兒費用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給家庭帶來的負擔也越重。
根據第9次野村證券的調查,日本家庭2005年天使系數的平均值為28%,也就是說,在日本家庭每月的支出中平均有1/4是用于孩子,就其具體而言,處于嬰幼兒、學齡前兒童或小學生、中學生家庭的天使系數分別為16%、25%和35%以上,獨生子女家庭的平均值為19.7%,而3個孩子以上家庭則為37.6%,是獨生子女家庭的近兩倍。由此看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孩子數的增多,家庭負擔不斷加重。直接造成日本家庭再次生育的意愿下降,如在1993年日本家庭平均的天使系數達到高峰之后雖有所下降,但這并不是家庭的育兒負擔有所減輕的結果,而是由于家庭育兒負擔的加重。導致少育不育,致使孩子數量減少,從而總的育兒費用降低,天使系數縮小的結果,那么,育兒費用為何會如此高呢?理由是孩子們的教育費用過多使然。
教育費用一向是育兒費用中比重最大的一項開銷,特別是隨著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投入也不斷加大。教育費用除了幼兒園到大學必需的學雜費之外,上補習班、學習各種才藝的費用等占有一定比重。例如,1997~2002年此項比重在
育兒費用中達到了35%左右,2005年達到了37.5%。再從孩子數量來看,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教育費用在育兒費用中所占比例為27%,2個孩子及3個孩子以上的家庭中,此項比例則高達40%以上。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費及各種補習費用等各種費用不斷增加,使得教育費用在育兒費用中所占比重由10%以內逐漸增加到近50%。據保險公司計算,僅從教育費用來看。如果從公立幼兒園到公立大學的話,最少也要花費850萬日元,而如果從私立幼兒園到私立大學的話,其費用則要高達4400萬日元,如此大的費用,使得父母不得不慎重考慮生育問題。
三、日本少子化政策及其實施效果
(一)日本少子化政策的主要內容
為了減輕育兒負擔,日本政府在1990年以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1991年3月,日本政府頒布了《育兒休業法》,1995年6月頒布的《育兒?介護休業法》對其進行完善,規定了帶薪育兒休假制度,1994年12月,由厚生、文部、勞動和建設四省大臣一致同意制定了“關于今后為支援育兒政策的基本方向”(簡稱“天使計劃”),其重點包括:(1)完善雇用環境;(2)充實多種形式的保育服務設施;(3)充實母子保健醫療體制。(4)完善住宅及生活環境,(5)充實學校教育和校外活動、家庭教育,(6)減輕養育子女而出現的經濟負擔。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新天使計劃”,其內容與“天使計劃”基本相同,只是在現已實現的目標基礎上,又制定出新的目標,并加大力度。此外,日本勞動省自2000年度起,對部分為職工照料孩子和家庭提供方便,創造易于婦女邊勞動邊生育的寬松環境的企業進行表彰。而地方政府也為鼓勵在本地區居住的在婚婦女生育子女,特設“生育獎勵獎金”,日本政府于2003年通過了《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重點從“生”的方面出發,要求企業確保女性產假,享受和其他人一樣的受雇權等。不久又提出要重點從“育”的方面著手,加快完善城市的保育設施,將育兒女性的養老金免除期由原來的到孩子,1歲延長到3歲,同時提高嬰幼兒的福利補助等。
(二)日本少子化政策的實施效果
無論是日本政府還是企業都在積極采取措施,創造有利于養育子女的環境,以提高生育率。然而,日本家庭對育兒費用的負擔感仍未得到緩解,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趨勢也依然未能遏止,2005年的調查顯示,60.5%的主婦依然感覺到育兒費用給她們造成了一定的負擔,其中16%的人認為負擔沉重,44.5%的人感覺存在負擔,從收入狀況來看,年收入在300~1000萬的家庭感覺負擔最為沉重,而這種年收入在300~1000萬的中間階層家庭占日本家庭總數的80%以上,就出生率低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認為育兒費用的負擔過重是最主要原因的人數最多,占57.8%,其次是由于工作和育兒二者難以兩全。盡管日本的出生率連年下降。但還是沒有足夠的幼兒園接納這些孩子,幾乎每座城市的幼兒園都存在排隊等候人園的問題。
高挑的z小姐36歲,橫濱一家旅行社的中文導游,中文很好,無數次帶團來中國旅游,也接待去日本旅游的中國團隊。今年3月,我和她在貴州見面時,她正戴著為門齒矯形的鋼絲,一笑起來就用手掩住嘴。
我知道,在日本做這類矯形費用非常高,就問她為什么要斥“巨資”矯牙。她說:“我一個還沒出嫁的姑娘,為修飾好自己的形象當然要在所不惜啊!”
她告訴我,這一類的談話還是用中文進行比較自然,因為日本人之間是不談這些事情的――“其實,先進發達的日本遠比中國‘封建’,用中文談話多好呵,什么問題都能談!”z小姐已經來過N次中國,甚至都能讀懂手機短信上的“段子”。
我問她是否覺得自己是“剩女”,她一開始沒聽懂,我寫出這兩個字以后,她才明白過來并微笑著說:“這是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吧?女性30歲還沒結婚就覺得奇怪。在繁忙的日本社會,自己的事情都忙不過來呢,誰還管別人結婚不結婚的事情!”
確實,日本人很多都是晚婚模范,男人四五十歲結婚一點也不奇怪,女人30歲結婚,還有人會說“早了一點”。
“你的父母不擔心你嗎?”我窮追不舍地問。
她告訴我,日本與中國不一樣,中國的長輩總是圍著晚輩轉,而日本的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會干涉子女的生活,最多只是偶爾提醒一下。目前她經常帶著客人在中國各地旅游,覺得生活很有趣,“如果結婚、生小孩,我就會失去這份喜歡的工作了!”
確實,就我的體會,同屬東方文化的日本父母對于子女的人生選擇大多很尊重,很少強求孩子在特定的年齡結婚生子,與中國的父母非常不一樣。
20年前,我的一位日本朋友K先生曾帶著小女兒來上海旅游并考察市場。閑聊中,我問當時只有9歲的小女孩長大后有什么愿望。她說:“希望能遇到一個對我好的、有錢的男人結婚。”
我說,你這么想結婚啊?結婚意味著很多家庭瑣事――過日子,生孩子。小女孩立即接過去說:“結婚干嘛要生孩子啊?累死了!沒有孩子的兩個人,多幸福!”
我當時非常驚愕,9歲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清晰的“概念”。而K先生只是津津有味地聽著,不插話也不制止。
今年春天我再見到這個姑娘時,她已經29歲了,還沒有結婚,一個人租房子住在外面。“她還沒考慮結婚,我們也不催她,”K先生對我說,“過30歲人才成熟,性格脾氣才穩定,對婚姻家庭的理解也深刻些,才會獲得幸福。”
關鍵詞:農村養老空巢老人
引言
伴隨著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鎮,而許多老人則仍滯留在農村,產生了空巢老人的現象。調查顯示,空巢家庭中老人在全國范圍內有2339.8萬人,占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的26.6%,其中農村空巢老人數目約1633.0萬人,大致占全國空巢老人的69.8%。農村養老問題越來越凸顯。如何解決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問題成為城鎮化進程中的的重要問題,同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農村空巢老人這一群體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養老保障問題需要得到社會更多的重視和關注。空巢老人保障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中的現狀,面臨的困難以及對解決現狀問題的一些政策建議是本文關注的重點。以期為新時期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模式的構建提供一個思路,為中困城鄉和諧發展及城鄉一體化建設盡綿薄之力。
1. 農村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及分類
1.1農村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
“空巢老人”這一名詞同時包含了“空巢”以及“老人”這兩個層面的概念。一般把60歲或者65歲以上的人稱為“老人”,但是對于“空巢”家庭的定義則仍然存在著分歧。截至到目前,對農村空巢老人的這一概念的界定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學者們往往根據自己研究對象的不同對“空巢老人”有各自的界定方式。很大一部分學者將其界定為沒有子女或雖有子女,但因子女在長大成人后離開而獨自居住的老人。
1.2 農村空巢老人的分類
對農村空巢老人群體的分類,學者們根據各自不同的標準分成了不同的類別。按照老人意愿情況把農村空巢老人分類為自愿型空巢老人、無奈型空巢老人以及被迫型空巢老人三種。而另有一些學者則依據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把這一群體分為一般空巢家庭和困難空巢家庭兩大類。
2. 農村空巢老人的成因
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復雜多樣,可歸結為社會原因、家庭原因、個人原因。
2.1 農村空巢老人形成的社會原因
農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的快速發展使“空巢”家庭的出現成為某種必然的結果。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以后計劃生育的推行,對于那些獨生子女之間結婚而組成的家庭,有一部分老人主動或被動獨立生活而“空巢”成為必然結果。
農村空巢老人形成的社會原因總體可以歸結為三點。第一,伴隨著我國住房條件的不斷改善和提高,不少子女因為在婚后有了自己的住房而與老人分開居住。第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量的農村青壯年離家進城務工,老年人滯留家中成為農村空巢老人。最后,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展開,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造成部分有子家庭可能形成空巢。
2.2 農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也是農村空巢老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具體歸結為四點:第一,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之間的差異使得老人雖然希望與子代孫輩住在一起,但是為了避免沖突與矛盾而選擇獨自生活。第二,由于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老人選擇不去加重子女負擔寧愿獨自生活。再者,受子女住房條件限制,不在少數的老人無法與子女同住。最后,雖然具有相應的物質條件,但是贍養老人的觀念卻淡薄,使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
2.3 農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個人原因
有一部分老人成為空巢老人的原因,是因為老人希望在晚年能夠得到更多的自由和自主而選擇去過獨立的生活。這樣的老人大多數是在經濟上能夠獨立,精神生活豐富且身體健康狀況較好的低齡老人,這樣的老人隨著年齡增大,有放棄空巢的可能。另一些老人對原來生活的農村有著較深的感情,不愿意離開居住已久的環境而跟追子女居住。
3. 解決農村空巢老人問題的政策現狀及建議
3.1 農村養老保障情況的現狀
(一)由于我國的傳統觀念,家庭養老這種模式仍然是農村養老的最主要的方式。具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老人與子女共同生活,從旁協助子女料理家務以及照料孩子,相應的,子女為老人提供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求,這種模式下不會有空巢老人的現象產生。另外一種是子女和老人分居,按時提供老人生活費用,平時予以一般的生活照料,這種模式較容易出現空巢老人的情況。
(二)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新的農村社保體系正在逐漸形成,其主體內容為農村最低保障、新型合作醫療、農村醫療及救助以及五保供養制度。
(三)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不僅僅面臨著現階段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所面臨的問題,同時還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面臨著更大的困境。
這是因為,首先,農村過去以家庭和土地為依托的傳統養老方式面臨著新的巨大挑戰,這一養老模式將越來越難以繼續實施,家庭養老功能也越來越弱。同時,在社會養老政策上,城鄉二元的結構導致農村養老保障具有碎片化特征。對于不同地區的空巢老人,其享有的保障程度是不同的。對于一些保障水平較差的地區的空巢老人,依靠社會養老保障系統來保障生活,將會面臨一系列的困難。
3.2 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保障問題的建議
(一)建立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為重點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推進該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普及。新農保制度彌補了過去制度中的公共財政缺失問題。我國人口最多的廣大農民群體將會因此獲得最基本的養老保障,健全和完善該制度將會成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根本手段。
(二)大力發展農村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將建立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相結合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與建立農村為老服務體系結合起來,為農村空巢老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以及精神需求。一方面應該發展公益性的老人服務。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農村社會的公共養老設施建設。
(三)逐步提高管理運營水平,從而使農村養老基金得到保值增值與安全監管。與此同時,探索農村保障基金保值和增值的新渠道。
現將專訪內容整理刊登,以饗讀者。
記者:作為國家級的戰略,日本用u-Japan取代了e-Japan,這將對日本的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面帶來哪些影響?
阪本泰男:首先在經濟方面,企業內的生產管理、知識性經營,企業間的有效合作等方面可以通過有效地利用ICT來實現,在各個方面能實現企業的高效率并產生高的附加價值。無處不在的網絡工具的利用目前只局限在先進企業,有報告顯示,這些企業有的商品生產線效率提高了10%,交貨期縮短了一半。
從技術方面看,智能家電、電子標簽這類無處不在的網絡技術,日本處于領先地位,無處不在的網絡技術開發如果更集中的話,發展會更快。
u-Japan政策不注重政治上的考慮,而注重讓國民更多地了解無處不在的概念。
記者:我們知道,韓國提出了IT839和u-Korea戰略,目標相當具體,即把韓國人均收入從2006年的1萬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萬或2.2萬美元。請問,日本在這方面有具體的目標嗎?
阪本泰男:在u-Japan政策中,對于國民收入增長沒有明確具體的數字目標。但是,《平成16年度信息通訊白皮書》中是這樣描述ICT的:有關支撐未來無處不在社會的網絡、信息通訊儀器、商品、應用軟件等相關產品的市場規模,2003年為2,682億美元,2007年將達到5,034億美元,2010年將發展到7,437億美元。另外,其相關經濟效果到2010年將發展到1兆美元以上。
u-Japan政策核心為:①基礎建設方面,2010年讓國民100%能使用高速或超高速網絡;②ICT高效活用方面,2010年讓80%的國民能利用ICT解決需要的課題;③ICT利用環境方面,2010年讓80%的國民體驗到ICT有安全感。
記者:u-Japan是一個IT方面的發展戰略,您認為在今后五年中,日本的IT發展對日本經濟的其他方面將產生哪些影響?它對日本經濟發展的貢獻如何?
阪本泰男:u-Japan政策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將ICT活用于解決日本人口低出生率及高齡化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在經濟方面,從宏觀上看,2004年GDP的實際增長率中ICT產業高達40%,對日本經濟的增長貢獻很大。
從微觀看,民意調查顯示,同沒有活用無處不在的網絡技術或沒進行技術革新的企業相比,活用無處不在的網絡技術或進行了技術革新的企業,生產效率提高約2倍。現今活用無處不在的網絡技術的企業還不多,我們期待著活用無處不在的網絡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的企業越來越多。
記者:RFID等技術是u-Japan戰略中的重要內容,會涉及隱私權保護等問題。您認為日本目前對隱私權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能適應u-Japan的需要嗎?如果不能將如何完善呢?
阪本泰男:我們認為,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中,隱私權保護以及安全性是一大重要課題。對于隱私權保護各國的理解不同,原則上各國應根據各自的國情來制定政策。在日本,個人信息保護法已在2005年4月開始實施,相關的各部門根據該法制定了執行大綱。目前,政府正在匯總該法實施后出現的新問題。今后需要探討類似信息通訊、醫療、金融等方面敏感信息的應對方法。
記者:據您了解,除日本韓國外,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或地區制定了以“u”為核心的國家或地區性的戰略?
阪本泰男:在亞洲,只有日本和韓國推出了以“u”為核心的國家政策。
u-Japan政策的一個特點是,“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方法、任何人”都能很簡單的上網,能解決日本“少子高齡化”等面臨的問題。各國國情不同,側重點也不同。“無處不在”來源于拉丁語,其概念亞洲各國很容易接受。如果能發揮各國特點,達到亞洲各國聯盟的話,其設想會很壯觀的。
記者:中國現在已經公布了“十一五國家信息化發展綱要”,您認為中國是否應把無處不在的概念融入綱要?“無處不在”是否能對中國的信息化建設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阪本泰男:中國的信息化發展政策是否將“無處不在”融會進去,這得由中國有關部門決定。我個人的看法是:①無處不在,②普遍的,③面向用戶,④唯一的。u-Japan政策的概念正如剛才所說,是亞洲式的概念,最好能從戰略層面上加以探討。
日本也是這樣,在2001年,政府制定了“e-Japan戰略”,向國民提出了明確目標,從而促進日本光纜的發展。在信息萬變的時代,政府明確方向性、目標性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中國根據本國實際情況,首先研究以何種基調來推進信息化。如果我們的經驗多少能予以借鑒,將不勝榮幸。
后記:
采訪結束后,阪本泰男課長表示,作為總務省的官員,這是他第一次向中國介紹日本的u-Japan戰略,對此他深感榮幸。并請本刊記者轉達他對廣大讀者的誠摯問候。
阪本泰男簡介:
阪本泰男,現任日本總務省情報通信政策局綜合政策課課長。
1955年4月生,畢業于日本東京大學。1980年進入日本郵政省工作。
關鍵詞:食農教育;學習體驗;實踐環節;環境教育
Abstract: 90s set off the "three rural" hot, researchers from political science, economics, sociology, agronomy perspective on this issue simple terms.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agricultural"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became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researchers. Pedagogy from a social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of Japanese foo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social impact and future topics, in order to bring new inspiration to the social education "agricultural" look forward to fresh agricultural education.Keywords: foo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learning experience; practical link;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O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潛移默化的發生著變化。一方面,由于城市規模的擴大及城市的規范化導致農村規模的縮小,因而人們對農的意識越來越稀薄。另一方面, 人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人群對綠色、健康、環保的生活向往的同時便多了一份城市與農村的交流。人類社會的變遷、人們觀念的變化伴隨著我們關注的問題也有重心的偏移;就像關注與農有關的社會問題一樣,社會對“農”的關注現在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三農問題”上,而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城市與農村的交流等與農相關的議題也在期待我們探討。日本則把食農教育作為一切入點來進行食品安全教育、環境教育、以及城市與農村的綠色環保運動等活動。
食農教育產生的背景
無論在日本還是在中國,以快餐為代表的便利食品已經被大多數民眾所接受;便利食品的泛濫加上現代社會因食材和食品調理法的多樣化而著稱“飽食時代”。城市化的外延從某種角度來說是社會的進步,可是由于城市包圍農村使得人們與農接觸的機會減少,另外由于生產場地與消費之間的溝壑,食材與加工過程等方面關心過少,食物自給率偏低與國外輸入的增大等一系列的原因導致食與農的社會問題被逐一暴露出來。
提及日本食農教育產生的背景,我們先不妨概括的從兩個角度來分析。第一從社會廣義的角度來分析:據日本農林省(農業部)資料來看,由于城市化、少子化等社會現狀導致農村人口偏少,大規模單一作物的栽培導致農村不再需要眾多勞動力,再加上部分農作物由國外輸入,使得食與農產生了現場的分離等。因這一系列社會現象引起了日本農林省及農協相關部門對食農教育予以高度重視。第二家庭和學校狹義的角度來分析:根據日本文部省(教育部)有關資料調查,由于日本家庭及地方教育機能的低下,學校對知識的偏重與對學習能力的注重,社會虛擬游戲的普及,人們攝取食物時營養平衡的失調,個人食生活的混亂,因飲食而引起的生活習慣病年輕化等不良社會現象。這一不良社會現象是否可以通過食農教育的實施而改善正是研究食農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日本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則圍繞食農教育的實施是當務之急作了補充描述:日本當今社會,因家庭成員交流機會的減少、環境問題的產生、居民的健康以及環境對居民的影響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等待相對應的社會教育環節來對接。
針對食與農兩方面的相關社會現象(問題)的出現,日本農業部(農林水產省),在1999年對《農業基本法》的【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作了如下修改:為了把普及食物消費的相關知識、情報的提供與農相關情報等和教育振興相結合、于是農林省力圖推廣食農教育。自此,日本正式有了食農教育這一概念。
何謂食農教育
從食農教育的產生背景這一節里,我們應該初步領會到食農教育是什么。在日本社會教育范疇里,狹義的食農教育是指人們通過人類賴以生存的“食”與支撐他的“農”這兩個方面來進行教育(學習)體驗的過程的統稱即為食農教育;或者說我們通過某一教育(學習)實踐環節對“食”與“農”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如若說及食農教育的外延、即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待食農教育,這種廣義的食農教育還包括對綠色環保、人類健康、食品安全、環境教育的思考等范疇。
前文中提及1999年、農林省對《農業基本法》的【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作修改時,為了把普及食物消費的相關知識、情報的提供與農相關情報等和教育振興相結合、于是農林省力圖推廣食農教育。為了普及食農教育,日本農林水產省地方農政局派工作人員去各中小學,給各學校送上以食與農業為題材的食農教育上門課。當然此類課程推廣對象已不僅僅局限于學生而已廣泛影響到各社區民眾,如地方農協和校區公民館分別有此類課程,只是教育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說及食農教育,其實與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方式無差異。只是出現的時期以及出發點不同而已。生活即教育這種理念最早源于美國教育學家杜威,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作為杜威的弟子將杜威理念沿襲為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筆者把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與食農教育放在一起對照,其目的是讓讀者對食農教育有深層次的認識,至于這兩者的理論研究將另外進行探討。為了使食農教育這一概念更加形象化,這里暫且將食農教育的特點及作用一一列出,以便讀者加深對食農教育的印象。其具體分為以下7個方面:1,傳播農業的優勢。2,傳播自然的魅力。3,傳播家族的團結力。4,傳播食的樂趣。5,傳播健康的重要性。6,傳播地方文化。7,傳播生活的智慧。像這些特點在日本食農教育的網站廣泛傳播[廣島食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