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居家養老存在的利弊

居家養老存在的利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居家養老存在的利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居家養老存在的利弊

居家養老存在的利弊范文第1篇

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階段,這一現狀使得社會需求結構整體發生改變,相應的居住住宅區的規劃也應做相應的調整,以適應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變化以及目前養老模式的利弊,規劃出適合老年人各方面需求的住宅區,就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模式;住宅規劃;社區規劃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趨勢

人口老齡化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總人口中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導致老年人口比例不斷增長;二是指人口結構重心向老年人方向偏移,整個社會趨于老齡化。國際上,如果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就可以認為該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 我國老年人的數量急劇增長,據相關統計資料表明,195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為0.4億,2000年末達到了1.3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近1.8億,按照目前的情況推測,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增至4.5億(如圖1所示)。可見,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因此,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變化,規劃出適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區,妥善安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1 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未來發展趨勢

二、 老年人的行為變化特征分析

1. 生理機能方面的變化。

老年人由于機體的老化,思維敏捷度會逐漸降低,主要表現為行動遲緩,做事力不從心,嚴重的需要借助拐杖、扶手或者輪椅保持平衡;語言表達障礙,不能將自己的意愿完整、流利地表達給對方;自身協調性降低,容易磕碰或者跌倒等。以上這些生理上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對以后老年人的生活產生不利的影響。

2.心理感知方面的變化。

人的心理活動是外界刺激通過感覺器官作用于大腦的結果,沒有感知覺接受外界的各種刺激,心理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可見,感知覺是比較初級的心理活動,卻也是高級復雜心理活動的基礎,老年人的心理變化也是從感知覺的漸變開始的。老年人到五六十歲之后,聽覺、視覺、嗅覺以及味覺等感覺系統就開始衰退,感知能力下降,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的敏銳度減弱,從而影響了其對周圍環境中信息的接收,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失落、孤獨、疑慮、抑郁、恐懼等消極的情緒和情感。

3.行為特征的變化。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時間分配會有很大的改變,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大大增加,不再受到與工作相關的各種時間、空間等方面的限制,活動的區域本應更大。但是,從老年人自身的角度分析,他們一方面渴望與外界有更多的交流,一方面又礙于自身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限制,不敢與人交流,因此,大多數時間他們都選擇在住宅內或者社區公共活動區域度過。可見,良好的社區環境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前提條件。

4.社會角色的變化。

退休給老年人帶來的工作角色的喪失是一項極大地改變,許多老年人在剛退休時有很強烈的不適應感,這主要由于以下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其公眾角色發生了變化,即退居至社會公共活動的“二線”地位,一瞬間喪失了原來幾十年形成了的工作生活習慣以及傾注于原來那個角色的全部感情,因此許多老年人常常會感到生活單調乏味,內心空虛,茫茫然不知所措。其二是由于其家庭角色的變化,退休后的老人缺失了經濟來源,在家中地位驟降,從原來的“決策者”變成“依賴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自我價值感的喪失。

三、老年居住區規劃的探討

1.老年人居住現狀的分析。

(1)家庭養老――家庭化模式。

家庭養老是我國自古以來就形成的傳統養老模式。中國人“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對老年人來說,生活在自己原本的家庭會比較自由,不會有陌生環境的排斥感。另一方面,家庭養老在經濟上也比較劃算,不需要任何社會硬件設施。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家庭養老占據了國內養老模式的主流地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養老模式的歷史局限性就顯現出來,特別是隨著“421”家庭的增多,青年人家庭養老負擔不斷加重,家庭養老的弊端日益明顯化。因此,家庭養老必將逐漸向社會型養老模式過渡。

(2)機構養老――社會化模式。

機構養老,即老年人自身或者家庭交納一定的費用,由專門的養老機構(比如養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將老人集中起來,由具有專業知識、技能的服務人員對老人進行全方面的照顧。與家庭養老相比,機構養老更為專業化、系統化,并且能夠避免家庭養老中存在的種種缺陷,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機構養老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是費用過高,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負擔不起,普及性不強;其次,養老機構屬于第三產業,發展速度跟不上老齡化的步伐,造成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屢見不鮮。因此,機構養老也不能成為養老模式的最佳選擇。

(3)社區居家養老――雙贏模式。

不同于以上兩種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是兼顧家庭與社會的養老模式,即在老年人不出社區的前提下,由社區的相關服務人員為其提供相關的養老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一方面體現了居家養老的中不改變老人生活環境、不割裂老人社會網絡的優勢,另一方面又兼具社會養老中的在不影響子女正常生活節奏前提下,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系統化服務。顯然,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相結合的最大優點是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滿足年齡偏大、行動不便老人的需求,并且不改變老人的生活現狀,使其在自己家中就可以享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正因為如此,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漸漸受到更多老年人的青睞,成為最適合目前人口加速老齡化階段的養老模式。

2. 居住區規劃設計原則。

可見,建立系統性強、功能完善、服務面廣的養老體系已經成為社區規劃的重中之重。因此,為了確保老年人對自己的所去之處,都能夠按照自身意愿毫無障礙的出入,老年居住區規劃應遵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1)可及性。

可及性,即包括可感知性、可到達性以及可操作性三方面的含義,是老年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最基本原則。因此,在設計中應保證老年人可以到達盡可能多的地方和建筑物,并在沒有輔助設施的前提可以無障礙的接近、出入和通過。

(2)安全性。

老年居住區的服務主體是老年人,安全性是設計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功能性元素。由于自身年齡、生理、疾病等方面的原因,老年人行動不便,對環境的感知力較低,對外界刺激的靈敏度不高,容易發生危險。因此,需要再規劃設計中予以彌補,保證老年人的安全。

(3)安定性。

也即在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中力求保持老年人所熟悉的環境,在不破壞老年人空間歸屬感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避免使老年人產生對外界陌生環境的恐懼感與不適應感,保證老年人有一個安定的生活圈。

3.老年居住區的具體規劃設計。

(1)內部環境(住宅)的規劃設計。

① 內部空間結構設計。

對于多代人合居的大戶型,為了保證老年人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可以采取“分而不離”的小套居模式,即將原來的大套型分為兩個或者三個小套型,保留公共部分(比如廚房、陽臺、大客廳等),使老人與子女之間既保留生活相對獨立性的同時,又便于相互之間的感情交流與日常生活的照料。

② 樓層布局。

首先,老年人行動不便,樓層宜選擇中低層,以方便老年人進出。另一方面,對于不跟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為了便于子女對他們日常起居的照料,兩代人的住所適宜采取“上下型”、“鄰居型”、“對門型”布局。

③ 細節設計。

細節設計,也即從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出發,著眼于細部,確保老年人住宅的可及性、安全性以及安定性。比如出入口平臺、臺階踏步選用堅固、耐磨、防滑的材料,以防使用過程中由于地面凹凸不平等變化造成人身事故;老年人行走的通道兩側需要設置扶手和護墻板,以幫助各類不同身體狀況的老年人安全通過;內部裝修應采用明亮和諧的色調,以彌補老年人視覺的減弱等。

(2)外部環境(社區)的規劃設計。

① 外部交往空間設計。

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目前在社區內一般布置以下兩類外部交往空間:

動態開放式:也即老年人進行健身、娛樂、交流等休閑活動的空間,按照其所在位置以及服務范圍又可以分為組團級、小區級以及居住區級三個等級,充分滿足不同規模、不同的人口密度區域老年人戶外活動的需求。

靜態私密式:也即老年人尋求安靜、零干擾的空間。目前主要有兩種布置形式:首先是利用社區內的綠地、住宅出入口等空間,以周圍的樹木為遮擋物,并配備涼亭、閱報欄、桌椅等基礎設施,共同組成一個安靜、舒適、私密的小空間,供老年人休息、曬太陽、遛鳥等等。另一種布置形式是利用人工或者天然的景觀,加上富有時代特色的雕塑等特色建筑,充分體現了地域與時代的緊密結合,以此營造出一種兼具時代感與回歸感的休憩空間。

②交通環境。

隨著我國近幾年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我國交通的發展,致使交通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在老年社區規劃中,交通問題也逐漸成為重中之重。具體而言,應特別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公共交通環境的設計:這里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公交,就目前情況而言,公交狀況對老年人仍有許多不便之處,在規劃時應注意汽車臺階的高度要適宜,公交站點的布置應盡量在老年人居住區附近等等。

步行環境設計:老年人行動不便,活動范圍有限,因此就決定了他們出行大多以步行方式為主。在具體的規劃設計中,要避免漫長的路線,通過色彩對比、文字圖案標示等手法強化空間的秩序感,以防老年人因方向感不強而迷路;路面應盡量平坦,避免較大的坡度,并且做相應的防滑處理;道路兩旁設置長椅、扶手等服務設施,為老年人提供休息的場所。

③公共服務設施環境。

目前,老年人服務設施的建設尚未納入城市規劃中,這就造成社區老年人設施不完善、數量分布不均、質量較低等現象屢見不鮮。因此,為了保證老年人有一個老有所養的生活空間,在具體的社區規劃中,一方面應完善供養設施、醫療保健設施、娛樂設施以及教育設施四項硬件服務設施,與此同時,規劃部門也應及時調整社區公建的配套指標,盡早使老年服務設施在城市規劃中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街道管理部門的核心力量,動員社區成員積極參與公共服務設施的構建與維護中去,確保公共服務設施的后期持續使用。

④綠化設計。

從某個層面而言,社區也是一個內向型的生態系統,社區內的空氣、水、植被、土壤等都是構成整個生態系統的元素。因此,為了維持整個社區生態系統的平衡,必須加強社區內的綠化設計。在具體的規劃中,居住中心應保證不少于15%的集中綠地,住宅與綠地應交差布置,特別是老年社區規劃中,綠化設計就顯得更為重要,

四、結語

老齡化問題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目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階段,我們應及早著手,探索出與之相適應的老年人人居環境規劃方案,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環境,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參考文獻:

[1]胡志鵬,胡惠琴.基于“新城市主義”理念的居住區適老性規劃設計的思考[J].中國住宅設施.2010,(9):38-42.

[2]李梁.淺析老年人生理機能與居住環境設計[J].山西建筑.2003,29(1):12

[3]姜德珍.老年人社會角色的變化與調試[J].保健醫學雜志.2002,4(3):189-190.

[4]龔靜怡.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養老模式[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4):72-74.

[5]徐涵.無障礙的老年人人居環境的實現[J].規劃師.2001.17(4):91-93.

[6]李志民,宋嶺.無障礙建筑環境設計[M].2001.01.

居家養老存在的利弊范文第2篇

關鍵詞: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公共部門;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235-02

引言

公共服務是一個現代社會存在的前提,沒有公共服務現代社會就會混亂和僵化。正是這些公共服務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有秩序,更加便捷,更加豐富多彩。現代社會的人們已經離不開公共服務,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人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種類越來越多。在我國,目前提供公共服務的還主要是政府的一些部門、事業單位和部分國有企業。雖然我國公共服務供給也出現多元化的趨勢,但是還是以上述這些公共部門為主。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政府雖然也提供公共服務,但是他們的很多公共服務已經外包給私營組織或者一些非營利組織。我國政府壟斷的公共服務領域里普遍存在著服務水平低、服務質量差等弊端。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我國的公共服務仍處于停滯狀態,比較落后,已經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更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因而,人們對公共服務部門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

目前,公共服務研究的熱點主要包括公共服務市場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本文主要研究公共服務市場化問題,即公共服務由誰提供更富于效率。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主要有公共部門、私營組織與非營利組織,當然還有這三者組合在一起的多元提供公共服務。筆者將分別對各個主體提供公共服務的激勵機制進行分析。

一、公共部門提供公共服務中的激勵

在我國,以政府為領導者的公共部門壟斷了大多數公共服務的供給,所以這些公共部門是我國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研究他們的公共服務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里的公共部門主要包括一些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和部分國有企業等。公共部門由于其特殊的國有壟斷、公營、委托鏈條太長等性質,決定了公共部門具有與私人部門完全不同的激勵機制。

公共部門的壟斷性質導致他們在提供公共服務時缺乏提高效率和創新的激勵。壟斷使公共部門缺少競爭的壓力,從而導致公共部門的人員缺乏努力工作、勇于創新的動力。壟斷的公共部門更容易憑借其壟斷權力獨占公共服務市場,且公共服務部門在提供服務時的質量和態度都不是很好,經常存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近年來,全國都在討論和關注的公共部門就是鐵路部門。全國的鐵路部門就是一家壟斷國有企業,壟斷了全國的鐵路網。沒有競爭壓力導致鐵路部門效率低下,服務差。盡管年年投入巨資擴建,但是鐵路的運輸能力還是不夠。鐵路的調度常常出現失誤,甚至造成特大列車事故,如溫州動車事故等,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隱患。列車經常晚點,擾亂了人們的出行計劃,這即是壟斷造就的低效率。當然,壟斷唯一的優勢是只有一個供給者,所以具有規模經濟。

公共部門的公營性質導致他們在提供公共服務時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勵,公共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成本通常比較高昂。與私人企業要掏自己的腰包支付成本不同,公共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成本大多由公家埋單,這樣不會對公共部門的從業者產生任何經濟上的損失。如果一個人生產任何東西不用自己掏腰包,并且他也不能得到產出的剩余,那么他就不會有努力降低成本的激勵。鐵路部門拿出3.3億元重新招標網上訂票系統,最終網上訂票仍然很慢。鐵路部門還曾經拍過一個5分鐘的宣傳片,花了1 800萬元,被稱為天價宣傳片。鐵路部門連年虧損,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負債分別為1.89萬億元、2.41萬億元和2.53萬億元,負債率分別為57.44%、60.63%和61.08%。可見,這種公營性質使該行業的從業者降低成本的激勵不足。

公共部門的委托鏈條太長,使得政府不能很好地監督公共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由于缺乏上級管理部門的監督,一些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領導很容易滋生尋租行為。公共部門之所以成本高昂可能和一部分資源被用于尋租有關。政府雖然給公共部門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支持,但是公共部門取得了財政資源后可能并沒有完全用于提供公共服務,有一部分被用于其他領域了。由于信息不對稱,政府不可能知道資金的具體用途,所以公共部門經常會出現尋租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公共部門缺乏了解人民實際需求和偏好的激勵,不能及時應對需求變化,從而導致我國公共服務供給在普遍存在有效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有時也會出現超額供給的情況。這說明,公共部門有時候不是完全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是什么,不清楚人民的真正偏好。如果公共部門不了解這些信息,他們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向很有可能是錯的,也就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問題的原因可能在于時代在不斷地快速變化,人民的需求也在快速變化,但是公共部門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時代潮流中落伍了。公共部門的管理者也缺乏了解人們需求的激勵。他們沒有競爭的壓力,提供的服務不怕沒有人要。私營企業是不會提供人民不需要的服務,也不會長時間出現超額供給的情況。私營企業會更加靈活地掌握人民的需求和偏好,及時更新自己的服務,以迎合人們的需求,這樣才會在競爭中取勝。因此,要使公共部門了解人民的偏好最好讓人民群眾參與到公共服務的提供過程中。

二、私營企業提供公共服務的激勵

私營企業具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激勵,這有利于提高企業效率。私營企業提供服務的最大動機就是要盈利,要利潤最大化。所以私營企業在提供公共服務時也不會改變他們的利潤最大化動機,他們仍然想要在提供公共服務時賺取利潤。其實引入私營企業的目的在于引入競爭機制,而不在于私營經濟就天然比公營經濟更優越。如果沒有競爭,私營經濟可能效率也不會很高。競爭才是效率提高的不竭動力,公私經濟的優劣在于有沒有競爭。私營經濟經常伴隨著的是市場競爭,所以效率高;而公有經濟經常伴隨著的是壟斷,所以效率低。市場經濟最大的激勵在于存在激烈的競爭,從而帶來效率的提高。只有讓私營經濟進來提供公共服務,增加競爭,才會提高效率。讓公私經濟一起競爭提供公共服務,會比單獨由公共部門提供效率更高。這里舉個美國的例子。美國把原來的壟斷的郵政業務市場化了。原來一家郵政壟斷全國,市場化后出現DHL服務公司、聯合郵包公司、聯邦快遞郵件服務公司等多家公司競爭,結果是服務成本大大降低,服務質量提高。這表明,公共服務部門市場化的改革能夠較好地改善公共服務質量和降低成本,市場化提供公共服務更有效率。

私營組織可能不能較好地兼顧公平,有時具有投機的激勵。私營企業提供公共服務時往往會因為對經濟利益的追逐而忽視對社會責任的承擔。私營企業可能會為了追求利潤做一些不利于社會公平的事情。私營企業必然要追求利潤最大化,更多地是考慮本身的經濟利益而可能制定的價格較高,一些收入較低的人民可能負擔不起這樣的服務,這些人就不能分享到公共服務,不利于社會公平。

三、多元主體提供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

一些學者提倡應該在我國公共服務領域中引入更多的服務主體(葉軍、王文靜,2012)。主要的服務主體有政府等公共部門,私營組織,非營利機構,以及他們之間的合作提供。各服務主體之間的競爭會提高整體的效率。如果公共服務單獨由市場化的私營組織提供可能面臨私營企業會追逐企業利益而不能達到社會公平,而單獨由公共部門提供又面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但是,如果把二者結合在一起,讓市場化的私營部門與公共部門一起提供公共服務,這樣既可以達到私營部門的高效率,又可以抑制私營部門的逐利本性,從而加強公平性。

另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一種特別值得推廣的服務供給方式。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將一些本來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外包出去,讓私營組織或非營利組織去生產,政府再購買回來,向社會公眾提供。雖然政府可以購買公共服務,但不是所有的公共服務都能購買,只有一些具有準公共物品屬性的可以購買。根據目前一些學者的研究,可以購買的領域涉及養老、公共衛生、社區發展、教育、殘疾人服務、扶貧、社區矯正、文化、城市規劃、公民教育、環保、政策咨詢等諸多方面。例如,上海市在居家養老、慈善救助、職業技能培訓、社區發展等多方面的嘗試;無錫市對公共衛生疾病防控、水資源監測、社會辦養老機構、市政設施養護、環衛清掃保潔、城區綠化養護、地方劇種發展等服務的購買(蘇明等,2008)。政府購買使公共服務的生產者與提供者分開,由非公共部門生產公共服務可以提高效率,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再向公眾提供,可以確保公平的實現。所以,這一供給方式可以在保證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平,是一種可以大力推廣的供給方式。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從公共服務主體的激勵角度考察了各主體提供公共服務的利弊,在考察公共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激勵因素時指出,公共部門的壟斷使公共部門缺乏競爭壓力,從而缺乏應對競爭努力創新的激勵。公共部門的公營性質使得他們缺少降低成本的激勵。這些都導致公共部門提供公共服務效率較低。私營部門追求利潤最大化,具有較高的效率,但是私營部門只追求效率可能忽視了公平。公私多元提供公共服務既可以增加競爭,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又由于政府等公共部門的參與可以保證公共服務的公平。另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值得推廣的供給方式。

根據本文的分析擬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根據公共服務的具體性質分類劃分供給模式。一些公共服務可以私營提供的,最好市場化;對于一些可以實行公私多元提供公共服務的行業,應該加快公私多元提供公共服務的進程。二是強調公民參與公共服務的過程。公民是公共服務的對象,他們需要什么,偏好什么質量、何種程度,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所以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要加強公民的參與程度。三是推廣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一些公共服務的供給者與生產者可以分離,由私營企業生產公共服務,然后由政府等公共部門購買回來,再向大眾提供公共服務。這樣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證了公平。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康县| 当雄县| 武鸣县| 天峨县| 张家川| 来凤县| 陕西省| 拉萨市| 仙桃市| 左云县| 鹤庆县| 德兴市| 从化市| 石城县| 三原县| 九龙坡区| 海伦市| 文山县| 徐水县| 博湖县| 西乌珠穆沁旗| 衡南县| 乐山市| 黄陵县| 湛江市| 定州市| 镇远县| 双柏县| 甘南县| 孟村| 海阳市| 枣强县| 溆浦县| 新源县| 台安县| 衡南县| 合阳县| 朝阳市| 赣州市| 丰顺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