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工降雨對自然的危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黑土退化 退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S15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079(2008)10-0197-02
1、黑土土壤退化的涵義及特征
目前大多數土壤退化的研究表明,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種自然,特別是人為因素影響下所發生的導致土壤的農業生產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環境調控潛力,即土壤質量及其可持續性下降(包括暫時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喪失其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特征的過程,包括過去的、現在的和將來的退化過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1]。然而,我國幅員遼闊,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地區間差異明顯,土壤類型亦不相同。因此,對與烏克蘭和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并列世界著名的3大黑土帶的我國東北黑土的退化問題進行系統的探討,但目前對于黑土退化問題的機理研究較少,主要是缺乏系統的評價體系,因此當前黑土退化的研究還是剛剛起步階段[1]。
2.研究區位置、范圍
德惠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見圖2-1),長春市的東北部,松遼平原中部,距長春市區78千米。2005年部分鄉鎮劃出后,德惠市面積為3096平方千米(調整前面積為3435平方千米)。總人口為910420人。
2.1黑土退化要素指標的選取
根據本研究所需要的指標分析,德惠市黑土退化指標體系選取如下:
物理退化指標:有效土層厚度,有機質層厚度,容重和孔隙度[5]
生物退化指標:有機質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氮、速效磷。
化學退化指標:凋落物含量,有機質含量損失率,生產力降低率,產投比。
3.退化指標分析
3.1物理退化結果分析
黑土侵蝕包括水蝕和風蝕"水蝕主要發生在坡耕地上,由于水土流失的影響造成大面積禿山荒嶺,這個問題雖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然而問題至今仍未解決"每年水土流失面積還處于增加的趨勢"風蝕主要發生崗平地上,尤其發生在4~5月的大風期"由于土壤,表土每年都不同程度地被剝走,黑土水分物理性狀惡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土壤保水能力降低,貯水容量減少,供水能力減弱,透水能力降低,同時物理退化主要是有機質層厚度變薄,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變小通透能力差,土體結構不完整,有效土層變薄、有機質層變薄等等。
3.2化學退化指標結果分析
黑土化學退化主要表現:養分平衡失調以及營養元素含量減少"由于在作物生長過程中不重視營養元素的投入或投入營養元素比例不合理,造成土壤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在不同作物上養分虧缺表現出差異性,大豆以缺磷、鉀為主,小麥缺氮、磷較多,玉米氮、磷、鉀都虧缺"長期養分平衡失調,使黑土養分含量呈下降趨勢,從而造成生產能力下降"黑土退化明顯特征是養分含量下降。
3.3生物退化指標結果分析
生物退化指標也是衡量黑土退化的重要參數之一。主要通過各項指標的數據的變化,找出黑土退化機理之間的差異性。本文中采取的黑土退化的生物指標主要有凋落物含量、有機質降低率、生產力降低率和產投比。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研究區的一些地區生物退化比較明顯,主要是人為干擾的狀態下,生態系統被破壞,生物循環出現中斷現象致使土地的生產力降低速度較快。
4.黑土退化區域差異機理研究的結論與討論
我國黑土退化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不利因素,也有人為方面的因素[5]。
4.1自然因素
造成黑土退化的自然因素有氣候、地形、土壤質地及凍融作用等。東北黑土區屬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春季兩季干旱多風,夏季雨量充沛地由于黑土區多為農用耕地,植被少,再加上黑土區的地勢特點,在春秋季易造成以風蝕為主的土壤侵蝕,而在夏季易造成以水蝕為主的土壤侵蝕。
4.2氣候因素
我國黑土區屬于北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性氣候,本區降水集中,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而且雨量大,降雨強度也大,極易產生地表徑流,造成水土流失。據王效科等的研究,黑土區處于中國水土流失敏感地段[6]。受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的影響,這種現象有加劇的趨勢。
4.3地形因素
黑土地區的地形主要是新構造運動中間上升并受不同程度切割的高平原、臺地和階地地貌多為波狀起伏的漫崗,坡度雖比較小,一般不超過100,但是坡面長,一般都大于500m,最長的可達4000m以上,由于坡面長,相應的增加了匯水面積,使地表徑流量,尤其是在降雨集中的夏季,變的很大,對土壤的沖刷力也強,加重了水土流失,造成黑土表層大量流失。
4.4土壤質地
黑土的母質主要是第四紀黃土狀粘土沉積物,黑土表層疏松,如果植被被破壞的話,是極易造成水土流失的。
4.5凍融作用
凍融作用也是造成黑土退化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Edwards et al (1987)證實:在人工降雨的條件下,經凍融交替的土壤比沒有經過凍融交替的土壤流失量增加24%~90%[7]。B.Ssharratt等在研究北美黑土帶解凍期水土流失時指出:凍土降低了土壤的滲透能力,從而增加了地表徑流,在春季解凍時節黑土易受侵蝕,造成黑土地力下降[7]。
4.6人為因素
造成黑土退化的人為因素是很多的,歸納起來主要有:
(1)過度開墾和掠奪式經營
由于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使從們對糧食的需求急劇增長,為了滿足需要,再加上過去“以糧為綱”思想的指導,人們毀林毀草開荒,對黑土資源過度開墾、廣種薄收、順坡耕種、掠奪式經營、重用輕養、種植單一,使黑土區土壤養分不斷流失,土壤質量不斷下降。
(2)工農業造成的土壤污染
東北黑土區是東北工農業發達的地區。人們為了追求高產,大量的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和農藥,有機肥的使用量卻很少,引起土壤組成、結構和功能的惡化,造成土壤污染。大量的N、P等營養元素還造成了水體的富營養化。農藥的大量使用和污水灌溉,不但加劇了土壤污染,還嚴重的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對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有很大的影響。
(3)城鎮化擴張及鄉村建設不合理侵占黑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土地利用模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9]。城鎮的擴張過程中的某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但侵占了許多黑土地,也加重了黑土區的土壤污染問題。鄉村建設的擴張也侵占了大量的黑土地,進一步加重了這個問題。
“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本”,土地是人類生存之本。我國的黑土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黑土退化的防治,對于保護我國的黑土資源和黑土區生態安全,對于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志丹,川西北高寒草甸地放牧退化演替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2004.04.
[2] [93]史德明,梁音. 我國脆弱生態環境的評估與保護[J ] . 水土保持學報,2002 ,16(1) 6~10.
[3] 劉良梧,龔子同,全球土壤退化評價[J],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4] 劉良梧,關于土壤退化圖的編制[J],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3.06.
[關鍵詞] 環境保護 課堂教育 GEOGRAPHY 環保知識 課堂滲透
目前,在中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關于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已經引起廣泛關注。要想進一步達到有效地課堂教學,我們必須尋求思想上的轉變,并大膽創新,采取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教學,培養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性,充分引導和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達到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學校是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大舞臺。同學們在學校期間也是培養一個人是否形成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的關鍵時期。因而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課堂,利用好教材,利用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適時、適量、適度讓學生自學養成環境保護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一堂課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和價值。上好新學期第一次課,可以為接下來的教與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內容安排和實施步驟上,第一堂課就顯得尤為重要。第一堂課上得是否成功,會給接下來的整個學期甚至將來更長時間的教學帶來極大的影響,所以第一堂課的價值遠遠超過一般意義的40分鐘課。
基于上述認識,筆者“新學期第一課”就以追求“新穎獨特的教學設計”為前提、努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為途徑、實現“深刻準確把握課堂內容”為目標,構建出別開生面的地理課堂教學形式。
一、如何從第一節課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筆者認為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養成應主要在課堂教學中形成。所以把所要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學習的相關知識隱藏在“GEOGRAPHY”這一組字母中。GEOGRAPHY就好比一組密碼一樣,它的每一個字母都蘊藏著許多知識等待我們去發現。G:Great(神奇的、偉大的),E:Earth(地球),O:Old(古老的),G:Grow(發展、壯大的),R:Real(真實、實在),A:Anywhere(無處不在),P:People(人類的),H:Hopeful(有用的、有幫助的),Y:Yourself(你們親自學習)
1.認知、感知地球
地球是神奇的,古老的,偉大的。
1.1G:Great(神奇的、偉大的)。同學們的第一節課都有很高的興趣,因而這時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好的。第一課先讓學生介紹一些自己知道的神奇的、偉大的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教師作適當補充,主要是通過圖片展示補充。景觀不要都詳細介紹,挑一個側重就行。
1.2.E:Earth(地球)。學生能介紹的自己說,教師做補充。不要讓學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要讓學生認識自己生存的環境是有限的。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表面的71%被水覆蓋,其余部分是陸地,是一個藍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已有45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并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1.3.O:Old(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國”是在中國流行的對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概稱,分別是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國。“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來源于梁啟超提出的“地球上古文明國家有四”,但與其原意并不相同。這種說法只在中國流行,并沒有得到世界范圍的歷史學界的公認。因為這個說法只能代表文明發源地的文明中心,并不規范。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發源地,文明分別指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這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同一時期的愛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義并不在時間的先后,而在于它們是現在文明的發源地。
2.認知、感知人類
人類在自然界中生存且不斷發展、壯大。
G:Grow(發展、壯大的)。通過圖片、數據介紹人口增長之快,城市發展壯大之快。讓學生感覺到人與環境之間矛盾日益明顯。
3.認知感知人對自然的影響
3.1.R:Real(真實、實在)。讓學生們自己說一說他們知道的環境污染的知識,學生們很積極,都說出了很多。就問我們身邊有沒有環境污染呢,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呢?學生們都積極發言、爭論,該怎樣做等。最后提示大家,要讓我們身邊的環境優美,就必須從小事做起,保護我們的教室、學校,讓它們清潔、衛生,進而愛護其他的環境。
3.2.A:Anywhere(無處不在)。人類的誕生、成長和生存也都需要大自然的存在。沒有了大自然,人類也就無法生存下去,整個人類文明也將煙消云散。正因為這種唇亡齒寒的關系,人類有理由對環境施加正面影響。并且難能可貴的是人類都意識到了這一點。
4.認知感知人類對自然環境保護作出的努力
4.1.P:People(人類的)。今天,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環保主義者。保護大自然的呼聲耳聽能熟,保護大自然的行動也是司空見慣。比如:1:黃河千年泛濫成災,是人類不斷改造、修護,才制止了環境的惡化;2:長江三峽,高峰出平湖,世紀壯舉,化水災為水利;3:三北防護林,抵擋風沙,綠化沙漠;4:澳大利亞蜣螂的引入,凈化環境;5:人類改良土壤,創造了新品種;6:人工降雨,改善氣候環境;7:建立自然保護區;8:建立種質庫,保護稀有瀕危物種;9:退耕還林還草;10:消滅有害物種,減少疾病傳播
4.2.H:Hopeful(有用的、有幫助的)。讓學生提建議如何能做環保小衛士,建議如下:1:節約用水;2:用肥皂洗手,最好用無磷洗衣粉;3:節約用電,隨手關燈;4:做“公交族”,“自行車英雄”、減少家長用車接送;5:珍惜紙張,回收廢紙;6:買環保電池,回收廢電池;7:不用一次性筷子;8:超市購物,少用塑料袋,并回收廢塑料;9:拒食野生動物;10:植樹護林;11:參與環保志愿者活動。
4.3.Y:Yourself(你們親自學習)。一個全球的活動“地球一小時”(EarthHour)活動在全球展開。中國也將是這活動中的一員,全球攜手關燈一個小時以應對全球變暖,以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而有一些人則認為這是一場勞民傷財的環保秀。那么人類的活動對于環境的影響到底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呢?我們生而為人,面對我們的是人類發展至今的高度文明和環境的滿目瘡痍,我們不禁思考:人類活動到底是保護了環境還是破壞了環境。課余時間,同學們把收集來的有關環境方面的材料進行篩選、整理加工。讓學生對環境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找時間讓同學們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成果展示給大家。
當然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和提高不能靠一節課,所以還需要后續堅持。
二、上好典型課,了解一些環境保護的有關知識
這類課涉及的環境內容比較多。新教材開始就是有關人與環境的知識,這是進行培養同學們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一點,這此也是進行環境教育的極好素材。
三、注重在平時的課堂中滲透
此類課涉及環境內容不突出,或是間接的反映。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課程內容與環境教育內容的結合點,及時挖掘。例如:結合有關森林部分的教學,介紹植物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對環境的改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學生要綠化環境,自覺愛護一草一木;同時提倡愛護動物,不要亂捕濫殺;介紹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學生認識到關心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每一個人自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