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病原微生物培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明確實驗室人員的資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員進出實驗室或承擔相關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所從事的工作內容或所在崗位職責涉及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的一切人員,包括行政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質量監督人員、安全監督員、廢棄物管理人員、洗滌人員、保潔人員和其它工勤人員、外來單位參觀、學習、工作人員以及中心職工跨科室開展實驗活動人員等人員的準入。
3職責
3.1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員準入制度的制定和更新。
3.2生物安全委員會批準病原微生物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準入。
3.3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本中心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員的準入工作的實施。
3.4科室/實驗室負責人負責本科室/實驗室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員準入工作的實施。
3.5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員準入工作的監督檢查。
4準入原則
4.1生物安全委員會和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成員
接受有關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了解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及本中心生物安全基本情況,熟悉重大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和上報程序,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對工作高度的責任心。
4.2科室負責人
接受有關生物安全知識培訓,熟悉國家相應政策、法規、技術規范,熟悉本科室病原微生物相關人員、環境、工作內容和相應的生物安全要求,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和上報程序,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
4.3實驗室負責人
具備相關專業教育經歷和相應的實驗室工作經歷,接受有關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掌握相關政策、法規、技術規范,掌握本實驗室病原微生物相關人員、環境、儀器設備、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和工作內容等情況,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原則和上報程序,有解決相關技術問題的能力,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
4.4實驗室技術人員
具備相關專業教育經歷,熟練掌握有關標準操作規程、儀器設備操作規程,通過所需的生物安全知識、技術考核,獲得相應的上崗證,按要求參加生物安全知識和技術培訓,掌握相關技術規范,掌握與所承擔工作有關的生物安全基本情況,了解所從事工作的生物風險,掌握常規消毒原則和技術,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原則和上報程序。
4.5質量管理人員
具備相關專業教育經歷和相應的實驗室工作經歷,接受有關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掌握相關政策、法規、技術規范,熟悉責任范圍內實驗室相關追蹤、環境、設備、設施、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和工作內容等情況以實驗室的生物安全關鍵控制點,能夠及時發現生物安全隱患,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緊急處理和報告程序,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責任心。
4.6實驗活動輔助人員
專職消毒人員、廢棄物管理人員、洗刷人員、清潔人員等與實驗活動相關的人員應掌握責任區域內生物安全基本情況,了解所從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風險,接受與所承擔職責有關的生物安全知識和技術、個人防護方法等內容的培訓,熟悉崗位所需消毒知識和技術,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原則和上報程序。
4.7安全保衛部門或人員
具有相應的安全保衛工作經歷,接受有關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了解本中心或所在實驗室相關基本情況以及安全保衛要求,能夠及時發現并快速消除一般安全隱患,能對較嚴重的安全隱患提出整改意見或方案,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緊急處理原則和程序,具備火災等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的組織能力,有較強的責任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4.8健康監護部門或人員
具有相應的工作經歷,接受有關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掌握責任范圍內實驗室人員健康監護工作的原則和程序,以及發生生物安全事故時的人員救護知識和處置程序。
4.9外單位參觀、學習、工作人員
遵守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相關規章制度,進入實驗室的申請必須獲得必要的批準,申請進入實驗室并參與實驗活動的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教育和工作經歷,并按要求參加培訓。
4.10中心其它科室職工
遵守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相關規章制度,進入實驗室的申請必須獲得必要的批準,并按要求參加培訓。
5準入制度
5.1所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人員在滿足上述準入原則的前提下,了解潛在危險,必要時在生物安全知情書上簽字。
5.2按本手冊的有關規定執行批準手續。
5.3實驗室人員在下列情況進入實驗室特殊工作區需經實驗室負責人同意:
5.3.1身體出現開放性操作;
5.3.2患發熱性疾病;
5.3.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導致抵抗力下降的情況;
5.3.4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耐受;
5.3.5妊娠;
5.3.6已經在實驗室控制區域內連續工作6小時以上;
5.3.7其它原因造成的疲勞狀態。
1.1對象
下城區疾控中心的32個病原微生物檢測項目。
1.2方法
1.2.1評估內容
根據《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和世界衛生組織等權威機構的指南,對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類、特性、來源、傳染性、傳播途徑、易感性、潛伏期、劑量—效應關系、致病性、在環境中的穩定性、流行病學特征,預防措施和治療措施,實驗室設施和設備,人員、實驗方法、危險材料、實驗器材、廢棄物處理和突發事件應急控制等要素進行風險評估。
1.2.2評估過程
微生物檢測人員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資料和信息,進行風險評估,確定風險控制措施,并編制風險評估報告。中心生物安全委員會對風險評估報進行校核,并組織專家評審。
1.2.3風險評估方法
從采樣到分離、檢測、鑒定等整個實驗過程和實驗活動中每個環節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一一識別,針對存在的風險,逐項進行分析、評估,并提出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包括必須使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經過確認的方法進行檢測,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須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采樣檢測時必須正確穿戴個人防護用品,檢測人員必須具備專業背景知識和滿足生物安全培訓要求,生物安全設備和檢測設備的正確使用、檢定、校準及維護,菌(毒)株使用、保存、銷毀及運輸的規范,不同廢棄物具體分類處理要求等。
1.2.險評估報告模式
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檢測相關實驗活動風險識別及風險評估、人員風險識別及風險評估、其他風險識別及風險評估、控制風險的措施以及評估結論為主線,編寫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風險評估報告。評估結論主要明確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級、需要的實驗室防護等級以及個體防護等級等,并對整個實驗活動過程中的風險,如人員、設施設備、實驗方法、防護措施及自然災害等方面是否能確保實驗活動正常安全地完成進行簡要總結。
1.2.5專家評審
組織浙江省熟悉相關病原微生物特征、實驗設施設備、操作規程及個體防護設備的不同領域專家,對風險評估報告進行評審,并不斷修訂完善。
2結果
2.1風險評估報告
根據收集的病原微生物相關資料和實際評估內容,編制了風疹病毒、麻疹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腦炎病毒、漢坦病毒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霉菌和酵母菌、梅毒螺旋體、鉤端螺旋體、腸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亂弧菌、副溶血性弧菌、變形桿菌、沙門菌、志賀菌、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蠟樣芽孢桿菌、軍團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腦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性嗜水氣單胞菌、空腸彎曲菌、銅綠假單胞菌、類志賀鄰單胞菌共32個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風險評估報告,包括10個病毒、19個細菌、2個螺旋體和1個真菌。
2.2專家評審結果
2013年12月邀請省、市級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學和實驗室質量管理領域的7名資深專家對32個病原微生物風險評估報告進行評審。專家們肯定了課題組風險評估方法的先進性、評估內容的完整性、風險評估報告的規范性和評估體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條修改意見和建議:
(1)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活動復雜程度取決于實驗活動實際的危險特性,并不一定都需要復雜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應根據各種危險源特征和強度適宜地開展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活動;
(2)風險評估既要識別各種風險源,提出科學的防范措施,將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也應避免過度、盲目的防護;
(3)應注意到同一種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實驗活動時潛在的危險性不同;
(4)危害程度分類相同的不同種病原微生物對工作人員可能產生的危害不同。課題組按照專家意見重新進行風險評估,對評估報告進行修訂并邀請專家再次審核修訂的評估報告,認為這32個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風險評估報告對目前生物安全實驗室,特別是疾控系統的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3討論
生物安全研究的核心就是病原微生物的風險評估。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2004年最新版《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第3版),增加了危險度評估、重組DNA技術的安全利用、感染性物質運輸及生物安全保障等新內容。美國疾控中心和國立衛生研究院在《微生物學與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中指出,生物風險評估還應包括對實驗工作人員經驗和實際工作能力的評價。瑞典傳染病控制所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生物安全合作中心,2007年前就建立了一套較為系統而全面的實驗室生物安全評估體系。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其他發達國家也都建立了實驗室生物安全風險管理標準。
關鍵詞:病原微生物;陽性率;對比
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對與人類關系密切。臨床微生物檢驗是臨床各大科室檢測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輔助手段,對指導抗生素的用藥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我們擬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各大臨床科室不同病原學標本,并與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集的病原學標本進行對比,探討不同時間的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差異。
1資料與方法
1.1細菌來源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各大臨床科室不同病原學標本,標本來源于呼吸道、血培養、大便標本及其他標本。并與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各大科室收集的呼吸道、血培養、大便標本及其他標本進行分析對比。
1.2方法
1.2.1鑒定方法 法國VITEK系統鑒定方法對病原微生物進行鑒定。
1.2.2藥敏試驗 本次研究采用紙片法或微量稀釋法。
1.2.3數據錄入 將數據錄入EXECEL表格內,由專人負責數據核對后,對有疑問數據進行復核,然后錄入SPSS 18.0 分析軟件。
1.2.4 質量控制 要求參與本次研究的臨床微生物室工作人員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參加國家臨床實驗室質控考核并合格,并進行統一技術培訓。
1.3評價方法 對比2012年1月~2013年1月與2013年2月~2014年2月病原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
1.4統計學分析 將資料錄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統計軟件,兩樣本率的比較用χ2檢驗法,當P
2結果
2.1 2012年1月~2013年1月與2013年2月~2014年2月病原微生物檢驗陽性率對比 2012年1月~2013年1月與2013年2月~2014年2月呼吸道、血培養、其他標本及大便標本病原微生物檢驗陽性率分別為(36%、8%、30%、5%)、(35%、9%、29%、29%、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關于細菌的藥敏試驗常用的有紙片擴散法、肉湯微量稀釋法和微量稀釋法[1]。我們研究采用國內外廣泛使用并實踐價值高的紙片擴散法或微量稀釋法,雖然工作量大,但實驗重復性好。
近年來,隨著檢驗技術的提高,使得檢驗儀器向自動化、分子生物學方向發展。但是有學者指出雖然臨床檢驗自動化的提高,但并沒有使得檢驗陽性率同樣有所提高。本次研究同樣發現呼吸道、血培養、其他標本及大便標本病原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均
據國外大規模的調查顯示,檢驗標本的陽性率高低除了與檢驗誤差有關外,還與采樣的流程、采集的規范度相關[2]。目前很多臨床科室在提出檢驗申請后,送檢員沒有及時將標本采集送至檢驗室,或者在途中停留時間過久,造成標本污染,引起結果的偏差。因此有學者建議應該對采集標本人員進行統一的培訓,最好有科室固定組成專業的采集團隊,避免采集源頭出現失誤[3]。
對于采集尿液標本,有學者指出醫生的宣教對患者的采集質量至關重要,良好的尿液標本可以反映泌尿系統的疾病,有助于疾病的診斷和療效的觀察,而尿液標本的采集是影響尿液檢查準確的重要環節。因此,尿液采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容器必須清潔:要采用醫院提供的容器。②取中段尿:一般尿液檢查須棄頭尾,避免干擾。尤其是女性患者,避免由于陰道分泌物混入尿液,大量的上皮細胞及其他有形成分影響檢驗結果。但衣原體、支原體檢查應留取前段尿,且應憋尿3h以上[4]。③采集的量:要保證足夠的尿液,越10~20 ml左右。④采集尿時間:在患者進入醫院使用抗生素前,留取晨起的新鮮尿液。
對于痰液采集,護士要為患者發放無菌容器,容器上貼有患者基本住院信息,送檢前護士核對標本,防止出錯。留取時間一般在患者入院抗生素使用前。留痰方法:患者清晨起床后,用清水漱口,棄去第一口痰,標本在30min內送檢。對痰少或無痰患者,用溫水超聲霧化,護士協助患者叩背,促進使痰液排出。對口腔衛生差的患者,先清除口腔分泌物。對不能自主咳痰或昏迷的患者,可采取吸引器吸痰并放入無菌小瓶子中。患者留取痰液標本后,第一時間送化驗室,避免途中污染。此外,檢驗人員也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自身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及準確的操作技術,遇到有難度的標本時,與上級醫生討論,避免因臨床經驗不足造成的誤差。科室內部也要完善質量體系,對每項實驗室設備要注明操作步驟及操作流程。檢驗人員也要反復核對檢驗結果,確保準確無誤[5]。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認為不同年度的臨床標本檢驗陽性率存在微小差異,因此檢驗醫生需要認真分析差異原因,提高檢驗水平,為臨床科室提高有價值的數據。
參考文獻:
[1]申子瑜,李少男,王治國.我國政府對臨床實驗室質量保證的管理行為[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4,29(1):6-8.
[2]王雪文,顧克菊,陶建敏.微生物標本采集中的存在問題及干預對策[J].上海醫藥,2011,9(1):47-48.
[3]李~佳,董開秀,許辛伯.臨床糞尿常規檢驗標本不合格因素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31(7):756-757.
關鍵詞:醫院感染;現患率;抗菌藥物;調查
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已成為醫院感染管理評價的重要指標,及時準確的掌握醫院感染的發生與分布情況,對確定醫院感染的變化趨勢與管理重點有重要意義[1]。為準確、迅速掌握醫院感染發生和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有效控制醫院感染、規范抗菌藥物使用,提高醫療質量。我院于2013年8月21日對住院患者進行了橫斷面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13年8月21日0∶00~24∶00的所有住院患者,包括當日出院、轉科、死亡的患者,不包括當日新入院患者。
1.2方法 按每50張床位配備1名調查人員,調查人員由感染專職人員和病房監控醫師和監控護士組成,進行調查前由感染管理科對調查人員進行感染診斷標準、調查方法、填表要求的統一培訓,采取床旁調查和查看病歷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逐一填寫個案調查表。遇疑難病例由調查小組人員討論后決定。調查在當天完成。最后由感染管理專職人員負責資料的收集、核對、整理和統計工作。
1.3診斷標準 依據衛生部 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所有在調查期間處于醫院感染狀態的患者,均計入醫院感染。
1.4統計學處理 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住院患者1218例,實查1198例,實查率98.36%,可避免選擇性誤差;發生醫院感染28例、30例次,醫院感染現患率2.34%,例次現患率2.50%。
2.2各科醫院感染情況 重癥監護室最高,調查人數22例,醫院感染人數4例,感染率18.18%,內科系統以泌尿內科(10.00%)、急診病房(7.14%)、血液科(5.36%)為前3位,外科系統以骨科(4.07%)、婦科(2.56%)、泌尿外科(2.22%)為前3位。
2.3醫院感染部位構成 上呼吸道2例(6.67%),下呼吸道12例(40%),胃腸道1例(3.33%),泌尿系統8例(26.67%),表淺切口5例(16.37),深部切口1例(3.33%),其他1例(3.33%)
2.4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見表1。
2.5抗菌藥物聯合使用情況,見表2。
2.6病原微生物送檢情況,見表3。
3討論
3.1本次調查抽調各科室醫院感染監控人員,并在調查前統一集中培訓,統一調查方法。在正式開始前1 w,通知各臨床科室,做好接受調查的準備,完善相關檢查和病歷書寫。調查時各科醫師交叉進行,采用查看病歷、床邊調查、訪談主管醫師相結合的方法,疑難病例由小組討論,并設由感染管理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組成的疑難病例顧問團,以保證資料的準確性。通過每年的橫斷面調查,提高了醫院感染病例診斷的總體水平、增強了醫生主動、及時上報醫院感染病例的意識。
3.2本次調查結果低于衛生部醫院感染監測網2012年醫院感染現患率3.91%,說明現行的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措施有效。較第三季度發病率1.28%高出1.22%,提示本院日常監測存在一定的漏報、漏診情況,應加強監管力度和培訓,進一步增強臨床醫師醫院感染病例診斷水平和上報意識。
3.3不同科室醫院感染現患率存在差異,其中重癥監護室最高18.18%,與患者病情重,侵襲性操作多,新入職人員多,無菌操作及手衛生執行依從性低有關;泌尿內科、急診病房、血液科、骨科、婦科、泌尿外科分別排在2~7位。作為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應重點加強以上科室監管,查找薄弱環節,及時提出和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避免醫院感染流行和爆發事件的發生。
3.4醫院感染部位構成中,以下呼吸道所占比重最高40 %,與近幾年的日常監測結果(32%~42%),也與國內外報道[2]結果一致。可能與呼吸道感染易于診斷,且把普通感冒所致的卡他性炎癥也列入呼吸道感染有關。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26.67%,明顯高于日常監測結果(9.55%~21%),與未常規對長期留置尿管患者進行尿常規或細菌培養,缺少診斷依據,尤其是無癥狀菌尿癥患者漏診率的可能性大,應常規對長期留置尿管患者進行尿液菌檢。
3.5抗菌藥物應用情況 當天抗菌藥物使用率35.64%,明顯低于《2012年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中低于60%的要求,亦低于2013年全國現患率調查結果38.39%。從抗菌藥物使用率和聯用情況來看,我院的抗菌藥物管理成效顯著,但預防用藥明顯偏高,提示我院抗菌藥物使用仍有下降空間。
3.6住院患者病原微生物送加率為送檢率13.27%,其中血標本53例,占總標本的33.33%;治療性抗菌藥物應用前病原微生物送檢率69.61%,比全國調查結果49.05%高出20.56%;III聯用抗菌藥物應用前病原標本送檢率6.67%,距離三甲要求100%甚遠;限制級抗菌藥物應用前病原標本送檢率48.82%,基本符合三甲要求(>50%),特殊級抗菌藥物應用前病原標本送檢率76.32%,基本符合三甲要求(>80%),醫院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檢率86.67%,比三甲要求>70%高出16.67%。結果顯示III聯用藥、限制級、特殊級用藥微生物送檢均達不到三甲醫院要求,醫院感染管理應與藥事管理部門通力協作,強化臨床醫師病原微生物送檢意識,根據藥敏結果正確選擇抗菌藥物,避免因濫用抗菌藥物而加速多重耐藥菌的產生,進一步指導并規范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參考文獻:
[1]施茜.2009-2011年某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2,11(6):448-453.
[2]楊紅,倪丹,徐劍英.我院近3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7,19(6):107-108.
1.1實驗室設施、設備不完善
實驗室在設計和建設上沒有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致使實驗室本身在建設方面就沒有達到相應標準,如室內流通環節不合理、密閉性差、通風系統過濾器裝置不合理等,存在實驗室生物安全隱患;缺乏與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相適應的實驗室生物安全設施和設備,在影響正常實驗活動開展的同時,也存在著實驗室生物安全隱患。
1.2日常管理不規范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驗室是進行實驗教學和科研的工作場所,操作者在進行標本涂片、染色鏡檢、分離培養、生化鑒定、藥敏試驗、血清分型等不同實驗操作時,都要接觸各種病原微生物及生物危險因子。日常管理不規范的表現有:個別實驗室存在不使用微生物專用培養箱而采用大房間開放式培養微生物的現象;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產生廢棄物所需要的收集、包裝和滅活等用品與設備不能完全滿足實驗室的生物安全要求;有些實驗室采用沒有標志的普通垃圾袋包裝生物垃圾;學生將實驗室工作服帶出實驗室個人保管,不符合實驗室生物安全要求。日常管理不規范暴露出許多安全隱患,因此,加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3學生自我安全意識薄弱、操作不當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許多實驗課所用的標本來自病人,如臨床檢驗基礎、免疫學檢驗、生化檢驗、微生物檢驗等采用人體的各種分泌物、排泄物、體液等標本。即使是學生提供的標本,也可能存在諸如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痢疾志賀氏菌、沙門氏菌等病原菌。另外,在微生物學檢驗中,經常接觸的有三類、四類病原微生物以及少數二類高致病性微生物和有害生物因子,這些都出現在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學生常常接觸已知和潛在的生物危險因素。目前,由于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未能到位,部分學生對于生物安全知識了解甚少,沒有意識到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未能認識到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隱患。例如有的學生進實驗室不穿工作服,接觸陽性標本不戴手套,微生物接種時不戴帽子、口罩,有的甚至在實驗室吃零食、喝飲料,將干凈的書或物品隨手放在實驗臺上,將實驗廢液隨意倒在下水道里,實驗用過的陽性標本不經處理就扔在垃圾桶里,下課不洗手或不認真洗手。
1.險評估工作不到位
在使用傳染性或有潛在傳染性標本進行實驗前,必須對微生物的危害進行風險評估,確定實驗應在哪一級的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中進行,并根據評估結果制訂相應的操作規程、管理制度和緊急事故處理辦法,形成書面文件并嚴格遵守執行。然而一些高校對這一重要環節重視不夠,風險評估工作不到位,還有一些高校完全沒有對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病原微生物實驗進行風險評估,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文件。
1.5管理監督措施缺乏
目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驗室一般都建立了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制訂了標準操作程序,但往往忽略了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內容,不但缺乏實驗室生物安全的行政管理規范,而且缺乏具體的實驗室技術操作管理規范。部分實驗室尚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及監督措施,多數條款沒有具體分工,未能責任到人,監管不力。
2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措施
2.1做好生物安全的培訓工作
應對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學生進行生物安全知識培訓,組織教師和學生認真學習《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WS233-2002)》等法規文件,把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納入日常管理工作,做到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在日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將生物安全知識灌輸給學生,使學生盡早樹立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嚴防生物安全事故的發生。
2.2完善并嚴格執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實驗室規章制度,制訂并嚴格執行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規程。同時,把責任分級落實到在實驗室開展實驗活動的所有人員,做到“誰管理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并落實責任追究制度,絕不姑息任何違反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行為。建立嚴格的實驗室準入制度,學生進入實驗室必須穿清潔的工作服,除必要的書籍、筆記本和文具外,其他個人物品一律不得帶入實驗室。嚴禁在實驗室里大聲說話、打鬧、亂走動,嚴禁學生在實驗室里吃東西、喝飲料、吸煙、嚼口香糖,不可把任何東西放入口中。如果受到病原菌污染,應立即消毒,不可輕視和怠慢。微生物實驗材料的數量和種類繁多,如化學試劑、劇毒藥品、玻璃器材、生物制品、菌種、實驗儀器、培養基等,若不加以科學管理,實驗室就雜亂無章,直接影響實驗室的整潔和工作效率,因此應嚴格執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3加強實驗室的硬件建設工作
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硬件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要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科學合理地設計和建設。對已開展病原微生物研究活動的實驗室進行定期檢查,確定不同生物安全級別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是否運行、保養良好,是否配備了有效的生物安全防護設備。
2.4加強實驗室日常工作中的生物安全管理
嚴格管理菌種、危險品、劇毒藥品。目前實驗室所涉及的病原菌有炭疽桿菌、傷寒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產氣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黃色微球菌、鏈球菌、水弧菌、腦膜炎雙球菌等。為了合理有效地保藏管理菌種,根據《中國醫學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辦法》和實驗室實際狀況,制訂實驗室菌種的保藏管理辦法:(1)購買菌種時必須是衛生部規定的正規單位,為了避免菌種的死亡或變異,應采取妥善、可靠的方法,設置專用冷柜保存菌種。(2)建立菌種使用記錄,指定專人負責,對一、二類菌種設專柜,單獨保存。(3)使用菌種時采取嚴格防護措施,并嚴格遵守操作規程。(4)加強菌種安全管理,防止菌種丟失。(5)危險品、劇毒藥品管理應符合國家和公安部門及學校統一規定,落實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由專人、專柜保管且上鎖,防止危險品及劇毒藥品被盜、泄漏或誤用。
2.5加強對實驗廢棄物和實驗動物的管理
對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處理是控制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關鍵環節,必須明確掌握生物安全廢棄物的分類原則,并嚴格執行相應的處理程序,避免實驗室或環境污染,進而保證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使用的實驗動物必須經過檢疫合格,且不得擅自帶離實驗室飼養,實驗結束后存活動物要送回動物室,死亡動物要做無害化處理。實驗室廢棄物分為感染性廢棄物和非感染性廢棄物,不能隨意丟棄,應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進行隔離、消毒、包裝、轉運、保存和處置。廢棄物應分類按不同要求進行消毒處理,如微生物實驗室感染性材料(血液、痰液標本等)及接觸感染性材料應放置于結實塑料袋中密封,高壓120℃消毒30分鐘才能移出實驗室。用過的實驗材料如試管、玻片、燒杯等放入裝有消毒液的廢液缸內,每天更換廢液缸的消毒液,應保證消毒液的量為廢液缸內總量的1/2,浸泡至少30分鐘才能移出實驗室。廢棄物應分類丟入垃圾袋,依據廢棄物的性質及數量選用適合的包裝材料,確保無泄漏,處理前后都應在固定位置存放,并由專人負責管理。
2.6加強實驗室的消毒和清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