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以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為代表的西方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在一定時期內,是世界各國開展對外貿易的主要理論依據,為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活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從全面客觀的角度審視西方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不難發現,它們是一定歷史時期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理論武器,充滿了資本主義色彩,具有強烈的階級性。

一、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概述

(一)亞當·斯密(Adam·Smith)的絕對優勢理論

1.歷史背景

18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在西歐各國獲得了空前發展.隨之而來的便是產業革命。產業資產階級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并從國外進口廉價的工業原料.他們迫切需要擺脫重商主義(mecantilism1國際貿易理論的束縛.反對政府對國際貿易的干預.反對金銀外流的禁令。他們對貨幣金銀本身已經不太感興趣,而是對具體的物質財富(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更加重視。為了適應產業資產階級的歷史需要,以AdamSm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潮開始盛行。

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AnInquiryintothNatureandCausesofWealthofNations}(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一書,批評重商主義。反對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創立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在國際貿易方面。他主張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強調國際貿易的雙方互利性.從而提出自己的國際貿易理論.即絕對成本優勢理論。

2.理論假設和主要觀點

絕對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有以下方面:(1)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兩種產品、一種投人要素,即“2x21”模型。投入的邊際產量是固定的,生產的規模報酬不變;(2)收入預算約束,消費受制于收入,不能借錢借債消費;(3)對外貿易方面。沒有運輸成本和其他交易費用。進出1:3貿易值相等,即貿易是平衡的。生產要素在一國內是自由流動的,但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

(4)市場是自由競爭的。

由此可見。絕對優勢理論是一個理想模型。該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于商品生產效率的不同即單位產品的絕對勞動時間消耗不同:商品生產效率的不同是由于各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優勢和獲得性優勢的不同造成的。自然優勢是指自然地理、氣候條件等方面的優越性.普通人力無法控制如波蘭的平原土壤條件好。糧食生產效率高.單位糧食產品所消耗的絕對勞動時間就少.其小麥生產就具有絕對成本優勢獲得性優勢是指某國掌握的特殊商品的生產技術和技能。技術熟練、技術水平高,生產效率就高。單位產品生產的絕對勞動時間消耗就少。

(二)大衛·李嘉圖(David·Richado)的比較優勢理論

1.歷史背景

19世紀初期.英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使當時英國成了“世界工廠”.但地主貴族階級在政治生活中還起著重要作用。1815年,英國政府為維護地主貴族階級的利益而修訂了《谷物法》,引起英國糧價上漲,地租猛增。地主貴族顯著獲利。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卻嚴重受損。糧價昂貴迫使工人工資提高,商品成本提高,利潤減少,削弱了工業品的競爭能力。出于發展資本、提高利潤的需要.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廢除《谷物法》,與地主貴族階級展開了激烈斗爭。Ricardo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PrineiPlesofPo1iticalEcon—omvandTaxation}中提出了以自由貿易為前提的“比較成本論”.這種更加一般化的國際貿易理論將自由貿易置于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奠定了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核心基石.也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理論武器。

2.基本觀點和理論邏輯

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在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Smith認為由于自然稟賦和后天有利條件不同.各國均有一種產品生產成本低于他國而具有絕對優勢.按絕對優勢原則進行分工和交換,各國均可獲益。Ricardo發展了Smith的觀點.認為決定兩國能否進行專業化分工和自由貿易的基礎不是絕對成本的差別.而是比較成本的差別。在“2~2~1”的國際環境中。即使其中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成本劣勢.另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成本優勢.兩國照樣可以進行國際專業化分工和自由貿易只要雙方各自選擇自己比較成本低的產品進行專業化分工并盡力擴大生產、加強出口貿易,同樣可以保證貿易雙方的互惠互利。

Ricardo在“論對外貿易”一章中舉了一個通俗的例子:“如果兩個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個人在兩種職業上都比另外一個人強一些.不過制帽時只強1/5或20%,而制鞋時則強1/3或33%.那么這個較強的人專門制鞋。而那個較差的人專門制帽,豈不是對雙方都有利嗎?”

Ricardo的比較優勢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其理論前提假設是各國勞動生產率存在差異.從而也就暗含著各國生產同一產品的生產函數是不同的,這才是形成比較成本優勢的基礎。所謂比較成本.是指將本國不同產品成本的比率與國外同類產品的成本比率進行比較.即不同國家的成本比率的比較。只要成本的比率存在差異。不同國家應按“兩利取重。兩害取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這樣兩國之問就能夠進行相互交換。并從中獲得經濟利益。

二、全面客觀地評價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1.絕對優勢理論的評價

該理論可以看成是解釋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最早的理論.它第一次用勞動價值論說明國際貿易的利益和基礎.為互惠互利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絕對優勢理論倡導自由貿易,因此,它是反對重商主義的銳利武器,加速了近代工業的發展。該理論最大的貢獻在于說明國際貿易并不一定是“零和游戲”,折射出了國際交往活動中的“雙贏”思想。

其主要理論缺陷是在確定從事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時.要將本國某種產品的成本與國外同樣產品的成本直接進行比較,以成本的絕對高低來決定進出口。這樣的比較會使那些在所有產品的生產成本上都處于劣勢的國家無法參與國際貿易。另外。該理論未考慮需求因素.無法說明均衡價格如何確定。因而就無法解釋國際貿易的收益分配問題。

2.比較優勢理論的評價

比較優勢理論繼承了絕對優勢理論的科學成分。如勞動價值論、專業化分工、自由貿易等,更為重要的是用比較成本概念代替了絕對成本概念。使自由貿易政策有了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為當時自由貿易政策取得最后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比較優勢理論還解決了國際貿易中的兩個最基本問題:第一,指出了國際貿易的廣泛基礎.即任何類型的國家都有參與國際貿易的可能性.這也是比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進步的地方。第二,提出了國際交換的特殊原則。比較成本是一種獨特的比較選擇方式.不是將本國某種商品的成本與國外同樣商品成本進行直接的比較.而是將不同產品成本的比率進行比較。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范文第2篇

國際貿易純理論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有三個方面,即,國際貿易的原因,國際貿易的結構和國際貿易的結果。國際貿易的原因要說明,一國為什麼要參與國際貿易,它的動力是什麼?國際貿易的結構所要回答的是,國際貿易的生產結構或分工結構是什麼?從而要回答一國在國際貿易中所出口或進口的商品結構是什麼。國際貿易的結果所要回答問題的是,國際貿易能否給參加國帶來經濟利益。要回答這三個基本問題還有待于國際貿易理論前提的確立。一定的經濟學理論前提所得出國際貿易理論是不同的。

我們認為國際貿易理論經歷了三個基本的發展階段。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古典貿易理論。這一理論的基本前提是:是完全競爭的企業;在當生產要素從一個部門轉向另一個部門,或其它部門是,增加某種商品生產的機會成本不變;一國的生產資料在本國范圍內得到充分利用;生產要素在各國之間不流動。各國對商品貿易不加干預。古典貿易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比較利益理論。這一理論從不同的方面出發,有兩種表述。一是技術差異論。技術差異論認為,各國之間開展貿易的基礎在于,它們生產同一產品或同質商品的價格差;這種價格差的基本原因是各國生產該商品時勞動生產率的差別;在生產中只投入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的假定條件下,這種勞動生產率的差別表現為各國勞動力熟練程度上的差別,從而是單位產品的成本差別。在這里比較利益實質上是比較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從而是勞動力熟練程度在各國的差異。在生產兩種產品的條件下。各國在同一商品生產上的勞動生產率的差別又進一步表現為,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是相對勞動生產率,即表現為生產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的差別。在假定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的情況下,當一國在兩種產品生產上的勞動生產率都高于另一國家時,從相對意義看,該國專門生產其中一種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商品時,可以發揮本國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即將本國的生產要素都投入到生產其機會成本比較低的商品。進而通過貿易交換到本國放棄生產的那種產品。相應地,盡管另外一國生產兩種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低于另一國,但是它仍然可以專門生產自己(相對于外國)機會成本較低的產品。進而通過交換,獲得本國放棄生產的商品。在這里技術差異—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成為各國進行國際貿易和分工的原因和決定各國專門生產某種商品結構的基礎。這種貿易和分工使參加國際貿易的雙方都都獲得了利益。因此在這一理論的提出者—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看來,勞動生產率的差別或技術差別是各國生產同一產品時存在價格差別的基本原因,這種價格差及其生產者對較高價格的追求是國際貿易的原因或動力;每個國家專門生產自己有優勢的產品并根據自己對產品的需要進行交換是國際分工的結構;各國經過國際貿易都能夠獲得實際收入水平的提高則是國際貿易的結果。基于獲得和維持這一結果的因素,國際貿易得以維持和發展。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另一種觀點是生產要素稟賦論。在其提出者赫克歇爾和伯蒂爾奧林看來,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來自于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來自于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決定于該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由于各種產品生產所要求的兩種生產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國在生產密集使用本國比較豐裕的生產要素的產品時,成本就較低,而生產密集使用別國比較豐裕的生產要素的產品時,成本就比較高,從而形成各國生產和交換產品的價格優勢。進而形成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此時本國專門生產自己有成本優勢的產品,而換得外國有成本優勢的產品。在國際貿易理論中,這種理論觀點也被稱為狹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廣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指出,當國際貿易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在商品的市場價格、生產商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的情況下,以及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等(或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密集度相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決定于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各國的生產結構表現為,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密集使用本國比較豐裕生產要素的商品。生產要素稟賦論假定,生產要素在各部門轉移時,增加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保持不變。生產要素稟賦論是瑞典的兩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伯蒂爾奧林提出的,奧林在他的老師赫克歇爾提出觀點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述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這一理論突破了單純從技術差異的角度解釋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的局限,而是從比較接近現實的要素稟賦來說明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1

技術差異論和生產要素稟賦論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是以各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或成本差別作為國際貿易的原因和動力的。因此盡管兩種在產生的時間上相距約150年的時間,但是其理論淵源沒有根本性的變化。我們衡量這種變化的基本尺度是:它們借以立論的學基礎是否有根本性的變化;它們的理論本身是否建立在不同的動力機制上,即是否改變了價格差作為貿易原因或動力的基本觀點。在我們看來這兩個方面都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2 因此我們將技術差異論和生產要素稟賦論統稱為比較利益理論,從而構成古典貿易理論的。

我們知道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假定:只有兩個國家;生產中使用的生產要素是一種,或兩種;兩國都能生產兩種商品;在各國范圍內,生產要素在部門間轉移時,增加生產某種產品生產的機會成本不變;生產要素在本國的各部門間自由流動,而在各國之間不能自由流動。這些假定條件在理論上是可以接受的,但距離解釋現實還有一定的距離。

國際貿易理論的第二個階段是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是放松了古典貿易理論各個次要假定前提后所形成的國際貿易理論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對這些假定都作了放松,從而得出了某種新的觀點。首先,古典貿易理論提出者,兩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現實中的國際貿易不只是生產兩種產品。這些學者將兩個國家與生產多種產品生產聯系起來,提出,在多種產品生產的條件下,每個國家總是可以出口其中一部分自己有比較成本優勢的商品,而進口另外一部分本國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這一沒有改變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原理,但是卻推進了古典貿易理論的使用范圍,即無論是兩種產品還是多種產品,國際貿易都能夠用比較利益理論加以解釋。其次,古典貿易理論假定,各國只使用一種或兩種生產要素生產產品,現實生產中,人們使用的生產要素不只兩種。亞羅斯拉夫萬尼克在其著名的論文《要素稟賦論—多種要素的情況》中指出,在多種生產要素下,同樣可以依據兩種生產要素的分析將多種要素下生產的多種產品按照產品的相對價格比進行排列,得出要素稟賦在產品價格上比較優勢的系列,仍然可以得出赫克歇爾和奧林的基本結論。第三,古典貿易理論假定,當各國為了實現專業化分工,生產要素從一個部門轉向另一個部門時,其機會成本不會發生變化。正是基于這一假定,各國的貿易結構表現為完全專業化的國際分工。因為在本國有優勢產品國際比價高于封閉下的國內比價的情況下,該國廠商將增加其產品的生產量。當機會成本或邊際成本保持不變時,該國的資源將逐步集中到自己有優勢的部門。由于該國生產者無論怎樣增加其產量,邊際成本仍保持不變,結果是該國的全部資源或生產要素就集中到專門生產自己有優勢的產品生產上,形成各國完全專業化的國際分工。但是在現實中,當生產要素從一種產品的生產向另外一種產品的生產轉移時,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其機會成本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機會成本遞增。機會成本遞增意味著,當本國有比較優勢的商品產量增加時,本國總會在該優勢行業尚未實現完全專業化生產水平以前邊際成本就上升到等于邊際收益的水平,從而本國的生產不能達到完全專業化。由此可以看出,當放松了機會成本不變的假定條件時,古典貿易理論關于完全專業化生產和貿易的假定,或貿易結構會有某種程度的調整。因而其結論更接近于解釋國際貿易結構的某種現實情況。即在現實的貿易中很少存在一國專門一種產品的情形。第四,古典貿易的分析是建立在靜態分析分析的基礎上的,實際上無論在生產要素的總量上,還是技術水平上,一國的技術優勢或要素優勢將發生變化。從動態的角度看,一國各種生產要素總量會發生變化。從勞動力的總量看由于經濟發展各階段勞動力的增長呈現出“∩”型,即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其勞動力表現出開始增長較曼,然后增長加快,到經濟發達階段勞動力增長速度重新放慢的特征。另一方面,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其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例將減少,而用于儲蓄的比例在增加,因此,一國的資本存量將隨著該國經濟的發展而直線增加。資本的直線增長與勞動力的“∩”型增長相結合,使該國的要素豐裕度發生變化,從而按照赫克歇爾—奧林模型的結論,該國的貿易結構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都會發生變化。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主張的比較優勢理論中,各國技術的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重要基礎,它是以要素技術建立在各國之間不存在技術傳播為前提的。然而在現實中,各國間存在著技術的相互傳播,這種傳播有利于獲得更多的利潤。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不僅指出了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動力,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客觀上帶來了技術的擴散,從而是技術發明國喪失了在某種產品生產上擁有的技術優勢,并將這種優勢轉向其它國家。某種產品技術優勢的轉移帶來了貿易結構的變化,即從該產品的出口國變成進口國,而某些過去的進口國,由于技術的引進變成了出口國。從國家的角度看,這種技術轉移帶來了技術進口國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跨國公司的理論告訴我們,這里存在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某種利益集團的利益分享。技術擴散和技術轉移理論對古典貿易理論產生了新的。即建立在各國技術差異基礎上的國際貿易優勢不是一個長期不變的量,相反從動態的角度看,建立在技術差異基礎上的國際貿易優勢是一個不斷傳播的過程。而技術的擴散則表明,如果技術發明國不能不斷發明新的技術,它的技術優勢,從而是貿易優勢將會消失,更深層的意義是,技術擴散將使建立在技術差異基礎上的貿易逐步減少,進而出現各國對對外貿易的依賴“遞減”。古典貿易理論還假定,生產要素在各國之間是不流動的。然而在現實中,如果生產要素的流動能夠給有關企業帶來較多的收益,資本的流動是可能發生的。1957年羅伯特蒙德爾發表了具有重要意義的論文《商品流動與資本流動的關系》。在論文中,蒙德爾從要素價格均等化的角度說明了,商品流動與資本流動對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相互替代作用。這意味著,當商品的自由流動遇到障礙時,資本流動將代替商品流動實現各生產要素價格的均等化。從另一個角度,美國經濟學家王凱峪(1963年)提出了商品流動與生產要素流動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補充關系,即在考慮生產要素可以在各國間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國際貿易可能只是部分地起到促進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因此在放松了生產要素不能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的假定之后,廣義上的要素價格均等化需要做一定的補充,即生產要素的價格均等化不僅可以通過自由貿易加以實現,也可以通過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實現,或者商品流動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可以同時起作用,實現生產要素價格的均等化。然而無論這種假定條件的放松對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作了那些重要的修正,都不能改變古典貿易理論的兩個基本方面。一是,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是建立在比較成本差別基礎上的商品價格差異;二是,國際貿易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之下的。因此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是自由競爭市場結構下的理論。

國際貿易的第三個階段是新貿易理論發展的階段。前面我們已經注意到,生產某種產品時的機會成本不是不變,而是變化的。這種變化的第一種形式是機會成本遞增。而另一種形式是機會成本遞減。實際上,機會成本遞減的另一面就是由規模所引致的報酬遞增。所謂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其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效果。它可以表示為TC/Q = FC/Q + VC/Q。式中,Q表示該商品的生產量,TC表示Q量商品的生產總成本,FC表示生產商品的固定成本,該成本將隨著其產量的增加平均到每個單位產品上的固定成本會下降。VC表示生產該商品的可變成本,該成本不會隨著產品產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是保持不變。規模經濟效果意味著,可以通過擴大其生產規模、降低商品的單位成本占居競爭的優勢地位。同時企業對規模經濟效果的追求,將帶來產品一個行業或產業內排他性的增強,先進入的企業可以通過逐步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形成單位產品的成本優勢,從而是價格優勢。這是一種憑借規模經濟效果所取得的市場勢力或市場控制能力。另一方面,瓊羅賓遜認為,盡管理論上我們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但在現實中,大多數的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其原因是,任何企業都希望通過某種優勢,獲得對市場價格的操縱權,或控制權。獲得壟斷或控制權的便利途徑是生產差異產品。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不僅要追求某種消費品消費數量的增加,以提高自身消費的福利水平,還可以通過在多種同類產品的供應中,選擇最適合本人愿意消費的產品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因此從一國封閉經濟的條件下,市場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不完全競爭的特點,一是規模經濟排除了企業自由進入某些部門的可能性,二是差異產品意味著企業追求控制產品價格的可能性。這兩個方面都打破了原有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然而在一國市場范圍內,追求規模經濟效果和追求差異產品是矛盾的。因為規模經濟效果要求生產大批量、同質產品,從而帶來市場價格的下降。但是對差異產品的追求要求生產小批量、異質產品。要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途徑是開展國際貿易。因為國際貿易可以使批量生產的產品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市場上,從而在每個國家都成為小批量產品,且成為差異產品。這一基本觀點由保羅克魯格曼在其國際貿易新理論的經典性論文《報酬遞增、差異產品和國際貿易》作出了完整準確的論述。在那里,保羅克魯格曼非常系統地闡述上述觀點。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貿易理論強調,在規模經濟發生作用的條件下,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的追求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對規模經濟效果的追求,從而是對獲得超額利潤的追求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動力。這一理論觀點還意味著,國際貿易的結構是不確定的,因為建立在規模經濟效果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暗含著這樣兩個重要的假定條件,一是各國之間不存在技術水平的差異;二是各國生產要素稟賦不一定是有差異的,甚至可以說,在參加貿易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相同的條件下,國際貿易仍然可以存在。此時的貿易結構與以往國際貿易結構的根本差異在于,古典貿易理論所揭示的國際貿易是產業間或部門間的貿易,而建立在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是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中,出口方的利益就是不完全競爭廠商獲得的市場勢力與規模經濟利益的總和。進口方利益則是從消費差異產品中獲得消費上的滿足,進而是福利水平的提高。由此按照保羅克魯格曼的觀點,既然要素稟賦相同的國家可以通過開展產業內貿易獲得經濟利益,那麼各國之間建立在要素稟賦相近或相同基礎上的貿易沖突將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國企業在產業內生產和出口差異產品。新貿易理論的第二個重要的理論是相互傾銷理論。詹母斯布蘭德和保羅克魯格曼在其著名的論文《國際貿易的相互傾銷模型》(1983年)中指出,寡頭壟斷廠商為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將增加的產品產量以低于本國市場價格的價格銷往國外市場。盡管從表面上看,在國外市場上產品的銷售價格降低了,但是從銷售全部產品所獲利潤最大化的角度,如果這種銷售不在本國銷售的其它產品的價格,那麼廠商所獲得的總利潤水平提高了。同樣道理,其他國家的廠商也會采取同樣的戰略將增加的產品銷售量銷往對方國家市場,這種相互傾銷行為所形成的貿易不是由于兩家分屬不同國家的廠商生產了差異產品,而是因為各自對自己最大限度利潤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在相互傾銷貿易理論這里,各國開展對外貿易的原因只在于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的市場銷售戰略。進而國際貿易的結構既不受產品成本差別,進而是要素稟賦差別的限制,也不受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追求的限制。同時,相互傾銷基礎上國際貿易的利益來自于各國企業通過“傾銷”所獲得的壟斷利潤和在本國市場上銷售價格保持不變情況下所獲得的壟斷利潤總和。為說明這一點,我們假定,A國的壟斷廠商甲生產和銷售汽車100萬量,單價為20,000萬美元,如果其增加了生產量1000量,并在國內市場銷售,則為使市場吸納增加的供應量,企業必須將產品的市場價格降低。(因為寡頭壟斷企業面臨的是一條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例如降價200美元。即每量車售價19800美元。在此情況下,該企業因增加生產和銷售1000量汽車額外獲得1980萬美元。但是,當企業降低其商品售價時,不僅要降低新增產品的價格還要將原有的100萬量汽車的價格降低到與新增產品價格相同的水平,即從2萬美元降至19800美元,100萬輛汽車因降價減少收入2000萬。結果是企業增加生產后,其總收入還減少了20萬美元。顯然是有背企業增加生產和銷售的初衷的。對此,企業的決策是將產品以低于本國市場價格的價格“傾銷”到國外。此時即使該汽車在國外市場上的賣價相對較低,也不致引起企業整體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大幅度下降。如果說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貿易理論開創了新貿易理論的新階段,那麼相互傾銷貿易理論將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基礎上的國際貿易理論推向了更高的層次:即使各國生產的商品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仍然可以出于對最大限度利潤的追求,開展各國之間的貿易。不完全競爭企業的市場戰略,使國際貿易的結構更加不確定。在那里,既然國際貿易產生于企業為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而確定的市場戰略,貿易的結構只服從于壟斷企業的市場戰略或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標準。所以,相互傾銷貿易理論指出了,國際貿易的原因之一是不完全競爭企業的市場戰略,這種市場戰略下,貿易的結構僅僅是由于各國企業對最大限度利潤的追求。新貿易理論的第三個重要方面是外部規模經濟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所謂外部規模經濟是指由于企業外部經營規模的優勢給企業帶來的額外報酬或外在優勢。根據外部規模經濟貿易理論,企業有貿易優勢或沒有貿易優勢的一個原因不在于各國之間絕對的要素優勢的差異,而在于有關部門在某個時點上的發展規模。一般而言,如果一國在某個行業上發展的規模較大,相應地會形成一個行業的規模優勢。這種優勢表現為,該行業有一個可供共同使用的勞動力隊伍,它可以調劑各企業間的余缺;同時行業規模較大,有助于技術的進步和技術成果的迅速普及或采用。總之一定的行業規模有利于資源或生產要素的共享,從而能夠在自身企業規模不變條件下的經濟利益。相反如果在一國范圍內,行業的規模較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要求一家企業必須“小而全”,否則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在生產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小而全”將導致產品單位成本較高,從而是該行業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競爭能力。在以往的貿易理論中,我們所謂一國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有優勢,是將企業優勢與行業優勢等同起來。在新貿易理論中,企業的優勢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企業的內部規模經濟,二是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企業的內部規模經濟可以使企業自身產生競爭優勢,而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是借助行業優勢產生的企業優勢。這兩種優勢都會導致國際貿易的產生。在外部規模經濟貿易論那里,某些具有要素優勢的國家所以不能在某個行業處于劣勢地位,可能產生于該國的這個行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因而行業規模有限,難有外部規模經濟的優勢,“干中學”是該國發展此行業的途徑。由此可以看出,發展家需要在政府的干預下,獲得某種規模經濟優勢或行業規模優勢。

上述三個方面所闡述的新貿易是從生產的角度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在這些理論中,國際貿易的基本前提已經發生變化。由于追求對市場的操縱,并且從操縱市場中獲得額外利潤,因此這種市場結構已經不同于典型的完全自由競爭,代替它的是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這里的關鍵在于,現代學,從而是國際貿易理論已經承認了這樣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的事實,并將這一事實納入國際貿易理論的思考之中。這種貿易理論基本前提的變化,標志著國際貿易理論的新,即使國際貿易理論進入了新貿易理論發展階段。在此基礎上,國際貿易理論才有了建立在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基礎上的國際貿易論,才有了相互傾銷貿易理論以及外部規模經濟貿易理論。這些理論的核心是,具有某種不完全競爭優勢的企業或行業憑借自身的優勢獲得國際貿易中競爭優勢,它們擴展了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的理論觀點。使現代貿易中的許多新現象得到了更切合實際的解釋。

新貿易理論不僅從供給的角度解釋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還從需求的角度對現代國際貿易加以解釋。林德認為,每個國家都存在一個代表性的需求水平。代表性需求水平表明一國平均的收入水平或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這種收入水平的代表性消費品是各國消費品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為企業生產的產品只有符合大多數消費者的需要,其生產才容易達到規模經濟,從而有助于企業獲得較高的利潤率。另一方面任何一個國家,由于收入水平的差異,其需求水平也必然有差異。因此一國專門生產某一個代表性需求層次上的商品,就意味著它不能滿足其它收入水平消費者對同類產品的消費。國際貿易可以解決各國生產者在某個層次產品的生產上達到規模經濟和滿足不同收入消費者消費需要的矛盾。即各國可以專門生產本國代表性需求產品,并出口這種產品,同時分別從不同的國家進口其他國家生產的這些國家代表性需求的產品,滿足本國其他收入層次消費者的需要。代表性需求貿易理論表明,在消費品的生產上,規模經濟容易在各國代表性需求的產品生產上形成;收入水平比較接近的國家,它們的貿易較多,因為它們代表性需求的接近,為相互之間滿足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者的需要創造了條件;由此可以推論,兩國間收入水平的差距越大,它們相互貿易的可能性越小;建立在代表性需求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是同一產品內部不同檔次產品的貿易。這是產業內貿易的一種表現形式。

新貿易理論的中心是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現的產業內貿易。根據這一理論,產業內貿易是第二產業內部各種制成品之間的貿易。這種貿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競爭或機器大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它趨向于排除競爭,形成大規模企業控制某個行業產品生產和市場的程度;這種生產上的規模經濟在國際貿易上產生三個方面的結論。一是由于企業追求差異產品形成的不完全競爭導致的國際貿易;二是由于不完全競爭企業的市場戰略所導致的相互傾銷(貿易);三是由外部經濟效果所產生的行業優勢,從而是不完全競爭企業所進行的貿易(出口),以及由此引申的后發展的國家為獲得某種行業,從而是企業優勢所需要的“干中學”。另一方面,由需求引起的產業內貿易則是由于代表性需求與需求的多層次性給各國企業向大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從而產生了建立在差異需求條件下的國際貿易。此外新貿易理論也試圖解釋跨國公司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在那里,赫爾普曼不是從對外直接投資引起貿易,而是真正從企業選擇的角度推論出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結構。然而依筆者看來,到為止,新的貿易理論主要是上述四個方面的。

由上述的基本分析可以看出,國際貿易理論從基本前提劃分,可以分成古典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從貿易理論漸進的發展看,國際貿易理論分成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三個發展階段。

--------------------------------------------------------------------------------

此后,保羅.薩謬爾森、愛德華特.利馬都進一步論述了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在薩謬爾森那里概括出了“斯拖爾帕.薩謬爾森定理。即對任何本國密集使用稀缺生產要素產品的關稅保護都有助于稀缺生產要素收入水平的提高。這是生產要素稟賦論的一個逆定理。

一些學者認為,將新貿易理論出現以前的所有貿易理論通稱為傳統貿易理論似乎更符合人們的一般看法,但是的任務之一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將其過程細分成不同的發展階段。

--------------------------------------------------------------------------------

本文主要:

保羅克魯格曼 莫里斯奧博斯特費爾德編著《國際學》

Avinash K.Dixit and Victor Norman:”Product Difference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from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Elhanan Helpman and Paul Krugman: Trade Policy and Market Structure M.I.T Press 1989.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edited by Gene M Grossman. M.I.T Press 1992

Brander J.A. and P.Krugman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2,pp313-321.

Harry.P Bowen,Edward E.Leamer, and Leo Sveikauskas:” Multicountry,Multifactor Tests of the Factor Abundance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December 1987 pp791-809.

Kai-yue Won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 Goods and Factor Mobility M.I.T Press 1997.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范文第3篇

關鍵詞: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市場結構

國際貿易理論與市場結構理論分析框架的產生

國際貿易是商品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和交換,國際直接投資則表現為貨幣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和循環。按照蒙代爾的理論,商品資本的國際流動可以完全替代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投資就不會發生。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產業資本的循環依次經過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形式,并且3種資本形式還要保持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上的并存性。單個產業資本循環的特點也體現在社會總資本的循環中,從世界經濟的范圍分析,產業資本循環經過上述3種形式才能保持經濟活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市場結構理論來自于產業組織經濟學,按照該理論市場可以分為完全競爭和不完全競爭市場兩大類型,不完全競爭市場又分為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3種類型。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差別主要體現為產品差異性、進入和退出壁壘以及賣方集中度。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是產品具有同質性,進入和退出壁壘小以及賣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競爭市場則相反。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提供的產品有差異、行業的進入壁壘較大,具有規模經濟及由此產生的賣方集中度。古典貿易理論和現代貿易理論都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上,新貿易理論則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產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隨著世界經濟活動的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有融合趨勢。

從歷史上看國際貿易理論的產生先于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早期的國際貿易理論從發源于15世紀歐洲原始積累時期的重商主義開始,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以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壟斷優勢理論為標志。這兩種理論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國際貿易理論的邏輯起點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上,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則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統1的貿易市場和資本市場逐步結合,商品、資本、技術和服務的流動日益密切,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呈現相互融合的趨勢,但是統1的理論框架還沒有建立起來。本文從市場結構的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理論和直接投資理論,并指出新貿易理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融合的基礎在于不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新貿易理論解釋了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和福利影響,不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遞增使得壟斷競爭廠商都具有向國外出口產品的動機,加之這些廠商生產的是有差異的同種產品,產業內貿易形成。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產生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如果具備貿易壁壘和資本自由流動,國際直接投資廠商進行跨國直接投資就能夠實現對國際貿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競爭市場與國際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經歷了從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現代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按照市場結構劃分前3種可以歸納為1類,它們的理論基礎都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基礎上。古典貿易理論包括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包括1般均衡理論、相互需求理論和對偶理論,這些理論都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現代貿易理論則以要素稟賦論為代表,該理論體系闡述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于產品的價格差異,價格差異源自于成本差異,成本差異產生于生產要素的豐裕度。主要理論包括要素稟賦論、要素價格均等化原理、薩繆爾森—斯托爾帕定理和羅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貿易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分析都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產要素在各國內部是自由移動的,而在國家間是不能移動的;國家之間實行自由貿易,不存在政府對貿易的干預或管制;生產和交換是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進行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處于“充分就業”狀態;貿易雙方的出口價值等于進口價值,國際收支平衡;運輸費用和其他交易費用為0;沒有要素密集度轉變的情況,生產同1商品時各國的生產技術1樣,生產函數相同;沒有規模經濟的利益,不存在規模經濟遞增。從上述的前提條件可以看出該理論體系將國際直接投資排除在外,首先國家之間沒有多余的資金可以投資;其次國家之間沒有要素流動的可能性。總之古典貿易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沒有給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留下任何成長空間。

要素稟賦論創立后成為最重要的國際貿易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掌握了1國的資源稟賦情況就可以推斷出該國的對外貿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實證分析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學者們提出了各種解釋用于修正要素稟賦論的前提條件,如貿易壁壘說、自然資源稀缺說、生產要素異質說以及人力資本說等等。前提中完全競爭的假設在現實中難以滿足,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只能作為產品價格的接受者,他們提供的產品是同質的。國際貿易活動中的許多現象無法用完全競爭的市場來解釋,不完全競爭市場中的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

不完全競爭市場與新貿易理論

新貿易理論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它的創建是建立在兩個相關學術領域的發展之上:即產業內貿易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該理論認為資源差異和規模經濟均是國家進行專業化和貿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不變條件下的產業間貿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遞增的產業內貿易,它更強調的是非比較貿易優勢。同時為強調規模經濟作為貿易的原因作了3個基本創新:將產業組織引入貿易理論,將貿易理論從完全競爭模式的不現實中解脫出來;摒棄了傳統的2維假定和凸性生產可能性曲線,新貿易理論發展了1種“層級結構”的方法來解釋貿易和要素流向,即產業間貿易仍由要素稟賦的差異來決定,而某產業內部具有類似要素比例的產品之間卻相互分工和貿易,后者在產業間貿易的格局中表現為凈貿易量;區分了技術溢出的外部經濟和市場規模作用的外部經濟。

把新貿易理論看作和古典貿易理論完全對立是不確切的,新貿易理論只是補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設框架下所難以解釋的現象。新貿易理論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基礎上,而古典貿易理論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基礎上。

不完全競爭市場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壟斷優勢理論,它由美國學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經營: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傳統的國際投資理論都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海默則認為,要解釋戰后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必須摒棄傳統理論中關于完全競爭的假定,對不完全競爭進行研究。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企業不具有支配市場的力量,它們生產同類產品,擁有獲得所有生產要素的平等權利,這樣就不會有對外直接投資發生,因為它不會使企業擁有高于當地對手的優勢。只有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企業才能獲取壟斷優勢,并通過直接投資在國外予以利用。

金德爾伯格將壟斷優勢分為4類:來自于產品市場不完全的優勢;來自生產要素市場不完全的優勢;企業擁有的內外部規模經濟;由于政府干預,特別是對進入市場以及產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業優勢。后來學者在海默的理論框架下進1步發展了壟斷優勢理論,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1是論述跨國公司壟斷優勢的來源;2是跨國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資與許可證交易3種方式中選擇直接投資的根據與條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論就是鄧寧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

國際生產折中理論認為,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是由企業特定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特定優勢3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特定優勢類似于海默提出的壟斷優勢,即1國企業擁有的高于其他國家企業的優勢,并且這種優勢只是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非充分條件。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為避免市場不完全而通過內部化將企業的優勢保持在企業內部。市場不完全的含義近似于不完全競爭,鄧寧認為市場不完全可以分為兩類:結構性市場不完全和知識性市場不完全。企業利用市場不完全通過內部化建立壟斷優勢,內部化優勢越大,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傾向性越明顯。內部化優勢還不能充分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利用出口照樣可以發揮優勢。區位優勢可以更充分地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因為區位優勢屬東道國所有,企業無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適應和利用。只有國外區位相對國內區位具有更大優勢時企業才可能進行對外直接投資。

不完全競爭市場下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融合

在世界經濟活動中,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融合體現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區域上呈現高度的1致性,在貿易和投資領域還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發展中國家的規模在逐步擴大;國際直接投資的產業流向與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1致,2戰前以發達國家的制成品和發展中國家的初級品為主,2戰后傳統的工業品貿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業品貿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資本的跨國界流動,戰后國際資本更多地流入制造業和新興工業部門,加快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國際直接投資改變了國際貿易的模式與格局,最初國際貿易更多表現為產業間貿易,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產業內貿易和企業內貿易在增加。國際直接投資對貿易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實現的,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企業貿易量在不斷擴大。第4,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融合協調機制統1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內實現。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國際貿易學科;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2008-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發生后,數位英國頂尖經濟學家聯名致信女王,就沒有預測到金融危機的“時間、幅度及嚴重性”做出誠懇道歉,稱這是許多“智慧人士的集體失察” [1]。這表明當今的經濟學研究是滯后于經濟現實的。作為經濟學分支的國際貿易學(包含“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貿易政策”),它的學科體系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或許當前也有必要進行“集體反省”了。

按照我國國家標準G/T13735-92的解釋,學科即“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國際貿易學科作為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一般認為它包括三大核心構件,分別是“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和“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理論回答的核心問題是“為什么以及如何開展國際分工與貿易”,國際貿易政策回答的核心問題是“一國在特定時期針對某一具體產業應采取何種貿易政策和措施”,國際貿易實務則以合同為主線,著力于回答“如何開展一筆具體的進出口貿易業務”。

現有文獻中,王建邦通過分析當下中國國際貿易學科設計的種種不足,提出應拓展國際貿易學科的研究對象,確立“大外經貿”的概念[2];還有學者估計到融合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貿易實踐的難度,如陳巖寫道:“國際貿易理論多以宏觀經濟、區域經濟作為出發點;國際貿易實務多以微觀經濟、企業經營為出發點。……國際貿易理論往往是為實現國際經濟、國家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福利最大化,反映均衡、詮釋理性、昭示方向,而國際貿易實務往往作為企業獲得利益最大化的贏利過程和步驟,充滿謀略、充滿爭奪、布滿規則。把二者融合為一個層面的命題的確不是件易事。”

上述文獻確立了研究國際貿易學科結構的理論價值,但其并未充分認識到下列現象,即在國際貿易學科結構中,主流國際貿易理論與現實國際貿易政策存在明顯的矛盾,并且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分析與國際貿易實務之間仍存在不少脫節現象。因此,我們亟須從方法論層面深刻剖析這些問題并不斷完善國際貿易學科,以構建一個理論與實踐互生互動、融為一體的國際貿易學科新體系。

二、對國際貿易學科困境的剖析

1. 困境之一: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貿易政策之間的矛盾

社會科學理論是政策制定的向導和指南。因此,國際貿易理論分析必須為現實的貿易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和邏輯支撐。眾所周知,國際貿易政策可分為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其中,自由貿易政策堅持“無為而治”的基本理念,表現為“實施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沒有政策’,但實際上,沒有政策本身就是政策” [4];保護貿易政策則一般通過“獎出限入”或“獎入限出”的措施得以實現,常用措施有出口鼓勵(獎出),進口稅、非關稅壁壘(限入),進口鼓勵(獎入)及出口稅、出口配額(限出)等。自由貿易政策、保護貿易政策分別由自由貿易理論、保護貿易理論為之提供理論支持。古典、新古典等主流國際貿易理論已證明,為促進全球資源最優配置和貿易參與國總體福利最大化,自由貿易是最佳選擇。但歷史和現實卻向我們展示了如下基本事實:

其一,在各國的貿易政策演變史上,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交替占據上風,在當代這兩股思潮又存在“折中”趨勢。通過對歷史上不同國家的貿易政策的回顧和梳理不難發現,即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的貿易政策選擇也是截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個時期,不同國家的貿易政策主張也往往不同。不可否認,完全的自由貿易、徹底的保護貿易都是極端情形,現實中一個理性的國家可能既想享有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又不想因為自由貿易導致本國的相關產業經受國際上太激烈的競爭而被摧毀,于是當代諸多國家在具體貿易政策選擇方面往往存在明顯的“折中”傾向,如采取管理貿易政策、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等。

其二,現實世界中的保護貿易從來沒有停止過,國際市場上貿易摩擦和糾紛不斷。盡管這些現象與現實中對貿易福利的分配不無關聯,但主流貿易理論所證明的政策取向與現實貿易政策形成了如此強烈的反差,不能不令人深思。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一些層出不窮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比如自愿出口限制(VERs)、反傾銷、反補貼、環保標準、技術標準等,無一不是出自于倡導自由貿易理論的某些發達國家 [5]。這就使得主流貿易理論中所鼓吹的自由貿易,顯得難以邏輯自洽、自圓其說了。

其三,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貿易政策分析中存在方法論上的矛盾與混亂。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貿易政策作為國際經濟學中的“國際貿易”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觀經濟學的個體主義方法論的影響,是微觀經濟學在空間上的延伸,于是被稱為“開放條件下的微觀經濟學”。一方面,貿易理論分析須嚴格堅持微觀經濟學的個體主義方法論;另一方面,貿易政策分析往往又違背了這一方法論。舉例來說,微觀經濟學的效用理論表明,效用在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無法比較,更無法簡單求和。但是,主流貿易理論在分析各種保護貿易政策措施(比如關稅、進口配額等)的經濟效應時,往往是先分析實施一項貿易政策對一國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政府稅收收入等的影響,然后對之求代數和,以得到實施該政策措施的凈經濟效應[6],這種分析事實上基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假設:“一個貨幣單位給消費者、生產者、政府帶來的效用是相同的”。而根據效用理論,上述假設在現實中是不成立的。進一步地,就不能隨意對消費者、生產者和政府的福利狀況進行簡單求和,從而一國實施關稅、非關稅壁壘等措施后的整體福利變化將是難以確定的。這足以表明,“開放條件下的微觀經濟學”存在著方法論上的矛盾與混亂。

上述三大事實說明,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貿易政策之間存在著諸多矛盾和困境。

2. 困境之二: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分析與國際貿易實務之間的脫節

通常人們在學習任何一門理論的時候,擺在桌面上的說法是“用理論指導實踐”、“理論聯系實際”等。但從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國際經濟學的一部分)與國際貿易實務的關系來看,似乎很難找到二者之間直接的契合點。更直接地說,在不排除國際貿易理論對實踐“潛移默化”的指導外,國際貿易理論沒法、實際上也沒有對實踐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而當理論不能有效指導實踐時,顯然不能去怪罪實踐,而只能從理論方面找原因。表面上看,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分析與國際貿易實務存在諸多不同,比如出發點、研究視角、研究對象、側重點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不同。但這些均不能構成二者脫節的充分條件。造成二者脫節的根本原因需要從二者的方法論、特別是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分析的方法論中去尋找。在閱讀相關文獻和思考國際貿易學科方法論的過程中,筆者認識到,導致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分析與國際貿易實務脫節的原因至少包括:

其一,企業主體地位在傳統貿易理論中的缺失是造成理論與實務脫節的基本原因。或許也正因如此,邁克爾·波特(Micheal E. Porter)的“競爭優勢理論”引入并強調了企業因素,近年來甚為流行;而新貿易理論與現代企業理論的融合 [7],也是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現象;21世紀初出現的新新貿易理論(New New Trade Theory)通過將分析變量細化到微觀企業層面,關注企業的異質性與出口和FDI決策的關系,關注企業在國際生產中對每種組織形式的選擇,從而開拓了國際貿易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新前沿 [8]。

其二,國際貿易理論內部大量苛刻的假設前提離現實太遠,甚至存在方法論上的矛盾。在以往貿易理論分析中,都抽象地假設貨幣是中性的,且交易過程不存在交易成本和各種阻礙貿易自由的障礙,這與現實是相左的。現實的貿易實務中,不僅大部分時候貨幣不是中性的,而且就整套業務流程來看,往往伴隨著大量的交易成本。可以說,國際貿易實務所關注的一整套業務流程及其中所伴隨的成本,恰恰被國際貿易理論從根本上忽略了。在國際市場上,交易成本比在國內市場更為顯著,影響也更深遠[9]。因此,忽略了交易成本的存在而進行的國際貿易理論分析必須作出適應性的調整。同時,以微觀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也帶來矛盾。經濟學說史中,微觀經濟學一般指新古典學派,盡管貿易理論和政策分析大量采用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但從國際貿易學說史看,其本身經歷了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當代貿易理論(如新貿易理論、新新貿易理論等)的發展和演進。因此,國際貿易理論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開放條件下的‘微觀經濟學’”,因為其中除了包括新古典學派的內容外,還包含了大量古典學派和當代經濟學家的觀點。

其三,國際貿易理論對貿易利益的關注具有抽象性,與具體的貿易實務存在差別。一個貿易參與貿易的基本動因是為了獲取貿易利益。因此,無論國際貿易理論還是國際貿易實務都離不開對“貿易利益”的分析。國際貿易理論通過引入經濟學的分析工具,抽象地分析了一國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所能得到的直接利得和間接利得,其方法論本身決定了無法通過國際貿易理論具體告知一個企業如何實現自身的貿易利益。國際貿易實務則以合同為主線,強調一個微觀的企業如何操作以謀取貿易利益。具體而言,一次成功的貿易,無非是交易前貿易雙方就各項交易條款展開磋商,然后簽訂進出口合同,最后履行進出口合同的過程。貿易實務強調相關法律法規、國際慣例和交易程序,最終是為了實現具體而非抽象的貿易利益。各個貿易參與方能否實現自身的貿易利益是衡量交易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就此來看,企業只能從實踐著手,在實踐中積累獲得自身貿易利益的方法,而不能獲取國際貿易理論的直接指導。

三、進一步完善國際貿易學科的路徑選擇

1. 協調自由貿易理論與保護貿易政策的對策

為了協調和化解主流的自由貿易理論與現實的保護貿易政策之間的矛盾,有如下幾種思路值得借鑒:

其一,嘗試從利益創造和利益分配的不同視角看待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自由貿易論若要成立,必要條件之一是國內和國際的市場結構是完全競爭的。現實世界中非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普遍存在表明,上述必要條件在現實中往往不成立,因此自由貿易在現實世界難以實現,不僅如此,人們還普遍觀察到保護貿易政策存在的事實。如何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呢?光、張燕生、萬中心的回答給出了基本方向,他們認為自由貿易決定貿易利益創造,保護貿易決定貿易利益分配,利益創造與利益分配的統一和均衡決定了現實貿易狀況[10]。

其二,通過對國際貿易政策展開政治經濟分析,試圖從政治、經濟雙重運行的視角去考察實際貿易政策制定和執行的過程。以中國為分析樣本,盛斌進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對自由貿易理論與保護貿易政策之間的矛盾給予解釋[11]。筆者認為,國際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試圖把政治因素納入經濟分析之中,以彌補主流貿易理論在解釋現實貿易政策時的不足。這看似一個簡單的學科交叉,但實際上可能反映了主流貿易理論的“研究綱領”存在某種退化。事實上,國際貿易政策作為國際貿易制度的具體化,并沒能內生到主流國際貿易理論體系中。針對二者之間一定程度的脫節和矛盾,學者們主要批評的是主流貿易理論的假設前提過于苛刻。孫杰正確地指出:“新古典貿易理論抽象掉了制度因素這個重要的環節,一下子跨越到貿易政策理論來解決國際貿易問題,顯然缺乏內在的邏輯一致性,因而,在解釋真實世界現象中暴露出許多不足。” [12]

其三,試圖在自由貿易理論中納入就業因素與利益分配因素,以化解自由貿易理論與保護貿易政策之間的矛盾。楊正位認為,從就業和利益分配出發,可以將自由與保護的觀點統一起來,“自由貿易理論中本身含有保護的根基。出現這種保護的呼聲,并沒有否定貿易帶來的總的利益提高的情況,即競爭中處于優勢的資本家及工人獲得的利益有可能大于受損者的損失,也即是說,這并沒有否定自由貿易本身[5]”

毫無疑問,學者們的研究無疑可大大深化對自由貿易理論和保護貿易政策二者之間關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出協調自由貿易理論與保護貿易政策之間的銜接點,并構造相應的理論體系,可能在未來若干年是一個有意義的學術任務。

2. 銜接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分析與國際貿易實務的對策

為了將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分析與國際貿易實務銜接起來,可能需要使抽象的理論和政策分析“落地”,使現實而具體的實務分析“上天”,最終找到二者的對接點。

其一,為了使貿易理論(政策)分析“落地”,適時放松貿易理論的基本假設并使之更貼近現實是根本之道。比如可考慮在其中引入“關注現實經濟生活”的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引入制度、交易成本等變量來分析國際貿易問題。正如張亞斌所指出的,“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最新趨勢之一,就是引入制度經濟學的基本觀點與分析方法”[13]。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諾思曾從歷史演進的角度提出了“歐洲長距離貿易的發展是由更為復雜的組織形式的內部連續發展所啟動”的命題[14]。這些中外學者的研究表明,國際貿易與新制度經濟學有著眾多的理論“接口”,甚至可對國際貿易展開系統的制度經濟學分析。“制度與貿易”在進入新世紀后成為學術前沿可謂對此的最好注解,筆者曾將這種學術思潮命名為“國際貿易的制度主義”,并認為新新貿易理論的出現、貿易理論對制度因素的自覺吸納,是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自然趨勢,也是其回歸現實的必然選擇 [15]。此外,還可將國際貿易政策視為制度的一種形式來加以分析,運用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變遷理論”來分析一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從本質上看,國際貿易是“產權的跨國(或地區)轉移”,在產權界定、保護和轉移的過程中,伴隨著種種交易成本,因此國際貿易活動需要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展開,以克服過于高昂的交易成本,促進貿易的發展。通過引入制度經濟學的方法,高度重視制度要素和交易過程本身,自然可更好地銜接貿易理論和政策分析與貿易實務。

其二,為了使貿易實務“上天”,在討論如何簽訂一筆具體的業務合同時,應不斷地追問“為什么”,這樣終究會找到其理論根源。國際貿易實務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展開的,通常國際貿易的制度環境分為三個層次:國內法、國際貿易條約(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和國際貿易慣例(如INCOTERMS2000、UCP600等)。這些制度的作用在于制約貿易商的機會主義行為,使得交易的一方能對對方的行為形成明確而穩定的預期,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使參與者能獲得更大的交易剩余,有動力參與交易。其中,契約(合同)是貫穿一筆進出口業務的主線,不論是出口業務還是進口業務,其基本程序都包括交易前的準備工作、交易磋商、合同簽訂、合同履行等幾個環節。在這一過程中,與同等規模的國內貿易相比,由于國際貿易的難度更大、更復雜、風險也更大,一般而言國際貿易的交易成本更高。既然國際貿易是產權的跨國(或地區)轉移,伴隨著產權的界定和轉移而發生的交易成本,可以說是與國際貿易實踐相伴而生的一種客觀存在。在進出口合同中,最為核心的條款是價格條款,而國際貿易報價一般借助于貿易術語才能得以完成,選用貿易術語的過程,就是明確雙方各自在交易中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的過程,即明確進出口雙方在貿易中的責、權、利的過程。貿易術語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大大簡化了產權界定和轉移的程序,從而可以有效地降低國際貿易中的交易成本。上述分析表明,可運用制度基本理論、產權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等對國際貿易實務展開詳細的分析,從而將其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

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可沿著不斷追問現實國際貿易活動的根源,即不斷尋找“國際貿易的原因”、“國際貿易的原因的原因”、“國際貿易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等,進而找到銜接貿易理論與現實的一根“紅線”。基本線索為:

貿易發生貿易利益(分配)(廣義)貿易條件交易條款貿易合同商務談判

其中,前面的是結果,后面的是原因。即,國際貿易的原因為對貿易利益的追求,貿易利益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貿易條件,貿易條件由包括價格在內的種種交易條款決定,交易條款在貿易合同中確定,貿易合同的簽訂靠商務談判來達成共識。沿著這個思路,或許可構建一個理論與實務融為一體的國際貿易學科新框架。

參考文獻:

[1]和靜鈞. 經濟學家向女王道歉[J]. 讀者,2009(20):27.

[2]王建邦. 淺議國際貿易學科研究領域與方向的拓展[J]. 國際經貿探索,2006(6):80-84.

[3]陳巖.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佟家棟,王艷. 國際貿易政策的發展、演變及其啟示[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54-61.

[5]楊正位. 中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Paul 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4,186-209.

[7]羅能生,洪聯英. 新貿易理論與現代企業理論的融合與拓展[J]. 經濟學動態,2006(9):62-65.

[8]樊瑛. 新新貿易理論及其進展[J]. 國際經貿探索,2007(12):4-8.

[9]熊賢良. 國際貿易中的交易成本[J]. 南開經濟研究,1993(3):50-57.

[10]光,張燕生,萬中心. 中國貿易自由化進程的理論思考[J]. 經濟研究,1996(11):30-38.

[11]盛斌. 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孫杰. 克魯格曼的理論“接口”和諾思的“貿易由制度啟動”命題——關于貿易理論的發展和制度創新比較優勢的思考[J]. 經濟研究,1997(12):61-68.

[13]張亞斌. 論國際貿易中的制度資源[J]. 甘肅社會科學,2000(2):18-20.

[14]Douglas North.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范文第5篇

關鍵詞:比較成本學說;演變;發展

中圖分類號:F0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5-0001-02

一、比較成本學說的演變及分析

(一)李嘉圖的古典貿易理論及局限性

雖然比較成本說是由托倫斯最早提出的,但李嘉圖最先注意到比較成本的重大意義并對之加以論證。李嘉圖認為,當兩個國家、兩種商品的生產成本存在比較差異時,只要兩國分工生產各自具有相對優勢的商品,那么,兩種商品的產量都將會增加,各國都能通過交換得到比較利益。當我們將上述結論進一步推廣到三個國家、三種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活動進行驗證,發現它仍然適用,這就證明比較成本說的基本原理是科學的。

李嘉圖對國際貿易學說的巨大貢獻是重視比較成本差異并以此創立比較成本學說。這一學說糾正了以往學者認為自由貿易的利益只存在于一切商品成本均低的國家的偏見,這為解釋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產生原因和利益分配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在理論分析中,由于李嘉圖采用了與斯密的絕對成本說相似的勞動單因素模型,假設資本和勞動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的前提下,以活勞動耗費多少來區別成本差異以及所用的隱含假定背離現實,使得李嘉圖的理論在解釋現實中的國際貿易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隨著科技進步對當代國際經濟的影響日益增大,這種局限性也日漸突出起來。

(二)走向成熟的赫克謝爾-俄林-薩謬爾森模式

1933年,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出版了《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一書,它以生產要素自然稟賦為理論基礎,探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更深一層原因,論證了國際分工的好處和自由貿易的必要性。俄林的生產要素自然稟賦論,事實上是師承赫克謝爾,故又被稱為“赫克謝爾-俄林定理”。薩謬爾森和斯托爾拍發表了《實際工資和保護主義》一文,用數學方法論證了由俄林提出的自由貿易引起的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為此,國際貿易界有時又將俄林的生產要素自然稟賦論稱之為“赫克謝爾-俄林-薩謬爾森模式”。可將俄林的生產要素自然稟賦論描述為:生產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比例,而不同國家擁有的生產要素相對來說是不同的,各國在生產那些能較密集利用其較充裕生產要素的商品時,必然會有比較利益產生。故每個國家最終會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生產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換取那些需要較密集使用生產要素的商品。

(三)“里昂惕夫之謎”對傳統貿易理論的挑戰

從李嘉圖的古典貿易理論到俄林的新古典貿易理論,分析方法的基礎皆為成本比較,對成本差異的分析則從單一要素擴展到多個要素,同時對貿易原因和貿易格局的解釋也逐步深入。但隨著國際貿易領域的擴大和對貿易理論研究的深入,特別是面對日益變化的國際貿易現實情況時,人們愈發感到傳統貿易理論的重大缺陷,主要表現在:第一,某些理論假定與國際貿易實際不符,諸如生產要素在區域內充分流動,而在區域間或國家間不能流動;國際商品貿易自由化,不存在運輸成本、關稅及其他貿易障礙等。上述種種理論假定,顯然與國際貿易現實相去甚遠,而在這些假定條件下推導出的理論必然難以解釋國際貿易中不斷出現的新變化,特別是對戰后大量出現的跨國公司貿易現象更是解釋乏力。第二,分析方法基本為靜態分析,表現為假定各國資源稟賦不變;假定生產技術不變,如古典模式中以各國勞動生產率不變為隱含前提,在要素稟賦論中則認為商品生產的要素配置比例不變。

(四)開辟了新領域的戰后國際貿易理論群

對“里昂惕夫之謎”的爭論和研究,導致了戰后國際貿易新理論群的萌發。戰后國際貿易新理論群的顯著特點是:注重技術這一生產要素在決定比較成本上的重要性,揭示出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對自然稟賦限制的突破,將使國際貿易格局受自然稟賦的約束日益減少。同時,又強調各國貿易比較利益具有可變性。

西方國際經濟學家將戰后貿易理論的新發展歸納為兩個相互平行又相互補充的理論支流:一是新要素貿易理論,二是新技術貿易理論。新要素貿易理論認為,在考慮國際貿易商品的比較優勢時,剔除傳統貿易理論中提出的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要素之外,還有其他要素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戰后貿易理論中新要素的分析,主要是提出了“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規模經濟及管理等新的要素對貿易比較成本的影響,并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理論分支。新技術貿易理論則以特質商品(指吸收了技術革新成果的新產品及容易產生差別的商品)為對象,研究這些特質商品貿易優勢在國家之間的動態轉移,考察壟斷性競爭(如技術壟斷)等因素對國家貿易的影響,從而產生了“技術差距論” 和原料產品貿易周期說,等等。

此外,戰后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比較利益研究的動態化。戰后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則以生產技術的變動為出發點,注重研究與經濟發展相伴隨的比較利益結構的動態變化,并注意研究策略和貿易政策、經濟發展戰略對建立動態比較利益的作用。

二、比較成本學說的積極因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山县| 吉林市| 普兰店市| 洱源县| 墨脱县| 牟定县| 莆田市| 光泽县| 荆门市| 滦平县| 临海市| 定陶县| 韩城市| 文化| 仙居县| 江阴市| 余干县| 登封市| 滁州市| 铜鼓县| 河池市| 盐源县| 额敏县| 定日县| 大姚县| 隆回县| 惠州市| 惠安县| 海城市| 鄂州市| 宁阳县| 房山区| 玛纳斯县| 金溪县| 西贡区| 华亭县| 昌宁县| 南投县| 荥经县| 溆浦县| 安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