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本地再現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新發展戰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 F59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12-0067-03
[基金項目] 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欠發達地區‘本地再現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新發展戰略研究”(批準號:06YJ30)
[作者簡介] 曾光敏,贛南師范學院后勤服務集團總經理、副教授,武漢理工大學在職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與高教管理;
(江西 贛州 341000)
王院成,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民俗文化與旅游;(河南 焦作 454002)
張雪瓊,贛南師范學院物電學院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管理。(江西 贛州 341000)
“本地再現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是欠發達地區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欠發達地區適應旅游市場需求變化、優化旅游產業結構、提高旅游經濟效益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但是,他們在經過十幾年的跌宕起伏演變之后,除少數脫穎而出之外,大多數或曇花一現或慘淡經營。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競爭日益激烈、挑戰日趨嚴重。如何揚長避短,提出新的發展戰略以及如何實施新戰略的若干具體建議與對策,是一個極為重要而又棘手的問題。
1.重大機遇。首先,在當今民俗文化旅游勃興背景下,贛南客家民俗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性、多樣性、獨特性,這對于海內外人口數量龐大的客家群體和對客家文化感興趣的非客家人來說,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旅游產品。而以贛南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為基礎的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也因此成為贛南旅游業發展中的一顆明珠,不斷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其次,良好的區位條件正在逐步形成。贛州市周邊的閩、粵省區,均屬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城鎮居民收入較高,具有外出旅游、休閑度假的經濟能力。隨著贛、粵、閩、湘四省通衢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地位的初步確立及交通條件的進一步改善,這些地區將成為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的重要客源市場。
第三,政府主導作用將逐步凸現。贛州市“十一五”規劃提出:做大做強特色旅游業,重點建設好“三區一帶”旅游景區,即以中心城區為主的宋城旅游區,……以龍南、贛縣為代表的客家文化旅游開放帶,……大力發展紅色、綠色、古色、客家和休閑度假旅游。這些為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與保障。
2.嚴峻挑戰。首先,贛、閩、粵三角地區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這些地區賦存豐富而極具旅游開發價值的客家文化景觀和客家民俗風情,為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與土壤。但由于此三角地區缺乏必要和積極的溝通與合作,都在各自的地域范圍內積極“再現”客家特色民俗文化,以達到旅游經濟效益的目的。贛州市已建成了贛縣客家文化城、五龍客家風情園,福建省在原址上開發了永定客家土樓博物館,廣東省河源市也興建了河源客家民俗博物館,廣東省的梅州市正在積極籌建梅州客家博物館等。殊不知,這樣近距離的同質旅游資源重復建設,必然會引起一定的屏蔽效應乃至嚴重的空間集聚與競爭,進而對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構成嚴重的威脅與挑戰。
其次,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企業未能摒棄浮躁的心態,科學地認識其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條件及自身的發展特點與規律,按照準確的市場定位,推進項目的整體策劃、規劃、設計、經營。譬如,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是大眾化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場是其發展的載體與基礎。實際上,贛州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見表1),人們的實際消費能力還未能滿足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這個現代經濟產物發展的需要。結果,因模仿沿海發達地區主題公園的發展模式,企圖開始就做大作強,最終卻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二、新發展戰略理論的提出
與其他類型的主題公園相比,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具有兩個基本特征:處在欠發達地區――贛州市;創造性地再現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正是這兩個基本特征決定了其新發展戰略具有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1.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應因地制宜而非“模仿”、“克隆”。著名旅游專家保繼剛教授曾指出,主題公園的發展受主客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客觀因素主要包括兩個必要條件和兩個限制條件。必要條件是客源市場和交通條件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它們關系到旅游客源市場的大小、基礎設施條件、投資能力和游客的消費水平,作為高投入高門票的主題公園,缺少這兩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成功。限制條件是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和主題公園的空間積聚和競爭,它們影響著游客的決策行為。首先,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處在欠發達地區――贛州市。贛州市市區人口只有50萬人左右,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為500.31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591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199元。無論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是從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贛州市都難以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匹敵,更無法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提并論(見表2)。旅游需求產生的客觀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人們的經濟收入水平和人們的日常可支配收入。
但是,換個角度加以考察,問題就有轉機。(1)京九鐵路、贛龍鐵路、贛粵高速公路、昌廈公路、105、323、319和206等4條國道貫穿贛州市全境,4C級民航機場開通了飛往廣州、北京等航線,廈蓉高速公路和贛韶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這將使贛州成為華南的重要交通樞紐。(2)贛州市周邊的珠三角、閩三角地區均屬全國經濟發達地區,城鎮居民收入較高,具有外出旅游、休閑度假的經濟能力。為此,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可以利用贛州市較為便利的交通條件,采取“草船借箭”的策略,積極開拓珠三角、閩三角的客源市場,從而擺脫贛州市經濟發展欠佳的局限和市場承載力不足的制約。
其次,相對于贛州市周邊的井岡山、廈門市等地區,贛州市的旅游感知形象不鮮明獨特,還未能對外地游客構成巨大的吸引力。加之贛州市內現有三個主題公園以及贛州市周邊的以客家民俗文化為主的主題公園的空間集聚與競爭,都對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產生一定的影響與制約。因此,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的發展,應該與其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相一致。首先應以小型化、專業化為發展方向,進而做大做強,而非一開始就追求大而全。
2.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必須依托客家特色民俗文化,對客家特色民俗文化進行創意化再現。在主題公園模仿、克隆日益嚴重的今天,只有特色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只有特色才能增強市場吸引力與競爭力。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必須把握市場需求,從創造性地演繹客家特色民俗文化入手,以差異求特色,以特色求市場。如深圳華僑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原創性與差異化,源于其獨特性的賣點與亮點。他從投資第一個主題公園――錦繡中華開始就十分注重項目的特色化,從濃縮中國傳統文化入手,創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微縮景區――錦繡中華;從民族民俗文化中吸取精華,建設了中華民俗文化村;用薈萃世界建筑與藝術演繹歷史畫卷的雙重手法,塑造了世界之窗;融器械游樂與情境創造為一體而成就了歡樂谷。所以,抓住了特色與差異化,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抓住了旅游者的興趣點與興奮點。
眾所周知,飲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型、器”與飲食環境的協調與統一。贛州市五龍客家風情園對客家特色文化飲食的創造性開發,為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依托客家特色民俗文化而創新性地打造了一種“初始化”的胚胎模式。贛州市五龍客家風情園在試營業過程中,依托園區內仿建客家建筑――龍慶圍(仿“龍南關西圍”而建),對客家特色飲食進行開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園區使游客在充滿古樸典雅的客家木雕、石刻、繪畫、對聯等的客家圍屋內,一邊品嘗特色客家美食,一邊欣賞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客家曲藝、采茶戲表演。這確實讓游客真切地感受到了別有一番情趣與韻味的淳樸、濃郁的客家風情與文化,也是園區內特色文化中最吸引人、最具魅力的地方。
五龍客家風情園客家特色飲食的成功開發已初見端倪,這表明依托客家特色民俗文化,并進行創造性地演繹再現,而非簡單的“模仿”、“克隆”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與經濟效益。因此,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的發展方向為:依托融“地域性、獨特性、傳統性、神秘性、文化性”于一體的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創意化演繹“再現”,而非舶來化、模仿化。這樣可以依托客家民俗文脈,創意挖掘,做深做透,從而產生獨特的吸引力與賣點。因此,必須建立以客家特色民俗文化為依托的因地制宜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發展戰略。這樣,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才能立足實際,以特色求發展,以發展求創新,以創新求發展。
三、新發展戰略具體對策與建議
1.以贛州市及閩三角、珠三角客源市場為立足點,進行貼近實際而富有成效的市場營銷
(1)深入研究贛州市及閩三角、珠三角地區游客心理,確保客源市場定位準確。鑒于贛州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們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費能力較弱的現實情況,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可以在充分開發贛州市客源市場的同時,通過利用客家人“尋根問祖、探親訪友”等客家鄉土情結,采取“借雞生蛋”、“借勢發力”的策略,借助贛州市日漸完善的水陸空交通網絡,吸引珠三角、閩三角、潮汕地區等客家人前來園區參觀旅游,這不失為有效之舉。
(2)借節造勢,借節揚名,擴大影響。節慶活動既是一種旅游吸引物,也是園區營銷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大多是以動態的、開放的項目來進行展示,可以使游客親身參與其中和深度體驗園區產品的特色與魅力,從而增強游客對園區產品的認同感。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也可以利用豐富的客家民俗節慶,如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客家文化藝術節、客家美食節、客家祭祖等大型活動進行宣傳,以求得良好的傳播擴散效果。
(3)加強協作,實現共贏。要借助政府的主導作用,在對贛州市及閩三角、珠三角客源市場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贛、粵、閩三角地區客家聚居地的地緣關系及客家文化的親緣關系,發揮區域合作優勢,建立有效的聯合營銷機制,進行聯合營銷,以降低營銷成本。
2.深度挖掘客家特色民俗文化內涵,分層次進行園區產品開發
(1)淺層次產品開發園區――景觀建設。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是以人工建造物――“再現本地”特色客家建筑景觀――為基本核心吸引物而開展旅游活動的。因此,特色客家建筑景觀的“真實”再現,就成為了園區項目成功與否的重要前提。
(2)深層次產品開發――依托客家民俗文化,進行創意化挖掘演繹。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靜態人造景觀一旦建成后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后續可塑空間極為有限,而依托園區景觀動態地挖掘與演繹客家民俗文化卻可隨專業人員的主觀創造性的發揮得到無盡的開發和更新。為此,我們可以依托園區的旅游資源,根據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對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整合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高品位園區旅游項目。譬如,以園區為背景,對客家特色飲食的品嘗與制作、客家傳統生產生活習俗的再現性表演、客家特色節慶的創意化舉辦、客家民間工藝的現做現學表演等進行園區產品深度開發,強化游客參與和體驗,形成系列化特色園區產品。
(3)強化精細服務,增強游客美好體驗。商業最成功的體現,往往是來自商業對人性化的關懷。我們要深刻理解與領會“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時時處處見微笑,點點滴滴顯真情,推行規范化、親情化、個性化服務,為游客營造一個安全、舒適、溫馨的園區旅游氛圍,讓游客留下獨特的感受與美好的回憶,從而增強園區的市場競爭力。深圳“錦繡中華”景區通過“全程式跟蹤清掃”、“陪游客式閉園”的疏導式管理就贏得了游客及專家的一致好評。
3.創新機制,努力提高園區的經營管理水平
(1)明晰產權,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按照“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使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企業的經營權與所有權相分離,從而使其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競爭主體。
(2)創新融資機制,為園區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針對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后續發展資金嚴重短缺的問題,可以通過招商、入股、租賃、轉讓經營權等方式,加大園區籌資規模、融資力度,為園區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4.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為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1)贛州市相關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主導職能,健全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加強統一管理,避免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積極協調各部門間的利益關系,加大對贛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發展的導向性投入。譬如,要給予政策傾斜和適當的資金扶持,為其提供水、電、交通等配套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周邊環境規劃等相應的服務體系建設。
(2)可以通過課題招標等方式積極引導與鼓勵政府與民間力量對贛州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展開相關重大發展問題的研究工作,為其發展提供理論、技術、信息等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保繼剛.旅游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董觀志.旅游主題公園管理原理與實務[M].廣州:廣州旅游出版社,2000.
到處是淺水湖和沼澤,松、柏、銀杏、蘇鐵等裸子植物密集著,共同組成茂盛的森林。木賊類、真蕨類和其它蕨類植物遍布低處,覆掩了一地。空氣溫暖而潮濕。
“你”在一棵大樹下盤腿而坐,打量這個從沒來過的世界。忽然,頭頂上傳來一聲奇怪的叫吼, “你”不自覺地仰起了頭――一個足足有三五十噸之重的大家伙正伸著長脖子嚼著樹頂的嫩葉。“雷龍!”“你”脫口而出,從前玩過的網游給了“你”一定的恐龍知識,但這一次,很明顯,“你”真實感到了這個大家伙的巨大身形給予“你”的壓迫感, “你”還嗅到了它身上成腥而潮濕的氣味。你知道,這一切,都不僅僅是網游。
又來了一支浩浩蕩蕩、生氣勃勃地隊伍,“你”迎上前去,目接不暇,喟嘆、驚奇。
盔甲恐龍兇猛狡猾、敏捷好戰,長脊龍背上長著奇怪的大帆,翼龍在藍天下飛翔甚是神氣,黃氏河源龍保留了小型獸腳類恐龍的一些特征,又具有了鳥類的一些基本特征……
在一個背風向陽的傾斜面,“你”還發現了一窩一窩、大大小小呈輻射狀排列的蛋。
遠處走來一群跟“你”差不多的人類,其中的一個叫“恐龍先生”,一個叫“失散多年的表哥”,還有的來自現實世界的各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告訴“你”,不遠處一棵高達36米的瓦勒邁杉下,因為找不到媽媽,一只叫做“元元”的小恐龍在哭泣。
元元的淚珠很大顆,掉在“你”的掌心里,暖暖的,電腦屏幕前的你動容了,于是, “你”開始跟著元元,一同去尋找它的媽媽。
這是現實版的侏羅紀公園嗎?
不,這是虛擬實在的虛擬河源恐龍世界。
“恐龍才是地球上最大的明星”
河源市委書記陳建華說:“恐龍才是地球上最大的明星”,此言不虛。
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的河源素有“客家古邑”之譽。2200多年前,客家先民在河源落居,將帶過來的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相融,共生出嶺南文化。這是河源歷史長河中值得驕傲的篇章。
然而。1 996年后,隨著恐龍蛋化石在河源各處的相繼發現。這個驕傲提早到了迄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000萬年前。
河源是世所罕見的“龍蛋共生地”以及恐龍蛋、恐龍骨骼、恐龍腳印的“三位一體”共生地。2005年。更以館藏超1 0000枚恐龍蛋摘下吉尼斯紀錄。
擁有了世界第一的恐龍資源,在妥善保護這些資源的同時。如何將河源厚重的恐龍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以整合及開發,如何向中國乃至全球展示和推廣河源豐富的自然、歷史和文化資源,并推動旅游和創意產業的發展,使河源成為創意產業的沃土。這成了河源市委市政府和民眾的關切重心。
2008年6月,河源市區龜峰公園南側占地35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300平方米的河源市恐龍博物館開始施工興建。一年之后,經由翟振明教授的介紹,一家叫HiPiHi的公司開始進入到了陳建華的視野,而HiPiHi公司正是3D虛擬世界平臺的中國開創者和運營者。
作為后第一批使用計算機的人。陳建華對計算機一點都不陌生。他身居要職。卻在網絡開設實名信箱,開啟了河源網絡民主、網絡問政的先河,是廣東網絡江湖的一位傳奇式人物。現在,他還每天使用“圍脖”。
同樣地,陳建華也很了解虛擬世界。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他和翟振明就“虛擬”一詞,有過不少促膝思辨。
2009年12月3日,由陳建華牽頭,河源市政府正式與HiPiHi公司簽訂了“虛擬河源恐龍世界開發與運營”協議。
根據這一協議,HiPiHi公司將協助河源市構造起全球首個三維動畫虛擬恐龍世界。而虛擬河源恐龍世界
的創建和運營,也成了虛擬世界平臺進入主流應用的里程碑和重要標志。
“這才是大創意”
虛擬河源恐龍世界以虛擬仿真為基礎。首創性利用三維虛擬世界的技術和平臺,在HiPiHi世界平臺上先期構建一個虛擬的恐龍世界,通過互聯網、3D虛擬世界對河源恐龍博物館、龜峰公園、恐龍遺址公園進行虛擬展現。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開放給全球用戶游覽、體驗、互動交流并可參與創意設計和制作。HiPiHi公司將位于河源中心城區2.62平方公里的恐龍文化公園按1:500的比例“搬”到網上。在虛擬恐龍世界,“游客”完全可進入的就是一個與真實對等的虛擬世界。在這里, “游客”們可以攜友同游,并邂逅全球各地的游客。在虛擬恐龍世界里,不僅有遠古世界與恐龍,用戶還可以自己設計自己在里面的角色形象、服裝、發型、飾品、臉型、身材,甚至可以上傳照片,以“真實的自我”與恐龍世界里諸多恐龍、古生物“嬉耍”,同時,還有真人(工作人員)與網友交流互動。在博物館內,“游客”可隨意點擊圖片、視頻、說明,還可以與館長、工作人員或24小時服務的機器人進行自由交流。還可以實時通話,而每一個視頻、圖片都是真實拍攝。在游覽完恐龍博物館后,時空穿梭。用戶還可以被瞬間傳送到6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的遠古恐龍世界,近距離動態的了解包括背甲龍、劍龍、迅猛龍、霸王龍、馬門溪龍、鸚鵡龍、禽龍、翼龍等在內的各類恐龍的形態與特征。虛擬恐龍博物館會比現實的更具互動性和科技性。
“這才是大創意,”陳建華說。
“它是個巨大的產業”
但凡接觸到“虛擬”一詞,很多人就會聯想起“虛無”、“虛幻”或“虛假”等詞,與客觀現實對立,但在陳建華的眼里,虛擬世界是一個開放、自由、全球都能參與的平臺,它源于現實又超越現實,具有很大的擴展性。
“我想說,它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陳建華認為虛擬產業集服務業、軟件業、創意產業、文化產業于一體。對國家實現民族產業崛起意義非凡,因此。他主張河源市文化、旅游、經信、科技、規劃等部門跟進,從文化開始。不斷將虛擬世界引入旅游景點、城市規劃等,同時,他還囑咐宣傳部門加強宣傳,普及知識,讓更多市民了解、認識、熟悉虛擬世界的相關知識。而在不同的場合,只要提到虛擬河源恐龍世界,陳建華也都樂于親自做做有關虛擬世界的宣傳、科普工作。
關鍵詞 戲劇旅游資源 開發 思考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識碼:A
一、江西戲劇旅游資源的概況
江西是我國古代戲曲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產生了湯顯祖這樣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戲劇偉人,江西的戲劇資源特別豐富。
(一)贛劇。
贛劇是江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古典大劇種,起源于明代的弋陽腔,流行于江西東北一帶,明、清兩代,以唱高腔為主,后來融合昆曲、亂彈腔諸腔于一體,贛劇的前身饒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亂彈腔為主。贛劇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被公認為全國最有價值的古老劇種之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是“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采茶戲。
江西采茶戲,主要發源于贛南安遠,信豐一帶,采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谷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采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采茶歌”。由民間采茶歌和采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江西采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群眾喜愛。
(三)孟戲。
孟戲是明代在中國蓮鄉――廣昌出現的一種特有地方戲曲。孟戲演出套路分為“下座”、“出帥”、“請神”、“辭神”和“上座”五個部分。孟戲唱腔十分古老,屬多聲腔的曲牌體系,以演唱獨具特色的孟戲高腔為主。其中有弋陽腔、樂平腔、青陽腔和海鹽腔之余韻,曲調悠揚清雅,悅耳動聽,戲曲界稱為“江西化的海鹽腔”。2006年5月,廣昌孟戲被正式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宜黃戲。
宜黃戲舊稱宜黃班、明末清初開始專唱“宜黃腔”。主要流行地區為江西的宜黃、南城、南豐、廣昌等縣,遠及贛東北,贛南和福建閩西一帶。宜黃戲以“宜黃腔”為主要唱腔。宜黃縣早在明代中葉,就成為江西地方戲曲中心。“2006年5月,宜黃戲被正式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戲劇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
戲劇具有旅游吸引物的基本特征,有觀賞性、新奇性和娛樂休閑性,可以滿足旅游者進行審美、獵奇和休閑娛樂等需求,具有獨特的旅游開發價值。
(一)觀賞性。
江西戲劇的音樂豐富多彩,可塑性強,鄉土氣息濃郁,風格特色十分鮮明。例如,江西采茶戲的伴奏的樂器有嗩吶、絲弦樂器、打擊樂器、勾筒(屬胡琴類)、竹笛等。根據其調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為“茶腔”、“燈腔”、“路腔”和“雜調”大類,簡稱為“三腔一調”。演出角色主要是“二旦一丑”,載歌載舞的表演,具有渾厚的生活和勞動氣息,詼諧逗趣,極富濃郁的贛南客家鄉土氣息韻味,觀賞性極強。
(二)新奇性。
江西地方戲劇新奇性來源于它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贛劇從明代弋陽腔開始,到清代的亂彈諸腔以及昆腔的吸收,使它變成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多聲腔的劇種。采茶戲以丑中見美的矮子步,千姿百態的扇子花風韻獨特的單袖筒等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客家特色,是一種地道純正的江西民俗文化。
(三)娛樂性。
娛樂性主要體現故事情節選材貼近勞動人民生活,生活真實感極強,樸實自然,風趣詼諧。例如,采茶戲的表演歌舞兼備,舞臺氣氛輕松活潑,表演語言幽默風趣,融合口頭文學、地方俚語、民間歌舞、燈彩形式于一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劇目多以喜劇、鬧劇為主,很少有正劇和悲劇。題材上多來源于下層群眾、尤其是手工業工人、藝匠的日常生活,其中又以男歡女愛的感情戲所占比重大。
三、江西戲劇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
(一)將贛劇、采茶戲旅游融入江西旅游開發項目中。
進一步挖掘、整理江西戲劇資源,打造江西戲劇文化特色品牌,使戲劇演出滿足現代觀眾的需求。以旅游帶動戲劇市場,恢復古戲臺、戲院,結合仿古茶館、餐廳等,構建表演平臺。緊抓旅游發展脈搏,跟隨旅游發展腳步。如果戲劇的旅游發展起來,江西戲劇的傳承和保護就會自覺自發的受到重視。
(二)打造江西戲劇文化特色品牌。
可以邀請知名贛劇演員和知名戲劇導演創編一部具有文化性、藝術性、高品位的旅游演藝作品,江西地方戲劇是草根戲曲,老百姓的戲,有突出的地方特色,一定能以個性魅力吸引旅游者。對江西旅游而言,將戲劇文化注入江西旅游中,讓所有來到江西的人,喜歡戲曲藝術的游客體會和品位到江西戲劇濃郁的鄉土氣和地方特色。
(三)加強贛劇、采茶戲等地方戲劇旅游宣傳。
由于戲劇所具有的地域性特征,戲劇旅游要重視宣傳。利用微博作為網絡宣傳手段,在微博上江西的文化、歷史、名角等圖文信息,通過發帖對江西戲劇進行宣傳,拍攝網絡短片、微電影等在視頻網上播放,以提升江西戲劇的名氣。采取大型節慶、電視專題片、報刊廣告、宣傳圖片、旅游指南、詩詞小說等手段進行宣傳。通過宣傳,提高江西戲劇旅游資源的知名度,擴大江西戲劇的社會影響,從而激起中外旅游者的游覽欲望。
(四)細分旅游群體。
戲劇旅游產品的開發,在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時,要滿足游客多層次的需求。對于戲劇的研究者可以定期舉辦江西地方戲劇研究會或者是戲劇藝術節;對于戲劇愛好者可以定期舉行一些專場演出。
(作者:歐陽衛,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工商系;石力,南昌大學藝術與與設計學院美術系)
參考文獻:
[1]王曉元.音樂和戲劇是重要的旅游資源 當代戲劇. 2009(4)
[2]朱江勇.戲曲故事與旅游結合探析———以《玉堂春》、《沙家浜》為例.經濟研究導刊
關鍵詞:贛劇;舞臺音韻;性質;發展
江西素來被譽為“戲劇之邦”,贛劇是整個江西省最主要的戲曲劇種,在眾多劇種中最具影響力。贛劇兼唱高腔、昆腔、亂彈以及其它各種曲腔,是一個典型的多聲腔劇種。贛劇起源于明代的戈陽腔。其舞臺語言是基于江西東北部方言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方言。是將汀西東北部方言書面化與官話化后而形成的。
一、贛劇音韻的形成
一個劇種是以方言抑或以官話作為唱念字音的標準,往往與劇目內容的雅俗、演員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文人參與創作的成分多少有一定關系,但作為一門面向大眾傳播的藝術,戲曲通行地的語言狀況應該是影響戲曲舞臺語言形成的更為主要的因素。贛劇發源并主要流行的贛東北地區,方言情況非常復雜,漢語三大方言贛方言、吳方言、徽州方言在此交接,閩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官話方言諸種方言島散布各地,區域內未形成可作共通語的權威方言。贛劇一開始便走以官話為舞臺語言的路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為了適應觀眾接受的需要,以便于跨越不同的方言區域作更大范圍的流播。這顯然與其他一些流播范圍較小(一般只在某個單一方言的區域內流播)的地方小戲情況是有所不同的。譬如江西省支派眾多的各地采茶戲,基本上是以各地方言為舞臺語言的。同樣在贛東北流播的贛東北采茶戲,便是以貴溪方言來唱念。因為它主要只在貴溪和周邊的弋陽、萬年、鉛山等同屬于贛方言區鷹弋(鷹潭弋陽)片的幾個縣市流行。這實際上也表明直接承自弋陽腔的贛劇自形成之初便是一種水平、檔次更高的“大戲”,其流播區域、規模以及影響力都超過稱作“三腳班”的采茶戲這樣的小劇種。建國后政府開展戲劇改革,合流饒河調和廣信調并定名“贛劇”,顯然也是考慮到贛劇的歷史源流和現狀發展因素的。
當然,作為地方戲曲,其舞臺語言也必定與戲曲通行地(包括原生地和流播地)的方言發生密切關聯。體現在贛劇上的,便是“官話地方化”。所謂“官話地方化”,是指“在地方戲曲舞臺語音形成過程中,演員的官話發音朝著與流行地方言相接近的方向變化。”
二、贛劇音韻的性質
從語言的性質去分類,我們將戲劇語言分為兩個大類別。“一類是南‘方言共通化’以方言作為共同語言的基礎上形成的‘方言共通語’,另一類是由‘官話地方化’形成的以當地共通的語言為基礎的“地方官話”。戲曲上所稱官話,就時間上說,并非指現代的民族共同語(北京話),而是所謂“舊官話”,即歷史上(近代)的官話。而就空間上看,贛劇舞臺語音的官話還屬于“南音”而非“北音”,即所謂“南方官話”。戲曲上稱所使用的官話通常有“中州韻”的說法。有學者認為,中州韻“基本上是兩宋時代的標準‘普通話’,也即宋代官話的讀音。”’京劇便稱其韻白為中州韻。贛劇韻白與京劇韻白的不同就在于保留了入聲韻,這正好折射出舊官話南北兩派的分野。
從目前的情形來分,贛劇的唱念字音節奏具有典型的官話語音基本特征,贛劇的舞臺語言和官話有許多共同特點,所以它可以分入官話類別之中。戲劇概念里的官話,并不意味著現代各民族共同承認和使用的國語普通話,它是一個時間與空間的特殊概念,從時間上看,它是指“舊官話”,也就是歷史上對官方標準話的稱呼。從地域上來說,贛劇音韻所屬的官話類別不屬于北方官話,它是“南音”,也就是“南方官話”。中國戲曲韻文中有“中州韻”的概念,“中州韻”被很多語言專家認定為南北宋時期的標準國語。也就是宋代的官話。中州韻的一大特征是陰平、陽平、上、去四聲而無人聲,京劇的語言發音就是典型的“中州韻”。“中州韻”以北方話為基礎,而贛劇韻白中存在入聲韻,這一點正是南北方官話的標志性區別,因此,贛劇舞臺語音是一種具有贛東北方言色彩的南方官話。
三、贛劇音韻的內部差異
贛劇音韻的內部差異,有反映饒河調和廣信調兩派流播地方言的空間差異,也有反映藝人新老派發音之間的時間差異。
饒河調流播的區域屬于贛東北贛方言區北片,廣信調流播的區域屬于贛東北吳方言區及贛東北贛方言區南片。贛方言與吳方言差異自然很大,即便是南片贛方言(特別是與吳方言區相交接的東南片)因受吳方言的影響也與北片贛方言有不小的差異。這種流播地方言之間差異的影響,使得饒河調與廣信調在舞臺語音上也有某些不同。例如鄱陽方言中的古人聲字雖獨立成韻,但讀成舒聲韻(調值為44)。因此饒河調中就有古人聲字與舒聲韻字相押韻的情況。在贛劇傳統劇目《還魂記》中就有“鎖、座、坡、火、窩、我、多”與“落、閣”相押的情況。
四、關于贛劇音韻未來發展的思考
在現實社會條件下要得到傳承和發展,傳統戲劇的改變勢在必行。舞臺語音的“普通話化”就是改變之一。贛劇是一門古老的藝術,而不是一個凝固的藝術,它隨時間的變化,區域的變化而發生改變。贛劇音韻雖然不會像一般的自然語言一樣顯著地變化,但仍將依照社會發展規律走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認為,舞臺語言“普通話化”的演變趨勢并不利于傳統戲曲的傳承和發展。贛劇舞臺語音已經屬于官話,應該不存在觀眾聽不懂的問題,而這種官話的“舊”和“地方化”,實際上正是構成贛劇作為“地方”戲曲的語言特色的重要內容。當然,作為“當代統一的官話”的普通話對戲曲舞臺語言的影響是必然存在的。
五、總結
在贛劇未來發展中,需要做好贛劇音韻的統一規范工作,并在向普通話靠攏的同時,保持其 歷經數百年發展而形成的能夠體現劇種特色的最基本的音韻特點。這樣,在繼承傳統戲曲的過程中才能不失其一些并不是無關緊要的真正的“傳統”。
參考文獻:
[1]游汝杰.地方戲曲音韻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關鍵詞:文化、景觀、再現、地域、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1.村鎮文化景觀保護研究的背景意義
孝通先生說,文化是“from the soil”,即是從鄉土中生長出來的東西。從本質上來說,以地域為基礎的遺產描繪的就是人類在大地上形形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習慣,而我們棲居的土地也正是我們民族的景觀藝術發生和歸屬的地方”。
大部分的文化遺產被散布在廣大的鄉村,并沒有得到其應有的像文物一樣的保護,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劇烈的人為破壞(為主)和漸進的自然損毀。筆者認為,基于保護歷史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對于村鎮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再現,應該像城市文化景觀一樣的保護,并且迫在眉睫。
基于當前的狀況,研究的意義在于:最大程度的避免這種建設性破壞,在基于文化景觀以及民俗保護的前提下,創造宜居的村鎮環境。以風景園林的角度,做好對于傳統村鎮文化景觀以及地域性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在此同時使部分傳統村鎮旅游開發的合理開展。
2.村鎮文化景觀保護的研究方法
2.1 .文獻研讀法
通過相關文獻的查閱,研讀,整理,并對國內外傳統村鎮景觀資源的保護的文獻進行研究,并對通過實地調研所研究的具體區域進行詳細記錄。
2.2實地調查法
對所研究的具體地區的傳統村鎮進行大量的現場勘察,,進行長時間的實地調研,通過觀察,走訪,詢問,拍照,測繪等具體方法,詳自地記錄,已達到能夠深刻地認識研究對象的各方面信息,并獲得第一手詳細資料,加以分析利用。
2.3實例分析法
通過文獻閱讀和實地調研之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實例分析法,以具體的地域為依據,結合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系統全面地認識在具體地域下,該地區文化與景觀的保護與發展。
3.村鎮文化景觀保護的相關概念
3.1景觀
指具有審美特征的自然或人工的地景色,意同風光、景色、風景;一般分為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
景觀(Landscape),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是一個難以說清的概念,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下對景觀都有著不同意義上的理解。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將其定義為一種地表景象,或綜合自然地理區,如城市景觀、森林景觀等;藝術家,把景觀作為其表現與再現的對象,等同于風景;建筑師,則把景觀作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有美化的作用;生態學家,把景觀定義為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的系統;旅游學家,則把景觀當作一種資源;而更為常見的是景觀被城市設計師或者開發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包括園林綠化和小品。也就是說但就算是同一景象,對不同的人,也會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3.2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一種地域的人、地關系的具象反映。
文化景觀最初是個地理學的概念,從十九世紀中葉,文化人類學的學科的發展它使得人們逐步認識到文化景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一個歷史時期,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準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在影響之中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把他們加工成文化景觀。
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
在他的人類地理學(Anthropogeography)中,最先系統地闡明文化景觀的概念,他稱之為歷史景觀“他認為文化景觀是因人類活動而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各種形式,是一個獨特組合各種文化特征的復合,強調了種族、語言和宗教景觀的研究以及文化傳播的意義,認為人的活動、發展受到地理環境的嚴格限制。
加拿大國家公園管理署 文化景觀是居民同土地長期和復雜的相互作用而體現出價值的地方,它體現了自然和精神環境的一致,體現了地方精神土地利用和生態學的傳統知識
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 將文化景觀定義為神話、傳說、事跡、歷史事件等所定的空間及相關聯的環境。
綜合以上 經過長期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該地區人類為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其實質就是人類活動對自然景的觀改造,它包含的人類起源和演變、民俗和經濟狀況、藝術和信仰等多種內容,反映了人類與自然交流與抗爭的歷史。
4.我國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方法總結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不是返老還童,而是輸血打針,讓它延年益壽”。
村鎮文化景觀也正是如此,歷史文化景觀也應該同樣如此,對它的保護不能僅僅是對某一時間段單純的復原,而更為重要的是在場地歷史研究中,并且通過現狀調查中了解其演變和轉化的過程,經過研究分析從而確定有哪些部分需要改變,哪些部分需要恢復,以及哪些部分需要使之繼續演變。
下表是筆者通過對第一批我國被列為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地域,基于地貌壞境,文化區系,主要特征的比較研究。
序號 村鎮名稱 地貌環境 文化區系 主要特征
1
山西省靜升鎮 黃土高原 三晉文化 古鎮呈封閉城堡式格局,黃土高坡窯洞合院式民居的典范
2 江蘇省周莊鎮 太湖平原 吳越文化 古鎮保持著水陸平行、河街相鄰的井字型水鄉格局
3 江蘇省同里鎮 太湖平原 吳越文化 古鎮被河橋分割成川字形,退思園體現了江南園林風格
4 福建省古田鎮 閩西山區 閩臺文化 舊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寫作地
5 重慶市西沱鎮 四川盆地 巴蜀文化 云梯街吊腳樓群沿山脊垂直長江布局,巨大高差呈特色景觀
6 北京川底下村 華北平原 燕趙文化 古村規劃布局嚴謹,明清為古騷道,北京四合院民居的代表
7 山西省西灣鎮 黃土高原 三晉文化 保存較為完整的黃土高原古村落,窯洞城堡式明清古建筑群
8 安徽省西遞村 皖南山區 徽文化 徽文化和徽州古村落典范,較完整保持著明清時期風貌格局
9 福建省田螺坑村 閩南山區 閩臺文化 古村落由5座土樓組合而成,集中體現了客家建筑文化特色
10 廣東省鵬城村 珠江平原 嶺南文化 古村落保存有眾多明清建筑群,并設防盜的軍事要塞
11 陜西省黨家村 黃土高原 三秦文化 古村落依源傍水,四合院,哨樓等建筑至今保存完整
從中國首批歷史文化鎮(村)基本特征比較中可以看出,文化景觀既有空間上的變化,也有時間上的變化。
空間上 空間上的差異反映的是各集團景觀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點
時間上 時間上的判別則反映了過去居住在該地區的文化集團的變遷和發展
5.總結
思考:如何在現代風景園林中繼承傳統村鎮景觀特色
在如今各種中國風盛行的現狀下,如何才能夠做出真正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園林作品,是現今景觀設計師遇到的一大難題正是做好中國式設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歷史村鎮景觀保護與再現中,如何才能讓歷史文化村鎮中恰到好處的再現出歷史文化景觀,并且為生活在周圍的村民打造出宜居環境,從而使得真正的文化與景觀得到真實的傳承;筆者認為,這兩個問題都可歸結為傳統村鎮文化景觀的繼承與發展的問題。
通過對傳統歷史村鎮景觀資源的保護與再現問題的研究,筆者認為保護與再現兩個詞是不可分離的,例如:在傳統村鎮文化景觀資源的保護與再現中,僅僅按原來的工藝和樣式建造一個園林作品是不可取的,同時它也必須得滿足現階段居民的審美需求,生活需求。
傳統村鎮文化景觀是具有明顯地域性特征的景觀,是生活在這個地域的人適應地域氣候,土地,及人文過程的表露,它是一種鄉土景觀;它使我們當今人們可以更為透徹地,從更深層次地了解地方的風俗與文化。
參考文獻:
[1] 單霽翔.走進文化景觀遺產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