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信息技術;動態能力;動態演進;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020-04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概念的提出
1990年,英國著名學者普拉哈拉德(Prahalad)與其學生哈默(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發表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提出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1]。此后,關于核心競爭力研究的論文和文獻逐年增多,從而開啟了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研究的新篇章。
二、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的研究進展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出是基于企業能力的概念,而自從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產生后,便有了對于企業能力的研究,而后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1925年的著作《經濟學原理》又提出了企業內部成長的思想。此后,艾迪斯·潘羅斯于1959年的《企業成長論》認為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構成企業績效的基礎,從而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2]。自從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提出以后,它就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熱點問題,國內外有多位學者對于從不同角度研究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和構成,比較具有代表性有包括基于協調整合觀、知識觀、資源觀以及系統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
(一)基于協調整合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
基于協調整合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的代表是普拉哈拉德與哈默,兩人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定義為一種組織內的集團學習能力,是一種如何有效地協調企業的各自生產技能并且把多種生產技術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協調技能和整合技術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應用于企業多項業務并為其帶來和提供價值,且不會因為使用的增多而減少。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的關鍵是通過持續的組織學習提升企業對其技能和技術的協調整合能力。Durand認為企業的能力不僅包括組織所擁有的資源、知識、技術和技能,形成企業能力的關鍵是資產與技能的協調配置能力[3]。
(二)基于知識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
美國的戰略管理學家D.L.Barton是基于知識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代表人物,基于知識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的思想來源于理查德森的“企業知識基礎論”,而后,Barton發展了企業知識基礎論,并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使企業獨具特色并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它包括四個維度:技巧和知識系統、技術系統、管理系統和價值觀系統,這四個維度之間存在較強的相互作用。巴頓還認為,核心競爭力構成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它隨時間積累而不易為其他企業所模仿。因此,企業為實現持續自主創新,必須以核心競爭力的持續積累為條件[4]。國內學者劉冀生和吳金希研究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知識管理能力,企業通過對其知識鏈的管理能夠獲得競爭優勢[5]。芮明杰和陳曉靜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企業隱性知識的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關鍵因素[6]。
(三)基于資源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
基于資源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也就是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企業基礎資源理論,企業資源基礎理論的產生標志是沃納菲爾特1984年發表的“企業的資源基礎論”一文,早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提出的核心競爭力的概念,由于企業資源觀的研究目標也是企業如何獲得持續競爭優勢,所以也就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理論范疇。沃納菲爾特認為企業內部的組織能力、資源和知識的積累是解釋企業獲得超額收益、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7]。荷蘭學者杰恩·巴尼對基于資源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1991年的論文《企業資源與持續競爭優勢》一文中認為企業在獲取和配置資源和能力的“異質性”決定了其獲得高額經濟回報率的可能性。企業資源具有非完全流動性,在此前提下,只有當自由具備有價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者四個特征才能成為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而路徑依賴性、社會模仿性和因果模糊性使得企業資源難以模仿,能夠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8]。而后,皮特瑞夫從企業資源觀的角度出發,進行了企業競爭戰略的研究,其認為企業只有通過異質性戰略、不完全流動性戰略、事前限制性戰略和事后限制性戰略的組合才能獲得競爭優勢[2]。
(四)基于系統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
基于系統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認為,企業核心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構架能力構成,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與知識,是日常解決問題的基礎,而構架能力是運用這些元件能力,以新的靈活方式把他們整合起來,發展新的構架和整合能力。拉法和佐羅研究發現,企業核心競爭力來源于由操作子系統、企業文化子系統和企業環境子系統組成的整體系統[2]。
(五)企業動態能力理論
由于核心能力形成是一個內生的長期積累過程,歷史事件、實踐經驗及企業傳統都是影響核心能力構建的關鍵因素,核心能力因而表現出歷史依存性和一貫性;而核心能力一旦形成,就成為保持企業發展的內在一致的動力機制,從而限定企業的戰略選擇空間和業務活動范圍。1992年,著名戰略管理學家D.L.Barton研究發現核心能力雖然可以為企業創造出相對于對手的競爭優勢,但是在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時,已有的核心能力可能成為企業變革的障礙,表現出不易被改變的核心剛性特征,從而提出了核心能力剛性的問題[9]。1994年,美國學者達韋尼提出了超級競爭的概念,其認為隨著外部環境趨于動態化和復雜化,企業無法有效地保持其競爭優勢,企業只有通過不斷的變革形成一系列的短暫優勢才能獲得持續競爭優勢。針對企業逐漸處于超級競爭環境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剛性問題,戰略管理專家蒂斯、匹薩諾和蘇安三人于1994在《戰略管理雜志》上發表了《動態能力與戰略管理》一文,正式提出了企業動態能力理論。蒂斯等認為動態能力是一種“整合、構建和重置公司內外部能力,以適應快速的環境變化的能力”。動態能力也就是一種在復雜動態環境下,企業實現其核心能力更新的能力[10]。Dosi認為,動態能力是更新企業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業如何識別市場機會,合理配置、重構企業的資源和能力,以提升企業的市場價格,動態能力包括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11]。Catherine和Pervaiz通過研究將企業的動態能力定義為企業重新整合、配置和制造資源與能力,以形成核心競爭力的能力,從而以適應環境變化以維持競爭優勢[12]。
(六)信息技術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研究
在世界工業的發展史上,每一次具有影響力的技術革命都能夠對產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發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信息技術,自從被應用到企業的生產和經營中,就開始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塑造產生重要的影響。國內外多位學者從協調整合觀、資源觀和知識觀等角度,進行了信息技術對企業核心競爭力影響的研究。Radhakrishnan從協調整合觀出發,認為企業通過IT的有效應用能夠影響其運作過程和管理,從而形成獨特的、難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無法流動的運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為企業贏得持續競爭優勢。基于資源觀的核心能力論的角度出發,有核心競爭力的特征時,就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13]。Wade的研究認為,企業當IT的資源同時具有價值性、稀缺性、適合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流動性條件的IT要素,才能作為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14]。Melville結合企業資源基礎論和整合協調論的觀點,IT資源與企業的其他組織資源互補形成一個整體,從而提升企業的業務過程績效[15]。而Ravichandran研究發現,企業IT部門的信息系統開發能力能夠有效地支持企業的核心能力的構建,進而為企業獲得良好的績效[16]。王念新等基于中國296家企業的問卷調查數據,利用PLS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進行研究發現,在動態環境下,企業在信息技術資源投入基礎上形成的企業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通過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而能夠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17]。曹和王以華利用層次回歸的方法,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證明了企業的信息管理能力對于企業動態能力(包括資源的獲取、整合和釋放能力)的構建具有積極影響[18]。
三、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方法的動態演進
早期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理論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為主,比如企業核心競爭力概念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通過對NEC和GTE的企業案例的比較分析,對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和特征進行描述和詮釋。除了案例分析之外,歸納與演繹方法在核心競爭力理論的研究中也是常有的方法,比如巴尼的《企業資源與持續競爭優勢》、蒂斯等人對于動態能力理論的研究,都是通過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形成其關于核心競爭力的理論框架。Kesler通過矩陣法對核心競爭力進行描述,根據每項技能對每個產品或部件的貢獻程度,可以構建技能—產品相關矩陣,在根據每個產品對各項技能的依賴程度,構建產品—技能相關矩陣。Klein利用圖示法進行企業核心能力的識別,其認為核心能力是一組技能集合,可以通過聚類分析得出公司的技能網絡,其過程為:技能圖技能網核心能力[3]。劉滿鳳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的方法,在建立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10個行業的企業競爭力構建效率進行了評價分析。肖慧和包鋼利用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法和理想點法相結合的方式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指標的累積效應進行了分析[19~20]。隨著企業所處環境趨于動態化和演化分析在管理學中研究中的應用,一些學者開始進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演化過程研究。中國學者毛武興等就對通信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的變化過程進行了演化分析,并對朗訊科技和華為技術的能力演化過程的差異進行了比較[21]。范新華利用模糊層次分析的方法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了靜態評價,并基于馬爾科鏈模型對核心競爭力的變化進行了動態評價[3]。
四、結論
綜合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相關研究內容和結論,可以發現,企業基于協同整合、知識和資源等角度進行核心競爭力的構建,但是,隨著外部環境趨于復雜化和動態化,成為超級競爭環境,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剛性凸顯,并且成為企業變革的障礙,使得企業無法保持競爭優勢,而企業通過其動態能力的培養,能夠克服其核心能力的剛性,實現核心競爭力的更新,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方法的進展,最初的研究以定性的分析為主,只能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對概念進行詮釋,并利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對其特征進行描述,并借助圖示的方法尋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學者們開始研究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體系,試圖形成一套核心競爭力構建和該技能的標準,并基于評價體系進行定量分析,包括AHP、模糊評價、主成分分析、DEA評價等方法,從而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和改進提供了更為具體的措施。而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動態化,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定量分析也開始從靜態分析向動態分析轉變,包括演化分析和隨機過程(馬爾科夫鏈)方法的應用。縱觀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的動態進展,未來的研究將集中在幾個方面,包括如何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方法具體化,從戰略決策層下發到部門操作層、如何克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剛性保持競爭優勢以及如何基于IT進行企業動態能力的培養實現核心競爭力的重塑(如圖1所示)。
參考文獻:
[1] C K Prahalad,Gra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6):79-91.
[2] 許可,徐二明.企業資源學派與能力學派的回顧與比較[J].經濟管理,2002,(2):10-18.
[3] 范新華.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動態演化及評價[M].南京:江蘇大學出版社,2011:8.
[4] Barton D L.The Factory as Learning Laboratory[Z].1992.
[5] 劉冀生,吳金希.論基于知識的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知識鏈管理[J].清華大學學報,2002,(1):68-72.
[6] 芮明杰,陳曉靜.隱性知識創新與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關系的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12):15-22.
[7] Wern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71-180.
[8] J.Barney.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9] Barton D L.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10]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7) :509- 533.
[11] Dosi G.Dynamic competence and firm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1997,6(2):1-22.
[12] Catherine L W,Pervaiz K A.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35-37.
[13] Melville N,Kraemer K,Gurbaxani V.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Value[J] .MIS Quarterly,2004,28(2):283- 322.
[14] Radhakrishnan A,Zu X,Grover V.A Process2orien2ted Perspective on Differential Business Value Creatio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 Emp irical Investigation[J].Omega,2008,36(6):1105- 1125.
[15] Ravichandran T,Lertwongsatien C.Effe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on Firm Performance:A Resource 2BasedPerspectiv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5:21.
[16] Wade M,Hulland J.The Resource 2based View and Information[J].Systems Research:Review,Extension,and Suggestion for FutureResearch[J].MIS Quarterly,2004,28(1):107-142.
[17] 王念新,仲偉俊,梅姝娥.信息技術、核心能力和企業績效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10,(1):52-64.
[18] 曹,王以華.動態環境背景下企業動態能力培育與提升的路徑:基于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1,(1):1-7.
[19] 劉滿鳳.企業競爭力的DEA評價[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1,(2):33-35.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審計問題的提出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有較強的持續競爭力。競爭力中最為關鍵、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核心競爭力。企業要想長盛不衰,就必須不斷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擁有別人無法取代的、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對于企業內部管理層來講,也需要相關的、通過審核的值得信賴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信息來幫助企業進行自我診斷和分析,為其尋找自身的薄弱環節并進行相應的改進,同時使企業了解自身的產業定位,為其在產業競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努力提供指導性的方向。這一切入點,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審計“登堂入室”提供了可能。
二、企業核心競爭力審計的核心:無形資產審計
核心競爭力是一組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術,尤其是關于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術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它使得公司在某一特定領域內成為領先者。核心競爭力包括技術、技能和知識,其本質上是企業通過各種技術、技能和知識進行整合而獲得的能力。作為建立在企業核心資源基礎上的智力、技術、產品、管理、文化等綜合優勢在市場上的反映,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獨特的一組技能和知識的集合。這種能力使企業能長期保持其競爭優勢,就其實質而言,這些能力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從這一點來看,核心競爭力在本質上與無形資產具有一致性,即都體現為企業的獲利能力,都使企業成為特定市場領域的領先者并獲得超額利潤。同時,它們在內容上也有許多共同之處,除土地使用權、特許權利等無形資產外,其他無形資產或者本身就是一種技術、技能或知識,或者是企業運用這些技術和知識所獲得的成果。當然,不能將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無形資產簡單地等同起來,但至少可以說,無形資產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是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核心競爭力以無形資產為基礎,是企業通過多種無形資產的有機整合而形成的。擁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無形資產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并決定著企業價值的高低。根據以上分析,核心競爭力的核心內容為無形資產,據此可以推斷,核心競爭力審計的核心就是無形資產審計。
三、企業核心競爭力審計的特點
(一)審計客體的獨特性
企業核心競爭力本身就具有獨特性,企業核心競爭力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有機統一體,尤其是隱性知識,它具有高度個人化的難以察覺性和模仿性,恰恰是這部分知識不僅讓競爭對手難以模仿,而且使企業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競爭優勢源泉的內在動力。因此,隱性知識的特征使得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獨特性,從而與競爭對手相區別。
(二)審計主體的高層次性
企業核心競爭力審計對于從事該審計業務的組織和人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審計人員精通管理和核心競爭力的相關知識。從事核心競爭力審計的組織、人員必須具有學習、研究、創新的素質和能力,必須跳出傳統審計的層次,從企業資源整合及運用的更高角度,判斷、審視企業核心競爭力有關的方方面面是否存在問題,從而得出這個企業發展前景究竟如何的結論,這種結論也可以驗證企業的現行財務狀況與經營業績是否真實、可靠。
(三)程序與方法的特殊性
傳統審計程序和方法一般立足于靜態的企業環境中,對企業狀況進行分析,沒有涉及企業的戰略領域,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其內容也就處于不斷的更新之中,這就要求審計方法不僅要吸收傳統審計方法的精華,還要考慮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將技術創新、時間等動態因素加入到審計分析方法中來,完善現代審計的程序與方法體系。例如,有些審計對象可以采用定量化的指標進行衡量,但是一些重要的非定量指標如:企業文化、企業家精神等都很難找到科學的方法加以量化,而這些有時更能反映企業核心競爭力狀況。因此,必須考慮這些特殊性,否則必將會使審計結論的客觀性受到影響。
四、企業核心競爭力審計的主要內容
(一)企業文化審計
西方學者打過一個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體相當于管理組織、制度、技術、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隱在水中的部分占2/3,大體相當于組織成員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無形管理。”這個比喻形象、深刻。企業文化在整個管理系統中不僅占的比重大,而且處于“根基”地位,它決定著有形管理的效率。如果說傳統管理理論更多地著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話,企業文化理論則著眼于占2/3比重的無形管理。
企業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核心競爭力。對此,清華大學教授魏杰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整體競爭力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企業核心競爭力總是根植于獨特的企業文化土壤之中,受企業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優秀的先進的企業文化對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因此,筆者認為,企業文化應該成為核心競爭力審計的重要內容。審計人員應該運用專業的管理審計知識,幫助企業識別存在于企業內部的一種文化,總結經驗和經營理念,不斷地以書面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將企業核心競爭力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因素具體地體現出來,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著力點”。
(二)特色管理平臺審計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是企業獨一無二的能力,如果某項專長已普及或者極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就不能稱其為核心競爭力。管理平臺是支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架構,它有利于企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和管理的優化。企業應在其管理的過程中不斷構建有特色的管理系統平臺,使企業內部的管理資源得到有效配置,減少管理層次,消除信息阻隔,以加快對于市場的快速反應,提高組織運作效率。例如,春蘭集團能夠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綜合家電企業,正是得益于它的管理。隨著春蘭的發展,他們意識到原來的管理模式已經顯得有些落后,有必要建立一個適合本企業發展需求的全新管理模式。正是本著這種需求,春蘭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揚棄、創新,逐漸創立了矩陣管理模式、六西格瑪模式,基于核心技術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使企業組織結構合理、管理優化,形成了“春蘭”真正意義上的核心競爭力。作為增值型的內部審計部門應該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全面權衡,綜合考慮企業的管理平臺,通過企業戰略管理、核心制造管理、核心技術管理、組織界面管理、核心營銷管理、財務管理等子系統的考核指標審查,分析本企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積極的建議,以此不斷培育和構建具有特色的企業管理平臺。
(三)人力資源審計
人力資源作為核心競爭力,以人才為核心競爭力的內核,不僅能使人才發揮聰明的才智,而且有利于員工的成長,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使人才成為企業長期發展的源動力。在知識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的當今時代,作為高科技公司,就必須把企業建成高科技人才實現自身價值的大舞臺,良好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將無疑是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的最好辦法。每個企業的發展,都要求高效和強有力的合力,高效要求科學的機制、靈活而有效,合力要求整合而有規則,靈活、協調而有序,規則和控制又不能是制約效率的教條,在科學有效的規則下,在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凝聚中,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
人力資源審計是按照特定的標準,采用綜合性的研究分析法對組織的人力資源進行全而檢查、分析和評估,發現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機理,從而為組織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提供科學的支撐。通過人力資源審計有利于確定人力資源的數量與質量是否符合公司發展的目標;明確人力資源為公司創造的價值;發現存在的人力資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實現公司的持續發展。
(四)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審計
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表面上是終端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實際上是該產品和服務背后隱含的科技的競爭。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生產線,在電子、信息等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許多產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仍然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里。一個企業短期內可以通過引進甚至是購并等方式獲得技術,但長期和過分地依賴創新成果很可能導致內部創新能力的下降,從而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在國外,幾乎所有的名牌企業都很重視不斷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他們認為只有搶占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制高點,才能取得競爭優勢。這些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發機構,而且都有自己的領先技術和拳頭產品。
技術創新能力是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之一,這已被人們所廣泛接受。但技術本身并不等于商業上的競爭優勢,因此,如何把企業的技術轉化為商業上的競爭優勢更為關鍵。對此,內部審計必須掌握技術研發方面的重要技能,當新技術的應用導致經營程序的變革時,企業內部審計必須對這種變化的效果進行監測與評估,確保其達到既定目標。此外,針對將會導致企業核心技術競爭力削弱的模仿復制現象,為了防止核心技術的擴散,應采取不同的手段來維護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這些有價值的稀缺資源。
五、開展企業核心競爭力審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深入開展核心競爭力審計理論的研究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學術界在企業核心競爭力審計方面研究甚少,還遠未形成理論體系。可以說,企業核心競爭力審計是一個新事物,對于它的研究既有利于豐富審計理論,又有利于培養和創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實踐活動。最初由管理學界提出的核心競爭力的研究目前往往局限于定性分析企業內部管理及外部的競爭環境,對于競爭相關的審計問題研究得相對較少,尤其對于核心競爭力審計問題的理論研究更少,從cnki的檢索來看,不過四、五篇論文。目前對于核心競爭力審計問題的研究還停留于初級階段,還需要更多的審計理論與實務人員不斷投入到核心競爭力審計的研究中來,豐富核心競爭力審計理論,以此來指導創建與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實踐。
(二)樹立增值型內部審計的新理念
以“增值和改善”為目標的內部審計,促使傳統內部審計向增值型審計改造;從事后發現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轉向事前的防范;從微觀層次轉向宏觀層次,以有限的資源和風險管理為基礎,尋找高風險領域,制定消除或減少不利因素的控制制度或程序,防范企業風險,促進企業完善管理,使內部審計更加廣泛地參與到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從而發揮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尤其是董事會的高層組織人員應徹底轉變觀念,內部審計不是一個不得不設置的“得罪人”的部門,其對建立企業競爭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有著重要作用。積極活躍的增值型審計部門能夠在提高企業收益、改進經營程序、增進部門交流、加強風險管理等諸多方面對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積極影響,為企業做出重大貢獻。
(三)注重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審計指標體系
在明確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設計的基本原則基礎上,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確定影響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的關鍵因素,合理設計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為高科技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提供理論框架和實踐應用支撐。
關鍵詞:
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
隨著科技全球化和科技發展國際競爭的加劇,高科技企業面臨更為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科技企業為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必須具備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或超越的核心競爭力。合理設計高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對其核心競爭力進行科學評價,不僅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充分了解其發展現狀,也有利于發現企業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及時調整企業戰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競爭優勢,并在競爭中立足站穩。
一、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設計原則
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是度量高科技企業競爭優勢的基準,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遵循系統性、可行性、可比性、完備實用性等四大原則。1.系統性原則。高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受其科技資源條件、財務狀況、組織結構與組織形式、科技創新能力與科技管理水平等內部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宏觀經濟發展、科技產業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因此,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的設計不能僅考慮單一因素,必須綜合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才能對高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做出全面、客觀合理地評價。2.可行性原則。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的設計必須與現行的高科技企業業務核算指標和統計指標等統一,以利于評價指標數據的采集。指標設計時,必須明確指標的含義,保障指標數據獲取的可行性與可靠性。評價指標的數量不宜過多,必須適量得當,且不出現交叉關聯性,同時評價方法必須規范化且易于操作。3.可比性原則。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的設計必須廣泛適用于同類型的高科技企業,計算口徑和統計方法必須保持一致,涉及的評價指標有利于高科技企業在不同時間維度的縱向對比、以及空間維度的橫向對比。4.完備實用性原則。隨著高科技企業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戰略目標的調整、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升級以及科技競爭領域的轉換,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的重要性會發生動態變化,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較好的適用性。
二、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的影響因素分析
高科技企業是一個功能復雜的、動態變化的基本經濟單元,其競爭力水平受到各種影響因素的制約。通常情況下,可從外部和內部兩個維度確定影響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一)影響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部因素高科技企業必須與外部環境保持動態平衡,才能維持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取得良好的經營業績。影響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部因素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經濟運行環境,即企業所在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的生命周期階段、通貨膨脹因素、高技術產業發展前景以及企業所處行業的價格水平及競爭程度等;政策法律,即國家制定的促進高科技企業成長與發展的相關經濟政策和法律、法規;體制,即宏觀經濟體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企業管理體制;文化與價值觀念,即企業所在國家或地區的人民生活習慣、價值取向、購買習慣、消費傾向和投資偏好等;競爭環境,即高科技行業的現有競爭者與潛在競爭者的科技資源條件、科技創新能力、科技管理水平以及科技競爭地位等;高科技產品的市場競爭情況,即企業高科技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替代品對其產生的威脅等。
(二)影響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部因素內部因素是影響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導因素。影響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部因素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科技創新能力,即科技創新能力是高科技企業具備持續競爭優勢重要體現;科技人力資源,即科技人力資源是高科技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財務狀況,即高科技企業的財務狀況是其正常運作的基礎支撐,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對其核心競爭力產生直接重要的影響;組織結構與組織形式,即高科技企業的組織結構必須與企業的資本結構和發展戰略相結合,充分考慮企業的資本規模與結構、組織戰略、經營模式等因素;企業文化,即企業組織成員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管理制度促進了企業成長與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使企業保持旺盛的創新活力。
三、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基于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系統性、可行性、可比性、完備實用性”四大基本原則,結合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的影響因素。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科技創新能力指標、科技人力資本指標、科技財力資本指標、組織協調整合能力指標和企業對外影響能力和應變能力指標等五大類指標。
(一)科技創新能力指標1.科技投入比值,即高科技企業的科技支出總額(包括研究開發、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等方面經費支出的總額)與同期營業收入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了高科技企業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指標越大,表明企業的科技投入越高,未來競爭優勢越明顯。2.知識產權比例,即高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數量占同期行業知識產權數量的比例。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果和科技領先水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企業才能提高科技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經濟實力。3.新產品產值率,即高科技企業的新產品總產值占同期全部產品的總產值的比重。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實際效果。4.高技術產品領先程度,即高科技企業的技術產品在市場上的領先程度。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綜合科技能力,可通過高科技企業的同行業專家進行評分。指標越大,表明高技術產品的優勢越強。5.同類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即高科技企業在市場上的同類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的綜合科技能力,可通過高科技企業的同行業專家進行評分。指標越小,表明競爭對手越難以超越。6.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產品數量。該指標反映了企業核心技術的衍生和科技開發及轉化能力。
(二)科技人力資本指標1.研發人員比重,即高科技企業研究開發人員占企業員工總人數的比重。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研究開發人力狀況,指標越大,研究開發能力越強。2.人力資本投資總額,即高科技企業提高員工勞動能力的資本投入總額。該指標最終反映了企業勞動產出的增加。3.人力資本效率,即高科技企業人力資本的有效利用率。企業綜合業績的提高依賴于人力資本效率的提高和企業成本的降低。
(三)科技財力資本指標1.財務效益狀況,即高科技企業的財務收益是評價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2.資產運營狀況,即高科技企業資產的周轉情況,必須充分考慮生產周期和行業差別因素。該指標反映了企業占用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3.償債能力狀況,即高科技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必須與宏觀經濟環境、融資環境、企業的成長與發展戰略等諸多因素一起綜合考慮。
(四)組織協調整合能力指標1.組織聚合力,即高科技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與同期行業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了企業培養企業文化,建立企業群體共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經營理念的內聚力。2.生產能力有效利用率,即高科技企業有效的生產能力利用規模與總平均生產能力的比值。該指標是企業協調整合能力的外在表現,反映了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市場銷售中實現其價值的程度。
(五)企業影響應變能力指標1.產品市場占有率,即高科技企業產品的銷售額與同期行業的產品銷售總額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產品的市場滲透能力。2.用戶滿意度,即高科技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獲得信賴或好感的人數與企業認知的人數的比重。該指標反映了社會消費者對企業產品及服務的滿意程度,可采用問卷調查方式獲得。3.企業信譽。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的社會形象定位及社會認可程度,可采用問卷調查方式獲得。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較全面的平衡了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綜合體現了高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結論
本文在現有理論研究成果基礎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探討了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通過構建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設計的邏輯結構,完善現有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框架,拓展了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劉茜茜,趙先振,李姍姍,吳丹.高技術企業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科技視界,2014(24).
[2]王俊嶺.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4.
[3]劉霞,施小賓,魏豪,黃繼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與培育[J].經濟師,2011(08).
[4]高鴻雁.對網通公司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探討[D].北京郵電大學,2007.
[5]白璐.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6]黃志鋒,余大杭.關于企業核心競爭力識別問題的思考[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
[7]王芳.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體系構建[J].現代企業,2005(12).[8]黃東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與評價研究[D].廈門大學,2002.
[9]白輝,鈔彩云.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與培育[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1).
[10]王辛平.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影響因素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5(08).[11]陳紅川.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的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07(04).
[12]趙雋.關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估標準與方法研究[J].市場研究,2004(12).
[13]李維勝,秦長文,王永超.高技術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14]夏海力.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模糊綜合評價研究[C].第三屆不確定系統年會論文集,2005.
[15]王軍波.網絡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D].湘潭大學,2008.
[16]楊文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方法研究———基于IOWA算子的模糊視角[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
[17]劉煥峰,王哲.基于熵權法和灰色關聯理論的企業財務競爭力模型的構建[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07).
關鍵詞:商業銀行;財務核心能力;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0-0232-03
企業財務核心能力簡單來說是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可持續盈利能力,而它是由企業的財務活動能力、財務管理能力、財務表現能力這三方面所支撐的。它是企業最為重要的核心能力,也是最為準確的財務指標。無論是企業財務目標、財務能力、財務管理內容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無一不依靠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來表現。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具有價值性、異質性、知識特性、統一性、動態性和戰略支持性等特征。
一、國內外關于銀行財務核心能力相關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與銀行財務核心能力相關的研究大體有五部分。
一是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的指標體系及其測評。WEF和IMD主要依據一國金融業對整體經濟的作用來衡量金融業的競爭力。其銀行財務核心能力的研究包括四方面:中央銀行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銀行規模、貸存款利差、對金融機構的法律監督是否足以保持金融穩定。在測量方法上,WEF和IMD通過專家調查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并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競爭力得分,進而對各國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從其考察的方面可以看出,WEF和IMD的研究重點是一國銀行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WEF和IMD是最權威的競爭力研究機構,其競爭力的評價原則、方法和指標體系等己經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其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對國際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是專業報刊。如英國《銀行家》雜志、《歐洲銀行家》雜志以及《亞洲貨幣》等對世界大銀行的排名:英國《銀行家》雜志每年對世界1 000家大銀行按其一級資本進行排名,主要考核的指標有銀行的一級資本、資產規模、經營穩健狀況、收益率。《亞洲貨幣》對亞洲銀行排名是為弘揚本土銀行在亞太區各國市場中取得的驕人成績。排序標準以業績指標為主,如用資本回報率衡量盈利能力,以及反映穩健程度的資本充足率;同時還包括一些無形因素,如市場對該機構的評價、擴張的潛力和商業信譽。
三是國際評級機構對銀行進行的信用等級評定。國際著名信用評價機構(如:標準普爾、穆迪等公司)每年對國際大銀行進行信用等級評定。標準普爾公司對銀行評級的方法重點考慮商業風險和財務風險因素,要對銀行評級的方法分長期信用評級和短期信用評級。其中,長期信用評級有AAA、AA、A、BBB、BB、B、CCC、CC的等級,短期信用評級有A-l、A-2、A-3、B、C的等級。穆迪的銀行評級具有廣泛性,其評價內容包括七個層次:經營環境、所有權及公司治理、品牌價值、盈利能力、風險結構與管理、經濟資本分析、管理重心和戰略。在分析中,穆迪等評級往往同時使用客觀評級法和主觀評級法,不過它以主觀評級法為主、客觀評級法為輔。
四是國外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分析師用的CAMELS模型。CAMELS評級系統,即駱駝評價系統。該系統主要監測和評估金融機構經營的六個方面:資本充足率(C)、資產質量(A)、管理能力(M)、贏利性(E)、流動性(L)、對市場風險的敏感程度(S)。CAMELS體系是世界上第一個引入銀行現場檢查評估制度,是建立在檢查人根據銀行的監管標準對銀行機構作出評估的基礎之上的,它規范、統一了美國銀行評級體系。
五是國內學者提出的銀行競爭力指標體系和分析方法。中國人民銀行高級經濟師焦瑾璞著的《中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和《中國銀行業競爭力比較》是國內少有的研究銀行業競爭力專著。焦瑾璞認為,銀行業競爭力是銀行綜合能力的體現,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相對其競爭對手(外資銀行)所表現出來的生存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總和。他指出了影響中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的四個方面因素: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競爭環境、競爭態勢。黃蘭根據層次分析(AHP)法的原理,構建了目標、準則和指標三個層次的評價體系。目標層為規模要素、技術要素和機制要素;準則層中將規模要素細分為資源規模、市場規模、效益規模,將技術要素細分為人力資本、設備配置和金融創新,將機制要素細分為產權制度、運行機制、組織結構和行為規范;指標層則是對上述準則層的進一步具體細分。魏春旗、朱楓分別從技術、流程、組織、制度、人才、文化、戰略等七個方面對商業銀行的競爭力作了系統的理論詮釋。姚錚、邵勤華從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內涵和影響因素出發,著重探討了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指標篩選、權重確定和綜合評價的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定性指標,從而使得商業銀行財務核心能力的評價突破了單純財務分析的范疇。張守鳳等將銀行競爭力的評價視為一個多目標決策問題,從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三個方面用10項指標來反映銀行競爭力,并用層次分析法(AHP)得到銀行競爭力的綜合評價值,通過比較可以得出不同銀行競爭力強弱的先后順序。王松奇等則認為,商業銀行競爭力不僅要考察現實的結果,更具意義的是考察其背后的過程,并提出了競爭力模型,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競爭力資產×競爭力過程。蔡紅艷提出了評價金融競爭力的資本配置指標,將資本配置效率模型動態化,并就銀行業重組、資本市場行業成長性辨識、我國資本市場兼并收購中的商業銀行競爭力進行了分類研究。
二、國外關于企業財務核心能力的研究現狀
一是基于運行制度的核心競爭力。D?福克納和C?鮑曼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公司所擁有的、在行業中表現最佳的運行和制度。并進而將核心競爭力分成運營能力和制度能力兩類。運營能力指“技術”能力,這種能力與公司在市場上的經營情況有關,如銷售網絡、技術一體化等。制度能力主要是確定公司從事的核心活動的范圍,一般有效性制度能力包括價值保障、價值提升和創新能力。
二是基于技術和技術創新觀的核心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最早就是從技術和產品創新角度提出企業核心能力概念的。他們認為,企業核心能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核心能力的積累過程伴隨著企業核心產品和技術的發展過程,它是企業以往的投資和學習行為所積累的企業特定性的專長。這種積累過程涉及企業不同生產技巧的協調、不同技術的組合、價值觀念的傳遞。通過核心能力的積累,組織可以很快發現產品和市場的機會,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除普拉哈拉德外哈默約和厄特巴克(M.H.Meyer,J.M.UtterbaCk)也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企業的核心能力在更大程度上是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迅速推向市場的能力,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產品技術能力、對用戶需求的理解能力、分銷渠道能力和制造能力。另外,他們經過一系列的實證研究,發現企業核心能力與市場績效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并且這種關系極大地受到企業競爭狀況的影響。
三是基于知識觀的核心能力。該流派認為,核心能力的基礎是知識,學習是核心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而學習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巴頓 (DorothyLeonardBarton)是該流派的代表。他認為,企業核心能力是指企業特有的、不易外泄的、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它包括技巧和知識、技術系統、管理系統、價值觀系統。巴頓還認為,核心能力構成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它隨時間積累不易為其他企業所模仿。因此,企業為實現持續自主創新,必須以核心能力的持續積累為條件。麥肯錫(Mckinesy)咨詢公司的凱文?科因、斯蒂芬?霍爾和帕特里夏?克里福德等 (KevinP.Coyne,StephenJ.D.Hall,PatrieiaGormanClifford)也提出,核心能力是某一組織內部一系列互補的技能和知識的組合,它具有使一項或多項關鍵業務達到業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四是基于資源觀的核心能力。Collis和Montgomery均強調資源對企業建立競爭優勢的作用。他們認為,過于依賴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持久性是危險的,任何核心競爭力都僅僅具有有限的生命力,并且只會帶來一些暫時的利潤。他們提出一種有競爭力的和有價值的資源概念。與此相類似,Oliver認為,企業在獲取和配置資源時在決策和過程能力上的“異質性”構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資源類型分析,構成核心競爭力的資源具有稀缺性、獨一無二性、持續性、專用性、不可模仿性、非交易性、無形性和非替代性等特點。基于這一觀點,企業在獲取和配置資源和競爭力的“異質性”決定了其獲得高額經濟回報率的可能。這些長期的、能獲取高于正常利潤回報的特性是企業在“有缺陷的”和“不完全的”要素市場中獲取并開發戰略性資產的競爭力所決定的。因為企業在選擇和積累資源上的決策是以有限的信息、認知偏見、因果關系模糊等條件制約下最經濟性地合理配置這些資源為特征的,所以,不同企業之間在獲取這些戰略性資源時在決策和過程上的“異質性”構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是基于組織和系統觀的核心能力。組織與系統觀認為,核心能力是提供企業在特定經營中的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基礎的多方面技能、互補性資產和運行機制的有機結合。它建筑于企業戰略和結構之上,以具備特殊技能的人為載體,涉及眾多層次的人員和組織的全部職能,因而,必須有溝通、參與和跨越組織邊界的共同視野和認同。庫姆斯(CoombS)認為,企業核心能力不僅包括企業的技術能力還包括將技術能力予以有效結合的組織能力,因此,企業核心能力既具有技術特性,又具有組織特性,它包括企業的技術專長和有效配置這些專長的能力。持這種觀點的還有拉法和佐羅(Raffa,2010)。他們認為,企業核心能力不僅存在于企業的操作子系統中,而且還存在于企業的文化子系統中,植根于復雜的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中。企業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企業的技術核心能力、組織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機結合。
六是基于文化觀的核心能力。拉法和佐羅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僅僅存在于企業的業務運作子系統中,而且存在于企業的文化系統中,根植于復雜的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關系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積累蘊藏在企業的文化中,滲透到整個組織中,而恰恰是組織內達成共識并為組織成員深刻理解并指導行動的企業文化為一個綜合且不可模仿的核心競爭力提供了基礎。
七是基于組合觀的核心能力。康特在《戰略管理行為》一書中認為,核心競爭力是組織中主要創造值并被多個產品或多種業務共享的技能和能力的組合。這個定義除了指出創造價值和被多個產品或多種業務共享這個核心競爭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競爭力定義在了技能和能力的組合上。在《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一文中,鮑哥納和托馬斯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專有技能和與競爭對手相比能夠更好地指導企業實現盡可能高的顧客滿意的認知。梅約和厄特巴克認為,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生產指導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的組合。Petts認為,核心能力是市場上一家公司擁有的特有技術、知識和技能的組合。Khalid、YanBing認為,核心競爭力是由許多有價值的能力幾何而形成的,并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以及對于潛在業務的成功具有戰略性的彈性貢獻。
三、國內關于企業財務核心能力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學者對企業核心能力研究也較多,他們從知識、能力、整合、戰略、識別以及實證等多個角度研究企業核心能力。
一是從知識的角度看。胡漢輝、周治翰從知識整合的角度解析企業核心能力的特征。余光勝認為,企業競爭優勢源于企業的知識。慕繼豐、陳方麗認為,互補性知識構成企業核心能力。范徽認為,核心能力是企業的“秘密武器”,破譯的關鍵是要發現核心能力的本質基礎,找出核心能力的實現基礎,這兩個基礎就是“知識資本”。鄧修權等在建立企業核心能力系統演化過程模型的基礎上,從知識的角度對企業核心能力系統的演化機理進行了分析。吳價寶基于組織學習分析了企業核心能力的形成機理。李興奎、馬力認為,組織學習影響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
二是從能力的角度看。李志能、尹晨從理論核心、分析對象、分析視角、分析維度、分類標準、方法論和組織適應七個方面回顧、分析了過去幾十年來企業能力理論的發展,說明企業能力理論截然不同于其他理論的特色。趙懷周等以能力觀為主線,以期從理論上闡明核心能力的動態性內涵。
三是從整合的角度看。寧新在分析、整合核心競爭力基本概念的同時,提出了企業核心能力的提高應與市場機會能力相結合的觀點。林祥、李垣從個體技能、組織知識和技能、管理系統、價值觀與規范等四個維度分析企業核心能力。
四是從戰略的角度看。張國軍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造與擴散是一種戰略協同過程。韻江等提出了基于環境戰略和核心能力戰略的總體互動戰略的分析框架。
五是從識別方法的角度看。方統法論述了識別企業核心能力的幾種方法。管益忻提出,培育、強化企業核心能力應劃清有關企業核心能力的本質特征、機制構造、作用發揮等方面的界限。黃繼剛等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發展具有循序漸進性。陳疇鋪、胡隆基、魏江、葉學鋒等人使用模糊方法對核心能力識別和系統評價。
六是從實證研究的角度看。康榮平等實證研究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能力狀態和成長方向。受核心競爭力理論和思想的啟示,在會計學領域的理論發展過程中,至今己有學者提出了會計的核心競爭力、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財務等相關理論。馮巧根提出了以核心競爭力為導向的新的財務學視角――核心競爭力財務。所謂核心競爭力財務,就是在經濟學和管理學理論的指導下,以價值鏈或供應鏈企業群的資本投入與收益活動及其所產生的財務關系為研究對象,以市場競爭為動力,圍繞獲取企業競爭優勢,努力為顧客創造價值的一種系統的財務控制和管理方法。核心競爭力財務是基于管理經濟學視角的財務創新,為人們認識和發展財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國內外研究述評及未來展望
目前學術界對財務核心能力的結合研究還遠遠不夠。從理論研究層面看,觀點各異的結論雖然豐富、完善和發展了財務核心能力的內涵,但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還不成體系。現有研究的最前沿是將財務核心能力作為企業核心能力的綜合反映而非從核心競爭力的各構成要素對核心競爭力的作用機理角度來研究的。此外,他們也未對商業銀行如何提高財務核心能力做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比較零散。競爭力被用來作為解釋銀行長期競爭優勢源泉的分析工具,更多的是著眼于表面的研究,而對如何利用競爭能力來創造競爭優勢,還沒有具體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對商業銀行之間的市場競爭行為也關注較少。從實證研究層面看,較重視行業層面上的統計評價和整體競爭力的比較。在評價指標上,定量指標較多,忽視了如創新能力、公司治理結構等定性因素對銀行競爭力水平的影響;在數據處理方法上,加權平均法運用較多,也有的進一步采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聚類分析進行數據分類,還有的嘗試應用層次分析、集對分析及模糊綜合評判法等,但這些方法在確定指標權重上主觀性較強,會帶來一定的偏差;在分析結果顯示上,多以綜合評價排序為主,缺乏進一步深入地對銀行競爭力成長模式與其競爭力因素間關系的統計分析。于是,獨辟蹊徑,以財務核心能力的思想為指導研究銀行財務領域的核心競爭力無疑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 羅宏,陳燕.核心能力、財務核心能力與企業價值創造[J].商業研究,2005,(2).
[2] 孫新憲,胡建琦.財務核心能力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12).
[3] ,吳貴生.基于復雜理論的企業動態核心能力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7,(1).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內涵;構建;評價
[DOI]10.13939/ki.zgsc.2016.22.060
當前市場經濟發展迅速,企業要想得到快速的發展,必須要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主要目標,來促進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核心競爭力作為企業的一項戰略管理理論,其中蘊含了大量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理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展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企業的研究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實現企業的交替和更迭,展現出核心競爭力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成為當前企業發展的重點內容,受到了廣大企業和眾多讀者的關注。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當前企業發展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應該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技術與技能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對企業的發展具有推動性的作用,通過對企業生產技能的創新,能夠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確保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第二,基于知識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企業的發展中具有顯著的特性,將核心競爭力作為企業發展的基礎,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實現了企業的自主創新,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第三,基于資源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企業獲取高額的利潤回報率和市場競爭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保證企業發展的基本條件。[1]
2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
2.1 資本狀況
資本狀況主要是對企業的資本規模和資本流動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展現出企業當前的資產代償情況,應該對資產的發展狀況等因素進行了解,為企業的各項風險承受能力提供保障。首先,表現為擔保資本金,應該將信用擔保公司的資金實力作為企業各項業務風險的基礎,為信用擔保業務的開展提供基礎,強化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增大企業業務的發展規模。其次,銀行協議擔保放大倍數,銀行擔保放大倍數主要是指銀行認可的擔保資本金與承擔擔保的資金比例,該項業務在執行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在企業能夠承擔的范圍內,促進信用擔保公司擔保業務規模的擴大。[2]
2.2 企業文化與品牌
企業的文化主要是作為企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對企業的各項行為和價值觀的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企業長期經營和發展的綜合,是企業經濟和文化的產物。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樹立企業文化,對提高企業的風險意識、強化企業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企業的品牌主要是指企業商標和商號的總稱,是一個企業與其他企業進行區分的重要標志。當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質優價廉的商品并不一定能夠取得暢銷,企業的品牌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高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3 市場營銷能力
企業要想發展,與良好的市場營銷能力是分不開的,主要面向的是廣大的客戶,通過市場營銷,來提高企業的知名度,進而提高企業的業務能力,為企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提高企業的經營業務能力,應該從改善銷售渠道結構方面來提高企業的綜合能力,掌握企業當前的資本金使用情況,對企業內部的各項資產有明確的了解。同時,還要注重對企業品牌的宣傳,企業品牌的宣傳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展現出企業擔保工作的知名度,對企業的發展起到推動性的作用,促進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2.4 產品創新能力
產品的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能夠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將其作為企業發展的源泉。企業在進行產品創新的過程中,應該結合當前的市場競爭環境和市場發展特征,來發展業務產品,滿足客戶的需求,增強企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增強產品創新能力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新產品的開發力度,明確新產品的開發計劃,將新產品開發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明確新產品的開發計劃,將其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確保新產品開發能夠符合當前企業的發展要求,應該重視新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對新產品開發的各項環節進行監督,確保新產品的開發能夠符合企業當前的發展要求。[3]
3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
3.1 評價體系設計思路及理論模型構建
為了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該在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企業評價體系,應該對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因素進行分析,為建立完善的企業評價體系提供基礎。在評價體系理論模型的構建過程中,應該以建立外部條件作為企業發展的動力,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條件,結合當前地區的區域文化、經濟和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來對企業的能力進行控制,來改善企業的外部環境,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企業的發展創造基礎。[4]
3.2 評價方法的比較和分析
評價方法主要包括灰色關聯模型評價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其中灰色關聯模型評價法在運用中,主要是根據樣板本身的信息為特征來對企業的信息進行分析,能夠反映出信息的效用價值。該種計算方法在應用過程中其計算的可信度較大,并且適應能力相對較強,能夠為評價提供較為全面的數據分析。而模糊綜合評價主要是對理性的指標問題進行評價,自身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能夠對轉化的語言進行弱化,不會對評價的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5]
3.3 核心競爭力評價方法的選取
在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應該建立在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進行定性的模糊指標,選取多層次和多維度的指標作為企業評價方法的選取,能夠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產生較大的影響。由于各項指標的重要性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并且受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導致各項指標的重要性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應該對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判斷這些因素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要對核心競爭力進行定量化的分析評價,以此來獲取較大的樣本數據,通過調查法來對信息進行獲取。通過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評價方法的選取,能夠完善企業的評價方法,對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對企業的全面綜合性評價,具有重要的作用。[6]
4 結 論
核心競爭力對推動企業的發展,確保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從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與評價等方面進行分析,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可以從企業的資本狀況、企業文化和品牌、市場營銷能力和產品創新等方面來進行分析,進一步構建出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評價的形式,能夠對企業當前發展的情況作出分析,本文主要從評價體系的設計思路、評價方法的比較和分析、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對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動了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霍國慶,景萬,杜智濤.我國建筑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1(7):63-72.
[2]徐泓,陳智.量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1(2):183-186.
[3]馮國珍.基于財務視角的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企業經濟,2011(10):100-103.
[4]高喜超,范莉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AHP-ANN組合系統評價方法[J].統計與決策,2014(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