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氮肥的生產和使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合理施肥 污染 防治
1.施肥不當造成污染的類型
1.1施用農家肥
如果施用的人畜糞尿、垃圾肥料未經過堆置、高溫發酵、微生物分解或滅菌處理,某些有害病菌如破傷風、瘧原菌等,可在土壤中繼續繁殖而擴大疾病的傳染,造成土壤的生物學污染,或直接對蔬菜、瓜果等生產產生影響。使用農家肥對保護環境和提高土壤肥力都大有好處,但所施用的農家肥必須經過充分高溫發酵滅菌,才能保證肥效和施用安全。
1.2施用化肥
化肥的施用是提高作物產量的重要措施,隨著化肥工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化學肥料特別是氮肥施用量不斷增加。而化學氮肥的利用率卻比較低,一般為30%~50%,氮肥的損失不僅是經濟效益問題,更為嚴重的是會引起土壤、水體、大氣、生物、植物的營養富集而造成污染,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化學氮肥的損失途徑有硝酸鹽的淋溶損失、硝化―反硝化脫氮和氨的揮發與侵蝕流失。
1.2.1硝化―反硝化脫氮硝化―反硝化脫氮損失是氮元素損失的重要途徑,土壤中的硝酸鹽處于嫌氣條件下很容易經反硝化作用以氣態化合物向大氣流失。一般施入土壤中的化學氮肥反硝化作用損失為20.6%~28.1%,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中,如氮肥用量過大,與低溫反硝化作用的中間產物亞硝酸鹽便會在土壤和作物根系中累積,造成亞硝酸鹽中毒。
1.2.2氨的揮發氮肥損失的另一途徑是氨的揮發。目前我國氮肥主要施用尿素,如果把尿素施在地表面上,在常溫下4~5天后,大部分氮素氨化而揮發掉,利用率只有30%,揮發損失相當嚴重;土壤中的氨與酸性鹽可形成NH4+,除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以外,剩余的或者被土壤膠體吸收,或者經硝化―反硝化作用而損失。水田施氮肥揮發損失可高達60%。
1.2.3化學肥料對農作物的污染農業生產中過量地使用化學氮肥一方面會造成過量硝酸鹽污染水源,另一方面又可使飼料和蔬菜中硝酸鹽累積和亞硝酸鹽的增加,這兩種物質是重要的致癌亞硝胺前體,通過食物鏈的轉移,將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大量使用硝態氮肥,使土壤中硝酸鹽含量過多,作物累積后會通過食物鏈對人畜產生危害,作物中硝酸鹽含量是與氮肥的施用量成正比的。例如菠菜每ha用氮80kg時,新鮮菠菜100g干重中硝酸鹽含量為500mg,而當每ha的施用量增加到320kg時,則新鮮菠菜100g干重中的硝酸鹽含量可高達3500mg,呈較為明顯的增長趨勢。
2.肥料污染的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防止污染的基本原則:肥料種類必須堅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肥料用法必須堅持以底肥為主,追肥、葉面肥為輔;肥料用量必須根據作物需肥規律,結合測土結果來確定,以保證農田土壤中養分輸入輸出的基本平衡;肥料品質,農家肥及人畜糞便使用前必須腐熟并達到無公害標準,商品化肥必須達到國家相關行業標準。
2.1強化平衡施肥技術在配方施肥的基礎上采用平衡施肥,施用農作物專用復合肥,葉面追肥最后一次應在作物收獲前20天施用,以防止對農產品的污染。
2.2推廣使用優質有機肥料如綠肥、作物秸稈、堆肥,人畜糞便、餅肥、沼肥、腐殖酸類肥,微生物肥,生物鉀肥等。
2.3建立標準 建立農產品生產環境質量標準和肥料使用準則,嚴格控制或限量使用化肥及微肥。
2.4施肥原則 要多元化和集中化施肥,并注意前重后輕的原則。多元素、有機無機復合造粒肥料可以減少肥料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土壤固定機會。
2.5控制氮肥用量基本不用硝態氮肥。喜硝態氮作物,特別是喜硝態氮蔬菜可適量使用硝態氮肥,但要保證作物硝態氮指標符合衛生食品要求。禁止使用城市、醫院、工業等有害垃圾和污泥。
1、重施有機肥有機肥不會導致蔬菜硝酸鹽的累積,還能提高蔬菜的品質。有機肥最好是經高溫堆漚或沼氣發酵腐熟后施用,這樣可殺死病菌和蟲卵,減少農藥的施用量,提高蔬菜的產量和品質。施用沼氣肥生長的蔬菜,是最佳的無公害蔬菜。
2、控制氮肥用量蔬菜中硝酸鹽的累積隨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每畝施氮量應控制在30公斤內,其中70%-80%應用作基肥深施,20%-30%用作苗肥深施。
氮肥要早施深施氮肥作基肥或苗期追肥施用,有利于蔬菜早生快發,利于降低土壤和蔬菜體內硝酸鹽的累積。氮肥深施到10-15厘米的土層中,可減少氮素的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在深層土壤,土壤空氣處于嫌氣條件,硝化作用緩慢,可減少蔬菜對硝酸鹽的累積。
3、因地、因季節施肥肥力高,富含有機質的土壤,蔬菜易積累硝酸鹽,應禁施或少施氮肥。低肥菜田,蔬菜積累的硝酸鹽較輕,可施氮肥和有機肥以培肥地力。一般菜地,如采取測土平衡施肥,既有利于優質高產,又使蔬菜不易積累硝酸鹽,還有利于培肥地力。夏秋季氣溫高,不利于積累硝酸鹽,可適量施氮肥。冬春季氣溫低,光照弱,硝酸鹽還原酶活性下降,容易積累硝酸鹽,應不施或少施氮肥。
因菜施肥不同種類的蔬菜,吸收積累硝酸鹽的程度不同,白菜類及綠葉菜類蔬菜容易積累硝酸鹽,不能使用硝態氮肥;茄果類、果菜類和根菜類蔬菜,對硝酸鹽積累較少,可適當施用,但在收獲前15-30天應停止施用硝態氮肥。
葉菜類蔬菜切忌葉面噴施氮肥氮肥作葉面肥直接與空氣接觸,銨離子易變成硝酸根離子被葉子吸收,硝酸鹽積累增加。因此,無公害葉菜類生產中應禁止葉面噴施氮肥,尤其是在收獲前1個月不能葉面噴施氮肥。
不用污水澆灌污水澆灌蔬菜,易被污染。凡是工廠、礦山排出的污水,含有較多的氯、砷、錫、鉛等有毒物質,應禁止用來澆菜。城市生活污水要做無害化處理,殺死病菌、蟲卵后,與清水混合使用。
4、化肥深施可分以下3類:底肥深施底肥深施方法有兩種:一是先撒肥后耕翻;二是邊耕翻邊將化肥施于犁溝內。以第二種方法更佳。要求施肥深度6厘米,肥帶寬度3~5厘米,排肥均勻連續,無明顯斷條。
種肥深施種肥深施時要求種、肥間能形成一定厚度,一般3厘米以上,以滿足作物苗期生長的養分需求,可避免燒種、燒苗現象的發生。
追肥深施追肥深施就是在作物距株行兩側的10-20厘米之間,采取開小溝或打洞的方法,深度為6-10厘米,肥帶寬3厘米以上,施肥后注意覆土。
化肥與農肥搭配使用
生產實踐表明,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吸收的養分有70%左右來自土壤,而土壤養分含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投施農肥的多少。
近年有不少農民施肥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大量施用化肥,靠化肥增加糧食產量,其結果雖然糧食產量提高了,但也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大下降。另一種是單獨施用農家肥,其結果雖然培肥了地力,降低了生產成本,但糧食產量不高。要想使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土地越種越“肥”,實踐證明必須走化肥與農肥搭配使用這條路。
搭配使用的好處
1、既用地又養地。據試驗,化肥與農肥搭配使用3年的地塊比單施化肥的地塊有機質含量高0.08%-0.11%,氨化細菌增加260%,好氣性固氮菌增加119%,纖維分解菌增加600%。
2、糧食高產質優。化肥與農肥搭配使用在中低產田土地上,可比單施化肥增產20%-50%,糧食品質也有很大改善。
3、減少化肥損失。試驗結果表明:化肥與農肥搭配使用,既可以降低土壤氧化還原電位,減少氨的硝化,也可以減少氮素的揮發損失。一般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0%-20%。
搭配使用的要求
1、掌握好施用時間。農家肥數量大,見效慢,應盡量早施,一般應在播種前做底肥一次施入;而化肥用量少,見效快,一般應在作物需肥前7天左右施入。
[關鍵詞] 硝酸鹽;因素分析;控制措施
硝酸鹽作為一種污染源是近年來提出并引起重視的新問題。它在人及動物體內經微生物的作用極易還原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能和胃中的含氮化合物結合形成強致癌物質。蔬菜是一類天然富集硝酸鹽的植物食品,在正常情況下,蔬菜中吸收的硝酸鹽可以經過硝酸還原酶的作用,轉化成氨及氨基酸類物質,以維護正常生長的需要。但在條件不適宜時,硝酸鹽不能被充分同化,致使大量硝酸鹽累積于植物體內,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為此我們加強了這方面的研究與推廣,將一些可行措施落實并應用與生產,提高了蔬菜的產品品質并取得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影響蔬菜硝酸鹽含量的因素分析
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變化幅度很大,它不僅與蔬菜種類、品種、器官年齡有關,且受溫度、光照、土壤肥料濕度等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
1.施氮肥對蔬菜硝酸鹽含量的影響
通過試驗證明,氮肥用量、形態及使用方法對蔬菜硝酸鹽積累都有一定的影響。蔬菜硝酸鹽含量可因氮肥用量的提高而有明顯的增加。例如,在白菜上尿素0、56、112和224毫克/千克時,收獲時硝酸鹽占干物重的含量分別為0.12%、0.40%、0.46%和0.61%;在菠菜上使用尿素100、200mg/kg時,菠菜葉片中硝酸鹽含量分別干重的1.09%和1.61%,施氮可導致硝酸鹽含量成倍增長。可見,偏施和濫施氮肥是造成蔬菜硝酸鹽含量增加,導致產品品質惡化的主要原因。在氮肥用量相同時,不同的氮素形態可導致不同的硝酸鹽的積累量,影響這種差異的最主要因素為銨態氮與硝態氮的比例。當銨態氮與硝態氮的比例越小時,蔬菜體內的硝酸鹽含量就越高。
2.不同的施肥比例對蔬菜硝酸鹽含量的影響
經過長期施肥定位試驗結果表明,施用有機肥的比單施氮肥的低,測土配方施肥的比單施氮肥的低,配方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的最低。
3.溫度、光照對蔬菜硝酸鹽含量的影響
溫度降低會導致蔬菜的總氮和硝態氮增加。特別是增施氮肥后,溫度的作用更加顯著,這是由于低溫限制了土壤的消化作用、根的生長及組織的滲透性。光周期和光照強度對蔬菜總氮和硝態氮含量的影響大小與施氮多少有關。不加氮肥,在任何光周期下都積累很少的硝態氮,隨著施氮量增多和光周期縮短,蔬菜中的根葉中硝生產的高。酸鹽含量逐漸增加;光照強度對蔬菜總氮和硝態氮含量積累的影響也因施用氮肥的多少而不同,在增施氮肥條件下,降低光照強度可使蔬菜對蔬菜總氮和硝態氮含量的積累增加。如果施氮量加大,即使在強光下也會導致硝態氮含量的增加。由于光照強度不同,硝酸鹽積累程度不同,冬季溫室生產的蔬菜,其硝酸鹽含量要比夏季露地為高。
二、控制硝酸鹽含量的主要途徑
1.有機肥料與無機肥料相配合
施用有機肥料是減少蔬菜中硝酸鹽積累,提高產品營養價值的重要措施,化學氮肥與廄肥、土雜肥配合施用,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蔬菜中硝酸鹽的累積。通常無機氮與有機氮的比應為1∶1;氮磷鉀三要素比例,100d以內的短季節蔬菜為1∶0.2∶0.5,長季節蔬菜為1∶0.5∶0.6。
2.選擇適宜的氮肥種類、形態和用量
不同氮肥品種、氮素形態影響硝酸鹽的累積,例如使用銨態氮肥(氯化銨)會明顯降低蔬菜中的硝酸鹽濃度,但在水培液中施用大量銨態氮肥常導致中毒,產量受到限制。因此,氮肥要以尿素、氯化銨為主或硝態氮肥(硝酸銨)、銨態氮肥(氯化銨)配合(比例約為3∶7)施用,則既可降低硝酸鹽濃度,又可使蔬菜生長良好,甚至比單施硝態氮肥效果還好。
3.采用科學追肥方式
蔬菜體內累積的硝酸鹽隨土壤中吸收的硝態氮素的增多而增加,對生育期較短的蔬菜,采用施一次性基肥較后期追肥對降低硝酸鹽含量更為有效。蔬菜施肥應有“攻頭控尾”,“重基肥輕追肥”的施氮技術模式為準,70%氮肥、有機肥、磷鉀肥作基肥,30%氮素作追隨者肥,有利于后期制約蔬菜中硝酸鹽的累積。
4.配合使用氮肥抑制劑
為降低和控制蔬菜中硝酸鹽的含量,目前國外普遍采用氮抑制劑來抑制土壤硝化細菌的活性,從而達到減少土壤和蔬菜中硝酸鹽積累的目的。氮吡啉和雙氰胺都是較好的氮抑制劑,對蔬菜中硝酸鹽的積累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一、無公害蔬菜的施肥原則
1.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
試驗表明:蔬菜田單純化肥比單純施有機肥,菜體中的硝酸鹽殘留量要高1-4倍。這是由于生物降解有機質,養分釋放慢,減少土壤中硝態氮的濃度,更有利于蔬菜對養分的吸收。因此無公害蔬菜生產用肥,必須以有機肥為主,礦質化學肥料和微量元素為輔。除草木灰和人造有機肥外,所有有機肥都要經過堆集發酵后方可使用。
2.限量使用氮肥
氮素肥料是蔬菜生產使用量最大的肥料。蔬菜的整個生長期間都需要氮肥。當氮肥充足時,植株生長茂盛,葉色濃綠,高產。相反,氮肥缺乏時,莖細葉小,顏色發黃,產量和品質都下降。但是,超量施用氮素肥,會引起菜體內硝酸鹽含量劇增,容易發生病蟲害。
3.禁止蔬菜施氮肥后立即上市
蔬菜最后一次追施氮肥后,至產品采收上市必須有一段安全間隔期,才能上市。根據試驗;蔬菜施用氮肥后的第二天,菜體內的含量最高,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對于最容易累積硝酸鹽的短期綠葉蔬菜類,應該在最后一次追施肥后的第八天才可以上市。
二、肥料施用方法
1.基肥的施用
基肥系指在蔬菜 播種前或定植前施入田間的肥料。無公害蔬菜生產,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混拌入適量的化肥。基肥施用量應占供給作物總施肥量的70%以上。
在確立基肥的品種和數量時必須注意以上幾點:
①要防肥料濃度的障礙。
②基肥中氮素化肥少用硝態和銨態氮化肥
③氮素基肥中,供給作物氮量的70%作基肥,30%作追肥。在作追肥的30%氮素肥中,化肥應占3/5。
④磷肥應全數作基肥。
⑤基肥中鉀肥不宜太多。因鉀肥施入土壤不易被水淋失,但是一次性鉀肥施用量過多,會影響鈣、鎂等養分吸收,容易引起生理缺鈣、鎂元素的缺素癥。所以鉀肥要基肥用一部分,另留一部分作追肥用。
基肥的施用方法是:宜在園地翻犁前全面撒施肥料;其他種類的蔬菜,以條施為主進行施用,即在菜畦中央挖深溝,向溝里施有機質肥料,然后在它的上面撒施化肥,再覆蓋土壤、整畦。
2.追肥的施用
追肥系指蔬菜播種后或定植后追加補充的肥料。追肥應根據不同蔬菜、不同生長時期,適時適量地分期追施,以滿足蔬菜各個生長時期的需要。
①短期綠葉菜類追肥法。在基肥充足的基礎上,直播的菜,全茬只要澆水直到采收,可以不必追肥。如果在栽培過程發現葉色退綠缺肥,即需要追肥。不過最后一次追肥,必須在蔬菜采收之前8d以上追施。選用的肥料不用硝態氮肥,應用氮磷鉀復合肥或尿素,并采用泡水澆施。
②長期菜追肥法。在初定植的苗期,經常追施氮肥,促苗健壯。蔬菜產品形成初期為追肥重點,注意按不同蔬菜種類要求配合施用氮、磷、鉀。蔬菜產品將要采收前,少追肥或不追肥。
各種蔬菜追肥重點時期為:根菜類、蔥蒜類的洋蔥和薯芋類,重點追肥在根或莖開始膨大期;白菜類、甘藍類、芥菜類等長期綠葉菜,追肥重點在結球初期或花球出現初期(花椰菜);瓜類、茄果類、豆類,追肥重點在第一朵雌花結果(莢)牢靠后。
追肥的施方法有兩種方式:
一是澆施。把人畜糞肥滲水或化肥泡水溶化后澆施。種植密度大的短期綠葉菜類,全園澆施。種植密度小的長期菜類,可用條施、環施、穴施,注意肥料盡量不要施在菜葉上。
二是干施。生長期長的蔬菜,在其追肥重點時期,可在菜畦的株行間,挖小洞穴,將化肥施入后,洞穴上覆蓋土壤。追肥要注意與其他農事活動配套。一般菜田先行中耕、除草、培土后,再施肥,次日灌水。
3.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系指在蔬菜葉面上,用噴灑肥料溶液或肥料粉末的方法,使蔬菜通過葉子進行營養吸收。根外追肥適用于容易被土壤固定及淋失的肥料和春季長期下雨土壤過濕時應用。根外追肥用的肥料溶液的濃度,因作物及外界條件的差異而不同。一般為千分之幾至百分之一。根外追肥最好在傍晚或早晨露水干后9點前進行,因為這時葉片氣孔張開,有利于植株吸收。根外追肥后需要4h無雨,否則效果很差。
氮肥的根外追肥宜選用有機氮肥,宜在采收前10d左右進行。
[關鍵詞] 水稻 產量 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6-0190-01
前言:為提高水稻的產量,滿足不斷人口增長的需要,在選擇水稻品種的前提下,對水稻的抗性需要也必須綜合考慮,在施肥環節也必須按照合理的配比,嚴格按需要施加肥料,田間管理中,合理的深耕對提高水稻根系,土壤肥力有很大的作用。本研究在此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提高產量的有效措施。
1 影響水稻產量的因素
1.1 使用氮肥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氮肥的施用量不同對水稻的影響存在差異。長久以來,氮肥在水稻種植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導致水稻的產量不同,氮肥施用過高過著過低都不能達到水稻高產的結果。綜合原先的相關研究表明,保證氮肥使用量在一定的可控范圍內,當氮肥的施用增加時,水稻的產量也會相應增加。如果施氮量到達到一定的高度,繼續增加氮肥的施用,甚至產生水稻減產的情況。隨著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為了保證水稻的產量,培育的水稻品種大都是在施氮水平比較高的標準下種植的,致使選育的水稻品種具備很高的耐肥力,這一結果表示種植水稻的人必須進一步提高氮肥的使用量,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還會導致環境的污染。
1.2 水稻倒伏導致產量降低
一般來說現代選育的水稻品種具有很強的抗逆性和抗倒伏能力,但是在水稻品種一定的條件下,水稻的高度、水稻穗的形態、秸稈韌性等也有很大的關系。理論上,水稻的高度越高,抗倒伏性越差,研究表明一般90cm以下高度的抗倒伏性比較強。水稻秸稈的強度和韌性保證了水稻抗倒伏的能力,植物細胞排列比較緊密,抗倒伏性好,由于水稻的[位于頂端,所以在風的作用下很難保持平衡。現在的管理中,使得水稻過高的生長,灌溉也沒有按照相應的需要,致使水稻的根系發展比較低,根表現為短小,不深扎,使得水稻的抗倒伏性降低。所以在水稻生長的后期,會發生一定規模的倒伏現象,影響水稻正常的發育和成熟,降低水稻的產量。
1.3 耕作的管理措施
水稻的生長成熟都必須依賴于土壤的固定作用和營養作用。土壤是培育水稻的必要一環。但是,在不施加肥料或者土壤包含的肥料不足的情況下,原始的耕作方式會導致土壤發生礦化,致使土壤的含肥力下降,土壤的透氣性降低,土壤結構發生變化,滲水機制發生堵塞。適當的深入翻動,加大土壤的松散程度,加大透氣性,增加微生物的活力,提高有機質的含量,增加土壤的含肥力。水稻產量的提高只要是指水稻的籽粒數高,結實率顯著提高,這與田間的管理和土壤的肥力、水分、溫度、有機質等不同的耕作管理模式有關。若土壤的耕層過低或者過淺,會抑制水稻的根系發展,不利于水稻的生長。
2 提高水稻產量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
水稻的高產與自身的品種品質有直接關系,優質的品種會顯著提高水稻的產量。因此,在保證水稻品種優良的基礎上,要偏向選擇抗倒伏性能優質的水稻品種。加強對管理人員和農民們對于抗性的了解,加強農民在選擇品種時綜合分析抗性的需要,推廣普及測土方式,根據土壤的需要和水稻的需求進行合理的肥料配比施用,保證肥料施用當時的時間,加大機械的利用率,科學有序的進行管理,增強水稻抗性,灌溉方面,要把握好灌溉的季節和水稻的需水量,掌握水稻不同生長時期不同的需水需求,按照水淺、濕地、變干的灌溉策略進行合理灌溉,間歇控灌。
2.2 提高耕作管理模式
耕作管理是水稻生長的支持環節,合理的管理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水稻的結實率和抗性。土壤很容易出現板結的情況,深耕處理模式能夠有效降低土壤空隙,降低土壤板結的情況,能夠提高水稻的根系發展,提高水稻的產量。除此之外,耕作方式的選擇,對于土壤微生物也有一定的影響,微生物是土壤腐殖質轉化的分解者,能加快能量的轉換,加速循環,提高土壤的肥力,不同的耕作模式能對微生物產生數量和性質上的影響。選擇耕作方式,還可以對土壤不同分層加以利用,根據翻作的深度不同,土壤中有機質的利用表現情況不同,影響土壤的化學性質,加大土壤的透氣性和火性,提高土壤的物理性質,有利于提高好氧菌的活性,還可以改善土壤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的轉化,增加土壤養分。
2.3 合理利用氮肥
在水稻的種植生產中,肥料的使用都必須按照一定的需求進行配比,水稻的不同生長時期,對肥料的需求量也不同,所以一定要控制肥料的利用。在此,氮肥的利用在水稻的種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氮肥使用不合理或時間不對,會導致水稻的過晚成熟或根系不發達,不利于水稻的抗倒伏性,不利于提高水稻的結實率。因此,合理施用氮肥既包含了合理的氮肥施用量,也包含了氮肥的施用時期。在一定范圍內,水稻的結實率可以根據氮肥的施加量而顯著提高,但是,如果超出了范圍,水稻的生長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導致水稻的減產。一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在前期控制氮肥的使用,水稻生長的中期,加大肥料的利用,提高結實率,增大水稻的籽實數量和飽滿度,顯著提高水稻的產量。
3 結語
在保證選擇水稻的優良品種的基礎上,要增強農民和管理人員對抗性尤其是抗倒伏的品種的選擇,提高水稻品種的優勢,減低外界風力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合理施肥,對鉀肥、氮肥等進行合理的配置,尤其是氮肥的使用,要根據不同的時期和水稻需求量進行選擇。田間管理也是提高水稻產量的有效措施,合理的深耕,對于提高肥力,促進水稻根系發展,提高水稻產量有顯著的優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