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據資料統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十分發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1.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誘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5)開挖坡腳;(6)蓄水排水;(7)堆填加載;(8)劈山放炮,亂砍亂伐。滑坡發生的規律:
下列地帶是滑坡的易發和多發地區:
(1)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2)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3)易滑(坡)巖、土分布區。(4)暴雨多發區及異常的強降雨區。
1.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的誘因:
(1)采掘礦產資源;(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4)堆(棄)渣填土;(5)強烈振動。
1.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的誘因:
(1)不合理開挖;(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1.4 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有70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區)。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發生的規律:
(1)巖溶強烈發育的純可溶巖分布地帶或沿其與非可溶巖的接觸地帶;(2)沿可溶巖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巖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3)松散蓋層較薄且以砂石為主,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巖溶地下水的主逕流帶或巖溶管道上;(5)具有潛水和巖溶水雙層含水層分布地帶;(6)巖溶地下水的排泄區;(7)巖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巖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帶,或受排水影響強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側地段;(8)臨近河、湖、塘地表水體的近岸地帶;(9)巖溶地下水位埋藏較淺的低洼地帶。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2.1 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
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2.2.1 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及防治目標制定。(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2)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2.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
2.2.3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3)避讓措施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②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3、結語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實用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9
[關鍵詞]玉麥棚子溝 泥石流 特征 危險性評估
[中圖分類號] P69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3-259-2
0引言
玉麥棚子溝泥石流位于四川省綿竹市漢旺鎮清平鄉以上綿遠河河段。“5.12”地震以后,特別是在2010年8月13日、2011年7月1日和2012年8月17日爆發過較大規模泥石流。泥石流災害頻發,直接威脅到小木嶺一級電站廠房重建、生產以及工作人員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研究該泥石流溝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1泥石流形成條件
1.1地形地貌
玉麥棚子溝總體上為“V”型溝谷地貌,屬侵蝕中切割陡峻中山,海拔高程1000~2000m,相對高度1000m。岸坡地形坡度較大,以陡坡為主,坡度30°~60°。
1.2地層與構造
調查區中下游出露淺灰綠色花崗閃長巖;中游為震旦系上統黃硐子溝組黃-棕黃色泥質砂巖和粉砂質泥頁巖;上游為震旦系上統天橋組灰白色中―厚層灰質白云巖。
區內地質構造簡單,無斷裂,花崗閃長巖中主要發育兩組剪節理,產狀為50°∠28°,140°∠42°,后者先于前者形成。上覆沉積巖層,產狀傾向北東,傾角30~40°。
2泥石流溝基本特征
2.1溝道特征及物源水源條件
玉麥棚子溝泥石流流域為兩端窄中間寬的葉狀形態,以一條較陡主溝為主,面積0.75km2,流向總體NNE-SSW。
清水區溝床標高1850m以上,面積0.32km2,平均縱坡降650‰,地形呈漏斗形,溝道窄,無集中物源分布,溝道及坡谷長有茂密植被,水土保持良好[1];形成區溝床標高1850m~1600m,面積0.26km2,平均縱坡降623‰;流通區溝床標高1600~1350m,面積0.15 km2,縱坡降505‰~746‰,溝道狹窄,水動力條件較好;堆積區溝床標高1350m以下至清水河間逐漸變寬[2],面積0.02 km2,縱坡降165‰,明顯變緩。該溝來水主要源于大氣降水,清水區、形成區匯集了全區95%的水量。
2.2泥石流物源轉化關系
玉麥棚子溝泥石流主要物源包括崩塌、坡面侵蝕和溝道堆積三類,主要在形成區、流通區,松散固體物源總量3.52×104m3,可參與泥石流活動的動儲量2.43×104m3。區內物源參與泥石流活動主要方式為洪水暴雨的溝道沖刷侵蝕,沿溝分布,易被攜帶。
3泥石流危險性評價
根據《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范》(DZ/T0220-2006)[3],對15項反映泥石流活動條件的諸因素進行綜合評價并量化打分,再根據表1標準進行數量化評級。
根據調查,在三年多次暴發后,現在可參與泥石流活動的固體物源動儲量[4]仍高達2.43×104m3。因此,再次暴發泥石流的物源條件滿足,一旦遭遇大暴雨,將引發泥石流災害,近期內再暴發中~小型泥石流的可能性大。目前該泥石流所處階段為發展期[5]。
4結論
(1)玉麥棚子溝泥石流屬于暴雨溝谷型粘性泥石流。該溝泥石流處于發展期,近期內再暴發中~小型泥石流可能性大。
(2)玉麥棚子溝再暴發泥石流的物源條件滿足,易發程度得分96,屬易發。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isk Evaluation Study of Debris Flows in Yumaipengzi Gully ,Qingping
Yao Jin Wang Zhengqiang Zhang Yuya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Chengdu Uu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
Abstract:Giant deribs flow hazard occurrs frequently in Yumaipengzi Gully in Qingping, after "5.12" earthquake. Focused on the basic formation, it was on the research of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transforming relationship and activities b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mapping. It concluded through risk assessment that deribs flows were triggered by heavy rainfall in the gully. Yumaipengzi debris flow is in developing stage and the outbreaks of medium or small scale debris is probable in the near future.
Keywords:Yumaipengzi Gully,Deribs flow,Characteristics,Risk assessment
參考文獻
[1]謝洪,鐘敦倫,韋方強等.我國山區城鎮泥石流災害及其成因.山地學報[J].2006,24(1):79~87.
Xie Hong Zhong Dunlun Wei fangqiang et al. Debris flow hazards and their formation causes in mountain urban area of 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6,24(1):79~87.
[2]陳朝安,胡卸文,李冠奇等.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災害成生機理與防治原則[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257~263.
Li Chaoan Hu Xiewen Li Guanqi et al. Mountain mechanism of the 8. 13 catastrophic debris flow in Sichuan and the principles of controlling[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2, 19(2):257~263.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上資源部.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報批稿).2006:2.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pecification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r debris flows stabilizalion,2006:2.
[4]唐川.墳川地震區暴雨滑坡泥石流活動趨勢預測.山地學報[J].2010,28(3):341~349.
Tang Chuan. Activity tendency prediction of rainfall induced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0,28(3):341~349.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P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地質災害會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務必重視地質災害工作,針對不同的地質災害類型,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認真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1.工程區概況
汶川縣龍溪鄉黃家壩崩塌位于汶川縣龍溪鄉聯合村,地形坡度陡峻,崩塌整體近北西-南東向展布,邊坡總體走向約160º,傾向約250º,邊坡以基巖出露,植被少,陡坡為主,局部直立,甚至倒傾,節理裂隙較發育,巖體破碎呈塊狀、板狀,常產生崩塌破壞。邊坡橫向長480m,高度50~325m,坡面面積約0.1km2,為切向坡,分布高程在1530~1855m之間。黃家壩崩塌范圍較廣,地形較復雜,危巖特征形態多樣。危巖段WD01位于場區北側,在平面上呈不規則狀,分布高程為1604m~1614m,相對高差10m,臨空方向約為280°,危巖段長約10m,高5~10m,厚6-8m。危巖段處于坡頂位置,下部以陡崖、陡坡為主,方量約450 m3。主要威脅對象為下部農戶及鄉村公路。
2.災害體概況
2.1災害體所在位置及交通
汶川縣黃家壩崩塌在行政區劃上屬龍溪鄉聯合村,崩塌區前緣緊鄰雜谷腦河,改建后的國道317線,從崩塌區前緣穿過,有公路與原317國道線相連,通往羌人谷和龍溪鄉政府的公路從崩塌區北側通過。目前正在改擴建汶馬路,場地交通條件方便。(見圖2.1-1)。
圖2.1-1交通位置圖
2.2崩塌區特征
2.2.1崩塌堆積斜坡基本特征
崩塌堆積于場區南部,海拔在1530~1595m之間,高差約65m,坡長約200m,寬約70~120m,面積約0.015km2(圖4.1-1)。斜坡兩側以山脊為界,前緣以鄉村公路為界,后緣以危巖段為界,平面上大致呈不規則的梯形,該堆積坡度約35°~45°,坡向約248°,巖層產狀354º∠75º,屬切向坡。
該斜坡主要由崩塌的結構稍密~中密的塊、碎石土自然堆積形成,堆積層厚度約2~10m,表層0.5~1m為松散堆積層,斜坡在地震以前未曾發生滑坡、滑塌等不良地質現象,整體處于穩定狀態; “5.12”地震時,斜坡上部巖體發生崩塌,崩塌物散落在斜坡上,形成新的松散堆積層,崩塌物主要以塊碎石為主,塊碎石粒徑約5~50cm,一般10cm。地震時大部分崩塌物停落在斜坡上,少數滾落至坡腳鄉村公路附近。斜坡在地震中未發生整體變形,僅將坡體表層原有危石震落至坡腳。
圖2.2-1 崩落堆積體
3.水文地質條件
勘查區內水文地質條件受地層巖性、構造、地形地貌和水文網切割程度影響,各含水層、隔水層的展布受地質構造的控制,區內地下水按賦存條件可分為二類。
3.1松散巖類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雜谷腦河兩岸第四系松散堆積層中,其水量、分布受大氣降水、地形條件、巖土層性質控制,屬季節性上層滯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沿斜坡徑流,水量貧乏,以蒸發、下滲方式向雜谷腦河排泄。
3.2基巖裂隙水
主要賦存在基巖裂隙中,水量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及松散巖類孔隙水補給,不易富集,較貧乏,主要沿基巖界面及基巖裂隙向下運移,最終排泄于低洼的雜谷腦河中。
4.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據資料統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變形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十分發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4.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4.1.1滑坡的誘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5)開挖坡腳;(6)蓄水排水;(7)堆填加載;(8)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4.1.2滑坡發生的規律:
下列地帶是滑坡的易發和多發地區:(1)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2)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3)易滑(坡)巖、土分布區。(4)暴雨多發區及異常的強降雨區。
4.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4.2.1崩塌的誘因:
(1)采掘礦產資源;(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4)堆(棄)渣填土;(5)強烈振動。
4.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4.3.1泥石流的誘因:
(1)不合理開挖;(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4.4 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有70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區)。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5.地質災害的治理
5.1突出重點,對地質災害威脅大,面積廣的地災點政府應撥出專款,在汛期進行專人檢查,易便在制定預案、落實責任人、簡測人以及搶險時做到有的防失盡量減少意外損失。
5.2加大宣傳力度,牢固樹立防范意識,做到家喻戶曉,各級部門要把地災防災的宣傳當做一項長期任務來抓,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使防災意識深入到每個村民心中。
5.3著眼于長遠,防患于未然,凡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應進行建設用地地災危險性評估,必要可提前進行防災治理,減少隱患發生。
5.4增加財政收入,添屬必要的裝備和增設隱患點標志,警示牌上標明災害地點、災情類型、規模和危機范圍,標明安全撤離路線等。
5.5加強地災防災抗災隊伍建設,切實履行好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水平,引進人才組織專業培訓,制定應急方案真正建設起各部門,各層面的快速反應機制。
5.6加強工作指導,加大督查力度。縣政府要長期或不定期組織專門督查組下到各鄉(鎮)進行防災督查指導,檢查汛期地質災害責任制落實情況。檢查汛期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執行情況,指導排除工作,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進行集體規劃和研究等。
5.結語
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實用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07-11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防止措施
中圖分類號:E271文獻標識碼: A
【正文】:
前言:
地質災害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大家的生命財產安全,毀壞多種工程設施與社會財產,引起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內的可持續發展。
一、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地質工程學為分析和解決從計劃到竣工甚至工程運行后效的過程的與地質相關的相關問題的學科。它將地質體以及地質環境當作工程系統的構成部分來看待,很明顯與大系統工程學的觀念一致,分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防治兩個方向,然而以后者對其特征的反映非常深刻。巖土工程為工程建設中牽涉到巖土體的開挖和穩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為對人為作用出現的有害地質狀況作的相關防范和防治。第二個具有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環境適當開發和管理的觀念。
地質災害為因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帶來的威脅大家生命財產安全或讓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出現一定程度破壞的狀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地質災害主要有山體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
二、我國地質災害的特點和危害
因為國內地理位置特殊,地質構造繁雜,地球自然環境復雜,又因為是人口和多的農業大國,經濟相對落后,承災能力不強,這一切疊加在一塊,生成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度大、、影響面大、損失較大的格局。
相關統計計分析,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類型的地質災害在國內相當發育。在這崩塌、滑坡、泥石流約占據著國土面積的一半,我國西南和西北較為嚴重。
地質災害一般分為兩種:一主要為因為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環境問題,又叫做第一環境問題,為生態地質災害;此類災害不以社會的發展為轉移;二主要是因為人為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就是第二環境問題,為人為地質災害。上述災害常因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增加,以地質災害成因探究,我國一半以上的地質災害出現的主要原因為人類行為,特別是人類不恰當地大量挖掘能源所引起的。
1 滑坡
滑坡為斜坡上的土體與巖體,受河流沖刷、地震、人工切坡等的干擾,沿著特定的軟弱面和軟弱帶,整體或分散地順坡滑動的自然狀況。
滑坡出現的規律:
下列地帶為滑坡的易發與多發區域:
(1)江、河、湖、溝的岸坡區域,地形高差大的地區,山區鐵路、公路以及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2)地質構造帶之中,像斷裂帶和地震帶等。(3)易滑巖、土分布區。(4)暴雨多發帶和異常的強降雨區。
2 崩塌
陡坡上被豎直裂縫隔開的巖土體,由于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部分移滑,不太穩定,瞬間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狀況叫作崩塌。
崩塌的誘因:
①礦產的大量開采;②道路工程開挖邊坡;③水庫蓄水和渠道滲漏;④堆渣填土;⑤較強的振動。
3 泥石流
泥石流為因為降水出現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類挾帶很多泥砂、石塊與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別洪流,為高濃度的固體與液體的顆粒流。泥石流的誘因:
(1)不恰當開挖;(2)不恰當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地面塌陷為地表巖、土體在人為因素干擾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生成塌陷坑的一類動力地質狀況。
4 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現在我國出現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有很多,顯著成災的多于30個,最大沉降量約有3m。上述城市有的單獨存在,部分密集成群相連生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區域。引起我國城鎮地面塌陷因素有三:一為不適當地大范圍開采地下礦產資源造成的塌陷;二為表面巖溶活動造成的塌陷;三為大范圍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出現的規律:
(1)巖溶較好發育的純可溶巖分布區域或沿其和非可溶巖的接觸區域;(2)沿可溶巖中的斷裂區域或重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巖層猛烈轉折、破碎的區域;(3)松散蓋層很薄且主要是砂石,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的“天窗”區域;(4)巖溶地下水的主要流帶或巖溶管道上;(5)含有潛水和巖溶水雙層含水層分布區域;(6)巖溶地下水的排泄帶;(7)巖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巖面上下多次波動的區域,或受排水作用劇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和附近地段;(8)臨近河、湖、塘地表水體的近岸區域;(9)巖溶地下水位埋藏相對淺的低洼區域。
5 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人類的活動加大或加速地質災害的出現所造成的危害性遠遠超過一般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像:礦產資源的開采以及鐵道、公路等多種工程的開挖,亦常常加快地質災害的出現,像:土壤侵蝕、地面塌陷和沉降、巖爆、荒漠化和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災害。人工不規律地砍伐森林資源,也引起土壤侵蝕、滑坡與泥石流等災害的出現,并造成洪災的加快出現。人工爆破也將造成巖溶塌陷、滑坡等災害的產生,還或許引起連鎖性的巖溶塌陷。
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1 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較大特征為隱蔽性、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征,所以與地基和基礎工程與巖土工程有非常相近或近似的工藝流程、施工次序與施工工法。
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⑴ 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務必參考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形式、易發性和防治目標擬定。
①參考致災的因素明確主要防治途徑;②參考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明確防治工程的強度與工程量。
⑵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參考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要求,《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規范和資料探究,我國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工程種類有:排水工程、支擋工程、減載和壓腳工程及搬遷與避讓等。
⑶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為防治地質災害的關鍵構成成分,工程防治方法的適用條件和形式:眾多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應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方法特別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參考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挑選工程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方法為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和恰當耕牧。它具備應用區域廣、投資省,可以促進生態平衡,提高自然環境狀況,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征,需很長的時間才可以發揮它的效益。
參考調查區地質災害他正和自然經濟狀況,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和水土流失區當采取封山養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方法,降低地質災害的出現和經濟損失。
避讓方法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與變形斜坡,選取雨天暫時避讓措施,每個城鎮在防災預案的前提下上擬制安全轉移方案,雨天對有威脅的家庭逐一作轉移地點處理。當參考就近原則、轉移地不受地質災害或別的災害威脅的準則來操作。
②搬遷避讓方法。對部分危險性大、危害性厲害的地質災害,防治成本遠遠多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卻還是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選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要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結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為一項長時間的工作,責任非常重大。由于新技術、新措施、新原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運用,地質災害防治方法和施工技術一定邁向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1]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實用手冊[M].北京:中國知識出版社,2007-11.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實踐經驗
由于全球氣候異常變化,世界范圍內的降水、降雨量日漸增多,地質災害隱患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和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工程建設造成的地質性破壞越來越多。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等人類工程活動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給我國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質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地質災害的頻度和規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1、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人類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類自產生以來就一直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從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到學會挖土造屋,時至今日,人類已能夠建造高達數百米的摩天大廈、高壩和巨塔。在此過程中,由于地基處理的需要,逐漸形成了一門學科技術―巖土工程。
地質工程學,是研究與解決從規劃到竣工乃至工程運行后效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它把地質體乃至地質環境作為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來對待,這顯然符合大系統工程學的思想,它包含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但以后者對其特點的反映更為深刻。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范與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管理的思想。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
2、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我國地理位置獨特,東鄰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西靠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南處世界最大的環太平洋構造帶與特提斯構造帶交匯處,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又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地質災害的發生還導致破壞鐵路、公路、航運、水庫、堤壩和通信等工程設施,破壞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等。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誘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5)開挖坡腳;(6)蓄水排水;(7)堆填加載;(8)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滑坡發生的規律:
下列地帶是滑坡的易發和多發地區:(1)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2)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3)易滑(坡)巖、土分布區。(4)暴雨多發區及異常的強降雨區。
2.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的誘因:
(1)采掘礦產資源;(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4)堆(棄)渣填土;(5)強烈振動。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的誘因:
(1)不合理開挖;(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2.4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有70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區)。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發生的規律:
(1)巖溶強烈發育的純可溶巖分布地帶或沿其與非可溶巖的接觸地帶;(2)沿可溶巖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巖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3)松散蓋層較薄且以砂石為主,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巖溶地下水的主逕流帶或巖溶管道上;(5)具有潛水和巖溶水雙層含水層分布地帶;(6)巖溶地下水的排泄區;(7)巖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巖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帶,或受排水影響強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側地段;(8)臨近河、湖、塘地表水體的近岸地帶;(9)巖溶地下水位埋藏較淺的低洼地帶。
2.5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人工誘發地質災害的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速度快。在自然地質演化及氣候變化過程中,巖體由相對穩定至不穩定的變化,經歷長時間過程。
二是誘發災害面廣。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除了特大災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誘發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響面。
三是災害損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誘發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嚴重的。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工誘發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仍會不斷增加,目前估計地質災害損失每年約500億元,而受到威脅的就是這些數據的數倍至數百倍。其中不少損失是通過地質災害而產生的。
3、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3.1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8-2006);
(2)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DL/T5083-2004);
(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J042-94)。
3.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實踐
3.2.1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2)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3.2.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設計分別采用了對應的防治工程措施,見下表1所示。
3.2.3地質災害工程實踐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
(3)避讓措施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②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4、結語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