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范文第1篇

近年來低碳經濟受到各國的推崇,但煤化工產業嚴重阻礙了低碳經濟的發展。本文將對低碳經濟進行闡述,分析煤化工在低碳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二氧化碳的危害,并針對現狀對節能降耗及二氧化碳的處理進行論述。

關鍵詞:

低碳經濟;煤化工產業;若干問題

由于煤化工產業的主要原料是煤炭,所以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僅會加重溫室效應,還會對低碳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必須要控制煤化工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采取措施對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處理,以達到減緩溫室效應的目的。

1低碳經濟及其特征

1.1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通過各種方式來減少對碳含量較高能源的使用,從而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是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資源逐漸枯竭,環境條件逐漸惡化的現狀,發展低碳經濟能使其得到有效的緩解。

1.2特征

1.2.1低能耗。

低碳經濟要求以減少能源的使用實現經濟的發展,所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是其特點。

1.2.2低排放。

低碳經濟對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較高,所有破壞環境的排放物都必須得到控制。

1.2.3綠色能源。

在低碳經濟中,要求選擇對環境無害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綠色資源。

1.2.4針對所有溫室氣體。

從名稱上可以看出低碳經濟是針對溫室氣體的經濟模式,其中不僅包含了二氧化碳,還包含其他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

2煤化工在低碳經濟中的重要性

煤化工產業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違背了低碳經濟的根本原則,所以煤化工產業一直為社會所詬病。而實際上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前三個行業是火電、冶金、建材,煤化工產業的碳排放量排在第四,但人們針對的卻是煤化工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因為我國的電能主要來自火力發電,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這種情況;而冶金行業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生產;建材在我國社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也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的。排放量前三的行業都無法改變,所以排在第四的煤化工產業成為被針對的對象。對于低碳經濟而言,我國的各行業中目前能改變的是煤化工產業,所以煤化工產業在低碳經濟中占有絕對的主導作用。

3排放二氧化碳的危害

3.1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上升

溫室效應會導致南北兩極和高山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會因此而升高。對于沿海的低海拔城市,海平面升高會導致低洼地區被淹沒、土地鹽堿化加重、海水倒灌等。目前,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出現沿海低洼地區被淹沒的情況,人們可以通過土壤回填來緩解這個問題。但是,隨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溫室效應將會越來越嚴重,簡單的填海工程將失去作用。

3.2溫室效應導致氣候帶移動

對于地勢較高的內陸地區,溫室效應帶來的影響目前并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溫室效應將會導致氣候帶向高緯度地區移動,高緯度地區的降水會因此而改變。氣候的變化會引起動植物的生存環境變化,一些動植物可能會因此而滅絕,人們的生產養殖也會受到影響。

4節能降耗

節能降耗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能從根本上解決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目前,各國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減少經濟發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通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來減少資源的使用。對于我國而言,國家從宏觀上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并出臺各種規定用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從長遠來看,我國必須加快能源使用的轉型,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等綠色能源的使用,盡快脫離對煤炭的依賴。對于煤化工產業,需要研發先進技術,提高煤炭的使用率,對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等。

5處理二氧化碳

5.1埋存

對于工業上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將其進行深埋處理。對于我國而言,地下埋存目前還沒有被證實安全可靠,是一種有待研究的埋存方式。海底埋存是實現二氧化碳大規模長期埋存的理想方式,但海底埋存需要先進的技術和大量的資金投入,目前不能大規模開展。

5.2設施農業吸碳

可以將工業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種植,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這種方式是實現低碳經濟的最佳辦法,目前已有一些地區開始實施。隨著設施農業的發展,這種方式勢必會成為消除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

5.3植樹造林

目前大氣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主要是森林和綠地在吸收,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們對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森林遭到嚴重破壞。對于通過植樹來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由于其成本較大而難以實施,所以需要長時間開展。

6結語

對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是最好的經濟發展方式。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無法立即實現低碳經濟,所以需要長時間堅持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

作者:劉永澤 單位: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樂.新型煤化工產業發展規劃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5.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范文第2篇

【摘要】借鑒前人研究成果,使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原有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研究模型進行修正,對中國1978~2012 年經濟發展的相關數據以及在此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進行實證分析。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在研究的時間區間內,中國的人均GDP 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間不存在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型假說的結論,而是呈現正“U”型的關系。

關鍵詞 二氧化碳排放;人均GDP;庫茲涅茨曲線

【作者簡介】周塔爾才讓,西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經濟。

一、引言

改革開放近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環境問題也日趨嚴峻,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多家國際環境監測與預測機構的數據顯示,中國從2006年開始成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 左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溫室氣體,過量的排放對于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穩定有著嚴重的威脅。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后果,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舉行的三次會議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目的在于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并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做了規劃,確定了各主要國家的責任與減排目標。中國作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在未來的發展中必將面臨由于生態環境帶來的國際環境約束,因此,中國在未來的經濟增長過程中,關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問題是值得關注的。

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庫茲涅茨曲線是用來描述人均收入與分配公平程度之間關系的一種假設,最先由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提出。他認為分配公平程度隨著經濟增長呈現出先增后降的趨勢,即在坐標軸上顯示為倒“U”型的曲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認為,環境污染程度與經濟發展之間同樣存在一種隨著經濟增長環境污染程度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對于這一假說,學術界研究結論不一。支持者認為,由于經濟增長過程中的技術替代、貧困減少以及市場機制中產權的清晰界定會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一些實證分析結果也證明了某些環境污染物與經濟增長之間確實存在這樣一種倒“U”型的趨勢。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將收入作為外生變量具有內在缺陷,而且在低收入階段環境惡化嚴重的條件下,經濟是難以持續高水平發展的,也難以達到環境改善的轉折點,在這一觀點背后同樣有相關的實證分析,表明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并不一定會出現倒“U” 型的趨勢, 也會出現“N” 型、正“U”型、單邊遞增型曲線等等趨勢。這些研究除了理論上的差別之外,還由于選擇了不同的研究階段或者不同的地區以及不同的污染物排放等,造成了結論上的差別。

本文在研究中將二氧化碳的排放作為研究的重點是考慮到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因素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國區域性氣候反常的威脅。另外,中國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全球受到矚目也是本研究選擇其作為重點的原因。關于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在一些以發達國家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中,研究結果顯示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中的倒“U” 型關系,而以中國或者中國的某些省份、地區作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中,由于文獻之間選取變量不一、研究區間的差別以及使用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到的結論并不一致。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方法的同時,選取區別于已有文獻中的變量與階段,試圖通過實證分析來驗證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間是否存在所謂的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中的“拐點”。

三、模型選取與變量說明

(一) 模型的選取

首先,在做實證分析之前要考慮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間是否存在假說中的庫茲涅茨曲線拐點。文章在研究中假設存在庫茲涅茨拐點,即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間存在倒“U”型的趨勢,也就是假設該模型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且方程的二次項為負數。在已有的相關研究中,一般將污染物排放量作為被解釋變量,而在選擇解釋變量的時候,不同的文獻有不同的選擇,有用人口規模的,也有用經濟發展狀況的等等。本文針對研究的主題,在模型中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被解釋變量,另外選取Shafik (1992) 使用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解釋變量的二次方程形式,并取對數使模型的方程線性化,表達式如下:

LnCO2 = α + β1LnINC + β2(LnINC)2 (1)

其中,式(1) 中的CO2 表示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衡量; INC 表示經濟發展水平,用人均實際GDP來衡量;對各變量取對數是為了在分析中使模型線性化。

(二) 變量說明與相關數據的處理

首先,關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標的衡量。許多文獻在研究中常使用世界銀行公布的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指標,由于世界銀行公布的相關數據的時間區間較短,很難涵蓋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階段,本文在研究中使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歷年的能源消費總量作為主要指標。在中國統計年鑒中,能源消費結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核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年鑒中的能源消費總量指標使用了按照物理學中的相關能源之間的替代關系而轉換成的標準煤消費量來衡量,由此可以通過物理學相關公式換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除以人口規模獲得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據中國工業生產常用的標準煤燃燒系數以及現有技術條件下工業鍋爐的效率,經過計算可以折算出1噸標準煤可以產生大約2.62 噸二氧化碳。通過查閱1978~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可以得到相關原始數據,經過折算可得到歷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如圖1所示。

其次,關于經濟發展水平指標的確定。本文采取文獻中常用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標準,將歷年的名義GDP 通過以1978 年為基期的GDP 平減指數折算為以1978 年為基期的實際GDP,然后與歷年的人口規模相比得到歷年的人均實際GDP。對1978~2013 年中國統計年鑒的原始數據處理后可得到如圖2所示的結果。

(三) 實證分析與結果說明

根據模型(1) 的說明對上述數據取對數,然后使用eviews5.0 計量軟件對數據進行回歸處理,結果如下:

LnCO2 = 2.010 - 0.802LnINC + 0.091(LnINC)2(2)

(2.53)(-3.67) (6.10)R = 0.99 R2 = 0.98

根據回歸結果可知,方程擬合度較高,各參數的檢驗以及模型的總體檢驗都可以通過,即該模型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函數關系。另外,通過對回歸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二次項系數為正數,說明該方程并不是如模型假設那樣的倒“U”型曲線,而是正“U”型曲線,顯然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相關假設不符。但是這一結果與另一些相關文獻的實證研究結果相同,都驗證了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并不一定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中所描述的倒“U”型曲線,而有可能是正“U”型的結果。如圖3所示。

通過對回歸后方程的分析可知,方程為正“U”型曲線,曲線的拐點發生在人均實際GDP大約為90 元(取對數后大約為4.5) 的時候,1978年的人均實際GDP 為379 元(取對數后為5.9),即圖3 中Ln (INC) =5.9 的時候,即模型所假設存在的拐點發生在1978年之前,因此從模型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自改革開放以來(即1978 年后),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一直是一種單邊遞增的函數關系。

四、結論

(一) 實證分析結果的理論解釋

對于假設中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否是倒“U”型曲線的研究本來就存在爭議,大多數支持者的實證分析結果數據和經驗源于發達國家,而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由于早期關于環境污染方面的數據缺失以及不同污染物與經濟增長存在的不同關系等原因而存在爭議。因此,一些學者對于庫茲涅茨曲線的普遍性提出了質疑,一方面是針對不同研究主體而言的,不同的國家地區,污染數據采集的時間段不同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另一方面,即使上述研究主體與時間段相同,不同的污染物也會出現不同的曲線。因此,單純依靠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而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作為一種普遍性的理論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與已有的文獻以及相關研究成果相比較,本文的實證分析結果驗證并解釋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一種單邊遞增的函數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倒“U”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

(二) 實際意義

此外,通過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可以知道模型假設中二者存在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并不是倒“U”型的,而是正“U”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間存在著單邊遞增的關系。這說明,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有一定的關系,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生產中對于化石燃料的大規模快速消費,新興能源的研發以及使用還不足以替代現有的主要能源,農業生產過程中技術、化肥對農作物燃料的替代不足以及各種現代化交通工具的膨脹性使用等等,確實帶來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因此,在現有的發展水平下,中國的經濟增長仍需承受較大的環境壓力,尤其是溫室氣體對區域氣候帶來的威脅,中國仍需要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處理好環境問題。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煤化工;二氧化碳;節能減排

中圖分類號TQ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12)041-0112-01

目前,眾多國家包括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都在積極研究煤化工產業中的節能減排技術,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突破煤化工產業的高碳困擾,從而更好的保護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我國也在積極研究煤化工產業中的新興技術來解決煤化工產業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

1煤化工產業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常見以及化工產業中向大氣排放的主要溫室氣體之一。因為大量的溫室氣體進入大氣中會導致全球的氣候變暖,從而地球的自然環境及人們生產活動帶來嚴重的影響。而我國是煤炭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們可探測的煤炭儲存量超過了1萬億噸,因此作為我國主要的資源利用產業,煤化工產業的發展是我國化工產業發展的重點及關鍵產業。

但是在發展煤化工產業的過程中必然面臨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我們從煤炭及石油元素的夠成上可以看出:煤中氫原子及碳原子的比在0.2-1.0之間,石油中氫原子與碳原子的比在1.6-2.0之間。在煤化工產業的生產過程中,用煤來代替石油生產出石化工產品會由于氫原子與碳原子比調整等原因,向外排放過量的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

在煤直接液化、間接液化、煤制烯烴等煤化工生產過程中也面臨這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

首先,煤直接液化過程中,把固態煤在高壓高溫下與氫氣進行反應,讓煤炭直接轉化成液體油。在反應的過程中,煤中的氧與反應環境中的氫氣結合,產出二氧化碳(據估算,煤炭直接液化中每噸液化粗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2.2 t)。其次,間接煤液化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則是經過三個大步驟:煤的氣化、煤的合成、煤的精煉。在這三個過程中,煤的氣化和合成中會排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據估算,煤間接液化過程每噸液化產品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3.4 t)。

在煤制烯烴的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估算,若根據每噸中間產品甲醇進行計算約為2.2 t,若根據每噸最終產品烯烴進行計算約為6.2 t。根據我國煤化工產業的工藝對其平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行估算:煤化工產業中因生產以上煤化工產品將會排放出超過2億多t的二氧化碳。所以,煤化工產業中將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較為嚴重的環境壓力。

2煤化工產業中節能減排技術

從對煤化工產業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煤化工生產的單元及工藝比較復雜多樣,必須重視加強對整個煤化工產業的效益分析,提高科技節能的意識及技術,不斷地降低煤化工產業過程中的生產消耗,促進煤炭資源的綠色深加工產業的發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下簡要介紹幾種煤化工產業中的節能減排技術。

1)開發大規模氣化技術。煤氣化生產技術一種煤炭綜合利用率較高及潔凈煤水平較高的重要節能技術。同時,煤氣化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現代煤化工、煤造油等重要煤化工產業之中。但是,大規模的氣能技術的開發,需要繼續以高效生產、經濟、環保為目標深入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確保在氣化過程中技術的可靠性與穩定性。現代煤氣化技術的發展趨勢是:氣化壓力朝高壓化發展、氣化爐向大型氣爐發展、氣化溫度向高溫化發展,以此不斷提高煤炭有機物的充氣化程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及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2)多聯產系統的運用。運用多聯產系統可能集成各類資源進行綜合運用,充分考慮資源、能量及環境等各種因素。例如,采用新型雙氣頭多聯產系統,將富一氧化碳的氣化煤氣充分燃燒,從而替代富氫的焦爐煤氣。通過對多聯產系統的應用,若采用新型的雙氣頭多聯產系統不僅可以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還能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節約了水及煤炭資源。與傳統的生產工藝相比,多聯產系統的運用能夠有效的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的節能目標。

3)煤與焦爐、高爐氣制和二甲醚大型化技術的應用。眾所之知,甲醇可以應用于在多個領域,包括天然氣、焦爐煤氣等。由于,煤變油的過程對于煤質的要求較為嚴格,但是對于高硫、高灰劣質煤等不能應用與煤變油的過程,但是卻可以作為甲醇的生產原料。通過焦爐煤氣制備甲醇,可以有效的改善環境提高對資源的利用率。

3總結

綜上,煤化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提高對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從而,大大減少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對環境的污染。同時,結合煤化工生產的實際,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斷引進國內外等先進的節能技術并應用于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做好煤化工產業中的節能減排工作,促進煤資源的深加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強調“發展煤化工,建設煤炭液化示范工程,促進煤炭深度加工”。通過綱要的要求,發展煤化工產業要充分利用我國多煤少油的能源結構,通過節能減排及潔凈煤技術,集中處理在煤化工產業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及污染物的排放,緩解國內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

參考文獻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低碳;土地利用;城市規劃;低碳城市

Abstract:

he advantage of Low carbon citi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urbanis toreduce carbon emissions.So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carbon emissions shoud be part of thecity planning.This articleis from the necessity of carbon emissions assessment to calculate the city carbon emissions and discusses the targets land use patternto the city's lower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urban planning accurately.

Key words:low carbon;Land Use;City planning;Low Carbon City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排放量評估應是城市規劃的基礎

低碳城市的終極目標就是減少碳排放。評估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影響,對城市的碳排放量進行有效合理的計算,研究城市在產業、建筑、交通、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碳排放水平,制定相應的減排策略,是發展低碳經濟、是制定低碳城市發展目標的基礎。

1.1 碳排放量評估應作為低碳城市規劃設計的第一步

精確計算城市碳排放的水平應作為城市規劃的起點加入到城市規劃設計過程當中。只有正確的把握城市碳排放的情況,才能明確城市的低碳化發展方向,才能制定相應有效的減排措施。這種碳排放量的評估實質上是對城市規劃方案的碳排放情境的預測分析。正式這種預測分析的提前完成是今后制定一系列減排政策的依據。

1.2 碳排放量評估有利于城市低碳減排目標的制定

近年來隨著低碳城市理論的發展,碳排放量情境評估分析已經逐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和應用。IEA的《全球能源展望》、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的《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情境研究》,分別基于投入產出、IPAC模型等方法,對我國中長期的碳排放水平進行情境分析。《全球能源展望》基準情境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50億噸增

長到2030年的110億噸;《中國能源報告》的結論則認為2005年和2030年的碳排放量為25.19億噸和31.47億噸(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為92億噸和115億噸),與IEA參考情境下的碳排放量相近;《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情境研究》得出中國碳排放總量于2040年達到最高值。

2 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計算及相互關系

2.1 城市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

在建設低碳化城市的過程中最基本的碳排放量指的是在城市和生產消費過程中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該量的基本公式為: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二氧化碳吸收總量

其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能源消費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工業產品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垃圾排放二氧化碳總量+農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其他。

二氧化碳吸收總量主要是指“林地吸收二氧化碳總量”

2.2 城市土地利用與碳排放量的相互關系

土地利用是指農田、森林、草地、濕地、建設用地之間的相互變化。通常來說,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一般計算林地、草地的碳吸收量及農業的碳排放量與碳吸收量,其他如建設用地的碳排放量在能源排放總計算。對于城市來說農業用地有限,因此不是計算的重點。

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大約可以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而破壞和認為減少森林面積就會大大降低森林碳匯功能,從而導致碳排放量的增加,而森林被轉變為農業用地后的十年,土壤的有機碳平均下降30.3%。

3 減少碳排放的土地利用規劃策略

3.1 土地混合利用

土地混合利用實質上是指該地塊在功能上的多樣化布局和使用,不同功能的混合可以有效是縮短交通距離,降低城市的運行壓力。土地混合使用應在控規編制階段所確定的土地使用性質。應具有控規的法定效力。作為規劃結果的土地混合使用,應在同一個地塊有超過兩類以上使用性質的建筑。因此在引導混合用地配置上提出一下幾點。

3.2 通過土地利用變化直接減少碳排放

可通過一下幾種土地的直接利用來降低碳排放

(1)減少地面硬質鋪地。地面土壤中的生態系統和通氣透水可有效的吸收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大面積的硬質鋪地隔絕了土壤與空氣的接觸從而降低了這種土壤的自然功能。

(2)推廣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可在使用周期內最大程度上節約能源的消耗是未來建筑的發展趨勢。

(3)基礎建設低碳化。城鄉基礎建設過程中,應改變小汽車為主導的交通模式,以運輸量大,能源消耗低,方便快捷的交通系統為主導,如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以非機動車為輔助的交通模式來有效的降低碳排放。

3.3 增加碳匯直接減少碳排放

國內外研究早已證實成長中的樹能從大氣中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而砍伐樹木后退化的土壤會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利用不同數據、衛星遙感數據、觀測資料對1981-2000年間中國大陸植被分析結論包括:在此期間中國年均砍伐樹木的總碳匯為0.096~0.106PgC/a(1P=10 15 ),其中森林年均碳匯最高為(0.075 PgC/a),其次為灌木叢(0.014~0.024 PgC/a),最低為草地(0.007 PgC/a)。而全球森林植被的碳儲存量為每公頃71.5噸;因此增加森林面積,增加碳匯是最直接有效的減少碳排放的策略。

4 結語

低碳城市是未來城市的發展趨勢而碳排放評估對城市的發展將起到長期結構性作用,我國正處于大規模城市建設和新一輪的空間結構調整期,應盡快確立碳評價標準體系和評估系統,并由此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體系。

參考文獻

[1]張坤明, 等. 低碳經濟論[M].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8: 27.

[2]丁宇. 西方現代城市規劃中理性規劃的發展脈絡[J]. 規劃師, 2005, 21( 1) : 104- 107.

[3]曹康, 王暉. 從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 現代城市規劃思想內核與理論的變遷[J]. 城市規劃, 2009, 33( 9) : 44 - 51.

[4]張文輝, 張 琳. 現代性轉向 西方現代城市規劃思想轉變的哲學背景[J]. 城市規劃, 2008, 22( 2) : 66 - 70.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碳捕捉;碳存儲;行政許可;儲存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4-071-01

“為實現全球升溫幅度小于等于2攝氏度,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必須減少一半,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450ppm以下。”環境理論界有此假定。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術應運而生,通過碳捕捉將工業和有關能源產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分離,再憑借碳儲存手段將其輸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與大氣隔絕的地方)。

歐盟內部已經達成碳捕捉和儲存協議,在法律規定方面呈現積極態勢,為了確保其成員國在碳儲存的管理上有統一規范,2009年制定的《碳捕捉和儲存指令》對CCS做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包括,捕捉存放的范圍、場所選擇、勘探、存放許可、委員會審查、檢測、申報、泄露補救、關閉、事故處理等方面。按照該指令的設想,歐盟成員國必須將該指令轉化為國內法,到2030年,二氧化碳存儲量將達到1.6億噸,約為歐盟要求的二氧化碳減排量的15%。

相關試驗設備的具備是引入該技術的前提條件。歐盟運輸設備委員會準備了十億多歐元,而各成員國也在能力范圍內承擔份額,但是該技術的后續傳播與發展在CCS指令中沒有明確的強制性規定,取而代之的是在既有的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協調框架下對各成員國的投產給予經濟獎勵,但條件為使用該技術的大型發電廠應于二氧化碳排放的范圍內出示排放許可證,而此類證書的持有主體為關涉企業,取得方式通常為有償取得。當二氧化碳按照CCS指令被離析、存儲,該出示排放證明之義務可豁免。換言之,申請排放許可與否,抑或以配備CCS技術代替,對于關涉企業來說,僅為經濟問題。

毋庸置疑,CCS指令涵蓋了發展該技術的意向,但應當具備一定前提,即新建的發電廠功率達到300兆瓦,并為分離和壓縮設備留出改良余地。分離和壓縮設備的改進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可行性必須得到保證,合適的儲存場所的存續尤為重要。歐盟在2015年將對CCS指令的落實進行審查,屆時將確定發電廠的強制性排放指標。那么,各成員國應否無條件地接受此種協調?事實上,歐盟成員國可以拒絕在其全部或部分領土上建造二氧化碳存儲設備。依歐洲采礦業相關規定,CCS指令一方面規定了勘測儲存場所的許可程序,另一方面也規定了其運行的許可程序,各成員國十分慎重,保留了對二氧化碳存儲設備的控制權,而歐盟委員會的許可草案也必須經過成員國審查,以增強審查的可靠性。土壤本國之命脈,當儲存設備的建設觸及到成員國的底土時,如勘察必須鉆孔時,勘察儲存場所必須經過許可。相較而言,于任何情形下,二氧化碳儲存場所的運行都必須經過許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板桥市| 乐至县| 鹿邑县| 寻乌县| 穆棱市| 项城市| 凤庆县| 内丘县| 女性| 阜阳市| 县级市| 肃北| 赣榆县| 郴州市| 江安县| 拉萨市| 潞西市| 青海省| 西贡区| 乐陵市| 清丰县| 彭泽县| 潢川县| 金湖县| 西青区| 德令哈市| 阿荣旗| 新闻| 日土县| 渝中区| 瑞安市| 盘山县| 大城县| 洛扎县| 始兴县| 诸暨市| 大荔县| 闸北区| 崇文区| 合江县| 敦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