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泥石流的災害特點

泥石流的災害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泥石流的災害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泥石流的災害特點

泥石流的災害特點范文第1篇

摘 要 隨著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加大,構建高效完善的應急物流體系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以舟曲特大滑坡泥石流災害為背景,從泥石流的特點出發,探討了泥石流發生情況下的,我國應急物流體系的缺陷。并對泥石流災害發生時,應急物流系統的構建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泥石流 應急物流體系 對策

一、引言

我國是受泥石流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由泥石流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20億。因此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泥石流災害的研究與減災,并投入了大量資金和專門人員從事這一工作,在泥石流綜合減災技術和泥石流的預測預報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泥石流災害的應急物流體系的構建是指針對泥石流的發生和救援進行及時有效處理的一種應急物流方案。目前我國對于泥石流應急物流體系的研究和構建相對滯后,部分研究也僅僅限于從地質方面討論了如何預防泥石流的發生,缺少從物流體系方面進行應對的方法和措施。

二、泥石流爆發的特點

1.季節性:我國泥石流的發生主要實在連續多雨的夏秋季節,因此泥石流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川滇等西南地區降雨多集中在6-9月,這也是泥石流的多發季節。而西北地區降雨多集中在6-8月,尤其是7、8兩個月降雨集中,強度大,是西北地區泥石流的多發季節。

2.集中性:據統計,西北和西南地區的90%以上的泥石流地質災害發生在7、8這兩個月。由于這兩個地區的地質構造復雜,一般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在連續降雨之后易導致山體的土質和巖層變松,從而誘發泥石流。

3.周期性:由于泥石流的發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響,而暴雨、洪水通常會周期性地出現。因此,泥石流的發生和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動周期與暴雨、洪水的活動周期大體相一致。當暴雨、洪水兩者的活動周期相疊加時,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動的一個。

三、我國目前泥石流應急物流體系的缺陷

1.起步晚,重視不夠。國外關于自然災害的應急物流研究最早起于1971年,我國開始關注應急物流體系是在2003年我國爆發SARS疫情時。而我國近年對應急物流體系的研究和建設主要是在洪水、地震、暴雪等方面,對于泥石流應急物流系統的建立顯得重視不夠,在面對強泥石流災害時,更突顯了泥石流應急物流體系的不足和缺點。特別是,2010年8月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災害的發生,由于缺少專門的救援設備,間接給救災造成了不利影響。災后據統計這次泥石流共造成1456多人死亡,496人失蹤,經濟損失4億元。

2.專業救援人員缺乏。對于及時的降低傷亡的人數,減少造成的損失,不僅需要動員廣大群眾的參與,同時專業的救援人員更是必不可少。而我國目前在災害救援隊方面的建設,雖然已經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救援隊,但人數相對較,在應對重大的泥石流災害時專業人員缺乏,明顯不能滿足救援任務的需求。

3.救援規劃方案模糊。在泥石流災害發生后,針對泥石流發生地區的特點,盡快的制定詳細的救援方案,對運輸物資的籌備、運輸車輛的派用和人員的調度作出合理的安排,既能夠節約救援的時間又能降低災害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在這方面還不能進行合理的規劃,往往在災害發生后,由于事先規劃不合理,導致車輛擁堵,救援的通道不暢,延緩了的救援的最佳時間。

四、泥石流應急物流體系的構建的對策

1.及時監控,及時報告。對于泥石流發生之后,抓緊對周邊地區的人員和物資進行轉移。同時,要對泥石流的規模、流速及時地進行報告,對其造成的堰塞湖進行嚴密監測,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和專業人員的意見對堰塞湖的威脅進行正確科學的評價。然后,對于高危堰塞湖進行疏導和分流,防止二次泥石流的發生,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2.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泥石流的發生后要求應急物資要及時到位,援救人員及時到達、信息網絡時刻暢通和車輛設備及時出發,這在很大程度上要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安排,保證救援的及時高效、有條不紊。同時也要借鑒地震的救援措施,盡快建立應急物流指揮中心系統,分派好各部門的救援任務,并展開各個救援隊的合作救援,提高援救的效率(如圖1)。

3.突破常規的救援模式。通常情況下,泥石流災害發生后,其攜帶的石塊和泥土會將通向災區的道路嚴重堵塞,而大型的挖掘設備短時間內無法到達通過,這就要求突破常規的救援模式,開發出一種輕便靈活、體積小、動力大的挖掘設備,保證對道路的淤積物的快速清理。在這次舟曲滑坡泥石流災害中,由于淤積物不能承受大型的挖掘設備的重量,一度使救援陷入僵局,不得不從外地運送鋼板進行道路的鋪設,進度非常緩慢。因此,在這情況下,小型的設備可能更具有救援優勢。

4.做好災后疫情的防治。災后由于生存條件和環境的惡化,極易引發嚴重的疫情災害。因此在應急物流體系的構建中,應當著重突出救援中的衛生安全,經常進行消毒和疫情的監控,防止疫情的發生蔓延,即使有疫情發生也要盡可能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

五、結束語

就我國當前的泥石流應急物流體系的構建尚沒有針對性的專門研究,這表明了我國對常見的泥石流災害缺乏足夠的重視,當災害發生后套用其他地質災害的救援模式,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今后我國對泥石流災害的應急體系的救援,一方面應從當前的地質災害和國外救災的實踐中借鑒經驗,另一方面,也要對以往的救災實踐進行總結并探索方法,從最大程度上降低泥石流災害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損失,爭取建立完善的泥石流應急物流救災體系。

參考文獻:

[1]崔鵬,劉世健.中國泥石流監測預報研究現狀與展望.自然災害學報.2000(5).

[2]孫悅.自然災害挑戰應急物流體系.現代物流.2009(2).

泥石流的災害特點范文第2篇

我國地質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近年地質災害頻發,尤其是泥石流災害給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及財產造成了嚴重損害。為了防治此類地質災害發生,避免和減輕其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泥石流災害的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希望能對地質防災減災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

地質災害;泥石流;危害防治

0引言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位置西高東低,地質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地質災害頻發,其中泥石流災害發生頻繁,給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及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傷,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艱巨。我國是泥石流災害多發國,主要分布云、貴、川、藏等四省區,詳細分布見圖1。本文旨在對泥石流災害的成因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與策略,增強人們對地質災害認識,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1泥石流分類

泥石流是由大量的粘性土、沙粒和石頭組成的流體。

1.1根據水系的流向,根據泥石流的流向

(1)泥石流是一種典型的標準型泥石流。盆地呈扇形,面積大,能清晰地分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有一條狹長地帶,在河流上游形成區為溝谷、固體物質來源分散,溝谷一年四季水量豐富,流通區和堆積區不能明顯地分開。(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現出斗狀,面積一般不少于1000m2,無明顯流通區,形成區和堆積區直接連接。

1.2按物質狀態分類

(1)粘性泥石流,泥石流和泥流中含有大量的粘性土。其特點是:粘度大,固體質有40~60%,最高達到80%。水不是運載介質,而是構成物質,巖石成懸浮的狀態,突然爆發,持續時間也短,破壞力。(2)稀性泥石流,以水為主要成分,粘性土的含量少,10~40%的固體物質,具有很大的分散性。水是搬運介質,巖石通過滾動或跳躍來前進。產生強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積物在堆積區呈扇狀散流,停積后似“石海”。除上述分類方法之外,還有其他分類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類有: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類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發展階段分類有:發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典型泥石流詳見圖2。

2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的發生具有暴發突然、迅速,破壞性大的特點,兇猛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發生的同時往往伴隨著洪水災害的耦合效應,危害比單一的崩潰更大,山體滑坡和洪水危害更為廣泛和嚴重。損壞情況如下:(1)泥石流進入村鎮,破壞房屋、工廠和其他設施。淹死人類,毀壞土地,甚至造成村莊的毀滅。(2)泥石流可以直接埋沒車站、鐵路、公路,破壞路基、橋梁等設施,造成交通中斷,也會造成行車、汽車、人身傷亡事故的嚴重發生。有時泥石流流入河流,使河水發生急劇變化,間接破壞公路、鐵路等建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變線路,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泥石流可破壞水電站、引水溝、溝谷建筑物、水道、泥沙庫等。(3)可以摧毀礦山及其設施,填補礦山和隧道造成人員傷害,停工,甚至使礦山廢棄。

3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泥石流是一種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國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狀況地區的自然災害。其發生住主要原因如下:(1)地形地貌條件:地形上有高山深谷,地形陡峭,溝床坡度大。在地貌上,泥石流地貌可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地層區、流通區和堆積區。從上游地形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瓢或漏斗狀,地勢開闊,高陡山,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地形是狹窄而陡峭的峽谷河段。河谷河床坡度大,泥石流速度快速。下游堆積區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平原或河谷階地,使碎屑堆積。(2)松散物質來源條件:在復雜的地質結構中經常發生在山體滑坡,斷裂褶皺,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強度高的地區,巖石的破碎,地質不良的表面,如滑坡、崩塌、錯落,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除此以外,一些人類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開山采礦、采石及工程建設的棄渣,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物質來源。(3)氣象水文條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庫潰決水體等形成。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

4泥石流災害防治措施

泥石流對社會危害極大,本文針對其發生的原因,提出如下防治措施:(1)對新建建筑物或構筑物應避開溝谷、地勢陡峭及地質構造復雜,斷裂褶皺發育不良地段,選擇地勢平坦、地質構造連續、穩定的地段修建。(2)對已建筑物或構筑物,可根據周邊不利因素建立以概率論為基礎數學模型,科學推斷發生泥石流發生概率,做到早發現,早處理。(3)泥石流的發生具有顯著的季節性,多發生在暴雨、長時間持續連續降雨的季節。因此對雨季應建立泥石流災害調查、跟蹤、監測、預警、應急處理制度,政府分管部門應盡職盡責落實到人,避免懶政、不作為。(4)對重要橋梁、涵洞、隧道、路基、公路、鐵路、建筑物及溝道,必要時應做抗泥石流災害設計。如進行護坡、擋墻、順壩和丁壩等防護設計,或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排泄能力,如設置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設計,以減輕或避防泥石流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13.

[2]陳寧生.泥石流勘查技術.科學出版社,2011.

泥石流的災害特點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對青海省玉樹州高原暴雨型泥石流形成機制進行研究,旨在為此類泥石流災害防治及風險減緩提供依據。[方法]以青海省玉樹州稱多縣拉隆溝暴雨型泥石流為例,通過實地調查對其形成因素及形成機制進行研究。[結果]該泥石流主溝道長約3km,流域面積5.25km2,縱坡比降212‰,高差約600m。物源區發育滑坡方量約為6.50×104m3,流域內沖出泥石流物質共約8.5×104m3,溝道內物源補給量2.0×104m3。[結論]青海省玉樹州高原暴雨型泥石流的啟動模式可總結為:滑坡—物源形成—固體物質起動—溝道侵蝕—泥石流形成。

關鍵詞:

青海省玉樹州;暴雨;泥石流;形成機制

泥石流是山區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具有暴發突然、高流速及破壞力巨大等特點[1]。高原暴雨型誘發型泥石流是青藏高原高寒山區常見的一種特殊泥石流,其物源主要來自于坡體表部松散殘坡積物及溝內侵蝕、剝蝕的固體物質,受高海拔高寒因素影響,其水動力條件主要來自于凍融—暴雨共同作用,其中暴雨是該類型泥石流爆發的臨界誘發條件,具有爆發頻率高、高速運移、沖擊距離遠、形成規模大及危害嚴重等特點。由于其形成水動力條件(以暴雨為主,同時伴有冰雪融水)的差異,使其與內地常見暴雨型泥石流具有不同的成因機制。由于區內高寒、高海拔特點加之受自然條件限制早期人類活動較弱,暴雨型誘發型泥石流的危害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20世紀以來,隨著區內經濟發展,旅游開發,人口大幅增加,在區內基礎設施建設中經常都遇到這類泥石流的危害。例如2012年7月3日16:00左右,位于青海玉樹稱多縣稱文鎮北側的上莊村拉隆溝發生了泥石流災害。泥石流爆發導致位于溝口牧民居民點2戶居民的房屋和畜棚等基礎設施完全被毀,5戶居民房屋成為危房,直接經濟損失120余萬元。由坡體表面松散坡積物及溝道侵蝕、剝蝕形成固體物質作為物源補給、暴雨作為其誘發水動力條件的高原暴雨型泥石流在青藏高原高寒山區極為發育,開展全面有效治理防治難度極大。因此,本研究對該區高原暴雨型泥石流形成機制進行研究,以期為防治此類泥石流災害和減緩風險提供依據。

1研究區概況

稱多縣地處青海省南部,玉樹藏族自治州東北部,巴顏額拉山中段南坡,通天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縣境西南側,扎曲(河)至雅襲江上游段,縱貫縣境中部,縣境最高巴顏喀拉山主峰5267m,最低在縣境南通天河左岸夏達村,海拔3524m,相對高差1743m。該區屬中高山地貌,山體巖性主體為三疊系砂、板巖,表部為基巖風化層和殘坡積層。區內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冬季漫長,氣候寒冷。據清水河氣象站資料(1971—2007年),多年平均氣溫-4.8℃,極端最高氣溫20.4℃,極端最低氣溫-42.9℃。四季不分明,只以0℃上下分為冷暖兩季,無絕對無霜期。全年霜日數266d,日照時數2651.2h,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多年平均降水量503.6mm,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3.4%,50年一遇日最大降水量40.8mm,小時最大降雨量14.3mm。多年平均蒸發量1127.4mm,季節性凍深2.52m。稱多縣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新構造運動強烈,主要表現為以隆升為主,其繼承性和區域的差異性比較明顯,北部巴顏喀拉山及南部寧靜山大幅度隆升,而中部的河谷谷地則表現為振蕩式的隆升,為泥石流的發育及發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條件[2]。根據區內地質災害詳查研究資料,區內主要發育55條泥石流主要分布于通天河左岸支溝,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生產及生活造成較大的威脅和危害。區內泥石流溝總的特征為溝谷切割強烈,一般500~800m,溝槽橫斷面多呈V形,谷坡坡度在40°~50°,植被覆蓋較差,坡面風化剝蝕強烈,主溝縱坡降較大,有利于水流匯集,物質來源主要為坡面凍融風化物及溝內侵蝕,泥石流規模以中小型為主。2012年7月爆發的拉隆溝泥石流具有典型的高原暴雨型泥石流特征,因此,選取該溝作為研究對象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2高原暴雨型誘發型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2.1物源補給特征通過現場調查,從拉隆溝泥石流物源補給上看,該型泥石流物源補給具有方式的多樣性及空間多區段性的典型特征。通過對拉隆溝泥石流的調查研究發現,與崩滑物質作為物源補給和溝谷侵蝕形成固體物質作為物源補給不同,該型泥石流的物源補給同時具備上述兩種物源補給特征,既有滑坡整體滑動過程(圖1),也有在重力、凍融及風化作用下崩落到溝道內的固體物質在溝道流水沖擊下的起動過程(圖2),是兩者綜合作用的結果,是典型的多種物源補給類泥石流。以稱多縣稱文鎮拉隆溝高原暴雨型泥石流為例,經計算,物源區發育滑坡方量約為6.50×104m3,流域內沖出泥石流物質共約8.50×104m3,溝道內物源補給達2.00×104m3之多。此外,該型泥石流的物源補給在空間上還呈多區段性的特征,主要體現在該型泥石流的物源補給在整個溝谷流域內連續補給,這與其它類泥石流物源補給不同,不具備集中性。眾所周知,泥石流的物源補給來自一處或幾處滑坡、崩塌形成的固體物質,或者來自泥石流溝道內侵蝕形成的松散固體物質。但實地現場調查可知,該型泥石流的物源補給空間上表現出多處補給及補給段長的特點,即從上游形成區到中游流通區均有物源加入,呈連續補給,空間上補給段長度可達數公里。例如,稱多縣拉隆溝泥石流溝的補給段范圍從上游一直到溝口,長度約3km。

2.2水源補給的快速性與疊加性大多數泥石流發生的水動力條件均為強降雨,當降雨匯流形成溝道徑流的時候,它可以通過水流的動壓力用而使固體物質產生運動,并會形成“鏟蝕效應”[3-4]和“消防水管效應”[5-6]。通過現場訪問調查,拉隆溝泥石流爆發前,區域內持續強降雨6h,因此其發生的水動力條件仍然來自暴雨形成的溝道徑流;同時,現場調查溝道流域內同時還疊加有冰雪融水。此外,由于受到為以隆升為主的強烈新構造運動加之河谷谷地振蕩式的隆升使得泥石流的上游形成區基巖,且呈漏斗狀,極有利于地表徑流的匯集并快速轉化為溝道徑流(圖3),成為泥石流形成的水動力條件。同時,由于受區內氣候條件的影響,泥石流流域上游山體常年封凍。受氣溫的影響,流域內的冰雪融水也成為泥石流溝道流水補給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圖4)。因此,與其它地區泥石流溝道匯流條件相比,高原暴雨型泥石流具有匯流集中,流量疊加的特點。

2.3流域地貌發育特征地貌的發育受地質構造明顯的控制作用,如山脈、河谷的空間展布皆受構造的控制。泥石流作為特殊的地質災害現象,其溝谷的發育及演化受構造運動的影響也較為明顯。通常情況下,在構造穩定地區,溝道下切的速度較為緩慢,泥石流的發育過程也就相對緩慢,反之則較快[7]。受到為以隆升為主的強烈新構造運動加之河谷谷地振蕩式的隆升作用使得區內泥石流流域溝道具備了較大的高差,主溝縱坡比降大,為這類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條件。以稱多縣拉隆溝泥石流為例,該泥石流主溝道長約3km,流域面積5.25km2,縱坡比降212‰,溝口高程為3980m,溝腦高程為4590m,高差約600m。溝谷狹窄,山高谷深,橫斷面呈V形,右岸山體坡度50°,左岸山體坡度45°,這些地貌特征為泥石流的發育提供良好的孕育條件。

3高原暴雨型泥石流形成過程分析

高原暴雨型泥石流與其它地區,尤其是與內地典型降雨型泥石流相比,孕育環境、物源補給方式、水動力條件都有明顯的不同。就泥石流災害本質而言,雖然控制暴雨型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條件與其他類型泥石流的形成條件(物源形成,溝道水源補給,地形地貌等)大致相同,即“固體物質、水流、空間條件”,但是每個主要條件形成方式卻存在明顯不同。這也決定了這類泥石流必然與其他類型泥石流的形成過程不同。通過對拉隆溝泥石流暴發后的調查可以將其形成過程概括為:物源形成,固體物質起動,溝道侵蝕,泥石流形成。(1)物源形成。該階段為泥石流固體物質形成階段。正如前文所述,在上游形成區既有滑坡整體滑動,在中游流通區也有在重力、凍融及風化作用下崩落到溝道內的固體物質(圖2),暴雨型泥石流物源形成是兩者綜合作用的結果。和其它類型泥石流不同,暴雨型泥石流物源形成具有多樣性與多段性。(2)固體物質起動。這階段是指溝道內固體物質在暴雨、冰雪融水形成溝道徑流沖擊作用下發生運動,主要是指覆蓋、堆積在溝道內的固體物質,多為碎石土。固體物質的受沖擊起動使得堆積在溝道內松散堆積物失去表層保護層,加劇了溝道進一步的侵蝕,為溝道內固體物源的補給提供條件。這種現象在調查中可以明顯看到,在溝道內水流沖刷作用下,溝道內的固體物質表層存在明顯剝蝕跡象(圖5)。(3)溝道侵蝕。溝道侵蝕主要是指溝道內流水沖擊帶動固體物質啟動對溝道造成下蝕和側蝕。這個階段是高原暴雨型泥石流形成過程中的關鍵階段,它表現為泥石流溝道物源補給量顯著增大。對于高原暴雨型泥石流而言,這是泥石流溝道物源補給的重要過程,貫穿著泥石流發生及運動的全過程。下蝕過程主要是溝道流水對溝道底部進行豎向侵蝕,使堆積于溝道底部的固體物質起動,成為固體物質補給的另一來源;側蝕過程是指溝道流水水平幅擺動帶動泥石流固體物質對溝道兩岸松散坡積物進行橫向的“鏟、刮”效應,使得岸坡坡積物基礎被掏空,上部松散坡積物進而塌落進入溝道,成為泥石流固體物質的補給來源。(4)泥石流形成。該階段同時伴隨著溝道匯水集中、溝道侵蝕和岸坡坍塌、能量集中的過程,也是泥石流危害性最強階段(圖6)。泥石流的形成使得流域內的固體物質補給量不斷增加,為保持泥石流的持續運動提供必要條件。根據在稱多縣拉隆溝泥石流的調查顯示,一次泥石流過程對溝道的掏蝕和側蝕從上游到溝口皆有發生,局部溝段下切深度可達4m,岸坡坍塌可達20m寬,足見其侵蝕能量之巨大。

4結論

泥石流的災害特點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公路泥石流;識別;調查;勘察;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P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61-0176-02

1 公路泥石流災害的識別

泥石流是指斜坡上或溝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的固、液相混合流體,是地質不良的山區常見的地質災害現象。對發展中的泥石流,只需根據其特征和發生歷史即可判斷。對潛伏泥石流的判識難度較大,是貫徹預防為主原則的關鍵。若將非泥石流溝錯判為泥石流溝,無疑要增大很多工程量,造成浪費。反之,若將泥石流溝漏判,則將后患無窮,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在災害調查階段,正確判識泥石流溝,提高抗災防災能力,減少隱患,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泥石流溝評判的主要方法有:泥石流多因素定量打分法,暴雨泥石流溝簡易判別法,泥石流危險度區劃法,爆發泥石流的臨界雨量法,危險雨晴區法,固體物質聚集量法等。這些方法的野外工作量都較大,且多數還是對較典型泥石流溝的判識。但對似是而非的非典型泥石流溝(即潛伏性泥石流),判斷難度較大。

野外勘測調查時,要注意區別非典型性泥石流溝(或潛伏性泥石流溝)與清水溝的判別條件的不同。當然,大自然是千變萬化的,某些溝谷從一些特征看,屬于泥石流溝,而從另一些特征看,又不屬于泥石流溝。當發生泥石流的條件基本具備,在最不利的自然因素組合下完全有可能發展成為泥石流溝,但當前并未發生的,在評估時應進行合理的推測,以未來20~30年發生的可能性為著眼點,有備無患,對公路交通更為有利。

2 公路泥石流的調查

2.1 調查步驟

泥石流的調查步驟主要有收集資料、工點踏勘、調查訪問。

2.1.1 收集資料

向泥石流地區的有關單位聯系,取得既有的水文、氣象、地形、地貌、生態環境、工程建筑、設計和歷史文獻資料等。聽取相關人員介紹有關地質災害和防、抗、救災方面的情況。泥石流危害區域內的居民點的分布,公路結構物情況。

2.1.2 工點踏勘

根據在當地了解的情況,組織有關專業人員進行踏勘,查看現場地形、地貌、地質與河勢特征,選定形態勘測河段、作業程序和方法,以及落實內容和計劃等。

2.1.3 調查訪問

在選定勘測河段后,即可根據所了解的情況,計劃訪問路線,進行深入細致的訪問調查,在訪問中,可通過被訪問者不斷擴大訪問范圍和深度,掌握更全面深入的資料,指認泥石流的發展情況。

2.2 泥石流洪痕調查

在盡可能調查到的時期內,調查總共發生泥石流的次數,并排列其大小順序,歸納泥石流發生的節律性規律,發生的最早最晚時間及其漲落過程和運動特征等。對于用作泥石流計算的典型年洪水情況應分別確定其高度、坡度、日期、周期、及其可靠

性等。

泥石流洪痕調查位置,應選在流通區、多年河床沖淤變化不大之處,只有這樣的洪痕,才能與現實的河床斷面相吻合,計算結果方為可靠。泥石流洪痕調查,應盡可能在溝邊村莊附近進行,詢問居住久、記憶力強、概念清楚、親眼看見、關心泥石流爆發和經受泥石流危害的居民。在判斷泥石流洪痕的可靠性時,可觀察研究其上下游各處是否有與河底縱坡約略相似的斜坡度。

由洪痕確定的泥石流高泥位,對于泥石流發生的年代及其發生率的大小,可結合訪問老居民的年齡,分析不同年代的高泥位發生率,或者用附近特大暴雨降落資料來分析,抑或在上下游較遠處去了解分析水情,相互比較印證而求得泥石流洪水的大概年份和發生概率。

調查泥石流暴發時間,還可結合垮山崩塌、滑坡、堵河阻水等災害情況來分析。

2.3 區域泥石流地質調查

根據既有的區域地質資料,結合泥石流的分布狀況和重大泥石流溝的特點,從宏觀到微觀,從區域到溝谷,具體分析泥石流溝的點、線、面關系以其相互作用和影響范圍。歸納泥石流的個性和共性特征,判斷泥石流溝的類型特性,概括區域泥石流的活動規律,提出區域性泥石流防治對策和重點泥石流溝治理措施,為方案比選,防治建筑物設計提供資料。

2.4 泥石流地質條件調查

2.4.1 流通區調查

查明線路跨越溝岸、溝床的穩定性,泥石流物質組成溝床縱坡與斷面變化以其沖淤的最不利特點、流通區進退的可能性,評價橋隧工程的地質條件。

查明設置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工程地質條件,提出防治工程位置和類型的建議及意見。

查明溝床內能輸移的最大固體物質粒徑與顆粒級配分布情況,流體性質與密度變幅與運動特征等。

2.4.2 堆積區調查

泥石流扇常是山區人民開發利用與線路通過的最佳場所。因此,詳細查明泥石流扇的形態特征與周邊環境是行利除害,選好線路方案,提高抗災、防災和減災能力的關鍵舉措。

查明泥石流扇的堆積條件和周邊環境,判別堆積的危害作用;查明泥石流扇的堆積物的形態特征、縱橫坡度、散布范圍與規模以及溝道的演化情況、堆積物質組成成分、粒徑沿程和剖面的沉積特征,最大粒徑及其散布特點;查明泥石流扇發育狀況與主河的關系,扇緣被主河切割或泥石流扇堵江的可能性;查明泥石流扇上的人文活動和可能利用開發的條件與范圍。據以判定泥石流溝的類型性質,擬定防災、抗災、救災和減災措施,為綜合比選經濟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據。

泥石流的災害特點范文第5篇

[關鍵字] 泥石流 形成原因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TV144 [文獻碼] C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2-196-1

“5.12”汶川特大地震對綿陽部分地區地質環境造成了毀滅性破壞,誘發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同時造成綿陽地區特別是北川、安縣、平武、江油等地的地質環境更加脆弱。地震后事實上表明了綿陽部分地區滑坡、泥石流活動異常強烈,特別是震后的強降雨加劇誘發了泥石流災害發生,造成部分地區交通中斷、房屋損毀,財產損失嚴重。如2009年7月17日凌晨爆發的安縣插秧溝巨型泥石流,頃刻使16戶房屋被掩埋,并給災區的恢復重建帶來了許多新的困難。

本文針對綿陽震后的自然環境,地質特征分析了形成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對策。對于防范綿陽震后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減小其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危害具有現實意義。

1綿陽市自然環境概況

綿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全市境內降雨量大,河流眾多。涪江在綿陽境內長約380 km,支流眾多,流域地形西北部高、東南較低,南北地勢高差達5000多米。境內涪江支流很多,平通河、通口河、芙蓉溪、梓江等。上游地處高山峽谷,暴雨洪水匯流時間短,具有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暴漲暴落的特點。加上地震后地質環境更加脆弱,巖體破碎,物源富集,導致容易出現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綿陽泥石流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從理論上分析的話,泥石流形成的情況是這樣的:在一些有溝谷深壑的山區,或是地形險峻的地區,存在很多松散的固體物質,在大暴雨的帶動下形成的。形成泥石流的三個條件是水源條件、地形和松散物質。

2.1 地震給綿陽帶來了大量的松散物源

綿陽大部分地區在地震中地質構造作用強烈切割巖體,巖體強度大大降低,易于風化破碎,且地震發生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豐富的物源。查閱資料可知,泥石流溝的發育與斷裂構造具有一致性;震后綿陽地區有大量的崩滑堆積物仍匯集在溝床及兩岸斜坡處,震后頻繁發生的余震使松散堆積物的結構發生變化,在暴雨的帶動下就輕易被帶走,從而形成泥石流物源。

2.2 綿陽地區的降雨狀況

綿陽市夏季暴雨較多,多集中在6-9月,暴雨強度大。據氣象資料, 2008年9月23日8點至24日7點北川縣降特大暴雨,其境內平均降水約150mm,陳家壩鄉降水量達279mm,最大小時降雨量為87mm,最大10分鐘降雨為14mm,9月24日櫻桃溝暴發泥石流。2012年8月17日,安縣高川鄉24小時降雨量為341.7mm,4小時降雨量為293.7mm,小時最大降雨量達99.3mm,多處發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據吳積善等著《泥石流及其綜合治理》,四川山區泥石流激發雨量一般為一次雨量 48~50 mm或10 min雨量8~12.2 mm,1 min 雨量0.8~1.2 mm左右。震后綿陽安縣、北川等地降雨量遠大于這標準。

2.3 地形條件

綿陽屬的北川、安縣等地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降大,流城形狀便于水流匯集,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地震災區2008年“9.24” 北川縣陳家壩鄉櫻桃溝泥石流的暴發主要是由于櫻桃溝及其支溝兩岸谷坡坡度40-70度,谷底峽窄,溝床縱坡7-22度,有利于勢動能的轉化。另外“V”型谷為主的地貌給雨水的匯集提供方便。

3綿陽泥石流防治的對策

3.1政府管理層面的措施

政府應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包括設立專項資金、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等來防治地質災害,最大限度地減少包括泥石流在內的地質災害的發生和危害。一是依照地質環境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來管理和協調環保、水利、農業、林業、安全監察、礦管等部門之間的關系,最大程度保護生態地質環境;二是根據震后對各區縣進行地質評估,根據實現情況建立整套的治理工程;三是組織和加強泥石流防治知識的宣傳培訓,提高基層對泥石流群測群防的能力,進一步減少災害導致的損失、損害。

3.2生態生物層面的措施

要對綿陽地區泥石流治理的流域進行調查,進行分析實驗、規劃設計。另外主要是從源頭上來治理,通過保護原有森林植被、建立水流調節林、治理工程的防護林,防止泥石流的發生。

3.3工程防治層面的措施

目前主要是針對一些存在溝谷的村鎮建立工程措施,防止泥石流破壞村鎮以及保護農田。其主要原理分三個階段,在源頭的沿岸集中植樹造林、種草,以恢復植被, 防止水土流失,并根據情況設置谷坊壩,加強攔擋、固源;在中部,建立攔沙壩攔截源頭沖刷下來的松散物;下游地區建立導流擋土墻和防護堤。

4結束語

本文針對綿陽震后的自然環境,地質特征分析了形成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從政府管理層面的措施, 生態生物層面的措施 ,工程防治層面的措施三個方面對如何防范綿陽震后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建議,為研究災后的泥石流的發生原因和防范措施提供了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王星, 魯勝力, 周樂群.滑坡泥石流災害及其防治[ J].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5):138-145.

[2]東野光亮,王霖琳, 劉洪義, 等.泥石流危險度區劃與土地利用規劃.農業工程學報,2005,21( 7) : 56-60.

[3]方世躍,王得楷,王念秦,等.城鎮泥石流災害危險度評價方法研究.甘肅科學學報,2005,17( 3):46-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阳县| 四子王旗| 黑山县| 龙游县| 西安市| 德州市| 泰兴市| 凤凰县| 吉木萨尔县| 芜湖县| 蓬安县| 九龙城区| 黑龙江省| 宜城市| 普定县| 吉隆县| 谢通门县| 吴堡县| 石景山区| 益阳市| 象州县| 德阳市| 九龙县| 大渡口区| 武定县| 厦门市| 湘阴县| 敖汉旗| 平山县| 达孜县| 六盘水市| 定安县| 靖宇县| 炉霍县| 赣榆县| 正镶白旗| 林周县| 顺昌县| 调兵山市| 黄冈市| 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