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健康的認知

對健康的認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健康的認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健康的認知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健康知識,態度,實踐;健康教育;課程;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9-0812-03

Effect of Explicit Curriculum Ab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Students' Heal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LIU Xian-hua*,YAO Shu-qiao, QUAN Hong-yan, et al. * Clinic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Xiangya Second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41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xplicit curriculum ab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students' heal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and to provide empirical basi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 froshes of a university participated in the natural instruction experiment, and two questionnaires about heal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were taken among 88 subjects who was selected by two-stag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Results Subjects' heal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explicit curriculum,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 and profession in health cognition, but it wasn't found in health behavior. There was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eachers' educational effect. Conclusion Explicit curriculu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heal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but the effect is not synchronized between heal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Key words】 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Health education;Curriculum;Students

我國有15%~30%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1-3],因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4-5]。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從新的課程觀來看,學校課程按其形態載體一般可分為顯性課程(explicit curriculum)與隱性課程(implicit curriculum)。通常把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安排在課程表上的,主要通過課堂教學所體現的課程稱為顯性課程[6]。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性課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探討上[7-9],近年來實證研究也逐漸增多[11-13]。本研究聯系我國當前高校課程改革的實際,通過教學實驗來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性課程對大學生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的影響,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性課程的有效性研究提供實證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某師范學院2006級學生為實驗對象,采用兩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首先從5名任課教師所教教學班隨機抽取1個班,再從此班隨機抽取10名學生,最終有效被試為88人,其中男生47名,女生31名;文科、理科、藝術、體育專業學生分別為28名、35名、15名、10名。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參照鄭雪等[5]的研究編制,從體育鍛煉、有病及時看醫生、飲食營養、充足睡眠和休息、個人和環境衛生、豐富業余生活、情緒調節、樂觀人生態度、交友、提高對健康的認識等10個維度對健康認知與健康行為進行調查,各有10個封閉式問題,健康認知用從“不重要”到“非常重要”5個等級、健康行為用從“從不”到“總是”5個等級對每個問題進行評定。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2個問卷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76,0.81,構想效度分別為0.73,0.77。

1.2.2 開課形式 以公共必修課形式在大學一年級的第2學期開設,共8周15學時;教學內容包括心理健康與心理適應、學習心理、自我意識與自我管理、情緒調控、挫折與壓力應對、人際交往心理、戀愛心理與性心理健康、網絡心理與行為;教學方法是講座。將被試學生分為組1和組2,分別在前、后半學期進行學習。開課前,用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調查問卷對組1進行前測,課程結束后即進行后測;組2的前測在組1后測時進行,課程結束后進行后測。

1.3 數據處理 數據直接輸入SPSS 13.0軟件程序,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總體情況 由表1可見,2組被試的健康認知與行為前測結果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由表2可見,“體育鍛煉”后測比前測顯著提高(P

2.2 健康認知與行為前后測結果性別分析 見表3。被試的健康認知前后測結果性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女生在“體育鍛煉”、“提高對健康的認識”上的后測結果比前測有顯著提高(P值

2.3 健康認知與行為前后測結果專業間比較 見表4。

被試的健康認知前后測結果的專業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被試的健康行為前測結果在“體育鍛煉”和“充足睡眠和休息”2個因子上專業差異顯著(P值均

3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顯性課程,大學生對影響健康的相關因素的重要性評價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別是認為體育對健康的重要性評價顯著提高,或者對相關因素的認識更為理性,對健康的認識更為合理,健康行為也有增加趨勢,具體表現在體育鍛煉、飲食營養、樂觀人生態度、交友、提高對健康的認識等方面的行為明顯增多,這與洪冬美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但課程對大學生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的影響并不總是同步的,健康行為的改變多于或先于健康認知的改變,這并不否定健康認知對健康行為的制約作用,原因可能為:(1)健康認知首先會以一種能被個體接受的外部知識來影響個體的健康行為,而外部知識“內化”為個體的內在認知則相對緩慢;(2)受個體“元認知”的影響,個體的新健康認知已然“內化”,盡管沒有被個體“元認知”所察覺或監控,但卻已引起健康行為的改變。

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顯性課程有使大學生個體間或群體間的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保持或趨向一致的趨勢,具體表現在:(1)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的性別一致性效應。心理健康教育顯性課程對不同性別的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的影響具體表現上有所差別,女生對體育鍛煉和對健康認識的重視程度顯著增強,有病看醫生和體育鍛煉的行為增多;男生對個人和環境衛生的重視程度顯著增強,采取樂觀人生態度的行為顯著增多。但在整體上,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仍保持一致或差異在縮小(如體育鍛煉行為)。(2)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的專業一致性效應。大學生的健康認知前后測結果都不存在顯著的專業差異,但健康行為前后測結果則存在顯著的專業差異,這說明專業的差異并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認知但影響他們的健康行為,而心理健康教育顯性課程能消除專業差異對健康行為的影響。藝術專業學生的交友行為在教學之前與其他專業學生沒有顯著差異,之后卻顯著少于其他專業學生,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顯性課程能夠明顯改善大學生的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但對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的影響并不同步,并有使大學生個體間或群體間的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保持或趨向一致的趨勢。

4 參考文獻

[1] 馬建青,王東莉,金海燕.大學生心理衛生課程十年探索.高等教育研究,1997(2):79-82.

[2] 劉克善,劉銜華.師范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測試2 994份問卷分析.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4):146-148.

[3] 羅軍,廖北文,劉銜華.師范院校貧困新生與非貧困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中國組織工程與臨床康復,2007,11(52):166-168.

[4] 劉海燕,高艷.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 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4):17-19.

[5] 鄭雪,王玲.高師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驗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0,21(4):283-284.

[6] 陳俊珂,崔愛芹.論隱性課程及其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77-79.

[7] 段鑫星,趙玲,宋冰.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4,22(6):85-87.

[8] 程迪.后現代課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構.教育評論,2005(1):37-39.

[9] 韓丹,楊國寬.多爾后現代課程觀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高教論壇,2008(4):79-81.

[10]蔡寶鴻.繪畫自我分析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運用.考試周刊,2007(9):22.

[11]盧寧,劉玎,蒲少華.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課程改善大學生社會支持的比較研究.預防醫學情報,2008,24(2):88-90.

[12]甘映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探討.高教論壇, 2009(2):92-94.

[13]陳丁和,陳潔.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的探討.校園心理,2009(1):29-31.

對健康的認知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認知情緒調節;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狀況;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3-0116-03

認知情緒調節是個體在面對來自自身或外界環境超過自身承受力負性事件時表現的認知層面的情緒調節,是個體素質的一種體現。臨床護士承擔著繁重的臨床醫療服務,同時直面患者及家屬的各類要求,工作壓力大,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但嚴謹的醫療服務要求護士必須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和處置[1]。工作壓力和職業要求雙重作用對護士心理狀態產生較大影響,而其應對的方式也直接與醫療服務質量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關注臨床護士認知情緒調節及其與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探討臨床護士心理狀態對臨床工作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1年8月~2012年9月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我院臨床護士352人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18~45歲,中位年齡28歲;護齡1~32年,中位護齡8年;大專129例,本科168人,碩士55人;護士206人,護師146人;護齡

1.2 方法

1.2.1 調查量表 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問卷中文版(CERQ-C)[2],用以評估個體面對負性事件時所采取的態度,包括9個因子,分為適應性認知調節策略:接受、積極重新關注、重新關注計劃、積極重新評價、理性分析;不適應性調節策略:責難自己、沉思、災難化、責難他人;共36個條目,每個策略4個條目,分數越高使用該策略頻率越高。應對方法問卷(CSQ)[3],用以評估個體應對方式及行為特點,包括6個因子,解決問題、合理化、退避、自責、幻想、求助,共62個條目,分數越高使用該方法頻率越高。癥狀自評量表(SCL-90)[4],用以評估個體心理健康狀態,包括9個癥狀因子,軀體化、強迫、焦慮、抑郁、敵對、恐怖、人際關系敏感、偏執及精神病性,分數越高癥狀越明顯。

1.2.2 研究方法 收集研究對象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科室、護齡、職稱等資料,采用CERQ-C、CSQ和SCL-90量表序貫發給調查對象并當場進行無記名填寫,按CERQ-C、CSQ、SCL-90的順序逐一填寫,調查前應對調查對象進行宣教和說明,介紹問卷的使用方法和評估目的。間隔不超過2 d,1周內完成3份調查問卷,以3份問卷全部收回并且審核內容完整為有效。

1.3觀察指標

A組和B組CERQ-C評分與常模評分對比,分析認知情緒調節策略特征,分析護齡對認知情緒調節策略的影響;對比臨床護士SCL-90與常模評分;分析CERQ-C分別與CSQ和SCL-90的關系。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及q檢驗,變量相關性采用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P

2 結果

2.1 臨床護士認知情緒調節狀態

臨床護士適應性認知調節策略表現較常模更好,A、B組和常模認知情緒調節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臨床護士SCL-90與常模比較

臨床護士軀體化、強迫、焦慮、抑郁、敵對、人際關系敏感評分高于常模(P

2.3 臨床護士認知情緒調節與應對方式的關系

經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因子與解決問題、合理化、退避、自責、求助存在相關性(P

2.4 臨床護士認知情緒調節與SCL-90的關系

經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因子與軀體化、強迫、焦慮、抑郁、敵對、恐怖、人際關系敏感、偏執存在相關性(P

3討論

護士是專業醫療服務人員,兼具科學專業性和人文關懷的特征,承擔并確保準確的執行醫囑是主要的工作內容,在此過程中對專注和細致要求極高,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機體處于工作應激狀態,當出現一些負性事件時可能引發積極或消極兩種處置態度,應積極面對、理性思考并接受事實,通過重新的認知和評價,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推動自身的改進;而消極的態度,如逃避、自責或遷怒可能加劇個體心理問題的累積,阻礙自身進步[5-7]。不同認知層面的情緒調節不僅影響自身心理狀態,還可能對臨床護理工作造成影響。

臨床護士通過專業訓練整體認知情緒調節能力較常模高,但工作年限較短的護士,由于臨床經驗不足,處于自身素質的成長期,所表現的適應性認知情緒調節僅略高于常模,其中重新關注計劃因子評分顯著高于常模,表明在正向情緒調節過程中年輕護士能采用較為積極的態度,審視問題并重新規劃實施,是一種心態逐漸成熟的表現,但在此過程中責難自己也是主要的認知情緒,可能出于工作的責任感,對自身的反省引起了更多的自責,在認知情緒調節范疇內責難自己被認為是一種不適應性的認知情緒,與臨床經驗不足、心理調節能力不夠有關,過度的責備自己可能產生自卑、焦慮、抑郁甚至敵對等負性心態[8]。因而,應重視對年輕護士自我減壓、疏導、放松等心理調節能力的培訓,提高年輕護士心理素質,提供心理支持。高年資護士各項認知情緒調節評分均優于其他組,其中尤為明顯的是理性分析,理性的思維能力是在長期臨床工作中培養形成的,且在認知情緒調節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只有克服主觀情緒化反應,運用理性思維,才可能在面對重要的臨床問題或醫患關系問題上作出正確的處置,而年輕護士在理性分析方面尚欠缺,需要重點進行培養。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臨床護士心理健康狀態普遍低于常模,這與工作性質特殊和工作環境的復雜有關。護士在為患者提供健康的同時透支著自身的健康,因此,許多護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身體不適狀態,如失眠、困倦、食欲不振、肌肉酸脹等,這些具體的癥狀與心理狀態相互影響,而強迫、焦慮、抑郁可能來自于巨大的工作壓力、工作責任感和醫患關系,人際關系敏感與工作競爭、醫患關系有關[9]。即使護士認知情緒調節能力較強,但仍存在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各因子雖未達到嚴重狀態,仍應引起重視,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和強度,疏導和調節心理狀態,建立和諧醫患關系都是值得提倡的措施,也是構筑和諧醫療環境的重點[10]。

認知情緒調節和應對方式評分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認知情緒調節與應對方式存在直接的相關性,應對方式評價標準認為解決問題和求助是積極的應對方式[3],可見臨床護士適應性認知情緒與解決問題和求助均呈正相關,而沉思、災難化、責難他人等不適應性認知情緒則與解決問題和求助均呈負相關;退避和自責被認為是消極的應對方式[3],臨床護士除沉思外的認知情緒調節各因子均與退避呈負相關,責難自己、沉思、災難化與自責呈正相關,提示臨床護士在問題出現時較少采取退避的方式,但可能出現較明顯的自責,還可見責難自己會導致解決問題的減少,因此年輕護士中常出現的責難自己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本研究結果顯示,適應性認知情緒調節可減少抑郁、敵對、恐怖、人際關系敏感,但卻可能增加強迫和焦慮,而不適應性認知情緒則對心理健康狀態各因子均有促進作用,提示適應性認知情緒調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心理問題,但仍可能因為壓力和責任感產生焦慮型的心理障礙,而不適應性的認知情緒則對心理健康不利。因此,重視臨床護士的認知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及時進行心理支持和輔導,有利于臨床護士對負性事件的正確處置和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從而促進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君瑋,孫慶珠. 三級甲等醫院護士心理安全感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4):393-395.

[2] 臨床護士認知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性研究[J]. 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0):719-720,723.

[3] 賀屏. 新畢業護士認知情緒調節與應對方式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10):1959-1960.

[4] 程曉紅,閆雪嬌. 北京三級甲等醫院新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與工作壓力源調查[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9):3477-3480.

[5] 靳玲,吳玲. 新疆某綜合醫院臨床護士認知情緒調節策略的現狀分析[J]. 護理學報,2012,(19):3661-3663.

[6] 曾瑩. 培養護士心理護理能力的幾點經驗[J]. 中國醫藥導刊,2012,14(1):146,155.

[7] 孫晶,姜潮. 護士組織公平感現狀及其與情緒耗竭和心理健康的關系[J]. 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2):28-31.

[8] 董旭婷,趙梅,王維利. 護士心理契約對職業認同水平的影響[J]. 中華護理雜志,2013,48(3):245-248.

[9] 齊玉梅,王生鋒,張紫琪. 臨床護士心理控制源與工作績效的相關性研究[J]. 護理研究,2013,27(3):209-210.

對健康的認知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試圖用卡爾維諾先生對詩歌措辭方面輕與重的論述來解讀《荒原》和《穿褲子的云》中的意象,由此理解兩首詩歌中傳達的情感以及詩人在生活的困境中發出的呼聲。

關鍵詞:《荒原》 《穿褲子的云》 輕與重

中圖分類號:I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7-0000-01

當我們沉浸在《荒原》零碎的意象中時,往往不知詩人到底要闡述和表達怎樣的情感。而《穿褲子的云》中昂揚的基調,充沛的情感讓我們為之一振的同時,卻找不到生活的出口。

一.“輕”與“重”的理論

卡爾維諾認為世世代代的文學中都存在著兩種相互對立的傾向:“一種傾向是要把語言變成一種沒有重量的東西,像云彩一樣漂浮于各種東西之上;另一種傾向是賦予語言以重量和厚度,使之與各種事物、物體或感覺一樣具體。”正如他所講的:“文學是一種生存功能,是尋求輕松,對生活重負的一種反作用力。”所以他認為當人類的王國不可避免的要變得沉重時,我們或許應該改變方法,從另一個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以另一種邏輯,另一種認識與檢驗的方法去看待這個世界。他認為的“輕”有三種含義:“一是減輕詞語的重量,從而使意義附著在沒有重量的詞語上時,變得像詞語那樣的輕微。二是敘述這樣一種思維或心理過程,其中包含著細微的不可感知的因素,或者其中的描寫高度抽象。三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輕’的形象。”也就是作家對于無形體的抽象的理性和有形體的物質的重量,更加傾向與前者。而詩人賦予詞語的輕與重并不能代表詩歌所傳達的主題的輕松與沉重,這只是詩歌作品傳達詩人對生活的理解另一種方式。就如意大利浪漫派詩人賈科梅萊奧帕爾一樣,他常常談到生活這個沉重的負擔,但在這些討論中他賦予難得的幸福以一種“輕”的形象:飛鳥、在窗前歌唱的婦女、透明的空氣,或者是月亮。

二.解讀詩中“輕”的意象

我們在閱讀艾略特的《荒原》時可以發現詩人在抒發生活煩悶時,常常賦予它們以一種“輕”的形象,諸如,隨處飄散的“風信子”;詩人在詩歌中多次寫到“親愛的泰晤士河,你輕柔的流”,泰晤士河靜靜的流淌見證著生活的空虛與寂寞;“畫眉在松林中歌唱”,夜鶯的歌聲,“報時的鐘敲著緬懷往昔的鐘聲”,枯竭的井底唱出的歌聲,“公雞在屋脊上咯咯的叫聲”等等,這一些輕柔的聲音都在詩歌中傾訴著詩人迷惘的內心。詩人并沒有用鏗鏘有力的意象和噴涌而出的情感表達這種壓抑和煩悶。詩歌中各種碎片式的意象,百無聊賴的生活讓我們更多的是感受到生活中的煩悶和無所適從,還有詩人對生活的迷惘和找不到出路的困惑。詩歌最后也沒有給出我們明了的答案和清晰地意象,而是將這種迷惘的情緒一直彌漫在詩歌的結尾,讓人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詩人在《荒原》里描寫的那一派腐爛破敗、老鼠爬行的景象、彌漫于字里行間的百無聊賴的感覺、對尸體和白骨等死亡意象的迷戀等等,這是詩人對生活本身的厭惡和無所名狀的恐懼,而這種生活態度只是代表了詩人生活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所以詩人對生活的抗爭最終就化為心中激烈的斗爭直至他的內心得到平和和解脫。

艾略特在談論但丁的文章里就認識到:對丑惡或可怖事物的沉思是藝術家追求美的本能中消極但又必要的一面,然而像但丁那樣從否定走向肯定是極其困難的。所以詩人也花費了一段時間才走出了對生活百無聊賴和厭惡的狀態,這在他之后的詩歌《灰色星期三》中可以體會到。詩人是這樣講的:“新的歲月漫步,用一片燦爛的/云彩時的淚水使歲月復蘇/用一種新的詩句使那古老的節奏復蘇”,“我對事物的現狀感到歡欣”。此時詩中的“我”已經接近艾略特本人的聲音,這聲音不再是對生活的充滿機智但又幾近虛無的嘲弄它具有但丁似的不怨不忿的謙卑,詩中包含了詩人對生活和社會的肯定。此時的詩人也就逐漸走出了這段內心的困惑和對生活的迷惘狀態,而這個過程注定是煎熬的。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荒原》中那一系列“輕”的形象,因為詩人在對生活的抗爭中至始至終是懷有一絲希望的,也給自己的內心留有一絲喘息之地的。

三.解讀詩中“重”的意象

在馬雅可夫斯基的《穿褲子的云》中,詩人將詩歌變成革命的號角,他鼓吹人們進行革命,而他愿做革命的先驅者。所以詩人用了強有力的措辭和飽滿的情感,詩中塑造的形象具有巨大的力量。如“使它撞擊我血淋淋的心臟的碎片,由于而發狂的人,笑得淚流滿面、暴著青筋的巨人,揮起骯臟的拳頭痛打,雷聲變成了野獸,老天的臉上即刻顯出一副怪相,活像鐵血宰相俾斯麥猙獰的面孔。為了使旗幟在火熱的射擊中迎風飄揚,不分時刻,不分晝夜,粗野地喊叫,肥胖的大力士,星辰的頭顱又被砍掉,又用屠殺染紅了天空”等等。

正如米哈伊洛夫在《最后一顆子彈》中講到的:“我們只要翻開馬雅可夫斯基著作的任何一頁:哪里都有鮮血在搏動,激情在燃燒,斗爭在進行。”詩人一生都在為了生活而斗爭,誠如他自己所講的“我憎恨一切死氣沉沉的東西!擁抱一切生命!”所以詩人詩歌中的意象也大都富有生命力和激情,而這些意象無一不在展示著詩人對生活的沉重感和內心無比的煎熬。他將生活的沉重感用強有力的措辭展現的淋漓盡致,將自己置身于這種沉重的之中,他并沒有被此壓得喘不過氣來,相反他用更加昂揚的斗志甚至不惜用生命來抗爭生活中這一切的沉重。

在詩歌中,詩人用狂風暴雨式的怒吼將生活中一切舊的東西徹底的打倒和撕毀。他的愛情被踐踏了,他質問上帝“你以為/這個/站在你背后長著大翅膀的東西/才懂得什么是愛情?”他怒吼著呼喚人們去撕毀一切舊的制度,寧愿搭上自己的性命,但絕不給那個舊的社會制度留有一絲喘息的余地。“上前去,挨餓的人/滿身跳蚤和污泥的汗臭的奴隸!上前去!把星期一和星期二都用血染成紅色的節日!”詩歌的最后詩人一次又一次深情地呼喚著他的愛情,可是最后都被無情的拒絕了,詩人只能傷心的自嘲。此刻的詩人,不再冷靜,他用尖銳的語言嘲諷上帝:“全能的上帝,你創造了一雙手,又使/每人有一顆頭,你為什么不想法,讓人們沒有痛苦,只是吻啊、吻啊、吻個夠?!我以前以為你是萬能的上帝,原來你是個小偶像,既無能又渺小。”“我把你這遍身發著馨香的東西,從這里打到阿拉斯加!”在一聲聲強有力的重擊聲中詩人宣泄著自己的情感,向宗教發出挑戰。

詩人在詩歌中用一系列“重”的意象向我們傳達著他對生活抗爭的力度,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的。正如《最后一顆子彈》譯者的序言中所講的:“和他同時代的許多詩人一樣,馬雅可夫斯基同樣熱衷于一種所謂的最高綱領主義,其核心宗旨就是,如果不是一切,那就寧肯一無所有。所以,生存對他來說,只有一條出路。”所以詩人在對生活的抗爭中展示出他要撕毀和打倒舊世界一切的力量和決心,沒有中間道路,委曲求全與明哲保身。

結論

我們通過分析這兩首詩歌中“輕”與“重”的意象,可以發現由于詩人個人氣質和文藝觀的不同,導致了詩歌在表達情感上方式的差異以及詩人對生活抗爭力度的不同。同時也可以理解詩人在之后的詩歌創造中內心斗爭的歷程。

參考文獻:

[1] [英]托?斯?艾略特著,湯永寬,裘小龍等譯,《荒原》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對健康的認知范文第4篇

青少年時期的生殖健康是人類生殖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她們在生殖生理、心理、社會需求等方面出現障礙,就會影響這一時期甚至終生的生殖健康,產生難以彌補的不良后果,因此,對女性青年及婚前青年的生殖健康保健十分重要[1]。從古至今,男女間的婚前有悖于社會倫理道德,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因此,那些偷吃了禁果又不敢承擔責任的年輕女性就會選擇人流,但是婚前人流與不孕癥有很大的關系。

現將我站人工流產前后的處理、生殖道感染的預防和治療、不孕癥的預防和治療等生殖健康知識和服務提供給大家,以供參考。

1 要重視流產前的感染

生殖道感染是威脅婦女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引起炎癥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原蟲等多種微生物。陰道各種微生物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以及陰道局部的免疫狀態,使腔內微生物群與宿主、環境保持著動態平衡。當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不當的陰道灌洗、全身性免疫低下性疾病、、性激素的變化、避孕藥具等各種原因破壞生態平衡,導致陰道正常乳酸桿菌被抑制或大量減少,對其他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減弱,引起大量增殖,就會引起生殖道炎癥的發生。陰道炎的治療過程中不宜進行陰道沖洗,以避免對陰道微生態環境的破壞。陰道炎和輕癥盆腔感染可接受口服給藥者應選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藥物,不必采用靜脈或肌肉注射給藥,重癥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療應予靜脈給藥,以確保療效,病情好轉能口服時應及早轉為口服給藥。

2 重視與流產感染相關的因素

醫生對流產適應證和禁忌證掌握不準確,不能很好地處理流產前后及術中的并發癥。醫生主觀上不重視,認為流產是小手術,沒認真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部分患者流產前后不注意自身衛生,過早行等也是造成流產后感染的原因之一。流產室的修建在布局和設置上不符合衛生要求,消毒隔離制度不健全,流產手術在宮腔操作時間長,器械反復進出宮腔,子宮內膜損傷面積大,藥物流產后往往陰道流血時間長都容易引起感染。因此,流產前應做認真詳細的婦科檢查:陰道是否有炎癥,了解分泌物的性狀,對已有感染的患者應積極治療后再行流產。醫生要嚴格掌握流產的適應證、禁忌證,嚴格按無菌技術操作。

3 及時處理流產后近期并發癥

近年來,青春期或婚前的人群逐漸增多,非意愿妊娠人數增多,要求流產的數量及重復流產的數量與日俱增。藥物流產作為一種方便、有效的終止早孕的方法,更容易被她們接受。但是,藥物流產后往往出現陰道異常流血、流血時間長,是影響藥物流產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也是繼發宮內感染的原因之一。手術流產,尤其是無痛人工流產的開展較為安全,但相應的近期和遠期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有所增加。其近期并發癥:出血、不全流產、生殖道感染等,遠期并發癥:月經不調、宮頸或宮腔粘連、繼發不孕、自然或習慣性流產、異位妊娠、子宮內膜異位癥、胎盤粘連、前置胎盤、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閉經、周期性焦慮等。在所有的近期并發癥中,感染約占50.0%左右,給今后的生殖健康帶來危害[2]。為此,要及時處理流產后的近期并發癥以減少遠期并發癥的發生。

4 做好流產后的健康教育

無論是藥物流產還是手術流產,都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影響,針對來院就診的未婚女青年,要適時適度地為她們提供生育知識、避孕知識和性保健相結合的優質生殖保健服務。(1)關注她們的性教育和生殖健康教育,提高她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2)流產后排卵恢復快,許多未婚女青年,避孕知識缺乏,未及時避孕,造成重復流產。因此,要加強宣教,使她們充分認識流產及其并發癥對婦女生殖健康帶來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生殖道感染。(3)未婚女青年一旦發現意外妊娠時,要到正規的醫院就診,婦產科醫師要為她們提供恰當的終止妊娠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流產對她們造成的身心損害。

5 流產后注意事項

手術后在醫院里臥床休息2小時,觀察子宮的收縮及陰道出血情況,如有異常及時請醫生檢查處理。一般在一周內會有紅色、淡紅色分泌物,其量由多到少,無明顯氣味。如在一周后仍有流血或較多分泌物,特別是分泌物有臭味并伴有發燒、腹痛等癥狀,應考慮有感染或子宮內有殘留物的存在,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和治療,以免病情加重。流產后機體抵抗力下降,更應注意個人衛生,由于子宮內膜留下創面,陰道分泌物增多,容易使細菌感染、繁殖。所以,要及時淋浴清洗外,衛生紙要進行消毒并時常更換,半月內避免盆浴,一個月內要絕對禁止同房,以防止細菌感染。這些都是預防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盆腔炎等婦科疾病的重要措施[3]。人工流產后注意事項中還要堅持避孕,落實避孕措施,以免再次受孕,多次人流。

6 討論

未成年少女的生殖器官尚未發育完善,少女對早孕后人流手術的耐受性差,過早的不利結果會對其心理和生理帶來很大的傷害。而人工流產是只能憑醫生手的感覺操作的手術,稍有不慎即可發生子宮出血、感染、不全流產、宮頸管裂傷、子宮穿孔、宮頸宮腔粘連等并發癥。多次人流還會造成月經不調、繼發性閉經、習慣性流產、不孕,以及日后分娩時的胎盤粘連、植入、產后出血、難產等后遺癥。未婚人流者由于種種原因,術后常不能很好休息,如不注意衛生,再有,常易發生生殖道炎癥,引起輸卵管炎性阻塞或功能受損。因此,未婚女性做人流越多,經歷術中的風險就越多,手術操作對宮頸和身心的傷害就越大。一些婚后婦女的不孕癥,就是她們婚前遺下的惡果。

總之,未婚流產規范化,對降低非意愿妊娠和重復流產率、減少流產并發癥的發生。真誠地希望那些隨意地選擇人流或藥流者,應珍惜自己的身體,潔身自愛,科學避孕,盡量少做人流和藥流手術。為保障婦女的生殖健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業洲;呂群;;避免生殖道感染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年06期.

對健康的認知范文第5篇

【關鍵詞】健康教育;老年患者;牙周病;認知與行為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627-02

牙周病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其主要是由于牙周炎導致的疾病,牙周炎是一種侵犯牙齦和牙周組織的慢性炎癥,其主要表現為形成牙周袋和袋壁炎癥、牙槽骨吸收、牙齒逐漸松動進而導致牙齒脫落。引起牙周病主要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中如不良個人口腔習慣:吐舌習慣、口呼吸、牙刷創傷等和不良充填物、不良修復體、不良正畸治療等,都有可能導致牙菌斑的堆積、牙周組織的損傷、加重牙周病。全身性因素中如糖皮質激素、性激素、甲狀腺素等的分泌異常等和維生素C的缺乏、維生素D和鈣、磷的缺乏或不平衡等。值得一提的是,口腔內的細菌進入血液循環會導致心臟和動脈受到牙周致病菌污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等,證明牙周炎會誘發多種全身性的疾病。因此,牙周炎被稱為是口腔健康的“頭號殺手”,也已經被醫學界認為是繼癌癥、心腦血管疾病之后,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第三大殺手[1]。預防與治療牙周病則成為目前醫學上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而健康教育就是幫助患者樹立健康的口腔清潔觀念,改善治療的依從性,有效控制牙周病的癥狀,從而達到防治牙周病的目的。本文則是探究健康教育對提高老年患者牙周病的認識與行為有著怎樣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來我院治療牙周病的老年患者100例,患者年齡為56~74歲,平均年齡為67.98歲,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直接的差異均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首先,對牙周病患者發放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其中填表的內容有:牙周病的病因;牙周病的臨床表現;牙周病的誘發因素;患者自身的口腔保健行為如:飯后漱口、早晚刷牙、刷牙3分鐘以上、正確的刷牙方式、是否使用牙線、3個月換一次牙刷等。其次,對牙周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有:一、了解牙周病的基礎知識(如牙周病的定義、病因、臨床表現和加重病情的因素);二、教導患者健康的口腔清理行為(如正確的刷牙、正確使用牙線、三個月換一次牙刷等);三、大力宣傳重視口腔健康(定期檢查口腔健康,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四、進行口腔清理訓練,糾正患者的不良習慣;五、改善患者的生活常識(戒除煙、酒等不良習慣);六、進行心理衛生的指導。最后,3個月后,對復診的患者再次進行問卷調查的填寫,沒有復診的患者則用電話進行聯系,以詢問的方式對患者的狀況進行記錄,填寫問卷調查表。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 ±s),計數資料采用t 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

3 討論

我們知道,牙周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齒脫落的主要原因。其是一種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牙頸部及齦溝內牙菌斑中的微生物的感染,致使牙周病的產生。牙周病早期的臨床表現以牙齦出血為主,表現為牙齦紅腫,牙齦有腫脹感,口腔有異味,刷牙、進食時牙齦出血等現象。隨著病情加重,則會出現咀嚼無力、牙齦流膿、牙齦退縮、牙齒松動或移位、牙根暴露等現象,最后則導致牙齒脫落[2]。而老年人的口腔內唾液腺的退變,致使唾液分泌減少,同時牙周組織發生生理性退縮和病理性萎縮,還有牙間隙逐漸變寬,使得食物殘渣滯,并且缺少唾液對牙齒的沖刷,致使口腔內致病細菌得到有力的繁殖[3]。而進行口腔的健康教育則可以讓患者更加全面的了解牙周病的病因、臨床表現及危害,并且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口腔保健行為。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從表一中發現,只有49%的老年患者知曉牙周病對牙齒的危害,46%的老年患者知曉牙周病的定義,31%的老年患者知道牙周病的病因,34%的老年患者知曉牙周病的臨床表現,這說明了患者對牙周病的認知不足,進而導致延誤治療,使牙周病在早期沒有得到積極地防治。而只有19%的患者進行過牙周潔治,由于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在家,很少參加社會活動,進而獲得各種信息的渠道減少,使得老年人對牙周病知識十分匱乏。因此,我們十分有必要對老年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牙周病的認知,從而盡早的進行牙周病的防治。經過我們對這100例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在教育過程中,醫生將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指導,讓患者掌握牙周病的病因、危害、臨床表現和防治措施,護理人員則將教會患者如何正確的刷牙以及如何使用牙線和口腔沖洗器,并介紹目前最先進的針對牙周病可以有效進行治療和防護的醫療技術和設備,讓患者放心的進行醫治。另外,鼓勵家屬給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督促老年患者定期對口腔衛生進行檢查并及時治療。健康教育后,我們可以從表二上發現,90%以上的老年患者養成了良好的口腔保健行為,從干預前的27%的患者進行飯后漱口變成了93%;從干預前的59%的患者進行早晚各刷一次牙變成了99%;從干預前的32%患者刷牙超高3分鐘以上變成了97%;從干預前的12%患者使用牙線變成了89%;從干預前的67%患者3個月換一次牙刷變成了99%;從干預前的23%患者定期檢查口腔衛生變成了90%。

綜上所述,在牙周病的預防和治療上,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強化患者對牙周病的認知,改善患者對口腔保健的行為,可以有效的減少老年患者牙周病的發生率,并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牙周病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唐杭瑞,魏翠芹.牙周炎患者的健康教育綜述[J].中國療養醫學,2011,10:918-920.

相關期刊更多

廣西水產科技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西水產學會

中國醫師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衛生部

眼科學報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宁陵县| 玉屏| 枝江市| 泗洪县| 县级市| 伊川县| 和顺县| 和静县| 仙桃市| 重庆市| 荣昌县| 海南省| 大田县| 江门市| 舞阳县| 定西市| 东方市| 莲花县| 登封市| 襄城县| 丰城市| 禹城市| 夏津县| 福州市| 京山县| 松滋市| 普宁市| 汝州市| 武强县| 佛学| 凯里市| 从化市| 宁化县| 嘉义市| 沙雅县| 什邡市| 大邑县| 石狮市| 和田市| 左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