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農業生產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自然條件獨特優越,綠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我區有1.07億畝耕地,10.2億畝可利用草場,3.5億畝森林,人均占有土地面積4.6畝,是全國平均數的3.2倍,人均占有草場全國第一,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位居全國五大牧區之首。我區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使我區農牧業的生態條件、作物與畜種分布、耕作和飼養制度呈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從西到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帶,黃金奶源帶、葡萄酒黃金帶、馬鈴薯種薯黃金帶、玉米黃金帶等。由于我區生態類型多樣,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等天然綠色生態環境以及每平方公里僅有人口20人,人口密度是南方部分省區的5%,是綠色食品大省黑龍江的25%,人流、物流少,空氣污染輕,固化了人們對內蒙古農畜產品綠色優質的認同。
(二)產業基礎扎實,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
2012年,全區糧食總產達到505.7億斤,進入全國前十強,牧業年度全區牲畜存欄達到1.1億頭只,連續8年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全年肉類、牛奶、絨毛、禽蛋產量分別達到245.8萬噸、910.2萬噸、12.4萬噸和54.5萬噸。我區農牧業已具備了年產500億斤糧食、250萬噸肉類、900萬噸牛奶、13萬噸絨毛、50萬噸禽蛋和10萬噸水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已經成為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和6個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每年可穩調出糧食250億斤以上,調出牛奶500萬噸、肉類150萬噸。牛奶、羊肉、細羊毛、山羊絨等主要畜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位。
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到2012年,全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牧業產業化加工企業達到1849家,實現銷售收入3017億元,實現增加值908.4億元;有212.6萬戶農牧民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占全區農牧戶總數的59%以上。全區形成年加工轉化糧油1400萬噸、牛奶880萬噸、肉類150萬噸、羊絨2萬多噸、馬鈴薯360萬噸的生產能力,農畜產品加工率達54.8%。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6%,成為繼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產業。
(三)流通渠道暢通,綠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我區生產加工的牛奶85%銷往全國各地,馬鈴薯鮮薯的60%銷往華北地區,馬鈴薯原種的90%銷往華南地區,京津地區的優質小麥加工產品和優質牛羊肉產品的54%來自我區。截止目前,全區共有無公害農產品產地583個,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1764個。綠色食品生產企業144家,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343個,認證產品規模達到209.22萬噸,年銷售額達97.58億元,通過農業部審核通過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36件。農畜產品中國馳名商標45件。
二、我區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水資源短缺和草原生態脆弱制約著農畜產品總量的增長
(二)以分散小農戶經營為主體的經營體制制約著農牧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進程
(三)農牧業生產及產品標準體系不健全,監管力量薄弱
(四)科技創新能力差,支撐能力不足
(五)流通體系不完善,品牌建設滯后
三、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對策
(一)堅持現代農牧業發展方向,構建六大主導產業體系
現代農牧業是以保障農畜產品供給,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要堅持現代農牧業發展方向,依托資源稟賦和現有產業基礎,本著市場導向、效益優先、發揮優勢的宗旨,鞏固提高目前已在國內市場居領先地位的乳業和羊絨產業,擴張極具發展潛力且成長性好的肉產業和優質糧油產業,積極培育具有地區比較優勢和鮮明地區特色的薯菜和飼草飼料產業。
(二)加強全產業鏈規劃,加大對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落實國發(2012)10號文件、內政發(2013)28號文件精神,鼓勵龍頭企業開展產品的自主研發,提高科技成果運用和轉化率,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核心原料基地。通過與農牧民合作組織建立緊密的利益鏈接,建立原料供應基地,保證企業生產,規避市場波動風險,帶動農牧民增收。
二是打造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的農畜產品批發市場,實現“買全國、賣全國”的目標。加大對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擴大銷售區域。支持和培育專業化的農畜產品運銷企業和物流配送企業,加快現有農畜產品物流企業改造升級,推動其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三是加大對生產環節中的種源生產、技術服務,加工環節中的新產品開發,銷售環節中的冷鏈建設和品牌宣傳等具有公共,以及投資大、回饋慢環節的支持力度。
四是制定鼓勵支持社會資金和金融企業進入農牧業產業化生產、降低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土地流轉、金融信貸門檻的政策。
(三)加快綠色農畜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加強監管力度
把建立健全農畜產品標準體系是提高農畜產品質量、保證農畜產品綠色安全生產、確保農畜產品實現優質優價的基礎工作,提到企業、政府的重要日程。
要建立本地優勢特色農畜產品標準體系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主導產業生產、加工、銷售全程可追溯。加大對各級監管機構在機構建設、人員編制、質量安全追溯、檢測經費等方面支持,保證有人干事,有手段把事干好。
(四)創新經營體制機制,著力破解現代農牧業發展瓶頸
目前小規模、粗放式、分散的農牧業生產方式是全產業鏈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最大制約因素,必須盡快破解這個瓶頸。
一是要鞏固家庭承包經營基礎地位,保障土地草場的承包經營權。
二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尊重農牧民意愿,引導農村牧區土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合同制和備案制,推行農村牧區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平臺,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
三是采取獎勵補助、貸款貼息、項目支持等辦法,扶持聯戶經營、專業種養大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大力發展社區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
四是完善產業鏈各節點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結機制,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市場+農戶”等新型組織模式,培育奶聯社、肉聯體等合作組織實體,推進龍頭企業與農牧戶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讓農牧民分享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利益,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帶農增收的作用。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綠色產業發展的基礎
一是做好“綠”字文章,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
二是做好“水”字文章,落實好“節水增糧”行動,全力推動新增“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的實施,推動農牧業生產向水資源條件較好地區集中。
三是做好“土”字文章,實施耕地能力提升工程。
四是做好“圈”字文章,加快舍飼建設,發展建設型畜牧業。
五是做好“機”字文章,鼓勵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購置大中型農機具,落實支持農機化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
(六)加大科技創新,發揮好科技對農牧業生產的支撐作用
推進玉米、馬鈴薯、肉牛、肉羊、奶牛、草牧場保護建設、旱作農業等10個現代農牧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啟動建設小麥、大豆、生豬等8個現代農牧業產業技術體系,推廣主導品種、主要技術,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
(七)轉變政府扶持方式,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
農牧產業發展到現在,已進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風險階段,小而散的投資扶持方式已嚴重不適應現代農牧業發展的要求,到了需要創新投資方式的關鍵時期。
一是發揮政府投資的杠桿作用,通過擔保、貼息等方式,撬動銀行資本,放大政府資金的規模效益,解決農牧業貸款難、利息高的問題。
二是鼓勵地方設立農牧業投資公司、農牧業金融擔保公司,為工商資本、金融資本進入第一產業提供平臺。
第一,加強觀念引導。首先各級政府應深刻意識到發展綠色無公害農業生產的迫切性,應在加強綠色農業區域生產總體規劃、引導農民正確決策上多下功夫。其次,圍繞綠色農產品的特點加強對公眾的介紹和引導,提高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最后,制定適當的優惠政策。政府部門應對發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的企業或生產者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和企業從事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繼續搞好對廣大干部群眾的宣傳培訓。
第二,加強綠色農業生產的組織、協調工作。具體來說,可由國家農業部主持,依據各省區自然、地理、資源條件及其決定的生產優勢,對綠色農業制定帶指導性的區域發展宏觀規劃;然后各省區、市縣參照國家宏觀規劃,結合當地實際,做出具有本區域特點的中長規劃。在此基礎上,各級政府或農業部門,定期綠色農業產業政策,指出哪些生產是屬于加強扶持及保護范圍的,哪些生產是屬于調整范圍的,讓廣大農民群眾心中有數,并以此為參考,做出理智正確的微觀決策,將分散的生產經營,納入符合國家農業發展的戰略軌道。
第三,建立規范的綠色農產品生產技術體系。構建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體系,主要應把握以下三關:一是生產基地選址關;二是種植過程無害化關;三是農產品殘留毒物檢測關。在此基礎上積極地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要認真研究市場和需求,在農作物、畜禽、水產的優質高效新品種選育上重點突破;二是要圍繞新品種選育做好與之配套的良種良法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三是要圍繞產后保鮮、貯運、加工、包裝的各個增值增效生產環節開展相關的技術攻關;四是要圍繞優質名牌產品抓好高新技術示范與普及培訓工作;五是要積極地、有選擇地引進名特優稀品種資源與相關技術、設備;六是要加強和健全技術推廣體系,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
第四,加強綠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農產品除了與其他產品共有的特點外,更有貯藏期短、對產品新鮮度要求高等特點,很有必要建立專門的營銷網絡。對于出口產品,急需建立進、出口國相互承認的產品質量認證體系,使其暢通無阻,以減少損失。
要切實將綠色生產技術和理念應用到區域農業經濟發展中,對農業活動中的生產過程管理、水源利用、農業廢物等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進行管理和控制。具體來講包含兩個方面,從農作物的生產來講,要大力宣傳和推廣先進的耕作方式,例如間作、混作、輪作、多樣化種植等生產技術。此外還要加強農業管理中綠色生產的實施,例如在田間施肥中可以大面積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法,充分利用農家肥以及有機肥料;在農業病蟲害方面,運用先進的防治技術,避免毒性強、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大力推廣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使產品的質量得到保證。從畜牧業的發展來講,要將綠色概念應用到家畜家禽的飼養、疾病預防等方面,并將畜牧業與種植業有機結合,相互提供所需養料,實現系統內的物質循環流動。
(二)促進高效生產,實現低投入高回報
實行節約生產和集約化經營,大力促進農業發展的高校穩定。實現生產經營體系的穩健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區域政府應充分發揮農業發展的管理職能,運用政策效力實現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市場構建和資源配置,對于土地流轉、農村合作社以及其他的社會服務要進行嚴格的論證,通過將土地資源、資金、技術資源和人才資源等生產要素集中到新型的農業生產領域內,實現產業向資本化和技術化的轉變,并以此為契機,將區域內的生產過程、加工過程以及經營過程進行有機的聯系,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最終形成集約化和規模化的發展模式。
(三)健全服務體系,大力支撐農業發展
關鍵詞 馬牙蠶豆;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青海湟源
中圖分類號 F3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310-02
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中,為落實國務院關于擴大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的要求,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創建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推行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1]。湟源縣自2005年被列為全國首批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單位以來,依據農業部綠色食品辦公室、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有關文件精神,在青海省綠色食品辦公室的指導下,把綠色食品生產作為發展縣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從擴大基地規模、建立和完善基地生產管理體系、科技支撐體系等方面入手,以“出口馬牙蠶豆生產基地建設”、“全國農業標準化馬牙蠶豆示范區建設”等項目為依托,認真開展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1 基地創建概況
1.1 湟源縣區域概況
湟源縣位于青海省東部,地處湟水河上游,日月山東麓,境內太陽輻射強,平均海拔2 800 m,大氣透明度好,日照時間長,屬冷涼干燥型氣候。全縣的空氣、土壤、水質環境良好,無大型的工礦企業,主要的土壤類型是黑鈣土和栗鈣土。當地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發展無公害食品潛力巨大。湟源縣是全國生態農業50個示范縣之一、全國林業百佳縣、農產品原料收購地、青海省蠶豆商品基地縣。
1.2 馬牙蠶豆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概況
湟源縣具有悠久的蠶豆種植歷史,馬牙蠶豆是主要的農家品種。其籽粒含蛋白質25.6%、碳水化合物45.1%、脂肪1.2%。籽粒商品性好,表現為皮薄、粒大、籽粒飽滿、無斑點及破碎、外皮完整、粒度均勻、無蟲蛀、適口性好,達到出口一、二級標準,1997年被青海省商標事務所批準注冊“馬牙”牌商標。
自2003年以來,湟源縣通過實施“湟源縣出口馬牙蠶豆科技示范基地”、“湟源縣馬牙蠶豆標準化生產示范區”、 “湟源縣蠶豆規范化生產技術推廣”等項目,在申中、大華、和平等7鄉1鎮建立馬牙蠶豆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2 333.33 hm2,每年進行馬牙蠶豆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人數達5 000人;2005年在申中鄉星泉村、韭菜溝村建立了馬牙蠶豆有機栽培示范基地33.33 hm2,為生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產品,探索有機農業栽培模式做了積極有益的嘗試;自2007年起,在申中、和平、巴燕3個鄉建立馬牙蠶豆有機食品生產基地333.33 hm2,開始馬牙蠶豆有機食品認證。通過多年基地建設,制定并頒布《馬牙蠶豆豐產栽培技術規程》《馬牙蠶豆生產基地選擇標準》《馬牙蠶豆質量分級標準》,進一步規范馬牙蠶豆生產,使馬牙蠶豆生產有章可循;建立健全了湟源縣馬牙蠶豆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通過馬牙蠶豆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和發展,使馬牙蠶豆生產逐步走向綠色食品之路,增強馬牙蠶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005年9月,馬牙蠶豆在首屆青海省優質農產品展示會上被評為名牌產品;2005年10月,馬牙蠶豆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A級綠色食品,2007年湟源縣通過全國首批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2009年湟源縣申中、和平、巴燕3個鄉333.33 hm2馬牙蠶豆生產基地通過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有機保持認證。
2 創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開展創建工作以來,取得明顯的成效:一是通過全面執行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和全過程質量控制,解決了長期影響當地生產的肥料、農藥殘留等問題,建立健全了標準體系、示范推廣體系、檢驗檢測體系。二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政府出臺的政策為保障,建立基地與企業的對接,促進農產品的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生產和經營[2]。三是以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為切入點,為實現標準化生產,選擇有生產基礎的蠶豆生產區進行試驗示范。四是政府加大投入,龍頭企業和社會投入相結合,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1 社會效益
創建工作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綠色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綠色農業發展支撐能力;通過加強對農民科技培訓,實現綠色農業技術的快捷傳播和廣泛共享;創建工作對湟源乃至青海省高效農業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產生積極推動作用,對青海省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對全省綠色農業發展起到積極的示范、推動作用[3]。
2.2 經濟效益
創建工作開展4年來,全縣累計創建馬牙蠶豆標準化生產基地9 333.33 hm2,推廣以機械化點播、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為主要內容的標準化生產技術1.33萬公頃次,推廣應用蠶豆國家標準、地方標準4項,使馬牙蠶豆標準化生產基地平均產量達到3 555 kg/hm2,較前3年平均增產225 kg/hm2。
2.3 生態效益
通過基地建設,形成作物標準化生產體系,對培肥土壤、促進作物優質生長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強對各生產環節管理,涉及生產投入、包裝、儲運、基地環境等方面內容,減輕一些生產要素的投入,促進產品的無公害生產,進一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3 主要做法
生態農業經濟是在農業再生產中生態和經濟有效聯系和相互結合。在農業生產中,需要先進行自然生產,然后在人們有目的的農業技術操作及各種農事活動中,將活勞動和物化勞動作用到農業生態系統中來,在相關技術的指導下,有效的將生態和經濟結合起來,從而實現自然能量和物質的轉化循環。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耕地資源短缺、資源利用率不高、生態環境惡化及農產品污染等堵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國需要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業經濟,走出一條與我國國情相適宜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之路。這就需要們在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生態保護意識,有效的解決當前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使用綠色肥料有效的改善土地的質量,確保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同時利用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理念,能夠有效的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有效的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生產技術落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但相較于城市而言,當前我國農村地區普遍落后,農業生產技術低下,農業生產技術及生產工具相對落后。由于農業技術水平不足,從而對生態環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制約影響,在農產品轉化和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另外,當前農村技術人員缺失,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農業經濟在發展上存在著后勁不足的問題。
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生態農業的目標還存在較大的距離。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十分單一,而且部分地區由于受制于地理位置和傳統種植方式的限制,多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發展十分滯后,所占比重也可以忽略不計,存在著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的問題。
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當前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民涌入城市,這就導致當前留在農村從事生產的人數越來越少,多以老弱病殘為主,這些人勞動素質普遍偏低,而且自身文化水平十分有限,信息閉塞,這就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不利于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農業生產技術較為落后。我國生態農業起步較晚,再加之當前在生態農業發展中,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從管理、銷售、價格體系、資金及技術等方面都需要加大扶持的力度,從而有效的擺脫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之路,加快推動生態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思路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積極促進傳統糧食作物向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共同發展的轉變,重視農
林牧副漁的全面發展。充分利用和享受惠農政策,結合當地資源條件調整生產布局,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實現產業結構優化。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各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心有所偏頗。要根據自身的資源與氣候條件,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特色產業帶,增強本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規劃中要因地制宜,在種植中要因優取勝,積極開發優質化的產品。提高土地利用率,發展優勢產業、特色農業,緊緊圍繞特色資源的開發,培育發展支柱產業和龍頭產業,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投入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關鍵所在。發揮農業科技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對其進行相關培訓。第二,大量引進高科技人才,對農業進行有效指導。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將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和先進的科技優勢相結合,以科技為支撐,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優勢,不僅僅能提高農民素質,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
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循環利用資源,是將廢棄物轉變為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要求減少環境污染,合理利用污染物,防止資源浪費。也就是說,生態的整合效應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中之重,通過建立一系列的循環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樣既可以降低資源消耗,又可以減少環境污染,進而實現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政府積極建設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完善信息服務、質量監管、產品市場、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生產協調發展。推進農業信息化、產品優質化的發展,拓寬無公害農產品市場,加大對農業的經濟支持與技術扶持力度,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設生態農業經濟環境。隨著當前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有效的控制農業環境及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加快推動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進一步對農業環境保護進行監測,嚴格控制和治理鄉鎮企業污染及農業自身污染問題,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有效的實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為農業打造良性循環及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發展環境,更好的推動生態農業的實現。
發展生態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加大了農業的重視程度,各地農業發展過程中也能夠充分的結合自身的優勢,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使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夠有效的將保護生態環境與提高經濟效益有效的結合起來。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已取得初步成效。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更需要把握好當前的發展時機,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投入力度,更好的推動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