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韓國文化論文

韓國文化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韓國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韓國文化論文

韓國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國家,茶作為中國一種典型的文化符號,已深深地打上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烙印與民族烙印。而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中國的茶文化也在韓國、日本等國家被廣泛傳播。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過程當中,不僅傳播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禮儀和風俗習慣,更傳播了蘊含在茶文化中的中國獨特的儒、釋、道相融合的思想精神。

關鍵詞:茶文化;跨文化傳播;儒釋道精神;傳播影響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8-2-0055-03

中國是茶的故鄉,不僅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國家。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面的內容。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吹響了關注、研究與拓展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文化開始滲透到宮廷和社會,深入到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于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有關茶的豐富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中國茶文化始于神農,興盛于宋,盛行于明清,傳承至今,并將繼續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標志之一而延續下去。中國與韓國很早就有了友好交往,茶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符號,也傳播到韓國,茶文化也隨之在韓國盛行。

一、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內涵

茶文化由茶“物質”和茶“精神”兩個方面構成。茶文化不僅包含了與茶相關的生產勞動,比如種茶、采茶、炒茶等,也包括與茶相關的藝術創造、觀念意識和習俗方式等。茶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說:“廣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有關茶的‘精神財富’部分”。[1]

(一)豐富多彩的茶物質產品

從茶作為物質財富的角度來說,我們從直觀的角度了解到豐富多彩的茶葉種類和別具特色的精美茶具,較為隱型的是各種茶類獨特的種植方法、采摘手段及飲用方法。中國的茶種類繁多,包括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和黑茶。茶具種類龐雜,涵蓋了許多方面,包含采茶工具、蒸茶工具、干燥工具、沖飲工具等。不僅如此,種類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生長環境和與之相配套的采摘手段與配制方法。茶文化在中國完全上升到了“藝”與“道”的層面。

(二)茶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

中國茶是中國文化的典型象征標志之一,在精神方面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于一體。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由茶藝引申出來的茶道,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的“德”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修養。茶文化就其精神內涵來看,既包含儒家的內省、尊敬、倫理、凝聚,又包含佛家的寧靜致遠、空靈、禪學,同時又包含道家的自然、養生與清靜無為。沖泡茶的過程,能夠舒緩人的心情,在品茗的審美意境當中消除人的煩惱,反省自身,達到精神的寧靜與平和,讓人體會到茶中的“道”的精神。

(三)體現中國文化的茶藝、茶禮

中國的茶藝通過表演茶藝的器具和茶藝表演過程本身體現出來,茶藝在演變和發展完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種“道”,達到一種空靈的、超脫凡俗的美學意境。茶藝和茶禮當中敬讓賓客的行為體現了儒家的謙讓、尊重、倫理與和諧統一的特點。在茶的沖泡和品嘗的過程當中,表現了佛家“悟”的精神,并延伸出“茶禪一道”的哲理。在茶的炒制和種植過程中,體現出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內涵。在茶藝的欣賞過程當中,人能夠得到精神上的升華,達到心靈上的寧靜與反省,體現了中華民族所倡導的和諧自然的處世哲學。

二、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

“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變遷與轉型、差異與沖突、整合與創新、生產與再生產,都與文化傳播緊密關聯。”[2]

中國很早就向東亞各國傳播文化,并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而“東亞文化圈實際上是一個有層次、分先后的時空結構:中國本土文明是其主干,朝鮮、韓國、越南文化為其兩翼,日本文化在其邊線,而東南亞華人社會則成為它伸向外部的觸須”。[3]韓國,位于亞州東北部的朝鮮半島,地理位置與中國接近,并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與韓國進行友好交往的歷史由來已久,自遠古舊石器時代以來,朝鮮半島就與中國大陸有著密切聯系。可以這樣說,中國在遠古時期就與韓國有了跨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而茶文化,也在中國與韓國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從中國傳播到了韓國,并形成了獨具韓國特色的茶文化。

“跨文化傳播滲透于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之中,推動了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沒有跨越文化的傳播活動,就沒有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更沒有人類的進化和文明。”[4]中國茶文化在韓國進行跨文化傳播,韓國在本民族文化認知的基礎上對茶文化進行了理性的選擇與解讀,并最終形成了具有韓國特色的茶文化。這不僅促進了中韓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更有助于雙方文化的傳播和進步,在文化傳播的進程當中,茶文化更加廣泛的流傳開來。

茶文化在韓國發展大致經過了這樣一個歷程:在韓國興德王三年,即唐文宗太和二年,韓國就已經從中國引進了茶種,并開始種茶、飲茶。韓國的茶文化就此萌芽。“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此,中國與韓國便把炎帝神農氏稱為“茶圣”。韓國接受中國茶文化并進行本土化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孕育茶文化的三國時期,飲茶之風盛行的高麗時代,茶文化衰微與復興的朝鮮時代,韓國茶文化在日治時期、南北韓時代的自主與發展時代。在三國時代,朝鮮半島分為新羅、高句麗和百濟,中國與朝鮮半島諸國進行茶葉貿易,僧侶和貴族也開始產生飲茶這一習俗,茶道思想開始孕育,茶文化在韓國誕生。在高麗時代,由于茶樹種植面積的增加,各地開始設置茶所,以便征收茶葉,茶園、茶藝以及青瓷等文化有了極大發展。高麗的青瓷藝術繼承宋朝越州秘色窯的生產技術,并加以改進,形成了“象嵌青瓷”的獨特藝術;高麗時代的茶禮也比較完備,在宮廷之別設有茶房,用來專門管理宮中茶湯和藥湯的供應,并設有行爐軍士和茶擔軍士,行爐軍士帶著香爐、茶風爐、提爐等,茶擔軍士則擔著皇上御用的茶。不僅如此,在高麗的春之燃燈和冬之關會這兩大傳統祝祭活動之中,都會舉行以茶為主的茶禮,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朝鮮時代時期,佛教影響力日益衰弱,茶也被當做是喪志的東西而被丟棄,茶園也因缺乏管理而逐漸荒蕪,茶文化也隨之衰落。后來,茶文化在草衣禪師和丁若鏞等人的極力倡導下再次蓬勃發展。1910年,日本入侵朝鮮之后,由于日本政治上的威脅、經濟上的封鎖和文化上的強制入侵,韓國茶文化受到日本茶文化的極大壓制,日本式的茶室遍布韓國。1945年,韓國獨立之后,日本茶道作為生活化應用的形式基本消失,日本式的茶室也改為韓國式,但日本茶文化還是在韓國產生了影響。如今,韓國現代茶文化與茶道效仿古禮,尋求高麗時代的茶文化習慣。

現在,韓國定型茶禮的基本精神內涵為“和、敬、儉、真”,傳承了中國茶文化的價值觀念,并繼承了儒釋道的基本精神。“和”代表著和諧自然,主張人與人相處和睦,互幫互助,人與人之間和諧,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體現了儒家“仁”的觀點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敬”不僅代表著尊敬他人,更代表著敬天地與鬼神,融合了儒家倫理觀念。“儉”,即儉樸廉政,倡導節約,體現道家和佛教思想。“真”即人的本心,為人正直善良,做事不違本心,待人真情實意注重內省,體現了佛教“悟”的思想和儒家自省的觀點。可以說,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不僅傳播了茶文化本身,更傳播了以儒家文化為根本,與道家、佛教相融合的中國精神。

三、中國茶文化在韓國跨文化傳播的影響

中國進行跨文化傳播活動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中國歷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東渡、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是跨文化傳播的重大事件;繁盛一時的絲綢之路、川流不息的遣唐使,堪稱人類歷史中跨文化傳播的典型范例。距今六百年前,鄭和船隊七次跨越南中國海和印度洋,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拉開了人類走上世界往舞臺的序幕。將視線轉移到西方,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西方偉大的探險家迪亞士、達?伽瑪、哥倫布等人的足跡從歐洲延伸到世界各地,開啟了地理大發現的輝煌時代,伴隨而來的海外貿易與殖民活動促進了世界范圍的交往,人類的跨文化傳播活動也開始了新的篇章。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同的群體、種族、民族不僅進行了器物和技術的交流,也進行了思想與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器物與技術往往是看得見的,易被人感知的文化因素,而器物與技術之下隱含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也在潛移默化的進行著交流與融合。

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中不僅給韓國傳授了茶禮、茶具以及關于茶的種植、培養的各種知識,也傳播了茶文化所蘊含的儒釋道的精神和觀點,并由此對韓國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就政治領域來說,茶文化已經成為韓國政府接待外賓、進行政治對話的必備之物,敬茶和請人飲茶不僅成為向他人傳遞友好、表達友誼、促進談話順利進行的禮儀,而且也成為政治上與他人斡旋的一種手段。從經濟領域來說,茶文化盛行必然帶動茶葉產銷量的增加以及與茶相關的整個產業鏈條的發展,從而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的多樣化發展。從文化方面來說,茶文化給人帶來思想的寧靜,陶冶人的身心,促進精神世界的構建。不僅如此,茶文化還促進了文學的繁榮,相關詩文層出不窮,為作家帶來新的靈感。從飲食與健康角度來講,茶具有保健的功能,飲茶能止渴生津、明目健腦、消食祛毒、清喉去痰,還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茶文化的傳播促進韓國整體風貌的改進,促進整個民族精神與文化的提升。

四、結語

“哪兒有人類交往哪兒就有交流,交流是人們生存與社交以及保護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5]在歷史當中,中國和韓國不斷進行文化交流,但就茶文化來說,中國對韓國進行的是單方面的跨文化傳播,在這一綿延不斷地傳播過程當中,中國將茶禮、茶具等知識傳播到韓國,韓國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民族性的改造,使韓國民眾適應和接受中國茶文化,并產生了適合韓國自身的茶文化。韓國雖然改變了中國茶文化當中的一些禮儀習俗,但深深植根于中國茶文化當中的儒釋道的中國民族思想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韓國人的茶文化及韓國人的思想精神,從而對韓國產生了物質和精神多層方面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檀亞芳,劉學芬.茶文化與茶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周宏鐸.文化傳播學通論[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3]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韓國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韓劇;文化因素;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0-0149-02

什么是韓劇?狹義的理解,韓劇是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廣義的延伸,實際上我們常說的韓劇有著的定勢的文化內涵,是對外來韓國文化的別稱。因此,本文基調是,韓劇本身實際上不能簡單地作為一般電影藝術形式來看待,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還是把它看做一種以連續的電視劇為載體的流行文化。我們首先對韓劇作一個大致的了解。

一、韓國電視劇的制作與播出介紹

(一)韓國電視劇的類型

韓國電視劇的類型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家庭倫理劇、青春偶像劇、歷史劇或雜劇。家庭劇篇幅很長,100~200集不等,內容主要是以倫理親情為主線,體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維護。情景喜劇也包括在內,以小人物的生活為背景,主題更為突出,針對現實矛盾,以探討為主,演出形式主要是日日劇,每集20~30分左右,周一至周五播出。青春偶像劇以愛情為主線,是“韓流”的中軸,青年人的最愛。月火劇(周一周二播出)和水木劇(周三周四播出)是主要形式,每周更新,每集1小時左右,長度最短,以16集居多,20集左右的也不少。歷史劇則以歷史上的宮廷生活、歷史人物、歌妓、商人等為對象,意在對韓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贊揚,對民族文化認同的維護和民族精神的歌頌。集數劇中,有長有短,30~50集不等。

(二)韓國電視劇的制播環境

韓國電視劇制作以國家廣播公司KBS(國營)、文化廣播公司MBC(民營)、首爾廣播公司SBS(民營)為主,三大廣播公司自己獨立制作的電視劇占韓國總電視劇的65%。另外,也與獨立公司合作制作,近年來,獨立制作公司的份額在逐步增加,從2000年開始,由獨立公司制作的電視劇占韓國市場的1/5,并以上升勢頭發展[1]。在電視劇制作過程中,韓國的PD(producer director)和編輯有著特殊的地位。PD相當于中國的導演和制作人,一部電視劇,PD是核心。他掌管故事大綱、演員選擇、拍攝、費用開支、后期制作等所有過程,工資很高,但也最累。編劇構思一部劇的輪廓,寫上約1/5的內容就可開始拍攝,但是在拍攝過程中,編劇要不停進行構思創作和修改,由于韓劇采用邊制邊播的制作模式,在接下來的3個月的時間里(一部韓劇的一般的制作周期),編劇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從第一集電視劇開始到最后一集結束,編劇要不停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其工作量之大和PD不相上下。韓劇的播出機制采取分級制和伸縮長短集數,以市場和收視率為導向,停播或延長集數主要在于觀眾的喜愛程度,競爭非常激烈。

二、韓劇在中國流行的文化原因

(一)韓劇自身的文化特征

韓劇最初是在學習借鑒日劇的制作經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在借鑒的過程中,韓劇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總的來說,韓劇體現了以東方文化為底蘊,整合西方現念,融合民族特色的韓國文化,融傳統和現代為一體,非常受觀眾喜愛。

1.家庭劇對傳統的繼承

韓國的家庭倫理劇體現了對儒家傳統文化的很好繼承與維護。三世同堂,長幼有序,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婆媳融洽是彰顯的主題。傳統倫理貫穿人物行為,尤其是劇中家長,刻意突出“家”的特色,在細節上不遺余力描繪。通過家長里短的小事來反映現實生活。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傳說中的七公主》《不屈的兒媳》。

2.偶像劇的唯美和時尚主題

韓劇的戀愛是柏拉圖式的,非常純凈與夢幻,像夢一樣美麗,同時又非常時尚。不僅是演員本身,俊男美女,非常亮目,而且劇中演員的職業(醫院、音樂廳、電臺、T臺、服裝公司等)都與時尚有關,劇中人的生活方式都時尚化,包括穿衣打扮配飾、居住的房子家居布置、交通(名車)、出游(風景非常美)和說話風格等[2]。如《星夢奇緣》《天橋風云》《我叫金三順》《秘密花園》。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有將古代和現代融合的傾向,虛構的歷史愛情故事,有著古代的背景和現代的青春愛情。頗為成功的如近期熱播完畢的《擁抱太陽的月亮》。

3.歷史劇的韓國文化特色

韓國歷史劇處處體現著韓國的歷史文化。韓國宮廷生活,韓國的禮儀,古式的穿著打扮,美麗的韓服,精致的韓國美食,韓國傳統的歌舞表演,韓國特有的說話、行走、行為方式等。同時,韓國歷史劇又體現著現代性,鮮明的人物性格讓歷史人物成為觀眾心中的人物。如《大長今》《黃真伊》《同伊》《李算》。

總之,韓劇以親情、友情、愛情三大主題演繹人生的悲歡離合,用健康向上、堅定執著的生活基調譜寫人生真諦,用時尚元素和巧妙包裝把傳統美德與現代都市生活淋漓盡致展現出來[3]。漂亮的演員,精湛的演技,細膩的情感,精美的畫面,感人的音樂,精致的包裝,使韓劇成為炙手可熱的電視大餐。

(二)中國社會的客觀環境

韓流的受眾主體是青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中國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物質財富的增長并沒有帶來文化的同步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相對滯后,文化生產力滿足不了大眾的文化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文化表現出巨大的空白,越來越缺乏原生性和創造性。對于文化觸角異常敏銳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求新求異的特點得不到主流文化的重視,自然將視線轉向外來文化。而現代傳播技術和強大財力將韓流引入中國社會。韓劇順勢迎合了中國電視大眾尤其青少年的審美觀賞需求。

韓國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韓流;文化;影視;韓國服裝;流行

一. 韓流文化興起的背景與存在意義

中韓兩國的歷史交往源遠流長,兩個國家擁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無論是文字語言還是禮儀觀念、民俗習慣,韓國都深受中國傳承文化的影響。韓國文化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響,一是中國的儒家思想;二是日本對韓國的影響;三是美國對韓國的影響。韓國和中國一樣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因此韓國人在感情表達、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方面與中國人都很相近。中韓兩國又都是亞洲國家,地理位置很近,韓國是中國的四大貿易以伙伴之一,經濟、文化必定會緊密聯系。現在韓國時尚對中國的巨大影響也是因為中韓兩國人的外貌特征極為相像,從發色到膚色到體型這些因素使得韓國服裝進軍中國市場極為可能,也為我們借鑒韓國服裝流行趨勢的成功有依可循。韓流文化的興起成為增進兩國關系的重要途徑之一。正因為這樣的內外因素讓中國更很容易的接納韓國文化,成為”韓流”得以順利進軍中國的前先提條件。

“韓流”這個詞如今在中國已是無人不曉,韓流是起初中國媒體為了描述韓國歌手在中國的演出受到中國青少年熱烈歡迎的熱潮所創造的新造語,而韓國文化也壓倒了同時在中國的所有境外文化,毫無疑問成為一種潮流,甚至是主導。

大約從1998年開始,韓國的娛樂業突然爆發,中國興起了對韓國歌曲,電影,電視劇以及娛樂明星狂熱追捧的熱潮。而在2001年中國也頻頻引進一些當下正紅的韓國影視作品和藝人,中韓的交流日益密切,中韓通過各種途徑的合作以及電視上宣傳、網絡上的傳播,韓國文化不斷的影響著中國的發展。韓國料理、韓國妝容、韓國時尚、韓國電子產品接踵而來,侵占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韓流”的來襲。

二. 韓流文化在中國女裝流行的具體體現

“韓流”雖然存在復雜多樣的表現形式,但歸根結底屬于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的范疇。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存在著多種需求,而“韓流”正好適應了這一需求,更多程度的是在反映現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與追求。中國人對韓國時尚的追捧主要是一種審美性的接受和愉悅性的欣賞。

如今的韓國文化的熱潮已經不容小覷,韓國文化以其強有力的經濟為基石經過較長的時間的文化醞釀它的靈氣被激活和迸發出來,進而沖擊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大有引領時尚之勢。“韓流”實現了中韓之間文化的競爭性輸出和反饋,這應該是其在我國興起的外在動力。

對于過分追求韓國文化的人們我們也通常稱之為哈韓族。哈韓族的出現,從側面反映了年輕人群一種精神寄托和追求,哈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現實生活的枯燥和壓力。例如一些韓國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就能很精準的掌握年輕人對自我生活的向往從而抓住他們的心。哈韓族的主要特征就是追求新奇和與眾不同,而在中國文化市場他們的追求不被主流文化所重視,于是他們就自然而然的把目光轉向外來文化上。

韓國服裝能夠如此受中國市場歡迎,歸根結底是源于韓劇的影響。韓國人向來注重臉面和禮節,對不同場合的穿著打扮極為重視。除了韓國影視劇對于鏡頭的唯美,劇情的動人極為強調之外,韓劇里俊男倩女個個穿著精致帥氣,讓中國的年輕人大受感染。同時,韓國化纖新技術開發方面的優勢使之正逐漸成為世界纖維大國,據說現在法國、意大利、日本等服裝強國都是向韓國進口面料。面料通常反映服裝的精髓與檔次,通常女性對服裝的特色和質量極為看重,從面料方面考量,韓國服飾的廣泛發展也是勢在必得的。除了面料好、做工精外,就服裝的板型而言尺碼的分類更貼近中國女性,很容易在消費上產生共鳴。韓國服裝的設計通常比較突出人體曲線美和視覺舒適感,風格也符合現代中國年輕人的審美需求,例如韓國女裝在休閑舒適的同時卻不會缺失女性恬美溫柔的韻味,也就是我們常說到的淑女裝系列就是從韓國流行過來的大荷葉的領子、小燈籠的袖子、胸前可愛的蝴蝶結,顯得沉穩干練卻不失柔美可愛的氣質。像近幾年的服裝會上處處可見韓國風格的服裝,H型的西裝外套、寬松的針織毛衣、高腰蓬蓬的連身短裙,即使一件普通的牛仔褲,適當的在褲身的各個部位用特殊的顏料繪上各種抽象涂鴉圖案,隨意的配上一件單色的簡單的上衣都會顯得品味十足。這些都是如今在韓國極為盛行的服裝款式。時尚但不另類,追隨潮流但又不過分張揚,適合各種場合穿著。

從另一方面來說,韓國人對白色極為偏好,使得韓國服飾的色彩格調多是明亮、和諧、淡雅的。“色彩心理學研究表明,純度高的色彩能夠使人產生更強的視覺印象和心理反應,比飽和度低的顏色更具有跳躍感,這也從一個側面烘

托出韓國是一個有活力的民族。”[1]所以色彩及其形成的格調是服飾生命力的重要標志。韓國的服飾通常給我們單純和自由的氣息,正如盧梭所說:“單純是所有藝術創作中美的根本基礎”[2],“純潔產生詩”[3]。純凈的色彩和簡練大方的款式,使韓國服飾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混搭風格。

三. 韓流文化對我國女裝發展的啟迪

中韓文化的相通性為韓國文化的傳播和流行提供了前提條件。韓國的影視文化極大的促進韓國服裝的發展使得中國對韓國文化產生極大的興趣和認同,也在無形中提升了服飾的文化價值。韓國的服裝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強勢的韓流文化積淀出韓國獨特的服裝氣息,而這種獨特的氣質則增強了人們對韓國文化的認可以及更深入的探索與了解。韓國的服裝業與中國的服裝市場呈現出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良好發展局面。

中國作為服裝產業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沒有形引領別國服飾潮流的固定風格,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熟慮問題。韓國的服裝的潮流發展能夠在吸引別國的同時,仍然保留著自己獨到的特點,形成鮮明的本土個性,抓住人們的眼球,引導人們追逐時尚的方向。中國文化傳統崇尚中庸之道,時尚是產生于自由,產生于瞬間,產生于創意,產生與生活。如今的中國整體實力日趨強大,中國急需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新形象,具有現代感的專屬中國特色風格,這種特色反映在服飾中,就會形成“中國風格”。中國的新時代的年輕人若能真正具備實力和毅力,他們的力量將是不可估量的,必將影響整個世界,他們的服飾裝扮也必將引領世界潮流。

隨著加入世貿組織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服裝行業面臨著更大的機遇和挑戰。能夠使我國服裝行業屹立于世界服裝強國中,是我國服裝行業發展的目標。(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心雄等:《韓國傳統服飾色彩與現代設計》,轉引自《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韓國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 理念 模式 情結

中國用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經濟的騰飛,而這個騰飛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在文化方面造成中國“西風”強勁,國人傳統文化觀念淡漠,很多人對自己民族文化不了解并且缺乏了解和學習的熱情,文化傳承出現了舉步不前并且日漸寥落的狀況,在各個社會群體中都有所見,這種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表現尤為嚴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世界對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的態度卻是另一番熱鬧景象:中國經濟的繁盛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關注中國,并積極投身學習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這種語言和文化需求狀況催生了一個新的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專門培養漢語國際教師,面對著漢語和漢文化“外熱內冷”的境地,如何突破大學生群體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困境,建立一種成功的模式,培養出合格的適應國際需求的國際漢語師資就成了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以下是我們對大學生群體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1. 在學生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過程中,傳統文化教育缺失,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傳統文化意識淡漠,缺乏學習的熱情和傳承的責任感。

2. 西方文化的沖擊,生活壓力的增加,一切都進入快餐化的時代,人心浮躁,沒有人愿意去探究古老的中國文化。

3. 大學校園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些傳統文化教育嚴重流于形式,學生們從初中就開始學習的各種政治課,到最后這些課程成為學生最不喜歡、最不重視的課程,由于引導方式有問題、教授者水平參差等因素的限制,耗費大量時間來學習的政治課最終成為雞肋,若沒有考研必考的壓力,我們無法想象大學的政治課會是個什么樣子;大學傳統文化授課形式僅限于教師講授,學生們無法近距離真實觸摸中國傳統文化,自然無法形成熱愛,另外和短平快的網絡文化比,傳統文化是不占優勢的。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也身處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他們和普通大學生群體一樣面臨著上述那些壓力和誘惑,但他們和普通本科學生不同點在于:由于專業的原因,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必須是有深度的,因為他們的使命就是傳播中國文化。國家漢辦頒布的《漢語國際教師標準》對漢語國際教師在文化方面提出如下要求:即文化在能尊重并正確地理解中華文化,具有一定的中華文化、中國文學和中國社會的背景知識,特別是與漢語交際直接相關的文化知識。例如中國的民情風俗、歷史發展、地理概況、各類藝術及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行為規范、審美、等等。四年大學生活,如果我們按照常規培養方式想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廣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具有強烈的漢語推廣責任感的漢語國際教師是根本不可能,更何況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對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要求很高。

在漢語國際教師培養過程中,我們建立了一種漢語國際教師培養模式:四年本科教育中,秉持一種理念、采取漸進式分階段逐步推進年安排培養內容、掌握“抓兩頭,促中間”的原則,完程學生中國傳統文化情結培養。

一、秉持“以我為主,以愛為先”的理念

這個理念一句話概括就是“漢語國際教育要以中國文化為主,要以培養學生對自己文化熱愛為先”,我國傳統教育模式培養漢語國際教師的結果,多是學生們在文化上的“倒戈”,學生們缺乏對自己傳統文化的熱愛,對目的國的文化倒是趨之若鶩。在這個事實面前,我們不敢想象漢語國際教育脫離低層次的時日,任何一種教育,都是教育者的水平和情操決定教育的水平和質量,漢語國際教育是新興的教育,但他早晚要從低層次走向高層次,而師資質量就是問題的瓶頸,如何解決這一桎梏,是一個值得深度思考的問題。

二、建立一種模式,完成本科階段中國傳統文化情懷培養

在解決“熱愛”和“責任感”這個問題上,我們試著建立了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為學生們設計了各種傳統文化學習模塊,并采取漸進式分階段逐步推進,深入貫徹“抓兩頭、促中間”的培養原則,在一年級新生和畢業班學生群體里因時制宜安排一些內容,做到由淺入深,做到開口順利,收口嚴實,完成學生傳統文化情懷培養。具體操作如下:

(一)引進文化實訓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實際觸摸傳統文化

在學生入學后的前三個學期,我們按先易后難的順序引剪紙、書法、京劇、茶藝表演、中醫文化賞析、太極劍(拳)等傳統文化實訓課程,課程性質為專業實訓必修課,設定3個學分,師資來自校外業內知名人士,我們在校內給每一個老師配備助教,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同于傳統方式,所有課程都是師生現場操作,考核基本都是以學生作品展示為主:比如京劇集體展演唱段、剪紙、書法學生要上交作品、會打一套太極劍(拳)、中醫文化賞析課學生能夠識記中醫常識和識記一些穴位。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動靜結合,適合入學之初學生的學習,通過則三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們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近距離觸摸,激發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效果明顯。為了實現專業實訓課程的傳幫帶,我們堅持讓在課上表現比較好的學生帶領新生練習京劇、茶道等課程,這種做法激發了高年級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也讓新生受益,并且師生在同一件工作中各有所得。

(二)結合專業學習,引導學生進行田間調查,做到知行合一

從操作實踐來看,學生們很喜歡調查采風方法的自由和目的性,因此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除了在課堂上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以外,我們要求學生在前四個假期都要進行民俗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歲時節日民俗、婚俗、喪俗、生育習俗等,每次調查給學生發調查事項表,調查完畢寫出調查報告,所有四次報告計入實踐2學分,成為畢業的必要條件。我們會因為開設茶道實訓課安排學生去茶葉茶地調查茶葉生產過程,通過學生對自己機關所在地民俗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學生不但了解了當地民俗,并且為上好后續民俗、文化方面課程打下基礎。

(三)開展一些與文化有關的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愛專業的情感

一年級的時候結合現代漢語課,舉行方言詩歌朗誦會,學生第一次用方言朗誦詩歌、做小品,第一次從語音、詞匯、語法等比較專業的角度來面對自己說了幾十年的家鄉話,會激發他們對方言的熱愛和對語言的探索熱情;二年級結合中國文化概論課的學習,舉辦中國文化課件展示大賽,這個時候,學生經過了一年半時間的學習,對專業剛剛有所感覺,準備文化大賽的過程,老師們的挑剔和學生對所選題材駕馭的難度會讓學生們深入思考自己學習效果和發現自己對祖國傳統文化所知甚少的事實,知恥而后勇,及其新一輪學習的熱情。從二年級開始,學生們就開始進入給留學生輔導、助課等實習活動,在這個時候,老師們會利用這個機會,對學生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從內容準備到現場授課到現場評課的系列活動,并且實行是將結果末位淘汰自動進入下一輪的規則,讓學生們在教中學,在教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通過這些循序推進,學生們會對中國傳統文化慢慢形成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全面的了解,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

(四)組織學生進行專業匯報演出,進行文化學習驗收

韓國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這是14日華南理工大學校方對外通報的情況。據稱,該泰國留學生題為《赴泰漢語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研究》的論文獲得“2011年度廣東省優秀學位論文”,此為該校歷史上首次有留學生獲該項榮譽,這種獲獎情況在廣東優秀學位論文的評選史上亦不多見。

中國內地學術界一般觀點認為,漢語志愿者到國外若出現不適應,該情況會隨其在異國時間的延長而減弱;但林德成研究表明,情況并非如此。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安然為林德成導師。她說,該論文以兩個“優秀”的結果順利通過盲審,并參評廣東省優秀學位論文。在此基礎上整理出的論文報告已得到中國國家漢辦重視,雙方聯合深入研究,為漢辦志愿者工作提供依據和幫助。

林德成來華留學前曾在泰國普吉島一所高校任職,其工作常與中國赴泰漢語志愿者打交道。

林德成說:“此前與漢語志愿者的交往中留意到,他們或多或少存在文化上的不適應,于是產生對該問題深入探究的想法。”

據他介紹,其在2008年到中國攻讀碩士學位后,把想法告訴安然教授,得到很大支持,并將該課題作為碩士論文選題,設計專門針對赴泰漢語志愿者的調查問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景宁| 寻乌县| 中西区| 白城市| 桦川县| 雷州市| 南投市| 门头沟区| 桐城市| 慈利县| 苗栗市| 山西省| 大英县| 乐清市| 仁怀市| 德令哈市| 呼伦贝尔市| 满城县| 孝感市| 历史| 乌兰浩特市| 南昌县| 台山市| 康定县| 美姑县| 永平县| 永仁县| 洛宁县| 利津县| 无锡市| 高碑店市| 巴彦淖尔市| 定西市| 雷波县| 长兴县| 洛浦县| 三穗县| 海口市| 沂源县| 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