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認清幾個主要問題
首先,應認清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歷史過程,一個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其表現為: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經濟環境和經濟運行。
需要指出的是,經濟全球化中所謂的統一市場,規范經濟的全球規則乃至由此建立的運行機制,都是為發達國家服務的,更多地體現了他們的利益。因此,它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經濟貿易和金融的發展,但是,卻極大地傷害了他們的利益和權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對它的態度應是,重視它,適應它,認真應對它;而不應抗拒它,忽視它,回避它,在構建“全球統一市場”和“全球游戲規則”中,應為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經濟新秩序的建立而作不懈的努力和斗爭。
其次,應認清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依存、合作、競爭、發展”這八個字是支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正是由于世界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各國之間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合作,同時又相互激烈競爭的格局。發展是人類的共同愿望,是保持社會進步、經濟繁榮、持久和平、人類和諧進步的根本保證。
第三,應認清全球經濟失衡的危害。如全球經濟增長失衡、全球國際收支失衡、國際貨幣匯率關系失衡。
第四,認清我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我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經濟大國,正邁入經濟強國。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經濟增長中的許多指標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金融體制改革、資本市場的發展尚不完善,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條件尚不成熟。
我國的經濟已融入國際社會之中,在不斷深化開放的同時,我國經濟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受世界經濟變化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我國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取得了積極成效。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中,我國正發揮和承擔著一個經濟大國和經濟強國應盡的責任和作用。
擴大內需是拉動經濟發展之根本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地經濟不斷地在突破國界限制,在全球尋求資源配置,全球化條件下,各國、各地區的之間的經濟關系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關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統一,本文試著分析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相互關系。
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界定,現在還沒有統一的說法,大部分人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行為在全球范圍的大規模活動,生產要素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自由流動、合理配置與重組,是世界各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相互融合的表現?;蛘吒鼫蚀_地概括為指參加多邊談判或磋商的相關國家和地區經濟團體,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有關經濟貿易協議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協商原則,實行整體運行的世界性經濟貿易組織或者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復雜的,推動世界經濟總體增長,提高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資源,促進國際投資方面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也帶來了負面效應,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一方面也對傳統的價值觀念提出了挑戰,如果處理不當,會為經濟全球化付出代價的。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相鄰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圍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維護既有的、實現未來的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通過簽訂某種政府間條約或協定,制定和規范共同的行動準則,協調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國政府一定授權的共同機構,進行長期和穩定的超國家的經濟調節,達成和實現經濟的甚至是政治的聯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區域市場,降低了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搜尋成本。另外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由于各個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違約風險。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區別。經濟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跨國經濟,資本和市場的國際化,以及市場機制作用的推動,是市場機制其主導作用的過程,經濟全球化則是通過市場機制把世界各國聯結在一起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則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均衡和有序發展為目標,在政府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實現一體化目標,是國家期主導作用的過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通過國家對國家的談判把那些愿意參加一體化結盟的國家聯結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場的狀態下,風險是很難規避的,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風險;而在經濟區域化的狀態下,風險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資源配置的成本,降低違約風險。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都是由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決定的,兩者之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經濟全球化刺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向更高形式發展,又不斷地沖破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給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新的驅動力,經濟全球化通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增進區域經濟組織間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的促進作用。區域經濟一體化為經濟全球化準備了條件。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國家分工的深化,加強了區域內部各加盟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了各加盟國的經濟發展,再此基礎上通過強化跨國公司的貿易功能,必然進一步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區域經濟一體化使集團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區域外的國家要想獲得競爭力,就要通過跨國公司進行直接投資。區域經濟一體化下的貿易制度也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相比較來說,區域經濟對經濟全球化的阻礙作用比較明顯。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合作組織如北美自由貿易、歐盟等發展完善。各加盟國對區域經濟依賴性加強,再加上區域對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大的競爭局面,同時也導致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經濟也制造了貿易壁壘。如區域經濟組織的排他性與全球化背景下的多邊貿易體制之間就存在隔閡。區域經濟是為了實現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區域內部成員之間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經濟全球化則是為消除全球經濟間的貿易壁壘努力,區域經濟在這一方面與之出現矛盾,區域經濟以地域為名為貿易提供一種新的保護手段,這種保護手段對于區域外的成員來說就是阻礙他們之間相互合作的貿易壁壘。區域經濟強化了其內部產品的競爭力,對區域外的產品采取了比較嚴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組織其他區域或國家的產品進入。這一行為,滿足了區域內的經濟發展,但是對與經濟全球化來說,則傷害了全球經濟之間平等合作的基礎,加大了國與國或區域與區域之間對話的難度,妨礙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從長遠利益來,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順利發展。
總之,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矛盾是存在的,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又是對立統一的。兩者之間還存在著漫長的過渡時期,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會慢慢形成互補。兩者之間雖然實施途徑相異,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都為企業創作了統一的市場環境,為世界各地的商務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兩者的相互作用必然會影響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兩者之間應該加強合作與交流,相輔相成,在全球化不斷向前發展的情況下,必然會克服兩者之間存在的矛盾,最終推動全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陽國亮:試論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其相互關系.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10)
[2]鄭明慧: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經濟論壇,2004(15)
多極格局是二戰后國際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實,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過程并不是在前蘇聯解體后開始的,在冷戰期間兩極格局的狀態下就開始了多極化的潮流,并在冷戰結束后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當前世界戰略格局總趨勢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這一世界歷史大潮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二戰后,“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的形成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形成,從而加速了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極大地沖擊了兩極格局,使兩極格局開始松動。而兩大陣營的破裂和分化則加速了多極化趨勢。美國在世界經濟、政治上形成的“一超獨霸”的局面既是兩極體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現象,又是一個終將被多極化體制所取代的暫時的歷史過程。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均衡化趨勢,是世界戰略格局中兩極體制解體并最終走上多極化的根本動因。未來世界戰略格局中主要國家的關系將日益復雜化,起主導作用的很可能主要是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中國這“五大力量中心”,其它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區域集團和地區性大國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決定了未來戰略格局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主要的發展趨勢之一,同時也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毫無疑問,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國際局勢和國際關系尤其是大國關系的最重要的因素。發達國家對落后國家能源和資源的依賴以及落后國家對發達國家技術的依賴,這就使得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未來世界戰略格局多極化發展的潮流繼續前進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一員,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上起制約作用,在經濟發展上起示范作用,在維護第三世界權益的斗爭中發揮重要影響力作用。當今,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等已經愈加成為全球范圍的產物,全世界的文化也在碰撞中交融,世界不再是無數文化共存卻又毫無聯系的散沙,盡管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很多年里,世界格局再也沒有發生改變,并依舊保持了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而現實的情況是各個國家不會因為結果而去追求結果,只會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去實現結果。為求生存,只能通過壓榨、戰爭等方式實現資本、科技的積累,從本國公民利益出發,尋求更加利于本國發展的國家環境。
當今世界處于大變革、大發展、大調整時期,國際局勢不確定性、模糊性和突發性的特點愈加鮮明。目前,世界經濟面臨二次探底風險,以美國和歐洲債務危機為代表的持續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以及由此而引發了社會危機和價值觀危機,而席卷西亞北非的歷史性政治大動蕩和美國全球戰略重心向亞洲地區轉移,使中國周邊環境出現新變化,形勢日益嚴峻。這些將深度地影響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國際戰略格局變化。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的國際舞臺將是美國稱霸和世界特別是歐亞大陸的反霸之間斗爭的舞臺。它將是一個“新戰國”時期,因而新的合縱和連橫必將在各國各個領域和層次展開。
一、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
唐子來(1999)在研究了城市化的一般過程和發展規律后發現,新世紀里世界面臨的一個重要趨勢仍然是城市化。與城市化的各個歷史階段不同,當今世界還面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趨勢。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交織一體,使城市(特別是大都會地區)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表現為以下特征:第一,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突出,管理/控制-研究/開發-生產/裝配三個基本層面的空間配置已經不再受到國界的局限。第二,各國的經濟體系越來越開放,國際貿易額占各國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上升。第三,各種發展資源(如信息、技術、資金和人力)的跨國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第四,信息、通訊和交通的技術革命使資源跨國流動的成本日益降低,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第五,在全球化進程中,空間經濟結構重組導致城市和區域體系的演化(城市規劃原理,2000)。
受經濟全球化影響,城市從工業時代過渡到信息時代,第三產業成為城市發展的后續動力。隨著工業化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開始崛起,并逐漸取代工業而成為城市產業的主角,并由它繼續推動下去。這種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生產的增加和消費的增加。《世界發展報告》的統計表明,在1960-1980年期間,發達國家在制造業中就業的人數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制造業產值比重則從40%降為37%;但同期城市化水平卻從68%上升到78%。其原因正是第三產業的拉動所致,這段時期的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從44%提高到56%,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也從54%提高到60%。
二、城市發展突破了傳統的等級體系框架,正在形成新的城市網絡體系
伴隨著生產業的快速增長,主要城市的金融服務和專門化服務水平迅速增長,由銀行、投資公司、法律機構、保險公司和證券交易所共同組成的金融綜合體已經成為各部門的決策中心(Green,1993)。這些大都市金融綜合體正在成為日益增長的全球一體化系統的節點(Mitchelson,1994)。傳統的城市體系基于國家的框架,分為首都、區域中心等級別,但隨著經濟全球化下的生產、流通、交換系統的機制的形成,傳統城市體系的框架立論基礎正在改變。城市作為城市系統的一部分,不是按照傳統理論的領土的連續性,而是建構在功能節點(中心城市)以及節點間的軸(商品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之上。
Castells(1996)進一步指出,這種空間的邏輯“以流的空間”為主宰,建立在把生產和管理的戰略節點全球性地聯系在一起的電子線路上。不過這并非這個社會唯一的空間形式,相反,人們見到“地方的空間”一如既往地作為絕大多數人日常生活領域的組織形式。應當說,主宰當今世界的重要機制是基于“地方的空間”之上的“流的空間”。并且,我們的社會已經演化成為基于“流的空間”的網絡社會。Borja和Castells(1996)在《地方與全球》一書中闡述:全球化最為直接和最為突出的地方影響是城市的空間和社會結構。全球經濟網絡的控制性節點是商務產業(advancedservices)和研究開發活動(researchanddevelopment)最為發達的城市。在全球競爭中,城市必須提供這些產業所需要的信息基礎設施(telematics)和相應的人力資源所需要的生活環境。同時,信息技術使生產過程的各個階段可以分散在全球范圍的不同地域,同時仍保持了生產過程的整體性。
正如Batten(1993)所指出的,未來世界城市的發展潛力將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能否把所有有形的實體網絡(即基礎設施)的節點、密度和效率連接到世界各地;
第二,能否在世界無形的網絡體系中發揮人口、知識、資金、貨物和服務的全球換作用;
第三,能否創新性和適應性地不斷發揮網絡中固有的協同作用,并起到超前示范導向作用。
三、城市化的主流轉向東亞地區,給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隨著經濟活動的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從全球范疇而不是國家、地區的范疇認識城市化過程是十分必要的。客觀認識“經濟全球化”背景,對研究我國城市化政策、制定城市化戰略步驟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發達國家的經濟重構產生了所謂的新的國際勞動分工。一方面是生產業向大都市集聚,產生所謂的“世界城市”,因而有了“功能以世界城市體系”的提法;另一方面,制造業的轉移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機會,一部分國家和地區憑借這個機遇迅速崛起,如亞洲四小龍的崛起,相應地城市化進程也大大加快(陳振光,2001)。
根據阿銳基(2001)對20世紀社會、經濟根源的研究,資本積累的世界性過程的中心從美國逐漸轉移到東亞地區。東亞的資本積累過程中的程度,可以從(圖1)中描繪的趨向來測定。該圖顯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明顯的趕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核心組織[1]”的人均收入水平的例子。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只有日本的成就非同一般,優先于并帶領地區騰飛。到了20世紀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韓國和臺灣地區離開低收入群體,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而香港和新加坡地區加上西班牙則離開了低收入群體,穩步進入中等偏上收入的群體。
附圖
資料來源:WoytinskyandWoytinsky(1953);WorldBank(variousyears);EconomicPlanningCouncil(1977,1982,1988).
圖1從比較的角度看東亞的興起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組織核心=100)
聯合國根據1990年世界各國最新人口普查數據,對全球未來城市化進程進行了分析和預測,詳見(表1)。
表1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未來年平均城市人口增長率(%)
地區1970-19751986-19901995-20002020-2050
發達國家1.50.80.80.5
發展中國家3.74.53.82.2
資料來源:“全球城市化展望”,聯合國,1990年。
由此可見,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城市人口都將經歷一個持續高速的發展期,從而使世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其結果是全球特大城市聚集區的數量和分布發生了
顯著變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特大城市的數量近幾十年大大地增加了。1950年全球800萬人口及以上城市集聚區只有2個,全部分布在發達國家;1970年有10個,5個分布在發達國家,5個分布在發展中國家;1990年,增加到20個,其中6個分布在發達國家,14個分布在發展中國家;聯合國分析2000年將會進一步增加到28個,其中6個分布在發達國家,22個分布在發展中國家。
四、中國城市化進入加速期,具有后發優勢
1998年底,中國城市化水平達到30%,城市化進入了中期階段,這是一個城市化快速增長的階段。根據諾瑟姆(RayM.Northam)的"S"型城市化發展軌跡,城市化發展速度在30%-70%之間呈加速狀態。在50%時加速度達到最高點。可以預測,2010年之后,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會以每年至少1個百分點的遞增速度上升,至2020年達到60%左右的水平。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長期以來較工業化的發展處于滯后狀況,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進一步確立和完善,城市化發展的推動力將越來越大,因此,中國出現加速城市化的過程已屬必然。
趙寶江指出,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中國將存在著較大的發展梯度,這種發展梯度已經呈現出進一步擴大的態勢。東部沿海地區有可能出現普遍的繁榮,并帶動一部分城市率先進入信息城市的行列。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的城市化提供了新的機遇,使中國有可能發揮后發優勢,進而搶占若干技術制高點,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構造新的城市網絡體系。未來中國的城市化將出現難以避免的快速發展過程,導致更多設市城市的誕生。中國有必要建立世界城市和自己的創新中心城市,使之盡快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新節點,并把中國各級各類城市融合到新的城市網絡體系之中(顧朝林,1999)。
【參考文獻】
1FriedmannJ.TheWorldCityHypothesis.DevelopmentandChange,17:69-83,1986
2CastellsM.TheinformationalCity,London:Blackwell,1989
3唐子來.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城市管理的新議題.城市規劃匯刊,1999(3):75-76
4全國城市規劃執業制度管理委員會.城市規劃原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5GreenM.B.AGeographyofInstitutionalStockOwnershipintheUnitedStates.Annals
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Vol.83,pp.66-89,1993
6MitchelsonR.L.andJ.O.Wheeler,TheFlowofInformationinaGlobalEconomy:the
RoleoftheAmericanGeographers,Vol.84,pp.87-107,1994
7CastellsM.TheSpaceofFlows:ElementsforanUrbanTheoryoftheInformation
Age,NewMedia:TechnlogyScienceandCulture,No2,1996
8BorjaJordiandManuelcastells,LocalandGlobal:ManagementofCitiesinThe
InformationAge,EarthscanPublications,London,1996
workCitiesVersusCentralPlaceCities:BuildingaCosmocreative
Constellation.InAndersonA.E.,BattenD.F.,KobayashiK.andYoshikawaK.:The
CosmocreativeSociety,Heidelberg;Springer,pp.137-150,1993
10陳振光.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城市體系發展趨勢.城市規劃匯刊,2001(1)
總結去年,規劃今年,是即將開幕的九屆人大五次會議的最主要的議題。世界經濟強體一片衰退的沖擊波蕩漾全球,我國經濟逆風而上繼續在適度快速增長的平臺上前行。經歷了抵御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我國經濟機體的免疫力、抵抗力進一步增強了。然而,我們不僅面臨外患,同時還存在著內憂,憂患意識不可無。
擴張型財政政策流露長期化傾向
1998年開始,我國政府財政政策由緊縮政策轉而實行擴張政策。所謂積極財政政策,其基本特征是以增加赤字和增發國債為主要內容,所以屬擴張型財政。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刺激了投資和消費的增長,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政策效應是明顯的。但是,現在本應淡出和轉型的擴張的財政政策卻出現了長期化的趨勢,經濟快速增長染上了對擴張政策的依賴癥,而潛伏的財政和金融風險卻使擴張政策難以為繼。這是當前政策抉擇面臨的一道難題。
2001年,GDP增長7.3%,比上年下降了近一個百分點,且呈現逐季減緩趨勢,經濟整體增幅下降的態勢表明擴張政策的效應在遞減;國有企業在基本實現三年脫困目標之后,脫困的成本和代價尚未消化,又出現效益回落,利潤增幅持續下滑,部分企業脫困后又返困,虧損企業虧損額上升;國有單位的投資靠國債支持繼續上升與非國有單位投資乏力形成反差,表明除了政府國債投資之外,各類市場主體的自我積累機制依然乏力;物價由低速回升轉為全面回落,去年零售物價下降0.8%,工業生產資料出廠價下降1.2%,生活資料出廠價下降1.5%;失業率居高不下,就業難度加大,去年下崗未能再就業的職工近600萬人,城鎮實際失業率高于登記失業率2-3個百分點;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對增加農民消費、啟動農村市場乏力,制約農民增收的諸多因素仍然存在;財政對債務的依存度居高不下,潛伏的財政危機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進一步加深。
回顧2001年,瞻望2002年,對今年經濟發展和對策,似應作出以下幾點認識:
連續4年實行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使經濟增幅下滑的態勢得到遏制,并為今后經濟增長和發展創造了較好的物質條件。但是,放松銀根的政策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它好比一劑強心針,不可能帶來經濟持續快速穩步增長,為經濟長期發展埋下隱患。巨額的財政赤字,沉重的債務負擔,貨幣超經濟發行,最終勢必釀成嚴重的財政危機和金融危機,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如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或者導致經濟滯脹(如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所以,任何一位明智的當政者都不會長期推行擴張性政策。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一度財政敞開國庫花錢,銀行開足馬力印發鈔票,由此釀成的苦果至今還沒有消化完畢。財政長期入不敷出,赤字居高不下,社?;鹑笨诰薮?銀行不良資產比例過高,居民儲蓄超常增長等,這些因素都給經濟投下了通貨膨脹的陰影?,F在人們之所以沒有看到它的現實威脅,是由于出臺的改革措施強制地遏制了購買力的需求變現,把收入鎖進銀行的保險柜;是由于貧困人口增加,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和購買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財政和貨幣政策在不能兼顧推動經濟增長和化解經濟風險時,應當適時地把重點轉向后者,決不能為保暫時增長而犧牲長遠發展。
當前,擴張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已經出現邊際效應遞減的勢頭,但經濟增長對它的依賴性并未減弱,經濟自身的增長機制依然乏力,因而,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出現了長期化的危險傾向。國內外的歷史教訓表明,一旦把擴張性政策長期化,后患無窮。防患于未然,一要防止和化解財政和金融危機,二要預防陷入“滯脹”泥潭的可能。
莫追隨發達國家進入“消費社會”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生產決定消費,但生產歸根到底是為了消費、依賴消費。近代工業革命飛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導致消費資料極大豐富。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興起了一種新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富裕者無節制的物欲滿足為宗旨,奉行物質消費至上主義;超越生產和消費的能力,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現代消費社會”?!跋M社會”正像傳染病一樣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和擴,成為當代世界的一大公害。
中國GDP總量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居世界第6位,但僅占世界GDP總量的3.6%,美國占32.6%;中國人均GDP不到900美元,不到全球人均GDP的1/5。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在世界75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競爭力排名中,中國居第39名,美國居第2名。
中國進出口總額達5098億美元,為世界第十大貿易國,但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出口占5.4%,進口占3.2%。
中國靠占世界耕地總面積7%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1/6的人口,解決了13億人民的溫飽。但是,現在農村還有3000多萬人處于絕對貧困狀態,如果按照聯合國的人均每天消費1美元的貧困標準,農村貧困人口則要多得多。在城鎮,已經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人數眾多的貧困階層,包括600多萬下崗職工、600多萬失業人口,還有不能按時足額領到退休金和工資的退休職工和鄉村
教師。城鎮中缺房和無房戶上百萬,大量危房、貧民窟亟待改造。城鄉居民缺醫少藥。
雖曾為文明古國,但中國現在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狀況令人發憂: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甚至低于最不發達國家。雖然實行了9年義務教育制度,農村教育卻還要靠“希望工程”支撐,政府財政用于教育事業的撥款仍未達到《教育法》規定的標準。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僅為50%,25歲以上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比重僅為2.1%,文盲高達8507萬人。用于研究與開發的經費嚴重不足,占GDP的比重不到1%(日本為2.88%,美國為2.44%,韓國為2.29%)。
我國是農民占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業大國,農業至今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勞動生產率低下,2/3的勞動力困在人均1.5畝耕地上,由于農業現代化步履艱難,每年造成的損失達數千億元,僅蔬菜水果因缺少保鮮設備一年就損失800多億元。
現代工業的建立和發展是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經過50年建設,我國基本上已經建成了較完備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化已進入到中期階段。但是,工業總體的技術裝備水平仍然落后。據全國工業普查資料,1180種專業生產設備達到國際水平的僅占26.1%。機械產品中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不到5%,我國單位GDP的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8倍。每年固定資產投資所需購置的設備60-70%依靠進口,許多行業的裝備都被外國占領。設備制造業丟掉了國內市場2/3的份額。信息產業的關鍵技術和部件的研究開發相當落后
離開繁華喧囂的街區,人們看到的是另一個貧瘠瘦弱的中國。如此強烈的反差發人深省:我們到了追隨發達國家,仿效他們的生活方式,趕超“消費社會”的時候了嗎?有人說:“中國已經進入休閑時代!”錯了!現在依然要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始伊謭@北京的頤和園現在成了大眾的休閑地,但人們不該忘記這正是“老佛爺”的劣跡:興建頤和園是以犧牲國防和近代工業為代價的!
加入世貿組織要做“明白人”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朱總理要求各地、各部門、各個企業做好應對工作,告誡各級領導干部要“做領導經濟工作明白人”。
做明白人,應當明白我國入世的動因。對此的權威解釋是,當今世界已經實現了“經濟全球化”?!叭蚧闭擖c源于美國,但美國學者和政界對“全球化”并無一致的認識,從“貿易自由化”到“美國價值觀全球化”、“美國生活方式全球化”,甚至“全球美國化”,無所不包。美國統治集團則把“全球化”當作它推行霸權主義、對外擴張的工具。如果我們采納了“全球化”的概念,那么就應當賦予它科學的內涵和確定的外延,不能盲目照搬。其次,“經濟全球化”是一個發展過程,是各種力量較量和斗爭的舞臺。當今世界除此之外還存在著反全球化、區域化,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再其次,當今世界,即使認同了“經濟全球化”,還必須正視“政治多極化”這一不可抗拒的潮流和政治格局。我們既然強烈主張“世界政治多極化”,堅決反對單極化,但“多極化”和“全球化”卻是矛盾對立的,而政治又是為經濟服務的。對此,我們在理論上總應自圓其說。
做明白人,應當明白當今世界經濟格局。自近代工業革命開始,先進工業國家用廉價商品和炮艦轟垮了落后國家的壁壘,把各國網羅進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從此,世界劃分為工業國與農業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窮國與富國、強國與弱國。時至今日,這一格局仍未改變?,F在,盡管發展中國家說話的聲音大了,與強國打交道多了一些籌碼,但是國際經濟秩序依然是不公正的。極少數富國不僅以強凌弱,而且把貿易、投資當作推行強權政治、霸權主義的工具。世貿組織現行規則對所有成員國一視同仁,這種形式上的平等掩蓋了實際上的不平等,更何況許多規則是在發達國家主導下按照有利于發達國家的原則制定的。改變世界經濟格局,建立公平、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歸根到底要靠廣大發展中國家富裕強盛。
做明白人,應當明白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位置,要定準位?!吧虉鋈鐟饒觥?國內市場如此,國際市場更是如此,這里奉行實力至上。我國入世后應當定好位:第一,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屬于世貿成員中的弱者,應當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規則賦予不發達國家的各項權利,只承擔與我國地位相適應的義務和承諾,拒絕世貿組織規則之外的要求,抵制那些損害我國利益、危及我國國家安全的舉措。第二,中國是建設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在國際上永不稱霸,但是,應當承擔我國對第三世界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維護第三世界國家利益不受侵害,積極爭取建立平等、公正、公平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不放棄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