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方法

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方法

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神經性癱 骨質疏松 攣縮 異位骨化 生物力學療法 超重力場

Study of anti-osteoporosis and anti-contracture i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paralysis Zhang Daxin ﹡ , MaHaibo , Duan Yunbo . *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 Beijing 100029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methods and theory of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and to search the new effective approach of anti-osteoporosis, anti-contracture and clinicophysical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paralysis. Method Sixty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paralysis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 30 in each ) , their kinetic function was evalusated, bone mineral density ( BMD ) , serum levels of calcium and phosphorus were determined. abilities of anti-contracture and anti-osteoporotic fracture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parameters of joint moving range and muscular strength. Results BMD i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paralysis in both group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control. The abilities of anti-contracture and anti-osteoporotic fracture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BMD, Serum levels of calcium and phosphorus. Conclusion Osteoporosis and contracture i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paralysis may be induced by stress and calcium loss. A theory of higravity was proposed. Earlier treatment with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can prevent these pathogenetic processes effectively. Biomechanical method and related theory of higravity might be useful in directing this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other new approaches.

【 Key words 】 Neurogenic paralysis Osteoporosis Contracture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Biomechanical Higravity

由周圍神經、脊髓和腦中樞神經功能障礙導致的神經性癱瘓患者常出現骨質疏松癥和關節攣縮 [1] 。為探索癱瘓康復理論和方法,我們先后系統地測定了兩組各 30 例神經性癱瘓患者的骨密度( BMD )和血鈣磷相關生化指標,如堿性磷酸酶( AKP ) ,25 羥維生素 D ( 25 羥 VD )和骨鈣素( BGP ),與其相應的運動功能評價指標進行比較。

資料和方法

1. 對 30 例中樞神經性下肢癱瘓半年以上的第一組住院病人(年齡 16 ~ 73 歲,平均 36 歲,男性 26 例,女 4 例)進行骨礦鹽單光子 X 線測定和患者血鈣、磷、 AKP 和 25 羥 VD 測定,并參照各項臨床通用正常值 [2] 進行比較。第二組是 30 例病程在半年之內的神經性偏癱患者(男性 14 例,女 16 例)。分別測定患者的腰骶和股骨近端股骨粗隆、維氏( ward )三角經過 3 個月運動康復療法的雙光子 BMD 值,因當無統一認可的正常值而設對照組(男 65 名,女 114 名,平均年齡 30 歲),同機同期進行對照組和患者組的 BMD 值檢測。

2. 兩組神經性癱瘓攣縮康復前后綜合運動功能康復評價,包括:①患側下肢徒手肌力Brunnstrom法評價;②患側肢體關節活動度(ROM評定):膝關節ROM屈伸< 180°,伸屈< 60°表明有攣縮存在;③四肢大關節周圍軟組織、肌肉、肌腱、韌帶硬度、張力和彈性徒手檢查等綜合運動功能評價。

3. 采用抗骨質疏松抗攣縮物理康復。重點方法分別是能有效增加骨壓電位的直立運動法和能軸向拉伸肌肉韌帶的ROM牽引法。采用以主、被動ROM和基本運動(翻身、坐平衡、爬行、直立平衡)訓練的物理醫學治療方法,統稱生物力學療法。采用電場、磁場和力場療法抗攣縮。

各組指標用 ± s 表示結果行 t 檢驗。

結 果

1.第一組30例中樞性下肢功能障礙半年以上患者單光子BMD按年齡段與正常值相比,30~39歲年齡段患者BMD低于正常值,其他成年段患者總體低于總體正常值,偶有患者高于正常平均值。第二組30例偏癱患者腰椎和股骨近端雙光子BMD低于正常值者分別占73.8%和78.6%。

2. 第一組(男19例)所測 血磷血鈣值分別為 29 ± 6 mg/L和87±12 mg/L,與正常值(鈣 80 ~ 110 mg/L)比,雖偏低,但差異無顯著意義。鈣磷濃度乘積 [Ca]×[P] = 25.2±6.4。我們出骨質疏松抗關節攣縮,超重力生物力場鈣平衡物理化學效應理論,可用方程式f(n ·α ) = k · n · c os α 表示,其中 k是參數,主要為[Ca]與[P]乘積的等變量,g為重力加速度, α 是膝關節 長骨間夾角, n為超重力作用力的倍數。

3. 兩組各30 例神經性癱瘓患者血生化測定結果:第一組24例中樞神經談話患者(男20例,女4例)血清25 羥 VD 平均值 8 ± 4 μ g / L , 小于正常值 13 ± 5 μ g / L 。 提示 25 羥 VD 低,不利于正鈣平衡。

20 例(男 17 例,女 3 例)的 AKP 平均值為 240 ± 85U / L , 高于正常值,提示中樞神經性癱瘓患者 AKP 活躍,成骨細胞受抑制,骨量減少, 骨質疏松化活躍;與鈣從骨內向骨外轉移、肌肉韌帶的攣縮、異位骨化和關節骨質增生相關。

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方法范文第2篇

腦卒中是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引起的腦血管病,也稱為中風。凡因腦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腦血流循環障礙和腦組織功能或結構損害的疾病都可以稱為腦卒中。

1 腦血管病患者的功能和能力障礙按其發生的原因分為以下兩大類

1.1 原發

原發,即腦血管病直接引起的、病后立即出現的障礙,如偏癱、失認、感覺障礙等,又稱第一次障礙。

1.2 繼發

繼發(也稱第二次障礙)多數是患者病后長期臥床,靜止不動造成的,故又稱廢用綜合征,常表現為四肢廢用型肌萎縮、關節攣縮畸形,起立性低血壓等。

2 急性期第一天就開始康復治療

早期康復是對病人的肢體功能恢復是非常有益的,在急性期的第一天就應對患者的肢體關節進行保護,并且有一個良好的肢位,盡量減少對關節的損傷。病人生命體征穩定,偏癱、失語等神經系統癥狀不再發展后48小時即開始動態康復治療。早期康復治療,可以預防或控制繼發的發生和發展。

3 康復與治療必須同步進行

過去人們認為康復是“后療法”,即針對原發疾病經過臨床治療后遺的障礙。這種看法在康復領域統治了很長時間。經過不斷的實踐,才逐步認識到康復是從疾患發生之時就已經開始了,康復必須與治療同步進行。急性期和早期康復可以增加感覺信息的輸入,促進潛伏通路及休眠突觸的活化,由于缺血腦組織的再灌注和腦血流的改善,可以降低神經功能的致殘程度。此外,早期康復可杜絕或減輕廢用綜合征的發生,如壓瘡、肌肉萎縮、關節疼痛、關節攣縮等,并可縮短康復療程,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精神及經濟負擔。

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95﹪腦血管病患者功能恢復在病后12周內完成,80﹪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在病后6周內達到最好程度,但臨床上也有例外。如果病后患者急于求成,不科學的過度運動,造成局部疼痛、下肢疼痛、異位骨化等,這些癥狀常稱為誤用綜合征,就是指一旦發生繼發,就會使病人的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導致殘疾率增高,正確的早期康復治療可以將繼發的發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因此,腦血管病的康復要有緊迫感,應盡早開始,不要失去病后最初3個月的最佳康復時期。臨床上也經常可以看到以后的恢復期也是至關重要的,急性期康復做得好,就為恢復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 康復治療應24小時不間斷

應該強調的是“康復并不僅僅是手足的功能恢復訓練”,而是“人生存權力的恢復訓練”。手足訓練不過是為了達到此目的而采用的一個手段。僅進行手足訓練,而不進行心理矯正(障礙的承受),樹立為返回社會以社會工作為首的具體努力方向,就不是康復。同時,很多患者為了使功能恢復達到頂點,而盲目(沒有具體途徑)地繼續訓練,這將浪費患者的寶貴時間。所以,患者必須在康復醫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的訓練。

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方法范文第3篇

康復是所有腦血管病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康復能使患者最大程度恢復并參與社會活動和提高其生活質量。對腦梗死患者傳統的方法是早期只重視治療,使許多患者不能保持功能位及早期功能鍛煉,造成了肢體關節畸形,影響以后肢體功能恢復,留下嚴重的后遺癥。近年來,我們對腦梗死患者采取早期的康復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因腦梗死住院患者200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確診。意識清醒,可接受動作指令,除外既往有抑郁癥或肢體功能殘障者。將其分為康復組及對照組.康復組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對照組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齡與病程、病情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抗血小板聚集、營養神經、保護腦細胞、改善微循環等治療。康復組在發病后經初部處理,病情相對穩定時即開始康復訓練,平均入院2~6d開始早期康復程序[1],即床邊進行訓練,目的是預防臥床患者引起的肺炎、褥瘡、靜脈血栓等全身并發癥,預防關節攣縮、強直,特別是預防肩內攣縮與足下垂;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逐漸恢復生活自理、行走及工作能力。早期康復方法:(1)定時更換,每2h翻身1次;(2):靜息狀態下將患者肢體維持在功能位,用支架或夾板固定防止足下垂及內外旋轉;(3)關節活動及肌肉訓練:每日活動關節5~10遍,由被動運動變為輔助運動,再轉變為主動運動;(4)坐位平衡訓練及站立平衡訓練,步行訓練,上下樓梯訓練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每日2次,每次30 min;(5)有語言功能障礙者,進行語言功能訓練。對照組不給予上述系統康復護理。

2結果

2.1療效判定:完全恢復:生活自理,獨立生活;基本恢復:生活部分自理,基本獨立生活;不全恢復:生活小部分自理,需人監護;不能恢復:完全依靠他人照顧.

2.2兩組康復情況比較:見表1。

3討論

多年來,腦梗死的治療最明顯的進步不在于發明新的藥物,而在于患病后的整體治療過程,其中最重要的在于早期損傷的功能康復治療和護理,國外有學者提出,康復介入越早,患者功能恢復和整體效果越好。大量資料顯示[2],腦卒中患者在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結構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組織的能力或可塑性,在條件適宜時部分神經元可再生,這是康復訓練運動恢復的理論基礎。早期康復功能鍛煉可促進中樞神經的功能重組,提高患者的肢體康復及日常生活能力,通過觀察,康復組在肢體功能康復上明顯優于對照組。所以,腦梗死患者康復的盡早介入,為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降低患者的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患者盡早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李紅玲,郭力,宋蘭欣,等.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治療觀察[J].中華康復學雜志,1999,14(5):202.

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四肢骨折; 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093-01

二十一世紀骨科領域技術革新,器械創新,對骨折手術治療方法有了很大的發展,大大地提高了骨折患者的治愈率,但是手術治療只是四肢骨折、關節創傷和早期功能鍛煉恢復全過程都十分重要。現將2004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32例四肢骨折患者術后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齡18-77歲,平均(36.5±7.5)歲。致傷原因:車禍傷22例,墜跌傷5例,擠壓傷4例,其它傷1例。骨折部位有肱骨外科頸、肱骨干、肱骨內外踝骨折、脛、腓骨骨折等。其中合并關節骨折5例,開放性骨折10例,閉合性骨折23例,多發性骨折4例;合并腦、胸、腹傷8例。

1.2 手術治療 合并腦、胸、腹傷骨折患者,骨折作暫時處理,行腦、胸、腹部損傷處理,待病情穩定后再行骨科手術處理。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加外固定25例、單純固定4例、牽引3例。內固定分別用解剖鋼板、L型鋼板、加壓鋼板、交鎖髓內釘、梅花釘、克氏釘、加螺絲釘、鋼絲內固定。術后視骨折內固定穩定程度采用或不用外固定。

1.3 術后中西醫綜合康復

1.3.1 早期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 (術后3天至3周)術后疼痛緩解后,術后3到7天主動活動固定肢體肌肉屈伸指(趾)、股四頭肌、三頭肌、脛前肌、遠端未固定的關節,3-5次/天每次持續活動15-20分/次。對四肢長骨內固定牢固者可在術后7-14天行骨折兩端關節練習,活動范圍從小到大,2次/天;近關節的骨折,早期行連續被動活動(Continuous Pas 2sive MotionCPM)、局部理療(周林頻譜儀、紅外線治療儀)。術后3天服活血化瘀中藥(當歸、赤芍、蘇木、桃仁、川斷、木通、川芎、臺烏、沒藥、陳皮、乳香、甘草)。

1.3.2 中期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 (術后3周至8周)患肢肌力練習,從無抗阻到抗阻練習。配合中藥外洗(寬筋藤、鉤藤、銀花藤、王不流行)、肌肉按摩;受累關節進行主動、被動活動:手握單杠、肩關節外展、上舉;肘關節被動屈曲,將前臂置于桌(床)上、墻壁上將軀干壓肘關節即可達到屈曲;兩手背相對練習掌屈及兩手掌相對練習背伸;握拳與伸指,轉動保健球。平臥起坐直腿抬高練習屈髖;坐在床上主動屈伸小腿或雙手握床欄屈膝下蹲可練習屈伸膝關節;臥床或坐位練習踝關節、趾關節屈伸活動。

1.3.3 后期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 (術后8周以后或12周以后)肢體擺動練習、關節軸位運動:①肢體重力作用與肌力協同作用運動受累關節。②通過器材協助運動和關節功能牽引活動關節。③通過器材(如:橡膠、拉力器、彈簧)行抗阻練習增強肌肉力量、恢復肌肉功能。④理療(紅外線、超聲波、電磁場刺激)。⑤中藥外洗(桂枝、威靈仙、防風、川加皮、細辛、荊芥、乳香、沒藥)等治療。

2 結果 36例四肢骨折術后患者中,僅25例(69.44%)在住院期間早期、系統、恰當接受康復治療,出院時恢復正常功能的13例(52%)、關節活動幅度也有所增加。本組有5例骨折累及關節損傷,12周后繼續康復治療鍛煉,關節功能均有所改善。

3 討論 骨折的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是現代醫學治療骨折、關節損傷的三大重要環節,隨著骨科技術革新、器械創新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加上恰當的關節鍛煉,大大地減少了并發癥。骨折經手術復位,內(外)固定愈合需4-24周,按物理力學外固定需關節固定,但患肢長時間受到制動,肌肉萎縮、肌張力降低、肌腱攣縮、應激力減退、關節僵硬、骨代謝障礙,嚴重的致殘[1]。早期、系統、恰當的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可加快骨折愈合,利于關節功能恢復[2]。骨折術后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可分為早期、中期、后期進行[2]。早期術后2-3天內服中藥,有活血散瘀之功效,待患肢疼痛緩解后行患肢肌肉、肌腱伸縮活動鍛煉,鄰近關節運動。術后2周視骨折固定穩定性而定,拆開外固定治療結束再行外固定[3]。早期活動能增加肢體血循環、消腫減輕對神經壓迫而止痛,肌肉攣縮停止;減輕關節、肌肉、神經的黏連。早期治療恰當,中后期的肌肉萎縮、韌帶攣縮、關節僵硬就減少。中、后期康復治療方法有:運動療法、作業療法、電磁場刺激理療,通過各種器材訓練、按摩、中藥外洗等。CPM可加速骨膜層未分化細胞分化為軟骨細胞修復損傷的關節,促進成骨細胞增生,加快骨折愈合[4]。電磁場刺激理療使神經細胞多巴胺水平減少,乙酰膽堿水平增加,而乙酰膽堿有增加運動功能恢復作用,改善運動機制[5]。在中、后期康復治療全過程醫護人員應對不同的骨折、關節損傷的患者有計劃、有程序地安排康復訓練。這期治療時間比較長,有條件者盡可能住院接受治療。相當一部分患者因經濟未能解決等原因未完全康復而出院。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有計劃地初步教會病人及家屬操作鍛煉,鼓勵病人樹立堅強的信心和毅力,出院后繼續康復訓練,爭取最大限度地恢復肌肉、韌帶、關節功能。出院后定期門診復查,對特殊病例應設立門診病歷檔案卡,電話隨訪指導康復訓練。四肢骨折的康復治療應注意:①根據骨折、關節損傷固定穩定情況而定早期、系統、恰當康復治療。②早期、中期由醫護人員指導協助鍛煉,后期主動鍛煉為主,被動鍛煉為輔,主動與被動相結合鍛煉。③功能鍛煉幅度從小到大,次數逐日增加。④運動方向與原骨折外力方向相反。⑤活動骨折端不應受到旋轉、成角或剪力等應力的影響[6]。⑥適當訓練其它肢體關節,防止其它肢體關節攣縮。

參考文獻

[1] 張毅,黃東鋒,毛玉容等.膝關節韌帶損傷早期應用膝矯形器動態石膏固定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6(1):24.

[2] 莫新發,何仲佳,周志賢.四肢骨折的術后康復治療[J].廣東醫學,2004,25(4):411.

[3] 羅偉勝,譚常贊,李炬英等.精神疾病患者合并骨折康復治療[J].中國民康醫學,2003,15(3):155.

[4] 陸裕樸,胥少訂,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587.

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方法范文第5篇

1 臨床資料

腦外傷患者46例,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齡20~59歲;車禍傷27例,高處墜落及摔傷14例,鈍器擊傷5例。傷后昏迷29例, 昏迷時間20分鐘-16天。入院時行頭顱CT或MRI檢查,顱內血腫36例(40.91%),腦挫裂傷6例(14.39%),腦干損傷4例(10.61%),復合傷l8例(13.64%)。其中左側偏癱27例,右癱19例。神經功能缺損評定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1]。

2 治療方法

2.1 高壓氧療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神經營養、改善循環、促進代謝等常規藥物治療及對癥支持處理;手術后7~14天開始高壓氧療,采用中型空氣加壓艙,升壓20min至治療壓力0.2 MPa(2ATA),穩壓戴面罩吸純氧30 min 2次, 中間休息吸艙內空氣5 min,減壓20 min出艙。每天1次,l0次1個療程。本組患者治療2~5個療程不等,療程間隔2~3 d。

2.2 康復訓練急性期以變換、按摩及被動活動為主 :仰臥位時患肢維持于功能位.并注意伸、屈臥位交替進行,2~3 h變換一次;按摩及關節被動活動:采用輕手法按拿,由患肢近端進行,每次30 min.每天2~3次;進行主要關節的伸、屈、外旋、內旋活動,每天活動2~3次 恢復期以主動訓練為主.采用Bobath技術進行行走訓練、作業療法、運動療法,每天2次每次30分鐘。

3 療效評定 及結果

① 痊愈:臨床體征、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肌力恢復至V級,恢復病前工作;② 顯效:主要體征或癥狀消失, 生活基本自理;③好轉:部分體征、癥狀消失或減輕;④無效:癥狀無改善。結果,所有病歷均得到隨訪,平均隨訪時間18月,顯效18例,好轉2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87%。

4 討論

現代康復理論認為,腦外傷后中樞神經系統在功能上具有重新組織的能力或可塑性,在條件適宜時部分神經元可以再生, 通過藥物或手術方法使其恢復功能有限。

高壓氧可提高血氧張力,增加血氧含量, 增加氧的彌散半徑并提高組織氧儲備[2],同時促進側枝循環的形成.增加病變部位腦血瀧灌注;可使有氧代澍增強,無氧代謝減少.ATP生成增多.加速酸性代謝產物清除,減輕腦水腫.為神經組織的再生和功能恢復提供良好物質基礎,從而改善腦缺氧所致的腦功能障礙,促進腦功能恢復;改善血腦屏障的通透性,有利于腦部病灶的吸收、消散及促進側支循環的形成和周圍神經的再生,加速神經功能的恢復和偏癱的改善。

康復訓練的主要目的在于讓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復偏癱肢體功能,偏癱患者由于肌痙攣、關節固定而缺少活動,癱瘓肢體血流循環不良或肢體功能鍛煉不當,可使肌肉結締組織膠原纖維增厚,彈性和活動性下降,限制肌肉活動,造成關節肌肉攣縮[3]。早期洼意變化.可減少肺部、皮膚感染等并發癥;按磨及各種被動、主動活動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強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過程.具有使興奮與抑制過程恢復到平衡的調節作用.可有效地預防關節攣縮、強直.并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本組病歷采用早期康復訓練結合高壓氧治療,即可最大限度地恢復偏癱肢體功能,同時又可促進神經組織的再生,臨床療效滿意,因此我們認為,有條件醫院.對腦外傷偏癱患者,早期開始高壓氧療配合功能訓練治療,對改善肢體功能.降低致殘率.提高生存質量,具有滿意的療效.可作為腦外傷偏癱患者的治療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谟县| 台江县| 绥芬河市| 平度市| 门源| 九江县| 扎囊县| 白城市| 攀枝花市| 壶关县| 共和县| 托里县| 鹤庆县| 岑溪市| 中方县| 徐闻县| 乌拉特后旗| 嫩江县| 开化县| 西青区| 浙江省| 长寿区| 宜州市| 莱阳市| 民权县| 江都市| 玉屏| 弋阳县| 天等县| 东至县| 金乡县| 清丰县| 甘南县| 隆德县| 贞丰县| 马鞍山市| 化德县| 留坝县| 嘉鱼县| 大连市|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