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礦物學特征

礦物學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礦物學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礦物學特征

礦物學特征范文第1篇

[關鍵詞]地質學 綠泥石 組成特征 形成環境 成礦意義

[中圖分類號] P5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4-28-2

1產出特征

綠泥石化帶系由綠色蝕變花崗巖組成, 沿一定斷裂構造帶分布, 呈不規則地質體, 與圍巖呈逐漸過渡關系。

在含鈾花崗巖體中, 這種綠泥石化帶多分布在離一級斷裂硅化帶有一定距離的二、三級斷裂中, 或在一級斷裂硅化帶尖滅地段。它產于構造上屬壓扭性相對閉合的斷裂地段, 甚至產在壓性糜梭巖帶內, 后一種情況所形成的綠泥石化交代體與圍巖界線清前者主要是沿壓扭性為主的構造面發育, 因此, 綠泥石化帶長度相對短, 寬度相對大。一般其長度幾百米至幾十公里, 寬幾十米至數公里不等, 產狀多為緩傾斜。隨綠泥石化程度的差異, 綠泥石化帶化學成分變化較大。

綠泥石化是鈾成礦作用前和成礦作用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蝕變類型。前人研究表明下莊礦區范圍內的花崗質巖石均廣泛發育了各種類型的蝕變作用,主要有微斜長石化、鈉長石化、白云母化和綠泥石化等,其中綠泥石化既可產在由微斜長石化、鈉長石化及白云母化構成的堿交代巖內,同時還在堿交代巖旁側形成獨立且寬廣的綠泥石化帶,礦體就產在堿交代與綠泥石化巖石的過渡帶部位偏綠泥石化帶中。

2鏡下特征

本次研究所分析的樣品主要為花崗巖型礦石。首先,把所采樣品磨制成電子探針片,然后,在光學顯微鏡觀察鑒定的基礎上,選用了在表地面所取的綠泥石化比較明顯的5個樣品(No.05-1、No.05-2、No.05-3、No.05-4、No.05-5)進行電子探針分析,紅外光譜測試和X射線衍射測試。這5塊樣品均屬于魯溪巖體,蝕變嚴重而且典型,手標本上蝕變明顯,暗色礦物幾乎全部綠泥石化,長石也有絹云母化和高嶺土化,鏡下特征顯示,綠泥石主要呈片狀、磷片狀,與伊利石、石英、螢石,長石等礦物共生關系密切,廣泛交代黑云母、角閃石及各種硫化物,或沿其礦物裂隙分布、充填。

3化學成分特征

以14個氧原子為標準計算的結構式和特征值。綠泥石的w(Na2O+K2O+CaO)可以作為判別其成分是否存在混染的指標。因此,本文采用w (Na2O+K2O+CaO)

盡管Fe2+含量不能直接通過電子探針分析獲得,但根據綠泥石中Fe3+含量一般小于鐵總量的5%,本文近似地用全鐵來代表。

對本次綠泥石樣品進行了電子探針化學成分分析,結果顯示,w(SiO2)變化于26.02~32.40%之間,平均為28.488%;w(Al2O3)變化于18.97%~22.52%之間,平均為20.67%;w(FeO)變化于20.79%~35.97%之間,平均為27.866%;w(MgO)變化于6.85%~15.39%,平均為11.49%。總體看鎂和鐵的含量變化較大,且此消彼長,反映了它們在綠泥石中相互置換比較普遍。

一般認為,由泥質巖蝕變形成的綠泥石比由鐵鎂質巖石轉化而來的綠泥石具有較高的nAl/n(Al+Fe+Mg)值(>0.35)。本次測試的綠泥石的nAl/n(Al+Fe+Mg)值變化于0.34~0.36之間,平均值0.348,反映綠泥石化學成分主要受鐵鎂質原巖控制。

綠泥石的Fe/Si圖解常被用來作綠泥石的分類和命名,通過對這5個樣品綠泥石Fe/Si圖解表明礦區所取樣品,為蠕綠泥石(鐵綠泥石)。

3.1AlⅣ、AlⅥ值及Fe/(Fe+Mg)比值

本次所取樣品綠泥石的AlⅣ值為0.799~1.177,AlⅥ值為1.278~1.818,AlⅣ值均小于AlⅥ值,這表明Al大部分都占據在八面體空隙中。AlⅣ-AlⅥ關系顯示,AlⅣ與AlⅥ存在一定的負相關性,說明在AlⅣ對Si的替換過程中,伴隨著AlⅥ在八面置上對Fe 或Mg的置換。該地區綠泥石AlⅣ與AlⅥ之間的相關關系為AlⅥ=-0.0794AlⅣ+0.3714。因此,本區綠泥石的Al與Si置換不屬于AlⅣ與AlⅥ間接近于1∶1的鈣鎂閃石型替代,AlⅣ對Fe或Mg的置換比例低于AlⅣ對Si的置換。當AlⅣ在八面體上置換Fe或Mg時,產生的負電荷完全能夠被更多的AlⅣ在四面體上置換Si來補償。

AlⅣ-Fe/(Fe+Mg)圖解顯示,隨著Fe/(Fe+Mg)值的增加,AlⅣ值也增加,這表明在Fe置換Mg的過程中,由于綠泥石結構的調整,允許更多的AlⅣ置換Si。在鐵鎂質巖石的低級變質作用和活動地熱體系中,粘土礦物、云母等向綠泥石的轉換,常伴隨著Al對Si的置換。所以,該礦床綠泥石中Fe對Mg的置換有助于綠泥石的成熟化。

Inoue(1995)認為在脈狀礦床的熱液蝕變中,在低氧化、低pH 值的條件下,有利于形成富鎂綠泥石;而還原環境則有利于形成富鐵綠泥石。鐵綠泥石的形成,還可能與流體的沸騰作用有關。下莊礦田的綠泥石,主要為富鐵種屬的蠕綠泥石(鐵綠泥石),指示形成于還原環境。綠泥石中的離子反應主要表現為Fe和Mg的置換反應,指示了綠泥石產于含鐵建造背景中。

3.2綠泥石的形成溫度與成礦的關系

綠泥石作為中低溫、中低壓環境中穩定存在的礦物,且由于其在結構上具有可變性,成分上又具有非計量性,所以許多地質學家一直高度關注綠泥石成分和結構的變化與其形成的溫度之間的關系。Catherine和Nieva在1985年發現綠泥石中的(AlⅣ)和溫度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提出了綠泥石固溶體地質溫度計。

本文采用Raused-Colom等提出,后經Nieto修改的關系式(綠泥石的結構式按14個氧原子計算)計算面網間距d001值,公式為:d001(/0.1nm)=14.339-0.115n(AlⅣ)-0.0201n(Fe2+);然后根據Battaglia提出的d001與溫度之間的方程式計算綠泥石的形成溫度T/°C = (14.379d001(/0.1nm))/0. 001,計算綠泥石的形成溫度。結果表明礦脈中的綠泥石形成溫度為166.57~236.14°C,平均溫度216°C。

綜合前文分析,該礦床綠泥石的廣泛分布及其與礦化的密切關系,表明燕山晚期巖漿活動對該礦床的疊加改造作用顯著。綠泥石的形成溫度(166-236℃)及環境(還原環境、含鐵建造),指示巖漿熱液成礦溫度和環境為中-低溫的還原環境。

4晶胞參數特點

在礦區內所取樣品一共5個,磨成了200目以下細粉末進行了X粉晶衍射測試,測試結果經過面網間距計算公式:1/dhkl2=h2/a2sin2β+k2/b2+l2/c2sin2β-2hlcosβ/acsin2β,晶胞參數(a0,b0,c0,β)結果顯示此次所取樣品屬于鐵綠泥石,與探針測試的結果一致,這種綠泥石分布廣泛,于各種巖漿巖中均可出現,系黑云母、輝石、角閃石等暗色礦物蝕變的產物

5結論

(1)下莊礦田的綠泥石經測定歸屬為蠕綠泥石(鐵綠泥石),指示形成于還原環境。

(2)該礦床綠泥石的化學成分主要受鐵鎂質巖等原巖控制。綠泥石結構的離子置換主要體現為Fe對Mg的置換,反映其形成與含鐵建造有關。

礦物學特征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斑巖型鉬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在;大興安嶺

中圖分類號P6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10)042-0008-02

近年來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吉黑東部相繼發現了眾多以網脈狀礦化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侵染狀礦化的斑巖型鉬礦床和礦化點其中較多鉬礦床(礦點)產在高鉀鈣堿性二長花崗巖白崗巖(鉀長堿長花崗巖)為主體的復式巖基內,常有少量花崗斑巖小巖體或巖脈侵入,花崗巖巖石組合指示其形成于造山晚期階段,礦床特征的礦石礦物組合為輝鉬礦+石英+鉀長石+螢石+黃鐵礦±綠柱石。這種特征與造山晚期階段的斑巖型鉬礦床特征相似。本文系統分析總結了重石山斑巖型鉬礦床的地質、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特征,以期能夠為區域上該類礦床的找尋和研究提供類比和借鑒的依據。

1地質概況

重石山鉬礦床位于內蒙―大興安嶺褶皺帶中段,重石山―中道山褶皺隆起帶與五牧場―塔爾氣東西向褶皺隆起帶的交匯部位。成礦區帶屬大興安嶺西坡塔爾氣―潮源Fe、Pb、Zn、Cu、Ag成礦亞帶,區域礦產主要有鐵、銅、鉬、螢石礦等。

工作區地層不發育,出露地層主要為奧陶系、侏羅系和第四系,工作區東南塔爾氣一帶出露有少量新元古代額爾古納河組。

額爾古納河組主要為一套淺變質巖系,主要巖石有磁鐵陽起片巖、綠泥絹云石英片巖、黑云變粒巖和石英巖。奧陶系中統蘇呼河組和多寶山組呈不規則橢園狀殘留體分布于重石山復式花崗巖基中,出露面積較小,總體呈弧形展布(圖1)。蘇呼河組(O2s)主要組成為堇青石板巖、粉砂質泥巖、綠泥英片巖和石英綠泥片巖。多寶山組(O2d)由變酸性熔巖、安山玢巖、陸源碎屑灰巖、石英角斑巖質凝灰巖、粉砂質泥巖和硅質巖組成。

晚侏羅世瑪尼吐組角度不整合于重石山花崗巖基的東南和西南側,北部與花崗巖呈斷層接觸。主要為流紋質凝灰巖、含角礫英安質凝灰熔巖、英安巖等。

第四系分布于山間河谷地帶,主要有粘土、砂礫、砂卵石等。

本區巖漿活動頻繁,時代主要為華力西期和晚侏羅世。華力西早期巖漿活動以石英閃長巖為主,分布于工作區的東南部。華力西期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展布于大牛圈―塔爾巴干臺布其和―塔爾氣一帶,構成重石山花崗巖基的主體,LA-ICP-MS鋯石U-Pb年齡為300Ma。晚期鉀長花崗巖(白崗巖)多以小巖株、巖墻侵入于黑云母二長花崗巖體中。期次有時代不明的花崗斑巖脈、閃長玢巖脈和花崗偉晶巖脈侵入于花崗巖體中。晚侏羅世次火山巖主要由安山玢巖、英安斑巖、流紋質英安斑巖、霏細斑巖、粗面斑巖等組成。

區域主要斷裂為北東向和北西向,重石山巖體的幾何形態主要受上述兩組斷裂所控制。區內控礦斷裂分布于重石山一帶,主要為壓-壓扭性斷裂,呈北東向展布,傾向南西,傾角30-70。沿斷層兩側巖石較破碎,構造角礫呈透鏡狀斜列式排列,并發育強烈的硅化和鉀化,空間上控制著蝕變巖帶和鉬礦體的展布。

2礦床地質特征

2.1礦體特征

礦體因植被覆蓋,地表控制較差,主要由鉆探控制。目前已布設了23條剖面線,控制出兩條北東向礦化蝕變帶,圈出49個鉬礦體。北側蝕變帶控制長1392米,最大延深350米。共圈定了24個鉬礦體,多數礦體受碎裂、碎斑巖帶的含礦性所控制,平行產出。只有K4、K21礦體產于二長花崗巖中。礦體由密集的含鉬細硅質脈構成,脈最寬0.20m,最窄僅1mm。礦石主要蝕變為硅化,其它蝕變均較弱。南東側蝕變帶距北西側蝕變帶400米,位于低電阻率區內,礦體主要產于花崗斑巖脈接觸帶及其圍巖中。沿走向稀疏控制長2500米,共圈出鉬礦體25個,多為單孔控制,其中K25號礦體由5個鉆孔控制,長946米,規模最大。

2.2礦石結構構造及礦物成分特征

礦石構造類型簡單,屬熱液充填交代細脈浸染構造。輝鉬礦呈自形到它形,沿巖石的裂隙分布,浸染狀偶見于石英脈中。黃鐵礦以浸染狀為主,局部呈脈狀、集合體狀,總體含量2-3%±。礦石特征礦物組合為輝鉬礦+石英+鉀長石+螢石+黃鐵礦±綠柱石,局部黃鐵礦含量較高,具造山晚期斑巖型鉬礦床的礦物組合和富F特征,目前初步探求儲量達中型。

礦體圍巖主要以碎裂、碎斑狀黑云母鉀長花崗巖為主,局部為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及花崗斑巖。鉆孔中礦體頂、底板巖芯均較完整。

圖1重石山鉬礦區及鄰區地質簡圖

1-第四系;2-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3-上侏羅統瑪尼吐組;4-奧陶系;5-震旦系;6-白音高老組次火山巖;7-瑪尼吐組次火山巖;8-石炭紀鉀長花崗巖;9-石炭紀二長花崗巖;10-泥盆紀石英閃長巖;11-構造蝕變巖帶;12-斷裂

2.3圍巖蝕變

鉬礦體主要產于強硅化、鉀化蝕變帶、密集硅質細脈及花崗斑巖接觸帶中,產狀與構造蝕變帶一致。硅化與鉬礦關系密切,呈脈狀、短脈狀及不規則的細脈、網脈狀,偶見綠柱石,伴有細脈狀輝鉬礦、黃鐵礦。鉀化由鉀長石和絹云母組成,在強硅化帶內,鉀化多為細粒脈狀及不規則的團塊狀。在弱硅化帶中,以脈狀、網脈狀為主。綠泥石化分布廣,面積大,花崗巖中的黑云母均不同程度被綠泥石所交代,礦體圍巖裂隙中可見細脈狀綠泥石分布。鉀質脈中的絹云母呈細脈狀。螢石化為晚期蝕變,多為脈狀、短脈狀。碳酸鹽化多呈細脈狀分布于裂隙中。

3礦區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特征

3.1化探異常特征

礦區1:5萬土壤測量(91.44Km2)共圈出4個以Mo元素為主的Mo、Au、Sn、W、Ag、Pb等元素組合異常。

AP2異常的Mo異常規模較大,濃度分帶和濃集中心明顯,強度較高,Mo、Sn、與Au、W異常吻合尚好。目前工作的重點即在AP2異常的濃集區內。

AP1號異常位于工區的北部,呈近東西向展布,在工區的東西兩側邊緣尚未封閉,異常的東部與AP2號異常相連。長9000m,寬450-3100m,面積19.45km2,為區內面積最大的異常。是一個以Au為主的Au、W及少量Pb、Mo、Ag、Cu元素組合異常,Mo異常主要分布在該異常東部邊緣,其中Au、W元素相吻合,其他元素在局部地段相吻合,異常連續性好,強度較高,梯度變化大。該異常中Au規模最大,襯度也大,濃度分布明顯。

AP3號異常位于工區的南部,呈東西向條帶狀展布。北部與AP2號異常相連,異常在工區的西部及東南部邊緣尚未封閉,為一個以Au為主的Au、Sn、Zn、Mo少量Cu、Ag、Pb元素組合的物化探綜合異常。Au、W元素異常和極化率異常主要分布在該異常的中部及西部,Sn、Zn、Cu、Pb元素異常則分布在中東部,異常的連續性尚好,強度中等,Sn異常的面積最大,Au異常規模最大,次之為Sn異常,Ag異常的襯度最高,但規模最小。

AP4號異常是一個以Au、Sn、W少量Cu、Zn元素組合的物化探綜合異常。Sn面積最大,Au規模最大,襯度最高是Cu,但規模小,異常位于工區的南部邊緣,呈條帶狀近東西向展布。在工區的南部和東部異常尚未封閉,北側與AP3號異常及物探極化率異常相連。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圖2重石山鉬礦區1:5萬土壤次生暈化探異常分布圖

3.2激電異常特征

在1:10000激電中梯掃面(面積21Km2)中,以極化率2.2%為異常下限,在AP2、AP3化探異常區內共圈出四個激電異常。

DHJ1異常與AP2化探異常濃集中心相吻合,異常由兩個局部異常組成,極化率最高值分別為4.64%、3.33%,異常總體呈條帶狀分布,北東走向,北東側未封閉。與激電異常相對應的電阻率表現為中高阻異常帶,這可能和硅化有關。

DHJ2異常位于工作區南西部北西側,異常呈弧形條帶狀分布,總體呈北東南西走向,南西側未封閉,該異常由多個局部異常組成。極化率最高值分別為3.09%、4.63%、4.04%、4.1%,異常內有線形高阻異常分布,可能和硅化有關。

DHJ3異常位于工作區南西部中間部位,異常呈條帶狀分布,總體呈北東-南西走向,長2000m,寬100-300m,該異常由兩個局部異常組成。極化率最高值分別為3.83%、3.13%,在激電異常區電阻率值主要表現為中阻和低阻特征。

DHJ4異常位于工作區南西部中間部位,異常呈條帶狀分布,總體呈北東南西走向。該異常由多個局部異常組成,極化率最高值分別為3.83%、3.39%、3.13%、3.78%。在激電異常的北東部分,電阻率值主要表現為中阻特征,有中阻異常帶與之相對應,可能和硅化有關;激電異常的南西部分,位于低電阻率區內,低阻可能和巖性有關,其找礦意義有待通過進一步工作來確定。

圖3重石山鉬礦區激電異常分布圖

根據上述特征,DHJ1異常規模大,異常分布規則,連續性好,幅值中等,有中高阻的線型電阻率異常與之相吻合。該異常與1:5萬化探異常AP2濃集中心范圍相對應,施工鉆孔已見鉬礦體,證明是礦致異常,是由以Mo為主的多金屬礦所引起。DHJ2異常規模較DHJ1大,其他特征與DHJ1十分相似,因此該異常應為以Mo為主的多金屬礦所引起,通過鉆孔驗證發現有與礦化有關的蝕變巖:石英脈及云英巖脈,但未發現鉬礦體;DHJ3、DHJ4異常北東部分與DHJ1、DHJ2異常特征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推斷該異常北東部分可能和以Mo為主的多金屬有關,具有一定的找礦潛力,DHJ3、DHJ4異常南西部分由于處于低阻區,其找礦意義有待通過進一步工作來確定。

圖4重石山地區區域布格重力異常圖

4區域成礦潛力與找礦方向探討

根據重石山鉬礦床的成礦條件及地質特征,該區鉬礦床的尋找標志有:1)1:5萬土壤測量圈定出的高濃度Mo異常區。2)物探視激化率異常是尋找Mo礦體的有利地段。3)碎裂、碎斑巖帶及花崗斑巖接觸帶控制的蝕變巖帶是礦體賦存的重要巖相標志。

B.T.渡卡洛夫等(1998)根據大量普查評價和勘探工作的總結,指出大型特大型鉬礦床通常產于深成巖體頂部的內接觸帶和最近的外接觸帶,最大和最富的鉬礦化見于大型深成巖體的頂部。根據地球物理資料,這種深成巖體具有穹狀或者圓錐狀的上表面,并可追溯到12-15km的深度。不富和規模較小的鉬礦化與小型深成巖體以及與雖然規模較大但具有扁平上表面并由大量小型巖鐘構成的深成巖體有關。在后一種情況下,見有為數眾多但規模較小的礦點。含礦侵入體是多期形成的花崗巖,礦床的規模和成礦組分的富集程度一方面取決于巖漿房的體積,另一方面取決于巖漿房的結構,后者決定了含礦流體的濃度及其向同一地點的匯聚程度 。

重石山復式花崗巖基規模巨大,巖漿分異程度高,具有多期侵入的成礦條件。在區域重力布格異常圖中,花崗巖基對應重力低,前中生代地層對應重力高,布格異常特征顯示重石山復式巖基是一個由南北兩個大型環狀重力低異常組成的巨大穹狀巖基。重石山鉬礦床分布在北部大型環狀重力低異常內。復式巖基的結構特征具備形成大型鉬礦的成礦條件。

目前區內的工作程度還較低,對兩條蝕變帶的控制不夠,礦體沿走向未達到完全控制,延深也限于淺部。根據礦床的成因類型和與已掌握的礦體規模,預測礦區資源潛力較大。考慮白堊紀以來的構造剝蝕對礦床的破壞作用,區域上該類礦床的找尋可重點對二長花崗巖復式巖基中的隱伏鉀長花崗巖體分布區開展地質、地球化學普查工作。

參考文獻

[1]金艷峰,張傳樂,寇秀峰.延邊中西部地區鉬礦成礦地質特征[J].吉林地質,2004,23(3):53-57.

[2]時永明,崔彬,賈維林.黑龍江省鐵力市鹿鳴鉬礦床地質特征[J].地質與勘探,2007,43(2):19-22.

[3]尹煜春.內蒙古烏奴格吐山次火山巖型銅一銅礦床控礦因素分析及找礦方向[J].礦產與地質,2007,21(3):298-303.

[4]王榮全,宋雷鷹,曹書武等.烏奴格吐山斑巖銅一鉬礦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標志[J].礦產與地質,2007,22(5):51 5-519.

[5]高若峰,荊龍華,魏連喜.遜克縣寶山銅鎢鉬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J].黃金科學技術,2008,16(2):46-47.

[6]姚風良,孫豐月.礦床學教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

[7]大興安嶺北部區域成礦地質背景與有色、貴金屬礦床成礦作用[D].吉林大學,2006.

礦物學特征范文第3篇

1.1 礦區地質特征:

銅礦體圍巖為下二疊――上石炭統格根敖包組碎屑巖。地層走向東西,傾向南,傾角60°~85°。礦區北部為中二疊統哲斯組凝灰質粉砂巖,與格根敖包組呈斷層接觸。華力西期正長斑巖,分布于礦區南北兩側,侵入于格根敖包組碎屑巖中。中晚泥盆世超基性巖塊被格根敖包組安山巖、凝灰巖不整合覆蓋(見圖1、圖2)。

礦區內構造比較簡單,斷裂呈北東東向分布,正長斑巖即沿此斷裂貫入,同時在其上盤距正長斑巖5m~150m處的裂隙中,形成呈雁行排列的東西向的蝕變帶及銅礦體。后生構造在礦區北部搓碎正長斑巖,但未影響礦體。

金礦床分布于礦區東西向綠泥石化蝕變帶淺部,金礦體與銅礦體在空間上相伴出現,生成上有一定聯系(圖3)。礦床由17個大小不等的表生金礦及原生金(銅)礦體組成。礦體形態在平面上呈不規則透鏡狀、似脈狀、蝌蚪狀,礦體呈東西向斷續分布;在剖面上礦體呈楔子狀或透鏡體,大多數礦體上寬下窄,延深不大。

礦體在局部地段略有集中,平行產出。表生金礦體走向大體在NE60°~SE110°的范圍呈舒緩波狀彎曲,個別礦體走向呈北西向,礦體傾向SE137°~SW190°,傾角60°~87°之間,局部接近直立。

1.2 礦產特征

圍巖蝕變:銅礦區圍巖蝕變主要為綠泥石化,次為次生石英巖化、硅化、絹云母化和滑石化,地表有褐鐵礦化及高嶺土化。前者與正長斑巖脈的侵入有關,與銅礦同期生成。呈平行帶狀分布,局部有分枝復合現象。蝕變帶中一般含有粒狀黃鐵礦及黃銅礦小斑點。綠泥石化與絹云母化相伴生,強烈處黃銅礦較富集。次生石英巖化僅發育在地表氧化帶中,系受地表氧化作用時所生成的硫酸銅的水溶液作用所致,在普查找礦時可做為間接找礦標志。硅化見于正長斑巖脈的邊緣外接觸帶,有少量浸染狀黃鐵礦。銅礦即產于凝灰質砂巖內以綠泥石化為主的蝕變帶中。金礦體圍巖以表生蝕變巖為主,常見有黃鉀鐵礬化、褐鐵礦化、赤鐵礦化、孔雀石化及高嶺土化等蝕變凝灰巖、粗玄巖、玄武巖、火山角礫巖等。它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金礦化,與礦體多為漸變過渡關系,無明顯界線。

銅礦體特征:本區銅礦總的分為兩大類,一為占本區儲量大部分的氧化礦體,次為下部的原生硫化礦體。前人經初勘圈定礦體共21個(見表1)。其中氧化礦體13個;原生硫化礦體6個;上部為氧化礦石,下部為硫化礦石的礦體2個。本區銅礦具有垂直分帶現象,地表0m~2m左右,為地表淋濾帶,僅剩有褐鐵礦化的鐵帽及粉末狀粘土等物;其下為氧化帶,氧化深度一般為30m~60m,而以30m左右深度的氧化礦石品位較富,故認為30m~40m為氧化富集帶;其下為硫化礦體(原生帶)。由于本礦床屬窄小的脈狀礦體,不可能聚集大量的銅礦溶液,因而沒有次生硫化富集帶。

銅礦石特征:氧化礦石有用礦物以碳酸鹽類孔雀石為主,其次有藍銅礦、黝銅礦和極少量赤銅礦,其中藍銅礦、黝銅礦多沿裂隙填充。氧化礦的薄膜結晶成放射狀、羽毛狀等結構,硅孔雀石及蛋白石類呈半透明的細脈,赤銅礦有粒狀及斑點狀結晶體。孔雀石是本區氧化礦最多的一種,常與上述幾種氧化礦混雜共生,也有單獨地呈斑點狀及小細脈存在。由于氧化礦存在于蝕變帶中及裂隙發育或片理發育的構造帶中,故礦石疏松破碎。硫化礦石有用礦物主要為原生黃銅礦、黃鐵礦及微量次生煙灰狀輝銅礦,并偶見有極少量的閃鋅巖和方鉛礦。含鉛、鋅一般

金礦體規模:金礦體規模大小不等,長度16m~190m,厚度0.78m~5.27m,延深15m~67m。主要礦體厚度變化系數為62%~67%,其礦體厚度穩定程度屬較穩類。各礦體中金的品位一般在3.38克/噸~12.72克/噸之間,主要礦體的品位變化系數在54%~82%之間,其有用組份分布均勻程度屬較均勻類。

金礦體形態:原生金礦體(即原生銅礦體或其上部次生硫化物富集帶中,金品位達到工業要求者),其形態主要呈透鏡體狀,局部平行產出,其產狀與銅礦體產狀一致,走向東西向,傾角南,傾角69度左右。其礦石的金平均品位為4.9克/噸,最高42.3克/噸,銅平均品位為3.51%,最高可達8.48%。

成礦時代及工業類型:本礦床成礦時代為華力西晚期。126地質隊根據本礦床呈東西向延長,數條大致相平行的帶狀礦體系受成礦前構造斷裂帶及破碎帶所控制,又據原生黃銅礦石中混有大量黃鐵礦,故認為銅礦床屬于黃鐵礦型小型銅礦床。

金礦床賦存在華力西晚期超淺成相正長斑巖侵入體與格根敖包組中基性火山巖的外接觸帶之綠泥石化蝕變帶中。金礦體產出的空間部位,大多數在銅礦床的氧化帶內和綠泥石化蝕變帶中,嚴格受近東西向低級別的張性斷裂構造控制。礦體形態剖面上多呈楔子狀或不規則透鏡體狀,其延深都不大,并與氧化銅礦體密切共生,部分金礦體就賦存在銅礦體內。金礦體是含銅黃鐵礦化或原生礦體經過長期的風化、淋濾作用,使金活化、遷移或次生富集于有利的構造部位形成的。依據上述成礦地質特征,金礦床成因類型屬風化淋濾型金礦床。

2. 地球化學特征

小壩梁礦區元素組合為Cu、Pb、Au、Hg、Cd、U、Sn、Bi、Cr、Co、Ni、Fe2O3、Mn、V、La、Y、Zr、F、P、Sr。各元素特征見表2及圖4。

強度高、規模大的元素是Au、Cu、Cd、Hg、Cr、Co、Ni、U、Y。各元素極值為:Au7.64×10-9、Cu94.3×10-6、Cd1.063×10-6、Hg263.33×10-9、Cr3001.1×10-6、Co100.89×10-6、Ni1974.3×10-6、U19.02×10-6、Y108.8×10-6。具有四級以上濃度分級的元素是Hg、Ni,三級濃度分級的元素是Au、Cd、Co、F、U,二級濃度分級的元素是Cu、Cr、Bi、Sn、Mo、P、Sr、Y,其余元素均為一級濃度分級。

在銅金礦床處各元素組合好,強度高,規模大,濃集中心和濃度分級明顯,主要組合元素是Cu、Au、As、Hg、Cd、Fe2O3、Cr、Co、Ni、V,這是礦區主要成礦元素和指示元素。

3. 地球物理特征

由1∶20萬區域布格重力異常圖可見(圖5),小壩梁銅金礦位于相對重力高值區,異常走向北東,等值線寬緩,布格重力異常值一般在-87.43~88.49×10-5m/s2之間,與該區出露的超基性巖相對應。向北西和南東布格重力異常值逐漸變低,異常值一般在-125.71~-120.64×10-5m/s2之間,與第四系對應較好。

在1∶5萬航磁異常圖(圖6)上該異常位于正負磁異常梯度帶上,磁異常較雜亂,總體上北部和南部為正磁異常,異常走向為北東東向,等值線較密集,磁場強度一般在100nT~500nT之間,最高為1200nT。中部為負磁異常,走向北東,磁場強度一般在-50nT~-300nT之間,最低-400nT。航磁異常與該區出露的超基性巖關系密切。

礦物學特征范文第4篇

關鍵詞:礦物學科;礦物科學;礦物工程;學科建設;實踐

礦物科學與工程學科(礦物學科)由礦物科學與礦物工程兩個二級學科構成,主要研究礦物(天然和人工合成)化學成分與結構、理化性質與技術性能、鑒定與分類、形成與演化、加工與綜合利用的相關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與規律。礦物科學包括地質學領域的傳統礦物學及其與環境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學科交叉形成的環境礦物學、礦物物理學、生物礦物學、礦物晶體化學等在內的礦物史學、描述礦物學、理論礦物學和應用礦物學4大類學科分支。礦物工程主要涉及礦物分離提純、礦物加工、礦物應用以及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等相關工程與技術,包括工藝礦物學、礦物加工工程(選礦)、應用礦物學、非金屬礦深加工和礦物材料等學科分支。

一、礦物學科建設探索

1.礦物學科體系建設。我校礦物學科體系延伸了非金屬礦特色鏈,拓展了非金屬礦開發與綜合利用和礦物材料方向。西南科技大學(原重慶建筑材料工業專科學校,原四川建筑材料工業學院)于1958年建立突出非金屬礦產的“非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探”專業(專科),成為國家建材和非金屬礦工業培養專門人才的特色專業。1978年,我校“非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探”本科專業開始招生。1988年,西南科技大學與中國地質大學合作創建“礦物巖石材料”專科專業,正式培養礦物學科專業學生。1994年,礦物巖石材料專業升為本科(1998年更名為材料物理專業)。1999年,礦物巖石材料(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礦物加工工程本科專業獲得教育部批準并開始招生。2011和2012年礦加工程和礦物材料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分別設立并開始招生。

2.學科平臺建設。在礦物學科教學、科研平臺建設方面,建立的學科平臺體現了非金屬礦產的特色,在我校礦物學科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我校于1989年建立非金屬礦研究所(原國家建材局批準成立)。1993年,成立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1994年,地質學科被批準為國家建材總局省部級重點學科,并相應成立地質資源省部級實驗中心。2007年,“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批準立項建設,并于2011年通過驗收。2010年,非金屬礦產地質及其開發利用四川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獲批并運行。

3.學科方向凝練。以非金屬礦產開發與綜合利用為特色的我校礦物學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逐步發展為學校優勢學科,有力促進了我校的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我校礦物學科提出“地質體綜合利用”、“非金屬礦材料”等研究思想,首先提出了“非金屬礦物超細效應”、“納米礦物材料”、“生態礦物材料”等新概念。礦物學科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礦物巖石材料專業建設經驗在全國有關地礦院校得到了推廣和應用,為礦物巖石材料學這一新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框架的建立做出了貢獻。我校礦物學科方向涉及非金屬礦開發與綜合利用、礦物材料和礦物生態環境等領域。對高嶺石、蛇紋石、纖蛇紋石石棉、水鎂石、蛭石、凹凸棒石、蒙脫石、石墨、硅藻土等非金屬礦在應用礦物學和環境礦物學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礦物學科方向的凝練對礦物材料和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對學科方向的凝練,促進了礦物與微生物相互作用、非金屬礦物環境與生物效應、納米礦物學與材料、尾礦處理與綜合利用等特色方向的發展。

4.學術隊伍建設。在學術隊伍建設方面,我校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通過加拿大國際開發署(CIDA)支持的礦物科學項目,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通過國內外進修和留學,與重點院校合作培養、攻讀高層學位、強化科研教學實踐、對口等方式,培養了一大批學術帶頭人和教學科研骨干,促進了礦物學科學術隊伍的建設。礦物學科緊緊圍繞非金屬礦產特色方向,逐漸形成了以高水平學術帶頭人為引領,中青年研究人員為主體的一支規模適中、多學科交叉、優勢互補、年齡結構合理、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團隊凝聚力的研究隊伍。礦物學科現有各類教學、科研人員43名,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導師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25人。近年來,通過引入一批地質、礦業、環境、生物、資源加工等學科優秀青年人才,加強培育礦產資源循環利用、礦物資源加工等前沿、交叉學科學術隊伍建設,使得礦物學科體系進一步完善。

5.特色課程與教材建設。在上世紀80~90年代我校礦物學科組編寫了五部突出非金屬礦特色的系列教材:《非金屬礦產地質學》、《非金屬礦產礦物學》、《非金屬礦床勘查與評價》、《非金屬礦產物相及性能測試與研究》和《應用礦物學》。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教學團隊2011年獲四川省優秀教學團隊,現開設《應用礦物學》、《非金屬礦產地質與評價》、《非金屬礦物性測試》、《非金屬礦開發與利用》和《非金屬礦深加工及礦物材料》等系列課程。為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適應新的教學需要,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教學團隊2010年編寫《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教材。2015年重編《應用礦物學》教材,其他特色教材正在逐步完成再版或重編工作。我校礦物學科特色課程與教材建設取得的成果,推動了礦物學科的建設和專業人才的培養。

6.人才培養探索。學科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人才培養最為重要的關鍵環節之一。在傳統礦物學科人才培養途徑,國內的礦物學等相關課程由于其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性質及很強的實踐性質曾一度處于整個地質學科體系的核心位置。經歷歷次改革后以后,礦物學科專業課程壓縮嚴重,一些專業必修課程變更為選修課程或不再開設。《礦物學》、《應用礦物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學時數大幅度削減,學生的基礎理論學習與實驗技術訓練都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礦物學》、《應用礦物學》、《礦物材料》和《非金屬礦開發利用》等礦物學科專業課程在不同地礦類大學因行業差異在專業教學設計與實踐過程中略有側重。

可見,現有礦物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礦物學科人才培養的需求。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針對礦物學科建設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我校礦物學科加強創新性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提出培養高水平創新性專業人才為目標,實施“因材施教”的基本培養模式。依托學科重點實驗室平臺,開設“資源循環利用科學”創新試驗班,建立優秀本科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運行機制。從本科第3學期開始,入選試驗班的礦物學科優秀本科生培養分為兩個階段:課程學習階段、科研實踐階段。通過創新試驗班的途徑,對優秀本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科研實踐強化訓練,提高了礦物學科優秀本科生科研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促進了我校礦物學科的建設。在礦物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方面,我校注重將教學團隊建設與學科建設、科研團隊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將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專業人才培養教學資源的機制,以保障教學質量。

二、結語

隨著我國礦物學科的發展,礦物科學與工程學科一級學科體系基本形成,其內涵也已形成基本共識。改革開放以后,歷經四次大規模的學科專業目錄調整,極大地影響了礦物學科專業人才培養[1]。另一方面,礦物學科發展很快,服務面越來越廣,對礦物學科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礦物學科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成為制約礦物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礦物學科建設當前最為迫切任務是盡快爭取教育部設立礦物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目錄和專業目錄,設置相對應的礦物科學和礦物工程專業,培養一大批優秀青年專業人才,以解決礦物學科發展的關鍵問題。今后在礦物學科建設的人才培養方面,堅定礦物學科人才培養的同時,一是要更加注重學科、專業的建設和頂層規劃;二是在擴大礦物學科方向研究生規模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質量;三是在強調學習礦物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要注重礦物科學與工程的系統培養;四是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五是在加強科研型人才培養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工程師型和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廖立兵,汪靈,彭同江.關于建立礦物科學與工程學科的一點思考[J].礦物學報,2015,35(1):1-5.

[2]董發勤.應用礦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汪靈.礦物科學的理論結構[J].礦物巖石,2006,25(3):9-13.

[4]汪靈.礦物材料學的內涵與特征[J].礦物巖石,2008,28(3):1-8.

[5]汪靈.礦物科學的概念[J].礦物學報,2005,25(1):1-8.

[6]李勝榮,陳光遠.現代礦物學的學科體系芻議[J].現代地質,2001,15(2):157-160.

礦物學特征范文第5篇

2.改則蛇綠巖中斜長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鋯石U-Pb年齡及構造意義樊帥權,史仁燈,丁林,劉德亮,黃啟帥,王厚起,FANShuai-quan,SHIRen-deng,DINGLin,LIUDe-liang,HUANGQi-shuai,WANGHou-qi

3.四川紅原地區三疊紀花崗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白憲洲,何明友,羅改,楊學俊,熊昌利,鄭先緯,BAIXian-zhou,HEMing-you,LUOGai,YANGXue-jun,XIONGChang-li,ZHENGXian-wei

4.信息動態

5.湖北隨州大狼山群片巖中碎屑鋯石的U-Pb年齡及其意義李福林,李益龍,周國華,徐士元,李祖剛,周漢文,LIFu-lin,LIYi-long,ZHOUGuo-hua,XUShi-yuan,LIZu-gang,ZHOUHan-wen

6.山西代縣金紅石礦床洪塘礦區含礦巖石的地球化學及年代學龐爾成,徐永婧,施光海,賈琇明,張尊俠,PANGEr-cheng,XUYong-jing,SHIGuang-hai,JIAXiu-ming,ZHANGZun-xia

7.中祁連東段化隆群中斜長角閃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意義高曉峰,李文淵,葉美芳,郭周平,GAOXiao-feng,LIWen-yuan,YEMei-fang,GUOZhou-ping

8.塔里木盆地奧陶系碳酸鹽巖中黃鐵礦的成因朱東亞,孟慶強,ZHUDong-ya,MENGQing-qiang

9.拉薩地塊北部白堊紀火山巖及其對岡底斯島弧構造演化的制約馬國林,岳雅慧,MAGuo-lin,YUEYa-hui

10.江西山石英脈型鎢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王旭東,倪培,張伯聲,王天剛,WANGXu-dong,NIPei,ZHANGBo-sheng,WANGTian-gang

11.安徽定遠小廟山金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張軍,楊劼,徐兆文,毛鴻麗,ZHANGJun,YANGJie,XUZhao-wen,MAOHong-li

12.粵北大寶山多金屬礦酸性礦山廢水中氧化亞鐵硫桿菌對黃鐵礦的生物氧化作用研究陳炳輝,萬茉莉,王智美,羅志輝,李文,石貴勇,CHENBing-hui,WANMo-li,WANGZhi-mei,LUOZhi-hui,LIWen,SHIGui-yong

13.紫外光及日光下天然金紅石光催化降解苯酚的研究李璐,傳秀云,盧先春,羅澤敏,LILu,CHUANXiu-yun,LUXian-chun,LUOZe-min

14.穩定同位素熱液來源示蹤的復雜性和多解性評述——以造山型金礦為例汪在聰,劉建明,劉紅濤,曾慶棟,張松,王永彬,WANGZai-cong,LIUJian-ming,LIUHong-tao,ZENGQing-dong,ZHANGSong,WANGYong-bin

1.青藏高原拉薩地塊新生代超鉀質巖與南北向地塹成因關系陳建林,許繼峰,王保弟,康志強,CHENJian-lin,XUJi-feng,WANGBao-di,KANGZhi-qiang

2.云南大坪金礦區煌斑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探討王治華,郭曉東,葛良勝,陳祥,徐濤,范俊杰,WANGZhi-hua,GUOXiao-dong,GELiang-sheng,CHENXiang,XUTao,FANJun-jie

3.措勤地區則弄群火山巖源區——地球化學及Sr-Nd同位素制約劉偉,李奮其,袁四化,張萬平,卓皆文,王保弟,唐文清,LIUWei,LIFen-qi,YUANSi-hua,ZHANGWan-ping,ZHUOJie-wen,WANGBao-di,TANGWen-qing

4.漢諾壩玄武巖中熔體-捕虜體相互作用初步研究杜星星,樊祺誠,DUXing-xing,FANQi-cheng

5.遷安鐵礦變形巖石的EBSD組構分析崔玲玲,陳正樂,陳柏林,楊農,CUILing-ling,CHENZheng-le,CHENBai-lin,YANGNong

6.深埋藏條件下鮞粒灰巖的熱水交代實驗研究曹潔,張永生,龔慶杰,王俊濤,劉思宇,CAOJie,ZHANGYong-sheng,GONGQing-jie,WANGJun-tao,LIUSi-yu

7.遼南金州拆離帶糜棱狀花崗巖脈體變形特征及鋯石SHRIMPU-Pb年齡——韌性拆離時限的新證據歐陽志俠,王濤,李建波,郭磊,曾令森,OUYANGZhi-xia,WANGTao,LIJian-bo,GUOLei,ZENGLing-sen

8.福建壽山高山石與坑頭石的礦物學特征李婷,陳濤,LITing,CHENTao

9.富有機質地質樣品Re-Os同位素體系研究進展李超,屈文俊,王登紅,陳鄭輝,杜安道,LIChao,QUWen-jun,WANGDeng-hong,CHENZheng-hui,DUAn-dao

10.俯沖帶的鋰同位素特征李真真,田世洪,侯增謙,蘇嬡娜,侯可軍,高延光,李延河,楊竹森,LIZhen-zhen,TIANShi-hong,HOUZeng-qian,SUAi-na,HOUKe-jun,GAOYan-guang,LIYan-he,YANGZhu-sen

11.包氣帶土壤組成對三氯乙烯的吸附影響研究張晶,何江濤,曲雪妍,張坤峰,韓璐,ZHANGJing,HEJiang-tao,QUXue-yan,ZHANGKun-feng,HANLu

12.新礦物(2007.1~2007.12)尹淑蘋,任玉峰,YINShu-ping,RENYu-feng

1.花崗巖中原生與次生白云母的鑒別特征及其地質意義——以贛南富城強過鋁質花崗巖體為例章邦桐,吳俊奇,凌洪飛,陳培榮,ZHANGBang-tong,WUJun-qi,LINGHong-fei,CHENPei-rong

2.福建南平花崗偉晶巖中的電氣石研究楊岳清,王勇,呂慶田,趙金花,YANGYue-qing,WANGYong,L(U)Qing-tian,ZHAOJin-hua

3.內蒙古集寧新生代玄武巖中橄欖巖包體礦物化學特征及其地幔演化意義周媛婷,鄭建平,余淳梅,陳曦,張明民,ZHOUYuan-ting,ZHENGJian-ping,YUChun-mei,CHENXi,ZHANGMing-min

4.阿拉善地塊北緣烏蘭敖包上三疊統地層的厘定——來自激光ICP-MS碎屑鋯石U-Pb年齡的制約陳登超,趙省民,鄧堅,CHENDeng-chao,ZHAOXing-min,DENGJian

5.銅陵地區中酸入巖及其包體的成因和礦物溫壓計的應用雷敏,吳才來,高前明,國和平,劉良根,郭祥炎,郜源紅,陳其龍,秦海鵬,LEIMin,WUCai-hi,GAOQian-ming,GUOHe-ping,LIULiang-gen,GUOXiang-yan,GAOYuan-hong,CHENQi-long,QINHai-peng

6.巖石礦物學雜志 冀北寬城中元古界楊莊組地球化學特征李家華,曠紅偉,彭楠,杜玉明,姚江榮,LIJia-hua,KUANGHong-wei,PENGNan,DUYu-ming,YAOJiang-rong

7.滇西騰-梁地塊印支造山事件——花崗巖的鋯石U-Pb年代學和巖石學證據李再會,林仕良,叢峰,鄒光富,謝韜,LIZai-hui,LINShi-liang,CONGFeng,ZOUGuang-fu,XIETao

8.隋代邢窯粗白瓷胎料配方研究朱鐵權,王昌燧,張尚欣,黃烘,劉啟龍,李軍,李恩瑋,ZHUTie-quan,WANGChang-sui,ZHANGShang-xin,HUANGHong,LIUQi-long,LIJun,LIEn-wei

9.城鎮周邊土壤中燃煤成因磁性微球粒的環境特性研究湯麗玲,王之峰,馬生明,TANGLi-ling,WANGZhi-feng,MASheng-ming

10.土壤有機碳含量及異質性對三氯乙烯的吸附影響實驗何江濤,劉明亮,張坤峰,劉菲,HEJiang-tao,LIUMing-liang,ZHANGKun-feng,LIUFei

11.新疆軟玉、岫巖軟玉的巖石礦物學對比研究周振華,馮佳睿,ZHOUZhen-hua,FENGJia-rui

1.湖南寧遠早侏羅世玄武巖中橄欖巖包體的含水性和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夏群科,邢凌波,馮敏,劉少辰,楊曉志,郝艷濤,XIAQun-ke,XINGLing-bo,FENGMin,LIUShao-chen,YANGXiao-zhi,HAOYan-tao

2.唐古拉山東段莫云地區二疊紀玄武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源區性質段其發,王建雄,白云山,牛志軍,何龍清,姚華舟,寇曉虎,張克信,DUANQi-fa,WANGJian-xiong,BAIYun-shan,NIUZhi-jun,HELong-qing,YAOHua-zhou,KOUXiao-hu,ZHANGKe-xin

3.柴北緣都蘭高壓麻粒巖的鋯石U-Pb定年及其地質意義于勝堯,張建新,李金平,孟繁聰,YUSheng-yao,ZHANGJian-xin,LIJin-ping,MENGFan-cong

4.鄂東南銅山口銅(鉬)礦床黑云母礦物化學特征及其對巖石成因與成礦的指示劉彬,馬昌前,劉園園,熊富浩,LIUBin,MAChang-qian,LIUYuan-yuan,XIONGFu-hao

5.南阿爾金地區榴輝巖特征及意義劉永順,于海峰,修群業,楊俊泉,李銓,LIUYong-shun,YUHai-feng,XIUQun-ye,YANGJun-quan,LIQuan

6.阿爾泰大東溝鉛鋅礦的碳質流體及其成因褚海霞,徐九華,林龍華,衛曉鋒,王琳琳,陳棟梁,CHUHai-xia,XUJiu-hua,LINLong-hua,WEIXiao-feng,WANGLin-lin,CHENDong-liang

7.遼東大連金石灘新元古代碳酸鹽巖臼齒構造形態及其沉積環境指示意義彭楠,曠紅偉,PENGNan,KUANGHong-wei

8.塔里木柯坪地區奧陶系層序地層與同位素地球化學響應特征胡明毅,錢勇,胡忠貴,王延奇,向娟,HUMing-yi,QIANYong,HUZhong-gui,WANGYan-qi,XIANGJuan

9.六盤山地區下白堊統六盤山群乃家河組核形石形成的環境意義鐘福平,鐘建華,由偉豐,邊強,劉吉善,艾合買提江·阿不都熱和曼,張磊,禚元杰,王安東,王金華,孟瑋,ZHONGFu-ping,ZHONGJian-hua,YOUWei-feng,BIANQiang,XUANJi-shan,AhmatjanABDURAHMAN,ZHANGLei,ZHUOYuan-jie,WANGAn-dong,WANGJin-hua,MENGWei

10.松科1井嫩江組湖相含鐵白云石的準確定名和礦物學特征高翔,王平康,李秋英,王成善,高遠,GAOXiang,WANGPing-kang,LIQiu-ying,WANGCheng-shan,GAOYuan

11.青田石的礦物組成特征研究業冬,趙旭剛,鄒妤,祖恩東,王蕾蕾,YEDong,ZHAOXu-gang,ZOUYu,ZUEn-dong,WANGLei-lei

1.東天山大南湖島弧帶石炭紀巖石地層與構造演化張洪瑞,魏剛鋒,李永軍,杜志剛,柴德亮,ZHANGHong-rui,WEIGang-feng,LIYong-jun,DUZhi-gang,CHAIDe-liang

2.豫西二郎坪滿子營花崗巖體地球化學及年代學研究郭彩蓮,陳丹玲,樊偉,王愛國,GUOCai-lian,CHENDan-ling,FANWei,WANGAi-guo

3.黑龍江省漠河縣洛古河含電氣石花崗巖地質特征及意義鐘輝,王希今,王宏博,李之彤,李廣遠,龐慶邦,ZHONGHui,WANGXi-jin,WANGHong-bo,LIZhi-tong,LIGuang-yuan,PANGQing-bang

4.貴州大坪電氣石巖的發現及其找礦意義王勁松,周家喜,楊德智,陳昌平,包廣萍,劉永坤,WANGJin-song,ZHOUJia-xi,YANGDe-zhi,CHENChang-ping,BAOGuang-ping,LIUYong-kun

5.云南瀾滄老廠花崗斑巖中鋯石標型特征及地質意義陳琿,李峰,堅潤堂,羅思亮,姚巍,CHENHui,LIFeng,JIANRun-tang,LUOSi-liang,YAOWei

6.其他

7.云南南秧田鎢礦床流體包裹體特征及其意義馮佳睿,周振華,程彥博,FENGJia-rui,ZHOUZhen-hua,CHENGYan-bo

8.景德鎮地區高嶺石紅外光譜分析徐廷婧,王河錦,XUTing-jing,WANGHe-jin

9."揚子地臺金剛石找礦工作研討會"在湖南順利召開王琦

10.開江-梁平地區上二疊統長興組儲層巖石學特征董霞,鄭榮才,王炯,羅清林,胡忠貴,DONGXia,ZHENGRong-cai,WANGJiong,LUOQing-lin,HUZhong-gui

11.西南天山馬達爾地區硅質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沉積環境康健麗,張招崇,董書云,馬樂天,張舒,張東陽,黃河,KANGJian-li,ZHANGZhao-chong,DONGShu-yun,MALe-tian,ZHANGShu,ZHANGDong-yang,HUANGHe

12.添加劑對KAlSi_3O_8-CaSO_4-CaCO_3體系反應表觀活化能的影響石林,曾小平,柴妮,楊國友,SHILin,ZENGXiao-ping,CHAINi,YANGGuo-you

13.一種長英黝簾石玉的巖石礦物學研究凌瀟瀟,吳瑞華,王時麒,鞠穎,李青會,LINGXiao-xiao,WURui-hua,WANGShi-qi,JUYing,LIQing-hui

14.斑巖型銅礦床中鉑族元素的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王敏芳,鄧曉東,李占軻,畢詩健,WANGMin-fang,DENGXiao-dong,LIZhan-ke,BIShi-jian

15.日本原型產地礦物種名稱的中文譯名楊主明,YANGZhu-ming

1.小學科彰顯巨大生命力,環境礦物學發展前景廣闊——寫在《巖石礦物學雜志》出版我國環境礦物學專輯十周年之際魯安懷

2.As(Ⅴ)對嗜酸性氧化亞鐵硫桿菌混合培養物氧化性能的影響王紅梅,楊小芬,龔林鋒,江政波,WANGHong-mei,YANGXiao-fen,GONGLin-feng,JIANGZheng-bo

3.安徽銅陵尾礦堆中三價砷抗性菌株的分離、鑒定及16SrDNA分析趙興青,李成祥,王汝成,陸現彩,陸建軍,胡歡,ZHAOXing-qing,LICheng-xiang,WANGRu-cheng,LUXian-cai,LUJian-jun,HUHuan

4.Cr(Ⅵ)抗性菌株的篩選及其Cr(Ⅵ)去除特性研究吳淼,湯岳琴,于萍,周元祥,吳曉磊,WUMiao,TANGYue-qin,YUPing,ZHOUYuan-xiang,WUXiao-lei

5.化能自養型微生物利用太陽能途徑的實驗研究巖石礦物學雜志 王鑫,李艷,魯安懷,顏云花,曾翠平,丁瑞,王長秋,WANGXin,LIYan,LUAn-huai,YANYun-hua,ZENGCui-ping,DINGHong-rui,WANGChang-qiu

6.天然褐鐵礦的光電化學響應及對嗜酸性氧化亞鐵硫桿菌生長的影響顏云花,李艷,魯安懷,王鑫,丁竑瑞,曾翠平,王長秋,YANYun-hua,LIYan,LUAn-huai,WANGXin,DINGHong-rui,ZENGCui-ping,WANGChang-qiu

7.微生物電化學體系中金紅石可見光還原降解偶氮染料的實驗研究丁竑瑞,李艷,魯安懷,權超,王鑫,顏云花,曾翠平,王長秋,DINGHong-rui,LIYan,LUAn-huai,QUANChao,WANGXin,YANYun-hua,ZENGCui-ping,WANGChang-qiu

8.安徽銅陵獅子山硫化物礦山酸礦水中微生物功能群的研究孫青,邢輝,何斌,李雪影,陸現彩,陸建軍,王睿勇,SUNQing,XINGHui,HEBin,LIXue-ying,LUXian-cai,LUJian-jun,WANGRui-yong

9.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特征組分影響黃鐵礦分解作用的實驗研究王朝華,陸建軍,陸現彩,李娟,WANGZhao-hua,LUJian-jun,LUXian-cai,LIJuan

10.不同生長階段氧化亞鐵硫桿菌的Cu~(2+)吸附研究丁雨,陸現彩,陸建軍,屠博文,李娟,徐兆文,DINGYu,LUXian-cai,LUJian-jun,TUBo-wen,LIJuan,XUZhao-wen

11.微生物作用下玄武巖的溶解:粘附作用和溫度的影響周躍飛,王汝成,陸現彩,ZHOUYue-fei,WANGRu-cheng,LUXian-cai

12.施氏礦物吸附Cu~(2+)及氧化亞鐵硫桿菌的實驗研究蘇貴珍,陸建軍,陸現彩,李娟,屠博文,SUGui-zhen,LUJian-jun,LUXian-cai,LIJuan,TUBo-wen

13.尾礦酸浸液制備氫氧化鐵過程中施威特曼石的形成與轉變王武名,魯安懷,王長秋,張文琦,WANGWu-ming,LUAn-huai,WANGChang-qiu,ZHANGWen-qi

14.硅酸鹽細菌煤炭脫硫實驗研究謝作晃,趙海霞,黃海燕,連賓,XIEZuo-huang,ZHAOHai-xia,HUANGHai-yan,LIANBin

15.野生鯉魚耳石中蛋白質的提取與表征任冬妮,李卓,高永華,馮慶玲,RENDong-ni,LIZhuo,GAOYong-hua,FENGQing-ling

16.鯉魚耳石Micro-CT特征與水域中重金屬元素響應關系研究閆麗娜,李勝榮,戎軍艷,杜鳳琴,YANLi-na,LISheng-rong,RONGJun-yan,DUFeng-qin

17.淡水文石珍珠可溶性有機質對CaCO_3結晶的影響馬玉菲,高永華,任冬妮,馮慶玲,MAYu-fei,GAOYong-hua,RENDong-ni,FENGQing-ling

18.可吸入礦物細顆粒物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董發勤,代群威,賀小春,鄧建軍,唐朝軍,DONGFa-qin,DAIQun-wei,HEXiao-chun,DENGJian-jun,TANGChao-jun

19.人體卵巢癌中砂粒體礦化的礦物學研究王長秋,楊若晨,魯安懷,柳劍英,張波,WANGChang-qiu,YANGRuo-chen,LUAn-huai,LIUJian-ying,ZHANGBo

20.甲狀腺狀癌中砂粒體礦物學研究趙文雯,王長秋,魯安懷,張波,柳劍英,梅放,ZHAOWen-wen,WANGChang-qiu,LUAn-huai,ZHANGBo,LIUJian-ying,MEIFang

21.熱處理天然金紅石的微結構研究莊偉,羅澤敏,劉迎新,吳婧,秦善,魯安懷,ZHUANGWei,LUOZe-min,LIUYing-xin,WUJing,QINShan,LUAn-huai

22.氬氣熱處理對天然金紅石可見光響應的影響羅澤敏,魯安懷,莊偉,秦善,李艷,王長秋,LUOZe-min,LUAn-huai,ZHUANGWei,QINShan,LIYan,WANGChang-qiu

23.鎘在蒙脫石等粘土礦物上的吸附行為研究朱霞萍,白德奎,李錫坤,曾江萍,曹三勇,ZHUXia-ping,BAIDe-kui,LIXi-kun,ZENGJiang-ping,CAOSan-yong

24.土壤中有機碳含量對三氯乙烯的吸附影響實驗張坤峰,何江濤,劉明亮,曲雪妍,張晶,ZHANGKun-feng,HEJiang-tao,LIUMing-liang,QUXue-yan,ZHANGJing

25.多孔結構無機材料比表面積和孔徑分布對調濕性的影響冀志江,侯國艷,王靜,張連松,JIZhi-jiang,HOUGuo-yan,WANGJing,ZHANGLian-song

26.坡縷石粘土對有機染料的吸附熱力學研究郝艷玲,王遠,董良宇,牛歡,陳俊峰,HAOYan-ling,WANGYuan,DONGLiang-yu,NIUHuan,CHENJun-feng

27.蘇皖凹凸棒石粘土水懸浮液流變性能研究高東升,陳天虎,吳雪平,黃曉鳴,汪嘉源,GAODong-sheng,CHENTian-hu,WUXue-ping,HUANGXiao-ming,WANGJia-yuan

28.巖石礦物學雜志 醋酸鉀/偏高嶺石插層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機理研究許濤,韓煒,陳敬中,李珍,余鋼,XUTao,HANWei,CHENJing-zhong,LIZhen,YUGang

29.鋁酸鋇-鈣礦相體系的實驗研究姜曉謙,李金洪,飛,劉翔,JIANGXiao-qian,LIJin-hong,LIPeng-fei,LIUXiang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兴县| 兰州市| 大新县| 滕州市| 胶南市| 华安县| 来安县| 抚远县| 隆安县| 温宿县| 虹口区| 图木舒克市| 澄城县| 顺义区| 土默特左旗| 新营市| 舟曲县| 武邑县| 崇文区| 白山市| 东明县| 江永县| 乐平市| 全南县| 蕉岭县| 巴东县| 永泰县| 逊克县| 金塔县| 敦煌市| 监利县| 罗定市| 乌拉特前旗| 加查县| 贵港市| 衡阳市| 三门县| 新晃| 江华| 武汉市| 天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