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

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林業;全球變暖;途徑與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6-0211-1

1 背景

全球變暖是現今氣候變化最顯著的熱點,會帶來諸如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后果。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1.4-5.8℃。氣候變化已經不僅是一個環境的問題,同時也成為一個經濟問題和安全問題。既關乎生態系統平衡,也制約著人類的起居飲食。

目前世界范圍內認為全球變暖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為過多地排放溫室氣體(代表氣體為二氧化碳)造成。近200多年以來,人們焚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碳基礎能源獲取能量,砍伐森林又將其焚燒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引入了大氣層,使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劇烈增加,嚴重破壞了碳在大氣圈中的平衡。

在2009年6月結束的中央林業會議上,總理高度概括了林業“四地位”,即林業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關于減少發展中國家毀林和森林退化所致的碳排放高級別會議時指出,中國政府將按照主席做出的承諾,繼續加強植樹造林,減少毀林,防止森林退化,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確保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儲蓄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2 林業項目應對氣候變化的途徑與措施

“碳匯”一般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于《京東協定書》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締約方大會第三次會議上達成。“碳源”是指二氧化碳從地球表面進入大氣,或者在大氣中由其他化學過程轉化為二氧化碳氣體成分。林業項目應對氣候變化可采取如下措施:

2.1 植樹造林,增加碳匯固定能力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也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說,到“十二五”期末,我國林地保有量將增加到3.09公頃,森林面積將達到2.07億公頃,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84億噸。只有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才能實現森林儲碳量的不斷增加。我國目前增加人工林面積主要采取四種措施:全民義務植樹造林:實施重點防護林保護措施;在清潔發展機制(CDM)下開展造林和再造林項目,這也是《京都協議書》框架下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在林業領域內的唯一合作;培養林木生物質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減少碳排放。

2.2 提高現有森林的質量,增加碳匯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這一過程中被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實現森林的碳匯功能。我國目前的森林資源蓄積數量巨大,已經達到137.21億立方米,按每立方米平均吸收固定1.83噸二氧化碳計算,我國森林總貯碳量高達251億噸,超過全球目前一年的碳排放量。但由于我國大多數森林屬于人工林和次生林,生物量密度較低,碳儲量還遠低于高規格森林的水平。所以提高現有森林的質量,碳匯能力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2.3 保護森林,降低毀林等碳排放

我國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為森林碳匯固定項目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然而在大力發展人工林的同時,對占中國森林總面積60%的天然林的保護也應重視。1998年國務院批復的《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標志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正式啟動。保護森林還應加強林火管理,森林受到火災等破壞就會將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中,加劇溫室效應。1988年1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森林防火條例》,將森林防火工作提上日程,我國目前也普遍制訂了《森林防火條例實施辦法》。同時,嚴厲打擊亂砍濫伐行為和亂征林地行為,也可起到對森林有效的保護作用。

2.4 保護濕地和控制水土流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其土壤和植被中蘊含著大量的有機碳。然而從最新濕地普查結果來看,我國濕地的數量在一步步減少,這一結果嚴重影響到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也導致濕地中儲存的有機碳大量分解。從而,要提高森林碳匯,一定要保護濕地不受侵蝕,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2.5 尋找林產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途徑,減少碳排放

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著環境惡化和能源短缺兩大難題,而大力發展林木生物質用以替代化石能源正好可以很好地緩解這兩大難題。森林屬于可再生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它不僅能為經濟生活提供木材原料,更能起到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生態作用。用木材替代鋼材等能源密集型材料,通過木材轉化物部分替代化石能源等,不僅能起到節約能源的作用,還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加強環保。

3 結束語

碳匯林業擁有著發展低碳經濟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著特殊地位。近年來,在世界廣泛注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也積極投入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中。林業發展的目標適應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是新形勢下發展戰略的又一次重大歷史轉變,是加快發展碳匯林業的重大歷史機遇。

參考文獻

[1] 程鵬.關于林業項目應對氣候變化的途徑探討[J].安徽林業,2009,(05).

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氣候變暖;農業;影響;應對措施;安徽滁州

中圖分類號 S1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1-0198-02

農業是對氣候變化敏感的行業,氣候變暖對農業造成的影響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氣溫不斷上升,積溫增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長農作物生育期,喜溫作物界限不斷向北移動,農作物產量增加,有利于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但氣候變暖現象增加農業生產不穩定性,農作物產量、布局和結構發生變化,部分農作物品質下降,含水量增加,農作物病蟲害加劇,影響農業收入。本文利用滁州市近53年氣象資料分析滁州市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以推動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

1 滁州市氣溫變化特征

1.1 年際變化

1961―2013滁州市年平均馕魯手鵡暝黽憂魘疲ㄍ1),氣候傾向率為0.26 ℃/10年。1961―1969年滁州市年平均氣溫不斷降低,從1961年的16.63 ℃降至1969年的14.28 ℃,共下降2.35 ℃;1969―2013年滁州市年平均氣溫不斷上升,年平均氣溫最小值出現在2007年,為17.02 ℃,1997年前有8年年平均氣溫為正距平,而1997年以后,滁州市年平均氣溫要高于近53年平均值。

1.2 年代際變化

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滁州市年平均氣溫逐漸降低;80年代初至21世紀初年平均氣溫逐漸上升,2001年后再次呈減少趨勢。其中70年代滁州市年平均氣溫最低,僅15.25 ℃;21世紀后年平均氣溫最高,為16.34 ℃。說明滁州市從1970年后增溫明顯,增溫趨勢從2000年后相對減弱。

1.3 四季變化

滁州市季平均氣溫與年平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都呈逐年增加趨勢。以春季增溫趨勢最為明顯,氣候傾向率為0.33 ℃/10年;夏季平均氣溫增溫趨勢較弱,氣候傾向率為0.09 ℃/10年。1961―2000年氣溫有較大波動,但變化趨勢不明顯,2000年后增溫趨勢顯著,2013年平均氣溫最高,為28.40 ℃。秋季和冬季的氣溫也呈逐年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28、0.32 ℃/10年,年際變化都是先減少后增加。

2 氣候變暖對滁州市農業的影響

2.1 對農作物的影響

氣候變暖提高大氣CO2濃度。在一定情況下,CO2濃度越高越有利于植物生長,但不同農作物對CO2濃度增加反應不同。CO2濃度的增加將會使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適溫度增加。CO2濃度越高,細胞內外的CO2濃度差就越大,對于提升植物光合速率較為有利,進而增強水分利用率,但是氣溫升高時會增加蒸發量,又會降低水分的有效性。若氣溫增加、水分減少,農作物將會減產,反之增產[1]。

2.2 增加農業成本

氣溫上升后將會加快土壤內有機質微生物的分解,導致地力下降。以氮肥為例,經過相關部門的研究表明,溫度每升高1 ℃,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速效氮的釋放量將會增加4%左右,同時釋放期也將縮短。為了確保原來的肥效,就需要增加4%的肥料用量。CO2的濃度越高,其光合作用越強,進而增加根部生物量,雖然補償了土壤內的有機質,但若遇到干旱現象,會抑制根生物量的積累和分解。為了滿足農作物的需求就要施用更多的肥料,增加施肥量也代表著增加經濟投入,增加農業成本。

2.3 加劇農業病蟲害

隨著滁州市氣候變暖現象不斷加劇,將會破壞水熱平衡和季節分配,進而加劇病蟲害的發生危害。冬季氣溫越高,越有利于害蟲和蟲卵越冬,死亡率降低,從而引發病蟲害;同時病蟲害抗藥能力不斷增強,增加了防御難度,嚴重威脅著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這種現象在小麥和棉花種植區內表現尤為明顯。由于氣溫升高,使得小麥和棉花的病蟲害加劇,再加上農作物復種指數提升,對農作物病蟲害的越冬繁殖十分有利,造成病蟲害基數增加[2-3]。

3 氣候變暖的主要應對措施

3.1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和布局

結合滁州市現有的氣候條件,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合理調整,選擇優良的農作物品種,擴大晚熟品種的種植面積,增強農作物的抗旱和耐高溫能力,確保農作物穩產豐收[4]。

3.2 積極培育適應氣候變化的作物新品種

加強培育具有抗旱、抗高溫和抵抗病蟲害的作物新品種,使其更好地適應氣候變暖現象。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各個地區排澇、抗旱能力,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在對農田水利進行建設的過程中應重視科學和節水灌溉的理念,使農業生產技術朝著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方向發展,并能研制出與氣候變化相適應的農業生產新工藝。

3.3 做好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

滁州市政府部門應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應急預案,有效應對頻繁出現的農業氣象災害;氣象部門還應加強氣象災害的預警預報工作,并進行深入研究,提升氣象預報的準確性。除此之外,還要拓寬氣象災害信息的渠道,使農民可以及時接收到氣象信息,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5-6]。

4 參考文獻

[1] 田祥東,韓景紅,韓依水.淺析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4(4):1.

[2] 龔年祖,胡珊珊,金華星,等.1961―2013年滁州市氣溫和降水變化特征[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35):198-203.

[3] 蓋小波,蔡冬梅,黃丹萍,等.大連氣溫變化趨勢分析及對農業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30):14772-14774.

[4] 彭長林,曾建華.吉安地區氣溫變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J].江西氣象科技,1995(3):29-31.

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氣象變化;農業生產;影響;應對措施;新疆新和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3-0260-01

農業生產需要一定的氣候條件,一旦氣候條件發生變化,尤其是大范圍內的氣候變化,則會給當地農業生產造成很大危害[1-3]。為此,要加強氣象研究,認識其重要性,高度重視氣象變化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根據各種氣象災害的危險性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有效避免或降低氣象問題對農業造成的危害。氣象問題對新和縣農業生產發展有很大影響,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例如,氣候變化會導致熱量資源和降水量分布不均勻,甚至導致干旱、高溫、強降水等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影響,限制了新和縣農業生產的發展,給新和縣農業生產造成較大隱患,是農業生產中的不穩定因素[4-5]。

1 新和縣氣象狀況分析

1.1 總體氣候特征

新和縣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東隔渭干河與庫車縣相望,北隔勤格山與拜城縣相鄰,南連沙雅縣。屬大陸性暖溫帶干旱氣候,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夏季干熱,冬季干冷,氣溫的年較差比較大。

1.2 歷年氣候狀況

1981―2010年30年平均氣溫11.3 ℃,氣候呈現增暖的趨勢。極端最高氣溫為40.5 ℃,極端最低氣溫為-25.1 ℃;≥35 ℃日數平均為8.3 d,≤-15 ℃日數為7.0 d。年日照時數為2 905.8 h,年平均相對濕度54%,年蒸發量為1 904.7 mm,歷年≥0 ℃積溫為4 570.6 ℃,≥15 ℃積溫為3 473.4 ℃,≥20 ℃積溫為2 263.4 ℃,歷年平均沙塵暴日數為2.8 d,揚沙日數23.9 d,浮塵日數72.0 d,大風日數為7.0 d,最大凍土深度為73 cm,最大積雪深度為14 cm,年極大風速為23.6 m/s。歷年開春期平均為2月24日,入冬期平均為11月24日。

1.3 2012年與歷年氣候狀況對比

通過分析2012年新和縣的氣象狀況發現,新和縣各個月份的氣象差距很大,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分布極不均勻;各個月份的溫度差別非常大,冬季最低溫度達到-20 ℃以下,對農業生產不利。氣象狀況的對比分析,可以從氣溫的月變化、降水的月變化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通過分析1981―2010年30年和2012年的氣象地面資料發現,與之前30年相比,新和縣2012年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都升高,這表明該地區的年氣溫小幅升高;月降水方面,各月的月降水量差異縮小,各月份的降水量都比較少,這表示該地區的干旱程度加劇。此外,與前30年相比,新和縣氣溫不穩定狀況進一步加劇,氣象條件不穩定狀況進一步惡化。

2 新和縣氣象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氣候變化將會給新和縣的農業生產帶來不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使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加大;二是帶來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的變動;三是引起農業生產條件的改變,農業成本和投資大幅度增加。

近年來,新和縣年降水量越來越少,這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較大困難。新和縣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歷來偏少,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用水的需要,隨著降水量的進一步減少,新和縣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將會增加,農業的產量波動會加大。通過分析新和縣最近幾年的氣候狀況可以發現,該地區夏季干旱程度明顯增加,氣溫的月變化較之以前也發生較大變化,主要表現為氣溫上升。氣溫上升,干旱程度加劇,從而影響新和縣農業生產的布局和結構,主要是農業種植物的改變。通過以上2個方面的分析可知,氣候條件的變化將給新和縣的農業生產帶來的2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使其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另一方面是將改變該地區的農業生產的布局和結構。因此,為了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需要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資,避免出現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業生產效益下降的情況。

3 應對措施

3.1 積極轉變農業氣象服務理念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的經濟結構也發生巨大的變化,要在結合區域特點和地域優勢的基礎上,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經濟形式,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為此,要將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不斷細化,促進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標準化、科學化和規范化,使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符合地域發展特點,符合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整合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各種資源,樹立服務觀念,不斷強化服務意識,不斷創新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樹立“為農服務”的工作理念,以適應新時期氣候變化的要求[6]。

3.2 健全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服務體系

鑒于近年來新和縣氣象災害頻發的現狀,新和縣農業有關部門要結合本地區的氣候特點,滿足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的需要,建立健全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警體系,并建立系統、科學、規范的農業氣象災害應急服務體系。具體說來,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一是相關農業部門要高度重視關鍵地區、關鍵時期的氣象預報工作,對當地氣象變化情況分為長、中、短3個階段進行預報,使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工作更加的準確、全面、及時。二是做好與國土資源部門的協調與溝通工作,對地質災害進行精細化預報,盡可能減少地質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三是強化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構建氣象信息資源的共享平臺,為新和縣農業生產發展提供氣象信息支持,有效防范氣象災害。四是建立健全鄉鎮村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加大農村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建設,通過建設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的方式,為農民群眾及時傳遞氣象信息,并提出具體的制度意見與建議,為農業增收、農民增產提供保障。

3.3 積極開發與利用現代化氣象服務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已應用于氣象服務工作中,提高了氣象服務工作的效率與水平。為此,相關部門要加大技術投入力度,積極引進與推廣GIS、GPS、RS等氣象信息技術系統,開發和利用新型的技術手段為農業發展服務。此外,要加大對相關人員的培訓與教育力度,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質,更好地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服務。

4 參考文獻

[1] 褚超.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對策探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3(21):418.

[2] 潘根興,高民,胡國華,等.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8-16.

[3] 朱乾根,林錦瑞,壽紹文.天氣學原理和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4] 周長江,薛新慧.克拉瑪依冬季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設施農業的影響[J].沙漠與綠洲氣象,2011,5(2):50-53.

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氣候變化;北方;作物生長;長期適應策略;短期響應方案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項目(14JK1017)

中圖分類號: S16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01.058

全球變暖加劇,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諸多研究表明,中國北方地區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明顯的區域,未來氣候變化對該區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針對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及未來氣候變化趨勢,尋找農業生產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1 北方地區氣候變化趨勢

北方地區氣候變化主要體現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以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上。數據表明,近100年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增加幅度為 0.5℃~0.8℃,到2020 年全國年平均氣溫將比 1950年升高 1.68 ℃[1]。唐國平等[2]選用 GCM 模型對未來中國氣候變化的情景進行模擬,結論表明氣候變化將使中國境內的平均氣溫普遍升高,并且氣溫升高的幅度在高緯度地區大于低緯度地區。北方地區未來溫度會不斷增高,最大增溫區在東北,可達 0.192℃/10 年,其次是華北,為 0.104℃/10 年[3]。降水變化更為復雜,不同空間地域差異較大。受氣溫變暖影響,高緯度地區和一些濕潤熱帶地區的降水量有增加趨勢,但中緯度和干旱熱帶地區的降水將進一步減少。西北中部,青藏高原西南部、華中至華北地區和東北中部 4 個地區的降水則顯著減少[4]。極端降水平均強度和極端降水值都有增強的趨勢,干旱將進一步加劇。

2 氣候變化對中國北方農業生產影響

北方地區自然條件差異很大,未來氣候變化對各地影響也明顯不同,總體趨勢是不同生態區可多利用的積溫均由北至南逐漸增多,本研究根據各地區熱量資源變化情況、種植制度及作物品種劃分原則,可以得出北方三區域的農業生產變化趨勢。

2.1 東北區

在該區域未來春小麥面積將縮小,有向三江平原北部集中的趨勢,而冬小麥面積增加,熱量資源逐漸可以滿足一年兩作的需要,特別是遼寧省南部逐步可以進行冬小麥/夏玉米的輪作。受熱量條件影響較大的喜溫作物和越冬作物以及高原地區的冷涼氣候區的作物種植面積將會迅速擴大,未來玉米種植品種也將由現在的早熟品種更替為晚熟品種。

2.2 華北區

該區溫度增加較多的集中在山東東部和河北北部地區,較少的是華北平原中部地區。河北省北部地區未來積溫增加幅度可滿足冬小麥生長,種植制度可能由一年一熟(春小麥)或兩年二熟(如冬小麥――夏大豆――春玉米)演變為一年兩熟(麥+大豆或麥+棉等);山東省東南部和河南省南部復種指數提高,可由當前一年兩熟(如麥+稻、麥+大豆或麥+棉等)演變為一年三熟,在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亦可以種植冬小麥+雙季稻[5]。

2.3 西北區

該區冬季氣候變暖使得越冬作物種植區北界西伸北擴,喜溫作物面積擴大,多熟制向北推移,作物品種的熟性由早熟向中晚熟發展,單產增加,品質提高;另外多熟制向北部和高海拔地區推移,復種指數提高[6]。農作物生長發育速度發生明顯變化,春播作物提早播種,喜溫作物生育期延長,越冬作物推遲播種,生育期縮短,如冬小麥,其生育期縮短的趨勢大于春小麥[7],棉花產量明顯增加。氣候變暖使西北干旱區作物種植格局由春小麥為主轉變為玉米、棉花、冬小麥為主;半干旱區由小麥為主轉變為玉米、馬鈴薯、冬小麥為主[8]。

3 應對策略的制定

開展農業適應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有效應對未來幾十年氣候變化帶來的潛在風險。應對策略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短期響應方案,另一方面是長期的適應策略。

短期響應方案主要是指農民以及科研機構根據氣候變化做出的努力保持農業系統現狀的一些調整。它們是自主進行的,并沒有政策性的變化或更深層次的研究。 短期調整在本質上是抵御氣候變化的第一道防線。農業的長期適應策略是指在基礎設施、生產技術、市場機制和在應對一些環境或經濟刺激的政策政府的改變上,這種改變是從根本上應對氣候的長遠變化[9]。

3.1 短期響應方案

應對暖干化的短期響應方案一般包括:農藝策略。包括作物品種和種植結構的變化、提前播種和收獲、深耕深播等;保存水分策略。包括保護性耕作、耗水低的農作物輪作、小氣候改造和灌溉調度。

東北地區是我國增暖最明顯的區域,也是未來增溫幅度最大的地區。增溫使該地區春季回暖早,生長季延長,積溫和持續天數增加,積溫帶北移,這些變化為當地農業帶來了更多生產潛力,提高了復種指數,但同時也帶來更多氣象災害的影響。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短期適應策略應重點在調整作物結構,提高作物復種指數,變更作物熟性等方面投入力量。調整作物結構是指可以將當地現有作物結構調整為以糧食、經濟和飼料作物相結合的三元農業種植結構,在北部地區以培育大豆和水稻為主,中部地區以培育玉米、大豆為主,而在西南部地區以水稻、玉米為主,兼顧雜糧,這種混合種植結構有利于充分利用增加的熱量資源并且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10]。提高作物復種指數則主要通過逐漸種植產量較高的冬小麥,取代春小麥,以實現高產目標。變更作物熟性可通過引進或選育生育期相對較長、感光性弱、感溫性強的中晚熟品種, 以增加作物產量;在熟制不變的地區培育生育期更長的晚熟品種,以充分利用增加的熱量資源。

華北地區氣候未來呈現暖干化趨勢,水資源將成為該區農業生產的決定性因素。應合理調整當地作物種植結構,優化作物布局。即適當減少高耗水作物的種植面積,如不耐旱的玉米、春小麥種植面積可視情調整,培育和引進抗旱品種。在水資源能保證作物需求的區域,可維持當前耕作系統,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水資源匱乏區地區,采取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等混作經營模式,發展多元經濟模式,也可以充分利用增加的潛在熱量資源,獲得較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從農藝措施層面而言,為了提高作物產量,可以對夏玉米進行適當晚收和晚播,冬小麥進行遲播。因為氣候變暖導致冬前積溫增加,暖冬現象加劇,小麥的播期可以延遲[11-12],而玉米延遲收獲可以增加對光溫資源的利用,有利于籽粒灌漿,提高千粒重,增加產量[13-14],夏玉米晚播則是因為氣候增暖后,溫涼且溫差較大的秋季更適于玉米的灌漿,而且較長的生育期亦有利于產量形成[5]。從改變農業生產技術層面而言,氣候變暖有利于設施環境下作物生長,可以進行高效率的農業生產,減小氣象災害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利用采用節水措施開展農業生產,所以可考慮在華北地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西北區地域廣闊,氣候多樣復雜,總體來說未來氣候變化趨勢是由暖干向暖濕轉型[15]。降水量的局部增加、極端氣候事件減少對農業生產有利。但作物生長期氣溫升高,縮短了養分積累的時間,降低了品質,而且西北地區東部降水持續偏少,土壤水分蒸發加劇,由于水分虧缺抑制了熱量資源增加所發揮的作用,部分地區糧食將大幅度減產。針對這些變化趨勢,首先應確保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安全。西北地區集中了大片荒漠區、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區還有青藏高原的高寒區,還有內蒙古地區大片的草場資源,適合農業生產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關中平原、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和新疆地區的綠洲農業,在保證宜農地區農業生產的同時,更要兼顧其他不適宜農業生產地區的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樣才能從整體上增強該區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其次,西北地區土地類型多樣,應根據各地的具體氣候情況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優質產品和特色農業[16]。新疆地區光熱資源充足且溫差大,適宜棉花、優質瓜果等經濟作物的生產,減少耗水作物的播種面積。河西走廊夏季冷涼干燥,適宜發展蔬菜生產。在農牧交錯帶地區,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農業以旱作農業為主,在為數不多的宜農區需要培育和引進抗旱作物品種,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甘寧地區可以結合地方優勢發展藥材種植[17]。陜西中部和南部作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隨著溫度的增加,可以增加復種指數,開展多熟制度和混作制度,增加糧食產量。青海地區熱量資源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對較小,還是以喜涼作物或經濟作物為主。

3.2 長期適應策略

長期適應策略是一個有機體或群落或系統,通過改變自身形式或功能去強化響應外界重復擾動的能力[9]。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當一個基本生產要素缺乏時,那么作為一個長期的適應機制則意味著作物種植制度形態和功能的變化。例如,日益稀缺的灌溉用水可能會改變旱地農業的耕作技術、設備需求和市場基礎設施。

長期適應策略需要從管理策略、政策制定、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上進行考慮,包括:減緩氣候變暖,這要求政府部門從根本上制定策略來延緩氣候變暖的發生,主要通過減少碳排放等途徑;改進基礎設施,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資料的改進,農藝器具的更新;建立可持續能源體系,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多種能源設施,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存的各種能源可能面臨供應緊張或枯竭的局面,如何提高能源轉換和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費,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這些都將是未來需要考慮的方面。從長遠來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也將成為推動能源等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

4 結論

從不同緯度地區將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熱量資源變化的潛力上來分析,我國高緯度地區農業適應性較強,存在較大的適應空間;中緯度地區適應性較差,但通過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管理措施,可以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低緯度地區,由于本來基礎溫度就高,未來增溫幅度也不大,農作物對溫度變化的響應不明顯,另外隨著該區域耕地面積的迅速減少也將威脅該區域的糧食安全[18]。在不同區域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時,需要從短期響應和長期適應兩方面來考慮,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應對氣候變化的負效應。

參考文獻

[1] 丁一匯,任國玉, 石廣玉, 等.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Ⅰ):中國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 2(1): 3-8.

[2] 唐國平,李秀彬.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J].地理學報,2000,55(2):129-138.

[3] 翟曉慧,劉孝勇, 宋乃平.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

響及農業適應對策綜述[J].甘肅農業, 2011, 7:20-23.

[4] 左洪超,呂世華,胡隱樵.中國近 50 年氣溫及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分析[J].高原氣象,2004,23(2):238-244.

[5] 金之慶, 葛道闊, 高亮之, 等.我國東部樣帶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若干糧食生產對策的模擬研究[J].1998,31(4):51-58.

[6] 劉德祥,董安祥,鄧振鏞.中國西北地區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1):119-125.

[7] 郝祺. 氣候變化對西北地區小麥生產影響的模擬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 2009.

[8] 王潤元. 中國西北主要農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 蘭州,蘭州大學,2010.

[9] Easterling W E. Adapting North American agri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 in review[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996, 80(1): 1-53.

[10] 金之慶, 葛道闊, 石春林, 等. 東北平原適應全球氣

候變化的若干糧食生產對策的模擬研究[J],作物學報, 2002, 28(1): 24-31.

[11] 金巖,王從卯,李延奇,史桂萍.氣候變暖對龍口小麥適播期的影響[J].山東氣象2008, 28(2):28-30.

[12] 高蓓.暖冬對陜西省冬小麥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

[J].科技咨詢導報,2008,(18):256.

[13] 李曄.收獲期對夏玉米產量性狀的影響.中國種業[J].2007,(10):42.

[14] 劉月娥.玉米對區域光、溫、水資源變化的響應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15] 施雅風,沈永平,胡汝驥.西北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信號、影響和前景初步探討[J].冰川凍土,2002,24(3):219-226.

[16] 林而達,許吟隆,蔣金荷,等.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Ⅱ: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2(2):51-56.

[17] 鄧振鏞, 張強, 趙紅巖, 等. 氣候暖干化對西北四省

(區) 農業種植結構的影響及調整方案[J]. 高原氣象, 2012, 31(2): 498-503.

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氣候變化;碳匯林業;實踐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13.054

碳匯林業中的碳匯指的就是在一定的過程中,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清除。隨著全球性氣候變化,各國都做出了有效的應對,最為主要的就是利用植被與土壤吸收固定二氧化碳。

1在氣候變化下碳匯林業能夠發揮出的特殊作用

在地球的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占據著主體地位,能夠利用的最主要載體就是太陽能,是能量最高且全面的生物固碳方式,并且不需要耗費過多的資金,最具經濟性。但若是從短期的成效上看,工業減排顯然更為有效,但是成本較高,操作又比較復雜。森林固碳操作比較簡單,所需成本較低,綜合效益更大,具有經濟可行性特征和現實可操作性特征。在政府間的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全球的陸地生態系統中,大約儲存了2.48萬億噸的碳,大約有一半的碳是存儲在森林生態系統當中。當然,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的調查研究,全球的森林生物量碳儲存量高達2827億噸,也就是說每公頃的森林生物量碳儲量平均有71.5噸。這些數據的表明反而更能夠凸顯出森林的破壞或者消失造成的碳排放量劇增。

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主要就是碳排放量的劇增,而碳排放量的增加首先是由于毀林導致的,森林的消失,覆蓋率的降低,導致大多數儲存在森林中的生物碳排放,進入到大氣當中;其次,毀林除了導致生物碳的排放增加,也導致了森林土壤中的有機碳排放。我國政府在面對全球性的氣候變化中,也作出了有效的應對,根據國際社會的慣例,利用森林碳匯來抵減碳排放,開設了不少的林業碳匯項目,活躍碳交易市場,通過無形手和有形手的結合增匯減排。

2氣候變化下的碳匯林業發展舉措

我國的森林面積增加最為迅速,在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中,我國相關部門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并且向國際承諾要自主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控制。同時,我國還是全球中人工林最多的國家,以增加森林面積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戰略,在林業、經濟和社會等多個方面相結合下,發揮了多重的效益,為國家爭取到了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

2.1貫徹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方針政策及戰略部署

國家林業局自2003年以來,就先后成立了各種針對性較強的辦公組織,例如林業碳匯管理辦公室、林業生物質能源管理辦公室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小組等。這些機構都堅決貫徹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方針政策及戰略部署,在擬定計劃后,有效開展相關的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不斷加強林業碳管理工作。同時,我國還對林業碳匯計量檢測體系建設進行了完善,并不斷進行技術研究,發展支撐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技術,有利于我國在進行國際氣候談判時,提供具有說服力的數據來進行林業碳匯決策。

2.2實行清潔發展機制碳匯項目

我國在進行林業碳匯交易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清潔發展機制碳匯項目的實施,有效吸收了二氧化碳。我國主要是通過混交的方式造林來吸收二氧化碳,但是所投入的資金量是龐大的,現如今我國已經栽種了馬尾松、楓香、桉樹等植物,共計四千公頃,既有利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又能夠控制實施項目區的水土流失情況,同時,也幫助了當地的農民,給他們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經濟收入。該項目的實施,成為全球第一個退化土地再造林方法,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鑒依據。

2.3構建平臺增加森林植被

應對氣候變化和社會對生態產品的需求量過大問題,單靠政府的力量是無法完全滿足的,因此,需要構建一個平臺來增加森林植被,從而有效對國家的生態安全進行鞏固,這樣相關的企業就可以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利用企業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該項行動當中,節約了成本,又能夠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來提高企業的社會效益,對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幫助。我國在2010年就設立了全國性的公募性基金會,來應對我國的氣候變化,將增匯減排作為主要的目的,將收到的捐資進行碳匯造林,由此保護森林,減少碳排放,真正建立起一個專業的權威機構,讓社會公眾通過這個平臺盡個人的一份力,提高農民的收入,改善生態環境。

2.4相關協議及制度、規則的生效減少碳排放量

《京都議定書》對于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有極大的作用,結合相關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制度和規則,可以進行國家或者區域間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形成資源市場,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在2012~2013年,在國內共有七個碳交易省試點,主要是以工業減排量的配額為主。隨著國家發改委《溫室氣體志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我國進入了國內碳交易市場,在平臺的推動下,制定了相關的志愿減排交易標準和規則,為今后的碳匯生態市場奠定了基礎。

3結語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探索氣候變化下的碳匯林業發展實踐研究,為應對國際性氣候變化問題,我國提出了哪些應對措施,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主要選擇了通過森林植被的恢復及增加林業碳匯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有效減少或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參考文獻

[1] 李怒云,宋維明,何宇.中國綠色碳基金的創建與運營[J].林業經濟,2007,(07).

[2] 方精云,郭兆迪,樸世龍,陳安平.1981~2000年中國陸地植被碳匯的估算[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7,(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大方县| 湖口县| 漳州市| 都江堰市| 泸定县| 平顺县| 镇远县| 顺平县| 嘉定区| 蒙阴县| 凤凰县| 普定县| 城固县| 克拉玛依市| 枝江市| 屏山县| 牟定县| 普兰县| 措勤县| 卢氏县| 株洲县| 东莞市| 武鸣县| 二连浩特市| 梁山县| 繁昌县| 敖汉旗| 大名县| 南投县| 昌宁县| 赤壁市| 濉溪县| 鲁甸县| 永川市| 汝南县| 浙江省| 大同县| 敦煌市| 无棣县| 麻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