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現代農業科學

現代農業科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農業科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代農業科學

現代農業科學范文第1篇

關鍵詞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實施情況

“建設現代農業水稻產業科學技術體系”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踐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體系的機制創新、體制創新,對于有效整合科學技術資源,破解當前存在的科研與生產脫節、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1-3]。2009年順昌縣被福建省列為試點縣之一,技術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體系健全,措施有力

(1)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成立了由農業局局長任組長,鄉鎮農技站站長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綜合試驗站各項工作的領導,圍繞項目目標任務,認真審定工作方案,落實工作責任,明確工作目標,促進項目建設有條不紊地推進。

(2)成立項目技術指導組。由綜合試驗推廣站站長為組長,縣植保站站長、縣農技站站長為副組長,以各鄉鎮農藝師為成員的技術小組,負責優質水稻新品種示范與展示工作的技術方案擬定、組織實施、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等,集成推廣應用農業“五新”(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化肥、新機械)。

(3)組建技術示范骨干隊伍。由農民自行推薦項目區內農技員、種田技術高的農戶3~5人成立技術示范小組,負責指導本村農戶準確實施各項技術措施,以科技成果轉化率,確保農民增產增收。

2加強培訓,堅持核心示范與面上推廣相結合

根據項目實施的需要,舉辦3期優質稻相關栽培技術培訓班,培訓相關示范戶215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20份,讓“五新”技術進村入戶,切實提高農民的農業科技知識和科學種田水平。

(1)建立“仙潭村壟尾洋千畝核心片”,展示中種集團福建農嘉種業有限公司的天優673等十幾個主推品種,做好新品種展示示范片(點)的標牌明示工作,便于農民自行參觀選種。

(2)每個鄉鎮建立一個6.67hm2的示范點,在全縣共建立12個6.67hm2的示范點。

(3)建立一個666.67hm2示范區,包含大干鎮大干、白石、來布,埔上鎮埔上、河墩、土豐,洋墩鄉路馬頭、田溪,仁壽鎮桂溪、仁壽。

通過以上措施,進一步擴大新品種展示、示范覆蓋面,把新品種展示示范點建在農民家門口,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加速新品種推廣進程,讓新品種、新技術切實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服務。

3大處著眼,重點做好農業“五新”的集成推廣

(1)推廣新品種。主推品種有中種集團福建農嘉種業有限公司的宜優673、兩優航2號、樂優94、宜優1577、川優673、ⅱ優673、天優673 等優質稻新品種,示范品種有福建省農科院水稻所、福建省種子總站和中種集團福建農嘉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后備品種52個,以為篩選可推廣的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提供服務。

(2)應用新技術。重點抓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濕潤灌溉技術、秧苗期治黑尾葉蟬防普矮病技術、水稻根線蟲防治技術、直播稻栽培技術、機械插秧技術,應用省區域病蟲測報網的病蟲情報指導病蟲防治技術、機械防治病蟲害專業隊統一配藥、統一防治病蟲害等技術。

(3)選用低毒、高效的新農藥。用金好年防治稻飛虱,用好勞力、速滅抗防治螟蟲、卷葉螟,用愛苗防治紋枯病,用龍克菌防治細條病,用掃弗特進行直播稻化學除草。

(4)施用新化肥。根據測土結果,配方施用由化肥廠根據測土配方結果生產的水稻專用肥,大力推廣紫云英、沼液等有機肥。

(5)使用新機械。用拖拉機耕耙農田,用插秧機插秧,用收割機收割。

在核心示范片,突出抓住壯秧的培育、配方施肥、濕潤灌溉、及時烤田和病蟲防治等環節,培訓、組織一支專業防治隊,立足保苗、保根、保葉、保穗4個環節,對重大病蟲害實行統防統治。在秧苗期抓治黑尾葉蟬,防普矮病環節;分蘗盛期抓稻根尖線蟲病防治,保根防早衰環節;螟蟲及卷葉螟發生危害期防治保葉護苗環節;破口期防治穗頸瘟、螟蟲白穗、紋枯病保穗環節,確保稻苗健壯生長,為實現水稻高產提供保證。

4開展競賽,調動農戶學科學、用科學、創高產的積極性

為鼓勵農民創高產,充分調動農民科學種田的積極性,項目領導小組在核心示范片建立了高產評比獎勵制度,在水稻成熟期組織領導小組、指導組、示范骨干10人,對示范片田塊進行目測,篩選出前10名進入第2輪實割測產,凡進入前3名的農戶給予精神和物質的獎勵,第1名獎勵1 500元、第2名獎勵1 000元、第3名獎勵500元,并發給榮譽證書,要求獲獎戶總結高產經驗,向其他農戶推廣。通過開展高產創建競賽,農戶學科學、用科學、創高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5邀請專家指導,促進項目保質保量實施

為確保項目保質保量實施,省、市領導親臨現場指導,崗位專家主持制訂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并多次到田間地頭檢查指導,促進項目順利實施。2009年通過向農民推廣農業“五新”技術,變粗耕粗種為精耕細作,使項目區內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平均產量由2008年以前的不到6 300kg/hm2提高到2009年的8 250kg/hm2以上,增幅31%。

6幾點體會

(1)現代農業產業科學技術體系建設,能充分利用本省農業科技資源,促進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對接,能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貢獻率。

(2)現代農業產業科學技術體系建設,能優化配置現有農業科技資源,建立從科研到推廣、從實驗室到田間、從科學家到農戶、從科技成果到轉化為生產力等環節緊密銜接的有效機制[4]。

(3)現代農業產業科學技術體系建設,能突出研究重點,突破技術瓶頸推進技術集成創新和綜合試驗示范,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應用推廣的轉化率。

7參考文獻

[1] 張鴻.長江上游片區現代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研討會在成都召開[j].四川農業科技2009(11):31.

[2] 王海.論雜交水稻產業發展中的三大體系建設[j].江西農業學報,2005(4):122-126.

現代農業科學范文第2篇

關鍵詞:現代農業;課程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2-0089-02

發展現代農業是加快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隨著對傳統農業改造的不斷升級,現代農業已經進入到以“市場化、信息化、產業化、集約化、多元化和管理現代化”為主要特征的新階段。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對提高農業競爭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代農業離不開高素質、高技能的農業人才,高等農業院校是農業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肩負著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的重要使命。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集中反映。在現代農業背景下,農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逐步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在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課程體系的構建中,要不斷地改革進取,以促使課程體系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農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1.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農業是市場化、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開放型農業,是生產專業化、規模化程度很高的集約農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標準化程度相當高的綠色農業,是以發達農產品加工業為支撐的高附加值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是由政府實施科學管理和依法支持保護的基礎產業。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反映出對農業人才素質和技能的新的要求,對農業人力資源的迫切需求。近年來,我國農學專業雖然在不斷的發展,但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還不相適應,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的課程體系,承載了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是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因此,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現實緊迫性。

2.高等農業教育的不斷發展要求課程體系改革加快步伐。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近年來,高等農業教育在不斷地推動內涵式發展,推進涉農專業綜合改革。2007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別要求:“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要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從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向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二、農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體系的構建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農科專業課程體系在構建的頂層設計中,往往以專業負責人為主導者,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參照國內相關農科專業的課程架構。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存在著與當地農業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農業人力資源聯系不緊密的情況,導致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的現象。課程體系的建立缺少專家論證這一關鍵環節。在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缺少反饋和評判環節,發現問題時,往往是針對某一問題做出改變,而不是從整體上系統地進行變革。

2.課程體系的設置偏重學科化。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對農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從需求的人才類型看,更主要的不是“專門人才”而是“知識面寬、有一定專業知識、動手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但是,由于長期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我國高等農業教育主要以學科基本框架的要求進行課程設置,致力于學生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的知識結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和價值觀的培養始終處于弱勢。從國內各農業高校農學專業課程設置來看,課程體系不但在總體結構上體現出明顯的學科化特征,即課程體系一般遵照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的學科架構方式進行組織,跨學科課程和綜合化課程開設不多,而且在課程體系的具體要素構成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學科性與專業性色彩。

3.實踐課程體系缺乏特色。目前,從大多數農業高校農學專業課程體系來看,實踐課程體系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仔細推敲,發現實踐課程體系并沒有體現出系統性和獨立性。很多教學實驗、生產實習都是理論課程的補充,實踐課程在知識和能力的授予上不能做到由點到線,一線貫通,實踐教學還明顯地存在著單打獨斗的現象。此外,實踐課程體系缺乏特色,不能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特點來有針對性地設計實踐課體系,導致大部分院校的實踐課程體系相似度高,特色不明顯。

三、農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對策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思路直接體現了現代農業以及高等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教育觀念、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農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明確目標,找準切入點,科學設計,合理布局,增強實效。

1.建立農學專業課程體系評價機制。課程體系在構建過程中應引入論證機制,改變以往由專業負責人主導設計的方式為學校教務部門統籌,專業負責人制定,相關領域專家論證的方式。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當在國家和地方教育部門政策的指導下,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對農業人才的需求,充分參考企業、行業和協會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進行設計論證,確保頂層設計科學合理,保證課程體系的設計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符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應將教學效果作為評判課程體系優劣的基本標準,不斷通過教學效果來調整和完善課程體系。同時,還應充分調研學生就業情況、用人單位及社會反饋情況,根據這些因素逐步調整和完善課程體系。總之,要確保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需要在課程體系應用的全過程中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按照“論證-實施-評判-反饋-調整”這一評價機制不斷完善課程體系。

2.優化課程結構,整合教學內容,突出綜合性課程。優化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總體布局的核心問題,課程結構的優化應當避免“唯比例論”的做法。以往在優化課程結構時,很多高校比較看重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比例、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比例、必修課與公共選修課之間的比例,往往將某一比例的提高看做是課程體系改革的成果,這就造成了為了改革而改革。課程體系的結構優化,應當以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類別、功能、素質、技能的需求為依據,按照人才培養的規格以及人才需求分析來合理的調整課程體系結構,減少重復的不必要的課程,增加與社會需求緊密的課程,減少單學科課程,增加多學科交叉課程。整合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教學內容的整合也要避免“唯學時論”的做法。教學內容的整合其實質是知識結構的重新配置。應當避免為了“增加或減少學時”而增加或減少學時的盲目做法。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很多農業技術的應用除需要具備農學知識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生物、計算機信息技術、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生產經營等知識,這就要求在課程體系設計中,應當適度地將一些單學科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農學、生物、計算機信息技術融合到某一綜合性的課程當中,并在部分綜述或概論課程中融入政策法規以及經營管理類的社會科學知識。綜合性課程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綜合性課程最突出的體征就是知識結構的連貫和整體性。增加綜合性課程,可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強化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體系的掌握和應用,為學生將來從事科研、教學、生產、企業管理等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部分高校農學專業將《作物栽培學》和《作物生產學》以及《農業信息技術》三門課綜合為《作物栽培與管理》一門課程,將《分子生物學》和《植物細胞工程》兩門課程綜合為《現代農業技術》一門課程,將多門農學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綜合為農學專業綜合實驗。綜合性課程使橫向上分散的知識點變為縱向上連貫的知識結構,使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聯系更為緊密。

3.構建更加系統性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是相對于理論教學體系而言的教學內容,是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應用型農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實踐教學體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與理論教學體系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互相促進,更重要的是它對培養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實踐教學體系又具備一定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要求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制訂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將實踐教學科學合理地安排到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社會實踐等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整體規劃,合理布局,點線結合,橫向上實踐教學體系要具備系統的完整性,縱向上實踐教學體系要具備系統的延伸性。

參考文獻:

[1]柏振忠.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建設與完善的路徑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0,(5).

現代農業科學范文第3篇

錢博士認為,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政策研究和設計是在短缺和封閉的經濟背景下,農業政策的基本訴求是增加糧食等農產品的產量。政策設計的基本出發點是自給自足。由此形成以解決溫飽問題為基點的農業政策架構,進而建構數量導向型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資源配置格局及相應的技術體系。在短缺背景下的農業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增產。而農產品質量、市場、國際貿易與競爭力、資源利用效率與環境保護、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消除、緩解貧困及增加農民收入與就業等,很難進入決策者的視野,也很少被納入農業政策的研究框架。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農業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以解決農產品短缺為目標的農業政策分析框架,已越來越不適應新階段農業政策設計的要求。從另一方面看,中國農業通過貿易自由化納入世界經濟體系,原先的自給自足政策所依賴的封閉經濟環境將不復存在。農業政策的制定,既要考慮農業內部各地區、各產品、各產業的關系及各種政策之間的相互支持和配套,又要考慮農業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關系,還要兼顧到國際市場的變化對我國的影響及我國農業對國際的影響。

錢博士說,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將促進中國農業按照經濟全球化的規則進行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政府原先干預農業的“計劃手段”由于受到wto規則的約束,政府對農業的計劃和宏觀調控能力將有所削弱。中國目前正逐步建立起對各種聲音和利益訴求產生反映的決策機制。在決策民主化的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每項政策提案所涉及的各項政策參數的變化和相應的后果及背后利益集團間的利益矛盾,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民的利益,以便在政策設計過程中進行協調和保護脆弱群體的利益,從而提高發展過程的參與性及發展成果的共享性。這就需要改變經驗性的決策方式,對每項政策的效果進行詳細科學的定量評估。

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的錢克明,對中國現有農業政策分析和決策支持能力存在的多方面局限深有感觸。他說,我們常常看到,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過程中,有關農業條款所受的較多挫折;比如,我國在與日本、韓國的農產品貿易摩擦中,往往拿不出有力的證據反駁對方;農業費改稅、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等政策在推進過程中遇到不少障礙而不得不回過頭來再次實驗等。所有這些偏差和失誤,幾乎都與缺乏充分的數據和科學的評估方法,未能事先對每項政策的效果進行科學的模擬和評估有關。錢克明說,政策目標和影響參數的多元化,政策環境的國際化及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的復雜化,使得農業政策制定和實施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依靠一個觀念、一種創意就能奏效,而需要科學的政策分析與決策支持的系統創新。

國家農業政策開放實驗室由國內高層次農業科研人員及近年引進的一批杰出人才,及聘請國際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和政策分析人員組成的國際一流研究團隊,它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農業經濟與政策模擬實驗室,構建出國際一流水準的農業政策分析平臺和決策支持系統。為我國政府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科學有效的決策支持;還將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咨詢服務。

現代農業科學范文第4篇

摘 要:中職學校現代農藝技術專業要以種植業生產過程為導向,以現代農藝技術工作崗位典型任務為核心,“整合、序化”課程內容,圍繞專業方向,設計和開發項目式課程。實施項目課程要進行種植業典型工作任務分析;以生產季節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注重專業核心課程知識整合;“雙師”教師隊伍是項目課程建設的基礎;項目課程教學要實現“學練循環”;要嚴格做好項目評價和考核。

關鍵詞 :現代農藝技術 項目 課程建設

當前,中職學校現代農藝技術專業從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出發,拓寬專業口徑,設計了平臺式課程結構,形成 “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課程體系。以種植業生產過程為導向,圍繞專業方向課進行項目式課程設計和開發,更好服務于區域內的經濟建設需要,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一、構建項目課程體系的總體思路

探索現代農藝技術專業方向課程“項目化”課程體系,擺脫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論思想束縛。依據現代農藝技術專業覆蓋的工作崗位、領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以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為主線,以現代農藝技術工作崗位典型任務為核心組織教學項目,構建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的項目課程。

二、項目課程體系框架

在全面分析現代農藝技術專業職業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務基礎上,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復合、從初級到高級螺旋上升技能形成排序原則,以種植業真實工作任務、工作過程為依據來“整合、序化”課程內容,構建項目式課程。

1.第一、二學期

學生按現代農藝技術專業教學計劃完成植物生產和環境、植物保護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及農產品加工和貯藏等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同時,加強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學習,兼顧中高職的銜接,讓學生升學有能力。

2.第三、四學期

進行學習專業方向課(按項目進行學習)。按照生產季節安排項目的內容和順序,設計的項目課程主要有:大田作物的春季生產和管理、大田作物的夏季生產和管理、大田作物的秋季生產和管理、大田作物的冬季生產和管理。將作物播種、育苗、移栽、大田病蟲管理、施肥、水分控制及收獲等栽培主要技術環節按季節進行教學,橫向講授,邊實踐邊學習,教學圍繞節氣走、時令轉,課程教學和植物生產過程緊密結合。

3.第五、六學期

將所學單項技能項目進行綜合化,設計以具體栽培植物全過程生產和管理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教學項目,如水稻、小麥、油菜提質提產栽培技術等。要求學生從當地主要栽培農作物中選擇兩種以上作物(至少一種越夏作物、一種越冬作物),進行從播種到收獲各栽培環節的綜合性生產實習,實習項目任務方案、步驟和順序由師生共同研究、制定,具體的工作細節由學生自行設計。通過綜合性生產實習,讓學生熟練掌握種植業崗位的工作技能。

三、項目課程建設體會

1.實施項目課程前提是進行種植業工作任務分析

在實施項目課程前,要走訪農委、農科所試驗站、農技綜合站、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專業大戶等,了解區域內種植業發展方向和技術發展趨勢。同時查閱相關文獻,認真分析行業、企業需要的現代農業技術專業人才規格、能力和素質結構,進行區域內種植業工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設計。把工作崗位分析的結果轉化為項目課程門類及各種相應的學習性工作任務,形成核心技能教學項目,并進行合理的學時分配。

2.實施項目課程必須以生產季節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

種植業受季節變化的影響特別大,不同作物種類,其整地、播種、育苗、水肥管理、病蟲草防治和收獲都有一定的季節性,這種季節性決定于當前人類無法改變的四季變化。在專業課教學中,要走出教室、深入田間地頭,不同的教學內容必須在特定季節內,依據當時的生產情況來完成。因此,實施項目課程應在完成專業核心課教學基礎上,以植物生產季節為主線,按農事生產進程安排教學內容,將教學和實際生產融為一體。

3.注重專業核心課程知識整合

專業核心課是為項目課程學習提供理論依據的。通過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要讓學生掌握依據栽培植物不同特點、要求和不同栽培目的,給栽培植物提供相應的、最適合的生長環境,讓栽培植物按照人們意愿更好地生長。在教學中,要進行課程教學內容整合,選擇和今后學生實際從事的崗位能力有關的、畢業后能直接用于種植業生產當中的知識和技能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如土壤部分,重點培養訓練學生正確識別土壤質地、土壤結構、土壤樣品采集和制備、低產土壤改良技術等;配方施肥技術部分,重點培養訓練學生進行有機質含量、氮、磷、鉀和微量元素含量速測技術及植物缺素癥診斷能力等。對和專業培養目標關系不大的、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如三羧酸循環等,教學中要予以淡化,作為一般性知識內容,讓學生了解即可。

4.“雙師型”隊伍是項目課程建設的基礎

項目課程開發與實施最根本、最關鍵的要素是教師。項目教學更加注重實踐操作。只有專業課教師具備“雙師”素質,才能有效指導學生進行栽培技術方案設計、各栽培環節管理等一系列任務。因此要實施“雙師工程”,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學校一方面要建立專業教師深入涉農企業鍛煉及有關專業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積極從涉農企業引進和聘請人才,建立與完善和項目課程教學相匹配的專兼職師資隊伍。

5.項目課程教學要實現“學練循環”

項目課程教學要按照“教師引導學生做—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自主完成項目工作任務”方式實施,這對于習慣被動式學習方式的中職學生來說,剛開始是不容易適應的。因此實行項目化課程教學前,教師必須投入較多的精力,加強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引導學生轉變行為觀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此外,將學生組建項目小組,讓每位學生都承擔相應工作任務。在此基礎上,采用“交互式”、“學中做”、“做中學”、“操作評價考核”等方法,讓學生將接受他人傳授和自主學習、實際操作訓練交叉進行,讓所有學生都自覺參與項目過程,實現“學練循環”。

6.要嚴格做好項目評價和考核

在項目課程實施中,教學評價貫穿于教學的全進程,體現在每一個工作任務當中。項目教學的評價既要看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質量,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能力表現。為使項目課程教學更加貼近種植業生產實際,更好體現職業崗位的要求。學校要成立由學校專業教師、涉農企業專家、種植專業戶、學生代表組成的項目考核小組,制定項目評價和考核實施方案,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項目教學的評價一般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考核組總結性評價”流程進行。項目實施過程中,考核組要認真記錄項目實施情況。每項種植任務時,學生依據自己知識掌握程度、水平能力以及在任務實施中發揮的作用、任務完成情況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然后小組之間進行互評,主要是比擬收獲物產量、利潤等結果差異,分析差異的原因,找出成功之處及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后由考核組進行總結性評價,綜合評定考核結果。

四、小結

中職學校現代農藝技術專業通過項目課程教學,將理論教學、實踐操作和學生自學一體化,按照種植業生產特點,將不同的種植技能訓練進行分解和有機整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決種植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畢業生就業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小平,劉根平.關于項目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與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9(2).

現代農業科學范文第5篇

一、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必要性

農業科學技術在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年來,我國農業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進一步取得新進展,特別是轉基因生物技術、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

二、推動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主體

農業科學技術在發展我國現代農業,改善“三農”問題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由誰來推動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呢?換句話說,誰是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主體呢?綜合國內外農業發展的歷史經驗,筆者認為推動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主體應該是企業。企業是農業科學技術進步的主要實施者。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資源配置的主要實施者,是社會科技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因此,在發展我國農業科學技術,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應該而且必須作為農業現代化的載體。修改后的科技進步法也進一步明確,國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企業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扶持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三、企業在發展農業科學技術中的作用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形式。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面向國內外大市場,立足本地優勢,依靠科技的進步,形成規模經營。以企業為載體,實行專業化分工,貿工農、產供銷密切配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配套服務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因此,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堅持“大、高、外”的發展方向,重點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及農業產業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農業科學技術研發中的作用。在我國的傳統體制中,國家的計劃、科研單位的研究和企業的需求之間不可能相互吻合,這就使得科研與開發應用始終是“兩張皮”,科技、經濟嚴重脫節。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這種現狀必然也必須得到根本改變。因此,在我國農業科技系統主體結構中,應該有一個以農業企業為重點的研究開發應用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國家擇優支持一支精干的重大基礎或公益性研究力量(比例有待進一步研究),在任務、經費、基地、設備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確保我國農業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后勁、實力和水平。其他力量則納入市場軌道,進入企業或科技進步相關的第三產業,使得企業在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方面的開發能力大大加強,特別是大中型企業集團應成為研究開發的主體力量。此外,大中型企業具有資金雄厚、科研實力強、市場競爭意識濃、又具有先進的管理及人力資源優勢,有條件也有能力成為農業科學技術研發的主力軍。

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從源技術發明和科學發現經過生產技術定型到商業成功的完整過程,它包括源技術發明、研究、開發、中試、工程設計、試生產、擴散等一系列相互緊密聯系的階段。這一復雜的過程具有目的性強、涉及領域部門多、投入大等明顯特點。大型農技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之一,其生產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過先進的生產或加工技術,把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產品生產并銷售出去,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要求強烈,也只有不斷地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農技企業才能生存,才能發展。

在農業科學技術推廣中的作用。農業科技企業,集科技生產經營于一體,資金雄厚、技術先進、機制靈活、營銷手段有力、市場反應迅速,是一支充滿活力的、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強大推進器,是現在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達國家實現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國農業科技企業的發展應該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發展高科技戰略緊密結合,當前應著力改造和培育一批技貿工農一體化企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民營科技企業。

四、小結

綜上所述,農業現代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所在。農業現代化就是要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因此關鍵是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應該成為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主體,而農業現代化的有效形式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故只有依靠市場的力量,切實推進企業在農業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才能更好更快地推進我國的農業現代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北区| 沙湾县| 临洮县| 老河口市| 莆田市| 调兵山市| 汶上县| 西城区| 嵊泗县| 登封市| 简阳市| 申扎县| 屯门区| 会宁县| 故城县| 苏尼特左旗| 廉江市| 高青县| 千阳县| 措勤县| 泸州市| 通渭县| 嘉鱼县| 曲阜市| 潍坊市| 昌江| 洛扎县| 金堂县| 电白县| 鄂托克旗| 武清区| 平武县| 乌兰浩特市| 和平区| 秭归县| 嵊泗县| 广元市| 巴彦淖尔市| 滦平县| 合阳县| 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