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范文第1篇

關鍵詞:循環農業 環境資源 合理定價

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大幅提高了產量,但過量化肥、農藥、農膜的使用,規模化畜禽養殖造成的農業污染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國家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戰略,在這個大背景下發展循環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循環農業的內涵

循環農業是采用循環生產模式的農業,其提出源于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物質閉環流動經濟的簡稱,它把經濟活動建構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反饋循環流程,通過物質和能源持久利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農業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和農產品安全隱患的不斷出現促使人們將研究視角轉向循環農業。

循環農業是按照系統論和循環經濟原理,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農業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它以3R(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原則統籌農業資源利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將農業系統構建成“自然資源―清潔生產和消費―再生資源”的經濟循環鏈,以環境友好方式實現污染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最終實現農業資源消耗的零增長和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率的零增長。

農業環境資源的合理定價

理論基礎

環境經濟學理論為合理定價提供了理論基礎。環境資源滿足人類需求的能力會隨經濟發展而由絕對豐富變成相對稀缺,隨邊際使用成本增加而出現的競爭性需求需要合理配置。衡量資源合理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標準的前提是完全市場,但現實經濟并非完全市場。在考慮環境資源稀缺性和外部性的條件下,應將環境部門加入傳統一般均衡分析中以尋求新的均衡解。這種理論指出環境污染是因為環境資源的長期免費或低價使用,只有在合理定價和恢復市場行為后才能解決。循環農業強調物質層面循環和技術改進,缺少內在經濟動力,因此合理定價包括農業資源和農業環境容量的定價是循環農業得以正常推行的保證和前提。

農業自然資源的定價

農業自然資源是指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物質、能量和環境條件的總稱,包括水、土地資源等。目前“產品高價、原料低價、資源無價”現象說明資源價格沒有反映其真實價值(包括環境成本、機會成本等)。資源經濟學理論認為其價格應包括:與其生產、供給及消費有關的成本,即邊際機會成本(MOC),包括邊際生產成本(MPC)和邊際使用者成本(MUC);消耗損害形成的邊際外部成本(MEC),表現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只有對農業資源的真實價值進行合理定價,才能使市場價格貫穿整個農產品反饋鏈,正確比較循環利用的資源與新資源的成本,找出最佳方案,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消耗和實現回收利用,真正實現循環農業與市場接軌。

農業環境容量的定價

循環農業以避免廢棄物產生作為農業活動的優先目標,但部分無法回收的廢棄物就要進行環境無害化處理,循環農業只有在實施成本高于節約成本時才能被推廣,而前者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環境容量價格決定的。環境容量價格的形成主要是因為經濟系統的廢棄物會增加環境系統載荷,造成環境容量稀缺,使其具有價值。廢棄物對環境損害程度主要取決于環境吸納能力、環境受體載荷及由此決定的人口數量和受影響生態系統特點等因素。

農業環境資源合理定價的實現方式

盡快健全環境資源市場

目前我國仍存在著環境資源產權不明、信息不暢等問題,難以推動循環農業的發展。健全的農業環境資源市場機制是循環農業發展的基礎,因此應建立完善的環境資源市場,具體包括建立明晰的環境產權制度及在此基礎上的市場準入和退出規則、定價規則、競爭規則和政府干預規則等。

政府積極干預

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范文第2篇

作者簡介:

張智奎,博士,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

基金項目: 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編號:2012ZX07104-003)。

摘要

運用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考察了三峽庫區重慶段1992-2009年經濟發展與農業面源污染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結果表明:①經濟增長是影響三峽庫區重慶段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且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村生活三大類污染源排放量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都具有協整關系;②短期內農業生產總值的變化引起三類農業污染源排放量的同方向變動,長期來看,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面源污染有減緩作用,這與傳統的環境―經濟增長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所揭示的一般規律相同;③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種植業、養殖業的污染排放量具有雙向的因果關系,但是經濟發展是農村生活污染排放量增長的原因,農村生活污染排放量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它們之間是單向因果關系。因此,我們要密切關注庫區經濟增長對環境質量帶來的負面效應,必須依賴科學技術進步,提高種植業中化肥、農藥、農膜和秸稈等的利用率,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特點以及與河流的遠近,規劃好農業、林業、畜牧業的結構,大力發展環保型、生態型農業,以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實現農業經濟增長與保持環境質量之間的相互協調。

關鍵詞 經濟發展;面源污染;協整檢驗;三峽庫區

中圖分類號 F3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1-0057-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10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業作為支撐。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對農業資源需求日益增加,農業資源的稀缺性表現尤為凸出。我國政府大力推行以增產增收為核心的農業發展戰略,在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同時農村環境不斷惡化,由于大量現代農業生產投入―化肥、農藥、農膜等得到了廣泛應用,畜牧養殖業的規模化水平和生產總量不斷提高,農田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的破壞,農村污染源增加、污染物增多、污染范圍變廣。農村生態環境惡化不僅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和農民收入,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污染破壞了農村居住環境,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村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是食品和其他物資的來源,也是整個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如果農村環境問題持續惡化,無疑會對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構成極大威脅。

1 研究背景

重慶市直轄16年來,農業生產有了快速的發展,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和畜牧養殖業的規模化,農村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但非持續發展、高消耗的農業生產方式在該地區依然廣泛存在,并帶來的農業資源環境問題尤其是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制約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對2008年農業生產數據測算,三峽庫區重慶段的化肥施用、有機肥施用、秸稈排放、畜禽養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農田侵蝕等7個污染源累積排放的COD、BOD5、TN、TP量分別為26.64×104、14.71×104、8.07×104、1.52×104t[1]。其COD的排放量超過當年工業、生活排放的總和16.74×104 t/a。據研究,造成三峽庫區重慶段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TP、TN,貢獻率分別為40.08%和36.83%;主要污染源是畜禽養殖和化肥施用,貢獻率分別為58.21%和27.24%;主要影響因子是農業總產值,貢獻率達到90%以上[2]。大量的N、P流失可能構成庫區水體富營養化,破壞庫區生態環境,危及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實證檢驗環境質量和國民經濟增長關系的演進規律是當前環境經濟領域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1991年,Grossman和 Krueger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即經濟發展早期環境質量逐漸惡化,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環境質量會逐步改善,環境壓力和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倒 U”型關系[3],從宏觀尺度上提供了一種有益的經驗性探索。經過20年的發展,國內外學者對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有了較多的成果。然而關于面源污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文獻并不多見。李海鵬等運用31個省的面板數據對經濟發展與農業面源污染的EKC曲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源排放量與經濟增長總體上具有顯著的倒“U”型曲線關系[4]。張峰等運用VAR模型分析了江蘇省1990-2007年農業面源污染與經濟增長的動態演進關系,認為經濟增長是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驗證[5]。搜索國內的有關文獻,他們對二者關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運用環境庫茲尼茨曲線進行實證,對兩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并沒有進行研究。本文針對三峽庫區重慶段的經濟發展與環境現狀,利用三峽庫區重慶段1992-2009年的面板數據,采用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考察庫區重慶段經濟發展與農業面源污染在時序維度的特征,采用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分析和Granger因果檢驗等分析方法,考察三峽庫區重慶段經濟增長與農業面源污染在時序維度的雙向動態作用特征。

2 變量的選取與指標核算方法

2.1 變量的選取、數據來源

根據農業生產的特征,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源于種植業中農業生產投入的農資消耗、養殖業中的畜禽糞尿污染、生活污染中的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和農村生活垃圾等方面。

種植業造成的污染包括化肥、有機肥的大量施用、農藥的噴灑、農用薄膜棄于田間、秸稈的廢棄與焚燒,種植業造成的污染源排放量用ZZY表示。畜禽養殖污染主要是由于未對畜禽養殖固體廢棄物和廢水進行及時、合理的處理引起的,養殖規模的擴大導致畜禽糞尿排泄量日益增多,未經處理的畜禽糞便被隨意堆放,造成大量養分流失,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隱患。

畜禽污染源排放量用單位土地面積的豬、牛、羊和家禽這四類動物的年糞尿排泄量YZY表示。生活污染源排放量用SH表示。經濟發展使用農業產值,用NYCZ表示。化肥、有機肥施用量、農藥、農用薄膜的使用量、農作物秸稈總產量(按照稻谷、小麥、玉米的平均經濟系數0.5、0.41和0.042,谷草比分別為1∶ 1、1∶ 1.44和1∶ 1.38

計算)、畜禽養殖糞尿總量[6](參照彭里、王定勇的估算指標計算)、農業生產總值等數據均來源于1992-2009《重慶統計年鑒》,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和生活垃圾污染排放量時序數據為1992-2009年來源于重慶市環保局。經濟發展選用庫區重慶段的第一產業總值,數據來源于1992-2009《重慶統計年鑒》。

2.2 農業面源污染絕對實物排放量指標的核算

2.2.1 種植業污染源排放量的指標核算

根據重慶市環保局《三峽庫區化肥農藥污染源監測報告》,化肥的入河系數為8.36%,化肥污染源排放量=化肥施用量(折純量)×入河系數;

有機肥污染源排放量=有機肥施用量×(1-有機肥利用率)×有機肥養分含量[7]×入河系數,有機肥的平均入河系數取0.01,其利用率為0.6抽樣調查取得。

農藥污染源排放量=農藥使用量×入河系數,入河系數取0.04;

農用薄膜污染源排放量=農用薄膜使用量×入河系數,入河系數取0.04。

根據各種作物秸稈養分含量[8]和不同作物的秸稈產出系數[9],平均入河系數為0.01,作物秸稈污染源排放量=某作物產量×某作物秸稈產出系數×(1-秸稈利用率)×秸稈養分含量×入河系數;

2.2.2 養殖業污染源排放量指標核算

根據《全國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情況調查及防治對策》國家環保總局(2002)推薦的畜禽糞便排放系數、畜禽糞便中污染物平均含量及入河系數,畜禽養殖污染源排放量=養殖總量×畜禽糞便排放系數×糞便中污染物平均含量×污染物入河系數;

2.2.3 生活污染源排放量指標核算

根據《重慶市小城鎮污水綜合處理研究》報告,重慶市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指標為0.67升/(人/天);參考重慶市環境監測中心的檢測結果,入河系數鄉村取0.30,可以計算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t/a),生活污水污染排放量=鄉村人口總數×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系數×污水平均含量×入河系數;

根據國外相關資料和當地實際情況,重慶市農村生活垃圾排放量為0.67 kg/(天/人),入河系數鄉村取0.20,可以計算生活垃圾污染物排放量(t/a),生活垃圾污染排放量=鄉村人口總數×農村生活垃圾排放系數×垃圾滲濾液平均含量×入河系數。

3 經濟發展與農業面源污染動態關系的檢驗

3.1 經濟發展與農業面源污染的協整關系檢驗

對于平穩時間序列所決定的經濟系統,傳統計量經濟學中的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計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確定其長期均衡趨勢。然而對于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如果運用此方法進行估計,其結果將會產生偽回歸,估計就是無效的。Granger 和Enger的協整理論為尋求非平穩隨機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開辟了新的途徑。如果一組非平穩時間序列存在一個不具有隨機趨勢的線性組合,那么這組序列就是協整的。Granger定理表明,對于兩個具有協整關系的一階單整I(1)變量一定有式(1)形式的誤差修正模型存在:

Δyt=β1xt-λ•ecmt-1+μt=β1xt-λ(yt-1-β0-β1xt-1)+μt (1)

在式(1)中,ecmt-1=yt-1-β0-β1xt-1

表示第t-1期的非均衡誤差項或短期波動幅度;而

λ(yt-1-β0-β1xt-1)

則是經濟系統長期均衡機制對短期波動的抹平效果,我們稱其為為誤差修正項。λ表示誤差修正項對Δyt的調整速度,被稱為修正系數。式(1)成功地將一個經濟系統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的波動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為測度經濟系統的長期均衡趨勢與短期波動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方法。

為了防止產生虛假回歸現象,就需要對考察的時間序列進行相應的平穩性檢驗和協整關系檢驗,從而得到它們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波動關系。

首先,基于方程:

Δyt=ρ0+ρ1t+∑ k j=1 θjΔyt-1+μt (2)

為了克服數據中的異方差現象,對調整后的數據取自然對數,種植業污染源用LnZZY表示,養殖業污染源用LnYZY,農村生活污染源用LnSH表示,經濟發展用LnNYCZ表示。使用Eviews6.0,對各時間序列做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第一產業總產值和所選用的各類農業面源污染源排放指標均滿足一階平穩條件,因此可以對該時

注:檢驗形式(C,T,K )中的C,T,K 分別代表ADF檢驗模型中的常數項、趨勢項和滯后階數。C和 T取0 表示模型中不包括常數項和趨勢項,滯后期的選擇標準是以AIC和 SC的值最小為準則,表示一階差分。

間段中的序列作協整檢驗。為了驗證農業產值和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村生活污染源排放指標可能存在的協整關系,可以運用恩格爾―格蘭杰兩步法進行協整檢驗。求出各污染源排放量的長期趨勢方程

LnYt=α+βLnNYCZt+εt。對殘差εt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是平穩的白噪聲(見表2和表3)。根據格蘭杰協整定理,可以接受經濟發展和農業面源污染源排放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經濟發展和三大類農業面源污染源排放量均存在協整關系,協整向量分別為(0.302 7,0.652 4)、(8.721 9,0.799 3)和(2.191 7,0.224 5),建立相對應的誤差修正項ECM如下:

種植業污染排放―經濟發展ECM項: ECM(LnZZY)=LnZZYt-0.030 27-0.652 4LnNYCZt

養殖業污染排放―經濟發展ECM項: ECM(LnYZY)=LnYZYt-8.721 9-0.799 3LnNYCZt

農村生活污染排放―經濟發展ECM項: ECM(LnSH)=LnSHt-2.191 7-0.224 5LnNYCZt

根據上述的實證分析,可以建立各自的協整方程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具體模型如下:

種植業污染排放―經濟發展誤差修正模型:

ΔLnZZYt=0.398 9+0.084 2ΔLnNYCZt-0.107 2ecmt-1

養殖業污染排放―經濟發展誤差修正模型:

ΔLnYZYt=0.057 9+0.130 7ΔLnNYCZt-0.077 2ecmt-1

農村生活污染排放―經濟發展誤差修正模型:

ΔLnSHt=0.048 5+0.024 9ΔLnNYCZt-0.318 4 ecmt-1

從協整的結果看,在短期內,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農業環境質量的下降和農業面源污染增加,也就是說經濟發展與環境退化現象往往密切相關;在長期,庫區重慶段農業面源污染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存在長期的相關性,且這種相關性的方向為負,這說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將有助于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這與環境經濟學理論提出的倒U定律一致。

3.2 經濟發展與農業面源污染的因果關系檢驗

上述協整檢驗結果表明經濟發展與三大類農業面源污染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這種均衡關系能否構成因果關系,需要進一步的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表4。

從表4的結果可以看出,有96%以上的概率說明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種植業、養殖業的污染排放量具有雙向的因果關系,但是經濟發展是農村生活污染排放量增長的原因,農村生活污染排放量不是經濟增長的地原因,它們之間是單向因果關系。

4 結論與建議

通過實證考察1992-2009年間三峽庫區重慶段農業面源污染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以及Granger因果關系,結論如下:

首先,對時間序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發現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村生活三大類污染源排放量與農業生產總值變量都具有一階單整現象,它們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均具有協整關系。

其次,從實證結果的誤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模型的差分項反映了變量短期波動的影響,被解釋變量的波動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短期波動,另一部分是長期均衡。

根據模型的參數估計量,短期內農業生產總值的變化將引

起三類農業污染源排放量的同方向變動,如果農業總產值變動1%,將引起種植業污染排放量變化0.084 2%,養殖業污染排放量變動0.130 7%,農村生活污染排放量變動0.024 9%。而誤差修正中ECM項的系數反映了對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由系數估計值可以看出,各系數均在0.4以內,調整力度并不顯著。此外,觀察誤差修正模型自變量

回歸系數的符號,在具有協整關系的三大類污染排放量均與農業產值之間存在正的協整關系,即經濟發展將會增加農業生產的污染物排放量,經濟增長要以農業環境污染為代價,但在長期,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將有助于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這與傳統的環境―收入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所揭示的一般規律相同。

最后,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分析了三大類污染指標與農業產值之間的因果關系。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種植業、養殖業的污染排放量具有雙向的因果關系,但是經濟發展是農村生活污染排放量增長的原因,農村生活污染排放量不是經濟增長的地原因,他們之間是單向因果關系。

總體上看,近20年來三峽庫區經濟發展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已較為嚴重,庫區經濟發展成為該地區環境公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2004年以來,庫區經濟發展處于加速時期,一方面經濟增長保持很高的增長率;另一方面工業化、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庫區農業面源污染壓力勢必會進一步加大,必須有效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而控制的關鍵在于強化環境政策的干預力度,它不僅需要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依賴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化肥、農藥、農膜和秸稈等的利用率,促進環保型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與使用。同時也需要提高政府環境管理能力,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通過電視廣播等媒體大力宣傳,并采用科技人員環保知識下鄉等形式進行現場環境教育,讓農民能夠從自身做起,保護共同的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陳玉成,楊志敏,陳慶華,等.基于“壓力―響應”的重慶市農業面源污染的源解析[J].中國農業科學,2008,41(8):2362-2369.[Chen Yucheng,Yang Zhimin,Chen Qinghua,et al.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ongqing Based on Pressureresponse System[J].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08,41(8):2362-2369.]

[2]馮孝杰.三峽庫區農業面源污染環境經濟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2005.[Feng Xiaojie.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alysi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Agriculture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D].Chongqing:Dissertation for Doctoral Degre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2005.]

[3]Grossman G M,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57-378.

[4]李海鵬,張俊飚.中國農業面源污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18(6):587-590.[Li Haipeng,Zhang Junbiao.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EK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9,18(6):587-590.]

[5]張鋒,胡浩,張暉.江蘇省農業面源污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8)80-85.[Zhang Feng,Hu Hao,Zhang Hui.The Posit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f Jiangsu Province[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8)80-85.]

[6]彭里,王定勇.重慶市畜禽糞便年排放量的估算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1):288-292.

[Peng Li,Wang Dingyong. Estimation of Annual Quantity of Total Excretion from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e Engineering,2004,20(1):288-292.]

[7]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有機肥養分數據集[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Center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ding and Servicing.Data Collec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Nutrition in China[M].Beij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1999.]

[8]李茂松,汪亞峰.近20年中國主要農作物秸稈資源動態及現狀[J].中國農學通報,2004,(11).[Li Maosong,Wang Yafeng.The Trends and Actuality of the Main Crops Straw Resources in China in the New 20 Years[G],Collection of the Academic Seminar Theses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ure,2004,(11).]

[9]王莉瑋.重慶市農業面源污染的區域分異與控制[D].重慶:西南大學,2005.[Wang Liwei.Area Distinguishing and Controlling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ongqing[D].Chongqing: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2005.]

Cointegration Tes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ata Ananlysis of Chongqing Se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in 1992-2009

ZHANG Zhikui1 XIAO Xincheng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Jiangxi 336000,China)

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范文第3篇

1980年代以來,中國出版了一系列資源學、資源科學著作,如《自然資源學概論》[3](1988年)、《資源科學論綱》(1994年)、《資源生態經濟學》[4](1996年)、《資源科學》[5](1998年)、《自然資源學原理》[6](2000年)、《中國資源科學百科全書》(2000年)等。另有翻譯著作阿蘭•蘭德爾的《資源經濟學》[7]等。進入1990年代,有多位學者探討了廣義資源科學的學科體系問題。1994年,封志明、王勤學在《資源科學論綱》一書中提出兩層級結構的資源科學學科體系[8]。資源科學的第一級子學科是綜合(理論)資源學和部門(專門)資源學,兩者在具體時空的結合是區域資源學。綜合資源學包含5個第二級子學科,部門資源學包含8個第二級子學科。2000年,孫鴻烈、石玉林、趙士洞、張巧玲、封志明等在為《中國資源科學百科全書》撰寫的概觀性專文《資源科學》中,提出了一個有所改進的資源科學學科體系[9](P37)。這個學科體系也屬于兩層級結構。第一級子學科除綜合資源學、部門自然資源學、區域資源學之外,增設了社會資源(學)。部門自然資源學增加了一個第二級子學科藥物資源學。社會資源(學)列出人力資源(學)、資本資源(學)、科技資源(學)、教育資源(學)4個第二級子學科。2001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沈長江著文對資源科學學科體系做了深入的探討,提出資源科學的三維網絡結構學科體系[10]。第一維縱軸(Y)是資源科學總論,包括資源分類學、資源信息學、資源數學、資源化學、資源生態學、資源地理學、資源經濟學、資源工程學等15個分支學科。第二維橫軸(X)是資源科學各論,包括氣候資源學、水資源學、土地資源學、療養地資源學、勞動力資源學、金融資源學、人文文化資源、網絡資源、科學知識資源等19個分支學科(有些學科名稱不夠規范),分屬自然資源學、社會經濟資源學、知識信息資源學。第三維斜軸(Z)是資源科學區域分論,包括極地資源學、寒帶資源學、熱帶亞熱帶資源學、赤道帶資源學等。區域分論是資源科學中包羅分支學科最多、最為復雜的部分。

一、廣義資源科學的學科結構

借鑒資源科學學科體系的已有研究成果,我們提出廣義資源科學體系結構的嘗試性建構方案(表2)。廣義資源科學的所有分支學科(含邊緣分支學科),按照數學自然科學屬性、哲學社會科學屬性的強弱差異,相對地區分為五個群組。從左至右,即從第Ⅰ群組到第Ⅴ群組,數學自然科學屬性依次減弱,哲學社會科學屬性依次增強。第Ⅰ群組學科的絕大多數是具有鮮明哲學社會科學屬性的邊緣分支學科,如資源數學、資源力學、資源物理學、資源化學、資源地球科學、環境資源學、資源開發工藝學、遙感遙測資源學、仿生資源學、資源勘查學、資源系統論、資源控制論、資源信息論、環境資源學等。它們是資源科學與數學、自然科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勘查學、仿生學、工藝學等)、系統科學(一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的主要學科門類或學科相互滲透而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邊緣學科。資源遙感遙測學,旨在研究自然資源考察中使用的遙感遙測手段。仿生資源學,側重研究通過仿生學途徑獲取資源的機理和方法。環境資源學是介于環境科學與資源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其任務是研究自然環境資源的構成、分類、特征、功能、調查、評價、開發、管理等。在交叉科學中,環境科學和資源科學都是擁有眾多分支學科的學科門類,兩者有著特殊的交融關系。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在“經濟學”學科門類中設有二級學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代碼020106),在“法學”學科門類中設有二級學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代碼030108)。由于人才培養方面這種整合式的制度安排,使作為知識體系的環境科學和資源科學在中國有著難分難解的關系。環境資源學[11]與資源科學的許多分支學科相融合,形成環境資源地理學、環境資源評價學、環境資源管理學、環境資源生態學、環境資源工程學、環境水土資源學[12]、環境資源經濟學、環境資源開發史等邊緣分支學科。第Ⅱ群組主要是依據自然資源的類型而劃分出來的一組學科,可統稱為自然資源學,主要有礦產資源學、水資源學(淡水資源學)、土地資源學、濕地資源學、山地資源學、草地資源學、林地資源學、沙漠資源學、生物資源學、氣候資源學、海洋資源學、空間資源學[13]、人工物料資源學、能量資源學以及熱帶資源學、溫帶資源學、寒帶資源學、極地資源學等。濕地資源學、山地資源學、草地資源學、林地資源學等單設學科,原因在于濕地、山地、草地、林地等地段性資源包含多種單項自然資源,可能既包含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又包含氣候資源和植物、動物等生物資源,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綜合性,是礦產資源學、水資源學、土地資源學所不能完全替代的。熱帶資源學、溫帶資源學、寒帶資源學、極地資源學則是按照地域氣候特征分立出來的幾門學科,分別研究熱帶、溫帶、寒帶和南極、北極的資源特征、分布、開發利用等問題。如果將地球之外的天體也置于研究視野,這一群組還可以包含月球資源學、火星資源學、太陽資源學等學科。第Ⅲ群組由一系列“中性”學科或接近“中性”的學科構成,包括資源計量學、資源評價學、資源管理學、資源規劃學、資源運籌學、資源系統工程學、資源地理學、資源生態學、資源工程學、信息資源學、區域資源學、全球資源學等。普通資源學是資源科學的一門核心基礎學科,其任務是探討有關資源、資源科學的各種一般性、普遍性、共同性問題。普通資源學盡管以普通自然資源學作為基礎和主體,但也包含著普通人文資源學的內容。隨著普通資源學的逐步成熟,將來有可能從中分化出資源科學史、資源科學學等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資源計量學、資源運籌學、資源系統工程學具有一定的數學自然科學屬性,但弱于第Ⅰ群組,因此暫列入第Ⅲ群組。資源地理學、資源生態學、資源工程學、信息資源學、區域資源學、全球資源學等列入這一群組,主要是因為它們既涉及自然資源,又涉及人文資源,兩方面難分伯仲,既不宜歸入自然資源學,也不宜歸入人文資源學。例如,資源地理學既包含資源自然地理學,又包含資源人文地理學;信息資源學既研究自然信息,又研究人文信息;全球資源學既涉及自然資源,又涉及人文資源。第Ⅳ群組主要是依據人文資源的類型而劃分出來的一組分支學科,可統稱為人文資源學,包括財力資源學(資本資源學)、人力資源學、智力資源學、社會文化資源學、精神動力資源學、政治資源學、行政資源學、外交資源學、司法資源學、科學技術資源學、教育資源學、藝術資源學、體育資源學、人際關系資源學、旅游資源學、軍事資源學等。前幾門學科分別以各個基本類型的人文資源作為研究對象,而后幾門學科則分別以各個社會活動領域的資源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政治資源、科學技術資源、教育資源等活動性或事業性資源,都包含著多種單項人文資源。因此,財力資源學、人力資源學、智力資源學、社會文化資源學等學科的任何一門,都無法取代對政治資源、科學技術資源、教育資源等的專門研究。旅游資源學、軍事資源學等學科,雖然必須廣泛涉及物質資源(建筑物、武器裝備等),但始終保持著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視角,因而將它們歸屬于第Ⅳ群組。旅游資源學是這個群組中發展勢頭較為強勁的一門學科。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聯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中,目前可以檢索到1994年以來以“旅游資源學”作為書名主題詞的專著、教材36部[14]。第Ⅴ群組學科,大多屬于資源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學科門類相互滲透而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邊緣學科,如資源哲學、資源倫理學、資源政治學、資源法學、資源文化學、資源社會學、資源開發史、資源經濟學、資源投資學、資源市場學等。例如,資源哲學是介于資源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其任務是研究有關資源、資源科學的一系列哲學問題,如資源概念的內涵和本質、資源在社會發展中的歷史地位、資源的無限與有限、資源消耗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資源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等。資源經濟學是介于資源科學與經濟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其基本使命是探討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經濟學問題,如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評價、資源開發利用的優化方案、資源再生增殖能力的保護措施等。在既往的發展歷程中,資源經濟學與歸屬于自然資源學的一些分支學科發生了廣泛的聯系,已經形成或有望形成礦產資源經濟學、水資源經濟學、土地資源經濟學、生物資源經濟學、氣候資源經濟學、海洋資源經濟學等二級分支學科。就體系結構而言,廣義資源科學與狹義資源科學(自然資源科學)的差別,就在于后者不包含第Ⅴ群組,亦即第Ⅰ、Ⅱ、Ⅲ、Ⅳ群組的集合是狹義資源科學,狹義資源科學再添加上第Ⅴ群組,就是廣義資源科學。但兩者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差別,即第Ⅱ、Ⅲ、Ⅳ群組學科在狹義資源科學中以狹義資源(自然資源)作為研究對象,在廣義資源科學中則以廣義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之和)作為研究對象。例如,資源政治學在狹義資源科學中,其任務是研究自然資源與政治活動的關系;在廣義資源科學中,它的任務是研究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與政治活動的關系。

二、資源科學的當前發展對策

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范文第4篇

制約平涼市生態城市建設的因素

平涼市作為中國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城市,雖然初步具備了生態城市申報的6項基本條件,但以生態城市指標體系中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三大類、28個主要指標來衡量,平涼市在創建生態城市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制約因素:

第一,對土地資源、水資源及區域生態系統的利用與開發缺乏統一的規劃,條塊分割現象嚴重,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因資源開發利用的能力和水平較低而產生的結構性環境污染問題相當突出;

第二,在環境保護方面因多方面原因存在的歷史欠帳較多,區域內環境容量較小,為了保證環境質量,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影響發展的內容、質量和速度;

第三,低人口素質的狀況仍然直接影響著全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步伐比較緩慢,城市化的水平和質量不高,“農民型城市居民”普遍存在,人力資源充足、質量不高的現狀成為了制約科技進步的瓶頸,進而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四,雖然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城市內部系統中衛星城市功能不齊備,尚未充分發揮經濟、政治、文化的帶動作用,對城市外部系統周邊地區惡劣生態環境產生的效應防御能力較差;

第五,城市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城市建設步伐較緩,因城市基礎設施不配套而產生的環境污染、人居環境舒適度不佳、妨礙城市文化發展的問題客觀存在,難以適應城市現代化、生態化的需要。

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

1生態城市規劃

生態城市規劃的主體是地方政府,其內容包括生態概念規劃、生態工程規劃和生態管理規劃。生態概念規劃包括自然和人文生態因子規劃;空間、時間、數量、結構、序理的生態關系規劃;生產、生活、流通、還原、調控的生態功能規劃;物質代謝、能源聚散、水系統、交通運輸、景觀肌理、社會紋脈、管理體制、安全保障的生態網絡規劃。生態工程規劃包括水、能源、景觀、交通和建筑等的系統工程規劃。生態管理規劃包括生態服務、生態資產、生態代謝、生態體制、生態文明的管理。生態城市規劃除了常規內容外,還應重點考慮以下問題:

(1)建設生態城市首先應確定城市人口承載力。人口承載力不是指城市最大容量,而是指在滿足人們健康發育及生態良性循環的前提下人口的最大限量。既要考慮人口未來增長的可能性又要考慮滿足一定生活質量的人口規模合理性;既要考慮固定靜態人口的分布規律,又要考慮周期性往返于城市鄉村城市之間和城市商業區和居住區之間動態人口分布和漲落規律。

(2)景觀格局是景觀元素空間布局,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景觀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①整體優化原則;②功能分區原則;③景觀穩定性原則;④可持續發展原則;⑤活化邊緣原則。

(3)城市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城市的職能和性質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動方向、內容、形式及空間分布。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態學中的“共生”原理,通過企業之間以及工業、居民與生態亞系統之間的物質、能源的輸入和輸出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實現物質、能量的綜合平衡。

(4)提高資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資源開發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廣,在城市區域內建立高效和諧的物流、能源供應網,實現物流的“閉路再循環”,重新確定“廢物”的價值,減少污染產生。

(5)將城市環境保護規劃作為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環境保護規劃是中國環境保護應“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統一”的總方針和總戰略的具體落實措施,它是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的基礎上,依據對城市環境質量現狀的調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減少污染、節約資源為目標的規劃體系。

2生態城市建設

生態城市建設可分三步走:第一步,起步期(初級階段)。大力宣傳、倡導生態價值觀,喚起人們對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視,制定行動計劃,建立示范工程,加強能力建設,對社會經濟組織結構、功能進行初步調整,為建設階段作好準備,打下基礎;第二步,建設期(過渡階段)。重在逐步調整、改造社會經濟組織結構,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環境質量,加強生態結構和生態恢復,增強城市共生能力,進一步增加人們的生態意識,使之自覺廣泛參與生態化建設;第三步,成熟期(高級階段)。這一階段生態城市并不是處于“靜止”的理想狀態,而是自覺地通過各種技術、行政等行為誘導的手段實現其動態平衡、持續發展,自組織、自調節能力強。

生態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城市生態學和環境經濟學為理論指導,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城市規劃為藍本,以環境保護為重點,以城市管理為手段,建立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執法監督、公眾參與的新機制,建設經濟、社會、生態高度和諧的城市。生態城市建設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1)可持續發展原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充分考慮自然特征和環境承載能力,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區域建設實踐相結合,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并重,生態城市建設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生態城市建設利用倫理觀這種非正式制度因素直接指導個人與企業對生態資源的利用是必要的,如開展綠色文明教育,多層次、多形式培養市民生態意識、生態倫理和社會公德,將生態文明教育潛移默化地融人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的教學體系中,營造濃厚的生態文化氛圍等,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為了克服人們自利性對資源可持續利用產生的負面影響,社會需要通過制定有關資源利用的正式制度,間接地引導人們的資源利用決策,引導全社會采取可持續方式。通過一定的政策手段將生態資源利用的外部性內部化;通過制度設計解決好生態產品這一特殊公共產品消費中的“搭便車”現象,激勵公共產品的足額提供;通過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收益與成本的合理分配,使整個社會具有采用可持續方式的積極性。

(2)以人為本的原則。始終堅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生態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生態城市建設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充分保障人民的環境權益,創造有利于人全面發展的環境。

(3)系統原則。城市生態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組成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要用系統的觀點從區域環境和區域生態系統的角度考慮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做到全面規劃、因地制宜、統籌發展、統一管理、分項負責、整體推進。

(4)可操作性原則。規劃方案應有明確的目標、指標,保證其在工程項目的落實上具有可行性,在保障措施上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生態城市建設的保障機制

生態城市創建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綜合性強。它的實施,除了科學規劃外,尚需從組織、管理、制度、投入等方面予以保證。

1確立政府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生態城市建設的特殊內容和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政府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擔任重要的角色。政府能不能真正履行其組織和執行生態城市的建設規劃、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市場競爭制度、維護市場競爭的公平性、推進城市服務功能的制度創新的職能,直接關系到生態城市建設的效率與成敗。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經驗和中國過去城市建設生態資源破壞的教訓都證明了這一點。因而需要建立對政府的監督機制,從中國特殊國情看,關鍵是政績考核機制。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城鄉生態建設規劃的依據,是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補充和完善,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建立健全必要的綜合決策機制,建立強有力的組織指揮體系,強化政府管理城市的一致性和協調性。推行目標責任制是落實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好方式,應確保各級政府、部門統一協凋。目標要分層制定,分級、按部門落實,做到責任明確,分工具體,責任到位,保障實施。在具體操作上,根據目標任務進行分解,以行政命令下達到各部門,實行年終目標責任考核,建立獎懲制度。

2建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導向的經濟保障體系

以環境經濟學和城市生態學指導生態城市建設,建立政府主導,多元化籌資,資源招商,經營城市,市場推進的生態環境建設和運營機制,制定鼓勵發展生態產業、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優惠政策;將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城市及工業污染防治與地方基礎建設相結合,加大生態城市建設的投入力度。在經濟規劃、城市環境保護和經濟政策的制定與運用中,應將推行清潔生產、綜合資源利用、建設生態工業園區、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發展綠色產業和促進綠色消費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解決環境與經濟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保障國民經濟安全。生態城市建設任重道遠,既需要有長期的工作規劃,也要不斷增加新的建設項目,補充新的建設內容,與國民經濟發展同步,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編制國民經濟未來發展計劃時,要同步編制生態城市建設發展計劃,并且把新的建設項目,新的內容補充到規劃中,使生態城市建設工作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

3建立并完善生態城市創建的技術保障機制

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落實。在清潔生產、城市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廢棄物資源化與生態產業等方面,積極開發引進和推廣應用各類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建立生態環境信息網絡,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組建專家咨詢隊伍,推進城市生態建設的進程。

一是以節水、節能為重點,促進企業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二是以推行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促進工業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轉變;三是以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為重點,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再上新臺階,為新型工業化奠定堅定的基礎。在工業園區建設中,引入循環經濟理念,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從規劃、設計到整個實施過程中,謀求工業群落的優化配置,節約土地,互通物料,提高效率,通過成員間副產物和廢物的交換、能量和水的逐級利用,基礎設施和其它設施的共享來實現整體在經濟和環境上的良好表現。引入綠色制造技術,成員選擇以效益和環境為原則,對企業原材料的引進、生產、銷售、污染物排放全程監控,實現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總體優化利用,形成多產業綜合的可持續發展。

創建生態城市的具體措施

1成立機構,加強環境宣教,提高全民參與程度

生態城市創建主要依靠政府推動,成立平涼市國家級生態城市創建領導小組、聘請市內外著名專家組成專家組是生態城市創建工作的組織要求。領導小組應發揮協調工作、舉全市之力的作用,專家組應承擔解決突出技術問題、不斷優化修正工作偏差的任務。環境宣傳教育工作應面向全社會,繼續積極地深入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工作,將生態環境宣傳貫穿于居民的日常生活;積極開展生態村鎮、生態縣的創建工作,形成遍地開花、互促共進的良好開局。生態示范區建設過程中部分人員的既得利益會受到侵害,特別要加強這部分人員的說服工作避免產生抵觸行為。

2加強工業企業的監管和引導,提高生態示范區建設水平

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生態環境質量的好壞與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是否合理有很大關系。平涼市的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形成于20世紀60-70年代,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需要和環境保護的要求,按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迫切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使工業生產區域化、規模化,通過合理布局,企業相對集中便于管理,有利于減少污染和合理充分利用資源。加強工業企業的管理。加強對現有污染源的監管力度,令其嚴格執行達標排放,對環境違法行為要嚴肅處理,對污染嚴重且治理無望的企業堅決進行關停并轉;對新企業污染源(包括所有新、改、擴建項目)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條件成熟時要選擇部分縣區開展排污權轉讓的試點工作。

生態企業建設。平涼市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在3種產業中農業占較高比重,工業所占比重不高,工業門類不夠齊全,但是以本地資源為原材料的加工業發展良好.因此平涼市的生態企業建設應借助于當地的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食品加工業,并對平涼市的工業產業各部門進行必要的生態改造,采用清潔生產工藝、推行ISOl4000環境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和必要的末端治理等措施,逐步建立生態企業。生態工業園區的試點。努力將籌建的各個工業園區建成生態工業園區,篩選起點高、污染小,采用具有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潔工藝和先進技術設備的項目進入工業園區,提倡引進高科技企業,禁止污染重、工藝老化的企業進入園區。進入園區的項目應注意布局。在工業園區建設的同時要注重生態工業園區內部企業的產品與服務的流通渠道建設,尤其是企業間廢物流通渠道的建設從區域環境綜合整治人手,改善生態示范區的環境質量。

3大力開展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繼續開展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和安靜工程,全面實施平涼市水污染防治和大氣污染控制規劃,大幅度改善平涼市的生態環境質量。重點抓好“四個一”污染防治工程;要重點控制全市工業企業和建筑業的粉塵排放,降低平涼大氣環境中TSP的含量;加強汽車尾氣的監管工作;嚴格控制交通噪聲和建筑施工噪聲;加強噪聲達標區和煙塵控制區的建設工作力度;搶救性保護崆峒山自然生態資源,重點保護珍稀瀕危鳥類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4加強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的生態化檔次

加強市政建設。由于平涼建市較晚,以前的市政建設是按照縣級市的標準建設的,達不到地級市的要求,尤其是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在中心城市建設的同時,尤其是老城區改造時,堅決實行雨污分流制,將達標排放的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由污水管道排入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將雨水由雨水管道直接排入河流。加快大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力度,盡快建設平涼市區和各縣區的污水處理廠,提高平涼市的城市污水處理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總量;為了緩解平涼市廢水對涇河、汭河水體的壓力,要解決好平涼市的污水通道問題。為了緩解平涼市區因缺少過街天橋、人行影響車輛通行而導致的交通噪聲污染較重的現狀,加強平涼市區內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城市綠化。在平涼城市綠化過程中,堅持種樹優于種草的原則,因地制宜,以本地植物為主,堅決杜絕移大樹進城的做法。種草坪雖然較為美觀,但投資大,養護費工費力,綜合效益不如種植樹木。平涼市的財力有限,在綠化時一般以種樹為主,喬、灌、草、藤有機結合,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推行屋頂花園的試點。對涇河進行綜合整治。涇河橫貫平涼市區,除雨水外無正常補給,所以水量少,水質差,為劣V類,且水面有大量的懸浮物,水體有異味,極大地影響了平涼的形象。為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創建生態型園林城市,平涼市迫切需要啟動涇河綜合整治工程,清淤、復堤、護坡,提高涇河的防洪能力;加強沿河的綠化、道路、橋梁等項工程,在河岸兩側各建3m~5m綠化帶,因地改造或新建河橋,建設涇河風光帶。逐步將涇河由污水河改造成為凸顯平涼中心城市特色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5扶持一批生態主導產業,創出生態城市建設的特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东县| 乌兰浩特市| 濮阳县| 泰来县| 宿松县| 徐水县| 阳江市| 探索| 古田县| 波密县| 忻城县| 万全县| 新干县| 德格县| 车致| 寻乌县| 保德县| 宁陕县| 卢龙县| 施秉县| 靖州| 丹寨县| 宁海县| 沈阳市| 昆山市| 兴和县| 黔东| 绥江县| 年辖:市辖区| 凌海市| 丰宁| 思茅市| 怀集县| 三门县| 财经| 永仁县| 安阳市| 达拉特旗| 隆林| 化州市|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