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綠色交通的概念

綠色交通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交通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綠色交通的概念

綠色交通的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綠色交通;規劃

一、引言:

我國在上世紀末期引入“綠色交通”的理念,在2000年后開始廣泛研究探索。綠色交通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交通規劃領域的具體表達和落實,1994年克里斯?布拉德肖(Chris?Bradshaw)提出了綠色交通體系概念,主張城市中交通方式的地位和發展優先級應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排序,依次為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合乘小汽車、單獨駕駛小汽車。隨著技術應用的創新發展,一些逐步得到推廣的新型交通系統以及使用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交通工具也納入綠色交通方式范疇。目前綠色交通已經成為一種發展理念,是人們對傳統交通發展路徑的反思,是交通與資源環境、交通與經濟社會、交通與城市增長多方面的協調。

二、綠色交通概念及特征

綠色交通是理念與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可持續性發展概念一脈相承,目的是減輕交通擁擠,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社會公平,合理利用資源。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王靜霞院長提出“綠色交通是采用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環境的運輸工具,來完成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交通理念”,并歸納出“通達、有序;安全、舒適;低能耗、低污染”三方面完整統一結合的整體框架。

綠色交通不僅要滿足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對機動性的要求,而且應該滿足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采用可再生能源等與外部系統協調的要求。其特征概括如下:

1. 運行高效。交通體系公共服務的高效率,滿通的基本目的,即社會經濟發展派生的人和物的移動,而非簡單的交通工具的移動;

2. 社會和諧。交通體系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保護社區傳統;

3. 環境友好。交通體系的污染排放在城市系統環境可接受幅度內,注重地方傳統風貌及歷史文脈的延續與現代化經濟發展協調。

三、綠色交通規劃的核心點

(一)綠色交通系統模式的選定。交通模式的選擇要與城市發展相適應、與城市環境關系相協調,在現代綠色生態城市的規劃中,綠色交通模式既要能適應未來城市交通發展,又要能引導和調控小汽車交通方式的發展,減少小汽車對綠色交通方式的沖擊與影響。交通模式的選擇與構建決定了整個交通體系的性質與功能,屬于交通體系內的上層建筑,良好的交通模式對交通體系構建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同濟大學的潘海嘯先生提出了5D交通模式,即POD>BOD>TOD>XOD>COD。其中步行交通和自行車交通構成了慢行系統,步行與自行車的優先級需綜合考慮土地利用和居民出行構成比例等條件來確定。POD、BOD、TOD的高優先級確定了城市規劃以綠色交通為導向。

(二)綠色交通與土地利用之間的協調。綠色交通要與城市結構相協調,集約化的交通體系支撐城市用地的有序開發,合理的土地利用也在減少出行次數、縮短出行距離、減少小汽車交通出行量等方面發揮作用,支撐城市空間發展可持續。在城市規劃開始就考慮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以達到城市出行總量以及出行總消耗最小,并使得大規模使用綠色出行方式成為可能。

(三)綠色交通體系中“人、車、路”關系的協調。在綠色交通體系之中,慢行交通、公共交通與小汽車交通三者的關系的搭配與優化,既能滿足不同需求的居民出行要求,又能實現低碳、集約、高效的交通運行。在綠色交通體系的構建中,要堅持慢行交通與公共交通占主導,小汽車交通相匹配的原則,從體系構建、路網規劃、斷面設置、設施布局等方面逐一進行規劃。

四、綠色交通系統規劃探討

(一)慢行系統規劃

綠色交通規劃要以方便人們步行出行為導向。城市原本是我們能夠方便步行的地方,而實際上許多城市建設已使人們在城市中步行變得越來越困難。倘若沒有足夠而平整、舒適、宜人的步行空間,步行人流就會沖進車行空間,造成干擾及混亂。

城市步行系統除了負擔通勤任務外,考慮更多的應是生活出行的功能要求。在規劃中應考慮逐步在城市中形成一個有機的、多功能的、環境宜人的、連續的步行空間,把城市的各種主要商業服務、文體游憩、交通樞紐設施以及居住區聯系起來,活躍城市氣息。同時,還應結合服務行公用設施(座椅、電話亭、遮陽棚等)的布置,建筑小品的布置和綠化布置,創造高雅、生動、豐富的步行環境。例如日本橫濱市在城市中布置了一個城市步行系統,將城市中的中華街、伊勢佐木町商業步行街、馬車道步行街、棒球場、橫濱廣場、港口、鐵路和地鐵站、山下公園等聯系為一個連續的系統,并設置了地面步行引導標識系統,強化了城市步行環境。

(二)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公益事業,其在節約城市土地、道路交通設施資源、緩解城市交通壓力、降低社會經濟運行成本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新生態城交通方式規劃指標中,公交出行比例在機動化方式中達到80%,控制小汽車出行比例至10%,確立了公交車在機動話出行中的主導地位。

在綠色交通規劃中,應建立高可達性的公交網絡,采用干線和密集支線的網絡模式。盡管小汽車的出行在生態城內得到限制,但不代表居民出行的機動化出行需求得到抑制。公交網絡的設置構想與土地利用模式密切相關,與功能中心分級設置的土地利用構想一致,公交網絡采用兩級設置。干線網絡服務片區之間的聯系,選擇的系統運量相對較大。而支線網絡主要服務于片區內部,為慢行方式提供可替代的機動化出行方式,可選擇運量較小的系統。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中,應做到在主要交通走廊上,應盡可能的設置公交專用車道,在燈控路口實現公交信號優先;公交車站以400~600米為服務半徑滿覆蓋規劃區域;公交站與其他停車換乘設施距離不超過150米;完善公交人性化服務設施,提供準確的公交信息和舒適的候車環境;公交車優先選購清潔能源動力車。

(三)停車系統規劃

綠色生態城區中的停車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片區級停車場,服務范圍面向整個城區,結合城市道路對外出入口及城市功能中心布置;一類是社區級停車場,對于社區內設置的停車場,采用集中布置的概念,使得小汽車的“門到門” 的便利性有所削弱,從而增加小汽車的使用成本,遏制小汽車的無節制使用。從土地混合使用的角度來看,原本嚴格的居住區成為功能混雜區域,從機動車出行的角度來說,單純的出發點變成出發與達到同時存在,對停車場的使用的時間上形成分工,停車場實現社區公用以及集中布局有利于提高停車場的使用效率從而達到節約土地的目的。

五、結語

綠色交通成為城市低碳生態發展的必然選擇,緩解城市交通問題的視角如今從規劃建設延伸到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多個層面。本文對綠色交通規劃的幾個核心問題進行探索,提出了綠色交通規劃過程中要注意的主要問題,探討了綠色交通引導下交通規劃的理念、方法與技術思路,以期為綠色交通規劃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中新天津生態城總體規劃》專題研究(四) 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交通系統規劃研究;

[2] 殷廣濤 黎晴 綠色交通系統規劃實踐――以中新天津生態城為例 《城市交通》2009,7

綠色交通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城市交通;公交巴士;立體交通;綠色環保

中圖分類號:F57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7-0171-02

(一)新型綠色環保空中巴士設計概念

空中綠巴設計的的設想概念來源于對街道交通空間的思考。傳統認知當中,街道就是用于行走的地面交通空間。后來,人們為了美化環境,將綠化引入街道空間。為了照明,將路燈引入街道空間。為了市政的各種管線走線方便,便把與管線相配的各種輔助市政設施引入街道空間。后來車輛增多,人們也對街道上的各種交通方式進行了組織,機動車道、人行道、公交快速通道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交通工具的種類變得越來越復雜,數量也越來越多,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為了解決交通矛盾,1863年,世界上首條地下鐵路系統“倫敦大都會鐵路”出現,交通開始在地下蔓延。而同為法國人的建筑師勒?柯布西耶與1933年撰著了城市規劃巨作《光輝城市》,他在《光輝城市》中首次提出將交通空間架起來的的概念,于是交通空間開始向空中發展,高架橋成為現在人們普遍采用的解決交通問題的方式之一。

交通方式由地面到地下,再由地下到空中,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去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以解決交通中越來越多的矛盾。而交通空間的利用發展并非人們想象的那么迅速,于是交通問題迄今為止還是難以完全解決。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在討論街道的美學問題時提出:街道本身就是由街道兩邊的建筑圍合而成。由建筑圍合的那一條細長的空間就是街道空間。這給了我們啟發。

街道的空間是由街道兩邊的建筑所圍合而成,從垂直空間來。

1:看地面上。建筑兩邊圍合的街道空間又由汽車道、混合車道、綠化帶、人行道、及建筑退縮空間組成(如圖1)

2:地面下,則是地下鐵路的使用空間,如圖2

3:在空中,高架橋架起的道路占據了空中空間,如圖3。

那么,對于整個交通空間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間使用情況做分析圖可以得到如圖4所示的空間使用情況。

從街道空間使用情況來看,在地下、地面及空中均有交通方式的存在,而在高架橋(有的路段不具有高架橋)下方,小汽車上方的街道空間則是沒有經過絲毫利用閑置空間。空中綠巴正是充分完美利用此處空間的一個設計!

(二)新型綠色環保空中巴士設計內容

綠色交通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內容摘要:構筑綠色交通格局是實現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交通系統的必由之路。本文將保定市交通建設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大交通體系的建設,二是城市交通建設。在論述過程中首先引入了綠色物流的概念,提出發展綠色物流的必要性、物流企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其次,從低碳城市在我國發展的必要性入手,探討低碳城市的概念和保定市的發展特點。并根據保定市交通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一些現實可行的措施。

關鍵詞:綠色物流 低碳城市 綠色交通格局

2008 年1月28日,全球性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北京正式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河北保定市入選首批試點城市。本文將河北省保定市交通建設分為兩個方面進行論述,一是大交通體系的建設,二是城市交通建設。通過指出保定實際存在的一些問題和解決方案來構筑一個嶄新的綠色交通格局。

綠色物流與大交通體系的建設

(一) 保定構建綠色物流體系的必要性

1.保定市委九屆七次全會做出了“三四五”的總體部署:突出“開通大水系、構建大交通、建設大城市”三大重點,主攻“突出古城特色、彰顯文化魅力、打造山水城市、建設低碳保定”四個目標,實施50項重點工程。其中,構建大交通就是建設“三縱三橫一環”高速公路網,建成東三環,謀劃建設西二環”,積極啟動修建白洋淀大道和七一路西延,確保京石高鐵和津保鐵路順利開工。

高速公路不僅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更是交通現代化水平與開放程度的重要標志。打造南北縱向、東西橫向、環路相連的“三縱三橫一環”高速公路網布局,構建百分鐘臨港交通圈,將更好地服務保定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為促進第三方物流、帶動第四方物流,建設現代陸港、物流城市提供重要交通支撐。

大交通體系的建立為物流發展鋪平了道路。而且國務院最近通過的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也將物流產業列入十大重點振興產業之列,這就更堅定了發展以綠色物流為核心的現代物流產業的信心。

2.綠色物流是指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綠色物流從管理學的角度理解應是為了實現顧客滿意,連接綠色需求主體和綠色供給主體,克服空間和時間限制的有效、快速的綠色商品和服務的綠色經濟管理活動過程(嚴雙,2009)。

物流的發展,一定要走綠色物流的發展道路。綠色物流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又能產生節能、高效、減少污染等社會和環境效益。不論從國家、企業還是個人的角度考慮,物流業的發展絕不能建立在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之上。所以物流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綠色物流的正確道路。

(二)保定市發展綠色物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運輸方面。運輸過程中車輛的燃油消耗和燃油污染,是物流對環境造成污染的重中之重。原因在于運輸網點設置和配送中心建設布局不合理,導致貨物在途時間長,造成車輛增加了燃油消耗造成廢氣、噪音污染的同時,還阻塞了城市交通。看起來效率很高,但是效果卻很差。政府加強指導是改變這一狀況的有效方法。幫助企業選擇合理的運輸路線、方式,例如,把一些中小型配送中心聯合起來,發展共同配送,分工合作對特定地區進行配送,減少車輛不滿載、利用率不高的狀況。對于物流中心的建設政府也應統籌安排,利用先進的RFID、EDI、GPS等信息技術把當前蓬勃發展的現代物流產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利用網絡技術建立物流行業的公共信息平臺,通過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整合物流資源等,實現物流效益化,減少污染。同時,為減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達到環保的目的,政府要投入資金,建設道路,采用現代化的交通管制系統。究其根源,對廢氣排放量大的車輛要進行限制;普及使用低公害車輛;對車輛產生的噪音進行限制等。對在用車輛進行治理改造,采取限制行駛路線、增加車輛檢測頻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費等。

2.包裝方面。物品流通過程中使用的包裝材料,大部分是一次性使用,會形成污染物,不僅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處理這些廢棄物,還要增加環境負擔。流通企業應在政府的指導下盡量使用簡化的、可降解的綠色包裝材料。

3.流通加工方面。不合理的、分散的流通加工方式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而采用綠色流通加工方法,使用專業集中加工的方式,可以產生規模效應,進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推進綠色物流過程中,除了強調政府管理外,還應重視對民間綠色物流的倡導,加強企業的綠色經營意識,發揮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從而形成一種自律型的物流管理體系。

基于綠色物流發展的低碳城市發展與城市交通建設

(一)保定市低碳城市發展現狀

保定市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不能走發達國家在19世紀工業化初期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道路,要大力發展低碳模式,“探索一條城市經濟以低碳產業為主導、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會為建設藍圖,符合保定市發展實際、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并在國家的“十一五”減排計劃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減排目標:“到2010年,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5%以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控制在3.5噸以內;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8%”(戴亦欣,2009)。

在保定市,全球性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將與保定可再生能源產業化基地、保定高新開發區聯手打造“太陽能示范城”和新能源制造基地,建設可再生能源信息交流與技術合作網絡,促進可再生能源產品的投資與出口。當今,低碳城市的發展為一些城市提供了趕超其他城市的機會。

低碳產業形成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和城市的發展都依靠新的經濟增長點。低碳產業以及相關的環保產業不僅提供了這樣的產業選擇,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地區性就業機會。2007年保定市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基地中的骨干企業達到160余家,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60億元,同比增長42.9%,占地區GDP的13.3%;實現利稅17億元,同比增長65 %;出口創匯完成4.3億美元,同比增長95.5%,完成年度計劃的190%。保定市還在籌建自己的靜脈產業園―建設廢舊汽車加工回收、廢舊金屬加工回收、廢舊塑料加工回收等重點靜脈產業。在城市所屬范圍內積極推進城鄉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全面構建并實施“收集―轉運―集中處置”的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二)保定市發展低碳城市交通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受城市規劃、公共交通配套建設、機動車保有量和尾氣排放標準等因素的影響,機動車尾氣排放已經成為城市空氣的第一大污染源。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數量、降低單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是低碳城市的交通戰略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整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即低碳城市需要倡導和實施公共交通為主導的交通模式。

而在這方面保定交通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方面。一部分公交車輛尾氣排放嚴重超標,被市民形象地稱為“墨斗魚”;公交車與小型車搶道行駛等。要想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就要在城市的主干道開辟城市公共交通車輛專用或優先行駛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務質量,使公共交通成為群眾出行的首選。交通局應加強對汽車尾氣排放的監督、治理工作。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舊汽車,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機動車發展,完成到2020年城市公交車尾氣排放全部達到歐Ⅲ標準的目標。鼓勵公共交通使用節能環保型車輛和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積極推行公交車、出租車“油改氣”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此外,還應大力進行城區道路建設,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降低碳排放。針對保定市市交通信號燈亮度不高,紅、黃、綠三種燈閃爍時間不一致、交通標線粉刷不規范等情況,交管部門應本著執政為民、文明執法,合理調整城市交通設施,以降低碳排放。

2.對于降低碳排放,步行無疑是最環保的出行方式。保定市在這方面的建設差距還很大。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創造良好的步行環境。首先,提高中心區人行道標準,逐步擴大安裝行人信號燈的范圍和路口數量,改進交叉口設計,增設安全島。其次,在人流、車流繁忙的路口設置高質量的行人過街設施。還要在有條件的商業區,設置與機動車完全分離的步行街和步行區。在新建住宅區,建設良好的步行設施,提高居住質量。對非法占用人行道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讓步行者可以無障礙行走。

3.建立智能交通系統,利用當代高新技術,如電子、信息、通信、計算機、GPS、GIS等,提高交通系統中的人、交通設施和交通工具之間的有機聯系,從而最佳地利用交通系統的“時空”資源,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

4.對低碳城市交通建設的宣傳力度不夠。政府、企業、公民三方共同努力是低碳城市建設治理模式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政府有責任與義務規劃交通建設中與低碳相關的部分,并為相關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創造相關的低碳融資環境;政府還要加大對公民的教育和宣傳,使低碳概念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綠色交通的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集裝箱碼頭;綠色循環低碳港口;建設;未來發展

前言

中國能源匱乏、環境日益惡化,綠色港口作為一種能耗少、污染小的新型港口是港口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的新形勢下,綠色港口是港口發展的必由之路,是解決港口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遇到問題的關鍵。較之國外,中國綠色港口建設起步晚、進展慢、成效小。因此,e極穩健地推行我國綠色港口建設非常必要。

1 綠色港口的概念

綠色港口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是指以綠色觀念為指導,建設環境健康、生態保護、資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將港口資源科學布局、合理利用,把港口發展和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走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增長方式優、規模效應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最終做到港口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統一、協調發展,達到了相應綠色等級標準的港口及碼頭。

2 集裝箱碼頭綠色循環低碳港口的建設思路

2.1 制定綠色循環低碳港口的建設文件

2015年5月,中國港口協會組織在全行業內開展綠色港口等級評價試點工作。申報單位經自評價、第三方評價、專家評審、評審委員會評審等程序,評審通過后可被授予“中國綠色港口”稱號。為確保評價試點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中國港口協會組織相關科研單位編寫了《綠色港口等級評價自評價指南(試行)》、《綠色港口等級評價第三方評價指南(試行)》、《綠色港口等級評價專家評審手冊(試行)》、《綠色港口等級評價評審委員會評審規則(試行)》。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四家部屬科研單位被確定為第三方評價機構[1]。

2.2 具體實施方案

2.2.1 理念建設方面

在公司戰略上,要做好的綠色發展專項規劃,并對外公開;有固定的年度預算用于開展綠色發展工作;在各項工作計劃中都有體現綠色發展內容。在公司文化上,將綠色港口理念融入企業的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各類教育培訓,特別是在綠色港口建設方面;制訂綠色港口宣傳計劃,開展專項宣傳活動。

2.2.2 行動建設方面

(1)在環保方面,重點是污水處理,很多碼頭需新建污水處理站及污水管道,將港區污水進行統一收集處理,達到一級排放標準,并且盡量將處理后的污水進行二次利用,如綠化灌溉和噴淋等。污水處理可能是很多碼頭的薄弱點,但也是綠色港口建設的重中之重,需特別重點對待。同時還要采用節水設備,對各種廢棄物進行收集處理;在港區內開展植樹等綠化工作,既可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又可隔聲減振;還可以定期開展魚類放生活動,促進碼頭前沿水域生態環境平衡發展;以及制定環境污染應急管理計劃,配備應急處理設備設施等。

(2)在節能方面,港區作業的起重設備需應用具有節能效果的技術,如橋吊及龍門吊采用變頻驅動技術,龍門吊進行AFE能量反饋改造和電池轉場改造等,甚至還可以考慮橋吊和龍門吊LED照明燈具改造等。同時討論推廣具有節能效果的作業工藝[2],如采用雙40英尺吊具作業工藝,這種吊具作業工藝不但能夠確保設備在實際運行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裝卸效率,將作業工藝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高企業效益。

(3)在低碳方面,對具備改造條件的,龍門吊應采用“油改電”作業方式,港作車輛考慮進行天燃氣或電池改造;也可充分挖掘可再生資源,在各辦公樓屋頂新建光伏發電項目,利用風能發電或潮汐能發電等。

2.2.3 內部管理方面

加強體系建設,明確綠色港口建設職能部門和管理人員,開展能源審計,同時開展完成環境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及能源管理體系認證(ISO50001)工作。另外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對各級人員進行節能環保達標考核;建立環境管理信息系統,開展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監測;建立能效管理信息系統;定期開展能量平衡測試;建立綠色港口建設各項激勵約束機制,使綠色港口建設標準化和數字化。

2.3 實際效果分析

通過上述前三方面的努力,經過第三方評價,使綠色港口建設各方面指標和參數(如單位吞吐量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年均下降值、單位吞吐量COD排放量年均下降值、港口生產綜合能源單耗年均下降值、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CO2排放量年均下降值等)能夠滿足綠色港口相應星級等級申報要求,使綠色港口建設形成體系,閉環化,使綠色港口永葆“綠色”[3]。

3 集裝箱碼頭綠色循環低碳港口的未來發展

通過以上集裝箱碼頭綠色循環低碳港口的建設方式,已經初步形成相應的建設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綠色港口建設發展的實際目標,根據綠色港口的概念和發展方向可以知道,綠色循環低碳港口的建設,就是根據人、港口和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綠色環境理念,并且將這種理念充分落實到建設過程中,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港口資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減少污染的排放,對港區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改善,實現港口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綠色循環低碳港口的未來發展當中,需要結合技術創新、依法管理和全員節能等基本原則,根據綠色港口的實際建設發展理念,建立并完善相應的制度,根據規章制度來進行人員管理,并且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創新改造,提高綠色港口的建設速度。同時,在資源管理方面,需要相關人員對港口的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礎上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進行優化管理,盡量使用可再生清潔能源,在建筑和管理等各個方面實現全面節能。

4 結束語

“綠色港口”建設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經改造后的港口能有效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降低港口生產綜合能源單耗、提高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耗占總能源消耗份額等,為港口城市美麗環境做出應有貢獻,同時對港口碼頭也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示范效應,能極大提升公司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付佳.淺談集裝箱碼頭綠色循環低碳港口建設[J].港口裝卸,2014(4):50-51.

綠色交通的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綠色產業;旅游產業;綠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北京市門頭溝區

引言

綠色產業作為21世紀追求的新型產業模式和經濟體系,在本質上是實現最低代價生態內生經濟發展的模式[1]。旅游產業作為綠色產業發展的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以保護自然資源為基礎,以激勵經濟發展為條件,以提高和改善人類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發展戰略。從旅游產業的綠色發展內涵出發,助力促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現,可最終實現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2]。旅游產業在門頭溝區第三產業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是實現門頭溝區第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助推器。旅游業集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資源于一體,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可實現資源的最小消耗。而且旅游業的發展能帶動諸如餐飲、住宿、交通、旅行社、商店、游樂場等多種產業、部門的發展,吸納大量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本研究依據綠色旅游產業內涵對其概念進行了界定,以北京市門頭溝區為例,在闡述綠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針對近年來綠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提出了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1綠色旅游產業體系的概念

1.1綠色旅游的概念

綠色旅游最早是由法國的歐貝爾提出,目的是讓人們從嘈雜的都市走向寧靜的鄉村,重新認識大自然的價值,舒緩、釋放都市緊張、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同時增進鄉村經濟發展及城鄉文化交流。由此可知,歐洲的綠色旅游是由鄉村旅游轉變而來,鄉村旅游是綠色旅游的一種。日本農業部在1992年將綠色旅游定義為:“能夠享受目的地的自然與文化以及與農村、自然景觀豐富的山區的當地居民互動的停留式休閑活動。”20世紀80年代,綠色旅游的概念傳入我國,因此我國對綠色旅游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國內學者對綠色旅游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綠色旅游就是環保旅游,在旅游的過程中注重自然、社會、文化等資源的保護;二是綠色旅游等同于生態旅游,就是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放松,放松中增強生態意識的旅游;三是按照廣義和狹義之分來界定綠色旅游,狹義的綠色旅游就是將綠色理念深入到旅游產業中,而廣義的綠色旅游還包含了環保旅游和生態旅游的內容。本研究定義綠色旅游為:區別于其他旅游形式,強調在享受大自然風光的同時,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實現旅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會環境最小化破壞的一種旅游形式。

1.2綠色旅游產業的界定

綠色旅游產業作為旅游產業的一種經濟形式,其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綠色旅游產業是開發自然資源獲取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形式;其次,綠色旅游產業的經濟活動是綠色旅游,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以保護環境為目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再次,綠色旅游產業是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為一體,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3]。據此,本研究將綠色旅游產業定義為:作為構筑現代旅游產業體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綠色旅游的概念,依托自然旅游資源,以保護環境為目的,以旅游市場為導向,在產業的網絡化、集群化、交叉化、一體化的聯合推動下形成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2門頭溝區綠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動力和保障

2.1豐富的旅游資源是門頭溝區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門頭溝區位于北京西南部,全區以山地為主,是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生態涵養區。“京都第一峰”的靈山、“天然動植物園”的百花山、“古剎奇松、怪石異卉”的妙峰山、“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天下第一壇”的戒臺寺、“北方的地質博物館”的龍門澗、“京都小漓江”的珍珠湖和永定河,合稱為“三山、兩寺、一澗、一湖、一河”,這是門頭溝區主要的自然旅游景點,亦是構成京西旅游發展的基礎。境內峰巒疊嶂、青山綠水,生態優良,成為在快節奏、緊張的都市中生活的人們首選的休閑圣地。全區現有4A級景區2處、3A級景區5處、2A級景區4處、1A級景區1處。同時,門頭溝區歷史文化悠久,潭柘寺、戒臺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東胡林人”遺址、龍泉務遼金瓷窯遺址等著名的文物古跡承載著門頭溝區的歷史印跡。

2.2日益壯大的旅游需求是門頭溝區旅游產業發展的動力

隨著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同時,更希望給快節奏的生活放個假,由此,旅游成為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都市人口密集、生活節奏快、生活環境相對壓抑,人們的幸福感較低,需要一個環境優良、閑適自在的好去處放松身心。旅游需求的增加帶動產業規模的壯大,旅游業不但成為第三產業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門頭溝區旅游收入大幅提高,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其中鄉村旅游增長迅速,鄉村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數不斷上升。2015年門頭溝區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3.50億元,旅游業收入為18.85億元,占第三產業收入的25.65%。2006—2015年,門頭溝區旅游業收入增長536.35%,其中鄉村旅游業收入增長193.96%;旅游業接待總人數變化不明顯,略下降4.11%,但鄉村旅游業人數增長明顯,增長56.58%(表1)。近年來,交通條件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私家車及汽車租賃業務的發展等也助推人們出游積極性的提高,尤其是節假日和周末期間,城區居民更多地選擇在郊區的“農家樂”“休閑農莊”“觀光農業示范園”等度過休閑時光,成為門頭溝區構建綠色旅游產業的重要力量。

2.3生態環境的改善是門頭溝區綠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門頭溝區是北京重要的生態涵養區之一,2015—2016年,門頭溝區水域嘴村和靈水村被評選為“北京最美鄉村”,截至目前,北京市113個“北京最美鄉村”中門頭溝區有11個。2016年,門頭溝區實施高壓線綠色廊道生態景觀、戒臺寺郊野公園建設等多個項目,嚴格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控車、減油,村莊實行煤改油、煤改氣工程,加強環境保護執法監管,成為全國29個“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之一。隨著旅游接待環境質量的提高,游客數量有所增加,接待場所也隨之增加。據2016年《門頭溝統計年鑒》,2015年門頭溝區從事鄉村旅游業的觀光園和民俗戶有1145個,比2014年增加了28個,同比增長2.50%,其中,民俗戶增加了17戶,觀光園增加了11個,但實際經營民俗旅游的農戶較2014年減少了22戶。根據“十三五”期間門頭溝區發展規劃,門頭溝區的發展將重點圍繞生態涵養、旅游文化和科技創新三大功能開展,永定河綠色生態帶的建設工程將逐步推進;政府將斥資2億元用于門頭溝區各景觀園區質量的提升和環境的整治,打造山水環繞、宜居宜業的生態園區,重點突出以“潭柘寺—戒臺寺—九龍山”“京西大峽谷—百花山—靈山”等組成的旅游景區,完善配套設施和景區規劃。

3門頭溝區綠色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3.1旅游消費者環保意識與消費觀念不強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游客潛意識里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差強人意,還停留在自己“消費”、景區“買單”的層面上。旅游消費者環保意識不強的問題體現在采摘園里的亂折現象、景區里的亂寫亂畫現象以及對基礎設施的破壞等,而這些行為都有悖綠色旅游的理念。此外,自駕游造成的停車場擁堵、亂停亂放現象也已成為當下北京市旅游景區面臨的新問題。旅游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是影響門頭溝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門頭溝區旅游業的營業收入總體上呈現增長狀態,但缺乏新的增長點,游客消費呈現下滑態勢。門票收入對營業收入的貢獻較大,且較為平穩,商品銷售收入則波動較大,其他收入近年來有所增加。具體來看,2006—2015年,商品銷售收入由2006年的518.60萬元增長至2010年的1432.50萬元(近年來最高)后,呈現快速下降趨勢,降至2012年的155.90萬元(近年來最低),之后又有所回升,2015年升至380.40萬元(表2)。此外,據2016年《門頭溝統計年鑒》,2015年星級賓館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10%,商品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6.50%,其他收入同比下降26.30%;休閑觀光農業接待人數上升,但農產品銷售收入和餐飲業收入分別同比下降17.30%和12.10%。據分析,上述情況的出現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一是景區商品價格高,人們不愿意購買;二是商品缺乏特色,難以吸引游客;三是農產品受天氣影響大,缺乏品牌支撐等。

3.2旅游經營者綠色可持續經營機制未形成

據2016年《北京區域統計年鑒》,北京5個生態涵養發展區中,2015年門頭溝區的民俗旅游接待戶數、民俗旅游接待人次、高峰期從業人員以及民俗旅游總收入都是最少的,觀光園數量處于倒數第2位,僅高于延慶區(表3)。這主要是因為:一是門頭溝區旅游業還缺乏自己的特色,其旅游經營者沒有利用區內獨特的地形因素,打造特色旅游景點和品牌產品,觀光采摘沒有形成規模,消費者的旅游僅停留在觀光上。二是隨著旅游經營者增多,旅游市場競爭加劇,旅游業進入微利時代,旅游經營者的利潤相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縮水,其為降低成本和爭取利潤,減少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及改善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如使用低廉的餐具、提供非專業的導游、銷售劣質的產品、提供帶有欺騙性的信息等,造成旅游客源的流失。

3.3旅游發展規劃和監管體系需要完善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政府和各級行政部門衡量經濟發展速度的有效指標,由于當前政府相關部門在制定當地的發展規劃時往往以當地的GDP作為著重考量的標準,使旅游發展規劃局限于短期利益而失去了系統性和長遠性[4]。由于旅游業整體發展缺少明確和系統的規劃,門頭溝區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基礎建設不到位、相關部門監管不力的現象。門頭溝區特殊的地形因素使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難度較大,道路條件有待完善,景區交通不夠便利,旅游公共交通工具較少,進一步拓展旅游線路的深度有一定難度;高標準的接待場所較少,4星級賓館只有1家,3星級賓館只有3家,提升旅游收入的空間較窄;一些旅游項目不規范,加之監管不到位,嚴重損害生態效益。

4推動門頭溝區綠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4.1培養綠色理念,倡導綠色旅游

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三大主體之一的消費者,環保和消費是消費者促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在正常的旅游過程中要培養綠色出行的習慣、培養綠色審美和綠色消費的觀念。例如在出行方面選擇環保、低碳的交通工具,短途采取步行或者騎行的方式,降低私家車出行的頻率,減少私家車對空氣和交通造成的影響。同時,旅游經營者應該依據門頭溝區的特點和消費者的需求心理,建設集多種產業為一體的高端鄉村旅游生態農莊,滿足消費者多方位的休閑和體驗需求。為產業儲備后續發展資金。政府可加大綠色理念的宣傳力度,并頒布施行有關法律法規,有效約束消費者行為。

4.2加大重視力度,打造綠色產業

從旅游經營者的角度來說,一方面需加強景區設施建設,觀光園、采摘園、接待場所等根據政府旅游規劃,同一級別的旅游接待場所設置統一的配套設施,提高游客的舒適感和便利感,同時可增加設備優良、功能完備、高服務和高管理水平的星級接待場所,打造高端的鄉村旅游生態農莊;另一方面需不斷增強對景區的經營管理,完善景區內綠色標識、設立綠色理念廣播站,重視能源的綜合利用,利用太陽能、風能、有機能等低碳能源,如餐飲做到綠色清潔無污染,為游客提供健康飲食的同時,減少“三廢”的排放,從而減少對景區的二次污染。根據門頭溝區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開發多樣性的旅游項目,滿足游客不斷增加的消費需求。如打造像中醫養生黃岑茶、大山山貨等的特色旅游品牌,宣傳渠道多樣化,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時,輻射周邊鄉村旅游,提高旅游產業產值,實現旅游業的持續長遠發展[5]。

4.3完善發展規劃,健全發展機制

旅游業在門頭溝區第三產業中占有較大比重,為實現旅游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需要政府發揮政策導向和整體規劃作用。鑒于門頭溝轄區內98.80%為山地,其發展旅游業對基礎設施的要求更高,政府需加大旅游交通投資力度,改善和提升交通硬件設施;適當增加旅游公交或延長旅游景區公交的線路,減少私家車的出行。同時,政府應通過各類行政手段引導系統性地開發綠色旅游資源,并建設一套系統檢測、有效監管、合理開發、規劃建設于一體的運營機制[6];隨著旅游業進入微利時代,為促進旅游產業的持續平穩發展,政府應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或給予資金扶持,緩解經營壓力,特別是對能更好地解決就業的企業、觀光園、星級賓館等給予更多扶持,提高旅游經營者促進就業的積極性;政府應制定相關獎懲制度,鼓勵旅游經營者綠色轉型,嚴厲打擊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罔顧生態效益的旅游開發,尤其是在國家明確提出禁止開發和提倡保護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楊威.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綠色旅游實現方式探析[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

[2]陶表紅.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

[3]韓光明,鄧秀勤.生態文明建設與福建省綠色旅游產業體系構建研究[J].市場論壇,2014,(7):19-21,32.

[4]陳玲玲,馮年華,潘鴻雷.我國旅游產業綠色發展的問題及路徑分析[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26-29.

[5]李楊.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东县| 镇坪县| 柘城县| 鲜城| 平利县| 哈巴河县| 都昌县| 德惠市| 阿巴嘎旗| 二连浩特市| 青海省| 通渭县| 大名县| 绿春县| 临猗县| 治县。| 邵东县| 田阳县| 筠连县| 新龙县| 德阳市| 开平市| 罗田县| 锦屏县| 广元市| 会昌县| 瑞昌市| 黑山县| 伊宁县| 子长县| 盐边县| 六盘水市| 平原县| 孝义市| 嘉峪关市| 宜春市| 南投县| 措美县| 荣成市| 东乡| 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