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安全技術課程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CDIO;工程教育;信息安全;分梯度
作者簡介:康曉鳳(1978-),女,江蘇徐州人,徐州工程學院信電工程學院,講師;鮑蓉(1968-),女,上海人,徐州工程學院信電工程學院教學院長,教授。(江蘇 徐州 221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項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1JSJG25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2-0107-0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技術發展更新最快的專業之一,而信息與網絡安全技術又是本專業技術更新最快的課程之一。為使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能跟上社會對人才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在給學生奠定扎實的基礎理論的同時,還要強化動手能力,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項目中,同時在實踐應用中主動學習新知識去解決各種問題。
CDIO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的理論、技術與經驗。其核心思想是強調“做中學”和“基于項目的學習”,這個思想和所倡導的學以致用和應用指導學是一致的。
信息與網絡安全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課程,學生最初學習的積極性會比較高,但是如果沒有合理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受到影響。只有在CDIO 理念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過程,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基于CDIO理念的教學大綱設計
根據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構思信息與網絡安全課程的教學大綱時,著重在教學目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和課程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內容方面要求與當今的技術發展同步,將熱點問題融入到實際教學中去。例如,2013年“3.15晚會”曝光的和網絡安全相關的問題,可以融入到相關章節的教學內容,分析其成因、原理和解決方法。課程設計要能與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和全國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等各級各類相關學科競賽的水平同步,同時定期與相關的企業和院校交流,保證能夠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提高學生的技術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省級以上大學生實踐創新和創業項目的主要參與者和省級以上信息安全競賽的主要獲獎者,本課程就可以免修。
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經過課程組的討論,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信息安全發展現狀和前沿技術、網絡操作系統安全、網絡實體安全、網絡數據庫與數據安全、數據加密和鑒別、防火墻、網絡攻防技術與應用、Internet安全和VPN技術等,實驗項目包括密碼學(置換、替代、DES和RSA)、PKI、多級安全訪問控制、防火墻、入侵檢測、病毒、VPN和安全審計等內容。課程設計遵循以賽帶練的指導思想進行開展,主要分為兩大方向:安全作品和模擬攻防。安全作品由教師指定參考題目或學生自擬題目來實施,這些題目主要參考各級信息安全競賽而不斷更新,如文件透明加解密、基于Android平臺的安全通信錄、基于Android平臺的綠色瀏覽器、基于Android平臺的手機防護系統等。模擬攻防由教師提前創建一個模擬環境,在此環境中預留一些漏洞和層層關卡,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的關卡越多,則完成質量越高,環境和關卡的設置參考各級攻防賽的相關設置。
二、一個核心、一個導向、三個層次的教學模式改革
為了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提出了一個核心、一個導向、三個層次的教學模式改革方案。一個核心是指以從業職位為核心,以信息安全人才未來可能從事職業的基本需求為基礎設定了三大類職位:安全軟件開發、安全顧問和紅客。引導學生在學習期間擬定職業方向,進而有針對性地提高某個方面的能力。一個導向是指以項目經理訓練為導向,即與網絡安全充分結合的綜合性的團隊式項目訓練,從團隊人員的確定、項目計劃、項目實施和項目的推廣整個過程都有項目經理來執行,培養了學生的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三個層次是指本課程的教學結構和內容上分為基礎模塊、項目模塊、企業模塊三個層次。基礎模塊是本課程的理論知識學習,項目模塊是項目經理訓練,企業模塊是實訓基地的企業項目實訓。
三、分梯度的學生培養機制
徐州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沒有設置信息安全專業,信息與網絡安全技術課程只是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網絡工程方向開設,而信息安全人才是復合型的人才,僅僅在網絡工程方向的學生中去培養優秀的信息安全人才是困難的。學生僅僅學習這一門課程遠遠達不到社會對信息安全人才的技能要求,所以我校一般從大一開始進行選拔和培養。首先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中選拔一些有興趣的同學,進入學院設立的學生網絡技術學會,然后再從中選拔比較優秀的學生進入學院與企業共同設立的信息安全小組。進入信息安全小組的同學采取導師制的方式進行培養,指導老師對信息安全小組的每個同學制訂一份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指導這些學生去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申請各級大學生實踐創新和創業項目,在本科學習的第四年再把這些學生送到相關的實訓基地參加實訓項目,形成了四年分梯度的信息安全人才培養機制,如圖1所示。
四、基于情景模擬的實踐、實訓教學體系
在CDIO的12條標準中,標準5和標準6對目前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依據CDIO的指導思想和企業項目需求,課程組老師進行多方考察和篩選后,與企業合作建立了信息安全實驗室。本實驗室不僅可以進行常規的課程實驗,同時也能模擬各種信息安全應用案例,實現各類安全項目的實施。信息與網絡安全技術的實踐教學體系將課堂教學、實驗項目、課程設計、學科競賽、教師科研、實訓基地、服務社會等環節有效地融入一體。
在實踐教學中采取情景模擬教學方法。每一個實驗都進行應用情景設計,按照“設定情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經驗推廣”的模式進行實驗教學,使學生對每一個實驗項目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本科學習的第四年進入實訓基地學習,和校外工程導師一起參與實際項目的開發,這樣學生掌握的技能就能和企業需求實現“零距離”對接。實施以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學生在校外實訓期間參與企業各類工程集成項目多項,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五、提高教師自身的CDIO理論和實踐能力
為了加深對CDIO的認識,并把這個理念帶到教師實際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去,要求課程組的教師認真學習CDIO的理念,同時積極參加國內組織的CDIO教學研討活動。現在很多大學教師在自己專業知識和科研方面都是專家,但在實際工程和產業中的經驗非常有限,CDIO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而且還要具備熟練的實戰動手能力。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課程組教師積極爭取學院委派到企業進行鍛煉的機會,增強自己的實際工程和產業經驗。現在本課程組教師都具有工程項目經歷。
六、結語
在充分研究與吸收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礎上,結合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理念,對信息與網絡安全技術課程從教學大綱的編制、教學模式的改革、實驗和實訓體系的設計,以及學生培養機制等方面進行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自2010年起,學生申請軟件著作權4項,在國內的各類期刊9篇,在省級以上信息安全技術相關的學科競賽中獲獎11余人次、申請省級以上大學生實踐創新和創新創業項目10項。在此基礎上,將繼續運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深化課程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王天寶,程衛東.基于CDIO 的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2]林英,李彤.信息安全專業“應用安全方向”CDIO實踐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0,(6):94-97.
[3]徐劍,王學毅,譚振華,等.基于CDIO的網絡安全類課程教學模式[J].計算機教育,2012,(8):61-68.
關鍵詞:信息安全技術;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創新實踐
信息安全技術是面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開設的專業必修課,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論、密碼學基礎與PKI、病毒防護與網絡攻防、防火墻與入侵檢測等,是一門技術綜合性較強的課程[1]。筆者將從信息安全類課程教學與實踐兩大環節中的共性問題入手,探索信息安全類課程中一般共性、有效的教學與實踐方法。
1信息安全類課程現狀分析
目前,在課程教與學活動中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問題和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如何進一步保持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
信息安全課程與其他課程最大的不同是,學生一旦獲知該課程名稱時便有極大的興趣,其原因來自于對從事信息安全工作的神秘感,以及目前日益出現的網絡安全問題也使得學生急切地想成為一名網絡與信息安全的攻防“高手”。但這樣的熱情隨著信息安全基礎理論――密碼學的展開,以及對代數論和編碼理論知識掌握的前提要求,使得大多數學生在該課程的開始階段就進入了抽象理論理解的困境,致使學生早期的學習興趣蕩然無存。如何使他們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是我們在教程安排與實際教學實施上需要首先考慮和關注。
2) 如何開展“點”與“面”結合的教學與實踐活動。
信息安全技術自身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信息安全基本概念、程序安全知識、密碼學知識、網絡安全與設計、系統安全知識以及安全產品設計基礎。然而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目前僅僅是一個入門級的課程,但是上述基本知識點在課程教學和實踐環節都需要被涵蓋。如何在有限的理論學時和實驗學時中,將知識的“點”與“面”完美的結合,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3) 如何將理論教學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面對目前頻繁出現的網絡安全問題,如何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瓶頸問題。目前一些兄弟院校在課程實驗環節上,通常將理論教學中的各知識點獨立進行實驗,這往往造成學生知識的孤立性和片面性,直接導致了理論教學與實踐的嚴重脫節,使他們將來無法面對較為復雜的網絡與信息安全系統分析、設計與實現。因此,探索一種更為有效的信息安全課程實驗方法也迫在眉睫。
4) 缺少綜合化的學生創新實踐與教學平臺。
通過河南省內高校及我校兩個專業的兩屆學生課程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具有濃厚的信息安全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然而,一般學生對安全技術的概貌了解不夠廣泛,對共性技術本質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這些阻礙了學生進一步自主、獨立地開展課外實踐和技術應用,并且部分興趣強烈并學有余力的學生,由于找不到合適的、開放的綜合實驗平臺,故不能較好地完成、實現和驗證自己的安全方案[2]。這對開展學生創新實踐和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活動是不利的,亟需改進和彌補。
5) 缺乏合理、完善的實踐教學環節安排。
傳統的計算機類專業課程主要以實驗教學訓練、培養和加強學生獨立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通常以2學時或4學時為一個模塊單元完成一次驗證型、設計型或綜合型實驗。然而,對于信息安全類課程的實驗教學而言,模塊化的實驗環節安排是無法較好地完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術單元,從而造成學生只能草草結束,缺乏積極思考問題和技術分析,不利于課堂的知識鞏固和有益補充[3-4]。
6) 缺乏信息安全技術認知水平評價體系。
信息安全作為綜合性、應用性與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技術,若單純依賴傳統的課程實驗報告、中期測試和期末考核,已無法有效、及時地掌握學生的真實認知水平和能力,從而不能適時、及時地調整授課內容和側重點,最終只能以分數評價教與學活動開展的優劣和成績。
基于上述現狀分析,教學課程安排不夠合理,缺乏綜合化的學生創新實踐與教學平臺,以及信息安全類課程的學生認知評價體系等,已成為普通高校在信息安全技術類課程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共性難點問題。
2知行合一教學模式
“知行合一”思想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所提出,“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認識自然界客觀規律與行動實踐應當合二為一、密不可分。在信息安全技術教與學活動中,知行合一的教學模式內涵是指在培養信息安全工程、技術與應用人才的過程中,將認知、掌握信息安全理論、技術、方法的課堂教學活動,和安全技術實驗教學、課外實踐與學生競賽活動有機結合,達到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目的。
2.1點面結合的課堂教學方法
1) 合理規劃信息安全教程。
合理地安排教程、內容與學時,在不影響主要信息安全知識點講解的同時,盡可能把與計算機專業學生在本課程前已掌握的課程知識,如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等相關的信息安全知識點放在前面的章節講解,使他們在鞏固先前知識的同時,又能由淺入深地學習信息安全技術。
2) 點面結合的信息安全課程新教法。
信息安全課程涉及廣泛的多領域知識,如計算機科學、通信與編碼、基礎代數等,涉及了計算機與網絡安全的方方面面。如何讓學生從總體上了解和把握信息安全知識的基礎體系框架,需要把握該課程的“面”,同時對于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信息安全應用關鍵技術知識理論和工程實驗方法,又需要我們深入剖析該課程涵蓋哪些“點”。此外,在把握了點與面之后,應進一步探索在課程教學中如何將兩者統一起來、融合起來,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面”到“點”的系統掌握應用技術,再由“點”及“面”的進一步深入體會信息安全系統工程的總體架構及其合理性,從而獲取系統、全面的課程知識,為進一步的工程實驗環節奠定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
2.2實驗教學與開源實踐方法
1) 從信息安全系統工程角度開展針對性課程實踐。
這里雖然最有效方法就是要學生參與相關的、實際的安全項目開發,但是從我國高校的本科生教學情況來看,這種方法復雜而且耗時,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很高,不適合初次接觸信息安全的學生的教學實踐。而且信息安全類的項目本身具有嚴格的保密級別,也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參與的。這個方法不具有廣泛適用性。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條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案,即建立信息安全課程綜合實驗平臺,通過平臺建設和實施,使得學生在此基礎上完成信息安全課程基本、重要知識點的學習、掌握和熟練運用。
2) 合理規劃實驗教學環節和步驟。
將規劃的基礎知識(能力)單元,依據知識關聯度和前導性等原則,凝練出4~6個較為綜合的實驗項目,其中驗證型項目課內外總學時不少于6學時,綜合型/設計型項目課內外總學時不少于10學時。學生在課內外可利用建立的創新實踐平立完成實驗和開展課外實踐及競賽培訓,主講或實驗教師也可基于該平臺對學生的實驗作業或競賽作品進行檢查和考核,從而對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建立一個正確的評價機制。
3) 搭建綜合化創新實踐教學平臺。
基于認知水平評價體系,明確列出權重值傾向于技能與應用培養的教學與實踐單元。進而發掘、收集和建立對應的開源軟件或中間件創新實踐庫。例如,用于網絡攻擊技能認知的Sniffer開源軟件包、Wireshark網絡協議分析軟件包、X-Scan/SuperScan應用軟件包等,用于安全防御的Snort開源軟件包,以及單點登錄、基于角色的授權管理等模塊化的安全應用軟件組件、中間件或服務。此外,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往屆學生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信息安全類競賽活動中優秀的Demo系統、原型系統和實際應用系統,也可以納入創新平臺體系建設中,使得日后教學實踐活動可以在此之上驗證基礎知識單元、設計與實現新的安全方案與創新思路和測試基礎能力單元,如表1所示。最終建立一個以現代網絡技術為基礎的,較為完整、開放、綜合化的創新能力實踐與教學平臺。
2.3知識能力認知評價方法
1) 構建信息安全技術學生認知評價體系。
首先,明確本科學生必須認知和掌握的信息安全技術基礎知識(能力)單元,即規劃認知評價的內容,例如,密碼學基礎理論單元、密碼學相關的PKI基礎應用單元、網絡攻擊基本技能單元、防病毒與入侵防御基本應用單元、信息安全新技術基礎認知單元等。其次,規劃建立較為完備的三級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括基礎安全理論(技術)認知水平(Basic Theory & Technology, BTT)、基本安全技能認知(熟練)水平(Basic Skill Proficiency, BSP)和基本安全方案認知(構建)水平(Basic Scheme Construction, BSC)。上述每一個知識(能力)單元都將涵蓋三級指標體系的每個層面。最后,將每一個單元按照三級評價指標體系給出具體的指標子項,例如,密碼學理論單元在安全理論認知水平指標項中可包含基本密碼體制和基礎密碼算法兩個指標子項,而密碼應用協議、密鑰管理與安全屬于基本安全技能認知指標子項,基于密碼學的應用安全與保護列為基本安全方案認知(構建)水平指標子項,如表2所示。此外,依據長期的教學實踐經驗,給出每一個子項的權重值,并且該值也可針對實際的學生學習和接受情況,加以實時調整[5]。
3教學實踐效果
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學習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約120人/年;在電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其他相關專業,學習該課程的學生約300人/年。通過知行合一、點面結合教學模式的實施,有效地滿足了信息技術類工科人才培養中厚基礎、重實踐的基本要求,并較好地完成課程的教學活動。
4結語
信息安全技術類課程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以及電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等相關專業所開設的專業必修或選修課程,具有較強綜合性、應用性和實踐性。關于課程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對于面向計算機工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培養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和借鑒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昕,蔣文保. 信息安全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 計算機教育,2009(21):105-107.
[2] 李洪偉.“信息安全概論”實踐教學的探索[J]. 計算機教育,2009(15):102-103.
[3] 郭鳳海,賈春福. 信息安全開放實驗探討[J]. 計算機教育,2010(10):119-122.
[4] 唐海濤,金京姬,孟繁二,等. 淺談網絡與信息安全實驗室規劃與建設[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4):173-174.
[5] 鄭秋生,王文奇,潘恒,等. 網絡安全技術及應用[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181-182.
Education Mode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Unity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ies Curriculum
ZHANG Zhiyong, HUANG Tao, ZHANG Lili, NIU Danme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mmon issues of educational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class curriculums, and proposes the contents arrange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ducation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ies curriculum. The novel mode has the better effect on cultivating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typed undergraduate, with a result of achieving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the emphasis on fundaments and practices.
1.教學內容不夠新穎,與社會實際應用不太適應
網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大多是由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構成,專業課基本上都是從計算機網絡課開始,讓學生先學習網絡基本概念和分層體系結構等知識,然后逐步進入到專業方向課。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只關注概念,實例或一般項目舉例卻講解不夠,這一方面使得學生不能較好地理解網絡專業課基本理論,另一方面也難以體會課程理論在實際項目案例中的應用。而當前的網絡技術日新月異、不斷改進,課程教學內容卻難以及時跟上,主要原因在于專業統編教材內容更新較慢以及教師自身知識更新不及時或者缺乏企業項目經歷,這就直接導致大四學生在畢業實習或畢業工作應聘時,用人單位普遍感覺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較差,對最新的網絡工程知識了解較少。
2.教學模式和方法較單一,與社會實際項目結合較少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也越來越高,一般普通本科大學的博士教師比例大幅上升。然而,大多數博士教師以前主要從事較高強度的研究工作,對應用型大學本科教學模式和方法了解不夠。并且,博士教師在讀博期間大多在實驗室做基礎性研究,對社會實際項目開發和實施過程不太了解,進入高校從教后,如果沒有高校單位的企業產學研踐習經歷,則會導致只按照教材知識點以及個人的理解教授課程,沒有真正的實際項目支撐。然而,網絡工程專業課程要求緊貼社會發展,培養的是高素質的工程應用人才,只有理論知識的講授,沒有實際項目導入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當前許多高校仍然采用傳統的課堂加小實驗的教學方式居多,對各類項目案例的操作和討論課安排較少,學生只聽不練,被動接受知識,主動參與的意識不夠,不能夠通過項目的討論和實施來增強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針對上述問題,本著上海電機學院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思想,通過網絡工程專業課教學實際的總結和分析,設計了一種新的網絡工程專業項目教學模式,應用在實際教學中,并且形成了一種反饋機制,對專業課教學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二網絡工程專業項目教學模式設計
1.項目匹配和導入
上海電機學院網絡工程專業開設的主要核心和特色專業課程有:計算機網絡、網絡工程設計、網絡設備與配置、綜合布線技術、網絡協議與分析、網絡管理與維護、網絡編程技術、JAVAEE與中間件以及網絡安全技術。這些課程在不同的學期開設,核心課程在前、專業特色課程在后。根據各門課程的主要內容、特點和教學實踐分析,結合本校網絡工程專業目前本科實踐教學平臺,我們構建了五大教學項目源:課程教材案例、校企合作平臺項目、教師科研項目、開源社區平臺項目以及優秀畢業設計案例。根據上述網絡工程不同專業課程的內容和特點,從多項目源中選取與課程知識點相匹配的項目案例,比如計算機網絡課程重理論,主要從相關教材中汲取豐富的案例以及教師科研項目充實課堂和實驗教學;網絡工程設計、網絡設備與配置以及綜合布線技術課程知識點偏重具體網絡設備與技術、綜合項目等,因此選擇校企合作平臺項目,導入合作企業的部分真實項目到課堂進行講解。網絡協議與分析、網絡管理與維護中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應用的知識點,選擇教材案例和校企平臺項目相結合的項目。網絡編程技術、JAVAEE與中間件課程內容知識點更新較快且要求實際編程的應用,可以導入校企合作平臺以及開源社區平臺項目,可以最大程度地使課堂教學內容跟上現代技術發展的趨勢。網絡安全技術也是當前較新的課程,涵蓋知識點較廣,可以導入企業真實項目,這樣對課程理論的理解比較直觀。
2.項目教學實效反饋
在網絡工程專業課教學中導入與課程內容匹配的項目源,教師在課堂理論教學時將項目案例貫穿入相應的知識點,增加項目討論環節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部分,在有課內實驗的專業課程中,增加項目部分模塊的練習,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共同指導,這樣就解決了教學素材源和教學基本方法的問題。接下來就是分析多源項目教學的實際效果、學生對項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這些可以根據平時的測試和期末考試的結果進行總體分析。最后將總結分析以條文記錄的形式反饋到相應的案例和項目源平臺中,以使項目源能夠更貼進本科課程的教學實際。
3.項目源自調整
根據網絡工程專業課項目實際教學效果,對相應的案例和項目源平臺進行更新調整,對難度較大、學生不易掌握的項目進行簡化。例如,教師科研項目大多是理論性較強的課題,很多涉及研究生的課程理論,本科生不易理解,但對應用型本科學校來講,主要強調的還是課程理論的應用,教師可以將自身科研課題中晦澀難懂的公式定理略去,保留一般性的直觀的流程圖和基本算法,使學生能夠較好地結合教材和科研課題進行理解和討論。對于那些應用性的企業項目,可以增加一些最新的項目實例,刪除那些過時的案例,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網絡技術應用,對教師來講也能擴展教學思路和眼界。開源平臺項目是一種能夠很好學習與跟進最新技術的方式,需要教師知識和技能較強。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斷學習新的網絡編程、開發以及設備配置技術等,以引導和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方向,較好地跟蹤網絡專業最新技術應用。在平時的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總結項目案例,進行歸納和改進,充實到大四學生的畢業設計中,形成成功的畢業設計項目案例,同時,優秀的畢業設計成果也可以進一步在大二、大三的專業課教學中采納,形成課堂—項目案例—畢業設計成果之間的良性循環。
三項目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
1.項目源確定
為推進專業課課堂和實驗教學項目案例的建設,各高校大多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來構建各自的專業實踐平臺。上海電機學院網絡工程專業經過多年的積累,已形成了市級和校級精品和重點課程建設資源庫,教材項目案例較豐富。我們還與多個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建校企合作平臺,聘請了企業技術人員參與課程實踐教學、畢業設計,使學生能盡可能直接通過項目進行學習。在教師能力提升、反哺教學方面,我們每年選拔一線教師進行產學研踐習,直接參與企業單位項目開發和實施,這樣不但能提高教師的項目實踐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師可以在專業教學中傳授實際的項目經驗。教師平時也不斷加強開源平臺項目和技術的鉆研,在課堂中講解前沿項目案例,增加學生對專業課學習的興趣。
2.項目的選取
項目源的選取可以基于我們提出的五個項目案例平臺,通過分析網絡工程專業課各自特點以及學生學習能力,從網絡規劃與設計、網絡管理與安全以及網絡應用開發三個方向來分類專業課程,進而對接五個項目案例平臺,盡可能地選取與各門專業課相匹配的項目案例。
3.項目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根據本校網絡工程專業培養本科生六方面能力的要求,我們優化了核心和特色專業課群,進行了“3+1”模式的實踐項目教學改革研究:高校合作平臺、校企合作平臺、產學研合作平臺一起構成一個本科實踐教學平臺。我們改進專業課課堂教學形式為教師講授、項目小組討論、課堂展示、教師評點以及學生參與度評測;課內和單開實驗以及課程設計方面,我們充分利用本專業的網絡工程實驗室、綜合布線實驗室、協議仿真實驗室、信息安全實驗室四個實驗平臺,可以較好地滿足本專業課程的項目實踐需要。對于部分專業實踐課程,我們還聘請了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指導,通過實際項目的講授,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程理論的理解。
4.項目教學評價
通過課堂和實踐課中對學生參與項目討論的積極性、項目展示、成果提交等進行評價,平時表現占40%,期末提交項目成果或考試占60%。通過評價,客觀上反映出學生對項目教學模式的學習效果,同時也促進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過程和形式,反饋和調整項目源,進一步提高項目教學質量。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