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綠色低碳技術評估

綠色低碳技術評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低碳技術評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綠色低碳技術評估

綠色低碳技術評估范文第1篇

關鍵詞:建筑產業;低碳經濟; 技術創新;低碳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2)11-0090-04

A Literature Review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LAI Xiao-dong, SHI Q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iteratures research status with the topics regard to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of China based on the national requirements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It presents an overall review for the journal literatures in China with a methodology by classifying the literatures based on five aspects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oadmap, research theory, low carbon building assessment and energy efficiency with technology progress. To a further step, it has given a brief summary with some recommendations and directions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with the purpose of aiding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rateg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low carbon economy;technology innovation;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1 引言

建筑產業高投入、高能耗與低增值性的行業特征與現行能源危機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表明,全球房地產及相關領域造成了70%的溫室效應,建筑施工、使用以及建材生產過程都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據統計,目前中國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且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這個比例將繼續擴大。在高能耗行業中,建筑業成為能耗之首,建筑業已經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領域 [1]。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 要 “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控制工業、建筑、交通和農業等領域溫室氣體排放。探索建立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推進低碳試點示范”。“抑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突出抓好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

本文選取高能耗建筑產業,對國內外有關低碳技術和綠色低碳建筑有關文獻進行梳理。從低碳技術的技術路線、研究理論、綠色建筑、低碳建筑、生態建筑、能源效率等幾方面進行分析。讓相關從業者或研究人員對與建筑產業相關的低碳技術創新有個全面了解,以便更好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和助力“十二五”規劃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2 低碳技術路線圖的研究

2.1 低碳技術路線圖的發展

什么是低碳技術?國外主流的觀點是,以可再生能源技術為主體的低碳技術相對于傳統化石能源技術而言,是一種突破性創新。“新的能源技術是對能源生產技術的革命性變化”,而現有的技術(傳統能源技術)“具有嚴重缺陷,無助于穩定全球氣候” [2]。低碳技術創新是一個通過技術范式的轉變來實現對原有技術經濟系統進行解鎖的過程。他指出“真正的革命性創新起于毫末,但最終將通過技術與社會系統的共同進化為自己創造出一個新的社會經濟系統”。低碳技術可分為3個類型:一類是減碳技術,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領域的節能減排技術等。另一類是無碳技術,如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第三類是去碳技術,如碳捕獲與埋存技術等[3]。

文獻研究發現,有關低碳技術、低碳產業的技術路線圖研究主要采用兩種思路:即以情景分析為核心和以技術預見為核心,這兩種制定低碳技術路線圖思路的主要區別在于關鍵技術選擇方法不同。情景分析法主要通過模擬政策措施和技術發展情景對未來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所產生的影響,進而發現關鍵問題,對技術發展路徑提出建議,如文獻[4];而技術預見則在綜合考慮保障能源安全的需求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前提下,以技術預見結果為主要依據,得到的關鍵技術發展目標和實現路徑,如文獻[5]、[6]。

2.2 主要國家的低碳技術路線

低碳技術種類繁多,各國家和地區對低碳技術的側重點并不相同。歐盟注重走清潔能源技術優先發展的低碳技術路線[7],日本側重于節能技術[8],美國則選擇了全面發展的低碳技術發展路線[9](見表1)。

國家技術前瞻課題組就低碳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大規模應用時間做了預測,其中建筑節能和能耗輸配系統被列為關鍵技術之一[6]。吳昌華(2010)針對中國低碳創新的技術發展路線圖進行分析,分析了各產業技術發展存在的障礙和成本,提出了一個低碳技術創新鏈條概念解決模型。并指出目前建筑產業技術創新路線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建筑節能、能效提高和新能源開發的第一階段,未來新概念低碳建筑還處于探索階段[10]。能源與環境的巨大壓力已經不允許中國走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轉型走低碳節能和開發可再生能源的低碳發展之路[11],有學者采用情景模擬對我國低碳經濟技術路線圖進行分析,透過對28種低碳技術的模擬分析,認為我國2050年實現減排任務是有可能的 [12]。

由上分析,以低碳技術路線圖作為脈絡發展低碳經濟在國內外都受到推崇。清晰的能源技術戰略、產業結構規劃和明確的減排目標和任務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實現低碳經濟的一個前提。從文獻的研究看來,未來的低碳技術創新趨勢應該是走“減碳”、“碳中和”、最后到“負碳”的技術發展路線。

3 低碳技術研究理論

學界較著名且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低碳技術體系研究理論包括史帝芬·巴克樂的穩定楔理論、麥肯錫的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成本曲線和烏恩魯的碳鎖定理論等。

穩定楔理論[13]是目前被公認的處理氣候變化問題的最佳策略之一。其創立者史帝芬·巴克樂和羅伯特·索克羅從各種可能的氣候變化減緩技術中篩選出了15種關鍵技術,將其命名為“穩定楔”,認為這15種技術的應用可以像楔子一樣,在穩定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并把15種“穩定楔”技術分為5類,即:①提高能源效率,加強管理的技術;②燃料使用的轉換與CO2的捕獲及儲存技術;③核能發電技術;④可再生能源及燃料技術;⑤森林和耕地對CO2的吸收作用技術。穩定楔理論第一次全面審視了人類現有技術與碳排放之間的相互關系,按照不同技術的碳排放貢獻及其減排潛力對各種可能的氣候變化減緩技術進行了篩選,為人類的減排行動指出了重要方向。

溫室氣體減排成本曲線是麥肯錫在全球10個領軍企業和組織支持下開發出的一個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數據庫[14]。該數據庫包括了至2030年的時間范圍內,對10個經濟部門和全世界21個地區的200多種溫室氣體減排潛力和成本的深入評估。該成本報告不僅包括了對低碳技術發展的最新評估和宏觀經濟評價、對不同地區和行業減排潛力、投資和融資需求均做了詳細的評估及成本估算,同時采用情景模擬動態性地闡述了如何才能實現減排,包括對建筑產業的分析。

與“穩定楔”理論不同的是,麥肯錫評估報告不僅注意了各種氣候變化減緩技術減排潛力,而且分析了各種減緩技術的應用成本與投資需求。這對政府和投資決策者具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碳鎖定理論是由格利高里·烏恩魯最早提出來的,他在《能源政策》陸續發表了三篇重要論文[15~17]

等。其中,《理解碳鎖定》一文系統地提出了碳鎖定概念。他認為,對化石能源系統高度依賴的技術自工業革命以來一直存在,并與政治、經濟、社會結合成一個“技術-制度綜合體”,并不斷為這種技術尋找正當性,為其廣泛商業化應用鋪設道路。形成了一種共生的系統內在慣性,導致技術鎖定和路徑依賴,阻礙替代技術的發展,即“碳鎖定”。其來源主要來自技術、機構、產業、社會和制度等五個方面。

碳鎖定理論對于低碳技術創新研究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于高能耗產業,研究指出,受益于長期遞增報酬的以碳為基礎的能源系統可能會產生“鎖定效應”,進而妨礙低碳、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的創新。同時,受益于現有制度的參與者將試圖維持該種制度,這就進一步強化了現存技術系統的鎖定。目前工業化國家以碳為基礎的能源和運輸系統形成了鎖定的技術—制度復合體,相應地也是碳鎖定。

文獻[18]認為,由于內部慣性,解除碳鎖定需要外生事件的沖擊。如相關技術的危機、政府規制、技術突破、消費偏好的改變、“縫隙”市場和科學發現等6大方面。長遠來看,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能源和碳封存技術可有效解決高能耗產業的碳鎖定僵局[19]。

4 低碳建筑、綠色建筑評估

4.1 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和低碳建筑演變

早在19世紀,“生態建筑”就出現在西方建筑理論與實踐中。“綠色建筑”則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或更早

[20]。90年代可持續發展理論一經提出,即被融入了綠色建筑理論中,以1993年國際建協在芝加哥通過的《芝加哥宣言》和美國出版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指導原則》一書列出的“可持續建筑設計細則”為標志,形成了現代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理論體系。2003年英國首次提出低碳概念[21]。低碳建筑隨之出現,學界開始從能源、環境、經濟和政治等方面對低碳建筑和低碳技術進行研究[22~24]。

國內對建筑業創新研究也經歷了生態、綠色、可持續和低碳建筑的演變過程。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低碳建筑”為“標題”關鍵詞分別檢索,其時間序列統計見表2。經分析發現,以“低碳建筑”為主題的研究文獻起步較晚,內容多集中在建筑設計、施工技術、建筑機械、智能建筑技術、建筑材料、綠色建筑和節能技術創新等方面。對表2數據基礎進一步分析發現,以低碳技術為主題的文獻只有17篇,發表時間集中在近2年(發表在國際期刊的未作統計)。說明有關低碳建筑的研究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

4.2 綠色建筑、低碳建筑實現路徑和評估體系

在綠色低碳建筑的實現途徑方面,文獻[25]指出, 很多大型建筑公司采用技術創新是基于成本競爭和服務考慮,而未考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從個人、組織和制度上解決目前存在的社會和心理障礙,如“總框架、目標人群、教育、結構調整、激勵改革和風險補償、綠色建筑標準的改進和稅制改革”等七大方面來解決。建筑技術研發創新也可通過跨學科的研究努力來進行[26]。文獻[27]研究發現,要有效解決建筑產業的脫碳,減少碳排放問題,最好的途徑是推行低能耗、零排放的新標準綜合建筑。低碳技術集成系統(如環境控制、LED節能、節能技術集成網絡等)的應用可有效減少建筑能耗,減少國家對能源的過度需求[28]。如文獻[29]基于英國建筑產業評估狀況,指出建筑高能耗產生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技術集成,解決方案是要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專家團隊,采用垂直整合設計、價值管理、全壽命周期管理、教育培訓、信息傳遞和研發工具政策支持、文化教育的改革以實現低碳或零碳建筑,環境政策的制定要與建筑產業的改革密切結合起來。

也有學者從建筑產品創新、設計創新、新型建筑技術應用等方面論證建筑產業的低碳可行性。文獻[30]以山西建筑產業為例,指出“產業節能和減排彈性脫鉤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的因素,政府應大力支持技術創新”。好的綠色建筑項目是組織管理和效率管理的典范[31],地方政府在綠色建筑的推行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32]。低碳建筑的實現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如設定碳排放基準線,促進行為節能和行為減排,分析可行資源,建立高效的系統調適和運行管理體系,才能有效實現低碳節能的目標[33]。

國內外比較知名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有美國的LEED,英國的BREEAM、加拿大的SRTool、澳大利亞綠色之星、德國的DGNB、日本的CASBEE評估體系等和中國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這些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基于全壽命周期為主軸構建指標,內容多集中在綠色節能和綠色宜居等方面。權重則根據評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對碳排放和設計中創新的評價指標很少,目前只有LEED和“綠色之星”體系中有單列指標對建筑的技術創新進行評估。

對建筑評估體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綠色建筑等方面[34,35]。有學者在現有綠色評估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低碳建筑評估內容[36],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聯合的《中國綠色低碳住宅區減碳技術評估框架體系》(討論稿)[37]為我國低碳建筑社區減碳技術提供了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但在國家統一的低碳建筑評估體系未權威公布之前,有關低碳建筑評估體系仍然需要進一步論證和探討。

5 技術進步與建筑能源效率提高的研究

5.1 建筑產業技術創新與能效提高

隨著能源問題與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能源效率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有學者把能源效率稱為“第五類能源” [38]。國際性的能源強度比較越來越受到關注,因為國際性比較可以幫助了解各國能源強度降低的潛力。文獻[39]認為建筑節能和能效提高在設計階段就要考慮盡可能地減少設備或設施的使用,這也是節省成本,提高能效的有效途徑。科技創新與建筑的能效關系密切,要輔之以必要的政策支持[40]。

5.2 建筑產業供應鏈技術創新與能效提高

作為耗能大戶的建筑產業,其供應鏈的碳排放控制研究也日益受到學界關注,文獻[41]對建筑產業上游鋼鐵行業的能源效率及節能減排潛能做實證分析發現,只有技術創新,提高行業技術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我國鋼鐵行業的節能減排率。利用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將顯著降低我國鋼鐵行業能耗和CO2排放量;我國鋼鐵和水泥企業碳減排潛力還有很大空間[42,43]。 建筑材料產業采用精益生產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減少浪費和能耗[44];文獻[45]通過對我國6大產業的能源消耗、經濟增長和能源效率的實證研究發現,從能源效率的長期或短期分析結果看來, 建筑業的能源效率都是最低的,加快產業結構和提升技術進步勢在必行。

6 結論與展望

低碳技術創新研究是一個跨學科、跨專業的系統研究,而作為集成多技術的建筑產業的低碳、控碳技術的創新管理更是一個復雜系統。建筑產業低碳技術創新管理涉及社會、經濟、能源和環境等多方面要素,目前的文獻研究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一個從系統的、全面的角度來分析整個建筑行業的特征和在當今高能耗產業“碳鎖定”狀態下如何從技術、政策和操作層面來實現低碳建筑產業的革新,即從技術創新的本身規律上來解決當前能源緊張和碳排放問題,以綜合集成、多維度和多種技術系統集成管理的創新研究顯得尤為必要,以控碳技術、提高能效為績效指標的評估機制和管理模式也是未來建筑產業低碳技術創新管理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世界自然基金會.低碳經濟影響四大產業變革[J].北大商業評論,2010, 68(3):2-4.

[2]MI Hoffert,et al. Advanced Technology Paths to Global Climate Stability: Energy for a Greenhouse Planet [J].Science, 2002,298 (5595):981–987.

[3]Berkhou t F. Technology Regimes, Path Dependency and the Environment[J].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2001:1-4.

[4]姜克雋, 胡秀蓮,等.中國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發展之路[J].中外能源,2009,14(6):1-7.

[5]中國科學院能源領域戰略研究組.中國至2050年能源科技發展路線圖[M]. 科學出版社, 2009.

[6]錢祖. 我國節能減排關鍵技術和路線圖[R].創新科技,2008(31):54-55.

[7]Malko J. Roadmap to Low-carbon Economy[J]. Rynek Energy, 2010,4(8):26-30.

[8]Ashina S, et al. Japan Roadmaps toward Low-carbon Society by Backcasting: Optimal CO2 Reduction Pathways and Investment Timing for Low-carbo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2010, 2 (3).

[9]Paster MD, et al.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Program on Hydrogen Production[J]. Nuclear Production of Hydrongen, 2004:57-71.

[10]吳昌華. 低碳創新的技術發展路線圖[J].中國科學院院報, 2010, 25 (2):138-145.

[11]Zhang ZX. China in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J].Energy Policy, 2010, 38(6):6638-6653.

[12]Liu HW, Gallagher KS. Catalyzing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a CCS Roadmap for China [J].Energy Policy. 2010, 38(1): 59-74.

[HJ1.55mm][13]S Pacala, R Socolow. Stabilization Wedges: Solving the Climate Problem for the Next 50 Years with Current Technologies[J]. Science, 2004(305):968-972.

[14]McKinsy.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Challenge: Curbing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R].McKinsy Global Institute, 2008.

[15]Unruh GC. Understanding Carbon Lock-in [J] . Energy Policy, 2000, 28 ( 12) : 817-830.

[16]Unruh GC. Escaping Carbon Lock-in [J]. Energy Policy, 2002, 30( 4) : 317-325.

[17]Unruh, GC. Globalizing Carbon Lock- in [J]. Energy Policy, 2006, 34 ( 10) : 1185-1197.

[18]Cowan R, Hulten S. Escaping Lock-in: The Case of the Electric Vehicle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6,53 (1):61-80.

[19]Vergragt PJ, Markusson N, Karlsson 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io-energy with CCS, and the Escape from the Fossil-fuel Lock-in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 2011, 21(5): 282-292 .

[20]BStone. How Building Green Got Its Start [EB/OL]. http:///environment/green-living/articles/51601.aspx, 2012-07-02.

[21]DTI. 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M].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22]Williams J. The Deployment of Decentralised Energy Systems as Part of the Housing Growth Programmer in the UK[J]. Energy Policy, 2010, 38 (12): 7604-7613.

[23]Nemet GF, Baker E. Demand Subsidies Versus R&D: Comparing the Uncertain Impacts of Policy on a Pre-commercial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y [J].Energy Journal, 2009, 30 (4) : 49-80.

[24]Glass J, Dainty ARJ, Gibb AGF. New Build: Materials, Techniques, Skills and Innovation [J].Energy Policy,2008, 36 (12): 4534-4538.

[25]Hoffman AJ, Henn R. Overcoming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Green Building[J].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2008, 21 (4): 390-419.

[26]Changyoon Kim, et al. Developing a Technology Roadmap for Construction R&D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ffort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9(18):330-337.

[27]Newton PW, Tucker SN. Pathways to Decarbonizing the Housing Sector: a Scenario Analysis [J].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011, 39(1): 34-50.

[28]Cho S, et al.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Operation, Low-end Energy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Korea[C]. KC2008: Proceedings of the EU-Korea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ies: Springer Proceeding in Physics, 2008(124):123-133.

[29]S Sorrell. Making the Link: Climate Policy and the Reform of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J]. Energy Policy, 2003 (31):865–878.

[30]李忠民,韓翠翠,姚宇.產業低碳化彈性脫鉤因素影響力分析—以山西省建筑業為例[J].經濟與管理, 2010, 24 (9):41-44.

[31]Heerwagen J. Green Buildings, Organizational Success and Occupant Productivity [J].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000, 28(5-6): 353-367.

[32]Theaker IG, Cole RJ.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Fostering Green Buildings: a Case Study[J].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001, 29(5):394-408.

[33] 龍惟定,白瑋,范蕊. 低碳經濟與建筑節能發展[J],建設科技,2008: 16-20.

[34] 施騫,徐莉燕. 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7, 18(2):112-117.

[35] Lent T, Walsh B. Rethinking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for Comprehensiv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J]. Journal of ASTM International, 2008, 5(2):1-9.

[36] 聶梅生,秦佑國,江億.中國綠色低碳住區技術評估手冊[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7]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中國綠色低碳住宅區減碳技術評估框架體系(討論稿)[J].動感, 2010,(0):30-33.

[38] Andrew Warren. Does Energy Efficiency Save Energy: the Implications of Accepting the Khazzoom – Brookes Postulate [EB/OL].http: // technology.open.ac.uk / eeru / staff /horace/ kbpotl.htm. 2006-07-07.

[39] Hydes KR, Creech L. Reducing Mechanical Equipment Cost: the Economics of Green Design[J].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000, 28(5-6):403-407.

[40]Koebel. CT Innovation in Homebuilding and the Future of Hous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8, 74(1):45-58.

[41]韓一杰,劉秀麗.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國各區鋼鐵行業能源效率及節能減排潛力分析[J].系統科學與數學,2011, 31(3): 287-298.

[42]Ke Wang, et al. Scenario Analysis on CO2 Emissions Re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J]. Energy Policy,2007(35):2320-2335.

[43]Shalini Anand, et al. Application of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of CO2 Emissions from the Cement Industr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gt,2006(79):383-398

綠色低碳技術評估范文第2篇

高碳排放使地球變暖,氣候異常、災害頻發,兩極冰雪融化、海平面提高,使人類生活受到威脅;氣候變暖、各種病菌、微生物滋生,疾病叢生……如果不進行加以遏制的話,可能災害將會越來越嚴重。現在全人類都在關注低碳經濟、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的營造和行為模式的建立。

“低碳地產”之路還很長

據測算,如果將房屋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的能耗折算為碳排放,新建1平方米的建筑就要排放約0.8噸二氧化碳,按照我國當前每年新建20億平方米房屋計 算,相當于每年增加碳排放16億噸。整個建筑業的碳排放總量幾乎占到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0%,遠遠高于交通運輸和工業領域。每年竣工面積達7億平方米以上的 房地產業,無疑又是建筑業中碳排放的大戶。

房地產業高能耗、高排放的現實,也意味著房地產業節能減排、走“低碳地產”之路還很長,絕對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低碳”住宅有待量化和普及

現在有一些示范住宅,在節能、高舒適度的應用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范例。這些住宅有的能夠在不同季節、不同區域控制接收或阻止太陽輻射;有的能夠在不同季節保持室內的溫、濕度;有的能夠使室內實現必要的通風換氣;居民入住后,沒有說不好的。但是這些住宅開發者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針對當前旺盛的銷售市場采取固封和浮躁的跟風,故意擴大技術的難點和高技術性,夸大價值,提高房價,使本來簡單易用的技術無法普及和推廣。實際上,低能耗技術是歐洲較為成熟的技術,非常普及,不會有不能掌握的技術。

目前,在近10年來“生態節能住區”實踐基礎上總體形成的《中國綠色低碳住區減碳技術評估框架體系》,還在醞釀形成中,將來評定低碳地產,有望依據權威的、可量化、可操作的簡化認定標準,通過標準的推行,試圖在建設開發的住區,使百姓們能早日住上真正節能、舒適,而且價格適中的低碳住宅。

低碳生活理念更現實

其實,“低碳住宅”不僅僅是量化的指標,有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倡導。比如三口人的家庭,在 90~120平方米的房子中,而開發商動不動就造160平方米、200平方米的大宅,除了奢侈,就是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要明白多1個平方米,增加0.8噸的排放量,加上我們常年使用中的能耗,碳排放量變得十分驚人,大戶型的房子顯然很不符合我們低碳的生活理念。

要打造“低碳住宅”,首先就要少造豪宅,多做小戶型的精裝修公寓。精裝修也是“低碳”的一個方向。精裝修房由于是一次成型的,避免了很多重復建設的可能。而毛坯房在后期裝修過程中由于拆除,垃圾成堆,數量十分驚人,這都是原先采用的很好的建筑材料呀!二次裝修產生巨大的碳排放量!所以很不“低碳”。

對大多數人來說,住上“低碳”住宅的理想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的關注,努力推進。目前階段,我們不妨先從居住行為上做起,低碳的生活行為方式時時體現在低碳的居住環境中,低碳就在你的生活中間!

低碳居住行為

* 利用生活廢水澆灌花草,使用節水潔具

* 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進行照明和日常供應熱水

* 提倡步行,公共交通和自行車盡量減少小汽車的使用機率

* 廣為植樹,特別是高大喬木,減少草坪的面積

* 使用污水處理后的中水,注意雨水的收集和自然滲透

* 垃圾分類,響應政府號召實施垃圾減量

* 利用智能控制,實現自動燈裝置,并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

* 利用外遮陽簾、遮陽棚調節日照,減少使用空調時間

綠色低碳技術評估范文第3篇

(一)資金放貸

從整體來看:雖然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沒有構成太大的威脅,但是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宏觀經濟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影響,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地方。從宏觀經濟發來的信息來看:國內CPI系數不斷增加,央行不斷提高宏觀經濟的備金率,實質上這是宏觀調控最為嚴厲的方式,隨之將大幅度降低商業銀行的資金放貸。放貸作為先行商業銀行資金業務最熱門的一種,被列為優質資產的房產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次貸危機發生的情況下,國內對房地產進行了很大的調控。另外,受連鎖效應與價值鏈影響,商業銀行中的回籠資金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當下商業銀行的資金放貸與緊縮還存在很長的時間區域。

(二)放貸質量差異大

為了迎合低碳經濟要求,各個政府、單位在培育、引進高新技術上,競爭趨勢愈演愈烈。競爭的目的不只是促進經濟內在發展,同時也是行政晉升的有效機制,對此很多地方官員開始對商業貸款進行打壓控制。在這種經濟背景下,很難保障放貸質量。而企業為了繼續促進商業發展與低碳經濟,也就形成了商業借款等現象,此時的商業銀行面臨著腹背受壓;一則,政府正在不斷增加商業銀行壓力,二則受不對稱信息影響,它很難掌握產品前景。也正是在這兩種壓力下,放貸質量始終不一。

二、低碳經濟條件下對商業銀行造成影響的因素

自低碳經濟提出以來,它改變了傳統的促使經濟增長的形式,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要求其滿足經濟結構與可持續發展。但是,從現行的金融業務開展情況來看:低碳經濟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與發揮,金融銀行在低碳經濟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影響因素。

(一)缺乏準確的認識

從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來看:提出時間晚、發展時間短是其主要特征,也包含很多內在銀行機構不熟悉低碳經濟境況,或者在理解與開展低碳經濟環節與業務上存在偏差。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對低碳經濟的審查、立項、實施、批復與風險管理缺乏理解,不夠了解低碳金融的利潤空間與業務規程。也正是因為低碳經濟缺乏強有力的認識,在發展低碳業務上缺乏動力,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傳統經濟模式向低碳經濟的轉變。

(二)發展理念和利潤追求存在矛盾

從現行的低碳經濟發展要求來看:它更注重低碳環保。受技術水平等一系列客觀因素影響,外加缺乏稅收減免以及風險補償制度,相關單位在經濟轉型時期很可能造成經營成本上升,最后減小企業盈利水平,影響最大利益。在經濟效益受阻、企業效益快速提高的環境下,同樣也會影響企業的信貸風險。而金融銀行不可能完全承擔社會環境對經濟成本帶來的壓力,這也是低碳經濟諸多項目融資問題越來越嚴峻的原因。

(三)缺乏專業的中介

和普通融資相比,低碳經濟項目開發,將面臨更多的風險,它需要經歷周期較長、相對復雜的審核。同時也只有借助專業單位才能推動項目實施與發展。但是,從國內中介機構來看:并沒有相關項目開發,在幫助金融商業部門專業評估與風險分析上,缺乏專業的技術咨詢,這也讓金融銀行單位在選擇項目上更加嚴格、謹慎。

(四)法律風險約束

從當前的低碳經濟實施過程來看:大眾對低碳經濟明顯缺乏認識,在低碳經濟發展前景等問題上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與疑惑,對世界各國協議還存在爭論。另外,低碳經濟的認證標準與認證程序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監管單位的技術水平與管理能力還存在風險。

三、低碳經濟條件下的銀行金融創新

(一)正視低碳經濟,提高認識程度

從現行的銀行金融發展狀況來看:基于低碳經濟的銀行金融的認知態度與支持程度更多的是來源于社會對低碳經濟的理解與利潤市場。為了實現低碳經濟與銀行金融部門的全力配合與支持,推動金融銀行與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正視低碳經濟,從源頭上提高認知。在銀行金融發展中,通過滲透低碳經濟理念,從根本上增強對低碳經濟的認知。通過增強員工培訓,借鑒與吸收國外發展經驗,讓整個銀行業務正視低碳經濟。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對低碳經濟的認知,同時還能明確效益產生過程,推動低碳經濟相關業務的快速發展。

(二)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

低碳經濟有助于銀行樹立正確的發展意識,在正視短期與長期效益的同時,擴充市場概率與綠色信貸之間的關系,并且擔負起股東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在發展低碳經濟時,短期內很可能對經濟效益構成較大的影響,從而損害金融機構利益。但是一旦放棄高污染粗放與高耗能經濟模式的支持,就會大大減少潛在危機,推動金融、銀行可持續發展。當然,在實施低碳經濟時,金融銀行也可能喪失原有市場與固定客戶,如果在放棄高污染、高耗能的同時,擁有較好的市場與客戶,增加低碳經濟投入,就能擴充低碳經濟占有率,促進綠色信貸發展,讓銀行金融的相關業務向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銀行金融作為相對復雜的部門,它和很多細節都有牽連,不僅關系著股東權益,還承擔著社會責任。為此,為了確保股東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必須從客戶、股東、社會共同利益出發,這樣才能達成雙贏的局面。

(三)加強低碳創新人才的培養

金融創新作為帶動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條件,注重金融人才培養,對掌握市場主動權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在低碳經濟背景下,金融管理人員必須以專業知識為基準,牢牢掌握新型投資評估與技術計量;通過增強對金融管理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從根本上做好低碳經濟技術評估與專業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以推動銀行金融的快速發展。金融機構是整合國家相關要求與發展規定,制定金融培訓方法與內容,這樣才能保障金融信貸人員的專業水平與素養。完善與建立獎懲機制、績效考評體系,能夠公平、公正地對員工進行評價,從而提高員工工作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將低碳業務與員工績效有機地聯系起來,在健全獎懲體系與考評機制的同時,增強員工對經濟發展的關注力度,從而推動金融業務可持續發展。

(四)增強銀行對低碳經濟的支持

從低碳經濟發展經驗來看:銀行對低碳經濟有著很強的針對性與可塑性,客戶所處的地位與環境,完全不同于低碳經濟影響,故使用的支持方式不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創新銀行對低碳經濟的支持力度,從而帶動低碳經濟發展。如:大型低碳產業項目對銀行貸款的重視與支持,它對商業銀行的后期支持,對保障低碳產業資金順利進行都有重要作用。對于有較強輻射的企業,必須為其提供良好的貿易融資與產業融資,以此保障綠色環保;銀行機構利用知識產權替代貨權質押,為企業提供新的技術支持,在正常融資的同時,提高市場競爭力度。而對于減排節能的高碳單位,一般以融資租賃的方式,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通過為低碳產業提供配套服務與理財服務,讓低碳產業相關項目不斷向高碳單位發展、滲透。

(五)增強監管創新

從現行的低碳環境來看:銀行金融中存在多種風險與不確定因素,對此,除了要對其進行準則指導與規范外,還應該盡量降低風險造成的負面影響。首先,我們可以整合國外發展經驗,根據低碳交易地位、作用和實際狀況,對經濟結構進行新的創新與設計。其次,對于低碳信息監管,除了要為其提供有效的服務,還應該對綠色環保與節能減排進行有效跟蹤與收集,通過整合調控政策與發展趨勢,完善評估體系,對其作出正確的意見指導,并且使用有針對性的設計方案。

四、結語

綠色低碳技術評估范文第4篇

摘 要:房地產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它涉及到幾十個相關產業,不僅該行業碳排放標準和實施如何對我國碳排放的影響十分顯著,而且與房地產直接相關的鋼材、水泥、陶瓷等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資源,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對我國碳排放量的影響也十分明顯。作為一個還處于初級階段的我國房地產業必須改變現狀,承擔對社會的環境保護責任,實施利用節能建設材料、建設模式和設備設施等節能措施,實現綠色和環保,做到低排放、低污染。

關鍵詞:社會責任;低碳;房地產

1 打造低碳地產是房地產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首先從整個國民經濟角度來看,房地產作為一個涉及面極廣、影響力相當大的行業,理所當然的應該承擔起更多、更重大的社會責任。除了對股東、員工、消費者的責任外,還必須承擔社會環境責任,減少污染、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副會長陳經緯率先提出了房地產行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并認為:房地產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是對業主、社會、城市負責,還應該承擔社會環境責任,建議房地產業積極提倡生態建筑、節能減排。

其次,房地產行業實行節能減排,達到綠色建設和使用要求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眾所周知,房地產業的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影響建筑、鋼鐵、玻璃等數十個產業的發展,其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它對其他產業影響的廣泛性。如果房地產業實現了低碳排放生產,不僅本身可以減少碳排放,而且由于技術更新等原因必然帶動其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節能減排,從而實現減少整個國民經濟碳排放的終極目標,為我國社會環境保護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另外,承擔社會責任,尤其是無法直接估計的社會環境責任,是房地產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和發展能力的需要。房地產企業主動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可以為房地產企業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而良好的聲望有助于房地產企業吸引客戶、投資者和商業伙伴,從而保障房地產企業的客戶來源、資金來源等,進而提高可持續競爭力。卓越地產總裁李曉平認為:房地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利用節能低碳排放的建筑材料、采用節約物力的建筑工藝、采用節省人力和時間的建設流程等是時展的特征,更是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不可或缺的一份無形資產,它將極大地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他同時認為能夠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不僅僅是產品質量、技術、服務和渠道等有形和無形資產,更重要的是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履行的社會義務。

《財富》(中文版)雜志“2009中國企業責任調查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75%的被調查者認為將“責任”與商業目標與戰略相結合是企業最重要的決定,比2007年36%的調查結果提高了一倍多。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認識到“承擔社會與環境責任”可以提升公司的長期業績,調查結果由2007年的67%增長至2009年的81%。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公司認為承擔社會責任和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不是一種事物的正反面,即追求企業社會并不會影響企業的盈利和發展,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具有促進作用,特別是保護環境資源和節約能源方面,因為它將節約生產要素,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發展空間,不僅得到市場,更能得到尊敬。因此,很多大型公司已經將履行社會責任尤其是對環境的保護和對自然資源的節約作為企業的發展戰略和核心競爭力。

2 我國低碳房地產發展趨勢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雖然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的協議,也沒能促進環境保護的深入合作,但是中國政府在會上鄭重承諾將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大幅度減少單位GDP碳排量,履行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社會責任。在此大會上,不缺乏來自中國地產業的宣言,以王石、馮侖、張在東作為中國企業家代表在哥本哈根會議上代表中國企業界發表了“主動減少碳排放”的宣言。

在哥本哈根會議的宣言不是中國企業家尤其是中國房地產業的空頭支票,因為它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轉化成為了實實在在的行動。2010年3月1日,萬科董事局主席王石在“城市的發展與我們的責任”主題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綠色挑戰》的演講,王石代表萬科許諾:2020年,我們要達到國家綠色標準,實現工業化的制造方式,建筑材料制造與運輸過程要節能30%。同年,萬通作為中國地產的領頭羊,也宣布了自己的節能計劃,每年拿出若干資金用于房地產和建筑節能減排的研發工作,以期實現房地產的低碳生產和使用。

2010年3月2日,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的“兩會”出現了一份名為《關于積極推廣綠色低碳技術、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提案》,在該提案中首次提出中國房地產不能成為中國節能減排的后進者,不能阻礙國家實現碳減排的目標,而要成為先行者,要積極深入開展相關研究和推進相關工作,促進房地產實現碳排放減少,達到低污染、低碳排放、低能耗、高效率、高綠色的生產和使用,促進產業的升級和轉型。

在2010年中國房地產低碳大會上,上海萬科琥珀臻園、保利?葉上海等項目作為低碳環保的典型獲獎,另外,綠地中央廣場?新里西斯萊公館、成都金馬國際體育城?中央生活區等低碳樓盤的代表也被介紹。同年萬科利用上海世博會機會,作為唯一獨立建館參展的房地產企業,向公眾展示最高端的萬科節能減排技術,向大眾傳遞其低碳排、綠色建筑的理念和企業發展觀。此外,也向社會宣告萬科作為房地產業的龍頭老大不僅承擔增利潤、促發展的經濟責任,同時承擔著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并為其他企業提供范例。

總之,在國際經濟發展日益趨于環保的潮流中,在政治、經濟、社會主流不斷要求與自然和諧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房地產企業認識到只有低碳才能更好的發展,只有綠色才能贏得市場,他們愿意而且必須采取行動承擔社會責任,加入到低碳的房地產企業中。

3 房地產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困境及對策

在國際上,住房低碳已成為潮流,雖然在我國房地產還在初級階段,但是無論從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還是從企業發展角度來看,甚至從消費者的角度進行考慮,發展低碳地產已成為我國房地產業不可阻擋的趨勢。然而,作為一項重要的發展目標,同時考慮到房地產的關聯度和產業復雜性,它的實現并不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涉及到制度、觀念、戰略、規劃,也涉及到技術層面,包括施工工藝和組織,建筑設計,包括供暖、供水等各方面的設計,是一項復雜艱巨的任務。作為一個房地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的國家,在現階段推行開發低碳房地產有諸多障礙。

首先,現在國內政策不完善,相關標準制定和扶植措施不到位。雖然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編制了《中國綠色低碳住區減碳技術評估框架體系》,并確立了地產各個細分方面的評分和核算標準,但是實際效果不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理念宣傳力度不夠大,消費者認識模糊。由于缺乏相關的推廣和宣傳,導致相當部分消費者不知道、不了解低碳的含義和內涵,不認同該發展概念,缺乏參與的積極性,也就不支持低碳地產的發展和推進工作。第二,國家的相關政策與執行措施不到位,現有法律法規不夠嚴格和完善,缺乏有效的監管體系。雖然我國某些法律法規對低碳做了闡釋和要求,但是缺乏執行力,相關部門不能真正落實相關政策,造成規范形同虛設,阻礙了低碳的發展進程。第三,政策制定僅僅從理論上進行規范,缺乏實踐經驗和基礎,造成政策落實困難。政策的出發點是正確的,為了促進低碳發展,但是實際中我國缺少低碳材料、工藝等相關因素的支撐,很多規范在實踐中難以執行,形同虛設。

其次,主要是低碳房地產的成本高,開發商不愿意投入。由于低碳排放的地產需要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使用新型的材料、施工工藝和組織安排等,加上國內這方面的欠缺,必將推動生產成本的上升,這與房地產開發企業所追求的低成本高利潤是相背離的。此外,即使開發商愿意投入,但造價一定相對較高,相對于傳統的較低價格住房,消費者也不會選擇可以實現低碳排放的新型住宅。這個困境源于政府在節能環保住宅方面沒有相應的鼓勵政策,而企業不可能實現相應的研究和使用。具體在于,第一,科研是一種高風險活動,成功的概率非常小,與企業的收益和風險承擔能力不相符合;第二,科研具有正的外部性,技術具有外溢性,即某個企業完成一項科研后會迅速被別人模仿,收益小于成本,導致企業缺乏研究的積極性;第三,單個企業即使愿意進行相關研究,但由于經費、科研人員等限制也無力進行。總之,開發低碳房地產的企業會選擇使用他人技術,但是高昂的建筑材料成本會推動建筑成本的上升。建筑成本上揚將會導致總成本的上升,繼而引起房地產價格的上升,成本直接轉嫁給了消費者,超過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這里的成本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于建筑的原材料成本,另一類是企業的產業化成本。由于在中國低碳并不成熟,導致相當多的建筑材料是傳統的高能耗、高碳排放型,而低碳的材料開發不成熟,價格偏高;若企業采用低碳材料,高昂的成本會占據大量資金,國家沒有相關政策支持將導致資金短缺,無法達到產業化的目的,也就不能降低成本。兩個主要影響因素同時助長了低碳房地產的成本,阻礙了低碳房地產的開發與發展。

針對我國目前房地產企業愿意承擔社會責任卻受到阻礙的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對策:首先,政府層面上必須完善相關政策。第一,政府土地、規劃、建設等相關部門應相互協調做好土地規劃、城市規劃,使之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考慮適當延長房產使用年限,避免重復建造。第二,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并嚴格執行監督職能。制定行業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標準,例如設定單位建筑面積碳排放量指標、單位建筑面積能源消耗指標、單位建筑面積建筑材料種類和數量等。第三,有關部門應結合國家減排目標設定相關政策監督措施,并進行嚴格監管,以保證實現相應指標和節能減排的目標。這些監管措施應涵蓋建筑材料選擇、施工工藝選擇、房地產商和建筑商的市場準入等諸多方面。第四,政府除了投入節能減排研究之外,還應出臺節能優惠政策,支持、扶植房地產企業進行節能材料、工藝等方面的研究,如可通過稅收政策、財政政策等增強企業承擔科技試驗風險的能力和信心,還可以通過鼓勵不同的企業聯合進行科研以減少風險引起的損失。通過政府的強有力支持達到促進房地產企業投身于低碳研究和建設的目的。第五,通過拓寬企業的資金來源渠道,如設立綠色房地產發展基金,為企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促進低碳房地產形成產業化和規模化、專業化。此外,可以通過加大宣傳低碳力度,改善消費者消費觀念,引導消費者建立低碳消費方式,為房地產低碳技術進步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另外,在房地產企業層面上,房地產企業應順應經濟發展趨勢,加大低碳地產的研究和建設力度,這樣不僅可以可以獲得社會的好評,成為受消費者尊重的企業,而且可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房地產企業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是將綠色低碳研究和建設概念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中,使之成為企業的核心文化和價值觀,深入管理者、員工的心中,使每個人都關注和支持低碳事業的發展,進而不斷推進房地產低碳的研究和利用水平。二是注重技術的實際應用,借鑒和利用相關的研究成果,選用可以減低碳排放的材料、對即將開發的房地產進行合理規劃和設計、利用最節能的施工工藝等,使低碳發展模式成為一種常態。三是與上下游和同層次的企業建立互助的研究組織,聯合研究,分散研究風險,提高研究水平,發現和創新建筑材料、工藝、設備等進而實現相關聯產業的協調節能和實現低碳排放。

隨著工業化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全球沒有人能夠置身于氣候變化的挑戰之外,氣候變化已經把人類首次凝聚起來應對共同的敵人。是的,企業的目的是生存,正好是為了生存,企業必須承擔環境保護責任,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資源,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概念內化并運用于實踐。中國減排承諾,光榮而艱巨;地產低碳之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南開大學.天津市人民政府外務辦公室.企業的社會責任[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104.

[2]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36.

[3]高小玲.企業道德風險及基于中國企業的實證研究[Z].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12.

綠色低碳技術評估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建筑節能,評價體系,經濟指標

中圖分類號: TE08 文獻標識碼: A

一.建筑節能技術評價概述

建筑節能技術的“綠色節能”該如何來定義?這就需要合適的評價標準來確定,因為節能建筑評價標準有較強的主觀性。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因為經濟水平的不同,文化理念的差異,資源儲藏的多少,節能建筑發展程度的高低等因素決定了節能建筑的評價標準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必須有很強的適用性和針對性。評價建筑節能技術所關注的重點一般有資源消耗、經濟投入、室內外環境、以及環境負荷所組成。

建筑作為一個具有較長使用壽命的產品(一般50~100年),在從設計-施工-使用-報廢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影響建筑的各種因素此消彼長,交替變化,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重要程度。因此,對建筑節能技術評價必須要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進行評價和審核,才能做到全面、客觀和準確。

二.建筑節能技術評價的重要意義

建筑節能技術進行評價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節能技術的評價是減少資源絕對數量使用,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的有效途徑。人們生活的地球資源有限,消耗量又隨經濟發展不斷增加,如果繼續大幅揮霍自然資源,勢必對子孫后代的發展造成嚴重的隱患。建筑作為資源消耗的大戶,采用節能技術勢在必行。而節能效果如何需要用評價來體現,只有客觀的反映出節能所帶來的經濟效果,才能推動技術的發展,努力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間接減少能源的使用。

2.節能技術的評價是推動節能技術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于技術,人們追求的最終目的是成熟的技術,低廉的成本,即最佳性價比。一項技術性價比的高低是能否得到發展的關鍵。但是如何界定技術的性價比需要客觀的經濟評價來斷定,所以系統的對技術進行經濟評價能加快技術的優勝劣汰。

3.節能技術的評價是降低投資風險的可靠保證。盲目的憑主觀意愿做決定,很有可能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若是在技術實行前對技術方案論證評價,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否定或者更換方案,避免不必要損失,全面降低投資風險,保證投資的收益。對于先進合理的綠色節能技術,評價可以劃分階段,量化成果,使投資者與使用者明確產出,加深認識,加大推廣。

4.節能技術的評價是推動可持續建筑新能源,低碳建筑發展的有力保證。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只是“節流”,而新能源的利用則是“開源”。我國今后將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空氣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地區的適用性需要經濟評價來完成。找出適用的新能源并加以合理的開發利用可以逐步改善以傳統化石能源為主的結構,緩解與能源相關的環境污染問題,協調能源、經濟與環境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5.節能技術的評價是加快既有耗能建筑改造的關鍵推手。我國建筑總量的96%是耗能建筑,這些在每年的運營中能量的損耗遠遠大于節能建筑。對節能技術進行的評價可以對比既有建筑的耗能情況,核算既有建筑的改造成本,從而利用合適的節能技術對既有建筑進行改造,完成節能減排的社會目標

三.建筑節能技術評價體系的現狀

國外在建筑節能評價體系的研究中,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各國相繼頒布了各自的評價體系。表1顯示了幾個主要國家評價體系

評估體系 研究機構 適用建筑類型 評價內容

LEED 美國綠色建筑促進會 公共建筑 住宅 評價周邊環境,建筑節能,材料和資源,室內環境質量,水資源和創新設計,將得分分為四個等級:白金、金、銀、通過

BRFFAM 英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公共建筑 住宅生態建筑 評估重點在于資源消耗,材料和能源消耗,環境負荷和對人自身影響,將得分分為四個等級:優秀、非常好、好、通過

CASBFF 日本建筑物綜合環境評價委員會 公共建筑 住宅 對建筑環境質量和性能以及建筑環境負荷進行總體評估

NABERS 澳大利亞建筑環境評估體系 公共建筑 住宅 分為14個評估指標,評價結構由項目嵌套子項目組成。得分按0~5星打分,總項目得分由子項目得分平均得出

表1 國外節能建筑評估體系比較

各國的評價體系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受到研究時間的早晚,技術和能力的制約,對建筑節能的認識理念不同,都有其局限性,簡而言之包含:

1. 評估體系都各自獨立,沒有可比性,不能促進國際發展;

2. 評估要素的選擇及權重安排缺乏科學合理的辦法,對各指標項目的整體相關性反映不足;

3. 單項指標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不足,影響評價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4. 部分評價體系的非要費用過高,過程繁瑣,難于普及。

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建筑節能技術起步晚,研究水平低,評估體系不完整。但近年來,隨著建筑節能工作的大量開展,作為相輔助的評估體系也逐漸成熟,諸多研究機構針對不同建筑類型和研究目的,自主研制了評估體系,參見以下表2。

表2 中國國內節能建筑評估體系比較

評估體系 研究機構 適用建筑類型 評價方式 評價內容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綠色建筑委員會 住宅、辦公、商場和旅館建筑 一星、二星、三星 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應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共6項

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 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 住宅 定量指標 住區環境規劃設計、能源與環境、室內環境質量、住區水環境、材料與資源共5個子項

綠色奧運評估體系 清華大學等 公共建筑 Q/L打分體系 設計規劃階段、詳細設計階段、施工階段、調試共4階段

這些建筑節能評價體系填補了我國在建筑節能評價方面的空白,他們的出現使建筑節能的評價有了量化標準,并且這些評價體系對積極引導建筑節能關鍵技術在我國的研究與發展, 推進我國進一步開發針對各種類型建筑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積累了必要的技術基礎和法規架構。

但由于研發時間較短,這些體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包括以下幾點。

1.評價項目的局限性。其編制的評價項目與國際上較為成熟的評價體系相比, 不僅數量上不足, 而且內容也相對簡單。

2.評價標準的模糊性。采用打分制(1~5分) 的評價項目較少, 而采用措施評價( 好、中、差) 的項目較多, 這就增加了評價的模糊性, 不利于對建筑的準確評價。

縱觀國外與國內的綠色建筑經濟評價方法,當前的評價體系指標還不完善,并沒有形成一套成型且可操作性強的評價標準。而且建筑技術經濟評價所涉及的內容沒有從單個綠色建筑項目的角度出發考慮不同受益主體所能獲得的收益,沒有將綠色建筑所增加的經濟效益做一個有效分配,特別是對消費者來說,不能明確購買售價高于傳統建筑的綠色節能建筑到底能給自己帶來多少潛在收益,對銷售經營性綠色建筑的開發商來說,也不能明確綠色節能建筑的初始增量投資費用到底能給他們帶來多少利潤。

四.節能技術評價體系建立原則

節能技術的評價指標是對節能技術進行評價的依據。由于技術的復雜性,任何一種具體的評價指標都只能反映建設項目的某一側面或某些側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所以僅憑單一指標很難達到全面評價項目的目的。因此,為了系統而全面地評價一個項目,往往需要采用多個評價指標,從多個方面對技術的經濟性、合理性、可行性進行分析考察。這些既互相聯系又相對獨立的評價指標,就構成了節能技術評價的指標體系。

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必須依靠一定的原則去分析和判斷,才能較好的作出合理的推論結果。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及系統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首先要用科學理論做指導,以事實為依據,抓住評價的實質。其次要用科學、合理、公正的方法對指標進行考量、選擇和評價。最后要得出科學的結論和建議。其次指標之間并非獨立,存在著相互制約和聯系,要使整體評價體系能系統的運行,不能造成指標之間的自相矛盾。在概念定義和邏輯框架結構上嚴謹、合理,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

2.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為主,定性為輔原則。評價節能技術是一個復雜的工作,其中涉及的指標不可能全部精準量化,必然有一些指標帶有不確定性,無法用數字表示,因此,評價體系要能客觀的反映節能狀況,必須將定性和定量指標結合。其中定量指標用數據來表示,簡單明了,清晰易懂,應作為評價的主要參考對象。定性指標反映的往往是人的主觀意愿,無法量化,但又對評價非常重要,故作為輔助指標。

3.靜態與動態指標相結合原則:靜態指標計算方便,簡單易懂,便于理解,但是不考慮時間因素的影響,在國家利率,材料價格大幅波動的情況下,計算的結果往往同實際產生較大的偏差;動態指標將時間因素計算在內,往往更準確,能比較客觀的反映實際情況。但是動態指標的計算比較復雜,需要掌握更多的資料,在事前評價難度較大。

4.局部指標與整體指標相結合原則:評價體系是是一個系統工程,具有自身復雜的結構。要使評估具有可操作性,需要把整個評價體系拆分成各個單獨的局部指標來反映單一方面的具體情況。但是整體指標不僅僅是指標體系內各個局部指標的簡單相加,整體指標還有部分效果反映在各要素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因此,要將整體指標和局部指標相結合起來,依托之間的有機聯系,做好客觀評價。

五、結語

在我國目前實行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節能效果的綜合正確評價是企業決定是否順利推行節能項目的重要基礎。因此,在新形勢下,研究節能項目技術經濟評價指標和體系十分必要。只有因地制宜的分析和選取合理有效的建筑節能評價體系,才能判斷政府是否應該鼓勵此類結束的發展并深入尋找政府鼓勵此類項目發展的途徑。同時,從國家選擇推廣優秀節能項目的角度考慮,對已有節能項目進行評價審核,也可以加速推進我國政府在行政、法律、經濟等一系列方面的節能工作。

參考文獻

[1] 孫佳媚等,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建筑技術》,2008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口市| 大名县| 阳江市| 沅江市| 桐城市| 琼中| 镇江市| 洞口县| 洪雅县| 东明县| 上蔡县| 黄冈市| 蚌埠市| 六安市| 太湖县| 灯塔市| 扬州市| 北安市| 汾阳市| 陵川县| 二手房| 时尚| 中西区| 林周县| 荔浦县| 十堰市| 安泽县| 三江| 乐至县| 洪雅县| 呼和浩特市| 甘德县| 清远市| 古交市| 南澳县| 三明市| 承德县| 阿勒泰市| 济阳县| 洪洞县| 河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