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植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Ⅲ度燒傷
中圖分類號 R6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29-0001-02
Ⅳ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ositive Drug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aFGF and bFGF in the Treatment of Ⅲ Degree Burns/YANG Deng-qi,LI Xiu-li,SUN Jin-hua,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9):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recombinant human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h-aFGF) and basic differences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treatment of Ⅲ degree burns. Method: The study enrolled four hospital 47 cases of deep burns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given admission within 72 h corresponding tangential excision, skin graft, anti-infective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AFGF treatment group of 24 patients given treatment (tangential excision after washing, skin graft treatment, postoperative dressing). BFGF control group of 23 patients received treatment with aFGF administration method of administration method exactly. Two continuous treatment 21 days, observe wound healing, skin flap survival and adverse events. Result: The complete healing time, 30 d healing rate of skin graft survival area were (44.2±4.2)d, 75.0%, (94.7±5.8)%, the control group were(48.8±4.6)d, 43.5%, (87.4±6.4)%. 1 patient (4.2%) occurred sepsis in treatment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had five(21.7%).There were no adverse reactions occur in treatment process. Conclusion: rh-aFGF to promote healing and improve skin flap survival role in improv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s to heal than bFGF.
【Key words】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Ⅲ degree burn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qing City,Chongqing 550004,China
Ⅲ度燒傷創面較深,殘存的壞死組織常使創面產生局部強烈的炎癥反應,并導致創面組織進行性損害,造成創面感染,影響愈合[1]。Ⅲ度燒傷創面累及表皮、全部真皮層以及皮下組織。由于燒傷后導致膠原纖維及彈力纖維破壞而形成瘢痕增生[2-3]。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具有促進創面細胞增殖,抗炎,激活創面免疫功能等作用[4]。因此有助于重度燒傷創面的創面愈合及改善燒傷患者預后的作用。但目前aFGF與bFGF的臨床療效的差異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課題組采用隨機雙盲臨床試驗方法評價aFGF與bFGF的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采用多中心、隨機、雙盲、陽性藥物對照試驗。納入標準:(1)首次病例入選標準:燒傷面積≥50%TBSA或Ⅲ度面積≥20%TBSA的重度燒傷患者;(2)年齡16~65歲,性別不限。排除標準:(1)糖尿病患者,孕期及哺乳期婦女,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有嚴重合并傷需作其他處理者。(2)傷后第7天,排除空腹血糖≥10.00 mmol/L或預計7 d內死亡的患者(由兩名高年資醫師同時判斷)。(3)燒傷膿毒血癥。最終入選4個研究中心,47例重度燒傷患者,燒傷總面積平均為(62.7±10.2)%,深Ⅱ度燒傷面積為(23.0±16.0)%TBSA,Ⅲ度面積平均為(21.0±18.0)%,燒傷指數平均為(44.0±14.0),重度燒傷38例,特重度燒傷9例,傷后首次手術時間為(4.9±2.5)d,其中火焰燒傷25例,熱液燙傷18例,電燒傷4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24例,對照組23例。兩組患者燒傷面積、燒傷程度、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立即給予深靜脈置管系統補液抗休克,伴吸入性損傷者,根據呼吸道梗阻情況給予氣管切開,必要時行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組患者入院后24 h內給予削痂,切痂平面位于淺筋膜與深筋膜之間,動作應輕柔,盡量保持焦痂的完整性。用等滲鹽水沖洗切下的焦痂,置于體積分數0.2%的新潔爾滅溶液中浸泡30 min。焦痂打孔后,將自體微粒皮播散于其內面,回植于創面上。治療組從入院時,削痂后,植皮過程中立即給予rh-aFGF術中沖洗治療,同時給予aFGF噴霧治療(3~4噴/cm,6~8次/d),連續治療8周。對照組給予bFGF治療,治療方法與aFGF完全一致。兩組同時給予抗感染(萬古霉素,美羅培南等),營養支持(脫氧核苷酸、15~AA、脂肪乳、生長激素)治療,兩組臨床常規給藥劑量完全一致[5]。
1.3 評價指標
(1)創面完全愈合時間:以皮膚愈合不殘留殘余燒傷創面為標準,同時記錄45 d完全愈合率,60 d愈合率;(2)皮片成活情況:皮片完全成活面積(%)=皮片成活面積/總皮片面積×100%;(3)病死率、膿毒血癥率;(4)治療過程與aFGF或bFGF可能有關的不良反應[5]。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愈合情況及皮片成活面積
治療組患者完全愈合時間更短,30 d愈合率更高,皮片成活面積更高,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愈合情況比較
組別 完全愈合時間(d) 30 d愈合率 例(%) 45 d愈合率例(%) 皮片成活面積(%)
治療組(n=24) 44.2±4.2 18(75.0) 22(91.6) 94.7±5.8
對照組(n=25) 48.8±4.6 10(43.5) 18(78.2) 87.4±6.4
t/字2值 5.729 4.858 1.665 4.175
P值 0.023 0.028 0.197 0.034
2.2 病情預后情況
治療組1例(4.2%)發生膿毒血癥,0例死亡。對照組5例(21.7%)發生膿毒血癥,1例(4.3%)死亡。治療過程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大面積燒傷,其創面修復貫穿燒傷治療的全過程,是燒傷治療的關鍵。只有及時、有效地修復創面,方能達到治療的目的。創面愈合是機體通過自身的再生能力,為恢復其表面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維持內環境穩定所進行的一系列修復活動[6]。在這個復雜的生物學過程中,有多種組織和修復細胞、細胞外基質以及各種調控因素參與[7]。采取何種方法有利于提高創面愈合的速度和質量,一直是基礎與臨床研究的熱點問題。燒傷后壞死組織的存在,引起機體過度的炎癥反應會導致局部組織的進一步損害而致創面加深。而創面進行性加深往往發生在傷后48 h內,及早手術削痂去除壞死組織,可減輕Ⅱ°創面的炎癥反應程度,阻止創面進行性加深、維持局部組織生長因子的釋放,從而有利于加速Ⅱ°創面的愈合[7-8]。bFGF是一種多效能的細胞生長因子,廣泛作用于中胚層和神經外胚層來源的組織和細胞。它的基本生物學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增殖,因此可以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另外基礎研究顯示FGF還可以抑制創面炎癥,激活創面局部免疫功能,因此可能有助于改善病人的預后[9-12]。本研究提示采用aFGF治療后,治療組完全愈合時間、30 d愈合率皮片成活面積分別為(44.2±4.2)d、75.0%、(94.7±5.8)%;對照組分別為(48.8±4.6)d、43.5%、(87.4±6.4)%。因此aFGF相比bFGF促進創面愈合,提高皮片成活的作用可能更佳,可能與aFGF與受體親和力較bFGF更強有關。另外治療組1例(4.2%)發生膿毒血癥,對照組發生5(21.7%),可能與aFGF抗炎、激活免疫功能有關。治療過程中aFGF連續8周的治療并未引起不良反應。因此本研究證實aFGF對燒傷創面的處理可能優于bFGF,是療效更佳的新一代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藥物。但本研究樣本量過小,本研究結論應謹慎對待。
參考文獻
[1]徐建軍,林才,羅旭,等.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外用及聯合皮下注射生長激素對小兒深Ⅱ度燒傷創面愈合時間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20):3559-3561.
[2]勞興珍,高向東.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與肝素結合的結構與功能研究進展[J].藥物生物技術,2010,17(4):372-376.
[3]毛遠桂,張志安,肖長輝,等.削痂術在Ⅲ度燒傷創面的應用[J].中華燒傷雜志,2004,20(4):244.
[4]馬文國,王健.小兒手部Ⅲ燒傷早期削痂植皮50例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2012,7(2):50-51.
[5]賴鐵軍,周南.手背深Ⅱ度燒傷早期削痂植皮治療體會[J].臨床軍醫雜志,2011,39(6):1255-1256.
[6]李校,許華,付小兵,等.重組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促進創傷愈合的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2,33(4):312-315.
[7]孫同柱,付小兵,孫曉慶,等.重組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促進皮膚缺損創面愈合的量效關系[J].現代康復,2001,5(9):31-32.
[8]王國梁,王芳,喬向坤,等.燒傷整形中皮膚軟組織擴張術臨床治療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5):127-128.
[9]劉,馬嶸,馬珂,等.重組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創面愈合的作用[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8,39(1):87-90.
[10]王秀寶.艾夫吉夫聯合水凝膠在1例淺Ⅱ度壓瘡患者創面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8):156.
[11]馬常明,蔡景龍,牛扶幼,等.機械磨削聯合微針導入重組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基因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促進創面愈合的臨床觀察[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12,15(10):2421-2423.
一、現代營林技術的重要性
現代營林技術在我國林業的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一般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營林技術本身作為林業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提升林業經營的整體效益,對經濟樹種進行布局,以此來使植物的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另外通過對營林植物種類的豐富,能夠保護生態的平衡,從而保證陸地生物的多樣性;在實踐方面,營林技術能夠保護植物的多樣性,使那些瀕臨滅絕的植物得到保護,并且有效減少由于植物多樣性的減少而帶來的生態損害。
二、現代營林技術中的植物多樣性保護問題
在現代的營林技術當中,為了有效提高植物的多樣性,在技術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技術難題和實施問題,對于這些問題,需要林業工作者對其進行具體分析,以此來提高營林技術的整體水平,一般情況下,常見的營林技術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植物的病、蟲害問題
有史以來,植物的病蟲害問題一直是影響植物多樣性發展的首要因素,造成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首先是植物的種植階段,對植物的管理與規劃不夠規范,使其給病蟲害的產生予以可乘之機。其次是生長環境的影響,個不同種類的植物生長特性有著一定的差異,需在相對良好的生長環境中才能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而在不符合其生長特性的生長環境中,則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其病蟲害抵抗性,這便成為植物產生病蟲害不容忽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再次是自然環境變化對植物的影響,自然環境的變化包含了多個因素,其中主要因素以天氣狀況、地理環境及溫度等為主,若其環境影響達到植物最大承受臨界值,則植物便會在短期內產生嚴重的病態。最后是人為因素影響,該因素包含了環境污染、人為破壞及蟲害入侵而導致生態環境失衡等,對植物的影響較大,同時具有較強的感染性。
林業工作者應該結合林場植物的實際情況,掌握產生的主要病蟲害類型,并且定期進行相關的巡視,一旦發現植物出現相應的病蟲害癥狀,及時進行上報和處理;另外需要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從病蟲害發生的源頭來對其進行相應的預防,而不是等到病蟲害發生之后,再被動地進行相關的處理。
2.煉山營林
煉山營林在我國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并且形成了一種習慣,人們用火來對林地進行清理,然后在被清理的空地上進行植樹造林,但是從現代營林技術的角度上來看,這種煉山造林能夠引起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同時也影響了人們的生存環境,是一種極為不科學的營林方式。另外,采取煉山營林會造成山林中稀有物種的消失,造成林場周圍生態的不平衡,從而影響林場的長期發展。這種營林技術違背了現代營林的目的,破壞了植物的多樣性,這種方式會對地表的保護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遇到大雨天氣的時候,會引起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所以說,在進行林場營林的過程中,需要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考慮林場原有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達到現代營林技術的原有目的。
3.缺少對營林造林的保護
營林造林是提高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保障林業資源數量有著重要意義。但部分在林業資源的利用過程中,忽視了營林造林問題,導致其林業資源儲備量逐年下降,植物種類隨之減少,至此便對林業植物多樣化發展構成較為嚴重的威脅。
三、現代營林技術中植物多樣性保護的具體措施
1.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
病蟲害對林業的危害程度較大,所以說,林業工作者需要根據林場植物種類和病蟲害的實際情況,來采取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以此來保證營林植物的成活率和多樣性,一般情況下,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林業工作者應該結合林場植物的實際情況,掌握產生的主要病蟲害類型,并且定期進行相關的巡視,一旦發現植物出現相應的病蟲害癥狀,及時進行上報和處理;另外需要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從病蟲害發生的源頭來對其進行相應的預防,而不是等到病蟲害發生之后,再被動地進行相關的處理;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化學藥物,需要定期對植物展開檢驗檢疫工作,以此來保證苗木的正常生長。
2.根據當地條件,展開混交營林
現代營林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植物的多樣性,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根據當地環境的實際情況,科學地進行混交營林,這樣可以提高林場空問的整體利用率,降低由于病蟲害而帶來的損失,同時還能夠豐富林場植物的種類。在進行混交營林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種類植物的不同特點,對林場的空間和地勢進行合理安排,另外根據林地條件,對混交林的面積不斷擴大,以此來豐富植物的整體種類,促進混交林的生長發育周期,以此來提高林場的整體經濟效益。
3.加強營林過后的植物保護
在進行大范圍的營林之后,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強對植物的后續保護工作,保護的主要內容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植物本身的成活率進行保護,定期對植物進行觀察,以此來增強對林場植物的保護;其次,要加強對林場周圍的巡視,嚴禁砍伐樹木,另外要禁止大型家畜的放牧活動,以此來保護林場的植被不受破壞,保持植物的生態平衡。
4.適當封山育林
為了提高林場植物的整體成活率,加強對植物多樣性的保護,還要根據林場植物的整體生長情況,進行適當地封山育林,這樣,可以降低人和動物對林場植物多樣性的危害;另外,封山育林需要有計劃地進行,一般是在植物的生長關鍵期來進行,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植物的整體成活率。
四、結語
【關鍵詞】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整個自然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提高生物多樣性不僅是園林綠化自身的需要, 也是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何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體現保護與發展生物多樣性, 如何將城市園林綠化與生物多樣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城市園林綠化中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 利用生物多樣性, 對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城市園林綠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特征
1、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
城市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要意義。生物多樣性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維持城市空氣中CO2 - O2平衡, 植物多樣性還可以起到緩解熱島效應、防風治沙等作用, 同時還為長期生活在人工環境中的人們提供充分接觸自然的機會, 從而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
2、城市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1)環境污染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 城市產生的大量廢水、廢氣、廢物, 嚴重影響了各種生物的正常生存繁衍, 使許多物種難以適應而死亡,同樣加劇了生物多樣性的降低。
(2)棲息地的破壞
城市大量的生物棲息地都被建筑、道路等取代, 極大地改變了城市自然的結構和功能, 致使生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 在整個城市生態系統中很多生物尋找不到屬于自己的生態位置, 從而導致植物數量減少, 種類貧乏, 隨之一些動物和昆蟲也逐漸減少乃至消失, 最終導致城市生物多樣性越來越低, 并使恢復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工作變得非常困難。
3、城市園林綠化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1)生物多樣性是城市園林綠化的基礎
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對改善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向往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因此, 城市園林綠化已經逐漸從傳統的觀賞、休憩功能發展到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的重要地位。生物多樣性的增加不僅可以豐富城市園林綠地的景觀效果, 增加季相變化和自然性, 同時也增加了園林綠地的異質性, 使之更能抵抗外力干擾而趨于穩定, 如病蟲害發生將有所減少等, 最主要的是能更好地發揮生態效益。
(2)城市園林綠化是保護和發展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
城市園林雖然屬于人工生態系統, 但其主體仍是生物群落, 本質仍是自然。
城市園林綠地類型多樣, 城市綠地系統中道路綠帶、河流綠帶、防護林帶都屬于帶狀廊道, 具有分隔、屏障、過濾和連通的性能; 城市公園、綠地作為“結點”與帶狀綠地組成網絡骨架, 具有很強的承載能力。另外, 園林綠地能夠提供多樣的生境, 支持的物種也就更豐富; 園林綠地還是城市當中相對以植物為主的自然空間,有利于招引鳥類等野生動物入城, 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提高。
二、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措施
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 是自然生態系統得以維持的基礎, 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首先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好植物資源。
園林綠化要應用盡可能多的植物品種, 充分利用植物中的變種、變型等植物材料。
1、植物的選擇和配置
(1)根據功能選配植物
綠地系統規劃中, 植物種類的選擇對于科學構建生態系統起決定性作用。要達到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除了提倡喬、灌、草結合, 常綠落葉兼顧, 速生慢長共存, 以及適地適樹等基本原則之外, 應重視植物在生態系統中所能發揮的功能, 即能否為鳥類、昆蟲、食草類動物等消費者提供食物, 以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在綠化建設過程中關注的只是植物種類和配置模式的多寡, 卻很少關心依附于這些植物的各種昆蟲、鳥類以及其他動物的多樣性, 忽視了提高城市生態系統整體生態功能整個城市綠化的核心問題。因此, 在樹種選擇上, 要考慮到觀花植物的數量和花期的分配能否為蜜蜂等益蟲提供蜜源; 觀果樹種的數量和開花、掛果季節分配能否為城市留鳥提供正常的食物; 注意林木的種植尤其是小灌木、地被植物的配置, 應以自然生長為主, 盡量減少灌木的過度修剪, 從而給鳥類提供適宜的棲息場所。
在規劃和設計各類型生態園林時, 在體現主要功能的前提下, 要考慮生態學上的科學性, 充分利用豐富的生物資源, 保護和發展城市生物多樣性。生產型園林應充分利用各種庭院、城郊空地及垃圾填埋場, 建成果、藥、木、花、草等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園林系統。觀賞型園林可以充分利用觀賞植物, 觀賞動物資源; 抗逆型園林則可以充分發揮其抗污染、凈化環境的功能, 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種逆性生境, 引進抗逆性強的動植物種類。
在規劃設計時, 設計者應充分了解植物的觀賞特性和生物學特性, 遵循以鄉土樹種為主, 適地適樹的原則, 喬、灌木、花卉、地被和諧搭配, 各層空間布置合理, 形成穩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保護和推廣優良鄉土樹種, 本地植物往往能體現本地景觀特色, 最適合本地生長條件, 也比較容易達到景觀的穩定性, 符合適地適樹的人居環境建設原則。
(2)根據生境類型選配
生態學中有“群落生物多樣性導致群落穩定性”的原理, 也就是說, 通過增加物種多樣性, 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穩定性, 然而常常被人們忽略, 物種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作用可能隨不同地區的生境不同而改變, 如炎熱干旱的沙漠氣候區, 形成一個穩定群落所需要的物種數肯定比高溫濕潤的熱帶雨林區少很多。因此, 根據生境類型選擇適生樹種, 對構建穩定的綠地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運用生境因子分析方法, 按園林植物配置的適地適樹原則, 將園林植物歸入相應的類型中, 在根據群落學原理進行配植, 有效提高了生態系統穩定性, 這對促進綠地系統天然更新, 降低植物養護成本, 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3)古樹名木和鄉土植物
古樹名木和鄉土植物代表了自然選擇或社會歷史選擇的結果, 是與本地氣候和周邊環境相適應的地帶性植物。古樹名木對當地氣候環境的長期適應能力可作為樹種規劃的參考依據, 大力利用鄉土植物, 可構建具有城市地帶性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樣化性格局, 同樣有助于營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園林景觀風貌。
2、根據動物選擇性規劃種植植物
根據動物的食性, 規劃種植生長堅果、漿果以及核果的植物, 科學地按照不同樹種物候期配置觀果植物, 保證其在時間分布上的連續性, 尤其是在深秋、冬季和早春這些留鳥食源匱乏的季節, 掛果樹的數量對維持其正常過冬起決定性的作用。傳粉昆蟲, 可考慮觀花種類的合理配植。通過種植松、柏、杉或其他結堅果的樹木, 招引松鼠等嚙齒類動物。倒木對哺乳動物和兩棲動物而言是很重要的隱蔽物, 腐爛的樹木還可以增加昆蟲的豐富度, 從而可以提高食蟲鳥類的生存能力。
根據當地鳥類和昆蟲的食性特點, 適當多栽和合理配植一些多年生的不同種類的觀花、觀果和蜜源、香源之物, 以吸引更多的昆蟲傳粉和鳥類傳播種子, 增加物種基因交流的機會, 使其種群穩定增長并逐步擴大分布范圍。此外, 還必須注意綠化的連續性和整體性, 重視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 增加植物群落的層次性, 以增加園林環境的多樣性。
3、濕地的保護和利用
濕地是廣義城市綠地范疇內的重要景觀類型,被喻為“自然之腎” 也是城市鳥類的主要棲息地之一。城市中的各種水體, 形成了城市中的有獨特功能的濕地環境, 它不但有調節小城鎮微氣候、水體的過濾和自潔作用, 也是多種動物、植物、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繁衍棲息地, 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生物多樣性。
4、合理建設動植物園
選擇特有、珍貴和有發展潛力的植物與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合理配置, 以保護原有的生態資源作為前提條件, 設計有地方特色的各類公園, 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地, 同時發揮生物多樣性的科研和普及作用。
5、增加園林綠化植物的多樣性
園林綠化部門在進行園林綠化植物的引種和繁育工作時, 應根據植物分布的地域性特征, 充分利用同一植物區系的物種資源, 重視鄉土植物的利用, 加強鄉土樹種的選擇、馴化工作。綠化中喬、灌、草, 應有適當的比例和合理的搭配, 以增加植物群落的層次和物種多樣性, 維持群落結構和功能的穩定。
6、尊重自然, 更新管理觀念, 推行環保工藝技術
根據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以及物種相生相克的原理, 積極利用生物天敵進行病蟲害防治,盡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此外要積極實施3R ( reduce, reuse, recycle)技術, 倡導生態文化和綠色風尚, 減少污染和人為干擾, 保持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動態平衡。
參考文獻:
[1] 王謙.知山知水 樹木樹人――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北京林業大學綠化紀實[J]. 國土綠化. 2012(07)
[2] 馮強,彭影,郭彩伶,徐子超,祁昕5.楊柳飛絮治理技術[J]. 河北林業科技. 2012(04)
0 前言
生物多樣性本身對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資源消耗性經濟的發展,資源總量嚴重下降,許多生物瀕臨滅絕,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與此同時,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自身的生存環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這樣的基礎上,研究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應用,能夠有效保證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水平實現根本性的提升,促進我國的發展。
1 當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發展現狀
城市作為當前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其本身在進行人工建筑規劃的同時,又融合了許多自然因素,從而保證城市整體生存環境上的平衡性。但是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為了適應大規模的工業生產需要,在城市中建設了許多大規模的工廠,由于其本身沒有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所以在處理工業廢料、廢水的過程中并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凈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源給生物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危害,許多生物因此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以致許多生物被滅絕。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不斷向外延伸,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公路以及房屋建設,土地資源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下降,基于此,生物本身的棲息地就會逐漸減少,城市建設中留給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空間越來越小,許多生物無法在城市整體的生態系統中找到屬于自身的定位,逐漸消亡。隨著生物的逐漸減少,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城市本身的發展,給城市帶來非常消極的影響。
但是,經過有效的調查,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雖然對城市生物多樣性有著一定的認識,并采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然而從認識的整體上而言,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并未做到健全和完善,保護的整體水平未能達到一定的標準。在這樣的過程中,應采取科學化的措施,促使其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全面性的認識,促使其自主進行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
2 進行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作用
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生物多樣性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對城市的環境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當前我國處于發展建設的重要階段,在這樣的階段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夠有效緩解當前不斷惡化的環境,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并且通過對其進行保護,保證城市生態平衡,為城市的健康高效發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另外,在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能夠保證當前生存區域的平衡性發展,并且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本身的科學性,通過實現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能夠有效提升我國城市建設水平,推動城市的發展。
3 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科學性應用
3.1 在園林綠化過程中,注重物種多樣性
在城市園林綠化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注重物種的多樣性,在工作過程中,對不同物種在當前區域中的各種情況進行綜合全面性的分析和研究, 從而保證其引種和繁育工作的成功,為物種多樣性的實現奠定基礎。多樣的物種構成對城市中的園林綠地有可持續發展潛力,而單調的物種構成使園林系統相對脆弱,一旦發生不可抗的災害或者病蟲害,就可能失去原有的功能,如美國白蛾這種災害性的病蟲害。
另外對各種不同種類的物種進行有效的利用,并且通過對鄉土性物種的科學性馴化,促使其生物多樣性上發揮重要的作用。采用不同種類的鄉土植物有機組合搭配,不僅起到了綠化、美化作用,還能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較好地反映該城市所在地域的植被特征,使城市形成鮮明的個性特征。通過采取有效的辦法增加園林綠化中的種類,從而實現植物上的多樣性,利用植物,吸引不同的動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對其的均勻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此同時,增加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的科學性,并有效保證其整體的生態平衡性,保證其實現長效永續性發展。
3.2 在城鄉交錯區域進行園林綠化
在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提升城市園林綠化的水平,增強其功能,首先必須保證各個綠化帶之間的相互聯系性,在城市園林綠化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證其各個區域綠化帶上的聯系性,有利于各個不同種類的物種進行遷移,從而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第二,在城鄉交錯的地帶,同時也是城市和鄉村重要的分界線,在城鄉交錯地帶進行生態工程建設,能夠保證其實現各種動物之間的遷移活動不會受到限制,從而保證城市生物多樣性,一定程度上為我國城市實現健康高效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未來綠化趨勢是多樣性、群落性、生態性和功能性的,鄉土樹種將更受重視,園林綠化的發展,需要景觀的多樣性和物種的多樣性。
4 結語
總之,城市生物多樣性對生態平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當前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片面性認識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促使人們進行自主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并且在園林綠化過程中,運用生物多樣性保證園林建設過程中的科學性,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園林建設水平,并且為城市整體性的生態系統平衡奠定重要的基礎,最終提升城市整體的大環境的目的,有效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 周福波. 城市園林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研究[J]. 綠色科技. 2015(5)
[2] 陳曉菲. 基于生物多樣性的海綿城市景觀途徑探討[J]. 生態經濟. 2015(10)
[3] 邱玲,陳泓,高天. 融合生物多樣性與景觀認知評價的城市綠地規劃與管理之研究綜述[J].中國園林. 2016(1)
[4] 沈清基. 土地利用規劃與生物多樣性——《針對英格蘭東南部地區規劃和發展部門的生物多樣性指南》評介[J]. 城市規劃匯刊. 2004(2)
[5] 張軍,董彩麗,王崇,李治陽. 生物滯留設施研究進展[J]. 環境工程. 2016(07)
[6] 張翔,王雪松. 臺灣地區EEWH綠建筑評價系統“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演進研究[J]. 建筑與文化. 2015(3)
關鍵詞:生態;園林;植物;保留;環境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2009203
1引言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加速,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人們距離自然越來越遠,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因此人們想要親近自然的愿望使生態園林處于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生態園林是遵循生態學、景觀生態學以及園林學等科學的原理,以植物材料為主體,其他造景要素為輔助,建成既有園林外貌,又有科學內涵,具有多種功能與效益,景觀優美舒適,人與生物和諧共榮的生態環境或生態系統,在單體園林中科學地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以達到順應自然,提高環境質量,有益人們身心健康的園林綠化目的。
既然植物作為生態園林的主體,因此建設生態園林的景觀場地中,生長良好、形態美觀的原生植物在景觀設計中具有重要的保留價值。
2生態適宜性原理
生態適宜性是指經過長期的與環境的協同進化,生物對當地的光、熱、溫、水土等生態環境產生了生態上的依賴性。生物長期生長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其本身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也因為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變異。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生長良好的植物對于它生存的環境有更高的適應性。
在生態園林的場地中,顯然原生植物比移栽植物對該場地環境有更高的適應性,只要施工時給予一定保護,生長良好的原生植物會比移栽植物更迅速的構建更好的植物景觀效果。例如:同樣是一叢花灌木,如果是場地的原生植物,它枝葉飽滿而且開花繁茂;而移栽的花灌木不但枝條稀疏而且需要幾年的生長適應時間才能更好地開花,而且也不能排除這叢花灌木由于不能適應場地的環境而死亡的可能性。
風景園林設計者應了解并尊重場地中植物的自然演進過程,適當保留場地中生長良好的喬木以及景觀效果優良的灌木、地被群落。設計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原生喬木和原生灌木、地被群落有機的結合到設計之中,滿足園林功能及景觀效果的同時,維護場所固有的生態環境的健康。
3生物多樣性原則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 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 這種多樣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由于過快的城市化建設,很多生長良好鄉土植物被連根鏟除,加上有些園林工作者偏執的認為鄉土植物就是影響城市景觀隨處可見的雜樹野花,而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引進外地的植物。由于鄉土植物太過廉價,苗圃也不做鄉土植物的育苗。從此很多鄉土植物就從城市中徹底消失了,這使很多與這些植物共生或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也被迫遷徙到城市。這嚴重的破壞了城市生態系統,更違背了生物多樣性的原則。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需要保留場地中原生植物,如景觀效果良好的原生鄉土喬木、灌木、以及野花。只有保留場地中的原生鄉土植物,才能使多種生態系統共存,才能保證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持續保存,才能保證景觀中總體生產力達到最高水平。景觀多樣性還是保障景觀功能正常發揮,保證景觀穩定性的前提。在生態園林中保留場地中的原生鄉土植物群落相當于城市中構建了生物的棲息地斑塊,使動物又回到城市中與人類共同生活。
2013年2月綠色科技第2期
季義力:淺談生態園林保留景觀場地中原生植物的重要性園林與景觀
4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
樹體高大或樹齡較大的樹木,其枝繁葉茂,葉面積大,能進行強有力的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大量的葉片能夠減少塵土,截留雨水,保留原生大喬木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態作用。
既然是生態園林,動物在其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生態環境中需要有健康的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都是植物、動物的共同作用產生的。
而保留原生植物,對保護場地中原有動物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大樹上撘巢的鳥類;在灌叢中生活的小型哺乳動物;以及在蘆葦叢中生活的蛙類;以及以原生植物為寄主或者和原生植物共生的昆蟲,并吸引了以這些昆蟲為食的鳥類……保留動物們賴以生存的原生植物可以有效的保留場地中原有的動物,并快速構建生態園林中的生物鏈。
然而如果完全不保留原生植物,而苗圃植物不能滿足造景需求,大量搞“大樹進城”會嚴重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眾所周知,森林是一個整體性很強的群落,大規格樹木是這些群落的骨架,將它們連根挖掘取走,必然對周圍環境引發連鎖反應,使其他種類的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從而引發水土流失、泥石流、山體滑坡、沙塵暴、洪澇等自然災害。大樹在移栽后,往往要進行修剪才能提高成活率,這將改變大樹原來的面貌,減少綠量、降低生態效益,而且移栽后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特別是一些較大年齡的老樹。有些大樹移栽到異地后,會因不適應而枝枯葉落,從而降低綠化效果,有些大樹甚至會因不適應而死亡。
因此,保留原生植物不但保護了景觀場地中的生態環境,而且避免了山林的生態環境由于移走大樹而遭到破壞,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