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淺談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淺談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淺談中西方教育的差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淺談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淺談中西方教育的差異范文第1篇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差異 文化意識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并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并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 W.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語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云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

對于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貍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征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撤開禮物并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運用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指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性的)。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匯“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淺談中西方教育的差異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審美差異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們具有不同的審美要求,對同一景觀會產生不同的審美體驗,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旅游業的發展亦成為各個家庭生活活動的組成部分,旅游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快,但旅游景點的建立要針對一定的游客群體,研究好群體的審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的地理環境,中國平原較多,陸地廣闊,而且相對較為封閉,適合發展農業文明,屬于大陸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山地較多,沿海線長,適合發展航海業,靠海洋謀生,屬于海洋文化,這就造就了現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文化特點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依靠海洋謀生,多變、廣闊的海洋條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穩定的特點,人們大多個人意識強烈,追求自我,主動性高,不同的思想學派眾多。而中國傳統文化依靠農業為生,較為穩定,被動性強,社會意識強烈,多注重人際交往。這種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旅游文化。

二、中西方旅游文化差異

(一)旅游理念

受中國文化熏陶的人們多享受旅游過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穩內秀,冒險精神弱,受家庭的影響較大,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們具有強烈的冒險精神,征服欲強烈,他們向往大自然,渴望走進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們更喜歡去新奇的旅游地點,去他們未知的領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響。

(二)旅游目的

中國人大多以家庭、事業為重,旅游不作為必需活動,是閑暇時放松心情和開拓眼界的一種方式,是培養與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時間。而西方人較看重旅游,認為旅游是認識自我、提高自我的過程,而工作是為旅游積攢資金而不是養家糊口,他們將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須要做的事。當然這與經濟發達水平有關,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響。

(三)旅游審美

在旅游時對景觀的美感認識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更愿意關注這個景觀所承載的意義、歷史、文化等,例如我國大多數出名的建筑都與名人志士有關系,說道那個省份,人們都愿意介紹該處是哪位名人的故鄉等。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們更喜歡感受大自然切實的美感,感官能夠直接體會到的美感,他們迷戀于景觀的形態、顏色、氣勢。并不過多關注它的由來、它的承載。這種審美差異的產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異,中國教育將就倫理道德,人們認為山水有著自身的道德修養,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與情操,影響后輩世世代代的人,同時也將人的品格和他們所喜歡的事物聯系起來,人們認為喜歡水得人多聰明、喜歡山的人多仁愛、好動的人比較聰明、好靜的人比較仁愛。人們愿意將景色與自我融為一體,進行自身修養的培養。而西方文化本就多變,各種思想流派并肩發展,景物多僅作為客觀的存在供人們欣賞。另一方面的差異是審美的表達,中國旅游者的審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現手法展示出來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對審美對象進行具體的描寫將自己的審美感受表達出來。這一點通過畫家的風景畫就可以證明,中國傳統風景畫使用散點透視的畫作方式,主張表達景物的韻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線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畫中看到廣闊的景象,而西方油畫使用焦點透視法作畫,注重畫作與風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講求層次,光線的表達。造成這種差異是由于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更注重風景所帶來的內心感受,這是他們的審美重點,所以表達時更注重將這一點表達出來而忽略景觀的實物和細節描述。而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人們更注重景觀本身,他們更愿意將帶給他們美好感受的景觀的真實情況表達出來,他們更多的觀察景觀本身,進而產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認識事物時注重邏輯思維而感性思維較少。最后要闡述的中西方審美差異使二者的審美目的不同。

三、我國旅游業概況

我國的社會經濟處于發展階段,貧富差距仍較大,旅游活動尚屬于較高收入人群的活動,再加上我國傳統文化以家庭、事業為重的理念使忙于工作的人對旅游的欲望較低下。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并不樂觀。使國人認識到旅游的意義是能更好的體會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質量,旅游行業建立各種適合不同人群的方案,適合不同旅游資金計劃人群的人進行選擇,不讓旅游成為人們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國旅游過程中還是能體會到外國人對國人有所歧視,我國相關部門應做好相應的工作保障國人的權利,降低辦理出境的門檻,當然,旅行者必須提高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出國旅游不僅是放松身心的過程,自己的行為也代表了國家的形象,不能為中國丟人。隨著經濟發展,國人的旅游需求會越來越多,國內旅游業可適當加大發展力度,相關部門給與一定的支持,特別是注重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文化古跡的保存。

四、結語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而發現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旅游行業的發展,導游可根據游客的文化修養選擇合適的旅游景點引導游客觀賞,有利于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經濟效益,更加滿足了游客切實旅游欲望。旅游景區事先考慮主要的游客群體,針對他們的審美要求建立景區或優化景區,更吸引適合的游客群體,是景區更健康、更高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華艷.淺談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旅游理念的差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26(12):80-81.

淺談中西方教育的差異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式面點 西式面點 加工制作 差異

中圖分類號:TS9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c)-0216-02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加,中西方的面點制作也在理論與技術上出現了借鑒融合,但是由于中西方面點文化上的根本差異,在制作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同之處。該文就中西方面點的加工制作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析,對比中西式面點各方面的不同,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同時吸收西點的制作方法并且學習融會到中式面點的制作中,讓中國的面點走向世界,讓全世界的人民都可以品嘗到中國的美食。

1 中西方面點的概念以及各自具有的特點

中式面點是指我國的點心,簡稱“中點”,或者又被稱為“面點”,它是以各種糧食、肉類產品以及果蔬等為原料,再配和多種調味品,經過加工制作形成的具有色、香、味、形、質的營養食品。中國的面點具有悠久歷史,不同風味,品種繁多的特點,并且隨著工具的改進,中國面點小吃的原料、制法和品種越來越大。

西式面點簡稱為“西點”,主要是指那些歐美國家的點心,它主要是以面、糖、雞蛋、油脂和乳品為原材料,用干鮮果品和調味料做輔助材料,經過定型、裝飾等過程制成的具有色、香、味、形、質的營養食品。面點行業在西方國家通常又被稱為“烘焙業”,它在歐美國家的發展十分發達,而且西點不僅僅是西式烹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獨立于西餐烹調外的一種食品加工行業,并且它已經成為了西方食品加工業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西式面點具有主料突出,外形美觀,營養豐富,口味鮮美和供應方便等眾多特點,而且西餐的種類大致上可以分為法式、意式、英式、美式、俄式等幾種,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著自己的飲食習慣,有一個說法非常形象的說明了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法國人是夸獎著廚師的技藝吃,英國人注意著禮節吃,德國人考慮著營養吃,意大利人痛痛快快地吃?!边@句話直接的闡明了不同文化下的各個國家在飲食上的習慣,也說明了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2 中西式面點的分類

中式面點主要是以面食為主的各種不同形式的食物。例如:北方有餃子、面條、煎餅等;南方有春卷、包子、圓宵等。如果以烹飪方式為區分對象的話,中式面點的分類可以分為:蒸制類,其中包括有饅頭、包子等食物;煮制類,包括湯圓、水餃等;油炸類,包括麻圓、油條等;烙制類,包括餡餅、大餅等;另外還有就是一些烤制類食物。雖然依據不同的烹飪方法把面食分為以上幾種類型,但是本質上來講它們都還是屬于面食類食物。

西式面點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也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按照點心的溫度進行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常溫點心、熱點心和冷點心;按照西點的用途進行分類的話,可以分為酒會點心、零售類點心、自助點心、宴會點心和茶點;按照廚房的分工進行分類的話,則可以分為糕餅類、面包類、巧克力類、冷凍品類、精制小點心類和工藝造型類;按照制品加工工藝和坯料性質進行分類的話,又可以分為面包類、蛋糕類、餅干類、巧克力類、混酥類、泡芙類、清酥類、冷凍甜食類。

3 中西式面點的差異

3.1 中西方面點在選料與造型方面存在的不同之處

由于我國地廣物博,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氣候條件差異大,所以在選擇面點材料時要求較為精細,重視面點花樣的多樣性及純手工制作。從造型技法方面來講,可將中式面點制作技法歸為18類,即:鉗花、鑲嵌、包、捏、疊、搟、切、攤、搓、剪、削、滾沾、拉伸、擠注、模具、卷、按、撥。利用形態變化,豐富花色品種。

以中式面點造型為例,大致分為幾何形、象形、自然形3類。其中,幾何形態是中式面點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形態,如,長方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長方形面點以發糕類多見;圓形面點以月餅、元宵等多見;三角形面點以粽子、糖三角多見……。像形態多以自然借植物、花朵等為依據,以各類花式形態來表現面點形態,如,梅花餃、海棠油酥、石榴面包、壽桃包。另外,以動物為原形,經抽象變化而制作形成的面點也較為多見,如蜻蜓餃、刺猬包、蝴蝶餃等。在中式面點造型中,自然形態是不以具體物象為參照,經生坯自然發酵蒸制時開裂而成,如,開花饅頭、芙蓉珍珠餅等。

西式面點制作在選擇材料時較為考究,通常以面粉、干鮮蔬果、糖類、乳制品、脂質類、雞蛋、奶油等為主,其中油脂類、蛋類、糖類所用比重較大,且配料中巧克力、果仁、水果等的含量較高。西式面點在加工時以快速為主,依靠模具一次成型,在造型方面每一種圖案形態均清晰可辨。

從傳統造型特點來講,西式面點可分為蛋糕、面包、點心三類。

夾餡面包又稱為三明治面包,在制作時由邊緣切至中間部分,在其中夾以奶油、馬蘇里達等。另一種,是由面包中間切開,而后利用鋸齒狀裱花嘴將餡料填充在切口中,如,毛毛蟲面包。

包餡類面點類似于中式包子的制作,通常內里包果醬、豆沙、肉松等物。

模具成型的面點多以花式面包和甜酥點心為主,其型似塔、排,這類面點在并沒有固定大小,制作時多根據餡心變化而來。

擠注花裱是蛋糕制作中較為常用的方法,其成型是利用裱花嘴擠成,如,花卉類、十二生肖類等。

3.2 中西式面點在烹飪方法上的差異

中國面食在進行烹制時,以蒸、煮、烘、煎、炸、烙為主,口感比較清淡,不像西點似的以甜為主,但是中式面點大都是油炸食品,較為油膩。西式面點在進行制作時以烘、烤為主,依靠模具定型,制作過程簡單便捷節省時間,而且成品形狀統一、整齊美觀。中西方雖然在制作面點的時候本質上有所不同,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在烹飪方法上都有烘,而且由于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在烹飪上也有借鑒融合,在制作方法上也相互學習促進,這樣不僅可以制作出更多口味不同、風格迥異的食物,而且也加強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3.3 中西式面點制作要求的差異

中式面點大都是通過手工過程完成的,因此,在制作要求上除了要有熟練的技巧和扎實的基本功以外并沒有太多的硬性要求,例如:不用過分的要求在制作過程中的面點份量等等,但是西式面點大部分是用機器完成制作的,它講求的就是要有精確的份量和標準的制作過程,這樣在制作的過程中才不會出現材料過多導致成品量大或者材料過少成品不足,而且西點在制作過程中還需要很多的輔的工具,比如:各種刀具或者是容器和模具。這些在中式面點中都沒有太多的要求,因為中式面點的制作只需要有人的出現,通過手工制作來完成,那么在程序中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如果在制作過程中出現了某些問題,那么也可以由進行制作的手工師傅處理解決。

4 結語

通過整篇文章的敘述,不管是中式面點還是西式面點,在加工的過程中都需要相互學習、彼此促進、共同進步。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彼此的飲食文化也逐漸走向包容、貫通,餐飲行業的人員應該在繼承傳統制作工藝的同時學習西式面點的制作方法,內外兼收、互相融合,從而制作適合世界各個國家人民口味的美味佳肴。

參考文獻

[1] 盧國棟.淺談中西式面點加工制作的差異[J].現代農村科技,2012(22):74.

[2] 韓葆穎.從傳統文化中走出的山西特色面點[J].農產品加工?綜合刊,2013(5):58-59.

淺談中西方教育的差異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西方; 節日文化; 比較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節日是指一年中被賦予特殊社會文化意義并穿插于日常之間的日子,是人們豐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現,是各地區、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的總結和延伸。節日作為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包含著一個民族歷史形成和沉淀下來的性格、心理、信仰、觀念、思維方式以及諸多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內涵的價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中長期孕育的結果和重要載體。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節日。

一、 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的不同點

1、 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起源不同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與人文文化有關,西方傳統節日主要與宗教文化相關。中國傳統節日最初的雛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人們在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到自然地變化規律,總結出時令。將一年中不同季節的氣候特征進行歸納排序,便形成了歲時節令。歲時節令不僅指導了我國古代農業,而且深深融入我國民族風俗習慣和文化之中,有的節氣還成了民間重要節日。如:元旦、立春等。節日活動的目的都與農事生產直接相關。人們通過農閑時的這些歡慶活動,祭祀日月星辰,慶祝五谷豐登,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與中國傳統節日相比,西方的傳統節日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西方,人類社會早期的節日活動也具有企盼豐收的性質。自從歐洲大陸被基督教文明侵染后,西方基本所有的影響重大的傳統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在這些節日中,圣誕節、復活節和主顯節是基督教三大節日。這些節日,有的是信徒自發形成的,有的是教會規定的,幾乎貫穿一年的始終。隨著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歐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這些節日大多成為了世界性的節日。

2、 中西方節日文化中價值取向方面的差異

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也源于中西方的不同價值取向:禮儀和法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是反映華夏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這種禮治思想從集體本位主義出發,強調個體的義務,崇尚個體服從集體,因此中國節日注重的是節慶活動中的集體參與。西方文化中的“法”,是反映西方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法”是從社會成員外在行為規則中引出來的范疇。這種法治思想建立于個體本位主義基礎之上。西方文化奉行個人本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注重人的人格和尊嚴。此外,中國傳統節日還注重倫理道德的傳承,中國人向來講究含蓄深沉,提倡以克制的心態發泄歡樂情緒。而西方節日注重個人情感的表達,側重于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心、友愛和親情。西方的節日文化,十分注重個人性格的張揚與個人情感的表達。風靡歐美各國的狂歡節最能淋漓盡致體現這一文化特點。

二、 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的相同點

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盡管屬于兩種文化形態,但節日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兩者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處。

1、 中西方節日表達的愿望是相同的

在中國,春節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也是最具凝聚力的一個節日。春節為一年之始,民間俗稱“過年”。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做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

同樣的,圣誕節也是西方國家中一年最重要的節日。圣誕的來源據說是為了紀念救世主耶穌的降生。由于圣經記載耶穌生于夜間,故傳統稱12月24日夜為“圣誕夜”或“平安夜”,正像中國人過春節吃年夜飯一樣,西方人過圣誕節也很注重全家人聚會,圍坐在圣誕樹下,共進美餐,并齊唱圣誕歌,祈求幸福。

春節與圣誕節的對比,顯示出中西方的傳統節日都體現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之情,以及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2、 中西方節日都表達了對生命的崇敬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兩者合二為一,成為清明節。清明節有祭祖掃墓、踏青、插柳的習俗,還開展放風箏、蕩秋千等活動。

西方人的鬼節是萬圣節。關于萬圣節的由來,最普遍的版本是源于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古西歐人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古西歐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的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游走于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人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圣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當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并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

中國的清明節極具紀念的功效,主要是表達對逝者的悼念和追懷。它體現著中國傳統思維中的“死而不朽”的價值觀,生命并不僅僅局限于生物學上的延續,更重要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延續。而西方的萬圣節也是對生命的一種崇敬和對逝者的緬懷。

3、 中西方節日都表達了對永恒愛情的向往

中國古老的七夕節,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節日,稱為中國傳統的“情人節”?!捌呦潯钡囊饬x,更多的是女性祈求美好的生活。因為一則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讓七夕有了愛情的成分。

而西方的情人節來歷眾多,說法不一。其中之一是,公元3世紀,古羅馬的戰事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強迫大批男人奔赴戰場。丈夫們不愿拋妻離子,小伙子們難與情人分開,人們怨聲載道。克勞多斯惱羞成怒,他不準有情人舉行婚禮,甚至命令訂了婚的青年解除婚約并開赴前線。羅馬人崇敬的修士瓦倫丁對暴君的行為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丁在神廟的祭壇前為他倆悄悄地舉行了婚禮。勞多斯聞知此事后,將瓦倫丁投入地牢并將他折磨至死。朋友們把瓦倫丁安葬在圣普拉教堂,那一天是公元270年2月14日。為了紀念他,人們便將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愛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話題。中西方文化中對愛情忠貞的信念都在節日中得到了應驗和傳播。

三、結束語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文化也逐漸融合在一起,因此對比研究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比,可以透徹地了解中西方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了解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內在價值,使跨文化交際能夠更加順暢地進行。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西方的傳統節日文化。一方面要接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這一事實,借鑒西方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不能盲目地崇洋,要牢記和弘揚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文化,讓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在交流中一起得到發展和傳播,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參考文獻

[1] 方澤慶.《中西傳統節日文化的比較》[D].山東大學,2008.

[2] 高鈺.《淺談中西方節日文化對比》[M].新西部,2010.

[3] 樂佳妮.《從中西傳統節日看中西文化差異》[J].工會博覽?理論研究,2009.

[4] 李景光.《淺析中西方節日的文化淵源及演變發展趨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

[5] 李蜜.《中西方重大節日對比研究》[J].岳陽紙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6] 林丹.《從中西方節日對比中透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J].安徽文學,2010.

淺談中西方教育的差異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西茶文化;大學英語;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我國的茶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從古至今備受國人推崇與世界贊譽。飲茶的習俗也是由來已久。最初,茶被作為一種高貴的飲品,只有皇家貴族才有資格飲用。后來在唐朝中期,隨著茶種類的增多,茶風盛行,茶這種飲品開始走入平常人家。經過幾千年歲月的洗禮,茶文化并沒有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消失,而是被一代又一代的愛茶之人傳承和發揚??梢哉f,我國的茶文化極其璀璨輝煌。相比之下,西方的茶文化歷史就較為短暫。并且在飲茶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茶文化往來也越來越頻繁,本文就是從中西茶文化差異的角度談大學英語如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1中西方茶文化差異性分析

1.1中國的茶文化

我國一直被譽為“茶的故鄉”,中國的飲茶風俗由來已久,巴蜀之地更是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通過對相關茶的歷史資料查找,發現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于巴蜀之地,并且在唐朝陸羽著作《茶經》之后,中國的茶文化開始逐漸形成。《茶經》中記載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這句話表明茶最早出現在神農時期,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國茶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同時在不斷的發展和繼承中,我國的茶文化內容日益豐富,既包括茶道、茶德、茶藝,還包括茶詩、茶俗、茶的故事等等。我國人民之所以對茶備受推崇除了因為茶具有非常高的保健功能之外,還因為茶的特性溫和,符合中國人的性格特點,中國人就如同茶一樣,剛柔并濟,以溫和妥善的方式待人處事。我國有四大茶葉產區,茶的種類繁多,比較出名的茶的品種有西湖龍井、六安瓜片、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以及君山銀尖、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等。就飲茶習慣而言,中國人更喜歡飲用綠茶,尤其是在飯后特別喜歡沖泡一杯綠茶,放松心情。中國人飲茶更注重茶本身的味道,喜歡細品茶香,在中國愛茶之人常常約三五好友在工作之余一起去茶社或者茶館進行品茶,不僅溝通了感情,還放松了心理壓力。茶乃自然之物,吸取天地之靈氣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長,品茶也拉進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很多愛茶之人常說,品茶就如同品人生,茶香由淡到濃,口感久久無法散去,就如同人生所經歷的不同階段一樣,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體驗,自然產生了不同的感受。

1.2英國茶文化

雖然與中國相比,英國的茶文化比較短暫,在十八世紀以前,在英國也只有貴族階級才能夠享用茶葉。在十八世紀之后,中國的茶葉出口到英國,英國開始興起飲茶的風氣。到現今為止,飲茶已經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英國每年茶葉的消費量已經遠遠超出中國。但是中國和英國對于茶葉種類的喜愛卻是存在極大差異的,中國人更加喜歡綠茶,追求茶本身的味道。而英國則更為喜愛紅茶。在英國紅茶通常用英語“BlackTea”表示,而不是“RedTea”,關于紅茶的英語解釋在英國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說大約在17世紀,英國人在我國福建廈門一帶收購紅茶,但是由于我國這種茶的茶色比較深,近于黑色,所以被英國人稱為“BlackTea”;第二種說法是紅茶在加工炮制的過程當中,其顏色會變得越來越深,隨后變成黑色,所以被稱為“BlackTea”。并且英國人的飲茶特點與中國人也是極其不同的,在中國茶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享受,更是一種精神傳承,通過茶會、茶禮等活動,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提升人的道德素養。

中國講究茶道,在泡茶時講究茶具、飲水,茶藝師泡茶的動作要規范優美,不僅要讓人享受茶藝表演所帶來的美感,還要使炮制出來的茶味道濃淡醇和、香氣綿長。而英國人在飲茶時喜歡在紅茶里加入牛奶或者加糖。還有的人加上橙片或者茉莉等制成所謂的伯爵紅茶、茉莉紅茶或者果醬紅茶、蜂蜜紅茶等。尤其是在18世紀,英國人相對比較重視早餐,反而對午餐比較忽略,同時他們進行晚餐的時間基本是晚上八點以后。由于早餐和晚餐時間間隔比較長,容易讓人產生饑餓的感覺。因此,英國人一般在下午四點鐘左右,進行下午茶。發展至今,下午茶已經逐漸成為一種風氣。隨著飲茶習慣在英國的逐漸普及,在一天的任何時間段他們都可以飲茶、如早茶、早餐茶、上午茶、午餐茶、午后茶、下午茶、睡前茶等。也正是由于英國人對飲茶的喜愛,他們的休息時間因此被稱為“TeaBreak”。由此可見,在英國茶不僅僅被作為一種飲品,更類似于一種飲食。目前,在英國的餐飲場所或者公共娛樂場所,都提供茶供應。特別是在英國的火車上,還準備茶籃,里面通常會放一些簡單的食品,如茶餅Scone,牛奶等,為旅客在午餐后提供茶供應。

2培養跨文化交往能力的重要意義

在跨文化交往中,英語被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是必須要學會的語言。茶葉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形成了自成一系的茶文化,因此,想要無阻礙地展開跨文化交往,就必須對中西方的茶文化差異進行一定的了解,并且還要能夠準確運用英語對茶文化的相關內容進行流暢的表達,拉近交往距離,進行有效溝通。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語言不僅僅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更應該通過對語言的了解,了解一個國家的民族、歷史、文化。因此,為了培養跨文化交往能力,就需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尤其是在飲茶方面的文化差異,只有充分了解后,在交往的過程中才不會產生誤會,鬧出笑話。因此,作為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注重英語知識的講解,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往能力。傳統的英語教學只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而忽略實際的應用性。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在實際交往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問題,讓溝通交流更加順暢。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的茶葉貿易出口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但是由于茶葉貿易的特殊性以及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性,以茶文化為中心展開的跨國經濟貿易往來出現文化交際障礙。因此,如何根據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進行正常的英語溝通交往,保證貿易雙方合作的達成,成為跨文化交往合作中解決的問題。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針對中西茶文化差異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既符合大學英語的實用性要求,還滿足當今市場環境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3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為例,淺談大學英語課程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具體方法

3.1了解文化內涵,培養跨文化意識

從中西方茶文化對比之中,我們不難發現,由于生長環境不同、所處區域不同,各國之間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作為大學英語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英語專業詞匯和常用句型的時候,要注重引導學生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著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他們更應該是文化的傳播者。英語教師要善于運用對比方法,讓學生意識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態,讓學生認清二者的區別,在以后的跨文化交往中盡量避免因為文化差異性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在新課改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融入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當中來,例如在講解茶文化的相關英語知識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的飲茶習慣、飲茶方式等。比如英國人最常喝的茶有兩種:一是紅茶,一是花草茶(HerbalTea)。泡法不像中國茶那么講究,口味也不像中國茶因不同品種而有不同味道。

3.2,尊重文化差異性

文化差異性是由于不同的群體所處的國家和地區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所進行的工作內容不同,形成的的一種不同思維方式的文化差異。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性,但是不存在好壞之分。作為一名大學生在學習英語時,不要固執的認為本民族的文化是優秀的,其他國家的文化是不值得學習的。教師英語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盡量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正確認知西方文化。這里以茶文化為例,英語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西方國家的茶道流程、茶藝手法以及茶會等,讓學生感受到文化交往的氛圍。同時,英語教師還應該讓學生在學習英語時,了解更多語言背后隱藏的知識,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英語為什么將“紅茶”稱為“BlackTea”,引導學生去進行分析和探究。又如英語中有TeaTime一詞,指的就是占據英國人三分之一生命的飲茶時間。有上午茶(MorningTea),還有下午茶(AfternoonTea)。

3.3創新教學理念,注重文化知識培在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已經逐漸的進行了一些創新和改革,英語教師也開始意識到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弊端,不再以英語成績的高低論學生的好壞。大學英語教師除了對英語知識內容的鞏固之外,更加注重對文化知識的培養。文化知識的培養對于跨文化交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合理安排文化課程,茶文化也是英語文化中關鍵的組成要素。英語教師可以以茶文化為例進行文化知識講解,例如在講解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性時,可以對比中國與西方不同的飲茶習慣:中國對于綠茶的喜愛,英國對于紅茶的推崇。另外,英語教師還應該重視文化體驗,英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驗英語背后的文化,如帶領學生去參觀茶博物館或者去茶園,讓學生親身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英語教師也可以與學生針對中西方茶文化事例進行討論,讓學生欣賞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性,讓學生了解茶文化的深刻精神內涵,幫助學生增加文化知識儲備,為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3.4積極進行課堂互動,注重英語口語交流

對比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最為重要的還是其時間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容易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這就導致許多學生的英語分數很高,但是卻無法與外國人進行正常的英語溝通與交流。為了鍛煉大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讓大學生能夠流利地與老外交談。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將學到的英語知識運用到交往中,而不是“啞巴英語”。例如,英語教師可以運用情景教學法,創設西方飲茶場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運用英語進行茶文化交流。在交流之后,對學生在交談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同時可以請外教給學生們分享和講解,這種教學方式十分有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4結論

綜上所述,為了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英語教師不僅僅需要讓學生掌握英語語言,還要讓學生對語言背后所隱藏的文化知識進行了解。本文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為例,探究了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具體方法,希望能夠讓學生的交際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明星.從中西茶文化差異看旅游英語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福建茶葉,2016(4):227-228.

[2]聞蔚.中西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東南亞縱橫,2012(9):72-75.

[3]趙宇紅.高校英語文化教學及其變量研究[J].吉林建筑大學學報,2016(2):118-1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鸡市| 新余市| 林州市| 密山市| 子长县| 定襄县| 温州市| 襄樊市| 都江堰市| 肥西县| 莱州市| 苏州市| 宜昌市| 富民县| 福贡县| 阿图什市| 铜山县| 盐城市| 浮梁县| 淄博市| 尉氏县| 渑池县| 洪湖市| 咸宁市| 河池市| 射洪县| 沙坪坝区| 大新县| 南通市| 体育| 门源| 台南县| 搜索| 昭平县| 辽阳县| 博罗县| 云霄县| 沁水县| 斗六市| 远安县| 阿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