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路運輸的發展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湛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位一體(深水良港、重化工業、現代物流和海灣城市)”協同發展戰略下,2011年,湛江港口建設發展史上又迎來一個新的里程碑。貨物吞吐量達到1.55億噸,同比增長13.9%,實現了連續八年以每年1000萬噸以上的增量快速增長。
肇慶
地處于西江“黃金水道”重要節點上的肇慶市,是大西南乃至“泛珠三角”與港澳、廣東沿海發達地區連接往來的重要通道。近年來,肇慶大力發展港口物流經濟,充分發揮西江“黃金水道”作用,努力將港口物流經濟打造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將該市打造成為西江流域物流樞紐城市。
佛山
佛山目前擁有港口碼頭168個,泊位317個,碼頭岸線長23.08公里,設計年吞吐量為9298萬噸、578萬TEU。2011完成貨物吞吐量5423.3萬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91.7萬TEU。
清遠
目前,清遠市擁有水運企業49家,營運船舶達1385艘,運力近100萬噸,貨船總運力僅次于廣州、深圳,位列全省第三位。此外,清遠市的造船業也在廣東省位居前列,并在市場上享有較好口碑,該省每年新造的內河船舶七成以上為清遠市建造。
珠海
近年來,珠海致力于將珠海港打造成為國家能源戰略版圖上舉足輕重的重要港口,通過與神華集團、中石油、中海油等能源巨頭合作,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煤炭吞吐量超億噸、油品超4000萬噸、LNG超1000萬噸、海上天然氣超200億方。2011年3月,珠海港更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第一批8個應急煤炭儲備基地之一。
廣州
今年上半年,廣州港集團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集裝箱吞吐量達597.6萬標箱,同比增長14.9%;集團實現利潤同比激增58.1%。其中,南沙港區業務量占整個廣州港約60%。南沙港的崛起,不僅為珠三角貨物出境降低了成本,也為內地省份貨物出海提供了便利。
惠州
截至2011年底,惠州市共有水運經營企業32家,共有營運貨運728艘83萬載重噸,比2010年底增加了18艘6.9萬載重噸;客船24艘843個客位。在貨物運輸量方面。全市客運量達12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780萬人公里,水路運輸完成貨運量8183萬噸,周轉量1490033萬噸公里,同比增長22%和50%,水路貨運量超過了公路貨運量。
深圳
深圳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逐步從“大港”向“強港”轉變。其集裝箱吞吐量由2003年突破千萬標箱大關到去年穩居2000萬標箱之列,深圳港已連續9年位居世界集裝箱港口第四位,連續14年位居中國內地集裝箱港口第二位。
中山
中山港正計劃東移,從內河港搬遷到近洋港,屆時停泊碼頭將從現在的5千噸級升至5萬噸級。目前,該近洋港初步規劃選址東六圍,并已有市城投、火炬開發區資產經營公司、中山港航集團3家公司參與圍海造地等前期建設工作,預計5年內啟動碼頭建設。隨著該碼頭的升級,勢必將促進臨海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黔南州交通運輸局按照“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和“一圈兩翼、交通先行”理念,以服務“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為重點,并遵循“穩中求進、能快則快、又好又快”的原則,交通運輸事業呈現出“高位增長、跨越趕超、形象提升”的良好態勢,取得了連續兩年目標考核列全省第一,高速路交通固定資產投資位居全省第一,上級支持資金增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和通車密度位居全省第一,“小康路”建設列全省優秀獎(一等獎)等好成績。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黔南州交通運輸局將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交通扶貧工作,并緊緊抓住交通要當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這個第一要務,全力為黔南420多萬干部群眾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提供堅強的交通運輸保障。
跨越趕超 交通運輸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十二五”以來,在省交通運輸廳的鼎力支持下,黔南交通運輸系統加快推進以高速公路、國省干線、農村公路等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州公路里程不斷增加,公路技術等級不斷提高,交通運輸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十二五”黔南共完成交通運輸固定資產投資680億元,總投資為“十一五”的3.3倍,2013以來連續三年投資規模居全省前列。
交通建設規模創歷史新高。“十二五”期末,黔南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18公里,較“十一五”末新增521公里,實施普通國省道改造658公里。累計建成通村瀝青(水泥)路6500公里以上,提前1年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通村瀝青(水泥)路3318公里、通暢率65%的目標。
公路路網規劃更加完善。國省道里程達到4092公里,農村公路達到13008公里,縣鄉道比例達到56%。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為支線、農村公路為脈絡,水路運輸為補充,縱貫南北、連接東西、輻射八方的綜合交通運輸服務網絡。
公路管護水平大幅提升。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資金全部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縣道瀝青(水泥)路PQI中等路率達64.5%,鄉道瀝青(水泥)路PQI中等路率達61.6%,無鋪裝路面縣、鄉道和村道好路率達67.3%。
運輸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擁有營運性車輛39609輛,客運班線696條,城市公交563輛、出租車1950輛,道路旅客運輸企業19家,貨物運輸企業246家、危險貨物運輸企業19家,客貨運總周轉量年平均增長率達30%以上。
安全生產管理穩中趨好。深入開展“防大事故、除大隱患”、“六打六治”專項行動,清理入網“兩客一危”、重型貨物及半掛牽引車1700余輛,水上交通連續10年無安全事故發生。
敢于擔當 當好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官”
“十二五”時期是黔南交通發展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成效最顯著的五年。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黔南州交通運輸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全力讓交通當好發展的“先行官”。
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緊緊圍繞黔南州委、州政府的決策部署,將交通工作放置于“背靠大西南,面向大華南,直逼大嶺南”乃至全國的大視野大環境,不斷完善發展思路和提高目標任務;深化省州共建,千方百計爭取支持,加速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最大程度地為實現黔南經濟社會加速發展提供有力的交通運輸服務保障。
始終堅持改善民生第一要事,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以服務“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為重點,加快推進國省干線改造和農村公路建設,不斷提高“三個服務”能力和水平,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出行順暢、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第一動力,緊緊圍繞加快建設服務發展的要求,解放思想,克難攻堅,對外開放借助外力,對內放開聚集民力,深化改革增強活力,創新辦法措施破解發展中面臨的籌資融資、建設用地、征地拆遷、體制機制等難題,全力推動了交通運輸加快發展。
始終堅持求真務實這一作風,緊緊圍繞干部隊伍建設這個核心,千方百計推進科技強交和人才強交戰略。大力推進行業文明和黨的建設,著力解決思想、能力、作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用重點工作、重大項目鍛煉干部,提升干部執行力、落實力,提振干部職工精氣神,在全系統倡導“只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困難找理由”、“5+2、白+黑”、“戰陰天、搶雨天,點起燈泡當白天”等理念,用干部的辛苦指數謀取黔南交通建設的加速度。
擊鼓奮進 打響交通脫貧攻堅戰
“十三五”時期,如何打好交通扶貧脫貧攻堅戰,對黔南如期實現全面小康奮斗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黔南州交通運輸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系列重要講話和全國交通扶貧工作會議精神,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及黔南州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實現交通扶貧脫貧工作先行一步、率先突破,優化大區位;大力推進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大發展;打贏交通扶貧脫貧攻堅戰,助力大扶貧。
我們堅持站在交通發展趨勢和規律的角度審視黔南州交通發展水平,站在經濟發展全局的角度審視交通適應能力,站在人民群眾對交通需求的角度審視交通服務水平,站在行業以外的角度審視交通存在的問題。按照“加快行業轉型升級,建設群眾滿意交通”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文明(廉潔)交通”五個交通建設,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托底性的建設任務,為黔南脫貧攻堅打牢基礎、做好引領。
近期目標(2016-2017年):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600億元以上,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200公里;建成普通國省道二級公路800公里;實施縣鄉道提等改造300公里以上,建成通村瀝青(水泥)路1600公里,2016年建制村通暢率達100%。到2017年,黔南鐵路運營里程達到539公里,機場開通航線12條,通航城市達18個。公路總里程達到20000公里,內河通航里程達968公里。高速公路骨干路網絡基本形成,3A級以上旅游景區、重點工業園區、農業示范區等,實現最少有二級以上公路連接,黔南“北上長江、南下珠江”的目標順利實現;基本實現“撤并建”小村通硬化路目標;實現“村村通客運”的目標。
以新觀念和新思路謀求新發展
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形成新思路、拿出新辦法,解決新問題。近年來,面對國內外發展形勢和發展環境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市委市政府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注重謀劃,決策之后,迅速啟動,有效化解各種矛盾,解決各種問題。緊緊抓住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關鍵性問題,正確處理好有為不為、先為后為、多為少為的關系。
新思想新觀念,產生了新的發展思路。市委九屆十次全會以來,廈門明確提出并堅持把加快發展現代工業作為發展經濟的重點,力求通過工業規模的擴大和質量效益的提升,壯大第三產業,提升第一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在更高層次上的協調發展,并以此進一步拓展城市功能,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廈門從實際出發,突出抓好工業集中區載體建設和大力發展商務中心,以項目帶動抓落實,形成了一套發展工業的創新做法。推進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不僅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改善人民生活,更重要的是通過發展保障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廈門市委市政府從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確定“四個破解、四個加強”的工作思路,這就是破解住房難、就醫難、就學難、交通難問題和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加強“平安廈門”建設、加強市政設施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新活力
體制機制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促進因素。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在創新中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體制機制,才能為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廈門堅持創新領導機制。由市四套班子領導和相關部門組成市土地管理委員會和市重大項目領導小組,對每一個重點項目、每一個開發區統一研究,制定方案,集體決策,形成意見,明確責任,跟蹤督查。創新項目落實機制,形成指揮部模式,并根據重大片區和重大項目開發建設進度適時向管委會模式轉變。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廈門結合市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把廈門市屬國有企業分成三類不同的管理方式,整合形成10家市直管的資產經營一體化公司、10家委托市主管部門管理的公司和3家區政府或管委會管理的公司。這是近十年來廈門市面上國有企業改革的一次大動作和新探索,形成了廈門市國有企業發展的新格局。
廈門用創新的思路和改革的辦法,強力推進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成立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辦公室,明確要求將能夠通過市場配置的公共資源一律交由市場,通過公開招標、拍賣、掛牌或其他競爭方式進行配置。廈門建立由監察、財政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組建項目審核小組,對各級各部門掌握的公共資源進行梳理,制定“招拍掛”的時間表,并進行監督檢查。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使政府權力運行受到公開制約和監督,從源頭上防止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發生;擴大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維護了群眾利益;擴大社會資本的投資領域。2006年全年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1693.14萬元。
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作,是廈門加快市政公用事業投融資體制改革一次重大嘗試。市政公用事業每一個行業都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城市的運營與發展。過去,廈門水資源由隸屬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門的14個企事業單位分散經營,效益低下。2003年,廈門水務集團按原水、給水、污水“三水合一”的原則,整合了原來的14家單位,注冊資本為30億元人民幣,總資產達45億元。水務集團組建四年來,連續三年實現盈利,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升值,成為城市公用事業改革的一個成功范例。
廈門經濟發展最大的資源優勢之一是港口。由于行政區劃的原因,廈門灣港口被九龍江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在世界航運船舶大型化、港口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的今天,隸屬廈門行政轄區的北部港口,出現了深水岸線資源緊張的問題。因此,改革廈門港管理體制是廈門灣港口發展的必然選擇。2005年12月,新的廈門港口管理局正式成立。整合后的廈門港從原來5個港區擴大為8個港區,深水岸線增加14公里,總長達40公里,可容納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14個,最大靠泊能力10萬噸級,集裝箱、石油、煤炭等專用碼頭一應俱全。新組建的廈門港,是福建發展的門戶港、龍頭港、海峽西岸建設中的國際航運樞紐港。廈門港管理體制改革,實現了港政統一、規劃建設統一、港口引航主體統一、港口生產統計分析統一、港口航道執法統一、水路運輸行政管理統一,解決了長期困擾廈門灣兩岸“一灣多港”的問題。
堅持自主創新尋求新突破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推動本土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廈門在自主創新實踐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創新體系,增強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正在走出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自主創新道路。近年來,廈門為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不斷推動本土自主創新,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政策,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